寻访中国特殊古建筑:43座独特珍贵的文化遗产

寻访中国特殊古建筑:43座独特珍贵的文化遗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最早的木建筑、佛像石窟、深藏于山西太行山系的古寺群、
最古老的唐朝遗迹、五代和宋朝的古建筑瑰宝……

  作者历经十年,走访人迹罕至之地实地考察,探访这些珍贵特殊的遗迹。

  游历于古建筑迷人的艺术境界,43座最少破坏、具代表性之作:

  千年不坠的「悬空寺」、飘浮在空中的「福庆寺」、典藏佛舍利的「云居寺」、中国的比萨斜塔「应县木塔」、现存最早的木建筑「南禅寺」、佛像石窟瑰宝「云冈石窟」、大崃谷上的隐密寺院「金灯寺」、现存最大体量的唐代木建筑「佛光寺」、一柱擎天的101古塔「天宁寺」……

  发掘中国古建筑的遗迹、背后隐藏的故事、如何看懂古建筑!
  访古寻幽中,领略古建筑艺术之美。

  法国的凡尔赛宫内绿树成荫,但北京故宫为何看不到一棵树?
  北京皇宫内巨大的汉白玉是如何从西郊搬运到北京的?
  皇宫的地砖和柱子称为金砖、金柱,它们是黄金做的吗?
  万里长城是因为「下雨」造成的?
  悬空寺为何能悬在峭壁而千年不坠呢?
  佛舍利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义大利的比萨斜塔和中国的应县木塔有何类似之处?
  为何云冈十六窟的佛像不像佛祖像皇帝呢?
  梁思成夫妇如何发现唐代建筑佛光寺?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建筑是那一个?
  如何分辨古建筑的建造时期?
  世界上最大的佛钟是如何用人力挂上钟楼的?
  古建筑的屋嵴两侧上为什么会有一像龙头的雕像呢?
  「晋祠」为何在古建筑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日本木建筑模仿唐朝木建筑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长期从事建筑及艺术的研究,对中国古建筑尤其热爱,几乎走遍南北各地,四处寻访。很多古代建筑建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都亲自去实地考察,可以说是历经许多难以言喻的困难,包括一些从未曾被探索介绍的特殊古建筑。作者发觉历史悠久又保存良好的古建筑已如凤毛麟角,但仍有少数珍贵的遗迹仍倖存于世,因此费尽心思去发掘,其中深藏于山西太行山系的古寺群,最古老的仍有唐朝所建遗存至今,其余大小诸寺虽未及于此,但五代、宋朝等可堪称古建筑中的瑰宝者,仍为数不少奇蹟般的保留着。

  作者写建筑物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艺术布局及装饰特点,以及它们各自流传的故事、现有的雕塑或壁画遗存,还有历史、社会文化、地域风俗等因素在建筑中的反映。以平实的文字将建筑的特色和专业介绍给一般大众,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封面照片:福庆寺──飘浮在空中的寺院
  (电影《卧虎藏龙》最后女主角飞身跃下深渊处即在此拍摄)

本书特色

  ◆作者走遍大陆各地,遍寻各种独具特色的古建筑,这些少数倖存的遗迹,几乎鲜为人知,也难以抵达,相关的书籍记载更相对欠缺。本书作者以相机拍摄、皮尺丈量和电脑建模,试图留下最后历史的见证,可说相当珍贵。

  ◆书中约有三百张照片都是作者亲自一一拍摄,其中许多珍贵的壁画雕塑,因为保护的原因已经不再供人参观或拍照,然作者均透过各种努力,让这些文物得以完整的呈现于书中,同时,作者使用电脑三维绘图加以绘制各种古建筑的外观、樑架结构,并且以不同年代的建筑图片加以分析比较,希望让读者能够更容易深入的了解古文物。因此,要找到内存如此详实,并且图片如此丰富的古建筑书实不多见。

  ◆为便于读者循迹参访,本书将深山乡野中的个案以卫星定位的方式加以标记,读者可依导航器抵达,一睹古文明的璀璨。

作者简介

蔡良瑞

  台湾台北市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建筑系博士。曾任台湾实践大学兼任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兼任副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兼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任教授。

  着作:《环保建筑观念专栏》(佛光山人间福报)、《做一个全能的设计师》(台湾三友出版社)、《规划自己的店》(台湾三艺出版社)、《你也可以是天才》(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台湾三艺出版社)、《大画英语》(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台湾三艺出版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张宝玮
推荐序二∕邵大箴
前言

皇帝的家──北京故宫
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万里长城
宛如一座百年古树展览馆──大觉寺
最险峻的峭壁寺院──悬空寺
典藏佛舍利的寺院──云居寺
大崃谷上中的隐密寺院──金灯寺
中国的比萨斜塔──应县木塔
佛像石窟的瑰宝──云冈石窟
道气十足的五台山寺院群
五台山座标建筑──大塔院寺
五台山最华美的寺院──显通寺
五台山上视野绝佳山寺──南山寺
石雕艺术极品的寺院──龙泉寺
现存最大体量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
中国现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
悬崖峭壁中的唐塔──明惠禅师塔
山西平顺县荒芜人湮的三座小古庙
集六朝建筑于一身的稀绝古寺──平顺龙门寺
树大屋小的辽代寺院──龙泉寺
一柱擎天的「101」古塔──天宁寺
世界上最大的佛钟──大钟寺
最具「残美特色」的古建筑──灵鹫禅寺
天下第一坛──戒台寺
北京最气派悠久的古寺──潭柘寺
最具塞外风情古寺──大同善化寺
露齿微笑菩萨──大同华严寺
隐于市集的──永安寺
水景设计的鼻祖──晋祠
哭泣的中国文化──天龙山石窟
值回票价的五代寺院──镇国寺
泥塑极品的博物馆──双林寺
七彩琉璃宝塔──洪洞广胜寺
鲜有人知的唐代木建筑──天台庵
坐看太行山景色的宋朝古建筑──原起寺
古建筑结构的重大进步实例──大云院
飘浮在空中的寺院──福庆寺
现存最大的宋代寺院──正定隆兴寺
唐代古塔群──正定四塔
石壁上的微笑观音像──天成禅院
居高望海的岛寺──日光寺
土建筑的传奇──福建土楼

常用古建筑名词补充说明
参考文献
跋:王其钧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和台湾学子们交往已有一段不算短的时间了,八○年代初我旅居西班牙马德里时,就结识了不少台湾到马德里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交往后意趣相投,十分愉悦,以至在失去联系的二十多年后,又相互寻觅,找到对方,约在北京见面,重逢时的激动,真是难以言表。

  近几年和我相处最熟的就数蔡良瑞君了。他来北京待了许多年,之前是台湾的设计师,也曾在美国的建筑事务所工作。这几年在北京,既是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也做设计院的顾问,同时也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以一个不同身份的综合体,在学习、工作的生活漩涡中急速地转动。在建筑学院的一群博士生中,他是老大,也是灵魂人物,除自己勤于多方求教,努力钻研学问外,还组织了博士论坛沙龙、水彩画联展及各种活动,给前后几届的博士生的生活留下了光彩的回忆。

  毕业后又完成了这部《寻访中国特殊古建筑》书稿,这种对古建筑的热情令我十分感动!多年来,全国大学院校的建筑学科系开设得愈来愈多,而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却日趋淍零,甚至有后续无人的担忧。见到此书稿,发现竟然还有人对古建筑表现出由衷的热情(而且还是来自台湾的学者),真是凤毛麟角,也弥足珍贵。

  在阅读这部书稿时,常常有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掠过心头,因为在五十年前,这书所记的寺庙大多数我都去过。当年为了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也做过和良瑞君类似的调查,那时的艰辛和趣事,同伴的音容笑貌,不断地涌现在眼前,对往昔的神游及时光的飞逝,让人不胜感慨。

  通过此书让我感到对良瑞君的相知,在感性上更加深了,由于对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共同爱好,相互可以引为「同好」了。我已垂垂老矣,重启寻访之路,精力已经不济,而良瑞君却是风华正茂的岁月,是否愿意再接再励继续寻访下去,将我们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感染给更多人呢?我将以满怀期待之心,看良瑞君日后更多的成果!

张宝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建筑学院创建人)
二○一二年元月五日于北京

推荐序二

  蔡良瑞君撰写的《寻访中国特殊古建筑》,是一本兼有学术性和知识普及性的着作,值得热爱和欣赏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人一读。

  在一本书中,要把学术的见解和普及性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非易事。这既需要作者的着述立足于学术的前沿,有文化的高度和深度,又要在内容和文字上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的、为大众乐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

  中国古建筑,是一门大学问,广大观众对它们都有欣赏的兴趣,也会有自己的直观感受,但对它们的美学价值和它们的艺术成就,则不甚了解。因此,从事建筑专业的学者,能写这样的着作惠及广大读者,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事。

  蔡良瑞君长期从事建筑及艺术的研究,对中国古建筑尤其热爱。从台湾来中国内地攻读建筑学博士学位和从事教学工作十年期间,他几乎走遍南北各地,四处寻访。很多古代建筑建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他亲自去实地考察,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许多难以言喻的困难。

  蔡良瑞君写此书的目的不求写录他所有考察对象的琐碎细节,而是「透过不同类型及不同年代建筑的描绘、比较及分析,让读者能了解这些建筑的内涵」。因此,他有意避开诸如「营造法式」这类对一般大众来说较为艰涩费解的技术问题,而着重于写这些建筑物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艺术布局及装饰特点;写它们各自不同流传下来的故事、写它们现有的雕塑或壁画遗存;写历史、社会文化、地域风俗等因素在建筑中的反映……,对这些他又不是纯记录性的描述,而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愫,不时发出有历史感和哲学意味的叹喟。

  跟随作者去探寻这些古建筑,在得到许多宝贵知识,进入它们迷人艺术境界的同时,我们实际上在阅读和领略时代变迁、社会礼仪和人们审美趣味变化的历史,会从中获得许多对人生、对自然感悟的有益启示。此外,我还想说,蔡良瑞君的这本着作的出版,还会引发我们思考一个严肃和极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採取更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是为序。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前言

  许多人很喜欢古老的建筑,我也是!这些年在大陆各地看了许多的古建筑,发现保留完好的已为数不多,许多非常精致并且年代久远的建筑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濒临损毁,或是变成过度商业化而失去了原来的风韵。

  记得九○年代,旅途经过北京,走在北京前门大街的小胡同里,猷如走进历史的时光隧道,看到百年建筑和四合院里头生活的老北京人,仍紧密相连的和谐共存,到了二千年再故地重游,前门大街只剩一片瓦砾,前两年再去,已变成一大片商业步行街,古建筑淍零的速度令人惊讶。

  二十年期间在中国的旅行,发现除了「建筑」改变,「人」也急剧的在变化,中国人变有钱了,视野变宽了,但是变化的速度太快,人们显然有些跟不上脱节的脉动,手忙脚乱的适应过程,难免不少脱序的情况发生,最近的十年大陆又飞快的发展,二○○八年奥运在北京举办,全世界的知名建筑师都挤到这里来抢分一杯羹,因此各种怪形怪状的现代建筑又充斥在全国各地,大家忙着现代化、国际外之余,这些古建筑除了变成可以卖门票的城市装饰品之外,似乎显得和当今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

  奥运会过后的几年,更多世界各地的人到中国旅行,其中古建筑是人们观看的重点,我发现这些古建筑多半因为商业利益的原因,不是被添加过多没有必要的装饰,或是被改造得已和实际脱节。看到苍桑悠静的古寺院埋没在小贩和旅行团的喧闹声中,总是让人觉得特别的失望。因此,我下决心要找到我心中所谓的「真正的古建筑」,是最少被破坏或至少是具有代表性之作,这也是写这本书的原始初衷。

  写有关古建筑的书有些困难的地方,如果不把细节说清楚,感觉很没有深度,就像是本旅游杂记,但如说得太仔细,又深怕读者觉得枯燥看不下去,最后决定和断代有关的部分尽量的多写,让读者至少能了解各个不同年代的古建筑特征,如此去大陆旅行看古建筑也比较有意思,至于太多建造结构和专有名词就尽量减少,让读者能以轻松的方式阅读此书。

  书中记载的除了我对古建筑的观察,同时也对旅途过程所遭遇到特殊的事情加以描述,人和建筑毕竟是不可分离的,这本书可能不只是对中国古建筑的观察,同时也有一个旅者独自走在如此浩瀚土地的各种感触。

蔡良瑞,二○一二年十一月三日于北京

  很高兴地得知蔡良瑞先生的新书《寻访中国特殊古建筑》已经完稿。敝人和良瑞先生已经有着近十年交往的基础,我欣然答应为这本书题个「跋」。

  由于我于九○年代曾在台湾大地地理出版公司工作,撰写介绍台湾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因此,我不仅走遍台湾,而且对于台湾的社会也有着深刻地了解。因而,来到大陆后的良瑞先生自然容易和我交往,我们的友谊也因比较深厚。

  这些年的师生交往过程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学生就是良瑞君了。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明显地比其他学生大,还因为他爱提问题,再加上他会重覆的来听我的同一门课,而且还会课后约我讲述他的研究计画,我看得出来,他对古建筑的研究投入大量的心力。

  尽管良瑞君不是我的研究生,他却是和我学术交流最多的学生。我写的书,他一本一本地读,并且还让我帮他列出在大陆考察古代建筑建议性的路线图。他还把我写的书带着到古建筑现场去比对实例,发现我书中的讲述和实例不一致的地方,就会在外地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来询问我。我也常常被他搞得有些狼狈,常常不能马上回答,要找出自己过去在现场拍摄的照片,或笔记本的记录来核对,才能回答他的问题。这说明,良瑞君做学问是非常严谨的。他对于老师的学术成果不偏信,而是坚持要求真、求实。

  二○○六年寒假过后,我要去英国工作一段时间,这将要耽误建筑史两周的课程。在此时,良瑞先生主动替我承担这两周的课程。为了慎重,他还将备好的课试讲给我听。我从这件事情上,看出良瑞君做人的热忱、做事的严谨。

  蔡良瑞先生是位建筑师,他不仅在台湾做过一些建筑设计,还在美国、非洲都做过相关的工作。因此,他的这本《寻访中国特殊古建筑》是从建筑师的角度去寻访古建筑有感而发的游记、笔记、当然更是他的研究心得。许多前人已经研究过的着名古代建筑、甚至是古代石窟,他还是要带着好奇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皮尺去量,用自己的心去思考。这本书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人云亦云的建筑普及读物,而是一本可读、可参考、可引用的好书。

  读者在读蔡这本书时,心情很容易的会放松下来的,因为可感觉得出来,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心情是非常的清静自如。我也盼望良瑞君能永远生活得轻松自在,就像这本书中他游历于古建筑世界的心态。

王其钧∕二○一一年十二月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

图书试读

最险峻的峭壁寺院──悬空寺

场景简介
看点关键词:峭壁寺院。
位置:恆山西崖峭壁上,山西浑源县城南五公里。
经纬度:(39.659, 113.712)

为了看建筑走遍了全国各地,包括国外这么多地方,从来没有一个建筑让人如此的瞠目结舌。古人为什么将建筑兴建在如此阧峭的山壁上呢?原因现在是不可考察了,但是在恆山峭壁上古建筑群,让人看了产生无可避免的震撼感却是无庸置疑的。

悬空寺利用嵌入式的工艺将建筑「镶嵌」进石壁中,结构全是木料,如果在国外一定是採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但是大陆如今仍没有限制参观的流量,每逢国定假日就可看到密密麻麻的游人塞爆每个角落。支撑走道重量的长柱子本来是轻靠在崖壁上的,此时,长柱子因为受力下沈,就变得沈重的紧压在石床上。总之,建议读者尽快的去参访这座戏剧化十足的古寺,以免有朝一日只能看图片上的悬空寺,就太可惜了。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之后金、明、清都有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所建。从寺中供奉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即可看出悬空寺是集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和一般的传统纯粹的佛教或是佛道合一的寺院有所不同。

悬空寺建在几乎是垂直的峭壁上,整座建筑就像是嵌入在石壁中的一个「小壁柜」,与地面垂直高度约三十几米,正好是人们的恐惧高度,不管是站在地面仰望,或是由上方向下俯视,都足以令人头皮发麻,两脚发软。

整座寺庙的的布局,由山下沿着小山径向上爬,到了山门,经过暗廊便进入寺院。除了山门前的一点小平台,所有建筑动线都是依着走回廊、栈道、钻洞窟、登石梯完成。

悬空寺依崖而建,与山争地,空间与腹地虽狭小,但建筑的内容却没有因此而减少,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伽蓝殿、送子观音殿、鼓楼、佛堂、地藏殿、千手观音殿、钟楼、雷音殿、三官殿、纯阳殿、栈道、如来殿、三教殿、观音殿、五佛殿等。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023悬空寺
024建筑嵌入石壁
025建筑体之间以悬空的回廊相连
026回廊下方即是陡直峭壁

从视觉的角度来看,悬空寺整个建筑是因为下方的立柱支撑所以承重,然而事实不然,建筑体的承重是靠着山壁的石缝内嵌而入,建筑被「夹在」石壁中,这才是主要的受力处。为了延伸建筑的纵深,直插入石壁的木柱,起了地樑的结构效果,承托了一部分建筑体外露(例如回廊)的重量。

至于一般人以为承重的立柱,事实上和建筑物的直接结构无关,它们存在的原因,一是为了满足视觉的安定感,给人一种比较安全的感受,二是当游人大量的经过廻廊时,向下挤压的力量可以由立柱承受,因而可以延长回廊的使用寿命。
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立柱即使取走,也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

悬空寺面向恆山前的平坦台地,站在台地向上仰望,寺院显得特别的险峻伟丽。尤其恆山的西崖,完全是由坚硬的石壁相连,壁面光秃尖锐,人无立足之地,在这种不可能的地方建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