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2013年成功大学建筑系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与指导老师专文。
本书特色
这本书纪录了从2012年秋天到2013年初夏,19位同学跟自己不断对话与挣扎的结晶,每位同学都有六面的作品内容,利用分析图、建筑图面来阐述自己对于建筑的角度。
角度各有不同:地景式基础设施/浮动建筑/博物馆/混合使用高架桥/堤防散步道介面/串联/声音/气候变迁/当代
同时本书也收录总评当天:黄俊铭、曾成德、吴光庭、邱文杰、姜乐静以及王俊雄外评老师的犀利评语,还有主带老师对应届毕业生的勉励。
各个作品都是同学在这段时间所累积的决定与价值观,经过成大四年的建筑训练,在最后一年将所学反刍再铸鍊,呈现当代建筑议题。
不管你是建筑人、设计人或只是对自己生活的涵构有所兴趣,我们皆因社会而彼此息息相关,本书多元且深刻的议题与见解必能让你有所共鸣。
赠言
毕业设计一直被视为建筑系最重要的仪式,建筑系学生历经自我的探索、挣扎与磨练,以一个完整的评图展览,呈现出自我的价值,同时对大学四年学习的历程画下句点。
今年成大的毕业设计十分特殊,为成大有史以来,四年制最后一届的毕业设计,从明年开始,四年制不再有毕业设计,只有五年制有毕业设计,因此本届算是成大过去四年制的完结篇。尽管如此,今年的毕业设计,仍然创造出许多的特点,包括:
(1) 学生人数最少,但是设计的品质,不输以往几届的毕业设计班级;
(2) 师资国际化,包括日本籍加藤义夫老师、荷兰籍Bart van Bueren老师,是历届以来外籍老师参与毕业设计最多的一届;
(3) 设计召集人由最年轻的薛丞伦老师带领,因此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气象。本届毕业设计,移师到成大艺文中心评图与展览,之后再到台北松山菸场三校联展,其成果之气势与完整度,不输以往,令人感受成大逐渐脱胎换骨,对于设计的热诚与日俱增。
今年的毕业设计题目涵盖很广,从都市设计、海岸生态、浮动建筑、都市更新到建筑空间弹性与永续技术的探索,基地从国外到国内,作品呈现出多样化样貌,建筑开始变成Architecture+Infrastructure的系统性思维,环境永续成为主流价值,偏乡社区的建构与都市再生的议题,普遍受到学生的注目,这些都是很好的发展,特别要感谢毕业设计的师资群,包括薛丞伦、颜茂仓、黄声远、加藤义夫、Bart van Bueren,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得以呈现毕业设计多样化的成果表现,但愿这一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继续勇敢、坚持、永远怀抱建筑的热情!
成大建筑系
郑泰昇 教授兼系主任
《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建筑作品集,它更像是封存了一段宝贵的青春回忆。我当年虽然不是成大建筑系的学生,但身处台南,总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与成大建筑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还记得每年毕业季,都会有许多成大的学生在城市的角落里进行田野调查,或者在一些有历史韵味的街区进行考察,他们的身影,成为了台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的毕业设计,也常常与台南这座城市的特质息息相关,比如如何处理老屋新生,如何改善都市的巷弄空间,如何将现代建筑融入古老的庙宇旁。这本书收录的,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作品,都能让我看到台南这座城市的影子,看到那些年轻的建筑师们,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然后将这份热爱转化为一张张充满力量的设计图纸。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些作品,能够展现出对台湾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解读,又或是对在地材料的创新运用。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又赋予建筑全新的生命。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这座我生活了很久的城市,看到它被年轻一代建筑师们赋予的新可能。
评分《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成大建筑系,在台湾建筑界是响当当的品牌,它的毕业生,往往都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一零二年,那一年,在台湾的建筑语境下,一定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个时期成大建筑系学子们最闪耀的思想火花,妥帖地珍藏了起来。我非常想探究,在那一年,成大的学生们是如何思考“空间”这门艺术的?他们是否在作品中,通过对光影、材质、比例的精妙运用,创造出能够触动人心的空间体验?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能够引起我共鸣的作品,它们或许是对人与空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或许是对生活方式的细致描摹。同时,我也希望看到一些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的设计,它们能够展现出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关于建筑智慧的深度探索,让我有机会去学习,去思考,去感受那份对建筑纯粹的热爱。
评分翻开《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本书,虽然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一年,但透过这些精美的图纸和细腻的文字,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意与激情的毕业设计展现场。成大建筑系,在我心中一直有着一种特别的地位,它代表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孕育着无数富有才华的年轻建筑师。一零二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份?在台湾的建筑发展史上,它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成大建筑系学子们脑海中奔腾的建筑思潮。我特别关注那些作品是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议题的。比如,台湾在那个时期,面临着城市更新的挑战,或是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又或是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思考。成大的学生们,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议题,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案的?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不少作品,深入挖掘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想看到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更是能与人产生情感连接,能激发人们对生活更美好想象的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毕业作品的集锦,更可能是一份关于台湾建筑未来发展方向的预言。
评分《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对知识和梦想的追求。成大建筑系,一直是许多人心中的殿堂,那里的学子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对建筑的热爱。一零二年,那一年,是无数个日夜的沉淀,是无数次推敲打磨的结晶。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一年,成大的学子们,是如何看待“成功”这件事的?他们是否在毕业设计中,融入了自己对“成功”的理解?是创造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还是通过设计解决社会问题,亦或是探索人与建筑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我期待这本书中,不仅仅是展示精美的图纸和模型,更能深入挖掘每个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故事。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逐渐生长出具体的空间形态,又是如何克服设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最终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与成大建筑系优秀学子们的精神对话,让我有机会去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去感受他们的激情,去汲取他们身上的能量。
评分看到《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模型和线条。成大建筑系,在台湾建筑教育界一直有着“北有台大,南有成大”的美誉,其教学严谨,注重实践,培养出了无数杰出的建筑师。一零二年,那一年在台湾的建筑界,可能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趋势。这本书的出现,就好比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个时期成大建筑系学子们的智慧和才华,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我特别好奇,在那一年,成大的学生们是如何理解“建筑”这门学科的?他们是否在作品中展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或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畅想?我希望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大胆而富有创意的设计,它们可能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架,而是敢于探索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空间模式。同时,我也期待看到一些注重细节、注重使用者体验的作品,它们能够体现出建筑师的匠心独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温度和人情味。这本书,对于正在学习建筑的学生,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则是一个了解台湾建筑发展脉络,感受年轻一代建筑师蓬勃生命力的绝佳窗口。
评分读到《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了当年在成大建筑系附近,那些充满活力的学生们。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蓬勃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憧憬,至今依然让我记忆犹新。成大建筑系,在台湾建筑教育领域,一直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学术训练著称。一零二年,那一年,在台湾的社会背景下,建筑设计可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浓缩的时光相册,记录了成大建筑系一零二届学子们的智慧结晶。我特别关注那些作品是如何回应“在地性”这个议题的。台湾,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文化传统,成大的学生们,是否能够将这些宝贵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他们的设计中,创作出既有现代感,又充满台湾特色的建筑?我希望看到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能够关注到弱势群体,关注到社区的融合,关注到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建筑作品的展示,更是一份关于台湾建筑发展的,充满希望的宣言。
评分翻阅《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年轻建筑师们编织的梦想世界。成大建筑系,在台湾建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代表着当时最前沿的设计思潮和学术水平。一零二年,那一年,在台湾的建筑发展史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建筑日记”,记录了成大建筑系一零二届毕业生们的思考与实践。我特别关注那些作品中,是否体现出了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传承。台湾,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多元的文化融合,成大的学生们,是否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基因,巧妙地注入到他们的建筑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饱含地方特色的作品?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它们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建筑体,更是能够与人产生情感共鸣,能够为人们带来温暖与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台湾建筑艺术的深度品鉴,让我有机会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图纸背后的匠心与巧思。
评分看到《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本书,我立刻就联想到了当年在台南街头,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建筑师们。成大建筑系,一直以来都是台湾建筑教育的重镇,它培养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一零二年,那一年,在台湾的建筑领域,一定发生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成大建筑系一零二届毕业生的学术成果和设计理念。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一年,成大的学生们是如何理解“创新”的?他们是否在作品中,展现了对传统建筑元素的突破,或是对现代建筑理念的全新诠释?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设计,它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和空间体验。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体现出一种对建筑社会责任的担当,比如如何通过设计来关注环境、关注人文、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了解台湾建筑新力量的窗口,让我有机会去感受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评分《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当年那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代。成大建筑系,在台湾建筑界一直享有盛誉,它的毕业生,也常常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一零二年,那一年,台湾的建筑界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成大的学子们,又在用什么样的设计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建筑的理解?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有一些作品,能够展现出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探索和运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我希望看到一些能够引领潮流、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同时,我也期待看到一些能够关注到社会问题的作品,比如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如何为人们创造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空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与台湾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深度交流,让我有机会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去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去感受他们为建筑事业所付出的热情。
评分哇,看到《成功大学建筑学系一零二年毕业设计》这本书,真的勾起了我好多回忆!还记得那年夏天,我们学校的毕业设计展办得是风生水起,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略带伤感的氛围。那年刚好我还在读大三,虽然还没到毕业的门槛,但每天穿梭在学长学姐的毕业设计作品之间,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那时候,成大建筑系的名头在台湾建筑界可是响当当的,他们的毕业设计,那绝对是代表着台湾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最新思考和最前沿的探索。我记得当时最让人惊艳的是一些以“在地性”为出发点,结合了台湾特有的气候、文化、材料,甚至是生活方式的作品。有些学长学姐的作品,虽然只是模型和图纸,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对空间、对光影、对材质的细腻处理,那种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真的让我看得目不转睛,恨不得立刻冲上去跟他们请教。还有些作品,则大胆地挑战传统,提出了一些非常超前的概念,虽然有些当时听起来可能觉得难以实现,但那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却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收录的,想必就是那一年最精华的作品吧?我非常好奇,究竟有哪些作品能够代表成大建筑系在那一年留下的深刻印记。想到这里,我都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重温当年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建筑梦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