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大师的奥秘,隈研吾如何成为隈研吾
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着称的隈研吾
本书收录隈研吾全部着作编年史,观察在建筑作品背后的「思索之变迁」
特别对谈:
隈研吾 ╳ 妹岛和世〔普立兹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家〕
隈研吾 ╳ 福冈伸一「动态平衡」观点的分子生物学者
隈研吾 ╳ 宫台真司从都市论述至风俗的社会学者
隈研吾,当红的日本1950世代的代表建筑师之一,其生涯演变的多端,同时具有着名书写者身份,允文允武内外兼修,越发受到各方瞩目。着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着称,例如造成社会性话题的《十宅论》、《建筑慾望的末期》等书,思考着建筑对社会让步的方法。《负建筑》一书,更具体把悲观与负面的批判,积极地建立起正向意义。
隈研吾自称是日本战后第四代建筑师。身为「后现代主义旗手」,很早便受到建筑界的注意,在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论大成的「M2」。不巧这个时期与泡沫经济重叠,以致于建筑业并没有给予高度的评价。在东京的工作量锐减,此后近10年里,活动的地点转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过,隈氏将这个挫折当作养分,确立了新的设计手法。透过「融入自然的造型」、「发挥素材新的一面」之手法,再度引起建筑界的注意,2000年落成的「马头町广重美术馆」即为确立风格的代表作。近年转往都市大规模开发,以及中国和欧洲等海外规划案,持续发挥着力量。
历年作品:
M21991年|梼原町地域交流设施1994年|龟老山展望台1994年|水∕玻璃1995年|森舞台1996年|北上川.运河交流馆 水之洞窟1999年|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2000年|石头美术馆2000年|阳之乐家2000年|塑胶屋2002年|竹之屋2002年|ONE表参道2003年|村井正诚纪念美术馆2004年|escorter青山2004年|银山温泉藤屋2006年|户□C街区整备事业2007年|宝积寺车站 直藏广场2008年|朝日放送2008年|第凡内银座大楼2008年|根津美术馆2009年|下关市川棚温泉交流中心2010年|川∕泸光板(乙字亭)1997年|□□□□长冈2011年|浅草文化观光中心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2012年|西班牙格拉那达表演艺术中心完成未定
本书特色
本书用全面而完整的角度来探讨隈研吾这位建筑大师,包含他的经历、作品和思考,以及大量的全彩图片。对于想认识和了解隈研吾的读者来说,是相当完整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隈研吾 Kengo Kuma
日本建筑大师,建筑风格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1954年出生于神奈川县。79年结束东京大学大学院课程。85-86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都市计画学系客座研究员。ASIAN CULTURAL COUNCIL公费研究员。86年设立空间研究所。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98年任职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特约教授。2001年任该大学理工学部教授。2008年设立Kuma & Association Europe(Paris)。从2009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林铮顗,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译有《住宅巡礼》、《住宅读本》、《意中的建筑》、《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华丽的双轮主义》、《罪恶的代价》、《自然的建筑》、《隐私不保的年代》、《茶水间的八卦效应》等。
阮庆岳推荐文
前言
作品名笔划顺序索引
CHAPTER1 从批评出发
INTERVIEW01 「不明白自己方向,痛苦折腾的20多岁时期」
READING01 隈研吾全部着作编年史
READING02 30多岁时期.隈研吾的战略1988年
PROJECT01 M21991年
INTERVIEW02 「在挑战性的设计背景中,也有针对整饬气氛的反抗」1992年
CHAPTER2 与地方性都市面对面
PROJECT02 梼原町地域交流设施(云上饭店)1994年
PROJECT03 龟老山展望台1994年
PROJECT04 森舞台(登米町传统艺能传承馆)1996年
PROJECT05 北上川.运河交流馆 水之洞窟1999年
PROJECT06 宝积寺车站 直藏广场2008年
PROJECT07 下关市川棚温泉交流中心(川棚森林)2010年
CHAPTER3 素材的再发现
PROJECT08 水∕玻璃1995年
PROJECT09 川∕泸光板(乙字亭)1997年
PROJECT10 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2000年
PROJECT11 石头美术馆2000年
INTERVIEW03 「借着选择一种素材,也可以使在地产业重生」2001年
PROJECT12 塑胶屋2002年
DIALOGUE 特别对谈想问问这个人
GUEST01 妹岛和世建筑师|「船到桥头自然直──突然改变态度,海外变得重要」
GUEST02 福冈伸一分子生物学者|「不论建筑或生物因『流动』而活着」
GUEST03 宫台真司社会学者|「在今后的都市里,必要的是『迟钝』与『不吻合』」
CHAPTER4 历史的继承与再生
PROJECT13 阳之乐家2000年
PROJECT14 村井正诚纪念美术馆2004年
INTERVIEW04 「对于新而强的物质,如何附加上『柔弱』呢?」2005年
PROJECT15 银山温泉──藤屋2006年
PROJECT16 根津美术馆2009年
CHAPTER5 再次往都市,往海外
PROJECT17 ONE表参道2003年
PROJECT18 escorter青山(NTT青山大楼修改)2004年
PROJECT19 户C街区整备事业2007年
PROJECT20 朝日放送(萤町A街区)2008年
READING03 隈事务所的海外规划案
CHAPTER6 隈式发想术.设计手法
READING04 到建筑师隈研吾形成为止
READING05 我最好的细部设计
INTERVIEW05 「建筑逐渐变成为了感知环境的接触点」──与山梨知彦氏、贝岛桃代氏三人对谈
READING06 解剖隈事务所2008
READING07 在Tiffany银座大楼所见的照明技艺
READING08 隈事务所的竞图奋战记
READING09 紧跟一天探讨时间管理的奥秘
卷末
隈研吾年谱
STAFF LIST
后记(隈研吾)
执笔者∕报导刊载号
推荐文
隈研吾如何成为隈研吾?
隈研吾,作为当红日本1950世代(譬如妹岛和世等)的代表建筑师之一,不仅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因为其生涯演变的多端,以及同时具有着名书写者身份,允文允武内外兼修,而越发受到各方瞩目。
着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着称,例如最早的着作《十宅论》(1986年),依建筑方法将住宅分类,并一一加以解说,其中讥嘲与攻击的意味极重。在本书中这样写着:「设计住宅的建筑师其自我期待的角色,是做为舶来文化的窗口,这『和百货店的外国商人并无不同』。」被点名批判的包括当时声势正盛的石山修武、伊东丰雄等,旗帜高张与对立检视的姿态鲜明,而且隈研吾完全无视世代尊卑的直接开火,能量与威力皆惊人。
攻击各样的当代建筑现象之外,隈研吾也不忘以纵深来梳理大时代脉络。在《建筑慾望的末期》(1994年)书里,他提出「慾望」使建筑得以成立,但这个慾望正在衰败并走向末期,然后悲观作结语:「如果今后在世上,仍然继续建造出所谓建筑之类的东西,这应该只是从对建筑辛苦的自我否定中,勉强挤出来的东西吧!」
其中〈『住宅私有本位制』资本主义的崩坏〉一文,强烈抨击因人们对于想拥有自有住宅的慾望,以及20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共同形成美国支配世界的动力,并由此产生建v式样的繁复变化。然而,在泡沫经济出现的时候,人们的慾望追不上高涨的住宅价格:「当察觉时,所残留的,只是高腾不坠的地价、大幅的减价,或者附加价值这种不值钱的名称」,因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慾望瓦解与待解残局。
甚至说「所有古典的、正当的、认真的建筑师,伴随其个性的风格,一瞬间同时被消费掉了。大众就是那样易于厌烦,而且是没有底线存在。」直接点出在商品化的建筑世界里,作为建筑师的无力感。虽说是相当悲观的说法,但也显现隈研吾综观时代的批判与透析能力。
隈研吾自称是日本战后第四代建筑师,相对于前辈「矶崎先生和黑川先生以建筑作为工业化社会的领导者,而受到社会尊敬。……相反地,我们在学生时代,最初因『石油危机』而坠落,等事务所设立后,马上因『泡沫经济崩坏』而坠落,从90年代开始,又因『箱型物批判』而坠落。在那坠落的时期,写下了《十宅论》……等建筑对社会让步的书籍,我思考着有关让步的方法,而且不得不思考。」
这样的「让步的方法」,就是与现实对话方式的试图再建立,因为慾望饱溢与顶天英雄的时代不再,所以必须更加认真看待真实的现实。隈研吾甚至认为:「在这25年之间,社会与建筑的关系,翻转了过来。这个关系,从所谓『社会之辉煌领导者』的建筑,往『社会之敌』的建筑演变而去。」也就是,他已接受建筑逐渐成为「恶之创造者」这样的事实了。
于是,隈研吾延伸这样「让步」的思考,在2004年推出了《负建筑》一书,对于坂神大地震、奥姆真理教事件、911恐怖攻击事件,如何震撼了建筑的存在本身,有着深刻的省思。也更具体把悲观与负面的批判,借由思想价值的转移,积极地建立起正向意义,而这样正.负间的转变,接续在论述与建筑设计上皆有展现,是隈研吾近期广受瞩目的原因。
相对于评论的顺遂发展,隈研吾的设计生涯起步就要慢些。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论大成的「M2」(原本为汽车公司的商业大楼,但在10余年后被转为「殡仪馆」),不巧与泡沫经济重叠,也因其后现代风格的色彩,以致于建筑界并没有给予高度的评价,让他深感顿挫,但也因而「此后近10年里,活动地点转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过,隈氏将这个挫折当作养分,确立了新的设计手法。」
这样的「新的设计手法」,可以拿2000年落成、已经被视为隈研吾代表作的「马头町广重美术馆」为例。这座建筑物完全取用当地的杉木为材料,风格极其细致也优美,展现一种「反霸气」、却又大器的柔弱美学可能,令人耳目一新。
隈研吾这样说明这件作品:「总之,除最终形态以外的部分,我想透过建筑提出的建议是,选择一种素材,它既可以重新提升当地的某部分产业,又可改善从事素材工作者的生活。这种事情其实是很重要的。由于和地方人士有了接触点,所以不但可以从中学习,同时还了解到,透过建筑使日本残存的、有趣的素材及产业获得重生,是有可能的。」
这件作品也具体回答隈研吾长期在思考上的困惑,也就是在面对东方.西方、自然.人造、古典.现代、建设.破坏间的矛盾时,究竟应当如何应对。这样二元主体的对立,本来也是此刻时代的大问题,隈研吾的回答,可以用他思考旧建筑如何再处理时,提出以「灰色地带」来回答物质的强弱性格,直接破解外在意识型态的对立禁锢。
隈研吾说:「至于还用不到和历史学者商量的程度,可是拆毁了又觉得可惜、处于灰色地带的东西,便和房屋所有者商量。就从事设计的人来说,对于在那种灰色地带里的东西,感觉分外有魅力。因为,不论那一边都是将毁坏的。由于有可能因作法不同而引起大改变,所以下手去做,会很有趣。」
又接续说:「不想被误解的是,不是因为是旧物质所以使用它,或者因为是旧物质,所以比较好这回事,而是因为考虑到物质的强弱。针对新而强的物质,该加上多少的柔弱度呢?或者该间隔多少张贴上去呢?如果贴得满满地,就显得太强烈,若稍微隔出空隙再行张贴,就会变得柔和。」
隈研吾以批判力强劲与灵活着称,这也反映了他多样难辨的身影,尤其近期更因生涯的蓬发状态,必有分身乏术的挑战,让人不免担心「负」的核心理念,是否会因之纷扰分歧。但是基本上,隈研吾是个一直能以不断「开.合」作自我挑战的人,成败功过经常也皆在此,而且,他近期提出以「颗粒」、不以机能与造型来看待建筑的态度,依旧让人寄予想像。
关于「颗粒」的想法,他是这样说:「……所谓安稳,结果是一个能让颗粒自由产生相互关系的结构。在日本,把那种生物性的粒子状态称为安稳,可以说是从事物的细节来保证其互补性。传统的日本思考方法,不是非常生物性的吗?」隈研吾特别强调细部的重要,以及其对于整体的有机关连,某个程度也是在做着「由内而外」、「由小而大」的一种建筑宣示。
那么,隈研吾究竟是如何成为隈研吾的呢?他自己曾这样回答:「刚好在2000年左右吧!是在设计广重美术馆和石头美术馆时。面对这样的建造方法,我确信自己能很愉快地完成工作」。」
简单地说,在文武兼修近二十年后,因为找到了广重美术馆的「建造方法」,隈研吾终于成为隈研吾了。
阮庆岳.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系主任
前言
本书是汇集了历来刊登在建筑专业杂志《Nikkei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NA)上,有关隈研吾的访问及对谈、主要建筑物完成报告等等的报导,并加入新写的作品,按主题的不同,重新编辑而成的。它也是继伊东丰雄先生之后,『NA建筑家系列』的第二册。
在这个系列中,选上隈氏的重要理由是,因为他受到人们高度的注意。虽然这有可能被认为是「什么!是为了销售而找来的人选?」但希望人们注意的是,在本质上,世人对隈氏的兴趣,有别于其他的建筑师。
首先,对隈氏有兴趣的人,不仅止于建筑界人士。人们知道「隈研吾」这个名字,基于《十宅论》(1986年)、《再见,后现代主义》(1989年)等评论集。因为这些书籍不但造成社会性的话题,而且隈氏也建构起和一般媒体沟通的管道,此后更积极接受访问,同时还撰写专栏。这样的行动,与有如丹下健三先生一般的「昭和巨匠」和社会的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算环顾目前的建筑界,隈氏也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少见的建筑师,因为他拥有能够和一般人沟通的言语和管道。
另一方面,在建筑业界,特别是40岁以上、与建筑有关的人,他们关注隈氏的眼光,也和别人不同。虽然这个说法可能不太恰当,但或许可以说,那种眼光驱赶了一个建筑师的「再生」。
身为「后现代主义旗手」,同时很早便受到建筑界注意的隈氏,在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论大成的「M2」。不巧这个时期与泡沫经济重叠,以致于建筑业并没有给予高度的评价。在东京的工作量锐减,此后近10年里,活动的地点转往了地方性的都市。
不过,隈氏将这个挫折当作养分,确立了新的设计手法。透过「融入自然的造型」、「发挥素材新的一面」之手法,再度引起建筑界的注意。此后的活跃状况,在此就不赘述了。许多建筑关系者,不就是将隈氏这样的雪耻和自己的未来重叠在一起看吗?建筑师凭着自己的意志,能改变到什么程度呢?而设计的幅度又能扩大到什么地步呢?
本书以意识到隈氏这种「引起注意的方法」为结构。第一章,汇集有关到「M2」为止的批评活动和方法论;二至五章,则将「M2」之后的主要规划案,按设计的方法分类。在第六章里,收集有关设计的程序和设计组织的报导。此外,在三篇的特别对谈(137页)中,展现出能传达给一般人的、「对谈之名手」的另一面。
完成之后一看,本书在内容上比第一册的《伊东丰雄》更多样化。不过,多样化正是隈氏的魅力和原动力吧。请好好享受光凭建筑作品所无法了解的隈研吾世界。
Nikkei Architecture编辑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