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大师的奥秘,隈研吾如何成为隈研吾
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着称的隈研吾
本书收录隈研吾全部着作编年史,观察在建筑作品背后的「思索之变迁」
特别对谈:
隈研吾 ╳ 妹岛和世〔普立兹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家〕
隈研吾 ╳ 福冈伸一「动态平衡」观点的分子生物学者
隈研吾 ╳ 宫台真司从都市论述至风俗的社会学者
隈研吾,当红的日本1950世代的代表建筑师之一,其生涯演变的多端,同时具有着名书写者身份,允文允武内外兼修,越发受到各方瞩目。着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着称,例如造成社会性话题的《十宅论》、《建筑慾望的末期》等书,思考着建筑对社会让步的方法。《负建筑》一书,更具体把悲观与负面的批判,积极地建立起正向意义。
隈研吾自称是日本战后第四代建筑师。身为「后现代主义旗手」,很早便受到建筑界的注意,在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论大成的「M2」。不巧这个时期与泡沫经济重叠,以致于建筑业并没有给予高度的评价。在东京的工作量锐减,此后近10年里,活动的地点转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过,隈氏将这个挫折当作养分,确立了新的设计手法。透过「融入自然的造型」、「发挥素材新的一面」之手法,再度引起建筑界的注意,2000年落成的「马头町广重美术馆」即为确立风格的代表作。近年转往都市大规模开发,以及中国和欧洲等海外规划案,持续发挥着力量。
历年作品:
M21991年|梼原町地域交流设施1994年|龟老山展望台1994年|水∕玻璃1995年|森舞台1996年|北上川.运河交流馆 水之洞窟1999年|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2000年|石头美术馆2000年|阳之乐家2000年|塑胶屋2002年|竹之屋2002年|ONE表参道2003年|村井正诚纪念美术馆2004年|escorter青山2004年|银山温泉藤屋2006年|户□C街区整备事业2007年|宝积寺车站 直藏广场2008年|朝日放送2008年|第凡内银座大楼2008年|根津美术馆2009年|下关市川棚温泉交流中心2010年|川∕泸光板(乙字亭)1997年|□□□□长冈2011年|浅草文化观光中心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2012年|西班牙格拉那达表演艺术中心完成未定
本书特色
本书用全面而完整的角度来探讨隈研吾这位建筑大师,包含他的经历、作品和思考,以及大量的全彩图片。对于想认识和了解隈研吾的读者来说,是相当完整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隈研吾 Kengo Kuma
日本建筑大师,建筑风格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1954年出生于神奈川县。79年结束东京大学大学院课程。85-86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都市计画学系客座研究员。ASIAN CULTURAL COUNCIL公费研究员。86年设立空间研究所。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98年任职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特约教授。2001年任该大学理工学部教授。2008年设立Kuma & Association Europe(Paris)。从2009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林铮顗,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译有《住宅巡礼》、《住宅读本》、《意中的建筑》、《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华丽的双轮主义》、《罪恶的代价》、《自然的建筑》、《隐私不保的年代》、《茶水间的八卦效应》等。
阮庆岳推荐文
前言
作品名笔划顺序索引
CHAPTER1 从批评出发
INTERVIEW01 「不明白自己方向,痛苦折腾的20多岁时期」
READING01 隈研吾全部着作编年史
READING02 30多岁时期.隈研吾的战略1988年
PROJECT01 M21991年
INTERVIEW02 「在挑战性的设计背景中,也有针对整饬气氛的反抗」1992年
CHAPTER2 与地方性都市面对面
PROJECT02 梼原町地域交流设施(云上饭店)1994年
PROJECT03 龟老山展望台1994年
PROJECT04 森舞台(登米町传统艺能传承馆)1996年
PROJECT05 北上川.运河交流馆 水之洞窟1999年
PROJECT06 宝积寺车站 直藏广场2008年
PROJECT07 下关市川棚温泉交流中心(川棚森林)2010年
CHAPTER3 素材的再发现
PROJECT08 水∕玻璃1995年
PROJECT09 川∕泸光板(乙字亭)1997年
PROJECT10 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2000年
PROJECT11 石头美术馆2000年
INTERVIEW03 「借着选择一种素材,也可以使在地产业重生」2001年
PROJECT12 塑胶屋2002年
DIALOGUE 特别对谈想问问这个人
GUEST01 妹岛和世建筑师|「船到桥头自然直──突然改变态度,海外变得重要」
GUEST02 福冈伸一分子生物学者|「不论建筑或生物因『流动』而活着」
GUEST03 宫台真司社会学者|「在今后的都市里,必要的是『迟钝』与『不吻合』」
CHAPTER4 历史的继承与再生
PROJECT13 阳之乐家2000年
PROJECT14 村井正诚纪念美术馆2004年
INTERVIEW04 「对于新而强的物质,如何附加上『柔弱』呢?」2005年
PROJECT15 银山温泉──藤屋2006年
PROJECT16 根津美术馆2009年
CHAPTER5 再次往都市,往海外
PROJECT17 ONE表参道2003年
PROJECT18 escorter青山(NTT青山大楼修改)2004年
PROJECT19 户C街区整备事业2007年
PROJECT20 朝日放送(萤町A街区)2008年
READING03 隈事务所的海外规划案
CHAPTER6 隈式发想术.设计手法
READING04 到建筑师隈研吾形成为止
READING05 我最好的细部设计
INTERVIEW05 「建筑逐渐变成为了感知环境的接触点」──与山梨知彦氏、贝岛桃代氏三人对谈
READING06 解剖隈事务所2008
READING07 在Tiffany银座大楼所见的照明技艺
READING08 隈事务所的竞图奋战记
READING09 紧跟一天探讨时间管理的奥秘
卷末
隈研吾年谱
STAFF LIST
后记(隈研吾)
执笔者∕报导刊载号
推荐文
隈研吾如何成为隈研吾?
隈研吾,作为当红日本1950世代(譬如妹岛和世等)的代表建筑师之一,不仅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因为其生涯演变的多端,以及同时具有着名书写者身份,允文允武内外兼修,而越发受到各方瞩目。
着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着称,例如最早的着作《十宅论》(1986年),依建筑方法将住宅分类,并一一加以解说,其中讥嘲与攻击的意味极重。在本书中这样写着:「设计住宅的建筑师其自我期待的角色,是做为舶来文化的窗口,这『和百货店的外国商人并无不同』。」被点名批判的包括当时声势正盛的石山修武、伊东丰雄等,旗帜高张与对立检视的姿态鲜明,而且隈研吾完全无视世代尊卑的直接开火,能量与威力皆惊人。
攻击各样的当代建筑现象之外,隈研吾也不忘以纵深来梳理大时代脉络。在《建筑慾望的末期》(1994年)书里,他提出「慾望」使建筑得以成立,但这个慾望正在衰败并走向末期,然后悲观作结语:「如果今后在世上,仍然继续建造出所谓建筑之类的东西,这应该只是从对建筑辛苦的自我否定中,勉强挤出来的东西吧!」
其中〈『住宅私有本位制』资本主义的崩坏〉一文,强烈抨击因人们对于想拥有自有住宅的慾望,以及20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共同形成美国支配世界的动力,并由此产生建v式样的繁复变化。然而,在泡沫经济出现的时候,人们的慾望追不上高涨的住宅价格:「当察觉时,所残留的,只是高腾不坠的地价、大幅的减价,或者附加价值这种不值钱的名称」,因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慾望瓦解与待解残局。
甚至说「所有古典的、正当的、认真的建筑师,伴随其个性的风格,一瞬间同时被消费掉了。大众就是那样易于厌烦,而且是没有底线存在。」直接点出在商品化的建筑世界里,作为建筑师的无力感。虽说是相当悲观的说法,但也显现隈研吾综观时代的批判与透析能力。
隈研吾自称是日本战后第四代建筑师,相对于前辈「矶崎先生和黑川先生以建筑作为工业化社会的领导者,而受到社会尊敬。……相反地,我们在学生时代,最初因『石油危机』而坠落,等事务所设立后,马上因『泡沫经济崩坏』而坠落,从90年代开始,又因『箱型物批判』而坠落。在那坠落的时期,写下了《十宅论》……等建筑对社会让步的书籍,我思考着有关让步的方法,而且不得不思考。」
这样的「让步的方法」,就是与现实对话方式的试图再建立,因为慾望饱溢与顶天英雄的时代不再,所以必须更加认真看待真实的现实。隈研吾甚至认为:「在这25年之间,社会与建筑的关系,翻转了过来。这个关系,从所谓『社会之辉煌领导者』的建筑,往『社会之敌』的建筑演变而去。」也就是,他已接受建筑逐渐成为「恶之创造者」这样的事实了。
于是,隈研吾延伸这样「让步」的思考,在2004年推出了《负建筑》一书,对于坂神大地震、奥姆真理教事件、911恐怖攻击事件,如何震撼了建筑的存在本身,有着深刻的省思。也更具体把悲观与负面的批判,借由思想价值的转移,积极地建立起正向意义,而这样正.负间的转变,接续在论述与建筑设计上皆有展现,是隈研吾近期广受瞩目的原因。
相对于评论的顺遂发展,隈研吾的设计生涯起步就要慢些。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论大成的「M2」(原本为汽车公司的商业大楼,但在10余年后被转为「殡仪馆」),不巧与泡沫经济重叠,也因其后现代风格的色彩,以致于建筑界并没有给予高度的评价,让他深感顿挫,但也因而「此后近10年里,活动地点转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过,隈氏将这个挫折当作养分,确立了新的设计手法。」
这样的「新的设计手法」,可以拿2000年落成、已经被视为隈研吾代表作的「马头町广重美术馆」为例。这座建筑物完全取用当地的杉木为材料,风格极其细致也优美,展现一种「反霸气」、却又大器的柔弱美学可能,令人耳目一新。
隈研吾这样说明这件作品:「总之,除最终形态以外的部分,我想透过建筑提出的建议是,选择一种素材,它既可以重新提升当地的某部分产业,又可改善从事素材工作者的生活。这种事情其实是很重要的。由于和地方人士有了接触点,所以不但可以从中学习,同时还了解到,透过建筑使日本残存的、有趣的素材及产业获得重生,是有可能的。」
这件作品也具体回答隈研吾长期在思考上的困惑,也就是在面对东方.西方、自然.人造、古典.现代、建设.破坏间的矛盾时,究竟应当如何应对。这样二元主体的对立,本来也是此刻时代的大问题,隈研吾的回答,可以用他思考旧建筑如何再处理时,提出以「灰色地带」来回答物质的强弱性格,直接破解外在意识型态的对立禁锢。
隈研吾说:「至于还用不到和历史学者商量的程度,可是拆毁了又觉得可惜、处于灰色地带的东西,便和房屋所有者商量。就从事设计的人来说,对于在那种灰色地带里的东西,感觉分外有魅力。因为,不论那一边都是将毁坏的。由于有可能因作法不同而引起大改变,所以下手去做,会很有趣。」
又接续说:「不想被误解的是,不是因为是旧物质所以使用它,或者因为是旧物质,所以比较好这回事,而是因为考虑到物质的强弱。针对新而强的物质,该加上多少的柔弱度呢?或者该间隔多少张贴上去呢?如果贴得满满地,就显得太强烈,若稍微隔出空隙再行张贴,就会变得柔和。」
隈研吾以批判力强劲与灵活着称,这也反映了他多样难辨的身影,尤其近期更因生涯的蓬发状态,必有分身乏术的挑战,让人不免担心「负」的核心理念,是否会因之纷扰分歧。但是基本上,隈研吾是个一直能以不断「开.合」作自我挑战的人,成败功过经常也皆在此,而且,他近期提出以「颗粒」、不以机能与造型来看待建筑的态度,依旧让人寄予想像。
关于「颗粒」的想法,他是这样说:「……所谓安稳,结果是一个能让颗粒自由产生相互关系的结构。在日本,把那种生物性的粒子状态称为安稳,可以说是从事物的细节来保证其互补性。传统的日本思考方法,不是非常生物性的吗?」隈研吾特别强调细部的重要,以及其对于整体的有机关连,某个程度也是在做着「由内而外」、「由小而大」的一种建筑宣示。
那么,隈研吾究竟是如何成为隈研吾的呢?他自己曾这样回答:「刚好在2000年左右吧!是在设计广重美术馆和石头美术馆时。面对这样的建造方法,我确信自己能很愉快地完成工作」。」
简单地说,在文武兼修近二十年后,因为找到了广重美术馆的「建造方法」,隈研吾终于成为隈研吾了。
阮庆岳.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系主任
前言
本书是汇集了历来刊登在建筑专业杂志《Nikkei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NA)上,有关隈研吾的访问及对谈、主要建筑物完成报告等等的报导,并加入新写的作品,按主题的不同,重新编辑而成的。它也是继伊东丰雄先生之后,『NA建筑家系列』的第二册。
在这个系列中,选上隈氏的重要理由是,因为他受到人们高度的注意。虽然这有可能被认为是「什么!是为了销售而找来的人选?」但希望人们注意的是,在本质上,世人对隈氏的兴趣,有别于其他的建筑师。
首先,对隈氏有兴趣的人,不仅止于建筑界人士。人们知道「隈研吾」这个名字,基于《十宅论》(1986年)、《再见,后现代主义》(1989年)等评论集。因为这些书籍不但造成社会性的话题,而且隈氏也建构起和一般媒体沟通的管道,此后更积极接受访问,同时还撰写专栏。这样的行动,与有如丹下健三先生一般的「昭和巨匠」和社会的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算环顾目前的建筑界,隈氏也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少见的建筑师,因为他拥有能够和一般人沟通的言语和管道。
另一方面,在建筑业界,特别是40岁以上、与建筑有关的人,他们关注隈氏的眼光,也和别人不同。虽然这个说法可能不太恰当,但或许可以说,那种眼光驱赶了一个建筑师的「再生」。
身为「后现代主义旗手」,同时很早便受到建筑界注意的隈氏,在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论大成的「M2」。不巧这个时期与泡沫经济重叠,以致于建筑业并没有给予高度的评价。在东京的工作量锐减,此后近10年里,活动的地点转往了地方性的都市。
不过,隈氏将这个挫折当作养分,确立了新的设计手法。透过「融入自然的造型」、「发挥素材新的一面」之手法,再度引起建筑界的注意。此后的活跃状况,在此就不赘述了。许多建筑关系者,不就是将隈氏这样的雪耻和自己的未来重叠在一起看吗?建筑师凭着自己的意志,能改变到什么程度呢?而设计的幅度又能扩大到什么地步呢?
本书以意识到隈氏这种「引起注意的方法」为结构。第一章,汇集有关到「M2」为止的批评活动和方法论;二至五章,则将「M2」之后的主要规划案,按设计的方法分类。在第六章里,收集有关设计的程序和设计组织的报导。此外,在三篇的特别对谈(137页)中,展现出能传达给一般人的、「对谈之名手」的另一面。
完成之后一看,本书在内容上比第一册的《伊东丰雄》更多样化。不过,多样化正是隈氏的魅力和原动力吧。请好好享受光凭建筑作品所无法了解的隈研吾世界。
Nikkei Architecture编辑部
這本《隈研吾(二版)》的封面設計,其實已經傳達了一種低調而內斂的質感,讓我不禁對書中的內容充滿好奇。說實話,我對建築的了解不算太深,但每次看到一些令人驚豔的建築作品,總會讓我感到由衷的讚嘆。我特別喜歡那種「化繁為簡」的設計,將複雜的結構與功能巧妙地融合,同時又能在細節之處流露出藝術家的靈感。我想,隈研吾這位建築大師,一定是一位非常善於觀察生活、並且能夠將日常瑣碎提煉成建築詩意的人。我特別想從書中了解,他是如何看待「材質」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他會如何運用台灣在地常見的建材,像是竹子、石頭、或是木材,來創造出既有現代感又不失傳統韻味的建築?我總覺得,建築的生命力,很多時候就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裡。而且,我很好奇,他如何透過建築的空間設計,來影響居住者的情緒與行為?畢竟,我們每天在空間裡度過的時間如此之長,一個好的空間設計,能夠讓我們感到舒適、放鬆,甚至激發我們的創造力。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我以更專業、更深入的眼光去欣賞建築的美學。
评分這本《隈研吾(二版)》的書名,讓我聯想到「流動感」。在台灣,我們有蜿蜒的山路、奔騰的河流,這些大自然的元素,都帶有一種自然的流動感。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隈研吾先生如何將這種「流動感」融入到建築設計中。他會如何透過建築的曲線、斜坡、甚至是空間的轉折,來營造出連綿不絕、充滿動態的空間體驗?我特別喜歡那種讓人感覺空間好像在不斷延伸、不斷變化的建築,它能夠打破傳統空間的束縛,帶來一種自由的感受。同時,我也很好奇,他如何利用「光影」和「材料」來強化這種流動感?有時候,透過光影的穿梭和材料的連接,可以讓建築的各個部分之間產生一種無縫的過渡,彷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延伸開來。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打破空間僵化的思考,讓我們的建築,能夠像河流一樣,充滿生命力與變化,引導著人們在其中自在地穿梭。
评分讀到《隈研吾(二版)》這個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尺度感」。在台灣,我們有高聳入雲的現代建築,也有緊密相連的老舊街區,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尺度,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隈研吾先生是如何掌握建築的「人體尺度」與「環境尺度」的。他會如何處理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人在其中感到安心,而不是渺小?他又會如何讓建築融入周遭的環境,與周邊的建築、甚至自然景觀形成協調的對話?我特別喜歡那種與人尺度相當、讓人能夠輕鬆駕馭的建築,它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反而能帶來一種親切感。同時,我也很好奇,他如何利用「光影」和「材料」來影響建築的尺度感?有時候,透過不同的材料紋理和光影變化,可以讓一個看似巨大的空間,變得溫馨而有親和力。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關於如何創造更具人情味的城市空間的啟示,讓我們的建築,不再只是冰冷的龐然大物,而是能夠溫柔地擁抱每一個走過的人。
评分最近在書店隨意翻閱,無意間被這本《隈研吾(二版)》吸引了。書名簡潔有力,但你知道嗎?建築,有時候就是一種與土地的情感連結,尤其在台灣,我們對「家」的定義,對「鄰里」的關懷,其實都藏著無數細膩的巧思。翻開這本書,我腦海裡浮現的是那些老街上的紅磚牆,是廟宇屋簷下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是小巷裡炊煙裊裊的溫暖。我想,隈研吾的建築,一定能與我們台灣人心中那份對土地的依戀產生共鳴。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探討,如何在現代建築的框架下,保留甚至昇華在地文化的獨特氣息,讓建築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能溫柔擁抱我們的空間。特別是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建築,能夠喚醒我們的記憶,撫慰我們的心靈,讓每一個居住者都能感受到屬於這塊土地的溫度和人情味。這本書,或許能提供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建築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甚至去思考,我們希望為下一代留下什麼樣的建築遺產。我個人對那種能夠融入自然、讓光影在其中跳躍的設計特別著迷,相信隈研吾在這方面一定有獨到的見解,能夠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评分這次的新版《隈研吾(二版)》,我寄予厚望的是它能更深入地探討「使用者經驗」這一塊。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很漂亮的建築照片,但實際走進去,卻會覺得空間很不人性化,或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我希望這本書能呈現隈研吾先生對於「人」的關懷,他是如何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空間的動線、採光、通風、甚至是每一個細節的觸感。我對那種能夠讓人感到「自在」、「舒適」的空間特別有感。想像一下,在一個空間裡,你可以很自然地找到你要的東西,光線灑落在你身上,空氣流通讓你感到舒暢,甚至每一個轉角都能帶來驚喜。這就是我對理想空間的想像。我特別想知道,他會如何處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界線?又或者,他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畢竟,建築不只是靜態的結構,更是人們生活的舞台。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創造更具人文關懷的建築的寶貴經驗,讓我們的生活空間,能夠真正地服務於人,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评分這次的《隈研吾(二版)》,我尤其期待它在「永續發展」這個議題上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發。你知道嗎?最近氣候變遷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許多人開始反思,我們的建築是否對環境造成了過大的負擔?我希望這本書裡,隈研吾先生能分享他對於綠色建築、環保建材的理念和實踐。尤其是在台灣,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運用得恰到好處,同時又能夠保護環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我想像著,或許書中會介紹一些利用自然採光、通風來減少能源消耗的設計,又或者是一些能夠融入周遭生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建築案例。我個人對那種能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的建築特別有感覺,彷彿它本身就是從土地生長出來的。同時,我也很好奇,他對於「在地化」的理解,是否也包含了對在地生態環境的尊重與保護?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解決方案,讓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也能為我們的地球盡一份心力,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评分《隈研吾(二版)》這本書,讓我想到「聲音」這個被常常忽略的建築元素。你知道嗎?一個空間的聲音,也能夠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感受。在台灣,我們有著熱鬧的市集、寧靜的寺廟、也有熙攘的街道,這些不同的聲音,都構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隈研吾先生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處理「噪音」與「靜謐」的關係。他會如何利用建築的隔音設計、材料的吸音特性,來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居住環境?又或者,他會如何利用建築的結構,來引導和放大某些聲音,讓空間充滿生機與活力?我對那種能夠讓人感受到「寧靜」的空間特別嚮往,它能夠讓人遠離城市的喧囂,找到內心的平靜。同時,我也很好奇,他如何利用「流水聲」、「風聲」等自然之音,來豐富建築的聽覺體驗?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關於如何創造一個能夠療癒心靈的空間的啟示,讓我們的建築,不僅看得見,更能聽得見,並且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
评分對於這本《隈研吾(二版)》,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展現出一種「細膩的觀察力」。台灣的建築,很多時候都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像是老房子窗框上精緻的雕刻、或是牆面上斑駁的痕跡,都訴說著一段歷史。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看到,隈研吾先生是如何細緻地觀察生活中的點滴,並且將這些觀察轉化為建築設計的靈感。他會如何注意到人們在空間中的習慣、喜好,甚至是潛在的需求?我對那種能夠在細節之處給人帶來驚喜的設計特別感動,它不一定是張揚的,但卻能夠讓人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同時,我也很好奇,他如何運用「材質的紋理」、「光影的變化」、甚至是「色彩的搭配」,來展現這種細膩的觀察力?或許,一本好的建築,就像一首詩,需要細細品味,才能領略其中的深意。這本書,或許能引導我們用更敏銳的眼光去欣賞建築,去發現那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精巧與智慧。
评分這次的《隈研吾(二版)》,讓我想到了「光」的運用。你知道嗎?光線,真的是建築的靈魂。特別是在台灣,我們有著豐富的陽光,如何將這份禮物巧妙地運用到建築設計中,讓空間充滿生命力,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期待書中能分享隈研吾先生對於「自然光」與「人工光」的獨到見解。他會如何透過窗戶、天窗、甚至是建築的開口設計,來引導光線進入室內?他又會如何運用人工照明,來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和情緒?我個人對那種能夠讓光影在空間中流動、變幻的建築特別著迷,感覺像是讓建築本身在呼吸一樣。同時,我也很好奇,他如何透過「遮陽」、「反射」等手法,來調控光線的強度,讓空間在明亮與溫馨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打開一扇關於「光」的全新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光線在建築中的重要性,並且學會如何運用它來創造更美好的居住空間。
评分這本《隈研吾(二版)》吸引我的,不只是建築本身,更是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在台灣,我們有著多元的文化,原住民的傳統、閩南、客家的歷史、甚至日治時期的影響,都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土地上。我渴望從書中看到,隈研吾先生如何將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轉化成現代建築的設計語言。他會如何理解我們廟宇的飛簷翹角、我們的傳統合院、或是我們聚落的空間佈局?我期待著,他能在書中分享他對不同文化符號的解讀,以及如何讓這些符號在現代建築中煥發新生,而不是流於表面的裝飾。畢竟,建築是承載文化的載體,一個成功的建築,應該能夠講述一個地方的故事,能夠讓居住者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我特別想知道,他會如何處理「新」與「舊」的關係?如何在注入現代創意的同時,又能夠尊重並延續原有的歷史紋理?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的範本,讓我們在創造屬於台灣的現代建築時,能夠更加自信地融入我們的文化基因,讓我們的建築也能像我們一樣,擁有豐富而獨特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