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要地理的归属,这是现代人普遍疏离的解药。房地产商把家或塑造家的方式行销给我们,政客与艺术家哀悼家的消失,又努力地创造新的地方。只有我们要直到失去,才会惊觉那曾经拥有的乐园,早已被都更之名所剷平,取而代之的是,垂直的贫民窟与同形的购物中心。现代世界如果叫作速度和方位,时空压缩让人从起点直接进入终点,让人无所不在却又不在,它让地方肤浅,它让空间拟真。全球化进一步催化了符号化,它让人从任何地方出发,却又不通往任何地方。我们的世界正被无地方化(placeless)和非地方化(nonplace),前者让人对于自我的完整体认存疑,后者让人扮演安适其位的外来者。两者的惊悚提问经常是,我们迷路了吗?资本家始终贴心的安抚,放心还有这里!消费地景奇观总是展示它那与生俱来的令人失忆,任何人只要经过那里,都会遗忘自己的美好曾经!
本书特色
面对国内众声喧哗却又空洞的都市空间论述,本书以她前卫的批判打破宁静,而她精准的预言与跨越时空的空间思维,是系列连续的对立思辩,资本的与社会的,全球的与在地的,都市的与乡村的,地景的与城市的,当代的与传统的,实体的与虚拟的。总的来说,本书揭示空间的生与死,不过是一场空洞、变动、冻结的反覆错置与轮回。
作者简介
邱咏婷
重回台大,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学术生命。「空间」,它花了我在柏克莱大学的所有时间在理解,从如何制作(making)一扇窗开始,日式窗shoji的90x90开口,最美的视野才是她的潜台词。从一扇窗、评图、教学甚至迷恋于熬夜,因为好奇让我误闯了亚历山大博班理论课,Wholeness提醒了我「建筑可以有感觉?」(Can architecture have feeling?)从二个小时的提问,到用尽了各种方式,一路从学士硕士建筑景观都市计画到博士城乡,从美国加拿大欧洲最后回到了台湾,学术探索从文化研究到社会学,批判的问,诗意的寻。柯比意本来说建筑可以解决城市问题,段义夫不谈space谈place,而夏铸九说space只是tectonic,列夫符尔说,我们要的是spaces的空间生产,Taufuri说,那是意识型态!于是我选择遗忘建筑设计,怡情于古蹟想像于社区,最终寻解的仍是空间:他的不在与我的不再,而所有的空洞没有终结,分秒同步进行。《空冻》揭示的「空间」,不是space也非place,如同已消逝的舟山路海外会之于我,与当年口试的我及老师们的问题意识与坐在阶梯上的聆听,是当下未曾遗忘的所有影像、黑白裙与马尾,是一种更高阶命定的空间幻影(no-thingness or spatial silhouette)。
现职∕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所专任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哲学博士、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 环境设计学院学士及建筑专业硕士March
经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专任助理教授、台北医学大学通识兼任助理教授、中原大学景观设计学系专兼任助理教授、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建筑环境设计中心研究员与课程助教
推荐序一 全球都市转化下建构都会特质的空间与社会计画
推荐序二 令人倒吸一口冷气的空冻
绪论 空间的不在与不再
第一篇 空洞:消费地景
第一章 天空之城Inside Out
第二章 奢华空间Outside In
第二篇 空动:欲望地景
第三章 废墟了的城City in Ruining
第四章 空动了的家Homing City
第三篇 空冻:乡愁地景
第五章 乡愁的价格Price of the Place
第六章 伦巴的想像Any Where延伸阅读
推荐序一
全球都市转化下建构都会特质的空间与社会计画一、我们已经置身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资讯资本主义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之中了,面对空间与社会的巨变,台湾要如何因应?我们看到了全球都会区域(metropolitan regions)的浮现,如大伦敦、大巴黎、荷兰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为主的环形城市、德国的多中心都会区域、北加州湾区、温哥华西雅图、新加坡柔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从洛杉矶到墨西哥境内的所谓「南方」,关东地区东京、横滨到大坂、神户、名古屋、京都、关西地区……以至于在高铁通车之后,新的台湾西海岸都会区域的浮现。这时,城市做为节点,创新氛围成为要件,以及,由于资本的国际化,在残酷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同时伴随着生态危机、区域差距、空间隔离与社会的片断化与碎片化。都会区域的浮现必须面对,因此,都会治理(metropolitan governance)成为共同的挑战。奥运、世博、美术馆,不只是运动会、展示会与文化园区而已,事实上是巨型计画(mega-projects),一再被当作带动区域发展的跳板,加速了全球化下的都市转化(urban transformation)。都市转化的过程发生在都市化升级过程中,这种趋势甚至被爱德华.苏雅(Edward Soja)称为是区域的都市化(regional urbanization)。
二、都市转化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一)毕尔包效应(Bilbao effect):首开城市行销(city marketing)之滥觞西班牙的毕尔包(Bilbao),一九九七年用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设计的古根翰美术馆做为支点,挑起毕尔包都市转化的历史策略。每年一百万访客,开幕甫三年即为巴斯克区域创收五亿美元经济活动,改变了一个三线工业城市,衰退的造船工业的制造业城市的命运,转化为文化旅游的城市,期望能更进一步成为创意产业的节点。由于毕尔包对都市政策、规划、以及都市设计的掌握,即使古根翰美术馆本身造价一再追加,仍然成功造就了城市的第二春。毕尔包与古根翰美术馆,首开城市行销(city marketing)滥觞。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都市设计的建筑传统是「纪念碑的城市」与「城市美化运动」,专业者仅仅「以空间形式的品质追求生活的品质」,过去一百年的规划史已说明了其徒然。这是规划师最常犯的毛病,也难逃乌托邦宿命。到了一九六○年代,城市的意象是塑造城市特色时对主体的人文主义思考角度,城市的地标(landmarks)也是市民认同的都市造物(urban artifacts),成为一个梦想的符号(sign),譬如,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与雪梨的歌剧院之所为。今天,首先,城市意象与形象(image)已经被视为商品,是城市竞争时市场行销工具(city marketing),品牌化就成为地方政府关心的课题,也因此,都市形式的独特性(uniqueness)成为都市企业主义(entrepreneurialism)对垄断地租(monopoly land rent)的追求。毕尔包与古根翰美术馆开启了近十三年都市奇观(urban spectacles)与象征争夺(contesting symbolic)的经验复制,譬如说,(1)在法国东北的梅茨,庞毕度梅茨中心(Pompidou-Metz),由(土反)茂(Shigeru Ban)与尚.葛斯廷(Jean de Gastines)设计:二○一○年五月开幕时,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官方致词中直截了当地说「期待庞毕度梅兹分馆能成为法国洛林区域经济复兴的前锋。」(…expecting Pompidou-Metz to spearhead a financial revival across France’s strained Lorraine region…) (2)在法国北部的罗浮宫朗斯分馆(Louvre-Lens),SANAA(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妹岛与世+西泽立卫)设计,将在二○一二年开幕。(3)以及二○○七年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布达比(Abu Dhabi)旅游发展暨投资公司宣布的快乐岛(Saadiyat Island,Island of Happiness)文化园区复合体,全世界最大的规划与设计的跨国公司,美国AECOM负责规划,保育红树林与岛屿生态资源、建构低碳社区、全岛三分之一保持为开放空间,以及更一举包括了被称为吊挂四人组(H.A.N.G.)的四位明星建筑师,札哈.哈蒂(Zaha Hadid)的表演艺术中心、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海事博物馆,以及,尚.努维尔(Jean Nouvel)的罗浮宫阿布达比分馆、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的古根翰美术馆阿布达比分馆。这真是巨型计画,属大,就能达到目标吗?它的目标所展现的价值观是什么呢?(4)人口不到二十万,小小的以色列特拉维夫霍隆(Holon,Tel Aviv),犹太裔的旅欧建筑师,朗.阿伦德(Ron Arad)的设计博物馆,把红色钢彩带之下的真正企图说明得更清楚,市长摩提.沙森(Motti Sasson)期待,「它能支撑城市转化为以色列设计与文化的核心。」(…it will anchor the city transformation into a nexus for Israeli design and culture) 这时就必须加上韩国首尔的最新消息。特拉维夫霍隆与首尔是最值得留心其成败的两个个案,值得做进一步的经验研究。
(二)营造亚洲的毕尔包的要害:二○一○年汉城/首尔(Seoul)获选为World Design Capital(WDC,世界设计之都)首尔的吴世勋市长提出「汉江复兴」、「南山复兴」及「街道复兴」三大目标。主要是为了汉江及其周围街道的绿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他成立了副市长级的「设计首尔总拓本部」,负责监督及执行各项工作。从私人企业到国家政策全力配合,南韩的设计产业蓬勃发展。韩国设计振兴院的统计,吴世勋当市长时,南韩设计的总产值七兆韩元,今已上升到十五兆韩元。首尔也经过两任市长改选,彻底从一个工业城市蜕变为艺术之都。首尔有高度企图将缔造亚洲版的「毕尔包效应」。札哈.哈蒂(Zaha Hadid)将东大门历史与文化的地方空间,整合在流动空间之中,其中包括博物馆、展览室与常设服装表演场、绿化巿区的公园等。预定在二○一一年完工。 副市长郑庆源(Chung Kyung-won),也是韩国科技大学(KAIST)教授,说:「用设计的力量,在都市场合中,推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to use design to foster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urban settings)。这是首尔推动都市转型的经济动力。这时,我们值得看看长三角都会区域的最南缘,宁波地方,靠着自己的经济力量,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直接缩短了与中心城市的全球节点──上海,之间的来往距离,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个唐代建立的的小城镇,正在推动的城镇转型经验,新旧城相结合,以十二个民间手工艺博物馆为基础,吸引设计产业,做为周边纺织业技术升级的创新节点,值得我们参考。这就是邀请黄永松演讲「长三角城镇转型的个案——宁波慈城与天工之城」的意义。
(三)对照选举政治下台湾的都市转化与此相对照,台北市一则将市中心可贵的大面积公有地透过BOT手段做商业开发,巨蛋、广慈育幼院等都是案例,台北市中心的密度只会再提高,而不见都市服务的积极改善,都市功能的有效转化;二则在选举的政治压力下,推出都市更新政策,借助房地产资本的力量,摧动每一位房地产主人的贪婪之心,不但将强化晋绅化(gentrification),或者说空间蚀刻(space etching),而且很容易激化为阶级侵入(class invasion),甚至简直就是引爆空间的战争(space war)。这个政策将使台北市的房地产高级化,加深社会隔离(social segregation)与空间片断化(spatial fragmentation),以及最后彻底改变台北市的都市形式与风貌。除了已经居住并拥有台北市中心房产的人之外,台北都会区中心城区将成为一般市民难以入住居大不易的地方。当然,台湾经验中,还得包括在台中失败了的札哈.哈蒂的古根翰。为何失败?又是恶质的地方政治作祟。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大故宫计画,故宫前原卫勤学校校址的文创产业园区计画。以故宫收藏品的举世文化能量,这个计画成功的机会很大,但是这一手好牌,要如何打才会达到目标呢?要害在何处呢?前面所述,除了台中的古根翰已经出局之外,其他所有城市,都还得必须通过会一再发生,而且频率愈密的金融海啸与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才能知其成败!总之,这是全球资讯化资本主义下的文化商品化与流动空间的表现,所共同编织的网络社会中全球城市的都市奇观(urban spectacles)。对照于被网络社会中流动空间所具备的数位、图像与符号,对地方空间所形成的巨大象征威力,以及,被目中无人的偶像建筑师(icon architects)的威望,所完全镇摄,评论家马克.克里斯多(Marc Kristal)说:「好的都市设计与规划,远比一栋单栋的建筑物重要。」(Urbanism, good city building single icon building)克里斯多比较倾心于法国波尔多,採用透过不那么夸张引人注目的轻轨电车系统来连结起老城中心与城郊的作法。杨子葆则进一步指出波耳多的经验来自于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轻轨,这是社会党市长候选人对于都市交通必须与都市生活结合的价值坚持。史特拉斯堡也曾在二○○七年被莫诺克(Monocle)杂志选为最宜居的城市。而更令人吃惊与尊敬的城市是荷兰的无交通标志城市玛钦加(Makkinga,2006),在这个小型城市,三十公里速限之下,取消了一八六八年起做为都市创新而发明的交通号志,汽车就能与市民的都市生活共生。私人小汽车与市民的都市生活共生,这个理想状态与社会关系,在某些义大利中世纪小城,如山默丽塔(Sermoneta),因为城中的居民兼驾驶者对小城与其步行居民的高度尊重,而得以实现。以及,在一个大型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二○○六年提出在城市中心建立拥挤税十八个控制节点,二○○六年获致的成果为百分之三十居民通勤或通学使用脚踏车或步行,百分之六十一居民在通过壅塞税收取点时搭乘大众运输工具。斯德哥尔摩人每人每年平均排放碳四公吨。而一般瑞典人与芬兰人六点五公吨,美国人则是二十二公吨。在二○一○年,斯德哥尔摩获得欧洲的绿色首都表扬。斯德哥尔摩市民真是令人尊敬,壅塞税收取计画实施七个月之后,二○○六年九月推动公投斯德哥尔摩市民投票:百分之五十三赞成,但是,永久吗?百分之六十点八说不。对于国家的信任程度,市民显示出来对己身权利的认识与对其自主性的把握。交通运输,可不只是工程建设的基本设施而已,它是城市的价值表现,是对未来展望的视野。这被法国人称为「建筑」(Architecture)。这是西欧文化中的老争论,在全球化下资产阶级借尸还魂,甚至,借建筑设计之手,带着一丝历史与文化的自傲,向急切求发展的世界输出。其实,建筑仅是象征表现,前述这些地方的期待是区域发展,这不是盖一栋房子能解决的事。如何筑巢引凤?如何有助创新企业落地,镶嵌在地方的苗床?或是,如何提升区域学习与创新的能力?这些才是关键。在全球媒体频繁曝光之下,前面所引述的不同层级的政治人物如此关心的目的之后,都市转化与城镇转型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审视二十一世纪的全球资讯资本主义所引动的空间与社会的巨变,所诱发的区域发展深处,其实关系着一种新的资讯技术革命产生的地方特质,或者说,都会特质(metropolitan characters),它关系着以知识与资讯为基础所发挥的合能效果,或者说,综效(synergy)的能力,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工商业与社会上的应用。既有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创新氛围(milieux of innovation)的熔炉,需要国家在长期政策上的发动角色,创新的企业家,市场的驱动,以及社会的活力。国家与市场交互作用,技术创造的文化与个人快速成功的角色模型刺激的分散化创新,成就为一种区域创新(regional innovations),再加上社会动力的创新(social innovations)所支持的一些有想像力的计画,它们彼此之间的介面,或者说,网络扩散,造成了新资讯技术的开花结果。这才是网络社会都市转化的要害所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文建会所支持的宜兰的传统艺术中心,当年十分可惜地,在选址时未能接受专业上的建议:让传艺中心的基地进入宜兰市,补充宜兰县政府与宜兰监狱外移之后城市空间空洞化的危机,而不只是因为财务考量而全然成为商业空间。这样,歌仔戏等传统曲艺与民俗技艺,就能与宜兰城市的真实市民生活相结合,传统艺术中心就有机会成就为一种活的都市公共空间,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即使规划师与建筑师的专业表现都算称职,也还是一个假装的街道布景。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土地,原来是低洼的养虾池,将其改造为一个平时宜兰地方人不会去,也去不了,只有外来观光客在假日才会去的文化旅游园区。也更不必说,日后营运管理上委託商业资本操作,使得传统曲艺演出与民间手艺人的技艺展现,就像失去了灵魂的空壳,空间不容易获得地方社会的生命,不能营造为地方,技艺文化也就难以为继。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地方社区在都市转化与城镇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与艰难挑战。
(四)社区营造:名古屋与台北间的越界交流名古屋长者町的都市再生与社区营造,面对的是严重的产业危机。因此,有些城市面临转型过程,就採取结合地方社会动力的社区营造过程,摸着石头过河,面对产业转型与空间转化的压力,如关西都会区域中名古屋老的市中心,长者町,做为原来的纤维布料产业的中心,先是在台湾,后是中国大陆的连续竞争压力下,长期陷入产业危机。原有的工业用的企业建筑物逐步面临拆除,有些暂时成为停车场,等待会下一步的商业办公大楼进入清场。怎么办呢?地方的企业团体邀请延藤安弘教授组织起社区营造的工作室,开始研拟都市再生的策略。这真是艰难的挑战。对照台湾西海岸都会区域中的台北市老市中心,大稻埕,迪化街的布业批发的转型,市中心活化与保存,是值得双方建立起交流对话的平台,共同越界,交换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这也就是我们邀请登琨艳提出他的构想,「台北市老中心的再生—永续城市里的避难所?台北市迪化街的市井文化讲堂构想」,一同分享的价值所在。登琨艳的构想是协助大稻埕迪化街脱胎换骨,创建一种新形态的都会生活,一方面,避免晋绅化;另一方面,让迪化街成为市中心生活消费的时尚,扭转原来的没落颓势,成就都市新亮点。换句话说,提供传统人文活动,却是都市中新的简朴生活的实践。这个文化讲堂借着文创产业创造力的升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经由创造力开发的讲座与创造力集体修习营,成就个人创造力的修习所。其实,创新,可以来自静坐内省的忘我状态,智慧,是借由修行而来。我们必须反省五四之后知识份子之所为。
(五)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前述韩国首尔营造亚洲的毕尔包的目标中,很特殊地,面对全球都会区域共同面对的生态危机,提出为了汉江及其周围街道的绿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了不起目标。一般而言,环境意识,在当前已经渗入了社会制度,环境的价值已经成为教育上必须确立的的专业责任,也赢得了政治上的诉求,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圣杯,然而,它的代价则是说与做之间的落差,政策与执行的距离,经常可持续发展,在企业与官僚体系案牍劳形的日常实务中,被扭曲为表里不一的实践。这时,更值得我们关注,在台湾都市转型过程中,若以永续城市做为目标,水的管理是面对未来全球变迁与气候异常时必要的都市与区域政策之一,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李鸿源由「台湾的都市转型与水管理」,勾画方向,更属必要。由国土规划开始,到台北都会区的防洪计画以堤防围堵,保护都市建成地区,有如鲧的治水法;以及高雄都会区将原有湖泊池塘溼地掩埋,破坏了大地调节机制,都是都市转化过程所必须根本检讨的事。而台湾行政机构执行时的本位主义,缺乏横向联系,更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克服的关键。政府缺乏完整的灾害政策,从资讯整合、部会协调、防灾执行,问题百出,中央与地方资讯落差,地方又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当然危机不断。正因为如此,有鑑于人类对于石油、煤与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过度依赖,未来能源将有用尽的一天,人类要如何因应与存活?一项未来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城镇转型计画」(Transition Town)为我们提出重要的解决之道,而什么是城镇转型?城镇转型重要基地之一,英国的托特尼斯(Totnes),已经建立了参考雏型。而创建者之一的Naresh Giangrande(纳瑞什.吉恩葛兰德),受邀专程来台,分享推动城镇转型的经验与心得。这不只是介绍「产油高峰」与「城镇转型」概念,展示四种可能的未来结果的演讲而已,更以工作坊(workshop)方式,邀请参与者探索自己的企业或组织未来的景象,以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情景,使我们能够开始思考现在所能做的改变。工作坊的传达重点则在于以下四点:(1)产油高峰(Peak oil);(2)城镇转型方法(Transition towns approach);(3)改变如何发生,我们在改变过程中如何与人们及组织一起合作(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change happens and how we work with people and organisations in a change process);(4)为什么要让世界环境健全要从个人努力而不是依赖政府(Why making an environmentally sound world is down to us- individually as governments cannot do it。)
三、推荐邱咏婷老师大作所代表的社会动力与意义前文提及审视全球资讯资本主义所引动的空间与社会的巨变,与诱发的区域发展,关系着新的资讯技术革命产生的都会特质,关系着以知识与资讯为基础所发挥的综效的能力,与工商业与社会上的应用。创新氛围的熔炉,需要有想像力的计画,借由网络扩散,推动社会与制度上的改变,营造空间的形式。而邱咏婷老师这些年一方面带领学生透过实习课的教学,二方面也是自身的实务实践,从士林纸厂劳工记忆与保存,马祖西莒社造,文萌楼日日春参与式设计等等,这些是关于在台湾,针对都市地景的变迁,都市与社区设计的实践记录;也是关于城市与乡村,关于都市更新,关于家的营造,更是全球都市转化下建构都会特质的空间与社会计画,这位年轻教授的努力与用心,值得被看到,值得推荐于各位。
夏铸九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荣誉教授
二○一三年四月
绪论
空间的不在与不再
华光社区也好,乐生也罢,争取设计之都要解决的都更问题,都是空间的问题,都是环境的问题,都是城市的问题,也都是我们的问题。而我们把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家」,变成了无解,变成了困境,变成了无奈!纯粹的设计问题,高官从无知到无解,学生从无知到无感,其间存在深深的间隙--信任瓦解,包括对于知识的任何设计,无解!若是成功了,就将空间理所当然地视为文化创意,无配套,无创意,无管理,创新就是一切空间的空洞化。最有制度的,仍是高度资本主义的购物中心,成为典范,成为逃离22k最有利的捷径,成为经营管理的楷模,成为全球殖民消费空间最欢愉的垄断,那是台北市,那是市场机制!因此,设计师退位为设计呢喃,房地产商的样品屋成为自我的最后救赎,对于设计专业的执着,无法面对城市的种种,在更复杂的行政流程里,公部门与私部门之间的合作,成为以文化创意之名的修饰语汇,却也是另一场更大的哄骗灾难,台北的家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台北的未来,除了体悟自己的空洞,不裸身,没有机会。运动没有停歇,乐生即使拆了,一跪一拜依然继续,山仔后几乎要以文化创意基地作为开场,但解答是商业化还是文化化,谁管谁的文化,文化是开垦,文化是集体意识,文化是抗争。城市是废墟,校园是废墟,最无奈的人的意识是废墟,再年轻,都老了。只有消费空间、艺术展和派对持续,真正的展览,只在微风,只在宝丽,app line提醒着时间的效率,免费而悠闲的获利。至于乡村,正等待着下一个城市农村,等待师生不再只是核销计画经费,等待从失声中发声,等待自主的有意识的漫长甦醒,等待下一个如博弈的梦想,编织进马祖岛成为公投,成为对立,成为唯一的角力模式。文化,当然是斗争,反与不反之间,台湾都已命定,我们也早已被冻结在历史洪流里。
空洞是资本的美学确定的极美,要的是规训礼节,安全与舒适,总是在最恆温的温度下,摸不到的身体的温暖,一切在品牌化下,化约为消费空间的在家感也转化到在家的消费空间感。是资本的异化也是资本的划一,不容出错。即使年复一年的流行多变,创新趋近,关键字仍是传统与永恆,多少演练与实验都在最后的消费场域,进行交换,符号的,商品的,象征的,从价值到价格,不断釐清需要、必要、想要的辩证消费心理。简单资本的积累来自于梦幻资本的实体化,房地产的土地到消费空间源自于资本家的礼物,给了虚拟公共空间,街道巷弄都是在一屋下的虚拟城市。后现代的城市意象,体现于消费空间,管理员成了警察,我们只能凝视无法撷取,一切都是商品智慧财产权。
空动是变动的不动空间的变动是一种不动的惯性,空间的社会运动,就是透过环境城市空间到家的空间,不同的尺度,寻求改变空洞的可能。大尺度的空洞被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倾斜角度,从海岸线的六轻七轻,从炼油厂的开发,以经济为出路其实仍是以土地空间的转化,资本家透过土地名目的转化过程,从溼地到工业用地到商业用地,获取最大的槓桿暴利,我们失去的是台湾岛国的海岸线。这个空洞化的节奏,不只发生在海岸线,也在城市中以工业地景转化到消费地景的城市发展历程,论述仍是经济对抗文化或生态,工厂地景不管是转化为消费购物中心或是文化创意园区,它都必须付出代价。而空洞化对于场域,在资本主义私有化的过程中,也只有暧昧不明的如台银土地,才有协商的可能;也因此日日春的大稻埕,山仔后的阳明山,尽管对象并不相同,面对的却都是公私不明的台银。而运动在公部门如都更处展开,文化局介入,以及社会运动者出现的可运动、可改变、可翻转的机会。面对都市更新最终呈现的高楼意象作为唯一选择,对应的是古蹟保存的价值拉扯,而这拉扯是我们对于空洞的介入与反转。
空冻是开始的结束很多人事物,在某个时空下,都会被冻结,不一定是规划内,不一定在学期中,不一定你可决定,不一定是想像预期里,也因此,绝美。卧龙二九,日日春,山仔后,宝藏巖,某个程度,都已过去,却也从未过去;有不同的人,不同的议题,不同的关键字,他可为你回首,重返,停格的画面,却又不断成为生命的布幕,不断重播,重叠,而成为层层次次的记忆地景,终于出现意义。如从对家的渴望与追求与终究的五味杂陈的认同。当时间拉出空间的距离,我们或许才能坦然面对每个人的极美差异,在愿意或不愿意的想像里,被重新解构与阅读,翻转的是人文的儿时记忆?对学习永不间断的理想性?还是永远无处不在的权力结构与资本消费霸权?展现于空间,暂时如展场,永恆如建筑设计,无论参与或不参与都是被迫妥协,无论是自己或社会。创新,就某种程度而言,是来自于对理想的极度失望与不得不的决绝对反。还好,时间的长河帮我们拉出个人的框架,真实的城市空间不会为任何人停格,也不会只是一个人的画面,在连续的交互轮回与身分转化之中,至少坦然面对的空间,不再扭曲,没有欺骗。空间的空洞、变动与冻结,因人而异。对某个人而言,空间记忆的完全抹去可能是另一个人的不完全,它比羊皮纸与电脑软体还要深刻有意义。因此,所有有意义的地景会被铭刻,哪一栋饭店兴建为了赚钱,哪一个广场命名为了族群,都有建筑师与执政者的伟大理念,在反覆的文化竞技中不断被定义与诠释,无论是历史性、经济性、抵抗性,总在还不到最终的拉扯之间,看见不同的人群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资本城市的节奏之下,当他如背影般的转身而去,我们却又不让他远离。即使是再破碎化的空洞产业,留下躯壳,留下废墟,年轻的展演化名只是无所作为的相互磨折,年复一年。如同女人容颜的微整形、针灸与脉冲光,都只证明与确定了空间的青春容颜不在与不再,未曾抹去与从未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