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要地理的归属,这是现代人普遍疏离的解药。房地产商把家或塑造家的方式行销给我们,政客与艺术家哀悼家的消失,又努力地创造新的地方。只有我们要直到失去,才会惊觉那曾经拥有的乐园,早已被都更之名所剷平,取而代之的是,垂直的贫民窟与同形的购物中心。现代世界如果叫作速度和方位,时空压缩让人从起点直接进入终点,让人无所不在却又不在,它让地方肤浅,它让空间拟真。全球化进一步催化了符号化,它让人从任何地方出发,却又不通往任何地方。我们的世界正被无地方化(placeless)和非地方化(nonplace),前者让人对于自我的完整体认存疑,后者让人扮演安适其位的外来者。两者的惊悚提问经常是,我们迷路了吗?资本家始终贴心的安抚,放心还有这里!消费地景奇观总是展示它那与生俱来的令人失忆,任何人只要经过那里,都会遗忘自己的美好曾经!
本书特色
面对国内众声喧哗却又空洞的都市空间论述,本书以她前卫的批判打破宁静,而她精准的预言与跨越时空的空间思维,是系列连续的对立思辩,资本的与社会的,全球的与在地的,都市的与乡村的,地景的与城市的,当代的与传统的,实体的与虚拟的。总的来说,本书揭示空间的生与死,不过是一场空洞、变动、冻结的反覆错置与轮回。
作者简介
邱咏婷
重回台大,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学术生命。「空间」,它花了我在柏克莱大学的所有时间在理解,从如何制作(making)一扇窗开始,日式窗shoji的90x90开口,最美的视野才是她的潜台词。从一扇窗、评图、教学甚至迷恋于熬夜,因为好奇让我误闯了亚历山大博班理论课,Wholeness提醒了我「建筑可以有感觉?」(Can architecture have feeling?)从二个小时的提问,到用尽了各种方式,一路从学士硕士建筑景观都市计画到博士城乡,从美国加拿大欧洲最后回到了台湾,学术探索从文化研究到社会学,批判的问,诗意的寻。柯比意本来说建筑可以解决城市问题,段义夫不谈space谈place,而夏铸九说space只是tectonic,列夫符尔说,我们要的是spaces的空间生产,Taufuri说,那是意识型态!于是我选择遗忘建筑设计,怡情于古蹟想像于社区,最终寻解的仍是空间:他的不在与我的不再,而所有的空洞没有终结,分秒同步进行。《空冻》揭示的「空间」,不是space也非place,如同已消逝的舟山路海外会之于我,与当年口试的我及老师们的问题意识与坐在阶梯上的聆听,是当下未曾遗忘的所有影像、黑白裙与马尾,是一种更高阶命定的空间幻影(no-thingness or spatial silhouette)。
现职∕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所专任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哲学博士、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 环境设计学院学士及建筑专业硕士March
经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专任助理教授、台北医学大学通识兼任助理教授、中原大学景观设计学系专兼任助理教授、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建筑环境设计中心研究员与课程助教
推荐序一 全球都市转化下建构都会特质的空间与社会计画
推荐序二 令人倒吸一口冷气的空冻
绪论 空间的不在与不再
第一篇 空洞:消费地景
第一章 天空之城Inside Out
第二章 奢华空间Outside In
第二篇 空动:欲望地景
第三章 废墟了的城City in Ruining
第四章 空动了的家Homing City
第三篇 空冻:乡愁地景
第五章 乡愁的价格Price of the Place
第六章 伦巴的想像Any Where延伸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