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文化的具体反映
传统是文化生命的一部份,不能用局外者的身份要求延续,要使内在的文化生命继续存在下去。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可以以文化为重,不再把古蹟拆除做土地投机的生意。也希望大家都认清什么是社区建设,什么是地产生意,因为真正的社区建设是绝不会拆除社区精神所系的地方古蹟的。」──汉宝德
中国建筑传统的延续、板桥林宅之空间与形式、板桥林家花园、彰化孔庙、屏东书院、文化资产保存法、古蹟维护应有的生命感。
欧西的现代建筑先驱视建筑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为生活而创造,为新时代而设计,是他们的建筑师的主要任务,传统建筑对他们而言,充其量是一种环境的条件,而不是思虑的重点,他们要为自己创造历史。中国的建筑师则一直在寻求一个融合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中国建筑。
在中国现代化之阵痛中,没有一种艺术像建筑一样遭遇到新形式的难产。因此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问题,自从建筑家有意识的寻求解答以来,一直是建筑界最吸引人的论题。到今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仍然没有产生一个大家认同的方向。分析起问题的症结,不外如下数端:(一)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二)结构形式的鉅大差异、(三)西化与现代化的混淆、(四)传统定位的困惑。
如果把建筑看做文化的具体表征,那么一个民族传统建筑的灭亡就应该是该文化的衰亡,那么中国的建筑家是否能使传统再生?中国建筑其实并没有死亡,自文化入手必须落基于生活,因此必须自民间的建筑起步。建筑是一种生活的容器,它的空间与造型是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所形成。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只有从生活中了解建筑,自思想中体会建筑,才能得到建筑的真谛。
作者简介
汉宝德
着名建筑师暨建筑学者,台湾现代建筑思想的启蒙者。1934年生,成功大学建筑系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主要经历为: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校长、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文建会委员、台北市文化局顾问、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等。
1968年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建筑奖、1994年教育部颁一等文化奖章、2000年获中华民国建筑学会建筑奖章、2006年国家文艺奖第一届建筑奖、2007年台南艺术大学荣誉博士、2008年台湾大学荣誉博士、2009年杂志最佳专栏金鼎奖、2010年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2012年东海大学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初期设计之落韶山庄、天祥青年活动中心等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建筑风格,尔后思想转念为大众而设计,产生融合当地地貌情境之溪头青年活动中心。此后,无论是垦丁青年活动中心、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南园等案,更结合其长年从事古蹟修复工作之经验,以现代技术诠释民族与乡土形式建筑。其建筑作品屡获建筑师杂志建筑奖。
早年于建筑系就学期间创办《百叶窗》,至1970年代陆续编辑出版《建筑双月刊》、《建筑与计画》与《境与象》等建筑专业杂志,致力推动台湾现代建筑思潮,探讨建筑设计思想与社会人文之关联等课题。着作等身,至今仍持续创作中,包括:《建筑的精神向度》、《为建筑看相》、《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透视建筑》、《建筑、社会与文化》、《汉宝德谈建筑》、《中国的建筑与文化》、《给年轻建筑师的信》、《汉宝德谈美》、《汉宝德谈艺术》、《汉宝德谈艺术教育》、《汉宝德欧洲建筑散步》、《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汉宝德谈文化》、《认识建筑》、《汉宝德谈现代建筑》、《美感与境界:汉宝德再谈艺术》、《人与空间的对话》、《设计型思考》、《汉宝德建筑行》等书。曾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联合报副刊、中华日报副刊、天下杂志、大地杂志、探索杂志、人本教育札记、明道文艺杂志等撰写专栏。
编者简介
黄健敏
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硕士,现为黄健敏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1993年起参与台湾公共艺术政策与执行之工作,鼓吹「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曾任基隆市∕台北市∕台北县∕新竹市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会委员、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捷运工程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谘询委员、中华民国建筑学会理事、台北市建筑师公会理事。2002-2004年任建筑师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2006年任《建筑》杂志总主编,所编刊物入围2008年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最佳科学及技术类」。
编作有《1999年公共艺术年鑑》、《2000年公共艺术年鑑》、《2001年公共艺术年鑑》、《空间美学新发现:公共艺术的教育.参与.创作》、《都市美感心体验:公共艺术的多元.跨界.场场域》、《都市美学力:台湾.法国公共艺术》、《2001年台湾建筑奖专辑》、《2002年台湾建筑奖专辑》、《2003年台湾建筑奖专辑》、《建筑桂冠:普立兹克建筑大师》等。
着有《贝聿铭的建筑世界》、《台湾建筑的先行者》、《美国公众艺术》、《生活中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艺术》、《庆典公共艺术嘉年华》、《艺术尽在街头》等。
作者序
回顾我一生中做的几件事,古蹟维护的推动是比较使我感到骄傲的。在半个世纪前,台湾尚是一个贫穷的孤岛,为求生存而挣扎,谁会想到维护一些被认为落后象征的破旧的老建筑?大部份的民众都有去之而后快的感觉,只有三二地方文化的爱好者,如林衡道先生,才发出微弱的维护的心声,而不为大家所乐闻。
这样一个拓荒者的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居然借着经济成长的力量,形成一股风气,到今天,为大部分国民所接受,实在是值得庆幸的结果。
这本集子是我在古蹟维护的工作中所做的反思、调查、研究的记录。第一篇对中国建筑传统延续的思考是在大部分维护工作完成之后,所做的文化性的探讨,原是为「二十一世纪基金会」的研究计画所写的报告。第二到第四篇为古蹟的修护前的研究报告,其中以板桥林家与彰化孔庙的两个重要的古建筑为主。其实为了维护古建筑,并没有必要做这些研究,但因台湾对本土的建筑缺乏学术性的记录,很难得到当局对此的认同,所以才在调查、测绘工作的前面,先把此建筑历史上的重要性加以研究并说明。我的这个作法后来发展为台湾古蹟维护过程的第一步。在今天再次出版当年的这些文字,其价值只能说是陈述了台湾文化资产保存的早期历史。
也许是这个理由,健敏老弟在文章的蒐集上,包括了几篇我在人间副刊发表的短评。那是在林家宅第与花园的保存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所反映的意见。可以约略窥见当时对这样重要的古建筑的保存,仍不免阻碍重重的情形。今天回头看当年,实令人感慨不已。
台湾的古蹟保存到今天,重点已经转移到日治时期的建筑了。维护的重点在记忆,不在文化。所以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古蹟维护何尝不是如此。在这本集子撰写的时期,我们要保存的是文化、是历史的证物。保存的目标是清代的重要建筑。坦白的说,当我们逆势努力做维护工作时,心中是抱着历史、文化的使命感的。
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我很庆幸看到林家花园,彰化孔庙仍然存在,年轻一代所关心的是他们年幼时所熟悉的环境。所以为幼时记忆而保存的风气渐盛,已经不需要历史性的过份追究了。难道我们还要为日本人在台湾立碑吗?
希望耐心的读者以这样的心情来看这些完成于数十年的文章,对健敏老弟与出版社的朋友们的帮助,我衷心感谢。
汉宝德∕于空间文化书屋
编后记:建筑.历史.文化
黄健敏
二○一三年五月十日起至七月七日,宜兰县罗东文化工场举办建筑.艺术.生活美学的「在宜兰巧遇汉宝德」展,会场有一大片墙呈现了汉宝德在古蹟研究暨修复领域的丰硕成果。
二十世纪六○年代末,东海大学开启台湾传统建筑的研究,先后有多本相关报告问世,计有萧梅《台湾民居建筑之传统风俗》(一九六八),狄瑞德、华昌琳《台湾传统建筑之勘察》(一九七一),汉宝德《板桥林宅调查研究及修复计画》(一九七三),汉宝德《彰化孔庙的研究与修复计画》(一九七六),汉宝德《屏东书院(孔庙)研究与修复计画》(一九七七)与汉宝德《鹿港龙山寺之研究》(一九八○)。这些出版品中的建筑,如今多半烟灭,其中部份的板桥林家与彰化孔庙倖存,使得前述书刊成了弥足珍贵的台湾建筑文献。
对台湾传统建筑被视为文化资产,汉先生介入?与的板桥林家与彰化孔庙颇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从汉先生的回忆录《筑人间》,知晓《板桥林宅调查研究及修复计画》经费拮据,只有五万元,所幸赖东海建筑师生的努力,将在违建底下的一柱一础,经过调查测绘,得以借由模型与图面复原。该份报告也提出再利用、迁移佔用户、修复材料与技术等建议。在报告书的序:「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可以以文化为重,不再把古蹟拆除做土地投机的生意。也希望大家都认清什么是社区建设,什么是地产生意,因为真正的社区建设是绝不会拆除社区精神所系的地方古蹟的。」语重心长的汉先生似乎预见了日后板桥林家宅厝的命运。
一九七五年彰化县府拟拆除圮倾的孔庙,就地兴建商业大楼,在文化学院任教的施翠峰大大认为不妥,在中国时报以「夫子变财神」撰文,希望县府应予以维护。尔后回国参加国建会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杨牧在中华日报响应,可是各界的唿吁仍难以撼动县府的心意。最终在复兴中华文化大纛之下,为反制大陆的「批孔扬秦」文化大革命,透过中央的内政部介入,情势的发展方有所转圜,决定原地整修。汉先生认为修复工程应有测绘、研究的过程,在县府委託之下,完成了台湾第一个真正按调查确实执行修复的研究报告,为日后的古蹟保存工作立下典范。不过有些观念,汉先生与一般修复的观念有所不同。汉先生主张建筑构造不要解体,採原样保存,同时应引进现代的材料与技法,而非「整旧如旧」。
原样指的是有工艺价值的装饰材料,如涉及结构安全,不排除运用现代技术与材料。汉先生主张保存传统建筑的艺术。
一九八三年政府以日本的经验,颁布文化资产保存法,汉先生就期期然认为不妥,如要求原工法与材料一节。在经历九二一大地震之后,他的卓见方被认同。文资法第二十一条修订「修复计画,必要时得採用现代科技与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灾、防潮、防蛀等机能及存续年限。」,「再利用计画,得视需要在不变更古蹟原有形貌原则下,加设必要设施。」这些正是汉先生早年的先知观念!
对台湾传统建筑有深远影响的板桥林家与彰化孔庙报告,当年印刷的数量不多,以致流传不广。有鉴于其在台湾古蹟维护的时代价值,因此特选辑报告中攸关建筑历史的菁华篇章,完成《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一书,让更多的人阅读共享,了解体会建筑的文化意涵。
蒙好友郭振昌协助,连系上施叔青女士,施女士慨然允诺将「彰化孔庙的修复与还原:记东海大学建筑系一次座谈会」一文收录于书中;至屏东,承学长梁守诚协助。特此向三位申致谢忱。
**匠心独运,雕梁画栋的生命力** 我一直对那些精雕细琢的庙宇建筑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承载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信仰与故事。汉宝德先生在《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将这些“静态”的建筑赋予了“生命”。他没有止步于对龙柱、壁画、彩绘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装饰背后的寓意,以及它们在营造空间氛围、传递宗教教义方面的作用。他谈到台湾庙宇中常见的“官帽椅”式样的屋顶,不只是为了好看,更蕴含了对朝廷的敬意和对吉祥的期盼。而那些栩栩如生的神祇雕塑,更是凝聚了工匠的技艺和信徒的虔诚。他用流畅的文笔,引导读者去“听”建筑,“感受”建筑,将冰冷的石木砖瓦,转化为有温度、有情感的存在。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庙宇建筑风格演变,也有着深刻的阐述,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的变迁如何体现在建筑之上。我尤其喜欢他关于“藻井”的论述,那种层层叠叠、精巧绝伦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天地宇宙的象征,蕴含着中国人对秩序和和谐的追求。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些庄严而充满神秘感的庙宇,与历史对话,与信仰交流。
评分**材质的低语,岁月的痕迹** 我对传统建筑的材料总是充满好奇,那些看似朴实的砖石、木材,在岁月的洗礼下,又呈现出怎样的生命力?汉宝德先生在《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用充满敬意的笔触,讲述了这些建筑材料的故事。《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他详细介绍了台湾传统建筑常用的材料,如红砖、斗拱、石材、木材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以及在建筑中的运用。他谈到红砖,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材料,更是承载了历史的温度,历经风雨,砖缝中仿佛还能听到过往的声音。他描述了古老的木材,那些经过千年成长的树木,被匠人精雕细琢,化为梁柱,支撑起整个建筑,散发出独特的历史气息。他甚至提到了屋顶的瓦片,那些古老的青瓦,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承载着雨水的冲刷,也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变迁。汉宝德先生的文字,让我看到了材料背后的匠心,看到了时间在材料上留下的痕迹,也让我对那些看似普通的材质,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丰富的联想。
评分**古朴回响,千年寻踪** 在书海中搜寻关于老厝、庙宇、古城的故事,总是能勾起心中最深沉的乡愁。这次偶然翻阅了《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简直像是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温润的笔触,带我一步步走入台湾传统建筑的肌理之中。汉宝德先生的文字,不似旁人般只是简单描绘外观的华美,而是深入到每一片瓦、每一根梁柱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他谈到闽南建筑的飞檐翘角,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自然气候的适应,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他解构祠堂的庄严格局,不只是祭祀的场所,更是家族凝聚力与伦理道德的载体。读他的书,仿佛能听到古厝里传来的咿呀童语,闻到淡淡的檀香,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温情。尤其对那些在都市化浪潮中逐渐消逝的传统聚落,汉宝德先生以文字为守护,留下了珍贵的记录。他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老旧”的建筑,发现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以及与土地、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对于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细致区分,例如从北到南,从平原到山区的差异,都展现了他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新的感动和启发,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这本书不仅是建筑的百科全书,更是文化的溯源之旅,引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空间的叙事,无声的演讲** 建筑,不仅仅是实体,更是空间的叙事者,它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历史、文化和人的故事。汉宝德先生在《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一书中,将这种空间的叙事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他通过对不同建筑空间的分析,解读出其中蕴含的意义。他谈到“庭院”,不仅仅是一个室外的空间,更是家庭的中心,是与自然连接的桥梁,是社交的场所,它的存在,塑造了家庭的生活模式和人际关系。他解析了“廊道”的作用,它既是空间的连接,也是视线的引导,更是一种“步移景异”的东方园林意境的体现。他描绘了“厅堂”的庄严与神圣,它既是接待宾客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它的格局和陈设,都传达出主人家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追求。他甚至分析了“窗”的设计,不同形式的窗,不仅影响采光和通风,更是一种“借景”的手法,将外部的自然景致引入室内,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营造出一种更加开阔和富有诗意的空间感受。
评分**传承的脉络,历史的回响**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与历史有些脱节,但汉宝德先生的《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却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与过去紧密相连。《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梳理了台湾传统建筑的传承脉络。他追溯了建筑风格的演变,从早期移民带来的原始风格,到与本土文化融合后的独特发展,再到近代西方建筑的影响,他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他强调了“匠人精神”在传承中的重要性,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那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传统建筑得以延续的关键。他关注了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建筑,并呼吁大家去关注和保护,因为它们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活着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他用文字为我们保留了这些珍贵的记忆,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宝贵财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建筑的生命力,也激发了我对传承的思考。
评分**人与自然的对话,建筑中的东方哲学** 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征服自然,而汉宝德先生的《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却提醒我们,古人的智慧在于与自然和谐共生。他对于传统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有着深刻的洞察。《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他探讨了传统建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材料,适应当地的气候。例如,他讲到台湾南部湿热地区,房屋的开窗设计、通风构造,都体现了对自然条件的充分考虑。而那些依山傍水的庭院,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营造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他对于“风水”的解读,也不仅仅是迷信,而是对自然环境能量流动的一种朴素认识,体现了古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他分析了传统建筑中“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手法,例如庭院中的漏窗、廊道,既是空间的划分,又是视线的连接,更是一种对光影、对呼吸的巧妙运用。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建筑与周围的绿树、流云、山水融为一体,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城市肌理的织锦,历史的脉搏在跳动**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史略知一二的台湾读者,我总是在观察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寻找那些历史的遗迹。汉宝德先生的《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就像一张详细的地图,勾勒出了台湾传统建筑的脉络,也展现了城市肌理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的许多章节,都让我对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谈到老街的形成,不仅仅是商业的聚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方式变迁的缩影。那些临街而建的骑楼,既是应对炎热气候的智慧,也反映了早期商业活动的形态。他分析了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从早期的自然生长,到后来的规划布局,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统治思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街屋”的论述印象深刻,这种结合了居住、商业、手工业等多重功能的建筑形式,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活哲学。汉宝德先生的笔触,让那些看似普通的街区,焕发出了历史的光彩,让我看到了一条条街道所承载的无数故事和生命痕迹。这本书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记录,更是对城市记忆的梳理,让我更加珍视我们身边的历史遗迹。
评分**审美的维度,东方意境的营造**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知识,更是一堂关于东方审美的课程。汉宝德先生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他没有简单地赞美建筑的“美”,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美”是如何被营造出来的。他谈到“比例与尺度”,传统建筑中对黄金比例的运用,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考量,使得建筑既和谐又舒适。他描绘了“光影的运用”,那些透过窗户洒进来的光线,在墙壁上投下的阴影,都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艺术画面。他解释了“留白”的艺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是意境的营造,在建筑中,庭院的虚空,空间的留白,同样传递着宁静致远的东方哲学。他甚至谈到建筑的“质感”,那些古老的石材、木材,在岁月打磨下呈现出的温润光泽,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东方建筑的美,不在于张扬和奢华,而在于含蓄、内敛和意境的营造,在于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评分**文化的载体,历史的回响** 文化,无形却有迹,它常常就深深地烙印在建筑之中。汉宝德先生在《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一书中,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他从建筑的形制、装饰、材料等各个方面,解读出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他谈到建筑的色彩,红色的朱漆代表喜庆,绿色的瓦片象征着生机,这些色彩的选择,无不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他分析了建筑中的“祥瑞图案”,如蝙蝠、祥云、龙凤等,这些图案的运用,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的祈求。他解释了不同建筑类型所承载的文化功能,例如书院代表着对知识的尊重,会馆体现了同乡情谊,这些都反映了社会的文化结构和价值取向。他甚至谈到建筑中的“气口”,即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也与中国传统的“气”的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栋古老的建筑,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记录着过去的文化,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评分**生活的容器,历史的印记**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关于生活在建筑中的人的故事。汉宝德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传统建筑如何成为承载生活的空间。《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中,他详细介绍了传统民居的格局,如“三合院”、“四合院”,以及它们如何满足大家庭的居住需求,如何体现宗族观念。他谈到房间的布置,家具的摆设,甚至灶台的位置,都蕴含着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他描述了节庆时,人们如何在建筑中庆祝,如何利用建筑的空間进行社交活动,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看到了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壳,更是生活的热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巷弄”的描写,那狭窄而曲折的巷子,连接着一户户人家,也连接着彼此的情感,是充满人情味的公共空间。他用文字留住了那些渐行渐远的居家生活场景,让我感受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温情和人情味。读完这部分,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