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暖暖书屋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3/08/01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建筑,是文化的具体反映

  传统是文化生命的一部份,不能用局外者的身份要求延续,要使内在的文化生命继续存在下去。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可以以文化为重,不再把古蹟拆除做土地投机的生意。也希望大家都认清什么是社区建设,什么是地产生意,因为真正的社区建设是绝不会拆除社区精神所系的地方古蹟的。」──汉宝德

  中国建筑传统的延续、板桥林宅之空间与形式、板桥林家花园、彰化孔庙、屏东书院、文化资产保存法、古蹟维护应有的生命感。

  欧西的现代建筑先驱视建筑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为生活而创造,为新时代而设计,是他们的建筑师的主要任务,传统建筑对他们而言,充其量是一种环境的条件,而不是思虑的重点,他们要为自己创造历史。中国的建筑师则一直在寻求一个融合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中国建筑。

  在中国现代化之阵痛中,没有一种艺术像建筑一样遭遇到新形式的难产。因此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问题,自从建筑家有意识的寻求解答以来,一直是建筑界最吸引人的论题。到今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仍然没有产生一个大家认同的方向。分析起问题的症结,不外如下数端:(一)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二)结构形式的鉅大差异、(三)西化与现代化的混淆、(四)传统定位的困惑。

  如果把建筑看做文化的具体表征,那么一个民族传统建筑的灭亡就应该是该文化的衰亡,那么中国的建筑家是否能使传统再生?中国建筑其实并没有死亡,自文化入手必须落基于生活,因此必须自民间的建筑起步。建筑是一种生活的容器,它的空间与造型是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所形成。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只有从生活中了解建筑,自思想中体会建筑,才能得到建筑的真谛。

作者简介

汉宝德

  着名建筑师暨建筑学者,台湾现代建筑思想的启蒙者。1934年生,成功大学建筑系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主要经历为: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校长、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文建会委员、台北市文化局顾问、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等。

  1968年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建筑奖、1994年教育部颁一等文化奖章、2000年获中华民国建筑学会建筑奖章、2006年国家文艺奖第一届建筑奖、2007年台南艺术大学荣誉博士、2008年台湾大学荣誉博士、2009年杂志最佳专栏金鼎奖、2010年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2012年东海大学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初期设计之落韶山庄、天祥青年活动中心等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建筑风格,尔后思想转念为大众而设计,产生融合当地地貌情境之溪头青年活动中心。此后,无论是垦丁青年活动中心、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南园等案,更结合其长年从事古蹟修复工作之经验,以现代技术诠释民族与乡土形式建筑。其建筑作品屡获建筑师杂志建筑奖。

  早年于建筑系就学期间创办《百叶窗》,至1970年代陆续编辑出版《建筑双月刊》、《建筑与计画》与《境与象》等建筑专业杂志,致力推动台湾现代建筑思潮,探讨建筑设计思想与社会人文之关联等课题。着作等身,至今仍持续创作中,包括:《建筑的精神向度》、《为建筑看相》、《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透视建筑》、《建筑、社会与文化》、《汉宝德谈建筑》、《中国的建筑与文化》、《给年轻建筑师的信》、《汉宝德谈美》、《汉宝德谈艺术》、《汉宝德谈艺术教育》、《汉宝德欧洲建筑散步》、《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汉宝德谈文化》、《认识建筑》、《汉宝德谈现代建筑》、《美感与境界:汉宝德再谈艺术》、《人与空间的对话》、《设计型思考》、《汉宝德建筑行》等书。曾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联合报副刊、中华日报副刊、天下杂志、大地杂志、探索杂志、人本教育札记、明道文艺杂志等撰写专栏。

编者简介

黄健敏

  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硕士,现为黄健敏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1993年起参与台湾公共艺术政策与执行之工作,鼓吹「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曾任基隆市∕台北市∕台北县∕新竹市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会委员、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捷运工程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谘询委员、中华民国建筑学会理事、台北市建筑师公会理事。2002-2004年任建筑师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2006年任《建筑》杂志总主编,所编刊物入围2008年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最佳科学及技术类」。

  编作有《1999年公共艺术年鑑》、《2000年公共艺术年鑑》、《2001年公共艺术年鑑》、《空间美学新发现:公共艺术的教育.参与.创作》、《都市美感心体验:公共艺术的多元.跨界.场场域》、《都市美学力:台湾.法国公共艺术》、《2001年台湾建筑奖专辑》、《2002年台湾建筑奖专辑》、《2003年台湾建筑奖专辑》、《建筑桂冠:普立兹克建筑大师》等。

  着有《贝聿铭的建筑世界》、《台湾建筑的先行者》、《美国公众艺术》、《生活中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艺术》、《庆典公共艺术嘉年华》、《艺术尽在街头》等。

著者信息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作者序
1. 中国建筑传统的延续
2. 板桥林宅之空间与形式
3. 板桥林家花园
附录:又是林家花园
4. 彰化孔庙
附录:彰化孔庙的修复与还原:记东海大学建筑系一次座谈会∕施叔青
5. 屏东书院
6. 文化资产保存法
7. 古蹟维护应有的生命感
编后记

图书序言

中国建筑传统的延续

问题之症结


在中国现代化之阵痛中,没有一种艺术像建筑一样遭遇到新形式的难产。因此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问题,自从建筑家有意识的寻求解答以来,一直是建筑界最吸引人的论题。到今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海崃两岸仍然没有产生一个大家认同的方向。分析起问题的症结,不外如下数端:

(一)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承续先人的传统,发扬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在建筑界也不例外。态度严肃的建筑师在执行建筑业务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永远是心头上的巨大阴影。

在西方各进步国家并没有同样的问题,欧西的现代建筑先驱视建筑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为生活而创造,为新时代而设计,是他们的建筑师的主要任务,传统建筑对他们而言,充其量是一种环境的条件,而不是思虑的重点,他们要为自己创造历史。即使在与我们有近似问题的日本,虽曾在现代化的初期有过争论,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的建筑界就摆脱了传统的阴影,勇往直前,向国际化进军,同时传统已融入现代生活之中。他们为了弥补国际化的缺失,在传统建筑的维护方面不遗余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产生自然的互动关系。

然而中国的建筑师一直在寻求一个融合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中国建筑。基于中国文化不断改革的特质,中国社会并不重视传统的严格维护,比较倾向于祖述传统,另创新意。因此在历史的使命感中,「承先启后」的意识非常强烈。对传统的延续过分的意识化,要求推陈出新,为后代开辟一条途径,中国的建筑师把自己放在极为困难的立场上。在史无前例的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传统在风雨飘摇中,建筑师并没有足够的社会主导力来体现民族的时代象征,他们的野心夸张并扩大了问题的严重性。

(二)结构形式的鉅大差异

建筑的现代化,在欧西是工业化自然产生的结果。在漫长的工业革命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技术与材料的进步促成了二十世纪初的建筑改革,现代建筑的理论不过突显既成的事实而已。柯比意(Le Corbusier)的新城市理论是在芝加哥发展了高层建筑之后的产物。芝加哥在世纪之交的发展,是西方近代城市文明与科技结合的产物。

我国却一直没有发展出高居住密度的城市文明。这与中国后期文明发展的迟滞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乡村文明的主导下,一直以院落式的居住形态为主,没有发展出高层居住的条件与需要。建筑虽经数千年的演变,在本质上,是一种原始的建筑,加以文化的包装,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装饰棚子」。

与此相反的,欧西建筑的精神则建立在纪念性的追求。他们自古典时代以来,就以砖石为建筑材料,脱离了木架构的时代。我们不讨论木造建筑与砖石建筑孰为进步的问题,就两种系统的融合,在观念上与技术上都是难以克服的。欧西的建筑,不论为传统的砖石建筑,或现代的高层建筑,与基本上是木造的、低层的中国传统建筑,实在很难交融。

图书试读

None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