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建筑师教你用最简单的方式,一眼看懂西洋建筑之美。
历史记载了人类生活的过程,建筑是生活文化的载体,现代人的生活无不受西洋建筑的影响而不不自觉。去欧洲旅行,就算亲临历史建筑现场,也不容易察觉它和我们的关系,那些文化宝库就这样和我们擦身而过。
其实只要懂得一点建筑历史的理念,观看建筑就不再仅限于看热闹,而能看出门道。
本书借由建筑师的眼睛,用最浅显易懂的说法,为大家拉出西洋建筑演进的脉络。全书分为九章,先去古埃及看看早期建筑理念的基因;再带领大家探索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西方建筑流变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它们如何直接和间接塑造了我们现代的生活文化。
本书透过解释空间、技术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历史关系,用浅显生动的文字,让你一眼便认识到建筑精要之处。
作者简介
罗庆鸿
建筑师,香港古物古蹟办事处历史建筑评估专家小组成员,曾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主修建筑历史和文化。着有《政经建筑观》。
张倩仪
写作人、出版人,热衷文化旅游及写作游记。着有《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西行找中国》、《文明的足音》(合着)。《西行找中国》曾获香港书奖。
简表 建筑与历史事件
前言 建筑与旅行的对话
一古埃及(西元前3000年 — 前30年)
金字塔
石窟王陵
神殿
方尖碑
狮身人面像
埃及古文明的变奏
二古希腊(西元前8世纪 — 前30年)
看懂希腊的柱
柱式:柱的样子
柱制和形制:柱的数目和分布
希腊三种基本柱式
名作分析:雅典卫城
其他古希腊着名建筑
三古罗马(西元前750年 — 5世纪)
神庙
市政设施
名作分析:万神庙
名作分析:古罗马广场
其他古罗马着名建筑
四拜占庭(5 — 15世纪)
建筑风格的成因
建筑特色留意点
名作分析:圣索非亚大教堂
其他拜占庭风格着名建筑
五罗马风(9 — 12世纪)
建筑风格的成因
建筑特色留意点
名作分析:比萨斜塔、大教堂、浸洗礼堂
其他罗马风着名建筑
六哥德(12 — 16世纪)
建筑风格的成因
建筑特色留意点
名作分析:巴黎圣母院
名作分析:圣母百花大教堂
其他哥德着名建筑
七巴洛克(16 — 18世纪)
建筑风格的成因
建筑特色留意点
名作分析:圣彼得大教堂
名作分析:西班牙阶梯、广场及沉舟喷泉
其他巴洛克着名建筑
八洛可可(18 — 19世纪)
建筑风格的成因
建筑特色留意点
名作分析:凡尔赛宫
名作分析:凯萨琳宫
其他洛可可着名建筑
九十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建筑
布杂艺术
希腊复兴
哥德复兴
名作分析:英国国会大楼
巴洛克复兴
罗马风复兴
新艺术
名作分析:巴特卢寓所
艺术装饰
前言
建筑和旅行的对话
旅行者:去欧洲旅行怎么总免不了去看历史文物、着名建筑呢?看那么多房屋,花多眼乱,最后大部分都记不住。
建筑师:有人说,建筑是承载文化的。历史是看不见的,但建筑却是实实在在摆在你眼前,只要好好的认识,仔细欣赏,便可凭建筑而穿越时空,重返现场。体会昔日的风貌。不过,要得到这种体验,是有点窍门的。
旅行者:恐怕要读一大堆书吧?
建筑师:如果人人有时间读大堆书,当然最好!不过,无论你读了多少书,去欧洲而要得到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简单一点的方法,是先弄清楚历史建筑和建筑历史两个概念。如果你是去看历史建筑,顾名思义,是看以历史价值为先的建筑物,例如你去波茨坦看签署宣言的宫殿,那么什么形式、风格,都没有它的历史那么重要。
不过,除非你是专门的历史学家,你总不会天天看历史建筑吧?你去旅行,主要是看建筑历史。
旅行者:但是我们不是建筑师。难道我们要带着建筑师去旅行?
建筑师:那当然好,虽然未必做得到。
建筑师:不用担心。你如果明白一点建筑历史的理念,那么你看建筑就不是看热闹,而能够看出门道了。一理通,则百理明,我们应该有一本教人看门道的小书。
于是就有了这本两个人合作的书!
首先你要知道,建筑历史其实反映了人对自己生活空间的许多想法。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人,大家因应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土地资源等,衍生出来的建筑模式也各种各样。你说多么丰富多采!
同样的,由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孕育出来的建筑理念,传播到其他地区,也会因应当地的情况,而产生变化。你把握住源头,就可以欣赏它的流变了。
其次你要知道空间、技术、艺术三者的关系。建筑是空间的艺术,但它依赖于技术来实现。
欧洲的建筑文明可以说是由古埃及开始。而古埃及人对空间的观念,也是慢慢发展的,到新王朝时期,才懂得把空间分割充分应用到生活和宗教功能的建筑上去。你从第一章的三幅埃及壁画就看得出来。
以后,因应社会的变化,对空间的功能有新要求,配合技术的新发展、艺术潮流的演变,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总之,建筑空间是为功能服务的、建筑结构是要讲技术的、建筑美学也不能脱离艺术口味。看一间建筑,不外空间、结构、艺术这三方面的表现。你不是建筑师,但懂得一点建筑史的道理,就可以从空间的角度,见到人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后你要明白,旅游刊物或导游介绍着名建筑的时候,往往用什么巴洛克式、维多利亚式等来形容建筑物的设计;其实,与其死记什么什么式,不如明白它的特质(character)。特质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明白这些特质和产生特质的原因,你就能自在的欣赏建筑。我求学期间与一个义大利裔的建筑历史老师有一段对话,大概可说明一二。
问:「教授,听完您讲后现代建筑演进过程,请问对现时流行的所谓新古典建筑style有什么看法?」
答:「我没有什么看法。建筑不是时装,不应该用style来形容它。其实style一词多在英文书出现,我们多喜欢用character一词来表达建筑的艺术创意。为什么?你自己要下些功夫吧!」
经过多年的思索,我认为character一词可从一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的Commodity、Firmness、Delight 三个词来解释。Commodity是指恰当的使用空间,Firmness可诠释为稳固的结构,而Delight则是令人愉悦的外观;其实就是空间、结构和艺术三结合的意思了。由古埃及的金字塔至十八世纪期间,建筑创作大多是朝着这三合一的理念演进。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急剧转变,新的社会功能要求新的空间,技术进步和新建筑材料如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砖石结构的限制,结构和艺术的关系渐渐脱离,建筑艺术也就渐渐流为形式。十八世纪以后的各种古典复兴建筑便是这个现象的写照了。
明白了道理,也要在实例上练习一下。为了让你增加欣赏着名建筑的乐趣,本书的各章选择了一些该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扼要的说明该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基本特色,这些建筑物都位处旅游热点。每章再举了另一些该风格的建筑物,也不难去到,你有机会去时,可以试试身手。
期待你到欧美旅游时,看到一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的建筑作品,能够领悟到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潜藏的现代意义。从此不再觉得,看那么多房屋会花多眼乱,最后大部分都记不住。
Chapter 3
古罗马
西元前三百年罗马共和国稳定了义大利半岛的政治局面,至西元三百六十五年罗马帝国东西分裂,建筑史上称为罗马时期。当时罗马国力大盛,是历史上唯一能把黑海和地中海都视为内海的国家,版图西至英格兰,东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达埃及和非洲北部沿海地区,深远而全面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发展,建筑文化当然也不例外。
罗马是由拉丁族的移民建立的,但罗马共和国则融和了义大利半岛的许多民族。其中,在罗马北方的伊特鲁利亚人(Etruscan)不但和古希腊文化深有渊源,他们更是天生的建筑师,擅长设计和组织大型工程如城墙、运河、排水排污系统等;古希腊的多利安柱被他们修改为简约的托斯卡尼(Tuscan)柱,又开创了圆拱结构(semi arch)的建造技巧。
古罗马在建筑上之所以大有发展,除了承继了古希腊的建筑文化外,义大利的地理条件对发展建筑也得天独厚。义大利半岛虽然狭长,但纵贯南北的亚平宁山脉(Apennines)并没有分割沿海地区;海岸线虽长,海上交通却不发达,因为缺乏海湾;反之,沿岸的陆上交通自远古已非常通畅,大有利于各地交往、建立共和政体和日后的帝国扩张。
在天然建筑资源上,义大利半岛除了蕴藏大量优质花岗岩、大理石及铜、铁、钖等外,还有另外三种天赐良材:亚平宁山脉的石灰岩、死火山留下的既轻且硬的火山岩(或碎石块)和火山灰,三者混合便成为坚硬而可塑性强的混凝土,不但可制成坚固的砖块,更可以浇灌为各式各样的建筑构件。混凝土是革命性的建筑材料,它使建筑物能够摆脱樑柱结构的限制,使空间规划和建筑造型更灵活,以应付多样化的功能要求。
较诸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除了神庙,还增加了各式各样的市政设施,标志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