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建築師教你用最簡單的方式,一眼看懂西洋建築之美。
曆史記載瞭人類生活的過程,建築是生活文化的載體,現代人的生活無不受西洋建築的影響而不不自覺。去歐洲旅行,就算親臨曆史建築現場,也不容易察覺它和我們的關係,那些文化寶庫就這樣和我們擦身而過。
其實隻要懂得一點建築曆史的理念,觀看建築就不再僅限於看熱鬧,而能看齣門道。
本書藉由建築師的眼睛,用最淺顯易懂的說法,為大傢拉齣西洋建築演進的脈絡。全書分為九章,先去古埃及看看早期建築理念的基因;再帶領大傢探索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西方建築流變的原因和過程,以及它們如何直接和間接塑造瞭我們現代的生活文化。
本書透過解釋空間、技術與美學三者之間的曆史關係,用淺顯生動的文字,讓你一眼便認識到建築精要之處。
作者簡介
羅慶鴻
建築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曆史建築評估專傢小組成員,曾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主修建築曆史和文化。著有《政經建築觀》。
張倩儀
寫作人、齣版人,熱衷文化旅遊及寫作遊記。著有《另一種童年的告彆——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迴眸》、《西行找中國》、《文明的足音》(閤著)。《西行找中國》曾獲香港書奬。
簡錶 建築與曆史事件
前言 建築與旅行的對話
一古埃及(西元前3000年 — 前30年)
金字塔
石窟王陵
神殿
方尖碑
獅身人麵像
埃及古文明的變奏
二古希臘(西元前8世紀 — 前30年)
看懂希臘的柱
柱式:柱的樣子
柱製和形製:柱的數目和分布
希臘三種基本柱式
名作分析:雅典衛城
其他古希臘著名建築
三古羅馬(西元前750年 — 5世紀)
神廟
市政設施
名作分析:萬神廟
名作分析:古羅馬廣場
其他古羅馬著名建築
四拜占庭(5 — 15世紀)
建築風格的成因
建築特色留意點
名作分析:聖索非亞大教堂
其他拜占庭風格著名建築
五羅馬風(9 — 12世紀)
建築風格的成因
建築特色留意點
名作分析:比薩斜塔、大教堂、浸洗禮堂
其他羅馬風著名建築
六哥德(12 — 16世紀)
建築風格的成因
建築特色留意點
名作分析:巴黎聖母院
名作分析:聖母百花大教堂
其他哥德著名建築
七巴洛剋(16 — 18世紀)
建築風格的成因
建築特色留意點
名作分析:聖彼得大教堂
名作分析:西班牙階梯、廣場及沉舟噴泉
其他巴洛剋著名建築
八洛可可(18 — 19世紀)
建築風格的成因
建築特色留意點
名作分析:凡爾賽宮
名作分析:凱薩琳宮
其他洛可可著名建築
九十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建築
布雜藝術
希臘復興
哥德復興
名作分析:英國國會大樓
巴洛剋復興
羅馬風復興
新藝術
名作分析:巴特盧寓所
藝術裝飾
前言
建築和旅行的對話
旅行者:去歐洲旅行怎麼總免不瞭去看曆史文物、著名建築呢?看那麼多房屋,花多眼亂,最後大部分都記不住。
建築師:有人說,建築是承載文化的。曆史是看不見的,但建築卻是實實在在擺在你眼前,隻要好好的認識,仔細欣賞,便可憑建築而穿越時空,重返現場。體會昔日的風貌。不過,要得到這種體驗,是有點竅門的。
旅行者:恐怕要讀一大堆書吧?
建築師:如果人人有時間讀大堆書,當然最好!不過,無論你讀瞭多少書,去歐洲而要得到這種穿越時空的體驗,簡單一點的方法,是先弄清楚曆史建築和建築曆史兩個概念。如果你是去看曆史建築,顧名思義,是看以曆史價值為先的建築物,例如你去波茨坦看簽署宣言的宮殿,那麼什麼形式、風格,都沒有它的曆史那麼重要。
不過,除非你是專門的曆史學傢,你總不會天天看曆史建築吧?你去旅行,主要是看建築曆史。
旅行者:但是我們不是建築師。難道我們要帶著建築師去旅行?
建築師:那當然好,雖然未必做得到。
建築師:不用擔心。你如果明白一點建築曆史的理念,那麼你看建築就不是看熱鬧,而能夠看齣門道瞭。一理通,則百理明,我們應該有一本教人看門道的小書。
於是就有瞭這本兩個人閤作的書!
首先你要知道,建築曆史其實反映瞭人對自己生活空間的許多想法。世界上有那麼多種人,大傢因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理環境與土地資源等,衍生齣來的建築模式也各種各樣。你說多麼豐富多采!
同樣的,由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孕育齣來的建築理念,傳播到其他地區,也會因應當地的情況,而産生變化。你把握住源頭,就可以欣賞它的流變瞭。
其次你要知道空間、技術、藝術三者的關係。建築是空間的藝術,但它依賴於技術來實現。
歐洲的建築文明可以說是由古埃及開始。而古埃及人對空間的觀念,也是慢慢發展的,到新王朝時期,纔懂得把空間分割充分應用到生活和宗教功能的建築上去。你從第一章的三幅埃及壁畫就看得齣來。
以後,因應社會的變化,對空間的功能有新要求,配閤技術的新發展、藝術潮流的演變,産生瞭不同風格的建築。總之,建築空間是為功能服務的、建築結構是要講技術的、建築美學也不能脫離藝術口味。看一間建築,不外空間、結構、藝術這三方麵的錶現。你不是建築師,但懂得一點建築史的道理,就可以從空間的角度,見到人類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後你要明白,旅遊刊物或導遊介紹著名建築的時候,往往用什麼巴洛剋式、維多利亞式等來形容建築物的設計;其實,與其死記什麼什麼式,不如明白它的特質(character)。特質的産生是有原因的,明白這些特質和産生特質的原因,你就能自在的欣賞建築。我求學期間與一個義大利裔的建築曆史老師有一段對話,大概可說明一二。
問:「教授,聽完您講後現代建築演進過程,請問對現時流行的所謂新古典建築style有什麼看法?」
答:「我沒有什麼看法。建築不是時裝,不應該用style來形容它。其實style一詞多在英文書齣現,我們多喜歡用character一詞來錶達建築的藝術創意。為什麼?你自己要下些功夫吧!」
經過多年的思索,我認為character一詞可從一世紀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的Commodity、Firmness、Delight 三個詞來解釋。Commodity是指恰當的使用空間,Firmness可詮釋為穩固的結構,而Delight則是令人愉悅的外觀;其實就是空間、結構和藝術三結閤的意思瞭。由古埃及的金字塔至十八世紀期間,建築創作大多是朝著這三閤一的理念演進。工業革命以後,由於社會急劇轉變,新的社會功能要求新的空間,技術進步和新建築材料如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的齣現,徹底改變瞭磚石結構的限製,結構和藝術的關係漸漸脫離,建築藝術也就漸漸流為形式。十八世紀以後的各種古典復興建築便是這個現象的寫照瞭。
明白瞭道理,也要在實例上練習一下。為瞭讓你增加欣賞著名建築的樂趣,本書的各章選擇瞭一些該時期的建築代錶作,扼要的說明該風格形成的曆史背景、原因和基本特色,這些建築物都位處旅遊熱點。每章再舉瞭另一些該風格的建築物,也不難去到,你有機會去時,可以試試身手。
期待你到歐美旅遊時,看到一些類似但又不盡相同的建築作品,能夠領悟到它們背後的曆史文化,和潛藏的現代意義。從此不再覺得,看那麼多房屋會花多眼亂,最後大部分都記不住。
Chapter 3
古羅馬
西元前三百年羅馬共和國穩定瞭義大利半島的政治局麵,至西元三百六十五年羅馬帝國東西分裂,建築史上稱為羅馬時期。當時羅馬國力大盛,是曆史上唯一能把黑海和地中海都視為內海的國傢,版圖西至英格蘭,東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達埃及和非洲北部沿海地區,深遠而全麵的影響這些地區的發展,建築文化當然也不例外。
羅馬是由拉丁族的移民建立的,但羅馬共和國則融和瞭義大利半島的許多民族。其中,在羅馬北方的伊特魯利亞人(Etruscan)不但和古希臘文化深有淵源,他們更是天生的建築師,擅長設計和組織大型工程如城牆、運河、排水排汙係統等;古希臘的多利安柱被他們修改為簡約的托斯卡尼(Tuscan)柱,又開創瞭圓拱結構(semi arch)的建造技巧。
古羅馬在建築上之所以大有發展,除瞭承繼瞭古希臘的建築文化外,義大利的地理條件對發展建築也得天獨厚。義大利半島雖然狹長,但縱貫南北的亞平寜山脈(Apennines)並沒有分割沿海地區;海岸綫雖長,海上交通卻不發達,因為缺乏海灣;反之,沿岸的陸上交通自遠古已非常通暢,大有利於各地交往、建立共和政體和日後的帝國擴張。
在天然建築資源上,義大利半島除瞭蘊藏大量優質花崗岩、大理石及銅、鐵、錫等外,還有另外三種天賜良材:亞平寜山脈的石灰岩、死火山留下的既輕且硬的火山岩(或碎石塊)和火山灰,三者混閤便成為堅硬而可塑性強的混凝土,不但可製成堅固的磚塊,更可以澆灌為各式各樣的建築構件。混凝土是革命性的建築材料,它使建築物能夠擺脫樑柱結構的限製,使空間規劃和建築造型更靈活,以應付多樣化的功能要求。
較諸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除瞭神廟,還增加瞭各式各樣的市政設施,標誌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的變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