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漂浮在空气中的絮语
领略风中的节奏与温度
体感犹如在树荫下驻足的悠闲
「自然系」为建筑学者谢宗哲教授提出的概念,用以理解日本当代建筑的发展现况。在历经上个世纪的机械年代之后,「与自然共生」成为许多日本年轻建筑家的创作核心,这可说是一种因应现实处境的演化过程。本书分析的新世代建筑家包括:以森林般的建筑打破内外分界的藤本壮介、从纠结缠绕表现生物秩序的平田晃久、探索建筑崭新尺度的石上纯也,以及诉诸原初人体知觉的大西麻贵。以上四位皆着重于人们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但又能以独特的姿态与自然交往,各自展露不同的创作语汇与有机的建筑型态,成为继「代谢派」与「建筑双雄」之后,日本当代建筑最被期待的现在进行式与未来式。
「与自然共生并不仅只于建筑性能上的追求,在表现上也应该摆脱那种自主性强的、柏拉图式的几何形态,转而追求一种更新的有机性格。」
──伊东豊雄
「一直以来,自然与人造都是对立的,建筑被视为人造物的典型。我思考着将自然与人造连结在一起的可能性,也就是将『建立自然环境』与『长出人造物』的原理加以结轨。」
──平田晃久
「『住在家里』这件事和『住在大树里』是相似的,其有数根分枝,各别的分枝都成为舒服的居场所。那不是完结的房间,而是相互具有关系性的居场所。」
──藤本壮介
本书特色
七组建筑团队,超过四十件案例图文呈现,包括伊东豊雄、SANAA、CAt的经典建筑回顾,以及藤本壮介、平田晃久、石上纯也、大西麻贵的前卫作品分析!
名人推荐
五十岚太郎/日本建筑评论家、东北大学建筑学科教授
王增荣/比格达工作室主持人
李清志/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专任副教授
李俊明/自由作家
吴光庭/成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阮庆岳/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芳怡/雄狮集团欣传媒社群发展部资深总监
黄威融/资深编辑人
张基义/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专任教授
龚书章/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共同推荐(按姓名笔划序排列)
作者简介
谢宗哲(Sha Sotetsu)
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亚洲大学室内设计系助理教授。
2006年设立Atelier SHARE综合计画事务所,从事美学研究与空间创作之余,也立志作一位建筑文化搬运工(interpreter),翻译大量日本建筑相关着作,建立文化交流互动的途径。引介日本建筑思潮之际,也透过与安藤忠雄、伊东豊雄、藤本壮介等建筑家的亲身接触与访谈,撰写评论并发展论述,策划台日年轻建筑师之作品联展,将永远热情的建筑文化传播者视为己任。
建筑事件
2010年「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创作联盟发起人。从2011年底开始致力于建筑策展与建筑文化推广的工作,以「Little People Architects」之名率领台湾年轻建筑家参加2011年横滨三年展「新港村」;2011年担任亚洲大学「安藤忠雄艺术馆工地现场展」策展人、2012年台南府都KIANTIOK「自然系建筑展」计画主持人兼策展人、2013年墨西哥蒙特雷大学CRGS安藤建筑圆桌论坛主持人。
建筑作品
亚洲大学光电屋(Green Belt Hut)、Urban Complex/Housing、Frame House Project、House W2、绿风吕(Mansion: Green Flow)。
主要着作
《Pioneer Forever 建筑家伊东豊雄》、《构筑的群像:台湾当代建筑家访谈集》、《台湾集合住宅的未来预想图》、《Lost Paradise 失落的威尼斯纸上建筑提案》、《建筑的开始:东方新意的崛起──2008第十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见闻录》等,除《Pioneer Forever 建筑家伊东豊雄》(天下文化出版)之外,其它皆由田园文化事业出版。
经典译作
《建筑诞生的时候》、《西沢立卫对谈集》、《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空间、时间以及世界》、《迈向建筑的轨迹:日本建筑家的毕业设计》、《旅。建筑的走法》、《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等,以上皆由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出版。
前言/日本当代建筑系谱:代谢派/自然系
初探自然系:生机的觉醒
伊东豊雄:Silver Hut/仙台媒体中心/台大社科院
SANAA: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9/Rolex Learning Center/豊岛美术馆
CAt:千叶市打濑小学/Space Block Hanoi Model
自然系建筑 I 现象的构筑【藤本壮介】
Primitive Future House/House NA/东京公寓 Tokyo Apartment/Benetton Building/Tree Skyscraper/T House/House N/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 Mau Library/Beton Hala Waterfront Center/台湾塔 Taiwan Tower/Tainan Pavilion/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
自然系建筑 II 原理的演绎【平田晃久】
House H/House S/Masuya (Showroom H) /Sarugaku/Csh/Tree-ness House/Architecture Farm/Garden within Grid within Garden/Hotel J/Foam Form/Taipei-Complex
自然系建筑 III 环境的模拟【石上纯也】
风船/Extreme Nature/Architecture as Air/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 Café/天空的居住/云的层积与堆叠/
自然系建筑 IV 知觉的倾诉【大西麻贵】
毕业设计「图书×住宅」/地图的Folly/都市中的兽、屋顶、山脉/千之泷别庄/北山町の家/梦中的洞窟/二重螺旋之家/铝之塔
自然系建筑的关键字
究极自然系
みんなの家:伊东豊雄+藤本状介+平田晃久+干久美子
总结/对自然敞开、与环境交往的建筑
前言
日本当代建筑系谱:代谢派/自然系
谢宗哲
现在,日本建筑家们的表现吸引了来自海外的关注,可以说当代日本新建筑已成为国际建筑专业领域的焦点与显学。无论是2010年与2013年分别由日本的SANAA及伊东豊雄夺得建筑桂冠的普立兹克建筑奖,还是在世界各地热烈展开的日本当代建筑展──包括藤本壮介为英国蛇形艺廊(Serpentine Gallery)拔擢,受邀成为其史上最年轻的夏季户外展馆的设计者──都让我们不得不正视日本建筑已在国际建筑版图上占有难以动摇的一席之地。
事实上,植基于西方文明的「Architecture」这个字是在明治时代传到日本,然后才由日本名建筑家暨建筑史学者伊东忠太使用汉字翻译成「建筑」的。这个当时的「西风东渐」在21世纪的现在,却开始产生了反转与逆流的现象,根据纽约MOMA建筑策展人Pedro Gadanho以及活跃于维也纳的建筑学教授兼策展人Christian Teckert在日本「爱知三年展2013」(Aichi Triennale 2013)的建筑论坛(现代ケンチクの日本)中指出,目前日本新建筑的潮流风靡欧美,除了可从为数可观的日本建筑相关出版媒体中,看出这个热潮的端倪之外,甚至还可以在西欧葡萄牙的某城市中,发现几乎是直接复制西沢立卫「森山宅」的状况。换句话说,这股日本当代新建筑逆向输入回欧美的趋势正方兴未艾,并带给西方世界对于建筑与城市的全新想像与愿景。而台湾在2012年于台南府都建筑文化馆(KAN TIOK) 举办的「台日新锐建筑交流展──自然系建筑展」,以及2013年在台北URS21由忠泰建筑艺术文化基金会与日本森美术馆合作共同举办的「代谢派未来都市展」更是让这股风潮高潮迭起,与台湾民众产生前所未有的急遽靠近。
于是,在进入代表日本新世代的自然系建筑的讨论之前,我试图透过对于上个世代的建筑前锋们──代谢派的重新阅读,形塑出一个认识日本当代建筑的系谱架构,以作为阅读日本当代前卫建筑的知识论基础。
丹下健三的现代主义代谢派,以及作为其反动势力的「代谢派」
如果不细说从头──例如以孔德(Josiah Conder)这位19世纪末来自英国伦敦的建筑家,其为日本奠定了日后建筑发展的基础,以及进入20世纪之后对于现代性的摸索(从早期的维多利亚样式洋馆建筑,到德国表现主义,以及后来的国际式样和柯比意建筑风格仿效)──而从日本战后复兴以来之现代主义建筑的角度来看的话,可以说是由横跨战前与战后的丹下健三定于一尊的局面。这从丹下早期赢得「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规划案首奖,以及1960年代于东京所召开的「世界设计会议」与东京奥林匹克时的「代代木竞技场」的成就,便可以一窥端倪,而丹下历经日本战前与战后国家兴亡盛衰的波澜,无独有偶的都使他对于所谓的「国族式」日本建筑的创造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简单地来说,丹下在建筑设计上的价值与信仰无疑是建立在所谓「日本传统建筑的现代化」的这个议题之上,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杰作是位于四国的「香川县厅舍」,其立面多以日本传统建筑语汇之转化来进行操作,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例证。
在此同时,也就在丹下声望仍是如日中天之时,当初丹下研究室的槇文彦、黑川纪章有别于继承丹下正统的矶崎新,而和「党外人士」的菊竹清训等人(早稻田建筑系)共组了一股堪称反动势力的代谢派(Metabolism),提出了与丹下这个流派大异其趣的建筑论述──否定了建筑物的恆久性特质,而将建筑物类比为生物般的有机体,主张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一些构件可以被拆解,同时也具有可增殖与附加上去之个性的想法。换句话说,这是赋与建筑在「时间性」上的讨论,而这样的论述其时正好也与欧美当时所热烈被讨论的Open-Building System(开放式营建系统)中关于透过永久建筑支架体(Skelton)与可变填充体(Infill)的组合来因应不同生命周期中,建筑必须具备使用弹性的理念遥相唿应,因而打开了日本现代建筑在国际上的能见度。
这样的主张似乎隐约与堪称今日的永续建筑(sustainable)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统。不过根据日本现代建筑史学家五十岚太郎的说法,代谢派当初的主张其实尚未将生态建筑(ECO-Architecture)纳入其视野,反倒是比较有着落入为了迎合经济高度成长期的脉络下那种将「拆建」(scrap and build)加以合理化之思维的嫌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Metabolism除了是一场在日本60年代引发广泛的建筑运动而对后世的建筑发展有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之外,其实它也是日本试图在国际舞台中找回民族自信、披露MIJ(Made in Japan)之国家品牌,并造就年轻建筑师的「建筑事件」。
事实上,日本本土的这种建筑运动或建筑策展,就「代谢派」而言并不是第一次,这样的事件通常与时代精神及社会脉络有着紧密的连动性,远自1920年代就有「日本分离派建筑会」的集结,那个时代在于脱离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便深受英国样式主义的影响所造成的束缚,以追求新世纪的现代性为诉求,提出单体建筑在形式上应做的转化。我认为那是一种在渴望与国际接轨下、由年轻人自发性开启的建筑展演(代表人物堀口舍己可视为主要的「策展人」),后来这些关键人物也的确都成为极具指标性的日本20世纪初期的建筑家。
代谢派的建筑群像
当时间拉到距离二次战后15年左右的1960年代,代谢派随着「世界设计会议」而崭露头角,后来又在国家动员下的70年「大坂万博」展现当时日本所欲揭示的、对于大都市的战略及未来的想像。这群以「Metabolism」为名所诞生的年轻建筑师团体,最主要的成员有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大高正人与槇文彦。在代谢派成军10年之后,1970年于大坂所举办的「日本万国博览会」(Expo ’70),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他们集大成之作的国家级祭典。会场中央的祭典广场上,覆盖的是丹下健三所设计的空间桁架(Space- Frame),中央开了一个孔,从那里耸立出来的是国民艺术家冈本太郎所设计的太阳之塔(天照大御神的化身),而其内部空间总策画川添登则做出了以「生命的进化」为主题的展示。祭典广场上空的空间桁架这个巨型结构体上,则垂吊着由黑川纪章的胶囊所组合而成的未来空中住宅,而「Symbol Tower」则是菊竹清训以建筑电讯(Archi-gram)风的高科技垂直巨大构架上,装置了复数的多面体所实现的一座塔状建筑。
另一方面。在民间企业的展馆(Pavilion)中,黑川纪章设计了在可增殖的结构中装填胶囊的「Takara Beautilion」,此外也设计了以单元的构造组合成全体的犹如腔肠动物之发生期的机器人般的「东芝IHI馆」(Toshiba IHI Pavilio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奇迹似的高度经济成长而终于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对于国际社会发信所做出的presentation的这个意义上,大坂的日本万国博览会可以说是代谢派建筑与都市被加以实现的「事件」与「总体策展呈现」。虽然在大坂万博之后,代谢派的集体活动在瞬间分崩离析,各走各的路、往海外发展,但整个建筑运动期间所留下的能量,对于后来年轻建筑师作为仿效、竞争、超越的对象而有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1970年代之后到1990年代之间,在后现代主义潮流风起云涌之际,身为丹下嫡传的矶崎新展现了过人的才华,创造出了几个后现代登峰造极之作,特别是出自他手笔、座落于美国佛罗理达的华德迪士尼总部,让他成为了世界的矶崎(World’s Isozaki)。相对于矶崎新、槙文彦、黑川纪章这些名门正派,此时也存在着一群年轻的野武士在都市中游走,採取一种类似游击的战略,表达他们对于建筑的价值观。这些被槇文彦称之为野武士的年轻建筑师们,我想大家就不会陌生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主宰当今日本建筑半边天的东邪西毒──伊东丰雄与安藤忠雄。
代谢派后优雅的野武士──伊东豊雄
虽然安藤忠雄以「都市徬徨」的Grand Tour形式追寻科比意(Le Corbusier)的脚步,靠着追寻梦想的热情独学建筑,后来以其阴郁礼赞式的清水混凝土、古典几何形建筑,风靡全世界,甚至被称为日本建筑20世纪末的救世主,但是对于建筑传承更具清晰脉络的仍是曾经进入代谢派先锋菊竹清训事务所工作的伊东豊雄。以「KA(认知).KATA(方法).KATACHI(造型)」三阶段设计方法理论着称,并有秀逸作品、在当时声名大噪的菊竹清训,吸引了年轻的伊东追随他的脚步,创作前卫建筑,不过却又因着对这套设计方法论本身之清晰度与明确性的质疑及批判,而在数年后离开事务所。这时属于伊东自己的建筑人生,才真正开始。从伊东早期的作品,如「铝之家」,可以看出还留下些许受代谢派风格影响的影子,不过就在20世纪的最后这30年左右,因着电子通讯革命、数位资讯革命等巨大的变动,使得伊东透过建筑创作反应时代建筑的这个企图,相对比较难看出整个伊东建筑风格的演进脉络,从「非典型几何的抽象性形态素操作」(’70)到「风的变样体」(’80);再从「透层的建筑」(’90)到「衍生的秩序」(’00),最后则是经历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的反省与转换。这里头唯一的共通点是「流动性」的追寻与对于「自然环境」的复返。
作为泛伊东学派的自然系
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掀起了关于「绿建筑」与「永续建筑/城市」的风潮,因此可以发现,关怀环境已成为21世纪当代建筑的核心价值。在此同时,伊东豊雄在建筑创作与论述上的持续演化轨迹──例如于2001年若成启用的代表作「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便带给下个世代新秀建筑家们(70年代以后出生的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平田晃久等等)极为显着的影响。他们所创作出的自然系建筑,大致上带有「现象的、直观的、原理的、表象、显性的」等特质,换句话说它们呈现出一种「纯粹的、原理的、拟态的」自然。而这无疑在于他们与伊东共享了对于「重返自然」,或说与「自然同居共生」的价值与信仰,并逐渐将建筑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透过「现象、原理及秩序」来进行建筑设计的操作。
这样的趋势与倾向,是这些日本新世代建筑家们在面对当代建筑处境之际,思考如何与原初的自然界交往,如何在建筑形象、空间容颜上,与同样属于自然之一部分的人造环境脉络交融与共生。于是,进入21世纪后,在建发祥地的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当代日本前卫建筑的旋风。
例如:SANAA(妹岛和世+西沢立卫)从透过模煳内外界面的手法,呈现出建筑罕见的通透性及开放性,并以自由曲线创造高度流动性的空间,以及彷彿自然环境的建筑地景;CAt (小嶋一浩+赤松佳珠子)则继承了原广司建筑论「建筑非物,而是偶发事件」的思想,从流体的向度出发,开启了以「设计活动」为主轴的空间演绎;更年轻一代的石上纯也,除了以穷究事物本质的手法来摸索究极的建筑之外,并将建筑的创作拉高到处理环境的范畴,其作品演绎出极简而优雅的空间氛围;平田晃久长期对于生命科学的关注与热枕,让他开发出仿生建筑的approach,试图创造出能够复甦人类动物感官潜能的空间系统,确立了以「纠缠」(Tangling)这个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生物成长规则与秩序的建筑方法论;热爱物理学并以爱因斯坦为偶像的藤本壮介则受云、雾、森林的自然元素的启发,将「之间」做出极致的诠释,呈现出恣意而狂放的现象式构筑;大西麻贵则从触觉出发,透过材料质感的物质性诠释做出知觉的倾述。
事实上,无论是伊东、SANAA或者是更年轻的、以藤本壮介为首的建筑家,其所诠释出的这些让西方人惊艳无比的空间品质与特殊性,皆来自于他们有意无意之下所流露的、蛰伏潜藏于日本传统建筑那股渴望与自然同居(日本传统书院住宅的开放性与通透性就是主要线索)及细腻的感性与美学的内在基因里,这正是西洋建筑建立在界定内外的那份固有的、在相对坚实厚重的性格中所未曾体验过的不思议。他们不仅挣脱了从现代主义以来为西方建筑论述所主导的机能主义,以及建筑系统与美学典范的包袱,更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清新」与「自由」。因此当代日本建筑家透过普遍的材料与技术,建构出这些在生活经验值中相对陌生却又带有莫名吸引力的异质空间系统之际,会受到如此大的回响与报导,甚至造成新的流行风潮也就可以理解了。
总而言之,笔者所提出的「自然系」这个概念,除了囊括、共享了绿建筑与永续建筑广义上的价值之外,另一方面也试图作为未来进行建筑思考、形式表达及生活经营上的方向与可能性。因此大胆地进一步推论,我们甚至可以把自然系建筑视为建筑史在历经20世纪的机械年代后,在21世纪转向生命与环境之双重核心价值观的加持下,一种因应现实处境与状态下的演化进程,这样的结果似乎也恰如其分地实现了远在50多年前由代谢派的建筑前锋们所提出的寓言与预言。
小结
以上是透过简短的论述,整理出简易版日本现代建筑系谱,我们可以从这个系谱的脉络中看出代谢派的确具有作为日本当代建筑承先启后的定位:承的是跨越日本战前与战后的一代建筑宗师丹下健三之先,而在自觉下肩负了时代的始命,于60年提出代谢派宣言,进而引领代谢派建筑运动于70年大坂万国博览会中发光发热,并以其余韵启发了身为后进的建筑群雄──野武士(以伊东豊雄、安藤忠雄为首的年轻建筑师);在21世纪之后,也就是代谢派成立满50年之后,同样以伊东丰雄为精神领袖,包括SANAA以及笔者命名为「自然系」的全新世代,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就可以视为是代谢派这道血脉传承下的全新进化与变种吧。 于是,将代谢派称之为日本当代前卫建筑之源流,的确实至名归。在经过半世纪之后,代谢派的精神由自然系接棒,延续着在建筑中的梦与理想。这或许就是当初代谢派先驱们所说的「生生流转、繁衍不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