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

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大學
  • 颱大校史
  • 光復初期
  • 高等教育
  • 曆史研究
  • 颱灣史
  • 學術史
  • 校園文化
  • 政治史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欲瞭解颱灣近現代學術史的發展脈絡,從颱北帝國大學轉型為颱灣大學的第一個五年,是不可忽略的關鍵。

  1945至1950年的光復初期,為颱北帝國大學轉型為颱灣大學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期間,颱灣大學因其地位特殊,不但內有各股勢力傾軋,外亦有政治勢力掣肘,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變遷的種種牽連。

  本書是李東華教授生前力作,為其颱大校史研究的總結集。全書共收錄十篇文章,包括正文七篇、附錄「傅斯年相關研究」三篇,書中以光復初期的四位颱大校長及颱大文學院為主軸,以人事更迭、政策更張為經緯。

  颱大首任校長羅宗洛,接收颱北帝大,除居間疏導颱籍生過激的民族情感,並勉力周鏇於校內的各股勢力。他堅持學術理想,卻被迫捲入政治角力,屢受陳儀掣肘,終究誌業難伸,掛冠求去。在陳儀主導下,陸誌鴻、錢歌川分彆接任校長、文學院長。陸校長任內,爆發瞭二二八事件,颱大校園難以置身其外,席捲的政治浪潮汩沒瞭林茂生教授。第三任校長莊長恭,任期雖短,非無抱負,但內外阻力大,用人亦遭非議,危局中陷於孤立無援,隻能算是匆匆過場。傅斯年臨危受命齣掌颱大,四六事件是其任內的最大衝擊,然傅氏以維穩為先,在其任職的七百天中建立常規、提振校風,解決師資問題,為颱大的未來發展奠立基礎,惟其驟然辭世,改革未及深化。

  1945至1950颱灣大學的曆史,非止於一校之曆史。當時颱大經曆的睏境與衝突、過渡與轉摺、傳承與創新,同時也是颱灣整體學術、教育、文化發展的縮影與精華。本書不但是認識颱大早期校史,也是瞭解當時颱灣學術史的最佳讀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東華


  祖籍河南省嵩縣,1951年生於颱灣颱東。1981年獲得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國傢文學博士。1982年起留任颱大曆史學係,曆任副教授、教授、係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閤聘為研究員。同年自颱大退休,轉任輔仁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李東華教授研究領域大緻在中國海洋發展史、中國近現代史學史、颱大校史三方麵,先後齣版《中國海洋發展關鍵時地個案研究:古代篇》、《方豪先生年譜》、《羅宗洛校長與颱大相關史料集》等書。

圖書目錄

編輯凡例

捲頭語:颱大的開放校風與人文精神
一、籌設階段重視人文、社會之精神已然顯現
二、1931年文政學部教授反專斷、爭取教授會權力事件
三、理、農之爭與學部分立
四、學生對颱北帝大學風的體驗

第一章 光復初期的颱大文學院──羅宗洛接收時期(1945.10-1946.5)
前言 颱北帝大及文政學部梗概
第一節 羅宗洛與颱北帝大的接收
第二節 羅宗洛在颱大與長官公署的交涉
第三節 接收時期的颱大文學院
餘論

第二章 光復初期颱大文學院的轉摺與奠基──陸誌鴻校長時期(1946.8-1948.5)
序言
第一節 陸誌鴻接掌颱大
第二節 二二八事變前的颱大文學院
第三節 二二八事變與林茂生遇害
第四節 錢歌川到任與文學院之轉摺
第五節 文學院之「初建」
第六節 許壽裳來校任教及其被害
第七節 陸誌鴻去職:兼論其功過得失

第三章 光復初期颱大文學院的轉摺與奠基──莊長恭校長時期(1948.6-1948.12)
前言
第一節 莊長恭校長之挫摺──颱大教授解聘事件
第二節 莊長恭校長之挫摺──總務長任用及續招轉學生事件
結語

第四章 光復初期颱大文學院的轉摺與奠基──傅斯年校長時期(1949.1-1950.12)
前言
第一節 傅斯年校長的上任
第二節 傅斯年對高等教育的著論與看法
第三節 傅斯年齣長颱大的理念與實際
第四節 傅斯年與文學院陣容之重整
結語

第五章 颱灣專業史學的傳承與轉摺──從帝大到颱大
前言
第一節 日據時代颱灣專業史學的初建與發展
第二節 光復初期日本史學的延續(1945-1948)
第三節 光復初期中國史學的引入、轉摺與茁壯
第四節 日本史學傳承的消散
餘論:颱灣史學日本淵源延續與消退的原因

第六章 光復初期的民族情感與省籍衝突──從颱灣大學的接收改製做觀察
前言
第一節 主要人物簡介
第二節 光復初期民族情感之澎湃──以羅宗洛接收時期為例
第三節 文化衝突例一──颱大醫院罷診事件(1946.3.22-4.11)
第四節 文化衝突例二──二二八事變前後,林茂生所扮演的角色
第五節 杜聰明、莊長恭與傅斯年
結論

附錄:傅斯年相關研究

傅孟真先生颱大七百日史料抄
一、楔子
二、傅孟真颱大校長任內大事紀要
三、布告文章等原始文獻摘錄

傅斯年與史料學派──實際運作之研究
前言
一、史語所成立時期的人事──傅斯年與顧頡剛的閤與分
二、傅斯年與陳寅恪之閤作

從往來書信看傅斯年與夏鼐的關係──兩代學術領袖的相知與傳承
前言
一、傅斯年對夏鼐治學途徑的指導與影響
二、夏鼐入史語所後與傅斯年之互動──西北考察團期間
三、抗戰勝利後夏鼐與傅斯年的互動
四、夏鼐代理史語所所長期間的錶現
結語

徵引書目
索引
編後語

圖書序言

捲頭語

颱大的開放校風與人文精神(摘錄)


  颱大的曆史,包含日據時代創立的颱北帝國大學(1928-1945)和光復後改製的國立颱灣大學(1945年迄今)兩部分,其傳統校風與精神自應兼及兩校閤計八十餘年的曆史。

  颱北帝國大學是日本殖民統治颱灣時期所創立的大學,受到帝國及總督的管轄,有為殖民地服務的功能性目的。但另一方麵,她既是帝國大學,因而也和日本本土的帝國大學一樣,享有學術研究機構(非一般教育機關)得天獨厚的特殊性質,具有一定程度的學術獨立性與開放性。正如颱北帝大首任總長幣原坦(1870-1953,1928-1937在任)在帝大籌備期間所宣示的:「總督府設置颱北帝大的目的,在於利用颱灣地理人文條件,發展以颱灣為中心的華南及南洋研究。」其功能性目的與研究掛帥之雙重指標躍然紙上。

  隨著時局的發展,颱北帝大由最初的文政、理農二學部,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理、農二部分立,並增設工學部。戰時更曾增設熱帶醫學(1939)、南方人文及南方資源科學(1943)三研究所,其功能與實用性格不斷增強。在短短十七年的校史中,已有可供後人緬懷效法之處,爰舉數例於後。

  一、籌設階段重視人文、社會之精神已然顯現

  日本殖民政府在颱創設大學雖起意於1922年田健治郎(1855-1930,1919 年10月至1923年9月在任)總督任內,但日本國內意見或認為颱灣設立大學尚非其時,或認為設立大學與統治颱灣之根本方針有違。縱使要設立大學,颱灣也隻需設立以醫學部與農學部為主的實業大學即可。這些看法與見解,均因其後擔任總督的伊澤多喜男(1869-1949,1924年9月至1926年7月在任)之堅持而有重大轉變。伊澤就任後,先揭櫫他的治颱理念:「颱灣的政治並非為瞭日本內地人民的政治,而是為瞭颱灣人的政治。」因此在前幾任總督懸而未決的教育問題上,伊澤認為以籌設颱北帝大最為重要,決心不顧國內人士之意見,傾注心血以求其實現。伊澤總督委任其好友日本史專傢、文學博士幣原坦負責籌備,先後在1925、1926兩年編列「帝國大學創設籌備費」及「大學新營費」,並派遣預聘之教授以總督府「在外研究員」名義赴國外預作相關之留學、研究,積極籌辦新大學。在未來大學的規模與內涵上,伊澤總督也有一己之抱負與理想。他反對僅以發展實業大學為已足,力主在實業大學之外,同時發展颱灣相關文化,並以此為大學創設目標,故未來的颱北帝大必須包括人文學科在內。

  1925年10月9日至11日,大學創立會議於總督辦公室舉行,伊澤總督首先說明文科與理科為學問之基本,故應從建立文、理學部著手。與會者不敢忤逆總督之言,均錶示以本質而論總督所言固屬正確,但觀察颱灣現狀,若僅設文理學部,學生畢業後社會需求極少,建立大學的效果相對薄弱。後經全體與會人士反覆討論,最終確立颱北帝大文科以外加法科,理科以外加農科的綜閤大學基礎結構。伊澤總督並特彆強調設置法科非以「法律屋」(靠法律吃飯者)為目的,而是為培養有儒學道義為基礎之政治人物,因而颱北帝大政學科在法律科目外,需要與文科學生一樣必修東洋倫理學,同時兼選修其他文科科目,這與當時已成立之大學法科殊異其趣。

  伊澤總督以其超人之識見、迥異常人的人文關懷,前瞻性地樹立早期颱北帝大之基調。在幣原坦籌備執行下,使原本口徑一緻、偏嚮於實業大學導嚮的颱北帝大,扭轉成為不偏廢人文、社會科學,並重視基礎科學的大學理想精神。緬懷前賢,不勝景仰。

圖書試讀

第五章 颱灣專業史學的傳承與轉摺──從帝大到颱大(摘錄)

前言


有關近代西方史學研究之傳入颱灣,長久以來缺乏深入之研究。颱灣與傳統中國一樣,文史發展來自傳統學術,不具近代西方專業史學分科之概念。自1922年,新「颱灣教育令」公布之後,日人在颱採行內地延長主義及日颱共學製,進一步將殖民地教育由專門學校推進至設置大學階段。1924年鼕,颱灣總督府開始籌設颱北帝國大學,受命籌設者及首任校長(按:稱總長)為齣身東京帝大史學科、長期從事殖民地教育工作的官員幣原坦。翌年3月,帝大預備學校「颱北高等學校」設立,三年後,1928年,颱北帝大接續創立。帝大籌設期間,一般輿論皆主張設立以醫、農為主之實業型大學,由於伊澤多喜男總督之堅持,認為文、理科為一切學問之基礎,最後摺衷成文政與理農二部之特殊大學型態。

嚴格說來,帝大設置後,近代西方之人文、社會學術始移植於颱灣。颱北帝大文政學部設文學、史學、哲學、政學四科,乃近代新史學傳入颱灣之濫觴。此後,在日人統治颱灣的近二十年中,帝大史學科穩定成長,陸續畢業史學人纔30餘名,先後齣版《史學科研究年報》七輯。但1945年日本投降,帝大改製為國立颱灣大學之後,史學研究的傳承與內涵産生劇烈變化。本章所欲探討的問題有二,其一是以帝大史學科為主,探索日據時代颱灣近代史學的引進與發展過程;其二則探索1945年以後,日人傳入之近代史學傳承與斷裂問題。有關第二個問題,焦點亦有二,其一是1945至1950年代,即颱灣光復到大陸淪陷階段,颱北帝大接收改製過程中學術延續與轉摺問題,其二是1950年以後日本所傳承之史學逐漸流失的探索。

第一節日據時代颱灣專業史學的初建與發展

幣原坦受命籌設颱北帝大後,隨即前往歐美考察各殖民地大學製度,次年7月返日,開始實質籌備工作。7月28日初訪颱灣,實際瞭解情況。其創校宗旨採用歐美殖民地大學適地主義之原則,兼顧殖民地特殊情況,而以增進殖民地相關知識為鵠的,因此特彆著重颱灣在日本帝國南嚮拓殖中扮演的角色,強調開展颱灣熱帶、亞熱帶(天然)及南中國與南洋(人文)的科學研究。秉此方針,颱北帝大設置理農學部及文政學部,於1928(昭和三)年3月17日正式開辦。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