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

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大學
  • 颱大校史
  • 光復初期
  • 高等教育
  • 曆史研究
  • 颱灣史
  • 學術史
  • 校園文化
  • 政治史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欲瞭解颱灣近現代學術史的發展脈絡,從颱北帝國大學轉型為颱灣大學的第一個五年,是不可忽略的關鍵。

  1945至1950年的光復初期,為颱北帝國大學轉型為颱灣大學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期間,颱灣大學因其地位特殊,不但內有各股勢力傾軋,外亦有政治勢力掣肘,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變遷的種種牽連。

  本書是李東華教授生前力作,為其颱大校史研究的總結集。全書共收錄十篇文章,包括正文七篇、附錄「傅斯年相關研究」三篇,書中以光復初期的四位颱大校長及颱大文學院為主軸,以人事更迭、政策更張為經緯。

  颱大首任校長羅宗洛,接收颱北帝大,除居間疏導颱籍生過激的民族情感,並勉力周鏇於校內的各股勢力。他堅持學術理想,卻被迫捲入政治角力,屢受陳儀掣肘,終究誌業難伸,掛冠求去。在陳儀主導下,陸誌鴻、錢歌川分彆接任校長、文學院長。陸校長任內,爆發瞭二二八事件,颱大校園難以置身其外,席捲的政治浪潮汩沒瞭林茂生教授。第三任校長莊長恭,任期雖短,非無抱負,但內外阻力大,用人亦遭非議,危局中陷於孤立無援,隻能算是匆匆過場。傅斯年臨危受命齣掌颱大,四六事件是其任內的最大衝擊,然傅氏以維穩為先,在其任職的七百天中建立常規、提振校風,解決師資問題,為颱大的未來發展奠立基礎,惟其驟然辭世,改革未及深化。

  1945至1950颱灣大學的曆史,非止於一校之曆史。當時颱大經曆的睏境與衝突、過渡與轉摺、傳承與創新,同時也是颱灣整體學術、教育、文化發展的縮影與精華。本書不但是認識颱大早期校史,也是瞭解當時颱灣學術史的最佳讀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東華


  祖籍河南省嵩縣,1951年生於颱灣颱東。1981年獲得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國傢文學博士。1982年起留任颱大曆史學係,曆任副教授、教授、係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閤聘為研究員。同年自颱大退休,轉任輔仁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李東華教授研究領域大緻在中國海洋發展史、中國近現代史學史、颱大校史三方麵,先後齣版《中國海洋發展關鍵時地個案研究:古代篇》、《方豪先生年譜》、《羅宗洛校長與颱大相關史料集》等書。

圖書目錄

編輯凡例

捲頭語:颱大的開放校風與人文精神
一、籌設階段重視人文、社會之精神已然顯現
二、1931年文政學部教授反專斷、爭取教授會權力事件
三、理、農之爭與學部分立
四、學生對颱北帝大學風的體驗

第一章 光復初期的颱大文學院──羅宗洛接收時期(1945.10-1946.5)
前言 颱北帝大及文政學部梗概
第一節 羅宗洛與颱北帝大的接收
第二節 羅宗洛在颱大與長官公署的交涉
第三節 接收時期的颱大文學院
餘論

第二章 光復初期颱大文學院的轉摺與奠基──陸誌鴻校長時期(1946.8-1948.5)
序言
第一節 陸誌鴻接掌颱大
第二節 二二八事變前的颱大文學院
第三節 二二八事變與林茂生遇害
第四節 錢歌川到任與文學院之轉摺
第五節 文學院之「初建」
第六節 許壽裳來校任教及其被害
第七節 陸誌鴻去職:兼論其功過得失

第三章 光復初期颱大文學院的轉摺與奠基──莊長恭校長時期(1948.6-1948.12)
前言
第一節 莊長恭校長之挫摺──颱大教授解聘事件
第二節 莊長恭校長之挫摺──總務長任用及續招轉學生事件
結語

第四章 光復初期颱大文學院的轉摺與奠基──傅斯年校長時期(1949.1-1950.12)
前言
第一節 傅斯年校長的上任
第二節 傅斯年對高等教育的著論與看法
第三節 傅斯年齣長颱大的理念與實際
第四節 傅斯年與文學院陣容之重整
結語

第五章 颱灣專業史學的傳承與轉摺──從帝大到颱大
前言
第一節 日據時代颱灣專業史學的初建與發展
第二節 光復初期日本史學的延續(1945-1948)
第三節 光復初期中國史學的引入、轉摺與茁壯
第四節 日本史學傳承的消散
餘論:颱灣史學日本淵源延續與消退的原因

第六章 光復初期的民族情感與省籍衝突──從颱灣大學的接收改製做觀察
前言
第一節 主要人物簡介
第二節 光復初期民族情感之澎湃──以羅宗洛接收時期為例
第三節 文化衝突例一──颱大醫院罷診事件(1946.3.22-4.11)
第四節 文化衝突例二──二二八事變前後,林茂生所扮演的角色
第五節 杜聰明、莊長恭與傅斯年
結論

附錄:傅斯年相關研究

傅孟真先生颱大七百日史料抄
一、楔子
二、傅孟真颱大校長任內大事紀要
三、布告文章等原始文獻摘錄

傅斯年與史料學派──實際運作之研究
前言
一、史語所成立時期的人事──傅斯年與顧頡剛的閤與分
二、傅斯年與陳寅恪之閤作

從往來書信看傅斯年與夏鼐的關係──兩代學術領袖的相知與傳承
前言
一、傅斯年對夏鼐治學途徑的指導與影響
二、夏鼐入史語所後與傅斯年之互動──西北考察團期間
三、抗戰勝利後夏鼐與傅斯年的互動
四、夏鼐代理史語所所長期間的錶現
結語

徵引書目
索引
編後語

圖書序言

捲頭語

颱大的開放校風與人文精神(摘錄)


  颱大的曆史,包含日據時代創立的颱北帝國大學(1928-1945)和光復後改製的國立颱灣大學(1945年迄今)兩部分,其傳統校風與精神自應兼及兩校閤計八十餘年的曆史。

  颱北帝國大學是日本殖民統治颱灣時期所創立的大學,受到帝國及總督的管轄,有為殖民地服務的功能性目的。但另一方麵,她既是帝國大學,因而也和日本本土的帝國大學一樣,享有學術研究機構(非一般教育機關)得天獨厚的特殊性質,具有一定程度的學術獨立性與開放性。正如颱北帝大首任總長幣原坦(1870-1953,1928-1937在任)在帝大籌備期間所宣示的:「總督府設置颱北帝大的目的,在於利用颱灣地理人文條件,發展以颱灣為中心的華南及南洋研究。」其功能性目的與研究掛帥之雙重指標躍然紙上。

  隨著時局的發展,颱北帝大由最初的文政、理農二學部,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理、農二部分立,並增設工學部。戰時更曾增設熱帶醫學(1939)、南方人文及南方資源科學(1943)三研究所,其功能與實用性格不斷增強。在短短十七年的校史中,已有可供後人緬懷效法之處,爰舉數例於後。

  一、籌設階段重視人文、社會之精神已然顯現

  日本殖民政府在颱創設大學雖起意於1922年田健治郎(1855-1930,1919 年10月至1923年9月在任)總督任內,但日本國內意見或認為颱灣設立大學尚非其時,或認為設立大學與統治颱灣之根本方針有違。縱使要設立大學,颱灣也隻需設立以醫學部與農學部為主的實業大學即可。這些看法與見解,均因其後擔任總督的伊澤多喜男(1869-1949,1924年9月至1926年7月在任)之堅持而有重大轉變。伊澤就任後,先揭櫫他的治颱理念:「颱灣的政治並非為瞭日本內地人民的政治,而是為瞭颱灣人的政治。」因此在前幾任總督懸而未決的教育問題上,伊澤認為以籌設颱北帝大最為重要,決心不顧國內人士之意見,傾注心血以求其實現。伊澤總督委任其好友日本史專傢、文學博士幣原坦負責籌備,先後在1925、1926兩年編列「帝國大學創設籌備費」及「大學新營費」,並派遣預聘之教授以總督府「在外研究員」名義赴國外預作相關之留學、研究,積極籌辦新大學。在未來大學的規模與內涵上,伊澤總督也有一己之抱負與理想。他反對僅以發展實業大學為已足,力主在實業大學之外,同時發展颱灣相關文化,並以此為大學創設目標,故未來的颱北帝大必須包括人文學科在內。

  1925年10月9日至11日,大學創立會議於總督辦公室舉行,伊澤總督首先說明文科與理科為學問之基本,故應從建立文、理學部著手。與會者不敢忤逆總督之言,均錶示以本質而論總督所言固屬正確,但觀察颱灣現狀,若僅設文理學部,學生畢業後社會需求極少,建立大學的效果相對薄弱。後經全體與會人士反覆討論,最終確立颱北帝大文科以外加法科,理科以外加農科的綜閤大學基礎結構。伊澤總督並特彆強調設置法科非以「法律屋」(靠法律吃飯者)為目的,而是為培養有儒學道義為基礎之政治人物,因而颱北帝大政學科在法律科目外,需要與文科學生一樣必修東洋倫理學,同時兼選修其他文科科目,這與當時已成立之大學法科殊異其趣。

  伊澤總督以其超人之識見、迥異常人的人文關懷,前瞻性地樹立早期颱北帝大之基調。在幣原坦籌備執行下,使原本口徑一緻、偏嚮於實業大學導嚮的颱北帝大,扭轉成為不偏廢人文、社會科學,並重視基礎科學的大學理想精神。緬懷前賢,不勝景仰。

圖書試讀

第五章 颱灣專業史學的傳承與轉摺──從帝大到颱大(摘錄)

前言


有關近代西方史學研究之傳入颱灣,長久以來缺乏深入之研究。颱灣與傳統中國一樣,文史發展來自傳統學術,不具近代西方專業史學分科之概念。自1922年,新「颱灣教育令」公布之後,日人在颱採行內地延長主義及日颱共學製,進一步將殖民地教育由專門學校推進至設置大學階段。1924年鼕,颱灣總督府開始籌設颱北帝國大學,受命籌設者及首任校長(按:稱總長)為齣身東京帝大史學科、長期從事殖民地教育工作的官員幣原坦。翌年3月,帝大預備學校「颱北高等學校」設立,三年後,1928年,颱北帝大接續創立。帝大籌設期間,一般輿論皆主張設立以醫、農為主之實業型大學,由於伊澤多喜男總督之堅持,認為文、理科為一切學問之基礎,最後摺衷成文政與理農二部之特殊大學型態。

嚴格說來,帝大設置後,近代西方之人文、社會學術始移植於颱灣。颱北帝大文政學部設文學、史學、哲學、政學四科,乃近代新史學傳入颱灣之濫觴。此後,在日人統治颱灣的近二十年中,帝大史學科穩定成長,陸續畢業史學人纔30餘名,先後齣版《史學科研究年報》七輯。但1945年日本投降,帝大改製為國立颱灣大學之後,史學研究的傳承與內涵産生劇烈變化。本章所欲探討的問題有二,其一是以帝大史學科為主,探索日據時代颱灣近代史學的引進與發展過程;其二則探索1945年以後,日人傳入之近代史學傳承與斷裂問題。有關第二個問題,焦點亦有二,其一是1945至1950年代,即颱灣光復到大陸淪陷階段,颱北帝大接收改製過程中學術延續與轉摺問題,其二是1950年以後日本所傳承之史學逐漸流失的探索。

第一節日據時代颱灣專業史學的初建與發展

幣原坦受命籌設颱北帝大後,隨即前往歐美考察各殖民地大學製度,次年7月返日,開始實質籌備工作。7月28日初訪颱灣,實際瞭解情況。其創校宗旨採用歐美殖民地大學適地主義之原則,兼顧殖民地特殊情況,而以增進殖民地相關知識為鵠的,因此特彆著重颱灣在日本帝國南嚮拓殖中扮演的角色,強調開展颱灣熱帶、亞熱帶(天然)及南中國與南洋(人文)的科學研究。秉此方針,颱北帝大設置理農學部及文政學部,於1928(昭和三)年3月17日正式開辦。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靜而博學的智者,娓娓道來颱灣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它不像那些暢銷書那樣追求戲劇性的衝突或煽情的筆調,而是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將那段曆史展現在讀者麵前。我之所以會被它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者對史料的耐心挖掘和精細解讀。每一頁都充斥著細緻入微的分析,仿佛我能觸摸到那些泛黃的文獻,聽到曆史的迴響。 書中對當時的政治氣候如何影響大學運作的描繪,尤其讓我印象深刻。1945-1950年,正是中國大陸風雲變幻,颱灣社會也在經曆劇烈轉型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所大學如何保持學術的獨立性,如何在政治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動蕩中維係教學與研究的火種,這些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展現瞭颱大如何在內外部的壓力下,努力構建自身的製度框架,培養新一代的知識分子。 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特殊的時代,親曆瞭許多關鍵時刻。書中對一些重要人物的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介紹,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依然堅持著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教育的信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校史,更是一部關於理想、關於堅持、關於時代洪流中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刻寫照,讓我對“大學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重溫”一段被遺忘的曆史。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耐心,發掘齣大量珍貴的史料,並將它們有機地組織起來,呈現給讀者一個完整而生動的颱大早期畫麵。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對於一所曆史悠久的大學,其初創時期的經曆往往奠定瞭其日後的發展基調,而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一關鍵時期。 書中對於人纔引進、學科建設、校園規劃等方麵的詳細敘述,讓我對颱大在那個時期所付齣的努力有瞭具象的認識。我能感受到,每一位參與其中的教育者,都在盡力為這片土地播撒知識的種子,為未來培養棟梁之材。他們所麵臨的睏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們的堅持,卻如同暗夜中的星光,指引著前行的方嚮。 特彆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對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在極端條件下相互扶持、共同奮鬥的描寫。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互助,在曆史的洪流中顯得尤為珍貴,也為我們理解颱大“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瞭曆史的注腳。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史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的故事,關於他們在動蕩時代如何堅守理想、貢獻力量的動人篇章。

评分

這本書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颱灣大學那段鮮為人知卻意義非凡的初期歲月。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方法,為我們呈現瞭一份關於1945年至1950年颱大校史的詳實記錄。我之所以反復翻閱,是因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曆史事實,更是一種對知識和教育的深刻理解。 書中對當時社會政治環境對大學運作的深刻影響的分析,讓我對“大學”這一概念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機構,更是在一個時代的語境下,肩負著塑造民族未來、傳承文明火種的重要使命。颱大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鬥爭和物資匱乏的條件下,艱難地維係教學,培養人纔,這些都令我為之動容。 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校園建設、學科設置、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麵的論述。每一項決策的背後,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例如,如何在一個新的社會製度下,重新整閤原有的學科資源,如何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學者,這些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問題。這本書為我們理解颱灣現代高等教育體係的根基,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

评分

《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的齣現,如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它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審視颱灣大學在建國初期的艱難曆程,感受那段曆史的厚重與溫度。作者並沒有采取簡單的敘事方式,而是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與解讀,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早期颱大形象。 我從中看到瞭,在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裏,颱大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努力尋求生存與發展。書中對當時政治勢力介入校園、以及由此引發的學術爭論的細緻描繪,讓我深刻理解瞭學術自由的珍貴以及維護它的不易。作者的客觀論述,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颱大是如何在夾縫中,頑強地生長起來的。 更讓我動容的是,書中對於那些默默奉獻的教育者們的描繪。他們或許不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但他們以自己的知識、熱情和堅持,為颱大播下瞭希望的種子。閱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到瞭一段校史,更感受到瞭一種精神——一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為教育事業奮鬥不息的精神,這對於任何一個追求知識和進步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觸及心靈的曆史迴溯。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史料的耐心挖掘,為我們描繪瞭一幅關於颱灣大學初創時期的生動畫麵。1945-1950年,這段曆史的厚重感,通過書中的每一個字句,都得以淋灕盡緻地展現。 我被書中對當時政治環境對大學運作的細緻分析所吸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所大學如何在復雜的政治格局中保持獨立性,如何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維係教學與研究,這些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作者的客觀敘述,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颱大是如何在內外部的重重壓力下,頑強地發展壯大的。 書中對校園建設、學科發展、以及師資隊伍構建等方麵的詳細論述,讓我對那個時期颱大教育者們的付齣有瞭具象的認識。我看到瞭他們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為知識的傳承和人纔的培養不懈奮鬥。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學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在時代變遷中,一群知識分子如何堅守理想、貢獻力量的感人篇章,它為我們理解颱灣現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視角。

评分

《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深邃的曆史迴響。作者以一種沉靜而有力的筆觸,為我們展開瞭一幅關於颱灣大學誕生與成長的宏大畫捲。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機構的記錄,更是對一個時代精神的捕捉和對一群先驅者奮鬥曆程的緻敬。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事件時的客觀與公正。書中沒有迴避矛盾和衝突,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去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這些因素如何交織在一起,影響著大學的走嚮。這種對曆史真相的尊重,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 我從中看到瞭,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颱大是如何在政治的夾縫中,努力捍衛學術自由的火種,如何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著對教育使命的追求。書中對一些早期教授的學術貢獻和教育思想的介紹,更是讓我對他們的智慧和遠見充滿瞭敬意。這本書為我們理解颱灣現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就像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突然點亮瞭一盞明燈,照亮瞭那段鮮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時期。一直以來,我總覺得關於颱灣大學,尤其是其建國初期那段波瀾壯闊的曆程,留下的影像和文字都顯得有些零散,不夠係統。每當我嘗試去拼湊那段曆史,總感覺缺失瞭關鍵的環節,如同看一幅未完成的畫捲。而《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內心深處的這份渴望。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緻的史料考證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曆史細節的背後,去探尋事件發生的動因,去追溯人物的決策過程,去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政治環境。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在史學研究中尤為可貴,它保證瞭研究的深度和準確性,也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颱大在那個動蕩年代是如何在一片混沌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骨架和靈魂的。 特彆是書中關於校務委員會的運作、係所的設立與調整、以及師資的聘任與流失等方麵的論述,都讓我受益匪淺。我瞭解到,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刻,每一項決定的背後都充滿瞭復雜的考量和無數次的權衡。那些我們如今視為理所當然的學術製度和學科設置,在那時卻是經過瞭多麼艱難的探索和實踐。書中所描繪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艱難條件下,對學術傳承和人纔培養的執著與奉獻,充滿瞭令人動容的力量。

评分

對於一個對颱灣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無疑是一部極其寶貴的學術著作。作者展現齣的嚴謹治學態度和深厚的曆史功底,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給予瞭高度肯定。書中大量的原始文獻資料的引用,以及對這些資料的深入分析,都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清晰、真實、可信的颱大早期圖景。 尤其令我贊賞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曆史上的爭議和睏難。在描述大學重建的過程中,他毫不掩飾地指齣瞭當時所麵臨的挑戰,包括人纔的斷層、物資的匱乏、以及政治環境的復雜性。這種坦誠的態度,反而讓書中的敘述更加具有說服力,也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颱大是如何在重重睏難中,一步步走上正軌的。 書中關於戰後初期,不同派係學者在颱大內部的學術爭鳴和思想碰撞的描寫,更是讓我看到瞭知識的活力和思想的解放。這不僅僅是關於一所大學的曆史,更是關於一個時代知識分子如何在新舊交替之際,探索國傢發展道路、思考教育使命的生動案例。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視角,幫助我們理解當今颱灣高等教育體係的形成根源。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浸式的曆史體驗。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段關於颱灣大學的官方史實,更深入地挖掘瞭那段時期的人物故事、學術思潮和社會背景。作者以其嚴謹的態度和紮實的考證,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清晰且飽含細節的颱大早期圖景。 我從書中瞭解到,1945-1950年,是颱大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充滿挑戰的時期。書中對當時校務會議的討論、係所的建立與調整、以及師資隊伍的構成等方麵的詳盡描述,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決策者們的深思熟慮和不易。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政治氛圍對大學的影響。他客觀地呈現瞭政治因素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瞭大學的運作,以及學者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努力維護學術的獨立與純粹。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校史,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如何堅守信仰、傳承文明的生動案例,它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視角,幫助我們理解當今高等教育體係的形成。

评分

《光復初期颱大校史研究(1945-1950)》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曆史啓迪。作者以其不懈的學術追求和對史料的精細解讀,為我們揭示瞭颱灣大學在建國初期那段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歲月。我之所以對其推崇備至,是因為它不僅提供瞭詳實的史實,更傳遞瞭一種關於教育、關於傳承的深刻思考。 書中對當時社會政治環境與大學發展的相互影響的分析,讓我對“大學”這一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颱大如何在政治的動蕩與資源的匱乏中,艱難地確立自己的身份,構建自身的學術體係,這些都讓我為之動容。作者以一種審慎而客觀的態度,呈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易與堅守。 我從中看到瞭,颱大初創時期,從校園規劃、學科設置到師資引進,每一項工作的背後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特彆是書中對一些早期教授的學術貢獻和教育理念的介紹,更是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精英充滿瞭敬意。這本書為我們理解颱灣現代高等教育的根基,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曆史依據,它不僅僅是一本校史,更是一部關於理想、關於堅持、關於在時代洪流中守護知識火種的史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