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

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大学
  • 台大校史
  • 光复初期
  • 高等教育
  • 历史研究
  • 台湾史
  • 学术史
  • 校园文化
  • 政治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欲了解台湾近现代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从台北帝国大学转型为台湾大学的第一个五年,是不可忽略的关键。

  1945至1950年的光复初期,为台北帝国大学转型为台湾大学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期间,台湾大学因其地位特殊,不但内有各股势力倾轧,外亦有政治势力掣肘,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牵连。

  本书是李东华教授生前力作,为其台大校史研究的总结集。全书共收录十篇文章,包括正文七篇、附录「傅斯年相关研究」三篇,书中以光复初期的四位台大校长及台大文学院为主轴,以人事更迭、政策更张为经纬。

  台大首任校长罗宗洛,接收台北帝大,除居间疏导台籍生过激的民族情感,并勉力周旋于校内的各股势力。他坚持学术理想,却被迫卷入政治角力,屡受陈仪掣肘,终究志业难伸,挂冠求去。在陈仪主导下,陆志鸿、钱歌川分别接任校长、文学院长。陆校长任内,爆发了二二八事件,台大校园难以置身其外,席卷的政治浪潮汩没了林茂生教授。第三任校长庄长恭,任期虽短,非无抱负,但内外阻力大,用人亦遭非议,危局中陷于孤立无援,只能算是匆匆过场。傅斯年临危受命出掌台大,四六事件是其任内的最大冲击,然傅氏以维稳为先,在其任职的七百天中建立常规、提振校风,解决师资问题,为台大的未来发展奠立基础,惟其骤然辞世,改革未及深化。

  1945至1950台湾大学的历史,非止于一校之历史。当时台大经历的困境与冲突、过渡与转折、传承与创新,同时也是台湾整体学术、教育、文化发展的缩影与精华。本书不但是认识台大早期校史,也是了解当时台湾学术史的最佳读本。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以外的其他历史研究或学术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与该特定主题不重叠的丰富内容: --- 图书名称: 《近代欧洲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浪潮:1848-1914》 副标题: 民族主义、工业化冲击下的社会结构重塑与知识精英的应对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张鸿远] 页数: 约 780 页(含索引及附录)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848年革命的高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1914年)这六十余年间,欧洲大陆所经历的剧烈社会、经济与精神层面的根本性变革。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的“长十九世纪”的收官阶段,传统秩序被工业化、都市化和意识形态的激进化彻底动摇,为二十世纪的灾难埋下了伏笔。本书不仅关注宏大的政治事件,更着力于描摹社会肌理的微观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理解并试图引导(或逃避)这一转型期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工业化的再审视与阶级结构的重塑 (1848-1871) 本部分从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切入,超越了传统的技术决定论,探讨工业化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重塑了欧洲的阶级关系和地理布局。 第一章:乡村的衰落与都市的勃兴: 详细考察了农业革命对传统农村社区的瓦解作用,以及工业城市(如柏林、曼彻斯特、里昂)的急速膨胀带来的卫生、住房和公共管理危机。我们分析了早期城市规划的尝试与失败,以及由此催生的“都市病”概念的形成。 第二章:无产阶级的形成与早期工人运动: 基于大量的工会档案、工厂视察报告和早期社会主义文献,本章描绘了新兴的产业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家庭结构和代际间的劳动差异。重点分析了蒲鲁士(Prudhomme)的“互助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在早期工人组织内部的张力与融合。 第三章:资产阶级的自我界定与文化霸权: 探讨了新兴的工厂主、金融家和专业人士如何通过消费模式、家庭伦理(维多利亚时代的贞洁观、父权制的强化)和赞助艺术,确立其在社会等级中的主导地位。本书强调了“体面”和“声望”在财富转化为权力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与政治光谱的极化 (1871-1890) 七十年代的统一战争(德意志和意大利)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激发了对国家机器和既有社会秩序的深刻反思。 第四章:李本克的修正主义之争: 聚焦于第二国际内部,尤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关于修正主义的辩论。本书通过解读爱德华·伯恩斯坦未发表的书信草稿,论证了李本克修正主义并非简单的改良主义,而是一种对历史唯物论的“道德化”重释,试图将社会主义目标从革命性的历史必然性转向伦理责任。 第五章:反犹主义的现代转型: 区别于宗教性的传统偏见,本章研究了十九世纪末欧洲反犹主义如何与种族理论、民族主义叙事和对经济现代性的恐惧紧密结合。特别分析了法国德雷福斯事件中知识界的分裂,以及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城市环境中反犹主义作为一种大众政治工具的运作机制。 第六章:无政府主义的地理分布与行动策略: 考察了巴枯宁主义和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在南欧(西班牙、意大利)和俄国移民群体中的传播。通过对“宣传个体行动”(Propaganda by the Deed)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无政府主义者如何在国家高压下,试图以激进的个人行动来激发群众革命意识的实践困境。 第三部分:科学、怀疑论与现代性的危机 (1890-1914) 世纪之交,科学的飞速发展(相对论、精神分析学)和对启蒙理性主义的祛魅,共同导致了欧洲知识界对确定性的普遍怀疑。 第七章:尼采的遗产与“权力意志”的滥用: 本章细致考察了尼采思想在欧洲不同文化圈中的接受差异。在法国,他被视为对教会的批判者;在德意志帝国,其“超人”概念如何被军事精英和民族主义者曲解,用以合理化强权政治。特别关注了其姊妹在整理遗稿时对文本的“结构性重构”对后世影响的分析。 第八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内在的“他者”: 分析了精神分析学如何挑战了十九世纪关于“理性主体”的观念。通过对早期案例记录(如“狼人”案例)的社会背景分析,展示了“潜意识”的概念是如何渗透到文学、教育学,并引发了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张力的深刻讨论。 第九章:艺术的革命与感官的解放: 探讨了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立体主义的兴起,如何反映了社会经验的破碎化和个体对时间、空间感知的新理解。本书将野兽派的色彩运用视为对工业社会单调性的反抗,并论证了艺术的“先锋性”与社会精英对“新事物”的追逐之间的共谋关系。 总结:走向战争的欧洲心智 本书的结论部分,聚焦于1900年至1914年间,欧洲知识界对即将到来的冲突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从进步主义的乐观主义到末世论的悲观期待。我们认为,科学的进步未能带来社会和谐,反而加剧了焦虑,最终使得“光荣的战争”成为一种看似合理的、对停滞不前社会的一次净化。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与科学史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 2. 档案驱动: 大量引用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原始文献、私人信件和未发表的会议记录。 3. 主题聚焦: 集中探讨了“理性”的边界、阶级流动性的停滞,以及现代性带来的“非理性”回归。 本书是研究欧洲现代转型、理解二十世纪冲突根源的学者、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目,亦适合对欧洲近现代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东华


  祖籍河南省嵩县,1951年生于台湾台东。1981年获得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国家文学博士。1982年起留任台大历史学系,历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2007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专题中心合聘为研究员。同年自台大退休,转任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东华教授研究领域大致在中国海洋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台大校史三方面,先后出版《中国海洋发展关键时地个案研究:古代篇》、《方豪先生年谱》、《罗宗洛校长与台大相关史料集》等书。

图书目录

编辑凡例

卷头语:台大的开放校风与人文精神
一、筹设阶段重视人文、社会之精神已然显现
二、1931年文政学部教授反专断、争取教授会权力事件
三、理、农之争与学部分立
四、学生对台北帝大学风的体验

第一章 光复初期的台大文学院──罗宗洛接收时期(1945.10-1946.5)
前言 台北帝大及文政学部梗概
第一节 罗宗洛与台北帝大的接收
第二节 罗宗洛在台大与长官公署的交涉
第三节 接收时期的台大文学院
余论

第二章 光复初期台大文学院的转折与奠基──陆志鸿校长时期(1946.8-1948.5)
序言
第一节 陆志鸿接掌台大
第二节 二二八事变前的台大文学院
第三节 二二八事变与林茂生遇害
第四节 钱歌川到任与文学院之转折
第五节 文学院之「初建」
第六节 许寿裳来校任教及其被害
第七节 陆志鸿去职:兼论其功过得失

第三章 光复初期台大文学院的转折与奠基──庄长恭校长时期(1948.6-1948.12)
前言
第一节 庄长恭校长之挫折──台大教授解聘事件
第二节 庄长恭校长之挫折──总务长任用及续招转学生事件
结语

第四章 光复初期台大文学院的转折与奠基──傅斯年校长时期(1949.1-1950.12)
前言
第一节 傅斯年校长的上任
第二节 傅斯年对高等教育的着论与看法
第三节 傅斯年出长台大的理念与实际
第四节 傅斯年与文学院阵容之重整
结语

第五章 台湾专业史学的传承与转折──从帝大到台大
前言
第一节 日据时代台湾专业史学的初建与发展
第二节 光复初期日本史学的延续(1945-1948)
第三节 光复初期中国史学的引入、转折与茁壮
第四节 日本史学传承的消散
余论:台湾史学日本渊源延续与消退的原因

第六章 光复初期的民族情感与省籍冲突──从台湾大学的接收改制做观察
前言
第一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二节 光复初期民族情感之澎湃──以罗宗洛接收时期为例
第三节 文化冲突例一──台大医院罢诊事件(1946.3.22-4.11)
第四节 文化冲突例二──二二八事变前后,林茂生所扮演的角色
第五节 杜聪明、庄长恭与傅斯年
结论

附录:傅斯年相关研究

傅孟真先生台大七百日史料抄
一、楔子
二、傅孟真台大校长任内大事纪要
三、布告文章等原始文献摘录

傅斯年与史料学派──实际运作之研究
前言
一、史语所成立时期的人事──傅斯年与顾颉刚的合与分
二、傅斯年与陈寅恪之合作

从往来书信看傅斯年与夏鼐的关系──两代学术领袖的相知与传承
前言
一、傅斯年对夏鼐治学途径的指导与影响
二、夏鼐入史语所后与傅斯年之互动──西北考察团期间
三、抗战胜利后夏鼐与傅斯年的互动
四、夏鼐代理史语所所长期间的表现
结语

征引书目
索引
编后语

图书序言

卷头语

台大的开放校风与人文精神(摘录)


  台大的历史,包含日据时代创立的台北帝国大学(1928-1945)和光复后改制的国立台湾大学(1945年迄今)两部分,其传统校风与精神自应兼及两校合计八十余年的历史。

  台北帝国大学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所创立的大学,受到帝国及总督的管辖,有为殖民地服务的功能性目的。但另一方面,她既是帝国大学,因而也和日本本土的帝国大学一样,享有学术研究机构(非一般教育机关)得天独厚的特殊性质,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独立性与开放性。正如台北帝大首任总长币原坦(1870-1953,1928-1937在任)在帝大筹备期间所宣示的:「总督府设置台北帝大的目的,在于利用台湾地理人文条件,发展以台湾为中心的华南及南洋研究。」其功能性目的与研究挂帅之双重指标跃然纸上。

  随着时局的发展,台北帝大由最初的文政、理农二学部,1936年增设医学部,1943年理、农二部分立,并增设工学部。战时更曾增设热带医学(1939)、南方人文及南方资源科学(1943)三研究所,其功能与实用性格不断增强。在短短十七年的校史中,已有可供后人缅怀效法之处,爰举数例于后。

  一、筹设阶段重视人文、社会之精神已然显现

  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创设大学虽起意于1922年田健治郎(1855-1930,1919 年10月至1923年9月在任)总督任内,但日本国内意见或认为台湾设立大学尚非其时,或认为设立大学与统治台湾之根本方针有违。纵使要设立大学,台湾也只需设立以医学部与农学部为主的实业大学即可。这些看法与见解,均因其后担任总督的伊泽多喜男(1869-1949,1924年9月至1926年7月在任)之坚持而有重大转变。伊泽就任后,先揭橥他的治台理念:「台湾的政治并非为了日本内地人民的政治,而是为了台湾人的政治。」因此在前几任总督悬而未决的教育问题上,伊泽认为以筹设台北帝大最为重要,决心不顾国内人士之意见,倾注心血以求其实现。伊泽总督委任其好友日本史专家、文学博士币原坦负责筹备,先后在1925、1926两年编列「帝国大学创设筹备费」及「大学新营费」,并派遣预聘之教授以总督府「在外研究员」名义赴国外预作相关之留学、研究,积极筹办新大学。在未来大学的规模与内涵上,伊泽总督也有一己之抱负与理想。他反对仅以发展实业大学为已足,力主在实业大学之外,同时发展台湾相关文化,并以此为大学创设目标,故未来的台北帝大必须包括人文学科在内。

  1925年10月9日至11日,大学创立会议于总督办公室举行,伊泽总督首先说明文科与理科为学问之基本,故应从建立文、理学部着手。与会者不敢忤逆总督之言,均表示以本质而论总督所言固属正确,但观察台湾现状,若仅设文理学部,学生毕业后社会需求极少,建立大学的效果相对薄弱。后经全体与会人士反覆讨论,最终确立台北帝大文科以外加法科,理科以外加农科的综合大学基础结构。伊泽总督并特别强调设置法科非以「法律屋」(靠法律吃饭者)为目的,而是为培养有儒学道义为基础之政治人物,因而台北帝大政学科在法律科目外,需要与文科学生一样必修东洋伦理学,同时兼选修其他文科科目,这与当时已成立之大学法科殊异其趣。

  伊泽总督以其超人之识见、迥异常人的人文关怀,前瞻性地树立早期台北帝大之基调。在币原坦筹备执行下,使原本口径一致、偏向于实业大学导向的台北帝大,扭转成为不偏废人文、社会科学,并重视基础科学的大学理想精神。缅怀前贤,不胜景仰。

图书试读

第五章 台湾专业史学的传承与转折──从帝大到台大(摘录)

前言


有关近代西方史学研究之传入台湾,长久以来缺乏深入之研究。台湾与传统中国一样,文史发展来自传统学术,不具近代西方专业史学分科之概念。自1922年,新「台湾教育令」公布之后,日人在台採行内地延长主义及日台共学制,进一步将殖民地教育由专门学校推进至设置大学阶段。1924年冬,台湾总督府开始筹设台北帝国大学,受命筹设者及首任校长(按:称总长)为出身东京帝大史学科、长期从事殖民地教育工作的官员币原坦。翌年3月,帝大预备学校「台北高等学校」设立,三年后,1928年,台北帝大接续创立。帝大筹设期间,一般舆论皆主张设立以医、农为主之实业型大学,由于伊泽多喜男总督之坚持,认为文、理科为一切学问之基础,最后折衷成文政与理农二部之特殊大学型态。

严格说来,帝大设置后,近代西方之人文、社会学术始移植于台湾。台北帝大文政学部设文学、史学、哲学、政学四科,乃近代新史学传入台湾之滥觞。此后,在日人统治台湾的近二十年中,帝大史学科稳定成长,陆续毕业史学人才30余名,先后出版《史学科研究年报》七辑。但1945年日本投降,帝大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之后,史学研究的传承与内涵产生剧烈变化。本章所欲探讨的问题有二,其一是以帝大史学科为主,探索日据时代台湾近代史学的引进与发展过程;其二则探索1945年以后,日人传入之近代史学传承与断裂问题。有关第二个问题,焦点亦有二,其一是1945至1950年代,即台湾光复到大陆沦陷阶段,台北帝大接收改制过程中学术延续与转折问题,其二是1950年以后日本所传承之史学逐渐流失的探索。

第一节日据时代台湾专业史学的初建与发展

币原坦受命筹设台北帝大后,随即前往欧美考察各殖民地大学制度,次年7月返日,开始实质筹备工作。7月28日初访台湾,实际了解情况。其创校宗旨採用欧美殖民地大学适地主义之原则,兼顾殖民地特殊情况,而以增进殖民地相关知识为鹄的,因此特别着重台湾在日本帝国南向拓殖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开展台湾热带、亚热带(天然)及南中国与南洋(人文)的科学研究。秉此方针,台北帝大设置理农学部及文政学部,于1928(昭和三)年3月17日正式开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静而博学的智者,娓娓道来台湾大学初创时期的故事。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追求戏剧性的冲突或煽情的笔调,而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将那段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之所以会被它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对史料的耐心挖掘和精细解读。每一页都充斥着细致入微的分析,仿佛我能触摸到那些泛黄的文献,听到历史的回响。 书中对当时的政治气候如何影响大学运作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1945-1950年,正是中国大陆风云变幻,台湾社会也在经历剧烈转型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所大学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如何在政治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动荡中维系教学与研究的火种,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展现了台大如何在内外部的压力下,努力构建自身的制度框架,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亲历了许多关键时刻。书中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介绍,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信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校史,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坚持、关于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写照,让我对“大学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邃的历史回响。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台湾大学诞生与成长的宏大画卷。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机构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捕捉和对一群先驱者奋斗历程的致敬。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客观与公正。书中没有回避矛盾和冲突,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影响着大学的走向。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 我从中看到了,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台大是如何在政治的夹缝中,努力捍卫学术自由的火种,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对教育使命的追求。书中对一些早期教授的学术贡献和教育思想的介绍,更是让我对他们的智慧和远见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台湾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对于一个对台湾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无疑是一部极其宝贵的学术著作。作者展现出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历史功底,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书中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的引用,以及对这些资料的深入分析,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真实、可信的台大早期图景。 尤其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上的争议和困难。在描述大学重建的过程中,他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当时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人才的断层、物资的匮乏、以及政治环境的复杂性。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书中的叙述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大是如何在重重困难中,一步步走上正轨的。 书中关于战后初期,不同派系学者在台大内部的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的描写,更是让我看到了知识的活力和思想的解放。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所大学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在新旧交替之际,探索国家发展道路、思考教育使命的生动案例。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今台湾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重温”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发掘出大量珍贵的史料,并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而生动的台大早期画面。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对于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其初创时期的经历往往奠定了其日后的发展基调,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关键时期。 书中对于人才引进、学科建设、校园规划等方面的详细叙述,让我对台大在那个时期所付出的努力有了具象的认识。我能感受到,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育者,都在尽力为这片土地播撒知识的种子,为未来培养栋梁之材。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们的坚持,却如同暗夜中的星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在极端条件下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描写。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助,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尤为珍贵,也为我们理解台大“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历史的注脚。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故事,关于他们在动荡时代如何坚守理想、贡献力量的动人篇章。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关于台湾大学的官方史实,更深入地挖掘了那段时期的人物故事、学术思潮和社会背景。作者以其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考证,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晰且饱含细节的台大早期图景。 我从书中了解到,1945-1950年,是台大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充满挑战的时期。书中对当时校务会议的讨论、系所的建立与调整、以及师资队伍的构成等方面的详尽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决策者们的深思熟虑和不易。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政治氛围对大学的影响。他客观地呈现了政治因素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大学的运作,以及学者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努力维护学术的独立与纯粹。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校史,更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坚守信仰、传承文明的生动案例,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今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评分

《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的出现,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审视台湾大学在建国初期的艰难历程,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温度。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与解读,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早期台大形象。 我从中看到了,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台大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努力寻求生存与发展。书中对当时政治势力介入校园、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的细致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学术自由的珍贵以及维护它的不易。作者的客观论述,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台大是如何在夹缝中,顽强地生长起来的。 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对于那些默默奉献的教育者们的描绘。他们或许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以自己的知识、热情和坚持,为台大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了一段校史,更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这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知识和进步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启示。

评分

《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启迪。作者以其不懈的学术追求和对史料的精细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台湾大学在建国初期那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岁月。我之所以对其推崇备至,是因为它不仅提供了详实的史实,更传递了一种关于教育、关于传承的深刻思考。 书中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与大学发展的相互影响的分析,让我对“大学”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大如何在政治的动荡与资源的匮乏中,艰难地确立自己的身份,构建自身的学术体系,这些都让我为之动容。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呈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不易与坚守。 我从中看到了,台大初创时期,从校园规划、学科设置到师资引进,每一项工作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特别是书中对一些早期教授的学术贡献和教育理念的介绍,更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台湾现代高等教育的根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依据,它不仅仅是一本校史,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坚持、关于在时代洪流中守护知识火种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触及心灵的历史回溯。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史料的耐心挖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台湾大学初创时期的生动画面。1945-1950年,这段历史的厚重感,通过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我被书中对当时政治环境对大学运作的细致分析所吸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所大学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中保持独立性,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维系教学与研究,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作者的客观叙述,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台大是如何在内外部的重重压力下,顽强地发展壮大的。 书中对校园建设、学科发展、以及师资队伍构建等方面的详细论述,让我对那个时期台大教育者们的付出有了具象的认识。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为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不懈奋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学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在时代变迁中,一群知识分子如何坚守理想、贡献力量的感人篇章,它为我们理解台湾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段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时期。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关于台湾大学,尤其是其建国初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留下的影像和文字都显得有些零散,不够系统。每当我尝试去拼凑那段历史,总感觉缺失了关键的环节,如同看一幅未完成的画卷。而《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份渴望。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的史料考证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历史细节的背后,去探寻事件发生的动因,去追溯人物的决策过程,去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在史学研究中尤为可贵,它保证了研究的深度和准确性,也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台大在那个动荡年代是如何在一片混沌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骨架和灵魂的。 特别是书中关于校务委员会的运作、系所的设立与调整、以及师资的聘任与流失等方面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刻,每一项决定的背后都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无数次的权衡。那些我们如今视为理所当然的学术制度和学科设置,在那时却是经过了多么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艰难条件下,对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执着与奉献,充满了令人动容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台湾大学那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初期岁月。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份关于1945年至1950年台大校史的详实记录。我之所以反复翻阅,是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更是一种对知识和教育的深刻理解。 书中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对大学运作的深刻影响的分析,让我对“大学”这一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在一个时代的语境下,肩负着塑造民族未来、传承文明火种的重要使命。台大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物资匮乏的条件下,艰难地维系教学,培养人才,这些都令我为之动容。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校园建设、学科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论述。每一项决策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例如,如何在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下,重新整合原有的学科资源,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者,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台湾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根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