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如――台湾民族运动的先觉者
本书网罗其作品、诗文与其他相关报导,以及友人日记记载,
建构出蔡惠如的完整形象,以呈现于世。
本书旨在蒐集蔡惠如作品与相关资料,以建构更清晰完整的蔡惠如形象,提供各界参考。全书共涵盖六大部分:导论、蔡惠如作品、与蔡惠如相关之诗文与书信、蔡惠如的相关报导、友人日记之相关记载、蔡惠如年表初编。另附录论文〈日治时期台湾「监狱文学」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蒋渭水「治警事件」相关作品为例〉一篇。
本书资料来源,包括报纸、杂志、专书,及田野调查所得之「傅钖祺日记」、「林痴仙日记」与相关文献,来源广泛。其中栎社社长傅钖祺家属提供之原始文献尤多,如蔡惠如书信、手稿多件,皆属新发现之珍贵史料。书中所收蔡惠如作品与文友相关诗文,曾参考谢金蓉编辑《蔡惠如和他的时代》一书,并重新逐一核对出处,加以校正增补。至于导论专文,系编者根据本书编辑过程中所发现之新资料撰写而成,曾发表于《台湾文学研究学报》第17期(2013年10月发行)。书后所附年表皆详细交代出处,以方便查考。
作者简介
廖振富(Liao Chen-fu)
1959年生,台湾台中人。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师大台文所教授,现任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专长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台湾古典文学、台湾近现代文学、日治时期在台日人汉文学。着有《唐代咏史诗之发展与特质》、《栎社研究新论》、《台湾古典文学的时代刻痕:从晩清到二二八》,策划「台湾古典作家精选集」大型丛书,并主编《林痴仙集》、《林幼春集》、《在台日人汉诗文集》三册,另有单篇论文多种。多年来致力探勘近百年来台湾知识份子新旧世代之思想与文学传承,近年并关注「在台日人汉文学」,试图挖掘日治时期日本汉文学在台湾文学场域与台湾、中国交会之多重意涵。近期接受台中市文化局委託,与杨翠教授共同执行「台中文学馆展示与台中文学史编纂」研究计画。
影像图集:蔡惠如相关照片、书信、手稿
编辑说明
壹、导论:从「富家公子」到民族运动「启蒙先驱」──蔡惠如生平与作品新论
一、前言
二、蔡惠如新资料的来源与价值
三、蔡惠如的经商生涯:台湾与中国投资的起落
四、蔡惠如的政治活动:从同化会到台湾民族运动
五、蔡惠如的文学活动与创作:从「维护汉文」到「启蒙意识」的觉醒
六、结语
贰、蔡惠如作品
一、诗作
二、词作
三、文章
四、书信
参、与蔡惠如相关之诗文与书信
一、与蔡惠如相关之诗词
二、相关书信
三、哀悼诗文与祭辞
肆、蔡惠如的相关报导
伍、友人日记之相关记载(摘要)
一、傅钖祺日记中之相关记载
二、林痴仙日记中之相关记载
三、张丽俊日记中之相关记载
四、林献堂日记中之相关记载
五、蔡培火日记中之相关记载
陆、蔡惠如年表初编
柒、附录:日治时期台湾「监狱文学」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蒋渭水「治警事件」相关作品为例
一、前言
二、三家生平、「治警事件」及其相关作品简述
三、三家相关作品内涵综论
四、三家相关作品写作特色的比较
五、结语
捌、参考资料
一、未出版史料
二、专书
三、学位论文
四、资料库
人名索引
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一种创新性和前沿性。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史料梳理,而是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我注意到,在某些部分,作者似乎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跨学科的解读。这种“融会贯通”的研究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多元和深入。而且,作者在运用这些新方法时,并没有显得生搬硬套,而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将其融入到对具体史实的分析中,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启发。我发现,通过这些新的视角,我能够对一些曾经熟悉的历史事件,产生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打破藩篱”的研究探索,让这本书充满了思想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色调沉静而不失庄重,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字体选择也颇为考究,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丝复古的韵味,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好奇。纸张的触感细腻,印刷质量上乘,即使是细小的文字也毫无模糊之感,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我特别注意到,在内页的排版上,作者似乎花费了不少心思,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个页面看起来舒展大方,不会因为信息的密集而感到压抑。而且,书本的整体尺寸也十分适宜,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手持阅读,都显得非常契合人体工学,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在内容之外,这样的细节往往更能体现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的尊重,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于“汇编与研究”这一主题的严谨态度。从这书籍的外在呈现,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精心打磨的诚意,仿佛书本本身就承载着它所要探讨的资料和研究的价值,在未曾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为我的阅读之旅铺垫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开端。
评分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对史实的客观呈现,而是更倾向于对事件背后的历史规律、社会动因以及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探讨。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作者的一些独到见解所启发,引发我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常常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那些被表面繁复所掩盖的深层联系。这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洞察力,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资料的汇编,更是一部思想的探索。而且,作者在探讨一些宏观问题时,也能够将其与具体的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相结合,使得讨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充满人性的光辉。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本书在资料的取舍和呈现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敏锐度。作者并非简单地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一股脑地抛给读者,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组织,将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极大地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和精力,让我能够更高效地把握核心内容。而且,作者在引用资料时,也非常严谨,无论是历史文献、官方档案,还是人物访谈,都标明了出处,这不仅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更是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查阅和验证的便利。我特别注意到,在某些关键的论证部分,作者会引用多方面的史料,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结论深感信服。这种“以史料说话”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观点陈述,更是基于扎实证据的理性分析,从而赋予了其更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功力。作者似乎对所研究的领域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在叙述某个事件时,他不仅仅会交代“发生了什么”,更会深入到“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发生的”、“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等方方面面,力求做到全面而详实。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 historical contexts 时,会引用大量的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经济状况等信息,这为理解核心内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细节决定成败”的写作理念,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作者在引用材料时,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他会进行审慎的辨析,并给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简单照搬。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它并非那种空洞乏味的学术论述,也不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作者在叙述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作者就站在我的面前,用一种亲切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调,娓娓道来。即使是探讨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或 historical events,作者也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注入了相当的人文关怀。这种“有温度”的文字,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体悟到事件背后的人情世故。这种将学术性与文学性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无疑大大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思路,一同探索。
评分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一种知识的满足感,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启迪。作者对于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他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都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种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研究问题的方法。作者那种不断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发现,每一次翻阅这本书,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养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蔡惠如”这个个体的资料和研究,更是一种对于知识探索本身的敬畏和热爱。我感到,这本书所蕴含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它将成为我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论证上的严密性。作者在提出任何一个观点或结论时,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会辅以大量的史料证据进行支撑。而且,作者在分析这些证据时,也显得非常客观和审慎,不会随意地进行主观臆断。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讨一些复杂的问题时,会先呈现不同的观点,然后通过对证据的细致分析,来论证自己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或者提出一种更全面、更综合的解释。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思考的脉络,并对其结论产生由衷的信服。而且,作者在反驳不同观点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尊重,并没有进行人身攻击或恶意贬低,而是就事论事,以理服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章节的划分既考虑了内容的连贯性,又突出了各个主题的独立性,整体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每一章节的开头,作者都会简要地概述本章的重点,而在章节结尾,又会进行总结性的回顾,并为下一章节的讨论进行铺垫。这种“承前启后”的结构安排,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出现断裂感。而且,在复杂的叙事中,作者还善于运用图表、时间线等辅助性工具,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关系可视化,这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和记忆。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争议性的问题,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探讨,并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这种开放性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思想的启迪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一种单一的观察角度,而是灵活地切换叙事者的身份,时而像一个客观的历史记录者,冷静地陈述事实;时而又像一个富有洞察力的评论家,深刻地剖析事件背后的动因;有时甚至会代入历史人物的视角,试图还原当时的真实感受。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立体和饱满,避免了单一视角的片面性。我发现,作者在描绘人物时,也非常细腻,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外在行为,更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性格的形成和转变。这种“写人写心”的手法,让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的眼前。而且,作者在处理史实时,也非常注重细节的挖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能够揭示出重要的信息,并为整个故事增添丰富的层次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