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第三部门
  • 非营利组织
  • 社会运动
  • 公民社会
  • 台湾史
  • 社会发展
  • 非政府组织
  • 志愿服务
  • 社会企业
  • 公共事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0年以来是台湾社会的大转型时代,
要完整30多年来的台湾社会变迁、发展全史,就绝不可遗漏第三部门发展史!


  王俊秀(清华大学教授、民间永续发展促进会召集人)、
  白秀雄(台北富邦银行基金会董事长、台湾社会福利总盟荣誉理事长)、
  官有垣(中正大学教授、台湾社会福利学会理事长)
  纪惠容(励馨基金会执行长)、
  徐世荣(政治大学教授、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
  蔡英文(小英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等人联合推荐!

  在这第一册的14段历史当中,记录了14个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史,其中又可再细分为三大类型:倡导型(劳工阵线、主妇联盟、澄社、民间司改会)、服务型(家扶基金会、基督教青年会、赛珍珠基金会、法鼓山基金会集团、创世基金会集团、心路基金会、善牧基金会)、社区型(嘉邑行善团、新港文教基金会)。本书希望透过第三部门史去贯穿、连结透视台湾整体的政经文化、住民、政党、学术、阶级转型、社会福利及社会运动史,让1980年代以来的「台湾经验」得以全纪录。

  政权(第一部门)会轮替,企业(第二部门)会倒闭,民间(第三部门)最永续。第三部门才是永续台湾与永续地球的灯塔。—王俊秀|清华大学教授、民间永续发展促进会召集人

  台湾第三部门自1980年代蓬勃发展,在直接服务扮演主要角色,更在倡议、监督、制衡、整合、维护价值及公共利益努力,形塑公民社会,至为精彩。萧教授能推动将这些史料集结出书,确实颇具深意。—白秀雄 |台北富邦银行基金会董事长、台湾社会福利总盟荣誉理事长

  台湾的第三部门展现了无比的勇气,书中你将可看到他们如何在匮乏中坚持使命,关怀弱势族群、改造台湾,成为发展中的台湾最不可或缺的力量。—纪惠容|励馨基金会执行长

  一个美好的国度必须拥有成熟的公民社会,而非政府组织即公民社会的主干。本书叙述台湾重要NGO的历史,其价值及重要性不言可喻!—徐世荣|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萧新煌教授


  1971年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1976年和1979年分别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国立台湾大学和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及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讲座教授。研究专长:公民社会与亚洲新民主、亚太中产阶级、环境运动、地方永续发展以及客家族群比较研究。

各章作者简介

  孙友联(台湾劳工阵线秘书长)

  陈裕琪(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常务董事,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审议委员、台湾青少年教育协进会理事。)

  林玉珮(《亲子天下》特约撰述、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副董事长)

  江妙莹(开拓文教基金会网氏/罔市女性电子报主编、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公民监督国会联盟言行官司评鑑小组委员。)

  顾忠华(专长为社会学理论、公民社会及非营利组织研究,关心领域包括教育改革、国会监督、以及民主政治等,现担任华人民主文化协会理事长、开学文化出版社创办人)

  高荣志(民间司改会执行长)

  吴玉琴(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秘书长、台湾社会福利总盟理事长、行政院长期照护保险推动小组委员、卫生福利部老人福利推动小组委员、卫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险会委员、卫生福利部国民年金监理会委员。)

  魏季李(台湾家扶基金会主任)

  陈金兴(自由作家。曾任彰化YMCA干事、常务理事、彰化县绿色资源人文保育协会理事长、英语教师。)

  萧秀玲(财团法人台北市赛珍珠基金会执行长)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秘书长)

  张丽君(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主任)

  郭慧明(创世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秀娟(创世基金会副秘书长)

  潘雯琦(创世基金会社工部组长)

  黄承勇(创世基金会社工部社工师)

  庄柏辰(创世基金会社工部社工员)

  王志玄(创世基金会桃园植物人安养院社工师)

  黄嘉鳯(创世基金会高雄分会社工师)

  李婉萍(心路基金会主任)

  钟榕榕(心路基金会研发专员)

  原慧心(心路基金会研发专员)

  汤静莲(天主教善牧基金会顾问)

  王郁涵(文字工作者,曾任人籁杂志编辑委员、善牧学园兼任教师)

  蔡宓苓(天主教善牧基金会宣导企划部主任)

  杨弘任(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陈锦煌(新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林伯奇(吴凤科技大学观光休闲系讲师、新港金益芳地方文史工作室负责人)

  徐家玮(新港文教基金会专案经理)

图书目录

导论:勾勒与定位台湾第三部门发展史  /萧新煌

倡导篇
1 迈向社会民主之路:台湾劳工阵线的历史/孙友联
2 女力、绿力,看见主妇的力量: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组织志/林玉珮、陈裕琪、江妙莹
3 澄社:倡议的漫漫长路与苦心坚持/顾忠华
4 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与台湾法律正义的捍卫/高荣志
5 倡导老人福利政策: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的历史/吴玉琴

服务篇
6 以基督之爱虚了组织样式,做孩子最好的仆人:台湾家扶基金会之儿童福利服务发展史/魏季李
7 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变」与「不变」/陈金兴
8 爱没有国界更不分种族:赛珍珠基金会/萧秀玲
9 建设人间净土:法鼓山的愿心与志业/李伸一、张丽君
10 为台湾老残穷努力:创世基金会的成立与发展/李秀娟、郭慧明等
11 支持智能障碍者生活在社区活出最大的可能:心路基金会发展历程/李婉萍、钟榕榕、原慧心
12 一个人的价值高于全世界:善牧在台湾的助人工作历史/汤静莲、王郁涵、蔡宓苓

社区篇
13 嘉邑行善团:传统慈善造桥的现代性转化/杨弘任
14 公民社会的初探:新港文教基金会四分之一世纪回眸/陈锦煌、林伯奇、徐家玮

图书序言

编者序

  长期观察和研究台湾的社会运动及其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我,一直很想有系统地读到不同类型 NPO、NGO 或统称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历史。只是苦苦等不到一本充实的第三部门史,确实有点失望。于是,在我创立和担任台湾第三部门学会理事长(2009)以后,就很想以学会的力量去推动编写台湾第三部门史的计画。终于在 2012 年的学会年会上以「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历史」为主题召开一个圆桌讨论会,接着又在当年底正式执行编着相关专书的出版计画,而且暂以出版两册为第一阶段构想。

  本册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这 14 章的作者群,没有他们的热心响应和支持,本书不可能问世。其次我要特别感谢台湾武智纪念基金会的慷慨赞助本书稿费,没有该基金会的支助,本书恐怕也不容易顺利竟其功。此外,在编辑过程中,官有垣和徐世荣两位教授协助审稿其中不少文章,我也心存感激。最后,我要谢谢彭雪莉小姐,因为她协助了催稿、校稿和部分编辑的工作,对本书的生产确有贡献。

  本书得以列为巨流与台湾第三部门学会共同策划出版的「台湾第三部门丛书」第 5 号,巨流图书公司的全心配合也是功不可没。最后,我诚心期待本书的出版可以有助于各界读者多认识台湾第三部门组织的精采历史,从而能多支持台湾第三部门的未来发展。

萧新煌
2014 年 2 月于中央研究院

图书试读

导论:勾勒与定位台湾第三部门发展史/萧新煌

大概是从 1980 年后期,尤其是「后解严」时代,台湾学界、政界和出版界开始兴起书写战后台湾历史。比较令人瞩目的系列套书有「台湾经验 40 年系列丛书」(包括战后经济、教育、美术、农业、政治、文学、议会、民主运动、报业及工业经验历史的书写)和「台湾全志」(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土地、住民、教育、职官等各卷重点书写 1980 年代以来的台湾发展史)。此外,在同一段时间又有更多的政治人物和企业家纷纷自己写回忆录,或由作家为他们写书立传。如果再加上各类社会运动和若干企业体的历史专书,那就更可多采多姿地呈现台湾的多元、进步发展变貌。至少我个人收集到的上述当代台湾史、政治人物、商人传记、企业史和个别社运史大概就可陈列几层书架。可见,1980 年以来的确是台湾社会的大转型时代。

然而在上述这些有意义的历史、传记、大事记和回忆录当中,惟独明显缺席的却是另一项 1980 年代以来,在台湾社会也浮现、茁壮和活耀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发展历史。所谓缺席指的是有系统的撰写台湾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史。虽然个别组织每逢週年庆就会出版的特刊倒是不少,但有系统和整体写史者却凤毛麟角。在其间,也是有少数几本值得一提的历史书写,如洪健全基金会、台湾亚洲协会、台湾家扶基金会等。但与上述其他历史比较起来,第三部门史实在是太少了。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不但人力单薄、财力物力更稀少,平时所有人力都忙于服务或倡议,时光岁月过了数十年,也没想到要为自己留纪录或写历史,当然也更没有财力去请写手来替自己的组织立传。

编这一系列「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的初衷,就是要补全这段自1980 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变迁与发展全史,毕竟少了第三部门发展史,三十多年来的台湾全志就不能说是完整。目前已有两册正式列为出版计画之中,目前出版的第一册共收集 14 个第三部门组织的历史,第二册也将有11 个组织发展史,也就是说这一年内将有两册台湾第三部门史问世,共25 个历史比较长的台湾非营利组织公开了它们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封面上那略带做旧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时间筛选下来的故事。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要翻开一探究竟的冲动。我一直对台湾的社会发展以及那些不被主流历史叙事所过多关注的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空间,它不像政府机构那样拥有明确的权力边界,也不像商业公司那样以盈利为首要目标,但它却在社会的肌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连接着政府与市场,填补着时代的空白,默默地为社会福祉贡献着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从历史的纵深处,梳理出台湾第三部门的形成、发展脉络,它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经历了哪些关键的转折点?又涌现出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和人物?这些问题都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描绘一幅清晰而立体的画卷,让我们看到第三部门在台湾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乃至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第三部门是如何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又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我也会特别留意书中对于那些早期默默耕耘、可能未被大众熟知的先驱者的刻画,他们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正是构筑台湾社会力量的重要基石。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台湾”这个概念有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社会动能与人文精神的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社会力量。在讨论台湾的发展时,我们常常聚焦于政治决策、经济奇迹,或者大众所熟知的文化现象。然而,那些以非营利目的,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公共福祉的组织,它们才是支撑社会多元、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对此类议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并渴望能够系统地了解台湾第三部门的发展历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勾勒出台湾第三部门的形成和演变轨迹。书中会从哪个时期开始叙述?是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救助雏形,还是国民党迁台后的社会组织发展?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三部门是如何响应社会需求,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例如,在戒严时期,它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作用?在民主化浪潮中,它们又如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组织和倡议的介绍。它们是如何在资源匮乏、挑战重重的情况下,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最终改变社会格局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第三部门的运作模式、价值理念,以及它们与政府、市场、公民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台湾社会的动态与活力。

评分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吸引力。第三部门,这个概念在大陆的语境下可能相对陌生,但在台湾,它却是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对台湾社会如何演变,如何形成其独特的公民文化充满好奇。这本书似乎正是为解答这些疑问而生。我期待作者能够从历史的维度,为我们揭示台湾第三部门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第三部门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它们是如何在政治转型时期,成为公民发声、监督政府的重要平台?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环保运动的兴起,某个弱势群体的权益倡导,是如何通过第三部门的组织和运作,最终产生社会影响的?我非常好奇,台湾的第三部门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功能和形态是如何变化的?从早期的慈善救助,到后来的倡议、服务、教育等多元化发展,其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书中是否会分析第三部门在台湾社会文化塑造方面所起的作用?它们如何倡导新的价值观,如何推广多元的文化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让我们看到,正是这些活跃的、多元的民间力量,共同塑造了今日台湾社会的丰富性和韧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光是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巨大的好奇心。我本身就是一个对社会学和历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平日里也关注一些社会议题。一直以来,在谈论台湾的社会变迁时,我们常常聚焦于政治上的斗争、经济上的奇迹,亦或是某些文化现象。然而,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社区发展项目,它们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在台湾走向民主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它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推动者、缓冲者,还是改革的先行者?这本书似乎就是为解答这些疑问而生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第三部门”的,它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可能更多地被称为“社会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台湾的“第三部门”是否在概念范畴、运作模式、历史沿革上与大陆有所不同?我期待书中能对此进行详细的阐释,并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某个时期,面对特定的社会挑战,有哪些第三部门组织站了出来,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付诸了实践?它们又是如何争取资源、凝聚力量,并最终达成目标?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呈现历史的图景,更能挖掘出那些动人的故事,展现出个体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同时,我也想了解,在台湾的政治光谱中,第三部门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它们与政府的关系是合作、制约,还是相互依存?这些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无疑是理解台湾社会运作的关键。

评分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和厚度,仿佛要打开一扇通往台湾社会深层肌理的大门。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治经济层面,而更需要关注那些在基层默默耕耘、以非营利为目的、致力于改善社会福祉的民间力量。台湾的“第三部门”,在我看来,正是构成其独特公民社会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台湾第三部门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书中会如何界定“第三部门”?它包含哪些类型的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又是如何变化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了解,在台湾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第三部门是如何应对当时的社会挑战,如何填补政府和市场的空白,又如何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的。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一些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和代表性事件的深入剖析,例如,第三部门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在倡导人权、环境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等议题上的努力。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个更为立体、更富有人文关怀的台湾。

评分

读到《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这个书名,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对被忽略但至关重要的社会力量的重新关注。我们通常谈论台湾,会想到它的政治制度、经济成就,或者某些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然而,那些在社会的最基层、最前沿,默默奉献、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三方力量,它们的发展史,却常常鲜为人知。我一直对社会组织的运作和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经历过戒严时期,社会力量如何逐渐觉醒并蓬勃发展的过程。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系统地梳理台湾第三部门的历史脉络,它究竟是如何从零散的个体行动,发展成为今天这样多元、专业、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的?书中会如何界定“第三部门”?是仅仅包含基金会、协会等形式,还是也涵盖更广泛的民间团体?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第三部门的详细介绍,例如,它们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回应社会需求的?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它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第三部门是如何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推动了社会对话、促进了公民参与的?书中是否会分析第三部门在倡导人权、环保、性别平等等议题上的努力和成果?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的记录,更能够展现出这些社会行动者身上所蕴含的理想主义和实践精神,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完整、立体、生动的台湾社会。

评分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这本书的书名,直观地传达了其研究对象——台湾的第三部门,以及其研究方法——历史书写。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社会,仅仅关注政治舞台上的镁光灯和经济数字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在社会各个角落默默耕耘,以非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公共利益的组织,它们才是社会活力的真正源泉。在台湾,第三部门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它与台湾的政治民主化、经济转型、社会变迁紧密相连。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梳理?是追溯到日治时期就有雏形的社会福利机构,还是从战后国民党政府来台后开始的初步发展?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发展阶段的第三部门形态?例如,早期以慈善救助为主的组织,到后来涌现出的倡议型、服务型、倡导型等多元化的组织。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丰富的案例,深入剖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第三部门组织,它们的创设背景、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们所倡导的理念和采取的行动。我特别想了解,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第三部门是如何发挥其“守望者”和“推动者”的作用的?它们是如何为弱势群体发声,如何监督政府,如何倡导新的社会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理解,正是这些多元、活跃的第三部门,共同构筑了台湾丰富而有活力的公民社会。

评分

拿到《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愿意深入挖掘这个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领域了。在谈论台湾的社会发展时,我们往往聚焦于政治的博弈、经济的起伏,却很少关注那些在社会角落默默耕耘、以公共利益为己任的组织——也就是所谓的“第三部门”。我个人一直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理解一个社会的多元性和韧性方面,第三部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台湾第三部门发展的清晰图景。书中会从哪个时间点开始讲述?是追溯到日治时期就有雏形的社会福利机构,还是国民党迁台后,民间力量开始逐渐萌芽的过程?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第三部门的主要形态、功能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这些民间力量是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的?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第三部门组织,例如,它们是如何应对当时的社会挑战,如何争取资源,如何与政府和社会进行互动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罗列,更能深入挖掘这些组织背后的理念、价值观,以及它们为台湾社会所做的贡献。

评分

拿到《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一本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讲述这个重要但常常被边缘化的领域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建设的读者,我深知第三部门在台湾社会转型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早期的救助慈善团体,到后来蓬勃发展的环保、人权、文化、教育、妇女权益等各类基金会、协会,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填补了政府和市场的空白,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台湾社会的面貌,推动了其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进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第三部门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在威权时期,它们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发挥作用的?在民主化浪潮中,它们又如何从被动的响应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书中是否能够提及一些关键性的转折事件,例如某个重大社会运动的兴起,或者某项关键性法律的制定,是如何影响第三部门的发展方向和组织形态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深入分析这些组织背后的理念、价值观,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效。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第三部门与其他社会力量(如媒体、学术界、基层社区)的互动关系感到好奇。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是否存在一些成功的合作模式,能够为其他地区的社会组织提供借鉴?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台湾第三部门的腹地,感受那股不为人知的、却又充满活力的社会力量。

评分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台湾社会发展轨迹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台湾,除了政治、经济,更要关注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维系社会情感的民间力量。第三部门,这个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它所代表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正是台湾公民社会蓬勃发展的核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台湾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第三部门”是如何孕育、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书中会从哪个时间点切入?是追溯到日据时期的殖民地社会福利尝试,还是从战后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的社会组织萌芽开始?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第三部门的主要形态、功能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台湾走向民主化的过程中,这些民间力量是如何从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一股能够影响政策、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环保运动的兴起,或者某个弱势群体的权益倡导,是如何通过第三部门的运作而得到有效推动的?我非常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具体的组织、人物,以及他们为了公共利益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台湾社会韧性与活力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