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改变了这世界!

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改变了这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普及
  • 科学家
  • 思维方式
  • 创新
  • 传记
  • 故事
  • 启发
  • 科普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晨读最佳短篇科学故事集
三届金鼎奖、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开卷年度最佳童书得主
台大教授 张文亮 畅销代表作 全新改版!
★ 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
★ 行政院新闻局优良读物
★ 新北市满天星阅读计画选书


科学的发现,常始于一些有趣的人,问了不一样的问题!
世界的新知,常因科学家们以生命投入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

  你想过吗──

  如果动物园的河马熘出来了,如何毫不费力的把牠推回去?

  「闹钟」除了叫醒人,也能用来帮助入睡?

  一个简单的水盆实验,竟推翻「错了两千年」的理论!

  夜夜爬屋顶、帮湖水涂蜡、为泥土洗澡、每天秤自己的排泄量……

  这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古怪行为,却是伟大发明的重要过程!

  本书精采呈现达文西、富兰克林等52位杰出科学家的重要发明与发现;告诉你,起初科学家们问了什么问题!

  好奇心创造一切,世界因这52位科学家而改变!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名为《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改变了这世界!》的图书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简介。 --- 图书简介:《迷宫中的灯塔:探索人类知识边界的100个未竟之问》 一趟横跨时空、深入心智的认知之旅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不断建造知识的殿堂,却也总在那些尚未被点亮的角落感到好奇与敬畏。本书并非一部百科全书,而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踏入那些最前沿、最深邃、最令人困惑的科学与哲学领域。我们聚焦于那些悬而未决的宏大命题、那些颠覆日常直觉的奇特现象,以及那些等待被解答的宇宙奥秘。 《迷宫中的灯塔》汇集了跨越物理学、生物学、认知科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一百个关键“未竟之问”。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是什么”或“如何做”,而是直指核心、挑战现有范式的深层疑问,它们如同灯塔般矗立在知识的迷雾中,指引着下一代探索的方向。 第一部分:宏观的尺度——宇宙的边界与时间的本质 我们仰望星空,所见之处皆是谜团。本部分将读者带入宇宙的宏大叙事中,探讨那些令最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也挠头的难题。 挑战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缺失证据: 宇宙膨胀的加速究竟是由什么驱动?我们熟悉的物质只占宇宙的不到5%,那沉默的95%究竟是什么形态?本书将梳理目前主流的理论模型,并详细介绍那些试图在粒子加速器或深空探测中捕捉到“幽灵”粒子的实验困境。 时空结构的褶皱: 时间旅行是否可能?我们对时间的线性感知是否只是感知的一种局限?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引力的前沿假说,我们审视那些关于时间箭头、虫洞理论的数学推导与哲学悖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感知的“流逝”? 多重宇宙的实在性: 弦理论、永恒暴胀理论等预测了无数个平行宇宙的存在。然而,如何验证一个无法被直接观测的假设?本书剖析了检验多重宇宙理论的间接方法,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碰撞印记”搜寻,以及对这些理论在哲学上带来的“可证伪性”挑战。 第二部分:微观的深渊——生命、意识与信息的编码 离开浩瀚的星系,我们潜入微观世界,探寻生命的起源与意识的本质,这些问题比任何星云的形成都更贴近“我们是谁”这一终极追问。 生命起源的“原始汤”之外: 在地球诞生之初,无机物是如何自发组织成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结构?RNA世界假说已不再是终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基于热液喷口、矿物催化或外星陨石携带的生命前体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生命的基础,究竟是一种化学偶然,还是一种宇宙必然? 意识的“难题”: 为什么大脑的电化学活动会产生主观体验(Qualia)?神经科学已能精确描绘大脑活动图谱,但“黑箱”依然存在。本书对比了整合信息理论(IIT)、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等主流意识模型,并探讨了它们在解释梦境、幻觉或植物意识方面的局限性。意识是计算的副产品,还是宇宙的基本属性? 遗传信息的稳定性与进化: DNA的复制错误是进化的驱动力,但如果错误率过高,物种将无法存续。生命如何在“稳定复制”与“适度突变”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本书将聚焦于近年来发现的复杂修复机制,揭示基因组维护的精妙工程学。 第三部分:人性的矩阵——社会、心智与决策的逻辑漏洞 人类本身就是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本部分着眼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群体协作,以及我们思维中的系统性偏差。 非理性决策的根源: 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们在金融、健康和政治选择中的系统性失误。这些直觉偏见(如损失厌恶、锚定效应)是远古生存策略的遗留物,还是认知资源分配不当的结果?本书梳理了影响决策的神经通路,试图区分“快速思考”与“慢速思考”的内在冲突。 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限制: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思维)是否真的成立?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否会塑造成不同的人群的认知模式?本书考察了那些没有特定颜色词汇或时间概念的文化群体,分析了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而非仅仅“描述”它。 历史的“非必然性”悖论: 如果将历史的某个关键节点“回放”,结果是否会截然不同?本书探讨了历史学中的反事实分析方法,并引入复杂系统理论,分析社会结构、技术突破和个体选择之间的混沌效应。我们所谓的“必然进程”,究竟是强大的结构力作用的结果,还是众多微小变数累积的表象? 结语:面对未知,保持谦逊的求知欲 《迷宫中的灯塔》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最终答案,而在于精确地描绘出我们知识疆界的边界,并清晰地标出每一个尚未被征服的领域。阅读本书,如同攀登一座高塔,视野豁然开朗,但同时也清晰地看到,围绕塔身的迷雾依然浓重。 本书适合所有对世界抱有深度好奇心、不满足于既有解释的读者。它将激发你对科学前沿的敬畏,并引导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日常认知。这些未竟之问,正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它们是真正的灯塔,照亮了通往下一轮重大发现的航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文亮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水土空气资源系博士,现任台大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台大生命教育中心谘询委员,亦担任台大新生专题课程「大学101」授课教师。2007年师生评选获第一届台大优良导师奖,2012年获台湾农业工程学会之「农业工程学术奖」、台大社会服务杰出奖、台大教学优良奖,以及台大「个别型通识课程改进计画」101学年度第一学期绩优奖。

  在学校里,他自称「河马教授」,是最受台大学生肯定的教授之一,更是影响无数学生的生命导师。在课堂上,他可以把冰冷的科学,变成一堂堂精采的故事。有人说,他是最会说故事的科学家,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工程师」,环境工程是他的专业,教育是他的职志。

  着作及得奖记录

  《南丁格尔与近代护理》获香港汤清文艺奖

  《电学之父──法拉第的故事》获金鼎奖、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

  《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获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

  《为什么薯条这么迷人?》获开卷年度最佳童书、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

  《谁能在马桶上拉小提琴?》获金鼎奖、吴大猷科普奖、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

  《回到起初》获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入围金鼎奖

  其他着作

  《蜥蜴也有一张英俊的脸》、《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我听见石头在唱歌》、《法政捍卫者的忧伤与荣耀》、《我看到大山小山在跳舞》、《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昨夜,我与一颗橘子摔角》、《河马教授说故事:大自然里的生命教育》、《河马教授的25堂环保课》等

绘者简介

蔡兆伦


  自1997年起,长期为《国语日报》、《国语日报週刊》绘制插图、漫画。创作量丰沛、风格多元,具童趣与想像力,常以不同的表现方法带给大小读者惊奇。绘本作品有《我睡不着》、《看不见》、《从小事情看天气》等,插画作品有《宇宙.魔法.印刷机》等。现为自由插画家。

  插画:mypaper.pchome.com.tw/news/allen12313
  漫画:blog.sina.com.tw/ohappyday

图书目录

自序       一个地下室里的拳击手

1达文西    左手科学 右手艺术           10
2帕利西    研究自然科学的陶艺家          14
3圣托力欧   从小溪流发明催眠钟           18
4加里西    研究地震前兆的先驱                    23
5卡斯提里   在雨中唱歌的数学教授                27
6葛利克     真空包装有多厉害?                      31
7克希尔    温泉透露的地心奥祕                    35
8托里切利  从气压看明天会下雨吗?          39
9佩罗      塞纳河畔的财税专家                      43
10马略特    为叶子发声                                     46
11帕斯卡   水压与午夜怪谈                           50
12波义耳   以「波义耳定律」唿吸               53
13杜尔     在泥土上玩耍的律师                     56
14华伦海特 体温计的由来                             59
15皮托     石蚕教我们的物理学                     62
16伯努利   流动的空气威力大                       65
17摄尔修斯 在雪地冬夜酝酿出摄氏温度计 68
18富兰克林 想替湖泊擦口红的人                 72
19赫伯登   爬屋顶爬出平均值                       76
20伯特兰勒 解读石头中的警讯                     79
21哲塞     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   82
22米契尔   摇晃的大地像波浪                       86
23司梅敦   研发水泥让灯塔站稳                   91
24杜波埃特 自来水管的设计关键                 95
25文托利   运用吸管原理测流速                   98
26罗伯森   以水盆推翻错了两千年的理论 101
27史密斯    从铁匠到地质学家                       105
28道尔顿    草地上发现的公式                       109
29阿斯伯宁  打造比石头还硬的水泥             113
30惠威尔    发现水的奇妙结构                       118
31李比希    退学生成了化学家                       124
32达西      修筑不供船行的怪运河                 129
33雷普特    研究地下水的经济学家               134
34曼宁     改变水害为水利的关键               138
35希尔革    让荒漠变沃土                               143
36理查丝    把水搞清楚可以帮助很多人       147
37欧勒尼    肯定蚯蚓的贡献                           151
38金恩      肥水为何不落外人田?                 155
39拜耶林克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祕密             159
40奥斯本    谷类种子里的祝福                       161
41怀特尼    用鼻子替土壤分类                       165
42格林      给大地一道奶嘴公式                     168
43普朗特    发现鼻毛之美                               171
44韦格纳    发现陆地会漂移                           175
45摩根      每只水虫都有独特价值                 180
46维格纳    一支对抗饥荒的奇特军队           182
47德萨卡以  从灾难发现问题                         184
48霍格兰    海带是土地的营养剂                   188
49德拜      沙士冒泡的祕密                             191
50芮屈特    为地震强度分级的人                   195
51潘门      追求真理的美                                 199
52布雷斯勒  为土壤洗澡的人                         203

图书序言

〈自序〉一个地下室里的拳击手                                         文/张文亮

  我是一个大学老师,也是一个拳击手。我经年累月的在一个没人注意的角落,挂起一个沙包,有节奏、有美感的轻打这个沙包。不是为了比赛,也不是为了出名,只是想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点个人的独特品味。我在美国念书时,认识了一个很好的女孩子,我画一幅「一个在地下室的男人,以滑稽的动作打着一个拳击袋」的漫画给她,后来这个地下室的拳击手就有一个同伴了。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沙包,很多拳击手抢着打;科学界里也有许多热门的「沙包」,吸引许多科学家争相投入。有不断追求创新、突破、新公式、新理论的沙包;也有能带来财富、荣耀、经济效益、高知名度的沙包。这些沙包都是必须的,也需要有人持续投注心力。但是有一些科学家,却专注于打另一种不大热门的沙包,以致在科学研究上,越打越退后,退后到「历史」中了。

  历史不代表陈旧,它提供我们一种深远的角度,来看待崭新的事情。当历史与科学相遇的时候,会激发出新的亮光、谱出新的曲调,回荡在那古老的回廊里。当我在地下室的一角轻打沙包时,常常听到这种共鸣声,我的沙包袋就是科学史。

  这本书的史料来源,大多是来自《水文学的历史》(History of Hydrology by Biswas, 1970)《古典与中古世纪工程史》(A History of Engineering in Classical and Medieval Times by Hill, 1984),《地质科学的起源与发展》(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eological Sciences by Adams, 1938),《土壤物理由早期到二十世纪的发展》(Early Soil Physics into the Mid-20th Century by Gardner,1986)与一些老旧的研究期刊。七八十年前的研究期刊,经常记载了在该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近期的期刊就很少有这些资料了,似乎为了追求新的,把过去丢掉了。

  本书大部分的内容曾经在《国语日报》的科学版专栏「科学之美」连载。连载期间,编辑王惠玲的鼓励,与不少学生、家长、老师的意见,都令我感动。如今,我仍喜欢像一个拳击手,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沙包,蹲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默默的打下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第一眼看到《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改变了这世界!》这个书名,就觉得很有意思,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感。那种“推河马”的比喻,立刻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个画面,好像在说,有些事情,你不能强迫它,而是要找到那个恰当的时机、那个正确的“推”法,才能看到结果。 “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这一点尤其吸引我。我总是觉得,科学家的伟大之处,不单单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在于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本书似乎承诺要揭示那些不那么“标准”但却极其有效的思考方式。我很好奇,这些“趣味思考”到底有多“趣味”?它们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的?是通过一些小故事,一些有趣的实验,还是对科学家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和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的创新并非总是那么一帆风顺,它也充满了试错、偶然和灵感迸发,而这些“趣味思考”正是点燃改变世界火花的火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意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河马”和“推”这两个字,感觉很有画面感,也很有挑战性。我一直觉得,很多伟大的发现,其实都源于一些看似荒诞或不合常理的想法,就像你不会无缘无故去推一只河马一样,但如果这只河马“想动”呢?这种“点燃”创意的感觉,我在这本书的书名里就体会到了。 平常我们接触到的科学,很多时候都像课本里一样,讲求严谨和逻辑,但这本书的副标题“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改变了这世界!”直接告诉我,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科学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科学背后那些更具人情味、更富想象力的一面。我很好奇,这些“趣味思考”具体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的?是故事性的叙述,还是用更轻松易懂的语言来讲解复杂的科学原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惊喜的科学世界,让我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科学奥秘,并且是以一种不费力、很有趣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改变了这世界!》真的很特别,光看名字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河马”和什么样的“推”法?我觉得这个比喻很生动,像是隐喻着科学研究中那些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时机”和“方法”。 我非常期待“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这个部分。在我看来,很多伟大的科学成就,背后都隐藏着不寻常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挖掘这些“不寻常”之处。我好奇的是,这些“趣味思考”会是什么样的?它们是科学家的生活哲学,还是他们在面对难题时提出的奇思妙想?这本书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这些思考的呢?是长篇的案例分析,还是短小精悍的轶事?我希望它能够让我领略到科学的创造力是如何诞生的,如何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发展成足以改变世界的巨大变革。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改变了这世界!》,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有故事的书。一个“想动”的河马,一个“推”的动作,组合起来就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或许是某位科学家在某个不起眼的时刻,突然灵光一闪,捕捉到了一个改变世界的灵感,而这个灵感的起点,可能就像推那只“想动”的河马一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更吸引我的是“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这个部分,这数量本身就很有分量,意味着将会有52个不同的故事、52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很好奇,这些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思考过程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还是如同涓涓细流般自然而然?更重要的是,这些“趣味思考”是如何“改变了这世界”的?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述这些故事,是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发明或理论,还是更广阔地探讨科学家的思维模式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或者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集,让我近距离感受这些伟大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当河马想动的时候再去推牠: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改变了这世界!》有一种很独特的吸引力,它打破了我对科学书籍刻板的印象。我通常认为科学是严谨、严肃的,但“河马”和“推”的组合,加上“趣味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里藏着很多不寻常的故事和视角。 我最感兴趣的是“52个科学家的趣味思考”这个概念,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往往并非源自书本上的公式,而是来自某个独特的、甚至有点“怪”的想法。我很好奇,这本书会选取哪些科学家?他们的“趣味思考”是如何诞生的?是生活中的小插曲,还是对某个习以为常现象的质疑?而且,这些思考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发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我带入那些科学家的脑海里,去体验他们突破常规的思维过程,去理解那些看似微小的灵感是如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