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之CNA 1871年班史诗

甲午海战之CNA 1871年班史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甲午战争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华海军官校第一届毕业生,他们以一校精英对抗日本全国的意志与战力,形成一校对抗一国的壮烈海战史诗。

  本书讲述1871年班同学的──
  「使命与梦、荣誉与责任、成长与奋斗、英烈与悲怆」


  ◆1871年班同学是中华民族新海军军官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中国历史上採用西方大专教育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毕业二十七年后(1898)北大才创校。

  ◆鸦片战争后,大清体认到西洋科技与海上武力的威胁,进而构建一支新海军,培训第一批干部。

  ◆这批同学怀抱科技建军、海疆卫国的使命,精习轮机、航海,毕业后派任舰上历练,并赴英法深造,继自欧洲接舰返国。由于他们的努力,大清于十年间建立规模达到世界前十强的舰队,并使中国自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就未再遭受列强来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1891年热爱海军的奕譞亲王去世,整个海军建军停顿,户部停购洋舰洋砲。相对的,日本除了贯彻连续八年的购舰计画与岁入三成的海军建军筹费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带动全国造舰兴国的运动。大清的建军停滞,使速度与火力不如日本。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71年班同学在北洋舰队九艘主力战舰中,有七位曾选赴欧洲深造,另两位也曾赴欧洲接受接舰训练,并于完训合格后安全将舰驶返国门,其平均素质不亚于当下任何一海军舰队。但甲午海战之后,九舰中有七舰舰长殉舰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们的结局非常英烈!

  甲午战争不单是一个以海军为主的战争,也是人类史上东、西思潮演进的里程碑;是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铁甲战舰的海上大战,是中国传统皇朝面对西潮挟工业革命崛起的帝国、军国主义者的第三回合大战。

  CNA 1871年班同学是中华民族新海军军官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中国历史上採用西方大专教育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率着部众勇对西潮、日潮的奋战!惜当时大清国家整体国防建设、战略与决策未能同步配合精进,致形成以一校对一国的作战,总体战实力差距太大。

  作者郭延平与刘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学们有相近的求学、参与建军与舰队历练背景,只是时间相差一世纪。百年后,他以海军专业角度分析大清与日本海军建军、备战成效、双方指挥人员之培育及人格特质,以史诗方式写出中华民族与1871年班同学的向海情怀,以及他们被误解和承担历史的骂名。为还原历史真貌,作者与吴欲贤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时间把双方军舰、海战场景,以电脑科技逼真还原,又亲手绘制当年参与海战清、日双方舰长以上重要人物画像,让读者更能真切研判、体会当时的建军豪情与战场情境。

  《甲午海战之CNA 1871年班史诗》是壮阔的长诗与海战影像的重现。长诗连贯中华民族的整个海洋历程,并以1871年班马尾海校同学的豪情与悲壮为主轴,还原甲午海战的情境、过程,以及战后影响。而关于中日双方的军舰规格、性能和配置,以及双方将校的资历等细节,则另以《甲午海战之军舰将校志》一书详尽介绍。看完这两本书,相信对甲午海战会有更深入之了解,对海军未来应发展之方向,及对中华民族应如何面对海洋会有更正确之认知。

本书特色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週年纪念,值此之际回溯甲午百年来的争议,有其重要意义。

  ◆为了以最大的真实表达1871年班同学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许多自我揣想的长篇小说形式,以及容易成为意识型态的论述,最后选择以史诗的方式来表达,因为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达人们情怀与梦、悲怆与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写实的表达方式。

  ◆本书以海军专业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国建立新海军的背景、动机、计画、和成效。除文字外还需要适当的图相对应,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难以一窥全貌,作者因此决定以电脑构图方式模拟与制图,并遇见热爱海军舰船绘者吴欲贤先生,以其对电脑3D制图有艺术家的狂热、工程师的严谨和精准,完成了这两本书,还原历史真貌。

  ◆本书专属网站:www.cna1871.com

名人推荐

  叶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备役上将、前国防部副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李鸣皋(海官校1955年班、备役中将、前海军副总司令、立法院国防委员)
  费鸿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军备役上将、前国防部副参谋总长、国防大学校长)
  汪启疆(海官校1966年班、备役中将、前海军航空部队指挥官、海院院长)
  徐台生(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军陆战队司令)
  黄 河(海官校1980年班)
  乐毅骏(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军舰接舰舰长)
  徐 强(前中国造船公司董事长,成功、长荣大学教授)联合推荐

书评

  ◆本书问世,它在海军史上是一大贡献,称得上以简御繁予读者一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甲午海战死难官兵洗涤受冤罪名。──叶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备役上将、前国防部副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这本书是以1871年班马尾海校同学的豪情与悲壮生命为主轴、连贯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向海之情怀与沖激,作者以史诗的方式来写,除了表达历史的真实面外,也对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政府、人民对海与海权思维、作为与情感提出检讨与省思。──李鸣皋(海官校1955年班、备役中将、前海军副总司令、立法院国防委员)

  ◆1871年班同学是中华民族新海军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中国历史上採用西方大专教育的第一届毕业生。……甲午战争不单是一个以海军为主的战争,也是人类史上东、西思潮演进的里程碑;是中国传统皇朝面对西潮挟工业革命崛起的帝国、军国主义者的第二回合大战。1871年班同学们率着部众勇对西潮、日潮的奋战!惜当时大清国家整体国防建设、战略与决策未能同步配合精进,致形成以一校对一国的作战。──费鸿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军备役上将、前国防部副参谋总长、国防大学校长)

  ◆作者採用鉅大文字篇页与图片,再现了丰岛与黄海海战。是以诗、史略、图像的分段效应作出聚焦; 甚或一页图一行文字的全版来显示现场,作成类似现代新闻报导的现场直播;诗行虽见浅白,但很自然地带出了过程与归纳,似乎已成为一部诗电影。──汪启疆(海官校1966年班、备役中将、前海军航空部队指挥官、海院院长)

  ◆延平笔下的1871年班先烈们真正是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投射了最大的影响力,而这两鉅册伟大的史诗正巧由一位中华民国海军官校1972年班、百年后的学弟来完成,更令所有的读者凛然于这个中的巧合与宿命。──徐强(前中国造船公司董事长,成功、长荣大学教授)

  ◆为了还原历史真貌,延平与吴欲贤先生合作,花了五年的时间把双方军舰、甲午海战场景很逼真的以电脑科技还原,此外吴欲贤先生又亲手绘制当年参与海战清、日双方舰长以上重要人物画像,让读者更能真切研判、体会当时的建军豪情与战场情境。这是浩大又艰鉅的工程,很难想像这一切是以他们两人之力完成的。──徐台生(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军陆战队司令)

  ◆甲午战争是日本崛起的一战。甲午战争也是给中国人带来百年苦难的一战。如今一眨眼又过了两甲子;蓦然回首,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看待甲午战争?本书作者延平学长,一生的黄金岁月都奉献给了海军,退伍多年之后仍能抱持热爱海军、关怀海权的初衷,逢此甲午战争两甲子,自费出版两部巨着为海军先烈蒙尘处昭雪并期后进省思。此情此义,能不令我们钦佩?──黄河(海官校1980年班、前成功级张骞舰舰长)

  ◆作者已自海军退役多年,为何写甲午,我个人认为亦是「莫忘初衷」始然,通常诗人是富有浪漫情怀与理想主义的情愫,而他却始终秉持初衷致力实践梦想,借匡正史实,期以诗唤起国人对海洋之热爱,寓意深远。──乐毅骏(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军舰接舰舰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延平


  出生年/出生地:1952/台湾台东
  学历:中华民国海军官校1972年班、海军参谋学院毕业,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毕业。
  经历:曾任两栖舰队副舰队长、飞弹驱逐舰长、坦克登陆舰长、海军总部计画组长等。

  作者与刘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学们有相近的求学、参与建军与舰队历练背景,只是时间相差一世纪。百年后他以海军专业角度分析大清与日本海军建军、备战成效、双方指挥人员之培育及人格特质,然后以史诗方式写出中华民族与1871年班同学们的向海情怀。看完这二本书相信对甲午海战胜负会有更深入之了解,对海军未来应发展之方向、及对中华民族应如何面对海洋会有更正确之认知。

  部落格 kuodenis.pixnet.net/blog

绘者简介

吴欲贤


  出生年/出生地:1959/台湾云林
  学历:省华商、国立艺专
  经历:室内设计、3D电脑绘图、美术。

  绘者以惊人之毅力独自完成这二本书所有的图档及画作。他先详实考证、分析每一艘船舰之线图、配备、建造背景,接着以电脑3D专业完成北洋舰队、日本舰队各舰的船模图档,然后再依力、空、时因素完成所有的接舰及海战场景图。

  他的努力还原了历史真貌,使我们读这二本书时能更深入、正确了解1871-1895年中、日海域发生的状况。书中北洋舰队管带们的画像也是他精心揣摩历史照片后再依时间还原绘出的,他是以生命创作这二本书之图档。

  海阔天空 www.facebook.com/World3Dship

图书目录

CNA 1871年班的故事
序一 叶昌桐:以简御繁
序二 李鸣皋:忠贞热烈奔赴海洋
序三 费鸿波:我们一起来爱海
序四 汪启疆:海权与海魂的浩大诗篇
序五 徐强:海祭
自序 郭延平:把爱海当作信仰与使命

寰宇中的地球与人类的源起
东方的中国
向海的汉、和民族
蓝色中国
日本海上活动与对中国的进犯
欧洲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
传统绝美的悲歌
中华新海军的崛起与沧桑
购舰与接舰
北洋海军建制
建军停滞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大清保守官僚之攻击
旅顺、威海基地防卫战
战后影响
奋起吧中华海魂

跋 汪启疆:海权与海魂的浩大诗篇

图书序言

推荐序 1

以简御繁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甲午之战改变了中、日两国国运,日本因胜利而走向军国主义,清廷因战败,割地赔款,而使洋务运动蒙上恶名并破产。当时李鸿章主持政局,指导战争,所犯错误竟无人敢作批评,是故近代史对甲午海战率多真相不明,责任不清,而对部份海战实况,未能深入考证乃致人云亦云,相习成因,对参战将领无情批责。

  今见我海军官校一九七二年班学弟郭延平于退役后,投注五年余之心力併承吴欲贤先生之襄助,编撰了:《甲午海战之CNA1871年班史诗》暨《甲午海战之军舰将校志》两鉅册,内容丰富,以简御繁,尤其今年又逢甲午,阅后更是感触弥深。

  延平学弟有此功力,实因在海军服务期间,受完整海内、外海军深造教育,舰队资历从基层以至各级舰长与副舰队长。最值称道者,他更有建军计画作为与实践背景,加上自己对文学喜好,使此鉅着能从科技与计画切入、分析,透过电脑作画,使海战之元素、舰艇与人物,跃然纸上,用新诗笔触描述,更是动人心弦。

  本书问世,它在海军史上是一大贡献,称得上以简御繁,予读者一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甲午海战死难官兵洗涤受冤罪名。

  又值此甲午年降临,我乐意推介这套有意义的鉅着,是为序。

海官校1949 年班 叶昌桐
──备役上将、前国防部副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推荐序 2

忠贞热烈奔赴海洋


  这本书是以一八七一年班马尾海校同学的豪情与悲壮生命为主轴、连贯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向海之情怀与沖激,作者以史诗的方式来写,除了表达历史的真实面外,也对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政府、人民对海与海权思维、作为与情感提出检讨与省思。

  我于民国四十年投考海军官校,成为一九五五年班一员,那时只觉得国力维艰、舰艇吨位有限百废待兴,未深思那竟是继承甲午战败之后遗症,一个海战的失败需要一个民族以百年的时间、历经两个朝代来承担,是世界史上少有的。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数千年来罕见统治者企图以发展海权来进行侵略与领土扩张的举动。惟一个幅员博大的国家海权积弱必遭觊觎,我不犯人但人会侵我,一部中国海权史,写出近代中国承受西潮、日潮进袭所遭遇的创伤。海权是强势的、动态的、海权与陆权最大的区别是它是国家实力与政府、人民意志力投射的表现,它需要不断的反省、领悟与投注,才能成长与维持。

  今日的我们只笼统感知甲午之耻与清廷的挫败,其实清朝建立新海军初衷是正确的、一八七一同学们的培训素质与爱国热血是奔腾的。黄海海战时北洋舰队官兵在火力发扬速度居劣势之状况下由午后奋战至日暮而战阵不垮、如没有扎实之训练与士气难以做到。失败关键在当时政府对海军建军、用兵作为并未与时势同步精进,对仗时大势已定所致。

  历史是一面镜子,本书提供一个比较与思考的方向:今日政府、人民之思考与作为与昔日之清廷及一八七一年班同学们有何差异?面对海权的挑战、国家有何危机?读完这本书你会有进一步的体认。

  延平是我于海军总部服务时之袍泽,他海军生涯除在舰艇、飞行部队有精实服勤经历外、其他时光大都从事海军兵力发展工作,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贯彻建军构想、做成计画,推动执行,那是中华民国海军战力高度成长的时段,新构建并服役的二代战力有军舰二十余艘、战机二十余架,他是一位尽职的海军军官。也就因他的投入与体认、他才有这个格局与使命感来写这部史诗,唤起海魂。

  回顾过去、反省当下、策励未来,期望我海军健儿们能继续努力,忠贞热烈奔赴海洋,引领我中华民族更深切认知、热爱海洋,并进而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与文化、光大发扬中华海权,这样国家和平才能确保,民族得以永续发展。

海官校1955 年班 李鸣皋
──备役中将、前海军副总司令、立法院国防委员

推荐序 3

我们一起来爱海


  一八七一年班同学是中华民族新海军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中国历史上採用西方大专教育的第一届毕业生。肇始于一八三九年~一八四二年大英帝国外销有毒瘾之鸦片至中国受挫后,进而以战舰攻击中国沿海城市及海防之战争。大清政府体认到西洋科技之精进、海上武力的兴起与威胁,进而构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规划构建一支新海军,以确保国家安全所培训的第一批干部。

  这批同学们抱负着科技建军、海疆卫国的使命,精习轮机、航海,毕业后派任舰上历练,并赴英国、法国深造,继自欧洲接舰返国。由于他们的努力,大清于十年间建立规模达到世界前十强的舰队,并使中国自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之后就未再遭受列强来自海上的侵凌,直至一八九四年再逢日本─这个当年疯狂西化、效法欧洲帝国主义积极遂行武力攻略、扩张利益的国家。

  甲午战争不单是一个以海军为主的战争,也是人类史上东、西思潮演进的里程碑;是中国传统皇朝面对西潮挟工业革命崛起的帝国、军国主义者的第三回合大战。一八七一年班同学们率着部众勇对西潮、日潮的奋战!惜当时大清国家整体国防建设、战略与决策未能同步配合精进,致形成以一校对一国的作战,总体战实力差距太大,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

  本书对中华新海军之创建动机、背景、规划、培训、成长与结局,以海军专业角度做完整之分析,全程并将清、日参战舰艇构型、海战场景以电脑科技全部还原,指挥官、舰长等关键人物亦传神绘制,是历年来罕见之甲午专书,也是丰实之甲午资料库。

  作者延平是我的海军袍泽,我曾以演习指挥官的身分进驻他统御的具武三系统的邵阳飞弹驱逐舰长达五个月,我们日夜并肩作战,我亲身体验他将军舰人员训练与系统性能、火力融合,达到人舰一体、战力充分发挥至巅峰的感觉,在他舰上我看到中华民国海军的新锐与希望。之后他奉调海军总部负责建军任务也不负期望的为海军建立为数可观之战力。那时未曾深思:在他身后是甚么原因使他蕴含如此热情。

  在作者离开他所爱的海军十四年后,他交出另一张成绩单,他秉持浓厚的民族情与强烈的爱国心,融合历史、哲思、文学与海军专业完成这二本书,来关爱他的海军、他的国家、他的民族。

  书里我体认到他的心一直留在海军,且传承一八七一年班海军学长先烈们的梦、爱、热血与荣誉,并提出中华儿女向海的期许!

  他对大海的爱、对中华海军的爱是他生命的动力。

海官校1966 年班 费鸿波
──海军备役上将、前国防部副参谋总长、国防大学校长
 
推荐序 4

海祭


  沈海郭延平兄是我交堪莫逆的好友,他把一辈子的事业与理想献给了广阔的海洋!

  海,一直在静静的等着,她怀抱着中华的黄土,轻声唿唤着中华的儿女「来吧,来就我(Come. Come and join me.);来发现我的甜美,来体会我的辽阔,来察觉我的雄壮,来唿应我的温柔,我已在这儿等候万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是以陆权之发扬光大为民族的职志,还记得有一次到古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 ,见到陕西博物馆中那最有名的典藏品─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看到那直吞河岳的气魄,我看呆了,直觉头皮发麻。但是又仔细想想我们历史上开疆拓土,流芳百世的汉唐英雄们: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靖、薛仁贵……哪一位不是「马上的英雄」?而几千年盛世那么多的圣君贤相,似乎也都习惯性的把脸转向中国西方、北方的内陆,海洋对我们似乎仅只是屏障,也是障碍。在史书中记载,和「水军」有关系的名将,似乎只有岳飞(破杨么)、曾国藩(破太平军)等,当然真正走到大海上去,鲛跃鲸吞,大干一番的,就只剩郑和与郑成功了。至于像葡萄牙王室的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那样的大规划者、大谋略家,在我们的海洋开发史上,是不可得的。

  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拉起后,先是西、葡,后有荷、英赓续成为海上强国,亚洲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幕末的日本和腐败的清廷也就先后投入了近代海权发扬的洪涛和海军建军的潮流,而两国建军成果严酷的考验随之而至,那就是一八九四岁次甲午的黄海大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倾巢而出,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略层次,战役规模的大海战,或称之为「大东沟海战」、「鸭绿江海战」。战役最后以清廷北洋水师失利,自此后舰队退入威海卫,遭舰、岸夹击大败而终,黄海海权尽陷日人之手。日本联合舰队一甲子盛名亦由此战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更产生了绝对影响。清朝的积弱遂完全暴露于世人之前,而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钢铁舰队的海战。

  延平是海军军官,深研战史,也是诗人,他以如椽之笔、哀戚之心配合现代科技,在完全没有外在支援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两巨册的史诗,在蕴酿和写成的冗长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几乎肯定这两册伟大的着作已成为他的孩子。延平以悲悯之心逐字逐句的写下那漫天的波涛,震耳欲聋的砲声,染红了的海水,抑扬顿挫的口令,呛鼻的硝烟,和四处横飞的血肉……。

  那些已成传奇的名字: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邱宝仁、林永昇、邓世昌,叶祖珪……都已经力尽而走入了永恆,我绝对可以体会延平走笔时的锥心之痛,也绝对了解当时卫国英雄们眼见败局呕血目裂的苍凉。

  甲午啊甲午!黄海呀黄海!在那时刻被拥入波浪中的何只是热血,还有多少的不甘与遗憾哪!

  中日海军黄海之战所造成的后果,直接影响了东亚情势,日本由此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但也因抑制不了侵略的野心,而埋下了二战覆败的种子。中国如巨人一般颓倒,为了清廷的覆灭和民国的肇建,甚至两岸的分治都留下了伏笔。延平笔下的一八七一年班先烈们真正是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投射了最大的影响力,而这两鉅册伟大的史诗正巧由一位中华民国海军官校一九七二年班、百年后的学弟来完成,更令所有的读者凛然于这个中的巧合与宿命。延平兄的用心良苦,气势惊人,以昂贵的现代化电脑绘图,配合了详实的考据,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造诣,遂「以一世之省思」;为伟大的民族历史勾绘出那日益走远的永恆。

  世局正在快速的转变,东亚的海权大戏不但没有结束,迩近反而风云日起,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最近南海与东海,甚至黄海都有争端,更可看出幕后隐隐然有大国操控角力的痕迹。还好,海崃两岸这一次为承接保疆卫国的神圣使命,正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台湾的「纪德」级(Kidd Class)、大陆的「现代」级(Sovrimenbi Class)巨舰的成军,再加上最近大陆辽宁级航空母舰相继的服役,应可告慰一百一十八年前为国牺牲的忠魂于海上,中华儿女壮怀激烈、承先启后,「当令碧海不扬波」。

  我郑重地推荐这二鉅册的好书:郭着《甲午海战之CNA一八七一年班史诗》和《甲午海战之军舰将校志》。

徐强
──前中国造船公司董事长,成功、长荣大学教授
 
推荐跋(节录)

海权与海魂的浩大诗篇


  「有限制海、由海上发起、交通线、基地、海洋资源保护、国家利益、海洋法……」

  这已是二十一世纪海权的基本概念。不仅用于全球海洋与周边国家,更将区域海洋能量投射及影响透过海洋战略整体策画,形诸国家间贸易互动、经济往来,以直接与国脉民生息息相关。

  因之这本诗集, 虽是落墨于一八七一年班福州马尾海校第一届毕业学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更促使有心的读者延衍上述的海权认知,回顾昔日的建军策画;而就我们这些曾就读海军官校身分的人读来,则是满行沧桑与励志奋发。现今中国局势两岸分据,何尝又不就是肇始于于一八七一年班的北洋海军,在甲午年海战溃败……。回溯大清国彼时及中华民族的整个海洋历程,也就成为作者写这首长诗的职志。

  作者在抱持为百年前的学长们昭雪郁结、彰显斗志、一肩承负的铮铮铁骨,做出剖白与追缅。他多次与我谈论时表示:有时情愫难控回室而绕,为昔时种种、尤其是作战勇怯而战慄、而大恸。请您就以这种介述及坦诚读这篇鉅着。

  壹、

  「我们不是活在回顾一个时段,而当以历史的心活在现今此刻」。曾有人教导我:「今天的我们就是历史的我们」。海洋该纳为:「将所有发生、流汇淤积、沉淀保存的所在」;相信作者了然:一八七一年班同学们的写读,将更使人具这番感受。他似乎以一次次自我的回顾来落笔诗行。

  天地的沛然本就是充满落败者的寥落,这落寞映现的生生死死,深刻而言就属千古寂寞的嬗递。作者以北洋海军为核心,前回后顾,扩及大中华根深蒂固的陆权厚土川源洇流的土地依恋;海只是滩岸、涯角、窗口的眺望;秦始皇凭海勒石「天尽头」,就是一种止步于此地的宣告。作者的黯然和遗憾,包括他以一个大半生奔赴海洋的军官,化身波臣化做浩瀚的悲剧精神,为坚持荣誉与纯美之风格而离开他深爱的海军。他要写这些;写他自己、写中国的海、中国的海军,以及他所认同的海军典型。以我对作者的了解,我觉得他已写实了自己化身的一八七一年班。

  贰、

  晤谈中的大东沟、黄海他就有激昂与黯然,四年前他拿出蒐集的旧照片、两年来每次都谈撰写片段,一年前携来与友人共同摹画的船舰图、人物照……。

  读厚厚的资料,耳边响起一九九七年他所说的:「调我来参与海军航空部队建军吧,我们携手把海军飞行、反潜的制度建起,一同奠定基础」,尔后事与愿违,他被调任两栖舰队上校副舰队长,依然火热投入新型登陆舰的测评、验证、战训……。此刻回忆他一定把自己融入昔时刘步蟾、邓世昌的情怀来观想与投入。所以,这本长诗中,他仔细记录一八七一年第一届马尾海校前学堂二十一员,后学堂三十三员的学成与生涯经历,实在含蕴了他的心路历程及内在的认同性、归属感。因此,我们明白了这首长诗的胚胎孕生;已不仅如他在序言所说:「一八七一年班同他的一九七二年班相互单纯的百年前后进学隶关系」。

海官校1966 年班 汪启疆
──备役中将、前海军航空部队指挥官、海院院长

自序

把爱海当作信仰与使命


  终于把《甲午海战之CAN 1871年班史诗》和《甲午海战之军舰将校志》两本系列书完成了。像一个登山者,体认过森林、峻谷、山涧、险坡等不同山之貌相来到巅峰,经由历史的高度俯瞰,现在我们能以更客观、宏观的角度来了解:中华民族面对海洋,历经西潮、日潮的冲击,我们学习到甚么?受过何等的挫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记取历史教训?为中华民族建立一道既能确保国家、人民安全又能巩固区域和平、稳定的海洋纵深防线!

  身为全世界最大族群的一员,从历史里我看见我的族人:

  因为未能跟上人类文明演进新潮、因为未能拥有适切海、陆自卫能力而被视如丛林草食动物、被野心国如肉食动物弱肉强食般的欺凌猎杀!执政者因沉湎于官僚文化的庞大诡谲、文斗、武嘻,陷国家民族于危境而不自知、不觉耻,令人浩叹。

  甲午百年后的国人们:
  面对海洋
  有多少年青孩子带着他们的爱和恋航入大海?
  有多少智者把他的深思投向大海勾勒海上的和平与尊严?
  我们的同胞、我们的政府:你们真的落实向海了吗?
  面对世界先进海洋列强:我们的海权更健康了吗?

  「一八七一年班同学们」以他们的爱、梦和血泪为中华民族铸造一把「向海之心灵钥匙」,请真心开启。

  请把对他们的爱化为今日我们对大海的爱,并进而成为信仰与使命。

  唯有全中华民族把爱海当作信仰与使命,我们的胸臆才能有湛蓝之美、中华之海才会有尊严、有和平。

海官校1972年班 郭延平
──前两栖舰队副舰队长、 邵阳飞弹驱逐舰、中训战车登陆舰舰长

图书试读

CNA1871 年班的故事

CNA一八七一*年班同学是中华民族新海军军官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中国历史上採用西方大专教育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毕业二十七年后(一八九八)北大才创校。

肇始于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年大英帝国外销有毒瘾之鸦片至中国受挫后,进而以战舰攻击中国沿海城市及海防之战争。大清政府体认到西洋科技之精进、海上武力的兴起与威胁,进而构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规划构建一支新海军,以确保国家安全所培训的第一批干部。

这批同学们抱负着科技建军、海疆卫国的使命,精习轮机、航海,毕业后派任舰上历练,并赴英国、法国深造,继自欧洲接舰返国。由于他们的努力,大清于十年间建立规模达到世界前十强的舰队,并使中国自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之后就未再遭受列强来自海上的侵凌,直至一八九四年再逢日本─这个当年疯狂西化、效法欧洲帝国主义积极遂行武力攻略、扩张利益的国家。

本套书讲述一八七一年班同学的:「使命与梦、荣誉与责任、成长与奋斗、英烈与悲怆」。

他们非常优秀,让我们看他们毕业二十年后的经历与成就:一八九一年北洋舰九艘主力战舰中,有七位曾选赴欧洲深造教育见学,另两位也曾赴欧洲接受接舰训练,并于完训合格后安全将舰驶返国门。其平均素质不亚于当下任何舰队。

甲午海战结果,除提督丁汝昌外,九舰中有七舰舰长殉舰或殉海,他们的结局非常英烈!

甲午战争不单是一个以海军为主的战争,也是人类史上东、西思潮演进的里程碑;是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铁甲战舰的海上大战,是中国传统皇朝面对西潮挟工业革命崛起的帝国、军国主义者的第三回合大战(註:第一回合是清英鸦片战争,第二回合是清法鸦片战争)。

一八七一年班同学们率着部众勇对西潮、日潮的奋战!

可惜当时大清国家整体国防建设、战略与决策未能同步配合精进,致形成以一校(一八七一年班为主的舰长指挥)对一国的作战,总体战实力差距太大。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