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五四现场: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

重返五四现场: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五四运动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思想
  • 青年
  • 中国近代史
  • 回忆录
  • 新文化运动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是描写五四的,让人们看到,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辉煌的时代。诸子放恣,处士横议,百家之言盈天下。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主张三纲五常的,主张个性解放的。这边要打倒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创造了众生喧哗、精彩纷呈的剧场效果。有人把它称为文学革命运动,有人把它称为新文化运动,也有人把它称为启蒙运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曙明


  广东作家。1980年起开始写作,并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曾任职于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总公司、广东《潇洒》杂志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创作以历史、散文、小说为主,出版了《军阀》、《草莽中国》、《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三卷)、《共和将军》、《大国的迷失》、《广州旧事》、《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重返辛亥现场》、《国会现场:1911—1928》、《中国1927:谁主沉浮》等十几部着作。

图书目录

序 百年淬厉电光开 i

上篇 启蒙 001

第一章 价值崩溃的年代 003

一场未遂的五四运动 004
尝试用宫廷政变来进行政治改革 016
「託洋改制」对决「託古改制」 021
体制内改革走进死胡同 032
这样的国家,你爱它就是害它 042
有了二次革命,就有三次、四次革命 055

第二章 向北京大学集合 071
胡适率先打出「文学革命」旗号 072
「开下了一场战争」 078
蔡元培入主北大 089
校长为教员伪造履历 095
载酒行吟的古文家林纾 103
八方风雨会中央 116
在「二千人之社会」中试验民主自由 125

第三章 新旧文化的「双簧戏」 141
林纾被无辜拖下水 142
学术自由,终于还是难自由 149
「用石条压驼背」 156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的烈士情结 164
谁是孩子?谁有资格去救孩子? 173
胡适为独立人格吶喊 179
五四运动的预演 185
两军对垒,鸣鼓而攻 204

下篇 救亡 225

第四章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27

从巴黎传来的噩耗 228
北京,山雨欲来风满楼 239
今夜无人入睡 251
五月四日那一天 258
以爱国的名义 271
「杀君马者道旁儿」 278
学潮的扩大与升级 294
六月的怒吼 303

第五章 诸神的分手 319
出了研究室就进监狱 320
「还有一点人味」的社会 334
谈主义的左边来,研究问题的右边去 341
散伙的时刻到了 350
模范小中国 357
逃往南方,酝酿组党 367
另敲锣鼓另开张 374

第六章 尾声与楔子:革命来了! 381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中国徘徊 382
《新青年》的归宿 390
广州,新文化运动的终点站 398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416
「五四」精神有千种,「五四」结果只一个 427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441

后记 45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上篇 启蒙

第一章    价值崩溃的年代

一场未遂的五四运动


五月,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究竟具有怎样的一种特殊意义呢?这是个不解之谜。

中国的知识界,与五月似乎有着某种难以解释的宿命关系。许许多多与知识界相关的事情,都在这个月份酝酿、发酵、爆发,然后长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一八九五年春天,北京聚集着大批从各省上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已经考试完毕,正在等待放榜。四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像一颗炸弹在京城炸开了,把大大小小的京官、举人们炸得血脉偾张。从四月十四日开始,各地举人的公呈,像雪片似的飞到都察院,唿吁朝廷拒绝签约。一位台湾省籍举人,在衙门外捶胸顿足,号啕痛哭,长跪不起,为台湾民众向朝廷请命,围观之人,莫不潸然泪下,感同身受。

这批奔走唿号的「知识分子」当中,有两个广东人最为活跃,一个是康有为,一个是梁启超。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生于一八五八年,原名祖诒,号长素。早年在家乡时,阅读各种新书,如《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等,开阔了眼界。后来他亲身游历香港,感受到西方文明,治国甚有法度,绝不是中国人所说的「夷狄」,于是大购西方书籍(译本),大讲西学。一八九一年,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主持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重要着作,「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鼓吹从最高层的王权入手,由上而下改造中国。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生于一八七三年,字卓如,号任公。他十二岁进学,十七岁中举,人称神童,满腹训诂词章之学。自从听了康有为如「大海潮音,作狮子吼」的讲学后,幡然勐醒,有如桶底脱落,豁然贯通,始觉自己肚里的全是「数百年无用旧学」,于是改辕易辙,追随康有为左右,绛帐侍坐,执经问字,北面备弟子礼。当时康有为还只是个秀才,梁启超以举人的资格,倒过来拜秀才为师,倾力提倡新学。康长素有了这个得力助手,如虎添翼。

四月的北京,紫藤花开,柳絮飞扬,空气中充满了不安。为了阻止朝廷签约,梁启超先是联合了广东举人麦孟华、张寿波等人上书,被都察院拒绝了。其后湖南举人们得知,也积极参与,挺身而出的公车愈来愈多,力言台湾万不可割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重返五四现场: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光是听着就让我心潮澎湃,尽管我还没来得及翻开它。五四运动,对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绕过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是新文化运动的巅峰。而“重返五四现场”这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仿佛作者要带我穿越时空,亲临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当时的空气,聆听当年的呐喊。我想象着,在那一九一九年的春天,北京城里涌动着怎样的热情与激愤?那些年轻的面孔,怀揣着怎样的理想与抱负?书名中的“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青春,总是和激情、理想、甚至莽撞联系在一起。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一代中国年轻人的青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展现出他们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的成长、蜕变与贡献。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勾勒一个民族在觉醒年代的群像,以及那段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读,但光看书名就让我内心波涛汹涌。“重返五四现场: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这几个词组仿佛带着一股穿越时空的魔力,把我拉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五四运动,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含义:觉醒、抗争、呐喊,以及年轻人特有的那份不羁与理想。想象一下,那时的北京,正是春天,空气中弥漫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爱国青年的慷慨激昂,以及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我期待作者能细致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的氛围,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希望能捕捉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情感起伏,他们的困惑、挣扎、牺牲,以及最终那份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一九一九年,中国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屈辱与抗争并存,是沉沦与希望交织。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无数的画面,那些穿着长衫、眼神坚毅的青年,在街头游行,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我想知道,在那一刻,他们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澎湃?他们的青春,又是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可能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灵魂深处的窗户,让我有机会去理解,去感受,那一代人的热血与思考。

评分

我还没开始阅读《重返五四现场: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五四运动,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几个大字,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代表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新文化的勃兴。这个书名中的“现场”两个字,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用一种非常生动、沉浸式的方式来叙述,就像把我们这些读者也置身于那个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目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而“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青春,总是伴随着激情、理想,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但同时,它也可能充满迷茫、痛苦和牺牲。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一个国家的历史,与一代人的青春紧密联系起来的?那些在那个时代迸发出的思想火花,那些为了民族命运而呐喊的年轻生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是否会被这本书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了解五四运动的事件本身,更能深入感受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爱与恨,他们的理想与幻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评分

说实话,我还没来得及翻开这本书,但光是“重返五四现场: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这个书名,就足以吊足我的胃口。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特别感兴趣,而五四运动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符号。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无数的画面:天安门前激昂的演讲,街头巷尾的口号,还有那些年轻人脸上混合着愤怒、失望和希望的复杂表情。书名中的“现场”二字,更是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试图将读者带回那个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当时的空气,倾听当时的声音。而“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则将历史事件上升到了更为宏大而深刻的层面,它不仅仅是政治运动,更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写照,是民族觉醒的阵痛,是新文化思想的萌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捕捉到那个时代的“青春”气息,那些关于理想、关于爱情、关于未来的憧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又是如何被现实所冲刷,又如何顽强地生长。这本书,听起来就像一本能够让我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奇妙旅程。

评分

我还没真正开始读《重返五四现场: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但仅凭书名,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遐想。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的开始,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伟大运动。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年轻身影充满敬意。书名中的“重返五四现场”,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想陈述史实,而是要用一种更具象、更具现场感的方式,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些激昂的时刻。而“一九一九,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则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命中的青春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青春,总是充满着热血、理想,有时也伴随着迷茫与阵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那个时代青年们多元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呐喊、他们的抗争,他们的爱与梦想,如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灵魂,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国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