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清华人反思文革的论文集。所论包括史实、体制、文化三个层面。作者们为了探讨文革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在研判事实,反思体制的同时,对百年清华的精神、校长蒋南翔的教育思想和文革中的大民主进行了精细的疏理和深入的剖析。
本书特色
本书是清华人反思文革的论文集。所论包括史实、体制、文化三个层面。
作者简介
启之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记忆》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教授。着:《中西风马牛》、《内蒙文革实录——「民族分裂」与「挖肃」运动》、《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错乱狂飙的毛时代》、《揭秘中国电影,读解文革影片》;译:《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合译)、《天皇之客:香港沦陷与加拿大战俘》;编:《记忆精选》(合编)、《故事不是歴史——文革的书写与纪实》、《姜文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林彪事件——「九一三」四十年后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电影人口述歴史丛书》(四卷,合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三册)等。
编者的话
水木风雨,清华百年——从清华历史到清华精神/唐少杰
清华大学「教育革命」述评/唐少杰
清华大学文革的「非正常死亡」/唐少杰
1967年5月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流产记/唐少杰
进一步认识和研究「蒯大富现象」——要宝钟着《蒯大富》序言/唐少杰
文化大革命的一首断魂曲——重新解读毛泽东1968年7月28日召见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的谈话/唐少杰
清华「二校门」的变迁/唐少杰
附录一:蒯大富的「三十六条权经」
附录二:韩爱晶:毛泽东主席召见五个半小时谈话记
附录三:清华大学文革时期历届领导成员名单
我们这一代人最后的责任/陆小宝
直面我们自己的历史——读《清华文革亲历——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陆小宝
文革研究的一个新课题/陆小宝
复原清华百日武斗的真实面貌——读《倒下的英才》有感/陆小宝
流着眼泪「剥洋葱」——《倒下的英才》再版后记/陆小宝
怎样理解「剥洋葱」——与沈昆同学商榷/陆小宝
陆小宝校友「剥洋葱」的误区/沈 昆
从清华文革谈清华校训——孙怒涛《良知的拷问》读后/唐 伟
人生原来可以这样度过/唐 伟
就《蒯大富传》给周泉缨的回信/唐 伟
清华精神之典范与文革史实之真伪——兼评唐伟《从清华文革谈清华校训》一文/李英美
附录四:关于李英美《真伪》一文的审稿意见/启之
《倒下的英才》初版作者序/唐金鹤
《倒下的英才》修订版前言/唐金鹤
我在清华大学经历的文化大革命/王大定
附录五:读王大定《我在清华大学经历的文化大革命》一文/陈祯祥
清华大学造反派污辱性批斗王光美内幕/王广宇
亲历者的责任——读《清华文革亲历——史料直录 大事日志》有感/马雨农
《一叶知秋》读后——兼谈对清华文革的看法/杜钧福
后记
编者的话
我知道天下有个清华,是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动员我考清华附中,说这个中学后面有个清华大学。言下之意,上了此附中,就不愁上彼大学。我辜负了老师的好意,没考清华附。历史证明,即使上了此附中,也上不了彼大学——没几年就来了个「史无前例」,中学生都上山下乡了。
「史无前例」之初,学校乱了,学生以看大字报的名义到处跑。我就是那时候游览了八大院校和北大。
那时清华的二校门是否还在,我记不得了。在我的印象里,这所大学只是几条马路,若干砖楼,若干大树和无数各种颜色的大字报。我在清华第一次看到了「大字报区」——楼房之间的空场上栽上木桩,拉上绳子,把大字报挂在上面。一排一排的,看完这一排,从绳子底下钻过去,去看另一排。大字报在钻来钻去中哗哗做响。我完全记不得我在本子上记下了什么,只感觉到每一张纸都是一把火,在暑热下通过墨蹟喷发着怒气。
除了后来与个别清华人的过往之外,我与清华的关系史,也就到此而止。
我与清华再次发生关系,端赖于文革——四年前,我与朋友办了一个研究文革的刊物《记忆》,没想到,这样一个只凭信箱发送,没有稿费的小小众刊物,竟然吸引了中外众多的眼球,不但稿源充沛,而且稿件质量不俗。这其中最启人心智的是清华人的文字。《记忆》为此编发了两期「清华大学文革专辑」(2010-59期 / 60期)。陆小宝、唐伟、沈昆、叶志江、王大定、陈育延等人的名字走进了我的记忆。与此同时,邱心伟、原蜀育编写的《清华文革亲历 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孙维藩的日记,唐少杰的《一叶惊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唐金鹤的《倒下的英才》、徐葆耕的《清华精神生态史》等书,也先后来到了我的案头。
从2009年起,《记忆》立了一个规矩——不定期地将刊发过的文章精选结集,在海外付梓。一者将《记忆》变成纸版,带上国际书号,进入图书馆。二者给撰稿人一点补偿,让他们能在书里看到自己的文章,他们的手里有了沉甸甸的感觉,也使《记忆》有一点点心灵的分量。如此一来,编书、写序就成了我的事。
陆小宝在《流着眼泪「剥洋葱」》一文中提出,应该从事实、体制和文化这三个主要层次来反思文革。记述文革中发生的具体事件,为后人提供历史真相是第一个层次。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上反思文革,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是第二个层次。从文化传统、国民性、信仰、理想及现代社会应有的公民责任、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等文化层面上反思文革,是第三个层次。陆小宝认为,在这三个层次中,文化层面的反思最值得重视,但现在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这本书的贡献,就是弥补了第三个层次的不足——在研判事实,反思体制的同时,不少作者深入到了文化层面,追问百年清华的精神,疏理蒋南翔的教育思想,剖析清华文革中的大民主……唐少杰的《水木风雨,清华百年——从清华历史到清华精神》和《清华大学「教育革命」述评》,唐伟的《从清华文革谈清华校训——孙怒涛〈良知的拷问〉读后》,以及陆小宝的几篇文章,都是这方面的杰作。
1966年8月5日,北京师大女附中的副校长卞仲耘被学生们殴打致死,《记忆》曾就此编发过三个专辑。这三个专辑贯穿着这样的大疑问:为什么着名女校的花季少女会变成野兽?十七年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同样的疑问压在清华人的心头:唐伟提出了尖锐的诘问:为什么最高学府的「『龙种』,变成了兇神恶煞的魔鬼,变成了惟命是从的小爬虫和满世界乱窜的『跳蚤』?」陆小宝发出了痛心的唿喊:「血腥的暴力,是人性的丧失,是知识分子的耻辱。为了『政治进步』或者保护自己,对同事和同学进行陷害或告发,是知识分子基本人格的丧失。对权威盲目随从,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更可怕的,是对权力的主动迎合,这是知识分子道德灵魂的丧失。而极端的意识形态取向,又是知识分子学术灵魂的丧失。所有这些,我们必须痛切反省。」
与女附中人一样,清华人所反省的也是十七年的教育。从「又红又专」、「听话出活」的弊端,到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恶果,从「驯服工具论」的愚民,到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误国。而对「党化」教育的清醒认识,则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高举起「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大纛。
在这面旗帜下,他们的天性禀赋和个人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唐伟的特点是思想大胆敏锐,文风恣肆辛辣。他对徐葆耕提出的「灾难铸就辉煌」的评价振聋发聩:「这个理论有点奇怪,它不追寻灾难的原因,总结灾难的教训,也不去寻找规避灾难的办法,只是出人意外地歌颂灾后的辉煌。这个理论颇受主流青睐,并广为流行,地震、矿难、髙铁出轨后,这个论调都能在主流媒体上『辉煌』好一阵子。」
唐伟掂出徐葆耕上述理论的两个例证:一是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中,在敌机不断轰炸的艰难条件下弦歌不辍,无论是教学、学术都创造了史诗般的辉煌。」二是清华「文革动乱后,在『连洋人屁股都看不见了』的情况下,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急起直追,不仅迅速地恢复了十年动乱造成的创伤,而且创造了新的辉煌」。
写到这里,唐伟一针见血:「『灾难铸就辉煌』,通俗说法是:『灾难就是辉煌』,这是毛泽东的『破就是立』的破坏哲学的另一种表述。常识告诉我们,创造和建设才能铸就辉煌。当年西南联大师生生活异常艰苦,闻一多教授要业余篆刻图章换米求生,如果生活无忧,他们的学术成就是否会更为斐然?乱离人可怜!文史学生尚可苟且延读学业,科研、实验应当难以为继。那时的清华学人之所以还能有所成就,只能说明专制的学术钳制比战乱还要不出学术成果、还要让人才思枯竭。葆耕学长是否也要像毛泽东对田中角荣谈话那样,像无耻地感谢日本人的侵略那样去感激灾难呢?」
唐伟对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解读,更是入木三分:在痛陈清华大学「以吏为师」之后,作者深挖了那些辅导员的家庭、阶级的根源:「学生政治辅导员大多来自『红五类』的农民、工人家庭。尤其那些坚信『王子永远是王子,贫儿永远是贫儿』,既顺从又听话的同学,最适合辅导员工作,成为党的驯服工具。他们纯朴勤奋、感恩心切,对『奴化教育』、『痞化教育』殊无反感。植根于底层民众心灵深处的奴隶思想、皇权意识很快上升为对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阶级感情。因为只有那种奴性入骨、惟命是从的人,才是最适合被打造成暴力机器的胚子。……至今这个制度己有了近60年的社会实践,培养出了大批优秀辅导员,不仅充实了校系领导班子,而且为党中央领导的梯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涛哥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陆小宝的特点是思想深刻独到,文风严谨质实。他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思想。
第一,文革是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这是因为,首先「文革是一个有亿万人民参加的运动,他们的许多诉求是正当的,有一些抗争也是正义的。」这些诉求和抗争之中包含着政治民主化的内容。其次,某种程度上,文革中群众组织的两大派是两党政治的雏形。文革中提倡的巴黎公社选举等,「经过总结、提炼和改进,也许最后能够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形式来。」陆小宝分析了反对者的误区——把民主理想化。他认为:「我们国内有些人往往把文革的丑恶和兇残,完全归因于独裁、社会主义或无神论,认为只要西化了,有了民主,就可以避免文革重演,看来是将这个问题过分简单化了。」「民主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的政治形态……有英国那样君主立宪式改良主义的民主,也有美国那样代议制式比较温和的民主,还有法国大革命那样全民参与的比较激烈的直接民主。从历史上看,有些民主式样,在它们的『尝试』阶段,确实出现过混乱、残忍和丑恶的现象。……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大革命时期,他们的动乱和血腥,并不亚于我们的文革。」也就是说,民主政治中也有丑恶的东西。文革的动乱之中,也包括着这种畸形民主所引起的动乱。就此,陆小宝纠正了两种说法,一、文革并不是「史无前例的浩劫」,在世界史上,像文革这样的「浩劫」,可以说是「史不乏例」。二、「文革必须否定,但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简单否定」。
第二,文革的某些内容正以另一种形式重演。陆小宝认为:「文革大民主的部分内容是无法防止,一定会『重演』的。」他以大字报、大辩论和群众抗争为例,「文革后把『大字报』从宪法中删掉了,并被严令取缔。结果呢?大家看到,今天互联网上博客蜂起,比我们当年的大字报范围更大,传播更广。再说『大辩论』,文革后,权威人士明确规定『不争论』,结果呢,你到网上去看看,左派和右派,几乎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在那里不停地辩论着、争论着。」「文革时期,各地都爆发过群众性组织的抗争行动。文革后,此类行动是法律禁止的,但是看看目前中国各地的反腐败、反剥削、反迫害的群众抗争运动,屡禁不止。」总之,在陆小宝看来,这些文革中的旧东西都在换个形式「重演」。
这些思想来自于文革的血腥和苦难。「又红又专」只能培养出了官吏、爬虫和跳蚤。只有痛定思痛,直面真相的人,才能成为有胆有识的民间思想家和社会批判者。
大约是2006或07年夏天,崔卫平找我,说徐葆耕想见面聊聊。对徐先生我早有耳闻,他是清华人文社科学院的副院长,理工出身的才子,文革中就以笔桿子着名。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差点投到他的帐下。饭桌上,他问我编写的那本《是非姜文——〈鬼子来了〉惹的祸》为什么在大陆、香港都买不到。我告诉他,此书是我託人找书商做的,书的出版方——「亚洲文化出版公司」和版权页上的国际书号恐怕都是书商编造的。书商只是拿它们来骗我,但没法骗官家。所以此书没有资格进入市场。徐先生大发感慨,从马克思批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说到国内知识界的沉沦。在座的钱理群更是议论风发,滔滔不绝。徐的耳朵重听,钱只好对着徐的耳朵大声嚷嚷。我想问徐,他对文革什么看法?为什么那么积极地用笔桿子为极左政治服务?因为跟他交流太费劲,没问。后来,看了他的「灾难铸就辉煌」的说法,我就想,按这个逻辑,徐先生应该为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叫好,应该为买不到我那本小书庆幸——这些灾难正是「辉煌」的铺路石。
2012年9月16日,叶挺之子、七机部「九一六」的第一勤务员叶正光老总宴请旧部。蒙戴晴引荐,我作为《记忆》的编者有幸与会。席间,我问那些鸣冤叫屈的「九一六」人:为什么不写回忆录?他们反问我,上哪儿发去?我说:写下来总有发表的地方,就是留给你的孙辈也有意义。我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怀疑的眼神,一个又一个敷衍的笑。一位据说是七机部最聪明的人,聪明得连信箱都不肯告诉我。我真想冲他们大喊:「你们这些懦夫、胆小鬼!看看人家清华人!」
2012年9月21日
清华的历史有多长?现代中国的历史有多长,清华的历史就有多长。清华孕育于清王朝「逊朝」的前夜与中华民国「分娩」的黎明之际。清华诞生的1911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起始年份。20世纪30年代清华校友提出的「与国同寿」的清华校庆口号,今天看来远远不够了,因为清华比中华民国的历史更长。
清华的天地有多大?现代中国的天地有多大,清华的天地就有多大。放眼当今中国党、政、军、民、学,纵观现代华夏东、西、南、北、中,清华的影响可谓无所不及。无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空间,清华都与现代中国相互包容。例如,台湾海崃两岸,就有两个同名的「清华大学」(北京海淀「清华」和台北新竹「清华」)。众多中国大学在海崃两岸同名的,这在整个中国仅此一例。
北京清华与新竹清华,尽管同属广义上的清华,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它们又分属两个范畴,即海崃两岸这两个同名的「清华大学」有着各自不同发展的途径。本文涉及的是北京清华的问题。
一、清华的「发祥」
大学作为欧洲文明进入中世纪后期出现的一大硕果,迄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大学随着「欧洲化」或「西方化」普及、深入到世界其他地区,它也以近代化、现代化的一种「普世」方式,成为人类数百年来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和科学进步的发祥地,特别是近百年来,成为一个民族先进与否或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关键。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清华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无疑是一百年前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冲撞、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的产物,换言之,清华乃至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或确立,既不是纯粹中国因素的使然,也不是纯粹外国因素的油然,而是「华夷之辨」直至「华夷之变」的必然。
大学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成长起来,表明了中国文化新纪元的来临。中国进入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包含了教育由传统和本土到渐进开放和渐近西化的历程。西方教育的介入和作用使得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变,而清华的孕育和出现表明了中国教育在东西交汇、中外砥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时代主流和社会趋势,亦即大学及清华问题本身就凸显了近、现代中国文化及教育所蕴含的东西文化双重性的价值和中外教育双重性的取向。另一方面,毋庸讳言,美国对于清华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独到的作用。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思想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经历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水木风雨:北京清华大学文革史》——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在文革期间的经历,无疑是中国社会在这场浩劫中缩影。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会罗列事件,更会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剖析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以及知识分子在这种政治高压下的挣扎与选择。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具体的学术人物、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科研活动如何被中断或扭曲的详细描述。或许,作者还会探讨文革对清华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术传统产生的长期影响。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面貌,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份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的梳理和保存,是对后人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依据。
评分《水木风雨:北京清华大学文革史》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到一种时代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清华,这座承载着中国无数知识分子梦想的学府,在文革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波澜壮阔,想必书中会有一个细致的描绘。我预感,这本书的笔触会相当细腻,不仅仅是记录宏大的政治事件,更会关注到那些具体的人物,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的个体。我希望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曾经在学术殿堂里耕耘的学者,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中,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起伏跌宕。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又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迷失方向,或者坚守自己的信念。这本书,也许会是一本让人读来心痛,却又不得不读的历史书,它将带领我们重返那个特殊的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压抑与激情,去理解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创伤。它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是对一段集体记忆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冲击力,“水木风雨”,立刻就让人联想到清华园的宁静与动荡,而“文革史”三个字更是把时间线精准地定格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一直对那段历史有着朦胧的了解,但总觉得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清华大学的真实面貌。我猜想,作者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搜集了大量的史料,采访了许多亲历者,才得以还原出如此详实的历史图景。书中大概会涉及到文革初期的大字报、批斗大会、红卫兵运动,以及それ subsequent 的权力斗争和思想改造。我想象着,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知识的殿堂如何被卷入政治漩涡,曾经纯净的校园如何被浓厚的政治氛围所笼罩,无数师生的命运又将如何因此而改变。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段历史,更是一种反思,一种对人性、对集体、对时代的深刻追问。我期待它能带给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当下中国社会可能留下的深远影响。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那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水木风雨”,既有清华园的诗意,又暗含着风暴雨的来临,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而“北京清华大学文革史”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本书的叙事会非常宏大,从文革爆发之初的狂热,到各种政治运动在清华园内的展开,再到后期的复杂局面,作者一定会用细致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场景和氛围。我想象着,书中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思想转变,他们的命运起伏。我尤其好奇,那些曾经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授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应对时代的洪流,他们的学术思想又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改造。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一个颠倒黑白的年代,知识、理性、良知是如何受到挑战的。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再现,是对那段复杂经历的深度挖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水木风雨:北京清华大学文革史》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记录,更像是一曲关于清华园在那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风雨的挽歌。我推测,这本书的写作,很可能是在大量的口述史和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其真实性和细节程度会相当高。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个时代清华师生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思想斗争,情感纠葛,以及在政治风暴中的无奈与坚守。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对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百家争鸣”的破灭,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以及学生运动中的各种思潮和派别。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在唤醒记忆,它会让读者重新审视那个年代,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生存和思考的。它会是一次关于历史的深刻对话,一次关于人性的艰难拷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