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胡宗南

一代名将胡宗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宗南
  • 国民党
  • 抗战
  • 内战
  • 军事将领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军事历史
  • 近代史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胡宗南(1896-1962)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赤忱效忠领袖、完成中兴大业的重要人物。胡将军以一文人之身,在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投笔从戎,进 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追随先总统蒋公,历经东征、北伐、抗战、剿共、保台诸战役,尤其是在对日抗战期间,扼守西北,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犯,保护西南抗战 基地,培训人才,奋斗到日本投降,协助国家完成中兴大业。并在接着与中共的争战中,尽心尽力,坚持到最后一刻,才由蒋公派机接到台湾,继续为复兴大业而奋 斗。

  抗战期间,胡将军为争取爱国流亡青年,在西安王曲成立陆军官校第七分校,延聘学者成立战干团,培育青年官兵,并手定战士之人生观 「生于理智,长于战斗,成于坚苦,终于道义。」其着名的演讲「今日的战士」亦成为黄埔子弟言行之准则,而《黄河》月刊的诞生,更是抗战期间西北战地几十万 官兵的精神食粮。

  胡将军一生清廉坚贞,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其平凡平实及深刻的态度,对于后起的军人发生了巨大无比的影响,而从其生平言论中,可看出他一颗光明灿烂的心,不仅是青年的导师,亦是军人武德之典范。

本书特色

  ★军人武德的典范 黄埔精神的标竿。

名人推荐

  郝柏村 先生
书籍简介:乱世中的抉择与抗争 书名:风云际会:民国史诗中的群像侧影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单一的军事巨擘,而是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一群在中国历史洪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时代人物群像。它深入探讨了在军阀割据、民族危亡、内战频仍的复杂背景下,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命运轨迹的个体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内心的挣扎与他们最终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本书的主线并非一条明确的个人传记线索,而是一幅由无数交叉点构成的历史织锦。它关注的是“系统”而非“个体”,试图解析的是塑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政治生态、军事思想的演变以及社会结构的重塑过程。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势力的崛起(约1910-1927) 这一部分将时间轴设定在清朝覆灭至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的前夜。我们首先描绘的是辛亥革命后,各路旧式军阀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和手中武装力量,试图重建或巩固地方势力范围的图景。书中将详细分析各地军事强人——无论是出身行伍,还是依靠政治手腕上台的——他们如何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他们对现代军事化组织的初步探索。 重点关注的议题包括: 1. 军事教育的断层与重塑: 早期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早期阶段)的建立,以及不同派系如何争夺人才与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这里不涉及具体某位将领的详细生平,而是探讨这些军事学府如何成为未来军事力量的孵化器。 2. 地方武装的复杂关系: 剖析在中央权力真空期,地方实力派(如西南王、东北军阀等)与新兴的革命力量之间,从合作到冲突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基于地缘政治和短期利益考量,而非坚定的意识形态认同。 3. 战争形态的过渡: 描述从冷兵器、新式步枪混合使用的旧式战争,向注重炮兵、骑兵协同作战的近代化战争过渡中的困境与尝试。例如,如何筹措军饷、如何进行后勤保障,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军事运作的真实写照。 第二部分:革命洪流中的整合与分化(约1927-1937) 随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权力结构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本书的焦点转向了国民政府内部,如何试图将分散的地方军事力量整编入中央体系,以及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与抗争。 核心内容包括: 1. 中央军与地方势力的角力: 详细描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整军建制”的努力,以及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执行层面遭遇的阻力。某些实力雄厚的将领如何保持其军队的独立性,以及中央政府采取的怀柔、分化或武力解决的策略。 2. 思想领域的交锋: 分析在新的国家构建过程中,不同思想流派(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地方主义等)在军事高层和智囊团中引起的争论。这些争论直接影响了军事政策的制定和资源的分配。 3. 边疆的稳定与压力: 探讨在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中央政府如何平衡对地方军阀的控制与应对外部威胁(如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对西部的渗透)。 第三部分:抗日烽火中的角色与命运(约1937-1945) 全面抗战爆发后,军事力量的整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军事体系在资源、训练和指挥上的长期积累的弊端。本书不侧重于某次战役的具体部署,而是分析在国家存亡之际,不同派系(中央军系、地方实力派、八路军新四军等)在统一战线下的军事协作与内在张力。 书中着重分析了以下几个维度: 1. 战略资源的分配难题: 面对日军的工业化碾压,国民政府如何艰难地调配有限的国际援助和国内资源,优先保障主要战线和关键部队的供给。这种分配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博弈。 2. 高级将领群体的心理侧写: 探讨在长期、残酷的消耗战中,身居高位的军事领导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如何在“求和”与“死战”之间做出艰难的战略判断,以及他们的决策如何牵动千百万士兵的命运。 3. 战后军事力量的重组: 随着日本投降,军队的复员、整编以及随之而来的内部矛盾开始浮现。本书勾勒了在接收沦陷区、处理投降日军时,各军事集团力量的对比变化,为下一阶段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内战阴影下的抉择与终局(约1945-1949) 抗战胜利的喜悦转瞬即逝,新的内战已然不可避免。本章聚焦于军事集团如何在政治博弈中站队,以及他们对“和平”与“战争”的最终选择。 重点探讨: 1. 军事调动与政治意图: 深入解析战后初期,双方军事力量的部署,如何反映了其背后的政治战略意图。例如,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对未来政治版图的预演。 2. 军人与体制的冲突: 许多在抗战中建立功勋的将领,在内战阶段面临着新的政治清洗和权力更迭。本书考察了那些在政治风暴中选择“退隐”或“投诚”的军事人物,他们回顾历史时的复杂心境。 3. 军事制度的最终审判: 整体评价这一时期中国军事力量的建设历程。从早期的“野心家”武装,到抗战时期的“国家军队”雏形,再到内战终局的溃败与重组,探讨了制度层面的缺陷如何最终决定了军事集团的存亡。 本书特色 本书以史料为基石,注重宏观叙事与微观分析的结合。它拒绝单一化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而是将每一位军事领导者置于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和权力结构中进行审视。通过对军事制度、后勤体系、人才培养、以及高层政治决策的剖析,读者将能更立体地理解民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认识到在剧烈变局中,即便是位高权重的军事统帅,其命运也常常被更强大的历史洪流所裹挟和塑造。这是一部关于权力、忠诚、牺牲与时代局限性的群像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枕


  1921年生,浙江省镇海人,19岁考入七分校,22岁自黄埔军校 第十七期毕业,曾参与抗日战争与国共之战,1949年徐州战役后来台,一生戎马经历极富传奇。历任国防部人事次长室人事参谋官、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秘书、国 立师范大学人事室主任。曾获总统府颁授陆军三星、四星及五星宝星等奖章。着有《抗战史话》、《胡宗南先生与国民革命》、《风霜雨露集》、《阿毛从军记》等 书。

图书目录

【出版序】
恢弘士气,再造中兴
││胡宗南先生四书 方鹏程
【推荐序】
黄埔精神的典范
││胡宗南上将 郝柏村
【代序一】
陆军一级上将胡公宗南传 罗列
【代序二】
我与胡宗南将军 黄杰
【自序】
铁肩担主义,血手写文章 徐枕

生于忧患
一 家世故乡
二 良师识慧童
三 中华民国诞生
四 等终军之弱冠
五 观摩进修于南京
六 效班超之投笔

投笔从戎
一 壮志入黄埔
二 黄埔第一期
三 第一次东征
四 第二次东征
五 孙文主义学会风波
六 中山舰事件

北伐统一
一 铜鼓之役
二 牛行、南昌之役
三 浙江战役
四 上海‧南京之役
五 宁汉分裂
六 北伐顿挫
七 南昌暴动
八 蒋公下野
九 龙潭之役
一○ 晋升二十二师师长
一一 蒋公复职
一二 二次北伐
一三 济南惨案
一四 光复平津
一五 全国统一

绥靖中原
一 敉平李宗仁之乱
二 讨伐冯玉祥叛变
三 敉平唐生智
四 阎、冯之乱
五 第一师南北奔驰
六 讨平中原叛逆
七 开封军官训练班
八 半伤残官兵年会
九 肃清河南匪患
一○ 平定石友三叛乱
一一 创设无线电通讯
一二 蒋公第二次下野
一三 一二八事变
一四 平定皖西
一五 穷追共军
一六 西定甘肃
一七 新、宁二事
一八 训练整补
一九 人事与经理
二○ 二十二年时事

泽沛陇南
一 建设交通禁 毒
二 革新县政除恶吏
三 开风气军民同乐
四 弔李广重修古墓
五 兴教育整建城池
六 推至诚高朋远来
七 地方自治植干部
八 西北补充旅之成立
九 入川守广元
一○ 攻战摩天岭
一一 再定广元城
一二 松潘之役
一三 病假遇益友
一四 共军穷途乞和
一五 两广事变入长沙
一六 第一师扩编第一军
一七 西安事变逼镐城
一八 兰州暴乱念故人

奋起抗战
一 暴风雨前夕
二 抗战军兴
三 晋任军团长
四 争取优秀青年
五 由豫入陕
六 军七分校之成立
七 战干第四团及西北干训团
八 增援豫东
九 信罗之役
一○ 战区调整
一一 第二期抗战方针
一二 争取陷区青年
一三 国民精神总动员
一四 今日的战士
一五 游干班之成立

屏障西北
一 三十四集团军成立
二 三援晋南
三 讲述人品修养
四 战区变更
五 动员指挥部之成立与撤销
六 建议扩编集团军
七 东援豫西
八 黄河东西对峙
九 将校训练班
一○ 长官旧友访晤
一一 三十年国内外大事记
一二 第三次长沙大捷
一三 东渡访晋阎
一四 晋升副长官
一五 是夏缅、浙战况
一六 西安军事会议前后
一七 淬砺奋发
一八 蒋夫人访美记要
一九 长夜曙光
二○ 三定甘萧
二一 《中国之命运》出版
二二 开罗会议
二三 领袖马前一卒
二四 三十二年国内外大事记

誓扫倭寇
一 党政军联席会议之成立
二 二访阎长官
三 严阵待敌
四 中原战役
五 陕州之役
六 陕州战役之检讨
七 战区调整
八 坚百忍而为国
九 晋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一○ 新疆伊宁之役
一一 重要人士及宾客
一二 三十三年大事记

胜利光辉
一 晋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二 克难坚忍
三 西崃口战役
四 再歼穷寇
五 中美干部训练班
六 所谓陕北封锁线
七 日军投降
八 受降接收
九 郑州受降
一○ 台澎回归祖国

时代变迁
一 由抗日而戡乱
二 遍地狼烟
三 禀陈忧心
四 盟友无知祸苍生
五 停战与裁军
六 部队整编
七 第二次停战令
八 陕南堵击之役
九 晋南剿共
一○ 打通同蒲路
一一 肃清秦岭残共
一二 救榆林筹攻共巢
一三 培育优秀青年
一四 归乡祭父墓

直捣共巢
一 素帐悲歌悼至友
二 戴将军壮志末酬
三 和谈终于失败
四 谋定而动
五 行动部署
六 攻克延安之役
七 扫荡残共
八 追奔逐北
九 战区改编绥靖公署
一○ 分区清剿
一一 榆林之役
一二 战况剧变
一三 三十六年大事记

大局逆转
一 精师东调关中虚
二 瓦之街之役
三 泾渭河谷之役
四 腥风赤雨行宪政
五 大荔之役
六 绥署人事状况
七 三十七年大事记
八 擎柱已去大厦倾
九 兵员军粮困境
一○ 所谓和谈
一一 独木 危厦
一二 功败垂成
一三 安康之役
一四 川陕甘绥署成立

孤军奋战
一 驰援重庆
二 自重庆转战成都
三 中枢迁台北
四 千里勤王驰蓉城
五 成都转进西昌
六 旧部闻风来归
七 竭力经营西昌
八 西昌之役
九 总统复职令回台
一○ 凛冽万古存

儒将风范
一 遭弹劾俯仰无愧
二 立委上书请命
三 社会流传恩怨
四 对弹劾案提出申辩
五 三十九年大事记

疾风劲草
一 义薄云天
二 求成仁沦入夷区
三 坚百忍重掀希望
四 遇故人绝处逢生
五 破铁幕百 归来
六 罗列的生平

出师大陈
一 往大陈整编游击队
二 江浙游击总部之编成
三 四十年时局状况
四 整编游击部队及船艇
五 复麂岛扬威海上
六 扫荡鸡冠山大捷
七 游击部队经费困难
八 国际外交之变迁
九 游击总部撤销返台
一○ 四十二年大事记

镇守澎湖
一 生活与战斗一致
二 建设澎湖
三 起居生活记述
四 精神教育
五 国防研究院深造

关关雎鸠
一 窈窕淑女
二 君子好逑
三 国而忘家
四 在洋之洲
五 寤寐思服
六 鸾凤和鸣
七 颠沛来台
八 居处有家
九 国庆阅兵激壮志

天地悠悠
一 哲人其萎
二 身后哀荣
三 追思纪念
四 世人诬蔑之辨正
五 先生之家人

永怀先生
先生之武德
先生之智
先生之信
先生之仁
先生之勇
先生之严
先生之军人魂
附录 胡宗南将军年表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黄埔精神的典范―胡宗南上将


  国父领导国民革命,辛亥武昌起义,推翻满清, 建立中华民国,但政权为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所窃据。国父痛感只有革命当的奋斗,而无革命军的奋斗,乃于民国十三年,在广东黄埔成立军官学校,召训全国有志青 年从军革命,并命蒋公为校长,以黄埔子弟为核心,组成国民革命军,故蒋公亦被尊为军父。

  黄埔建军,系以国父思想为核心的精神传统。九十年来,历经北伐(含东征)、抗战、剿共、保台四大战役,全视黄埔精神的兴替,决定战役的成败。九十年来,有光辉的胜利,也有惨痛的失败,但只要黄埔精神得以传承发扬,中华民国必能立于不败之地,完成国父的建国理想。

  蒋公曾明示,黄埔精神的精义,是团结、负责与牺牲。

  团结是以信仰三民主义、效忠中华民国为基础,三军一体,如手如足;三军一家,如兄如弟。以同甘苦、共生死的情感道义,形成万众一心的战斗意志。

  负责是存诚务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精练武艺,冒险犯难的战斗作风。牺牲是成功不必在我,不成功便成仁的战斗志节。

  亦即以黄埔精神,实践于国家、责任、荣誉三大信念之中。

   胡宗南上将是黄埔一期最年长的学生,入学时已二十八岁(当时学生平均年龄应为二十岁),曾有社会经验,毅然携笔从戎,故在先天上,他是黄埔一期最成熟的 学生。历经四大战役,他的升迁在黄埔子弟中首屈一指,毕业后两年(民国十六年),就当了师长,从带四十人的排长,升到带一万人的师长。尔后从第一师、第一 军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先后统兵达百万,而在蒋公心目中,直以接班人之势期许之,乃因他是黄埔精神的标竿。

  胡将军是东征、北伐、统一、平乱、抗战、剿共、保台诸战役,全程参与的唯一黄埔学生,功勋卓着,但似无赫赫之名。正如孙子所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其尤足称道者则为武德。

   武德之首要为忠。胡将军忠于三民主义,忠于中华民国,忠于领袖蒋公,忠于其职责,忠于其部属,故能以身作则,同甘苦,共患难,士兵不能享受者,他亦不享 受。值得一提的,黄埔一期于北伐成功后,恃骄而腐者不乏其人,岂止结婚,纳妾者亦常闻,胡将军以其官阶,虽已有知心女友,但抗战未胜,决不成家。唯忠能公 而忘私忘家,无疑是领导成功的要诀。

  抗战期间,胡将军曾经主持陆军官校第七分校,地点在王曲。校中有两幅重要对联,一为「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另一为「铁肩担主义,血手着文章」。前者原出现于广州黄埔,后者当出自胡将军的壮怀,皆为黄埔精神之精义所在。

   剿共战争自徐蚌会战后,大局逆转,总统蒋公引退。当时,胡将军尚统领十个军三十个师,为完整精锐的部队,以中枢无主,竟滞留陕南五个月之久。迨民国三十 八年十月,蒋公以总裁身分,赴重庆坐镇,急调胡将军入川,乃于十一月末,仅第一军一个团,赶到重庆,掩护蒋公,于最后时机离开重庆,飞抵成都。

   胡部陆续赶抵成都,面对叛离军阀及共军攻势,保卫蒋公,在成都坐镇十日,最后于十二月十日,由蓉安全飞台。胡将军达成勤王任务,并奉蒋公指示,率部转进 西康,在大陆行最后之奋斗,以致牺牲殆尽,蒋公不忍其在西康殉职,于最后时机接至来台。时穷节乃见,胡将军临难不苟、唯命是从的武德,足为年轻世代所效 法。

  高尚的武德,为不计名位,但知任务。胡将军来台后,蒋公命其赴孤悬的大陈岛指挥。以大陆曾任战区司令长官上将之尊,做一个师长的工作,且艰苦备尝,他欣然前往。其临危受命、不计权位的美德,正是崇高武德的表现。

  民国三十九年三月一日,蒋公复职,重整军备,自为当务之急,而召训高阶军官,则亲自主持。蒋公特聘日本的优秀军官富田直亮(化名白鸿亮),来台成立军官训练团,胡将军亦入班旁听受训,与我同班。

   抗战时,我只是连长级的军官,且在西南战场,故无缘当胡将军的部下,连照片都未见过,但久仰其威名,后竟成为同班同学,他是上将,我只是小上校而已。自 有机会相处,始知这位身经百战的西北王,至为低调谦和。他比我长二十三岁,在课业讨论时专注倾听,很少发言,但可看出他对大军的指挥,有很多的感触。

  既为同班同学,偶而也有余兴,便是到他在台北的小办公室打桥牌。我的记忆里,只有一杯淡茶,别无招待。他从未请我们用餐,这并非吝啬,乃是多年俭朴的美德。

   抗战期间,胡将军驻节西北重镇西安,彭孟缉将军时任西安砲兵旅长,要见他得依例先登记候约。但到台湾后,彭将军任参谋总长,胡将军任澎防部司令官,彭总 长到澎湖视察时,胡将军都亲迎机场,对这位老部下兼新长官,执新部下之礼甚恭,彭总长连声说不敢当。两位对军中伦理和阶级服从,都立下完美的榜样。

  今逢黄埔建军九十年,胡将军长公子为真博士,整理乃父有关文件四件,编为「宗南四书」,重行付梓,见其孝思,这是最珍贵的精神资产。我身列黄埔子弟,重温四书,深为感动。胡将军是军人武德的典范,是黄埔精神的标竿,凡我同志,应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是为序。

郝柏村

代序

陆军一级上将胡公宗南传罗列


   公讳宗南,以字行,胡氏。耕读传家,累着清德。父际清公由浙江镇海迁居孝丰,尤以善行称于乡里。公少而豁朗英峙。只身游燕、赵间,览河山之壮丽,念国族 之阽危,慨然有澄清之志,时国父孙公开府广州,创黄埔军校,今总统蒋公为校长。闻讯欣然,负笈前往,第一期毕业,以见习官用。参与东征之役。十四年棉湖之 战,因功擢升为上尉营附,旋迁少校。十五年北伐出师,任第一师第二团团长。进军铜鼓,击破孙传芳混成旅扬震东部。继攻牛行、乐化车站及奉新县,均克之。遂 南昌之战,俘敌方本仁部九千人。上饶之役,复歼敌谢文炳全部。入浙后,洋埠之战,敌孟昭月凭险顽抗,我友军受挫,公率部破其主力,挽回战局,遂得迅复杭 城。上海之战,由闵行潜渡黄埔江,袭敌毕庶澄部,攻佔莘庄、龙华及兵工厂,俘获无算。翌年冬,以奇计制服敌铁甲车,收复蚌埠,论功升第二十二师师长。旋协 同友军,收复徐州。十七年二期北伐,败张宗昌部于枣庄临城,会师济南,全国统一之局迅告完成。是年秋,部队缩编,改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十八年春,桂军胡 陶据武汉叛变,奉命西征,所部首入汉口。五月冯玉祥叛变,以讨逆军入豫,败冯部孙良诚于嵩山中岳洞。明年元月,唐生智又据郑州叛变,第二旅迂回平汉路东, 至崇仔砦,俘其团长九人,唐部遂瓦解。会中原战事再起,复亲率第五团,击败孙良诚偷袭之兵,厥功尤伟,洊升第一师师长。驻军开封郑州,剿灭着匪大月牙,地 方又安,民困以苏。嗣后入皖进剿共军,收复六安、霍山。追剿徐匪向前,沿大别桐柏山入川鄂边境,三越秦岭,激战于漫川关、引驾回、凤凰嘴、宁羌各地,毙匪 极众。二十四年毛共泽东率众西窜,川西会剿,公部自摩天岭至青川平武,力攻而入,即晋邓艾入蜀之古阴平道。与共战于松潘,大破之。匪众四五万,倖逃陕西者 才五六千耳。是役也,自春徂冬,寒暑饥疲,疫疠时作,公与士卒同甘苦,抚循慰勉,故战志始终旺盛。二十五年,第一师扩编为第一军,公晋任军长。入甘,再败 匪于同心城、预旺堡、韦州。适西安事变猝发,总统蒙难,乃率军东还,迎击张杨逆部,致剿共未奏 庭之捷,而负嵎之势以成。论者谓张杨之变,为此后国家祸乱 之因,殆非虚语;不徒公以当日杀贼未竟全功为憾也。抗战军兴,率第一、第七十八两师增援上海,苦战六週,予寇重创。二十六年冬,升任第十七军团长,明年兼 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主任,移节西安,奉命整编华北各战场退陕部队。嗣参加罗山兰封之战,击溃敌精锐土肥原师团。又明年,升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仍驻关中, 捍卫河防,封锁陕北边境。三十三年,敌陷洛阳,以山地兵第一百一十师团为主力,自卢氏窥陕境,破之。右御日军,左拒共军,卒使豫西及陕甘宁青一带安堵如 恆,纾政府西顾之忧,微公之力莫及此。旋受命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三十四年八月,日本投降。公奉命至郑州受降。时共军猖乱,乃出师增援冀晋,授以方略,长 驱数百里,匪莫敢犯。三十六年三月,进攻匪剿延安,三日克之。五月各战区裁撤,改任西安绥署主任。厥后榆林、大荔、泾渭河谷、中条山、运城、临汾之战,无 不予匪重创。三十八年春。总统引退,四月,首都沦陷,匪由南阳,循白河,窥汉中,西安侧背受敌,五月奉命移师汉中,击溃进犯安康之匪。十一月奉命急援重 庆,掩护政府迁蓉。于时贼势已成,而川滇诸将领续叛,虽大局已无可为,然公所部犹能奋其最后之一击,尝谕袍泽曰:勤王之师,义无反顾,设 领袖蒙难,吾辈 何以为人?故第一军千里应援,与匪在南温泉、白市驿、江津等地血战三昼夜,死亡枕借余众仅一团。将士之义烈,概可见矣。来台后,四十年奉命指挥整理大陈海 上游击部队,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兼浙江省政府主席,梳爬整饬,殚精竭虑,前后攻袭共军九十三次;并亲率所部攻黄礁、洞头、大小洋屿诸岛,予匪重创。四 十四年九月,调澎湖防卫司令官。四十五年赴美考察。四十八年十月,任满调总统府战略顾问。至逝世前,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 究院院务委员。迹公生平,几无日不在战阵之中。治军以严,而驭下以厚;律己以俭,而待人以丰;嫉恶如仇,而好覆人过;爱才若渴,则善推其功;故袍泽咸心悦 诚服,乐为效命,非偶然也。五十一年二月十四日以疾卒于台北荣民医院,春秋六十有四。表闻总统蒋公,深为震悼,亲临弔祭,饬典优隆,以彰忠荩。德配叶霞翟 女士,生男子二,为真,为善,女子二,为美,为明。同年六月九日葬公于台北阳明山之阳,亲友袍泽会葬者千数百人。备极哀荣,同仁倡议刊行纪念册,以昭矜 式,遗列为传记,因述其所知于公之生平事蹟者如上,深媿不文,未能表彰公之功德于万一也。

代序

我与胡宗南将军


  其志洁,其行廉。数同学少年,惟卫霍相望。
  遇上忠,遇下爱。萃平生风谊,在宗李之间!

  这是我致悼胡宗南将军的一副輓联。自胡将军逝世以后,我将这位功在旂常的大将,几无时不在追思悼惜之中,尤使我梦寐难忘的,就是两人形迹相亲的许多往事。

   我做胡将军的直属部下,是在民国十九年。当时,他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我是第一师第二旅的旅长,参加豫东作战。每逢战况紧急的时候,我总会在第一线 和战友们一起。有一次,师长以电话询问我的行踪,副旅长梁华盛将军报告他说在最前线。于是,他冒着勐烈的砲火赶来,相见之下,以半带责备的口吻对我说: 「身为一旅之长,应该在旅的指挥所,岂可冒此危险,误了你指挥全旅的任务?」从责备的口吻中,我开始了对他对部属的关怀和爱护:事实上他也是冒着危险而来 的。

  民国二十年第一师奉命驰援江西剿共,部队驻扎萍乡。我的祖父恰在此时弃养,噩耗传来,本拟束装返里奔丧,可是本师任务非常重要, 胡将军勉我移孝作忠,遂打消归计。萍乡与长沙,近在咫尺之间,可以朝发而夕至;同时,我自投军黄埔,即未回过故乡,祖父之丧,不得亲视含殓,虽不免有亏孝 行,然国尔忘家,公尔忘私,使我在以后数十年能替国家稍尽匹夫之责,未尝不是胡将军当年的一番启迪!

  民国二十二年,我担任第二师师 长,经长城抗日之役,移驻北平。这时,胡将军由西安莅平,老友重逢,欣然道故。他和我谈到华北当时的危机,同时谈到四川剿共问题,结论是攘外必先安内,最 后提出部队支援。他说:「第一师和第二师是兄弟之师,我和你是患难之交,希望你能拨一个旅给我指挥。」我毫未犹豫的回答道:「只要你需要,同时得到领袖的 许可,我马上遵命办理。」不久,第二师便拨一个旅给他指挥,以后该旅在四川松潘曾建有辉煌的战果,旅长是现在台北的钟松将军。

  民国二 十五年西安事变之后,我奉命慰问驻西北的部队,特别到王曲去看胡将军,天气异常寒冷,他住在一个 洞里,既未着皮衣,也未生火,手上脸上都冻得红肿发烂, 我埋怨他;为什么不加衣,不烤火?他说:「弟兄们享受不到的,我也不要享受,今天是需要我们上下一致来克服困难,身体发肤的受煎熬,算不了什么!」他的 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坎,更无形中增加了我抵制苦难的勇气。事实上,胡将军的一生,始终是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的脑子里真是没有存留半点私念,那种衣粗食粝 的作风,正像一个苦行的长老。

  民国二十六年上海之役,我是第八军军长。胡将军则是军团长。当时,军团的组织尚未完成,第八军先到战 场,通讯设备比较完整,毅然负起了两个单位的通讯任务。每当夜晚,敌人攻击停止时,他总喜欢邀我到南翔车站附近去散步,从战争的状况,敌我的力量,部队的 部署,以及为学做人的道理,可说上下古今,无所不谈。到最后,便是勉励我如何打一次胜仗,才踏着苍茫的夜色,缓缓归。

  上海撤退时,他 打电话给我,一开口就说:「失败了!我们将撤退,向南京转进,我不能来看你……。」我回答他:「抗日战争是长期性的,只要青山在,总有报仇雪耻的一天,你 先走,我部署好就来。」他那呜咽欲泣的声音,至今犹萦绕在我的耳际,实在是太使人感动了!自此之后,胡将军率领重兵,移驻西北,我也失去了追随他的机会。 但是彼此间的情感,则是唿吸相通,有增无已。

  民国二十七年,我在成都,接到他的急电,说朱绍良将军卧病兰州,边区的医生不易找,一定要我找位医生到兰州去替朱先生治病。终于,我请到了一位叶大夫,由胡将军用专机接去,把朱先生的病治好才回来,但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胡将军对长官和朋友的敬爱之忱!

  民国二十八年,胡将军患牙病,他要来成都治疗,嘱我为他准备一切,同时吩咐我不要告诉任何人,以免麻烦人家。他来了以后,我们看看电影,吃吃小馆子,逛逛名胜,足迹踏遍了有名的锦官城。这是我和他相处最久,也最轻松的一段时间。

  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他仍然坐镇西北。民国三十六年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挥兵直捣匪巢,共军立寨为王的根据地,几全部被摧毁,毛匪泽东仓皇脱逃,成了漏网之鱼。这一击,对西北局势及整个剿共战争,都有影响,我曾经为他鼓掌称贺。

  我们不在一起时,经常保持着书札往来,他的钢笔字,写得十分秀丽,只要看到信封,就知道是他寄来的,一封一封都充满着纯挚的情感,信中谈军国大计,也谈身边琐事,我特别珍视这些信札,把它全部装裱,可惜都留在大陆,与古国河山,同罹浩 ,这是我最难去怀的。

  以上是我和胡将军交往的一鳞半爪,时时会在我的记忆中翻动。如今,老友云亡,对宿草之新阡,念将军之大树,真有「凭谁问,廉颇老矣」之感!

   我与胡将军自黄埔结识以来,将近四十年间,是同学,是长官与部属,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正由于这许多关系,彼此莫逆于心,有如兄弟手足一般。黄埔毕业 以后,我们怀着万丈豪情,奔向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接受磨洗。东征、北伐、抗日、剿共,无数次的革命战争,消磨了我们年轻的岁月,也坚定了我们许身报国的所 志所事。遭际愈艰苦,情感愈真挚,而胡将军宽宏豁达的襟抱,公忠体国的热诚,也愈使人挹之不尽!

  四十年来,人海沧桑。国家的变动,不 可谓不大,黄埔军人受领袖的付託,也不可谓不重。而真能以领袖的意志为意志,以国家的利益为利益者,胡将军作我们的楷模,是当之无愧的。我所了解的胡将 军,在权位日隆之时,未尝有矜伐之意,在丛谤交集之际,未尝有诋毁之心,他始终是坚守立场,坚守岗位,坚守对领袖效忠的赤忱,不忧,不惑,不惧,埋下头来 去竭尽他的军人本份。这是我对他体念最深刻的地方,也正是我们黄埔军人应该效法的地方。

黄杰

自序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

   胡宗南先生毕生忠荩,功在党国。铁肩担主义,血手写文章。北伐、剿共、抗战、戡乱无役不从,为军之先锋,为国之中坚。其为人也,高风亮节,让功承谤。事 有所碑,无我为大,业有所成,基层为大;成仁取义,无名为大。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平生不招待记者,不发布新闻。任何诬蔑中伤,从不辩白自己。尝谓: 「大丈夫立身处世,俯仰无愧,何必求人谅解。」手定战士之人生观为「生于理智,长于战斗,成于坚苦,终于道义。」阐云:「择善固执,贯彻始终,理智也;克 复困难,战胜环境,战斗也;屡败屡胜,百战不挠,艰苦也;笃信死守,不计成败利钝,道义也。由真切之理智,而归于雄伟之道义,此战士之所以为圣贤、为英 雄,为时代光辉,为民众表率。」先生之言,铿锵有力,精湛简明。所谓〈今日之战士〉一文,集哲学、科学、兵学于一炉,闻之者镂骨铭心,溶融肺脏。虽时逾五 十年,又切切而不能忘。

  先生之赤肝义胆,忠于党国,忠于领袖,发之于天性,诚之于五衷。毕生不治产业,清廉坚贞,尤足千秋风范,临终之时,已身为上将军,生无片瓦之屋,死无银行帐户。世人言满清三百余年来历数清廉之官,以彭玉麟为最;民国五十年来,历数清廉之官,以胡宗南为最,岂偶然哉!

   先生逝世已二十八年矣,惧时随世逝,儒将伟绩,恐失传于后世,谨不揣谫陋,偕郭谷钰、黄润生、郑思聪、楼登岳、王希尧等诸学长,广集资料,并为使后人能 了解当时之大局,故将当年大事之年、月、日,列记于篇章之后,稿成送《老兵天地杂志》发表,以求先进长辈之指正。每月刊出一章,其间添蒙史铭、王仲廉、吴 允周、吴俊、潘光、任光德诸师长之指导鼓励,至感激奋。自七十五年九月三日起,迄七十九年元月三日止,全部刊竣,今付梓单行本,蒙郭谷钰学长提供全部图片 及设计封面,增益匪浅,复蒙康世统、林金朝二位老师在百忙中指导校正,感铭心腑,深致谢忱。尚有望于长官、学长,不吝指正,弥补阙陋,俾使再版时得以完美 无瑕。幸甚!幸甚!

徐枕

图书试读

生于忧患

一 家世故乡
胡姓为帝舜之后,周武王封虞舜三十三代孙胡公满于陈。胡公满周初为陶正之官,亦为周武王之东床快婿,因被封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故称陈侯,为奉祀虞舜的正统,后来子孙繁衍,散居各地遂以陈为姓,但在封陈以前散居各地之后裔,仍以胡为姓。西晋末五胡乱华时,纷纷南迁避乱,至明朝孝宗弘治中叶(西元一四八八│一五○五)有胡公讳钰,字纯德者,定居浙江定海县属之陈华埔,先生为其十五世孙也。清康熙二十七年(西元一六八八年),分定海县之沿海地区设镇海县,故世为镇海县人。曾祖讳仁杰公,为清之国学生,祖父讳自珣公,为郡庠生,父讳敷政公,字际清,亦清之国学生,妣王太夫人,同县小港人也。

民前十六年,即光绪二十二年,阴历四月初四日(西元一八九六年五月十二日),先生出生于镇海县陈华埔朱家塘楼自宅。二岁时,因父际清公受族兄汉政先生之邀,徙孝丰鹤落溪村经营药业。并随同汉政先生学习清丈土地,测量沟洫之工作。清时各地设有掌管地籍之人员,称为庄书,负责办理清丈田亩及田产买卖之事,以后际清公遂以庄书为业。由于为人公正和蔼,为当地田户所崇敬信赖,声誉日隆。县衙遂延聘其为催收主任,掌管全县田产买卖过户之职││如当今之县地政事务所主任。

先生四岁时,生母王太夫人病故,葬于镇海小山之祖墓,七岁时,际清公在鹤落溪村续娶吴太夫人,乃于是年冬回镇海,挈先生至孝丰定居,遂佔籍为孝丰。

二 良师识慧童
八岁入学,从同村邑庠生诸鸣銮先生就读,是岁继母吴太夫人生弟仲。九岁时诸鸣銮先生捐馆,改从诸献庄先生就读。十二岁诸献庄先生因故离去,乃从诸懿德先生就读。

懿德见其勤朴苦学,器宇不凡,每勉以立志,并以岳武穆、文天祥、史可法、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名人之忠勇为国事迹及清廉风范,诲以大成,并讲述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及上后主书。先生存闻贤思齐之心,尤以对彭玉麟之词河运总督奏章及诸葛亮上后主表二文,感触至深。
是年,国父领导之革命,已风起云涌。四月黄冈、惠州、七女胡,五月安庆,七月钦州,十月镇南关等起义诸役,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党人为国为民之壮烈牺牲,虽事皆未成,但对当时学童之心理,已深受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五) 《一代名将胡宗南》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重新审视民国历史的机会。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像胡宗南这样的军事人物,其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客观、多维度的视角来解读这位将领。它是否会探讨胡宗南在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地位?他与其他派系之间是否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较量?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展现他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的真实能力,以及他在战略决策上的得失。例如,他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部署,他对共产党军队的认识,以及他对战争走向的判断。这些方面能否得到深入的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过于简化的标签式评价,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胡宗南的功过,以及他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三) 《一代名将胡宗南》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探索历史真相的期待去阅读。我对于书中能否还原一个立体、丰满的胡宗南充满好奇。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符号,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他的思想、情感和局限。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比如,他对蒋介石的忠诚是如何形成的?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又是如何转变的?在国共两党激烈的斗争中,他所面临的压力和挣扎又有多大?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他与陈诚、顾祝同等其他国民党将领之间的关系?这些微妙的互动,往往能折射出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格局和派系斗争。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从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已有的史料,从而让我们对胡宗南的评价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一) 初拿到《一代名将胡宗南》,就被其厚重的封面和精炼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军事人物。胡宗南,这个名字在许多历史叙述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但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紧密相连?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契机。我期望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胡宗南从一个青年军官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国民党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以及在关键历史事件中的决策过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他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的处境和选择。毕竟,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而解读胡宗南,也是在解读那段充满硝烟与权谋的岁月。对这位“西北王”的深入剖析,或许能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那个时代军事战略、政治博弈以及个人命运的隐秘细节。

评分

(二) 翻阅《一代名将胡宗南》,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战场上的厮杀声,也能感受到政治舞台上的暗流涌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胡宗南军事生涯的描绘,比如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他在西安事变后的角色,以及他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部署。这些都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决定他历史地位的关键时期。我渴望了解他在这些重大事件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他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决策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他指挥的那些著名战役?书中对他的军事思想是否有独到的解读?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超越一般史料的视角,深入挖掘胡宗南作为一名将领的真实面貌,他的军事才能是否被低估,抑或是他的战略失误又暴露了怎样的局限性?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这位名将,理解他为何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脱颖而出,又为何最终走向历史的另一面。

评分

(四) 我对《一代名将胡宗南》一书抱有极大的探究欲,特别是关于他在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后的经历。那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阶段,也是最为艰难和充满争议的时期。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他在大陆撤退前后的决策,他对局势的判断是否有失误之处,以及他在台湾时期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他为什么会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这种信任的基础是什么?是能力、忠诚,还是其他更复杂的因素?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和性格的描写,比如他的生活习惯、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他对家国的深层情感。毕竟,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也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一个更加生动、真实的胡宗南,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跌宕起伏的个体,他的悲欢离合,他的功过是非,都能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