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

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历史
  • 另类史观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普及
  • 新史学
  • 历史真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史」是纪录人类社会「过去式」的事件簿。

  1839年,鸦片战争的第一声炮响,
  宣告这个长期封闭的东方古老大国要被撕裂。
  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系统瓦解,
  封建的社会、传统的制度,
  无一不受到剧烈的震撼与摧毁!

  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
  中国先进知识份子追寻救国图强,并重新检视中国地位,
  这些「超前」的观点,
  无可避免与固守传统的国家政权和普罗大众产生矛盾与摩擦。

  历史上不为人知的轶事与悬案,一直是引人兴趣的话题!

  你知道……
  改革领袖康有为的海外流亡生活其实很幸福?
  大太监李莲英是如何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
  慈禧太后古稀之年却容貌娇美的独门养生秘笈?
  圆明园历经几次劫难?
  1870年天津教案的起因真相为何?
  收复新疆,慈禧太后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清末三帝绝嗣,是天绝皇嗣?还是另有原因?
  清光绪皇帝的死因真相大白了?
  清末力图改革为何还是以失败收场?
  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
  近代中国对外赔款到底有多巨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董佳


  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先后在《抗日战争研究》、《民国研究》、《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高校理论战线》、《中国文物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项,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六项,另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前言

【人物过往】
「海上苏武」的百年冤案
「忠王」李秀成的忠与不忠
天国才子:石达开
帝国最后的武士:僧格林沁
青年袁世凯曾因爱国而「抗日援朝」
大清美籍外交使臣:蒲安臣
康有为的幸福流亡生活
被冤死的军机大臣:赵舒翘
大太监李莲英其人其事
奇女子赛金花传奇

【纪事焦点】
圆明园共遭几次劫难?
太平天国的财宝到底藏在哪里?
总理衙门四十年
一场流言引发的天津教案
慈禧拍板收复新疆
潜伏中国:甲午战前的日本对华间谍战
「苏报案」是怎么一回事?
千年科举的终结
清末三帝为什么绝嗣?
「苦命皇帝」光绪的死因真相
庚子退款的来龙去脉
清末改革因何失败?
外蒙古是如何从中国独立出去的?

【岁月留痕】
慈禧太后为何被称为「老佛爷」?
让人大开眼界的慈禧养生术
曾国藩为何不敢反清称帝?
真实的《投名状》:晚清四大奇案之「刺马案」
酷刑「凌迟」的废除
封疆大吏为何寓庙而居?
不差钱的大清为何屡打败仗?
「学而优则商」:史上唯一的「状元下海」始末
晚清报纸一览
近代中国对外赔款知多少?

图书序言

前言

  对于历史的特性,近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曾将之概括为「连续性」和「交互性」。仅就历史的连续性而论,罗氏告诫我们,近代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不能将其与过去的一切相分离。掩卷思之,我认为此话甚有道理。仔细思考现代中国的形成、发展与进步,又何尝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完全撇清呢?例如,我们今天习惯上称之为「新社会」,国家被唤为「新中国」。既然有「新」字之说,则必然有「旧」字与之相对应,而「旧社会」、「旧中国」亦不能不摄入世人之眼帘。道理很简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了解「旧社会」、「旧中国」的危难与黑暗,亦自然不能理解「新社会」、「新中国」的孕育及产生。

  那么,这个被现代中国人视作是「旧中国」的历史又从何谈起呢?鸦片战争应当是一个起点。从鸦片战争开始,古老的中国开始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随着彼此交往的一天天增加,那些国门洞开后一股脑儿涌进的泰西文明日渐对长期封闭的这个东方古老国度产生了诸多深刻影响。这所造成的后果,不单是军事、经济和所谓一切的物质文明的更迭,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系统的大换血。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明基础,都受到了剧烈的震动和变更。老实讲,我们今天没有哪件事是独立于世界的,要研究现当代中国,非了解国际情势不可。而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状况的老根儿恐怕还得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那声炮响算起。

  不过,那些试图对历史进行发掘的有心人大多都会发现,事实上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近代史,想要真正撩开她的面纱,对她进行深入了解却并不容易。近代以来,或由于当事人的刻意布局,或由于史料文献的破残消匿,或由于意识形态的局限,以及民族主义的思想束缚,常常有一些隐藏在表像背后的历史真实被主观人为地遮蔽起来,时间一长自然「弄假成真」,以至于现在不少戏说惑众的伪史大行其道,一些篡改历史、不负责任的胡说公开传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凡此种种,每一个从事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身上都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是故,本书的写作目标就是对准这些史学乱象进行「正本清源」,对一些大家有所了解却又尚不深透的历史原委予以完整、真实地呈现。特别是对一些几乎已成定论、又广为世人所知的错误认识进行「拨乱反正」,基于史实重新提出新认识,从而丰富大家对历史复杂性、曲折性的认知。譬如,书中对蒙冤百年的叶名琛、驻朝监国时的青年袁世凯、决断收复新疆的慈禧等诸多重要人物的历史评价问题,均力图通过让史实「说话」的方式,对他们做出客观、准确、真实的再评价。

  另一方面,如若从文明冲突的角度分析,这七十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又可以解读为一部中外异质文明从冲突、对抗,到相知、融合的文化交流史。古老且变化缓慢的文明在遇到另一种现代和更有生气的文明后步步退却,中国的先进知识份子在追寻救国图强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在新世界格局中重新检视中国地位的新观点。而这些在当时有些「超前」的观点,又不可避免地与固守传统的国家政权和普罗大众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简言之,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出大戏:一出是向外扩张的西方海洋文明和固守传统的中国大陆文化之间的文化对抗,另一出则是第一出的衍生物,表现为辛亥革命前中国内部的剧烈社会分化与思想激荡。故而本书也试图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蒲安臣出洋、天津教案的来龙去脉、苏报案、废科举、废凌迟、张謇下海等一些历史事实的描述能唤起读者对中国传统社会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迅速转变的反思。

  回顾自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始觉自己从接受专业的史学训练算起弹指一挥间已走过十二个春夏秋冬。十二年看似漫长,如今感觉却是如白驹过隙,倏然而已。回顾这么多年来的点点滴滴,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体会到了科研探索的艰辛,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在专业上,体验了由「技法」到「思想」的转变,在人生意义的感悟上,也经历了一次痛并快乐的修炼。在对历史进行解读的问题上,我个人以为,品读历史既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生动的。很多朋友喜欢历史,尤其乐于在闲暇之时对历史人物事件品头论足。一些民间故事由于其轻松、活泼、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叙事风格而深受人们喜爱。一时间,「戏说」取代「正说」,塑造了人们心中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印象。因此,本书在创作中也尽可能地做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起因、缘由、过程和结局的描述,採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思想来达到寓教于史的目的。应该说这也是我本人写作上的一个尝试和努力,希望能够达到深入又能浅出、严谨而不显拘谨、通俗而不失高雅的境界。

  随着这部书稿写作结束,自己虽有如释重负之感,但又恐有不当而贻笑大方。所幸从写作伊始,大众读物编辑室的马燕和刘树林编辑就对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提供了诸多宝贵意见,感谢她们对我的信任。书稿完成后,马老师和刘老师又对文字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审阅和校订工作。她们工作中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令我极为钦佩。应该讲,这部书稿能按时完成,实与二位编辑的悉心帮助密不可分。由于工作繁忙、水准有限,本书一定有不足之处,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应归咎于我本人,同时也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改正。

图书试读

让人大开眼界的慈禧养生术

说起慈禧,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垂帘听政」冷酷无情的阴谋家。可大家别忘了,慈禧也是个女人。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是女人,又有哪个不爱美呢?这里,我们就晒一晒「慈禧老佛爷」的养生术,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慈禧太后(1835-1908),满族,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安徽徽甯池太广道道员惠征之女,名杏贞,小名杏儿、兰儿。咸丰2年(1852)入宫,封懿贵人。咸丰6年(1856),进懿贵妃。同治皇帝即位后,封「慈禧皇太后」。俗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或「老佛爷」,死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慈禧太后生前曾两次垂帘听政,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她当政的那段日子,也是清王朝有史以来内忧外患最严重的一个时期。在慈禧掌权的四十八年中,她既享尽了世间荣华富贵,也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然而,与大清的大多数男性统治者相比,慈禧不但健康地一直活到七十四岁,而且在古稀之年仍神思敏捷、肌肤如玉、青丝不落,风韵不减。后来,「和硕格格」裕德龄曾在她所着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到年老时,肌肤仍然如同妙龄少女般白嫩光滑。美国的女画家卡尔,1904年也曾与慈禧朝夕相处九个月,为慈禧画像。后来卡尔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慈禧写照记》一书,她对慈禧的外貌是这样描述的:

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慈禧以古稀之年,还能保持这般精神健硕、容貌娇美,证明「老佛爷」在养生方面,的确有异于常人的独门秘笈。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