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I & II)

历史笔记(I & I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笔记
  • 学习
  • 教育
  • 参考书
  • 历史学习
  • 历史资料
  • 学生
  • 教材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笔记》系高华教授的遗作。1300页,分二卷。

  第一编「革命、内战与民族主义」分论国民党共产党两党1949年前各自的历史。作为内战胜利方的中共是本章的论述重点,所选文章不仅反映其革命夺权历程,还映射出1949年后政治实践的某些雏形。

  第二编「断裂与延续」主要论及毛泽东时代,内容涵盖了多个历史事件。毛泽东与林彪内争堪称毛时代最具戏剧化的事件。它固然以毛的获胜告终,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个人崇拜神话的谢幕就此徐徐开启。本章最后一篇文章就集中阐释了毛林之争。

  第三编《「从『大破』走向『大立』」:文革中的「新生事物」》为一篇未刊稿。高华教授生前承担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七卷的写作任务。他已列出该卷写作纲要,惜乎天不假年,只完成了十余万字的文稿。本书另附上高华教授的整章规划与观点,希望借此推动对波诡云谲的文革史研究。

  第四编《读书有感》包含多篇书评,论及对象既有风云人物,也有平头百姓,既有追随国民党政权迁台的作家,也有大陆人所皆知的左翼文人。本章通过对他们回忆的评议展现出多角度的时代变迁与个体感受。
史海拾遗:文明的脉络与思想的火花 第一卷:古老的回响与帝国的兴衰 本书深入探究了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到尼罗河畔的法老王朝,细致描摹了这些早期文明的政治结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与技术革新。我们着重分析了文字的发明如何成为历史传承的基石,以及灌溉农业在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视角转向爱琴文明的辉煌与希腊城邦的勃发。雅典的民主实践被置于严苛的审视之下,探讨其局限性与对后世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模式与雅典的文化繁荣形成鲜明对比,为理解城邦政治的多样性提供了经典案例。希腊哲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演进,不仅仅是思想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构建西方理性思维框架的关键一步。本书详细梳理了苏格拉底的诘问艺术、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及其对形而上学的奠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与逻辑体系如何为科学研究铺平道路。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不仅是军事史上的壮举,更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催化剂。本书剖析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研究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巴比伦的天文学,以及印度佛教思想对地中海世界的影响。 罗马的崛起被视为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权力积累过程。从早期的王政到共和国的建立,再到布匿战争中对迦太基的决定性胜利,展现了罗马人无与伦比的军事纪律和法律构建能力。共和国的制度,特别是元老院和保民官的权力制衡,被详细解读。然而,内部的社会矛盾、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尝试以及最终的军事独裁倾向,如何一步步将共和国推向深渊,成为本卷探讨的核心冲突。凯撒的崛起与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标志着帝国时代的开启。本书侧重分析了“罗马和平”(Pax Romana)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道)的意义,以及法律体系(《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法律传统的塑造。 我们并未忽视帝国晚期的衰退迹象。来自北方蛮族的压力、财政的枯竭、瘟疫的肆虐以及精神世界的转向——基督教的兴起及其与传统罗马信仰的冲突——共同构成了西罗马帝国解体的复杂图景。拜占庭帝国的延续性及其对古典知识的保存,也被视为罗马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枢纽作用进行了评述。 第二卷:中世纪的转型与世界的新格局 第二卷将目光投向中世纪,一个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的漫长时期。本书旨在揭示其内在的活力与结构性变化。 在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是权力分散化和地方自治的必然结果。本书详细描述了采邑制、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庄园经济的运作模式。基督教会在这一结构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不仅是精神支柱,也是主要的文化、教育和行政中心。加洛林王朝的复兴尝试,尤其是查理曼大帝的加冕,象征着对古罗马帝国的政治追忆与教会权力的结合。 从十一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盛期”。农业技术的改进(如重犁、三圃制)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复兴。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复杂,既有宗教热情,也有经济扩张的驱动力。这些远征对欧洲与近东的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产生了持久影响。大学的兴起——以博洛尼亚、巴黎为代表——标志着理性探究的复苏,经院哲学的核心辩论,如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改造,构成了这一时期知识界的巅峰成就。 与此同时,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及其在科学、数学和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被凸显。从倭马亚王朝到阿拔斯王朝,巴格达成为连接东西方知识的桥梁。本书介绍了阿拉伯学者在代数、光学和天文学上的突破,以及他们对保存和发展古典文献的努力,强调了这种跨文化知识传播对欧洲文艺复兴的间接推动作用。 在东方,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法典之后,持续在君士坦丁堡维持着高度集中的官僚体系和强大的军事防御。而东欧的基辅罗斯在接受东正教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斯拉夫文化圈。 中世纪晚期,一系列危机重塑了欧洲格局:黑死病的毁灭性影响暴露了封建体制的脆弱性;百年战争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教会大分裂则严重削弱了罗马教廷的权威。这些动荡为随后的重大变革——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埋下了伏笔。本书最后分析了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攻陷如何标志着中世纪终结的一个重要符号,并迫使欧洲重新审视其贸易路线和世界观。 总而言之,这两卷书力求超越线性叙事,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文化互动以及思想的持续演变,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人类文明基石的坚实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华(1954-2011)


  历史学家。因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而知名。《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揭示了中国式思想改造的缘起与模式,尤为学界所重。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以及当代中国史的研究。2007年罹患肝癌,2011年12月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已出版着作有《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身份和差异》《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革命年代》。

图书目录

vii 编者的话 (黄骏)

第一编   革命、内战与民族主义
3    中国20世纪的革命、内战与民族主义
21   创建中国现代民族独立国家
41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65   蒋介石民族主义观之得失
77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
103 「肃AB团」事件的历史考察
125  红军长征的历史敍述是怎样形成的?
141  毛泽东与1937年的刘少奇、洛甫之争
159  在「道」与「势」之间
——毛泽东为发动延安整风运动所作的准备
187  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思想改造、制度创设与政治运作
243  中共从「五四」教育遗产中吸取了什么
——延安教育的价值及其局限
263  民族主义乎?国际主义乎?
273  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败

第二编   断裂与延续
291  如何认识毛泽东时代?
299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
315  敍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
——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
333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
——以江苏省为例
355  北京政争与地方
——释读《江渭清回忆录》
379  历史真实与鞍钢宪法的「政治正确性」
395  大饥荒中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与代食品
421  大灾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
447  在贵州「四清运动」的背后
487  阶级身份和差异
——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
565  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87  建国后医疗卫生工作体制的形成与「卫生革命」的兴起
621  革命政治的变异和退化
——对「林彪事件」的再考察

第三编   「文革」研究
1  从「大破」走到「大立」
——「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143 新秩序和新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七卷大纲)
——从军人体制的确立到林彪事件 1969–197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七卷大纲 )

第四编   读书有感
153  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
——读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记
183  初读《杨尚昆日记》
197  读毛泽东词《人有病,天知否?》
203  读《七律.有所思》看毛泽东发动「文革」的运思
237  他何以选择离开
——王鼎钧《关山夺路》读后
253  冷战年代一位读书人的困窘和坚守
——读王鼎钧的《文学江湖》
273  找回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博古与毛泽东》读后
315  从丁玲的命运看革命文艺生态中的文化、权力与政治
339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
351  「思想」的累与痛
——胡伯威《青春‧北大》读后
367  一个「外逃者」眼中的苏联
——雷光汉的《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苏联流亡记》
387  新中国五十年代初是如何进行社会统合的
——对十五个「小人物」回忆录的研究
425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
437  近年来民间的当代史书写
449  和研究生谈几本史学名着

附录一
479  答杨锦麟:回首延安
485  总结国共60年历史教训
493  革命敍述的兴起、延续与转型
531   国家主义的文字、图像的再造
——参观张大力「第二历史」展览的发言
537  我为什么研究延安整风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后记
551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
——革命年代
563  难忘吐露港畔的「学术家园」

附录二
587  一本书的高华
598  高华先生印象记

图书序言

编者的话

  《历史笔记》系先师高华教授的遗作。2011年有国内出版社主动表达出版先师文集的愿望,先师为此着手整理文章,并决定将这部自选集命名为《历史笔记》。然而不断加重的病情迫使他不得不将此事悬置起来。先师身后师母刘绍洪命嘱我继续整理文章。现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文集,就是在先师自选集的基础上,再增添文章而成。出于对往生者意愿的尊重,故本书仍以《历史笔记》命名。

  本书分二卷,收录有先师的论文、讲稿与访谈四十余篇。

  第一编「革命、内战与民族主义」分述国共两党1949年前各自的历史。作为内战胜利方的中共是本章论述的重点,所选文章不仅反映其革命夺权历程,还映射出1949年后政治实践的某些雏形。

  第二编「断裂与延续」主要论及毛泽东时代,内容涵盖了多个历史事件。毛与林彪内争堪称毛时代最具戏剧化的事件。它固然以毛的获胜告终,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个人崇拜神话的谢幕就此徐徐开启。本章最后一篇文章就集中阐释了先师对毛林之争的见解。

  第三编「文革研究」选用的《 「从『大破』走到『大立』」: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系一篇未刊稿。先师生前承担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丛书第七卷的写作任务。他已列出该卷写作纲要,惜乎天下假年,只完成了十余万字的文稿。我从这十余万字遗留文稿中整理出完整一章的内容,另附上先师的规划与观点与读者分享,希望借此推动波诡云谲的文革史研究。

  第四编「读书有感」包含多篇书评,论及对象既有风云人物,也有平头百姓,既有追随国民党政权迁台的作家,也有大陆人所皆知的左翼文人。本章通过对他们回忆的评议展现出多角度的时代变迁与个体感受。

  附录部分主要收录了数篇先师与媒体的访谈、人生述往以及他人笔下的先师印象记。

  本书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先师的两位好友章诒和女士与胡杰先生。章女士从胡先生处得知先师留有遗作后,主动向师母推荐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并为《历史笔记》的顺利出版付出心力,因此这本书也是她与先师友谊的见证。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林道群总编辑为这本书做出许多细致的工作,在此谨向林先生和帮助校对书稿的董明兄致以诚挚的谢意。

  先师虽已远去数年,可他的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对我的耳提面命彷彿还在昨天,祝他在天国一切安好!

黄  骏
2014年3月16日于南京

图书试读

第一编

革命、内战与民族主义
中国20世纪的革命、内战与民族主义


□ 问   ■ 高华答

孙、蒋学习苏联建党军

□ 孙文和蒋介石先后在学习苏联的建党建军原则和党军党国问题上,都认为苏联是个学习的好榜样,你觉得其中有什么必然性吗?

■ 向苏联学习──「以俄为师」,这个思路是孙文定的。孙对苏联革命的总结是,苏联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建立了党军,这是一支由党和党的领袖完全控制的军队。我们中国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这方面毫无建树。孙文自己没有去过苏联,他的这个思想是根据二手材料和当时西方的报导提出的。更重要的是,1923年他派蒋介石去苏联考察了三个月左右。这段历史在美国学者陶涵(Jay Taylor)刚出版的《大元帅: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奋斗》中有所描述。蒋亲自去看了,对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有了自己的认识。他基本认同孙的看法,就是以党治国、以党治军,这主要是从中国需要的角度出发。加上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后,苏联给了国民党很大帮助。所以在学习苏联问题上,孙提出了思想,而蒋接受并传成了它。蒋介石以后虽然反共,但「以党治国」的路数并没有改变。

□ 如果孙文只是为了建立一知亲信部队,他也可以学习美国。为什么他和蒋介石都倾向于学习苏联?是不是苏联的意识型态更能对应其在中国的追求?

■ 孙、蒋都曾多次提到,想要拥有一支有主义、有思想的军队,因为他们认识到,这种军队是布尔什维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当时中国军队搭都是无主义、无思想的私家军。至于他们为何没有提出要建立美国式的国防军,我印象中孙没有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也许他觉得中国和美国的差异太大,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实际上是一个稳定和成型的社会,军队在社会中没有特别显着的作用。十月革命则完全是靠军队,把布尔什维克的力量从莫斯科一直延伸到全国。一支有主义、有党领导、有工农群众参加的军队,从革命实用主义角度,给孙和蒋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人过去都是「吃粮当兵」的想法,相比之下,俄国人能鼓动劳动大众为了主义和思想自愿去流血打仗,这太了不起了,这也是为什么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以后就有「党军」这个概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历史笔记(I & II)》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而深沉的意味,而阅读过程也确实给我带来了这种感受。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历史叙述中所展现出的“人性”关怀。他似乎并不把历史人物仅仅当作棋子,而是将他们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他们的情感、欲望、缺点和闪光点。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到惋惜,也会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而感到敬佩。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中的黑暗面,但也不会过分渲染,而是以一种平和但有力的笔触,展现出人类在各种困境中的挣扎与不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一个普通家庭在历史变迁中的故事,那段文字充满了温情,也充满了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宏大历史事件背后,最真实、最动人的个体生命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大人物的宏图伟业,更是无数个普通人生活轨迹的汇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自然,就像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聊天,他娓娓道来,你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跟随他一同品味历史的甘苦。

评分

《历史笔记(I & II)》这本书,可以说是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独特的一本。它不像传统的历史著作那样,有着严谨的学术框架,也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充斥着戏剧化的情节。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特别,他更像是一位历史的“感悟者”,通过自己的视角,将那些历史碎片串联成具有个人色彩的解读。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历史事件时的那种“铺垫”感。作者不会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一些社会现象的描绘,来慢慢引出背后的历史事件。这种方式非常吸引人,让我觉得历史就像一个正在展开的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最终的全貌。而且,书中对于历史的“反思”部分,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总结经验教训,而是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意义,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这种互动式的写作,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与作者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读完《历史笔记(I & II)》,我脑海中充斥着各种画面和思考,这种体验非常奇妙。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细节的捕捉。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拾取那些被遗忘的、微不足道的细节,然后用生动的笔触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历史画卷。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一段关于某个特定节日的描写,作者不仅仅描述了节日的盛况,更是深入到普通民众在节日中的生活点滴,他们的穿着,他们的饮食,他们脸上的笑容,甚至是他们之间窃窃私语的片段。这些细节如此真实,以至于我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味,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的叙事,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旁观者,静静地看着历史的洪流涌过。而且,作者在叙述时,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又疾风骤雨,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历史事件的起伏跌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碎片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

评分

《历史笔记(I & II)》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逐渐深入人心的力量。我一直以来都对历史充满兴趣,但很多时候,读到的历史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情节化,很难找到那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一种非常成熟的智慧。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一种更加温和、更加具象化的方式,来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某个转折时期的描写,作者并没有直接评判当时的决策是正确还是错误,而是通过描绘不同人物在那个关键时刻的挣扎、困惑与选择,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历史的无奈与必然。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的思考空间更大,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有哲理性,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我习以为常的历史观,也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历史笔记(I & II)》,我最近刚读完,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开始拿到书,只是被这个名字吸引,总觉得能记录一些珍贵的历史片段,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时代的描述,那段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我亲身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并没有选择大张旗鼓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些旁观者的视角,或是某个普通人的经历,来展现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特别亲切,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在那个时代,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历史书籍难以给予的。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有力量,有时简洁有力,有时又饱含深情,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心。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更像是在与作者一起,穿越时空,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它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