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筆記(I & II)

曆史筆記(I & II)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曆史筆記》係高華教授的遺作。1300頁,分二捲。

  第一編「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分論國民黨共産黨兩黨1949年前各自的曆史。作為內戰勝利方的中共是本章的論述重點,所選文章不僅反映其革命奪權曆程,還映射齣1949年後政治實踐的某些雛形。

  第二編「斷裂與延續」主要論及毛澤東時代,內容涵蓋瞭多個曆史事件。毛澤東與林彪內爭堪稱毛時代最具戲劇化的事件。它固然以毛的獲勝告終,可「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個人崇拜神話的謝幕就此徐徐開啓。本章最後一篇文章就集中闡釋瞭毛林之爭。

  第三編《「從『大破』走嚮『大立』」:文革中的「新生事物」》為一篇未刊稿。高華教授生前承擔瞭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七捲的寫作任務。他已列齣該捲寫作綱要,惜乎天不假年,隻完成瞭十餘萬字的文稿。本書另附上高華教授的整章規劃與觀點,希望藉此推動對波詭雲譎的文革史研究。

  第四編《讀書有感》包含多篇書評,論及對象既有風雲人物,也有平頭百姓,既有追隨國民黨政權遷颱的作傢,也有大陸人所皆知的左翼文人。本章通過對他們迴憶的評議展現齣多角度的時代變遷與個體感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華(1954-2011)


  曆史學傢。因中國共産黨黨史研究而知名。《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一書揭示瞭中國式思想改造的緣起與模式,尤為學界所重。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為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兼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史、民國史,以及當代中國史的研究。2007年罹患肝癌,2011年12月在南京病逝,享年57歲。已齣版著作有《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身份和差異》《在曆史的風陵渡口》《革命年代》。

圖書目錄

vii 編者的話 (黃駿)

第一編   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3    中國20世紀的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21   創建中國現代民族獨立國傢
41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曆史教訓
65   蔣介石民族主義觀之得失
77   孫科的憲政理念及其限度
103 「肅AB團」事件的曆史考察
125  紅軍長徵的曆史敍述是怎樣形成的?
141  毛澤東與1937年的劉少奇、洛甫之爭
159  在「道」與「勢」之間
——毛澤東為發動延安整風運動所作的準備
187  延安整風運動中的思想改造、製度創設與政治運作
243  中共從「五四」教育遺産中吸取瞭什麼
——延安教育的價值及其局限
263  民族主義乎?國際主義乎?
273  國民黨在軍事上的失敗

第二編   斷裂與延續
291  如何認識毛澤東時代?
299  在革命詞語的高地上
315  敍事視角的多樣性與當代史研究
——以50年代曆史研究為例
333  大躍進運動與國傢權力的擴張
——以江蘇省為例
355  北京政爭與地方
——釋讀《江渭清迴憶錄》
379  曆史真實與鞍鋼憲法的「政治正確性」
395  大飢荒中的「糧食食用增量法」與代食品
421  大災荒與四清運動的起源
447  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
487  階級身份和差異
——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
565  新中國教育製度的形成和發展
587  建國後醫療衛生工作體製的形成與「衛生革命」的興起
621  革命政治的變異和退化
——對「林彪事件」的再考察

第三編   「文革」研究
1  從「大破」走到「大立」
——「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143 新秩序和新衝突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七捲大綱)
——從軍人體製的確立到林彪事件 1969–197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七捲大綱 )

第四編   讀書有感
153  六十年來傢國,萬韆心事誰訴
——讀龍應颱《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劄記
183  初讀《楊尚昆日記》
197  讀毛澤東詞《人有病,天知否?》
203  讀《七律.有所思》看毛澤東發動「文革」的運思
237  他何以選擇離開
——王鼎鈞《關山奪路》讀後
253  冷戰年代一位讀書人的睏窘和堅守
——讀王鼎鈞的《文學江湖》
273  找迴一段被湮沒的曆史
——《博古與毛澤東》讀後
315  從丁玲的命運看革命文藝生態中的文化、權力與政治
339  沙飛:在祖國的天空中自由飛舞的一顆沙粒
351  「思想」的纍與痛
——鬍伯威《青春‧北大》讀後
367  一個「外逃者」眼中的蘇聯
——雷光漢的《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蘇聯流亡記》
387  新中國五十年代初是如何進行社會統閤的
——對十五個「小人物」迴憶錄的研究
425  颱北所藏大陸20世紀50–60年代資料過眼錄
437  近年來民間的當代史書寫
449  和研究生談幾本史學名著

附錄一
479  答楊錦麟:迴首延安
485  總結國共60年曆史教訓
493  革命敍述的興起、延續與轉型
531   國傢主義的文字、圖像的再造
——參觀張大力「第二曆史」展覽的發言
537  我為什麼研究延安整風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後記
551  行走在曆史的河流
——革命年代
563  難忘吐露港畔的「學術傢園」

附錄二
587  一本書的高華
598  高華先生印象記

圖書序言

第一編

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中國20世紀的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 問   ■ 高華答

孫、蔣學習蘇聯建黨軍

□ 孫文和蔣介石先後在學習蘇聯的建黨建軍原則和黨軍黨國問題上,都認為蘇聯是個學習的好榜樣,你覺得其中有什麼必然性嗎?

■ 嚮蘇聯學習──「以俄為師」,這個思路是孫文定的。孫對蘇聯革命的總結是,蘇聯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建立瞭黨軍,這是一支由黨和黨的領袖完全控製的軍隊。我們中國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這方麵毫無建樹。孫文自己沒有去過蘇聯,他的這個思想是根據二手材料和當時西方的報導提齣的。更重要的是,1923年他派蔣介石去蘇聯考察瞭三個月左右。這段曆史在美國學者陶涵(Jay Taylor)剛齣版的《大元帥: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的奮鬥》中有所描述。蔣親自去看瞭,對十月革命後的俄國有瞭自己的認識。他基本認同孫的看法,就是以黨治國、以黨治軍,這主要是從中國需要的角度齣發。加上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後,蘇聯給瞭國民黨很大幫助。所以在學習蘇聯問題上,孫提齣瞭思想,而蔣接受並傳成瞭它。蔣介石以後雖然反共,但「以黨治國」的路數並沒有改變。

□ 如果孫文隻是為瞭建立一知親信部隊,他也可以學習美國。為什麼他和蔣介石都傾嚮於學習蘇聯?是不是蘇聯的意識型態更能對應其在中國的追求?

■ 孫、蔣都曾多次提到,想要擁有一支有主義、有思想的軍隊,因為他們認識到,這種軍隊是布爾什維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當時中國軍隊搭都是無主義、無思想的私傢軍。至於他們為何沒有提齣要建立美國式的國防軍,我印象中孫沒有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也許他覺得中國和美國的差異太大,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實際上是一個穩定和成型的社會,軍隊在社會中沒有特彆顯著的作用。十月革命則完全是靠軍隊,把布爾什維剋的力量從莫斯科一直延伸到全國。一支有主義、有黨領導、有工農群眾參加的軍隊,從革命實用主義角度,給孫和蔣都留下瞭深刻印象。中國人過去都是「吃糧當兵」的想法,相比之下,俄國人能鼓動勞動大眾為瞭主義和思想自願去流血打仗,這太瞭不起瞭,這也是為什麼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以後就有「黨軍」這個概念。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