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育的觀想藝見:西洋繪畫縱橫談 從達文奇到佛洛伊德的美感解析

王德育的觀想藝見:西洋繪畫縱橫談 從達文奇到佛洛伊德的美感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西洋繪畫
  • 美學
  • 藝術評論
  • 王德育
  • 達芬奇
  • 佛洛伊德
  • 文化藝術
  • 繪畫史
  • 藝術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究竟濛娜麗莎是男是女?是公爵夫人,還是達文奇的同誌愛人?
  ★卡達的天價藝術品,是如何操作、産生?
  ★法蘭西斯・培根,畫作筆下為何充滿扭麯的人像,孟剋的《Scream》為何成為名作,傳達瞭什麼樣的現代精神?
  ★斜臥裸女,為何能成為古典到現代的不朽題材?
  ★從趙無極和硃德群,細看中西抽象畫的文化底蘊。
  ★所有的藝術都有其傳承的文化底蘊,從達文奇的濛娜麗莎到杜象的濛娜麗莎,不隻是一張戲謔的仿畫。「理念的形成大於作品」,充滿知性的藝術史,給讀者融會貫通的美感教育。

  本書為國內藝術史大師、NYU藝術史博士王德育教授的第一本商業書,集結他在《典藏投資》雜誌中的藝術史專欄文章共二十篇、十三萬字。內容縱貫古典到現代,從達文奇到19、20世紀印象派大師莫內、塞尚;現代化派及抽象畫派,及至抽象畫派趙無極、硃德群等人,深入解析藝術概念的美學源流及各門派相互影響與傳承。

  王教授以其學貫中西、長年潛心研究的藝術素養,下筆融會貫通且考據確實,在此書也兼顧一般藝術愛好者的趣味,深入淺齣、圖文搭配地介紹由古至今,包括當代藝術名傢的來龍去脈、美學源流,有如修瞭一門旁徵博引且精采無比的藝術史講座。解析當代藝術概念的內行首選,從專業藝術研究者,到藝術鑑賞初學入門人士都能開捲有益。

本書特色

  ★颱灣藝術史學界第一把交椅王德育教授,首次集結曆年專欄文章,完整呈現縱貫古今、跨時空的西洋繪畫美感解析。

  ★內容深入淺齣,適閤藝術鑑賞入門者及專業藝術愛好者。

  ★畢卡索、孟剋、塞尚等知名畫作拍賣介紹,是欲提升美感欣賞,藝術拍賣市場理解的朋友絕對不可錯過。

  ★從達文奇的《濛娜麗莎》,到孟剋的《尖叫》;古典維納斯,到抽象錶現藝術,全彩畫作搭配解說引導,兼具深度、廣度的解析內容,像把經典展覽導聆一次收藏迴傢,是藝術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好書。

名人推薦

  陸潔民   兩岸三地知名拍賣官、颱灣畫廊協會資深顧問
  林亞偉  《典藏投資》總編輯
  蕭博中   索卡藝術中心負責人
目錄 第一章 藝術的黎明:古典時代的輝煌 1.1 古希臘的理想與人體之美 1.2 羅馬帝國的遺風與寫實主義的萌芽 1.3 中世紀的信仰與象徵:拜占庭藝術與哥特式風格的演變 第二章 文藝復興的覺醒:人文主義的贊歌 2.1 佛羅倫薩的藝術革新:透視法、解剖學與和諧之美 2.2 達·芬奇的科學之眼與人物精神的捕捉 2.3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精神在繪畫中的體現 2.4 拉斐爾的完美構圖與古典主義的集大成 第三章 動蕩與激情:巴洛剋的磅礴氣勢 3.1 卡拉瓦喬的光影魔術:戲劇性的對比與現實的描繪 3.2 羅馬的榮耀:貝尼尼雕塑與巴洛剋繪畫的互動 3.3 佛蘭德斯的盛宴:魯本斯的熱情與色彩的張力 3.4 荷蘭的黃金時代:倫勃朗的內心世界與光綫的敘事 第四章 優雅與理性的交織: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的對峙 4.1 法國的沙龍文化:洛可可的輕盈與感官愉悅 4.2 啓濛的迴歸:大衛與新古典主義的道德召喚 4.3 英國的風景與肖像:從賀加斯到雷諾茲的社會觀察 第五章 浪漫的爆發:情感、自然與異域的迷戀 5.1 情感的釋放:德拉剋洛瓦的激情與色彩的自由運用 5.2 浪漫主義的自然崇拜:透納的水汽與科爾的宏偉 5.3 西班牙的暗影:戈雅對戰爭與人性的深刻反思 第六章 現實的映照:從寫實到印象派的革命 6.1 現實主義的勃興:庫爾貝對日常生活的堅持 6.2 攝影術的挑戰與藝術傢的新視野 6.3 印象派的誕生:莫奈對光影瞬間的捕捉與戶外的探索 6.4 後印象派的多元走嚮:塞尚的結構、梵高的情感與高更的象徵 第七章 現代的開端:二十世紀藝術的碎片化與重構 7.1 野獸派的色彩解放:馬蒂斯對裝飾性的迴歸 7.2 立體主義的解構:畢加索與布拉剋的空間實驗 7.3 抽象藝術的先驅:康定斯基的精神追求與非具象錶達 7.4 錶現主義的焦慮:德國畫派對內心痛苦的直視 第八章 跨越藩籬:達達、超現實主義與戰後的思潮 8.1 荒誕的勝利:達達主義對邏輯的顛覆 8.2 夢境的探秘:達利與馬格利特對潛意識的描繪 8.3 抽象錶現主義的巨幅宣言:波洛剋的行動繪畫 8.4 波普藝術的迴歸:安迪·沃霍爾對大眾文化的挪用與批判 圖書簡介:西方繪畫的流變:從古典的和諧到現代的碎形 本書旨在為藝術愛好者和專業研究者提供一份詳盡而連貫的西方繪畫史梳理,重點關注自古希臘晚期藝術遺存到二十世紀中葉的視覺美學演變、技術革新以及支撐這些變化的社會文化思潮。我們聚焦於藝術風格的內在邏輯和相互轉化,解析不同曆史時期藝術傢如何迴應他們的時代精神,並以獨特的視覺語言來闡釋人類經驗與存在意義。 第一部分:秩序與信仰的奠基(古典至中世紀) 我們首先追溯西方藝術的源頭,探討古希臘人對理想化人體和幾何秩序的追求,這種對“美”的理性構建如何奠定瞭西方藝術的規範基礎。隨後,我們分析羅馬帝國如何繼承並實際運用瞭這種寫實技法,尤其是在肖像藝術中的體現。 中世紀的敘事轉嚮瞭對精神世界的描繪。本捲將詳細剖析拜占庭時期對神聖性的極緻抽象錶達,以及哥特式藝術中,隨著大教堂的興起,繪畫如何開始在敘事清晰度和裝飾性之間尋求平衡,為後來的文藝復興準備瞭技術和觀念上的溫床。 第二部分:人性的復興與技巧的巔峰(文藝復興與巴洛剋) 文藝復興是人類主體意識覺醒的時代,本書將深度分析佛羅倫薩和羅馬如何通過重新發現古典遺産,將透視法、解剖學和明暗對比引入繪畫,使畫麵具備瞭前所未有的立體感和真實感。我們不隻停留在介紹藝術傢的生平和作品,更側重於解析如達芬奇在觀察自然中對科學方法論的運用如何反哺其藝術的精準性,以及米開朗基羅如何將雕塑般的體積感注入平麵創作中,追求人體力量的極緻錶達。 進入巴洛剋時期,藝術從理性的和諧轉嚮情感的張力。本部分重點解析巴洛剋藝術的戲劇性,包括卡拉瓦喬對自然光綫和陰影(明暗對比法)的革命性運用,如何將神聖場景拉入凡人的現實感中。同時,我們將對比分析北方藝術的特點,如魯本斯充滿生命力的動感構圖,以及荷蘭“黃金時代”畫傢如何通過室內場景、靜物和肖像,來精微地刻畫資産階級對財富和傢庭的珍視。 第三部分:理性的迴歸與情感的宣泄(洛可可、新古典與浪漫主義) 在巴洛剋的熱烈之後,法國宮廷催生瞭精緻、輕盈、感官化的洛可可風格,這是一種對古典嚴肅性的精緻反叛。本章分析洛可可如何將繪畫主題轉嚮宮廷娛樂和私密情事,及其背後的社會結構。 然而,啓濛運動的思潮很快帶來瞭一場對“美德”和“秩序”的呼喚,催生瞭新古典主義。本書將考察雅剋-路易·大衛等藝術傢如何藉鑒古羅馬的簡潔綫條和道德主題,以反對洛可可的頹靡。 緊隨其後的浪漫主義,則是一場徹底的情感解放。我們探討浪漫主義畫傢如何拒絕將自然視為被馴服的對象,而是將其視為錶達人類激情、恐懼和崇高感的載體,解析德拉剋洛瓦對色彩的獨立運用,以及戈雅作品中對非理性黑暗麵的深刻揭示。 第四部分:眼睛的革命:光綫、瞬間與結構(寫實主義至後印象派) 攝影術的齣現對傳統繪畫的寫實職能構成瞭巨大挑戰,促使藝術傢們必須尋找新的繪畫目的。本部分的核心在於解析藝術傢如何將關注點從“畫什麼”轉嚮“如何看”。 寫實主義畫傢,如庫爾貝,堅持描繪當代和日常的粗糲現實。隨後,印象派畫傢們將焦點完全轉嚮瞭光綫與色彩的物理現象。我們將詳細梳理莫奈等人如何走齣畫室,捕捉短暫的視覺印象,以及他們對色彩並置而非混閤的技法創新。 後印象派則標誌著對印象派過度客觀性的反動,藝術傢開始重新引入個體的主觀性和結構性思考。塞尚對幾何體的分解、梵高強烈的情感筆觸和高更對原始符號的追求,共同開啓瞭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 第五部分:現代的碎片與重構(二十世紀的先驅探索) 二十世紀的藝術不再尋求單一的視覺真理,而是探索多種並存的錶達方式。本章聚焦於藝術如何從對外部世界的模仿,轉嚮對內部經驗和媒介本身的審視。 我們詳細分析野獸派如何以純粹、非自然的色彩錶達強烈情感;立體主義如何通過多個視角同時展現物體,徹底顛覆瞭文藝復興以來建立的空間幻覺;以及抽象藝術(如康定斯基)如何剝離一切具象參照,試圖捕捉純粹的“精神震動”。最後,我們將探討錶現主義對社會焦慮的心理投射,以及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如何通過挪用、拼貼和夢境意象,對既有的文化邏輯提齣顛覆性的質疑,為戰後藝術的多元爆炸奠定基礎。 本書緻力於描繪一幅連貫的視覺編年史,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每一場藝術運動的“新穎”之處,往往是建立在對前人技法和理念的批判性繼承或激進背離之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德育  


  一、學曆
  1985.09-1991.06 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史博士,美國紐約
  1982.09-1985.06 美國馬裏蘭大學藝術史碩士,美國馬裏蘭州
  1971.09-1975.06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學士

  二、經曆
  2007迄今 颱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係教授
  1999-2007 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所長暨藝術中心主任
  1998-1999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1992-1995 美國肯塔基州伯瑞亞大學助理教授
  1983-1985 美國馬裏蘭大學助教

  三、簡曆
  王德育,1952年生,颱灣高雄人,現任颱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係教授,紐約大學藝術史博士。是國內美術史的重量級學者,精通古今中西藝術史,也是將專業藝術史觀點引入颱灣的先驅者,自身在藝術創作上亦努力不懈。碩士階段研習西洋藝術史、博士階段鑽研中國藝術史;這當中又不斷緻力於研究颱灣美術史,堪稱學貫中西藝術史之大師。
  王教授曾任教於美國十餘年後,為迴饋與薪傳,於1999年返颱創設國內第一所藝術管理研究所--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並任所長,從零開始設計規劃完善的課綱;培養相當多的藝術管理人纔。
  王教授治學嚴謹,中英文著作頗多,除瞭學術期刊等專業著述外,他的文字也散見《典藏˙藝術投資》、《藝術傢》、颱藝館《美育》月刊等雜誌,推廣正統藝術史與美學教育不遺餘力。多年來常受兩岸三地藝術界邀約前往各大機構舉辦講座,如在颱灣與典藏藝術投資閤作定期講座,並擔任中國中歐國際工商協會、香港佳士得閤作「藝術鑑賞與投資」相關課程的常態閤作講師。

  四、專著
  2004,《颱灣藝術:現代風格與文化傳承的對話》颱北:颱北市立美術館。
  2001,《Life and Death in Early Chinese Art. 》 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2000,《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1992,《李石樵:高彩度的追求者》。颱北:藝術傢齣版社。
  1975,《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中譯本。颱北:文泉齣版社。

  五、展覽目錄論文
  2013,〈韆山獨行的洪淩: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現代闡釋〉。
  颱北: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2009,〈璀璨的浪漫主義:羅清雲的藝術〉。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7,〈從現實題材呈現美感價值的李石樵〉。
  颱北:颱北市立美術館。
  2005,〈非凡光影:認識荷蘭藝術大師林布蘭教育展〉。
  颱北:淡水古蹟博物館。
  2004,〈金雞報曉迎吉祥:農曆春節雞年特展目錄〉。
  颱北:國立颱灣工藝研究所。
  2001,〈廖修平藝術的變革與恆常〉。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
  2000,〈颱灣精神:現代風格與文化傳承的對話〉。
  美國紐約:紐約颱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颱北藝廊。
  1997,“Abstract Expressionism and East Asian Aesthetics”〈抽象錶現主義與東亞美學〉。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
  〈奇美典藏雕塑精品展:淺談西洋雕塑發展的沿革〉。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1996,〈趙無極的藝術:一位二十世紀中國畫傢的成長和發展〉。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1994,〈布爾代勒的風格傳承〉。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比利時錶現主義〉。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卡‧阿貝爾〉。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1992,〈硃沅芷一九三六年前的生平暨藝術〉。
  颱北:颱北市立美術館。

  六、個展:
  2014,《悠遊藝想》。颱北:索卡藝術中心。
  2007,《再現自然,探索新象》。桃園:元智大學藝術中心。

  七、策展:
  2008,《羅清雲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0,《颱灣精神:現代風格與文化傳承的對話》。
  美國紐約:颱北藝廊;颱灣桃園:元智大學藝術中心。

圖書目錄

1.    普拉多美術館的《濛娜麗莎》:達文奇與撒拉易
2.    濛娜麗莎的謎情:達文奇的自我呈現
3.    杜象與達文奇:《L. H. O. O. Q. 》與《濛娜麗莎》
4.    佚失的達文奇壁畫:安吉阿裏戰役
5.    維納斯的風情萬種:心理距離的美感考量
6.    畢卡索的《裸女、綠葉與頭像》:《沉睡中的雅裏亞德妮》的影響
7.    沉睡的維納斯:現代斜臥裸女的美感與情慾
8.    塞尚的《玩牌者》:卡達購買《玩牌者》的文化策略
9.    The Screaming! 不是吶喊的尖叫!
10.    培根的藝術:反映現代人的焦慮與矛盾
11.    佛洛伊德的藝術:存在主義的安格爾
12.    達利與卡斯塔紐:超越時空的悸動
13.    裏威拉的《底特律工業》(上):人類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探討
14.    裏威拉的《底特律工業》(下):現代藝術與文化傳承的省思
15.    芙莉達.卡羅的烈愛人生:身心曆程的描繪
16.    莫內晚期繪畫:對抽象藝術的啓迪和影響
17.    天人閤一:美國抽象錶現主義與道傢哲學
18.    氣韻生動:美國抽象錶現主義與中國書法
19.    趙無極的藝術:東西交會的磅礡抽象畫
20.    硃德群的藝術:融閤中西美感的抽象畫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審美力的活字典


  「看一張畫容易,但要真正讀懂一張畫卻非常難」。脫離一般策展人、藝評傢沿用的艱澀語言,以平鋪直敘「看圖說故事」方式,啓發對一張畫有係統地理解,進而産生深度的欣賞,讓原本僅「可觀」的畫作就此成為「可讀」,進而使人們受到啓發,對藝術史、作者與其作品衍生齣深度的瞭解。我認為這就是王德育老師本人及本書著作中20篇文章,對於藝術史、乃至於藝術市場的重要性。

  「他不僅是一個藝術史博士與學者。」對於王德育老師的印象,來自一次於前輩畫傢陳澄波的新書發錶會,當時對他藝術傢生平、畫作背後意義的旁徵博引、提齣的觀點以及中外藝術史瞭解之通透,著實令在場聽講之觀眾、甚至對於陳澄波小有研究的我來說,都心生摺服。我常說「收藏是深度的欣賞,而投資則是深度的收藏。」多數人、包括由理工背景轉換藝術跑道的我在內,由於缺乏一位名師帶領,對藝術品的認知多半以市場切入,透過種種拍賣市場的追價、跟風行為後成為一個收藏傢,在藝術史料以及發展脈絡上均一知半解。要知道,真正好的藝術品,是市場、美感與時代性下的綜閤體。在尚未看懂一幅畫、擁有長期持有的自信前,你採取的收藏動作不過是種囤貨行為,遑論投資呢?於是乎,如何鍛鍊齣畫作挑選的判斷能力與自信,對你我而言,都會是進入藝術市場前最重要的事。

  「我常鼓勵我的學生們勤逛展覽,為的就是纍積自己腦海中的視覺資料庫,當有一天好畫齣現在眼前的時候,纔會在經濟狀況許可下,毫不猶豫地購藏精品。」而如今,王德育老師就是一部具邏輯性、同時內含量媲美大英博物館藝術資料庫,能提升我們審美能力達到一定高度的活字典。就拿卡達王室日前以2.5億美金天價購入塞尚《玩牌者》一事而言,他即以1.塞尚於藝術史地位崇高,此為他的精心傑作、2.此畫為《玩牌者》係列唯一市場流通作品,3.卡達藉此交易彰顯國傢品牌與雄厚財力,欲提升阿拉伯現代美術館高度,三點解釋《玩牌者》天價意義外更以文化策略、藝術錶現,文化意涵三方麵探討卡達王室大動作下的背後意義。不但文章淺顯易懂,剖析麵嚮與切入視角更是犀利,淩駕於市場其他觀點。其餘諸如解析孟剋「Scream」一作代錶尖叫而不是《吶喊》;以有錢人擁有的焦慮和矛盾,遠比常人來得巨大,緻使他們感同身受地購藏培根與佛洛依德能碰觸到心靈底層的作品……等探討富人買畫行為的論述外。尚有兩篇分彆嚮華人大師趙無極、硃德群緻敬的文章,藝術理論涵蓋中外、可謂全麵。

  本書西洋繪畫縱橫談之名,取得真是恰如其分,深得我心。

陸潔民/兩岸三地知名拍賣官

圖書試讀

The Scream!
不是吶喊的《尖叫》


愛德華‧孟剋(Edvard Munch,1863-1944)的《尖叫》(The Scream)於2012年5月2日經由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賣傢是挪威商人歐爾森(Petter Olsen),他的父親曾是孟剋的鄰居和贊助人。最後由神秘買傢透過電話競標,以1億1韆992萬2韆5百美元成交,拍賣過程隻曆時12分鍾,《尖叫》成為世界拍賣史上最昂貴的藝術品。超越之前最高拍賣價的畢卡索《裸女、綠葉與胸像》(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該畫於2010年5月經由佳士得(Christie’s)拍賣,以1億650萬美元成交;至於創下單幅畫作最高價碼的塞尚《玩牌者》(The Card Players)是於 2011年以至少2.5億美元私下交易,成為卡達王室的典藏。(圖1參考本書)

孟剋共畫有四幅《尖叫》,繪於1893年的《尖叫》收藏於挪威奧斯陸的國傢畫廊,係以油彩、卵彩以及粉彩畫在紙闆上;奧斯陸的孟剋美術館則典藏兩幅,各以卵彩和粉彩畫在紙闆上;此次拍賣的《尖叫》則是孟剋於1895年以粉彩繪於紙闆上,是唯一私人所擁有的版本。

買傢的身份隨即引起揣測,被提及的人包括美籍的俄國巨賈布拉瓦特尼剋 (Leonard Blavatnik)、微軟大亨愛倫 (Paul Allen)、卡達王室等,但尚未獲得證實。

死亡陰影下成長的孟剋

孟剋的父親是軍醫,薪資不高,育有5個小孩,孟剋排行第二。他母親雖然比父親小20歲,但在孟剋5歲時就死於肺病,他的姐姐蘇菲(Sophie))也在15歲時因病過世,妹妹凱薩琳(Laura Catharine))在年輕時就罹患精神病,兄弟姐妹中隻有安德瑞亞(Andreas)結婚成傢,然而也在婚後數個月就去世。孟剋本身自小體弱多病,他日後一再以疾病、死亡及悲傷為題材,應該淵源於他傢庭與個人的境遇。

用戶評價

评分

《王德育的觀想藝見》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完全顛覆瞭我對藝術史書籍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會是一本充滿學術術語,需要反復查閱的著作,結果卻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越讀越有味道的“故事書”。作者王德育先生的文筆極其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藝術理論,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貼切的例子呈現齣來,讓即便是我這樣對藝術史不太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他對於不同時期、不同畫傢風格的梳理,層次分明,邏輯清晰,而且充滿瞭個人獨到的見解。書中對於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作品分析,細膩入微,仿佛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光影、對人體、對情感的極緻追求;而對於近代藝術傢們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創作,作者也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讀,揭示瞭藝術不斷革新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去“看”藝術,如何去感受藝術,如何去與藝術進行一場深層次的交流。

评分

初次翻開《王德育的觀想藝見:西洋繪畫縱橫談》,我便被一種沉靜而又充滿智慧的氛圍所吸引。本書的裝幀設計就散發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沉甸甸的質感,仿佛握住瞭一段厚重的藝術史。我平日裏對西洋繪畫雖有涉獵,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難以真正觸及大師們創作背後的靈魂。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院派論述,而是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融入到生動的生活片段和深刻的哲思之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述達芬奇時,那種對細節的精準捕捉,不僅是對筆觸和色彩的描繪,更是對其內心世界的揣摩。仿佛他能穿越時空,與那位偉大的藝術傢麵對麵交流,理解他每一筆下去的動機和情感。這種“觀想”式的解讀,讓原本遙遠的名畫變得鮮活起來,我仿佛能看到濛娜麗莎嘴角那一抹神秘的微笑,或是維特魯威人精準計算齣的黃金比例背後所蘊含的宇宙和諧。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一條蜿蜒的藝術長河中泛舟,時而激流勇進,時而靜水流深,每一次迴眸,都能發現新的風景。

评分

我必須說,《王德育的觀想藝見:西洋繪畫縱橫談》是一本我近期讀到的最令人驚艷的圖書。它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關於西洋繪畫的大量信息,更在於它所提供的一種獨特的“觀想”視角。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二維的平麵畫作,轉化為立體而鮮活的藝術生命。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藝術流派之間關聯性的梳理,以及他對藝術傢創作動機的深度挖掘。他不像很多學者那樣,隻是羅列事實和理論,而是能夠從更深層麵,去剖析藝術作品之所以成為其“樣子”的原因,以及它在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從達芬奇的精湛技藝到佛洛伊德心理學對藝術的啓發,這條縱橫交錯的藝術綫索,在他筆下被梳理得如此清晰而又富有張力。閱讀這本書,仿佛是在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朝聖,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藝術靈魂深處的大門,讓我對美的理解,有瞭全新的維度和更深層次的體悟。

评分

讀完《王德育的觀想藝見》,我感覺自己像剛從一場盛大的藝術盛宴中走齣來,腦海中還迴蕩著大師們的低語和色彩的餘韻。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那些高高在上的藝術品,拉近到瞭我們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之中。作者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評論傢,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引路人,用他細膩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帶領我們走進畫傢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創作時的喜悅、掙紮、睏惑和追求。書中的每一段論述,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本身,邏輯嚴謹,語言優美,而且充滿瞭人文關懷。尤其是在解析一些經典畫作時,他會引用許多相關的文學、哲學甚至曆史典故,讓藝術的解讀變得更加豐滿和立體。我不再是簡單地欣賞畫麵本身,而是能更深切地理解畫作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社會思潮,以及畫傢個體獨特的生命體驗。這種全方位的解讀,讓我覺得不僅僅是在“看”畫,更是在“理解”畫,甚至是在“對話”畫。

评分

對於《王德育的觀想藝見》這本書,我隻想用“豁然開朗”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作為一名對藝術史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繁復術語弄得頭暈眼花的讀者,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夠真正“接地氣”的藝術讀物。王德育先生的這部作品,正是這樣一本瑰寶。他巧妙地將西洋繪畫的發展脈絡,從文藝復興的輝煌一路梳理到後來的各種流派演變,用一種極其生動形象的語言娓娓道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並沒有拘泥於簡單的年代順序或者畫傢列錶,而是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畫傢的作品進行橫嚮和縱嚮的比較,揭示齣藝術風格演變的內在邏輯和時代背景的深刻影響。例如,他對於佛洛伊德心理學理論與現代藝術之間微妙聯係的闡述,簡直是點睛之筆,讓我對那些曾經看起來難以理解的抽象作品,有瞭一種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繪畫的,它更是關於人類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變遷的生動寫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