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新版)

故事的开始(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故事
  • 儿童文学
  • 成长
  • 冒险
  • 幻想
  • 启蒙
  • 新版
  • 绘本
  • 童话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几米创作10年的幕后创作故事大揭露。
  ◎ 2014《故事的开始》(新版)全面重新编排,使经典作品历久弥新。

  一切的梦想,如果没有开始,哪来的精彩故事呢?

  在几米创作10年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出版,当时的介绍这么写:「他的畅销作品,我们能一一细数;他成名前那段晦暗无助的日子,我们也略知一二。但是,那些美妙的图画,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简短却发人深省的文字,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一个创作者,必须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又画又写,并且持续不断?

  「从一九九八年出版《森林里的祕密》和《微笑的鱼》开始,几米已经这条路上耕耘了10年。这10年间,他以惊人的创作能量,推出各种不同面貌的作品,红遍海内外。但他鲜少谈论自己的创作过程。在几米的脑袋和作品之间那个神祕的世界,始终令人好奇。在这本书中,几米首次完整地详述每个创作背后的故事,从一个画面的完成,到角色、主题的灵感诞生,创作背后神秘的帘幕随着几米的回溯一一揭开。

  「『几米为什么是几米?』这本书提供了最直接的答案。」

  在创作的道路上,几米更往前走了。在将新一段创作心得汇整成新书之际,几米也将《故事的开始》重新整理成新版,所有版面重新编排过,配图及内文也加以修整,希望给读者随着时间前进的新感受。

编辑札记

  《故事的开始》编排新版,本来不想更动内容,只是换个更俐落的开本,把原本直排的内文改成横排。编排期间,几米一直想要修改内容,但我想保留原来的样子。面对旧作,有的选择不断与时俱进修改,有的则主张保持当年样貌,不以现在的观点更动以前的观点。我比较倾向后者,但也没那么绝对。某天几米跟我说:「不是那么多人有机会可以重新修改以前作品的。」这种温情吶喊打动了编辑,作者佔了上风,于是接受他的意见。是以这本书里大致维持原样,少了两小篇加了一大篇,一些字句和段落会有所修订,少数图片做了更动,希望是个在保持原版的精神下,更有时代性的新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几米


  一九九八年开始出版绘本,把原先童书领域的绘本延伸到普罗读者群里,开成人绘本创作之先,至今出版各式作品达五十种。几米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荷、西、葡、义、日、希、德、韩、泰、俄、波兰、爱沙尼亚、瑞典等多种语言,也与英国、美国、日本的出版社合作原创绘本。

  几米多部作品被改编成音乐剧、电视剧及电影,《微笑的鱼》改编动画曾获柏林影展奖项。几米曾被Studio Voice杂志选为「亚洲最有创意的五十五人」之一,亦为Discovery频道选为「台湾人物志」六位杰出人物之一。几米作品得过多座金鼎奖肯定,也获得比利时维塞勒青少年文学奖(Le Prix Versele)、西班牙教育文化体育部主办的出版奖之艺术类图书年度首奖,也入围瑞典林格伦纪念奖,是国际上最大的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书籍奖项。

  每天都能够画自己喜欢的图,跟读者好好分享作品,是几米觉得创作最快乐的事。

图书目录

在我成为几米之前
生命大发的意义
我和我的「小人」

长篇故事

《森林里的祕密》
一个神祕空间的召唤

《微笑的鱼》
记住一个魔术的时刻
动画《微笑的鱼》
悠游各大国际影展的鱼
杜笃之与《微笑的鱼》(蓝祖蔚)
几米去见河合隼雄(丁文玲)

《向左走.向右走》
无常的美丽

《月亮忘记了》
最孤独的时候,最温暖的陪伴

月亮忘记了(陈绮贞)
我的草稿笔记

《地下铁》
献给诗人的玫瑰花束
看几米的地下铁——灵视的旅途(陆蓉之)
几米《地下铁》及其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被捏造的励志性(纪大伟)
一段令人悸动的神奇之旅(艾维娜.林)
《地下铁》音乐剧——一个重新想像的旅程

《幸运儿》
谁是真正的幸运儿

我们都是好人(王文华)
《幸运儿》音乐剧——关于自由,鱼跟鸟的对话
大步一跨,已是深渊(黎焕雄)

《蓝石头》
因为爱与思念而崩裂
生命是几米笔下的主角(徐开尘)

《谢谢你毛毛兔,这个下午真好玩》
童年记忆是唯一的慰借
感谢所有的甜美与忧伤(柯倩华)

《恋之风景》
触不到的恋人

短篇故事

《听几米唱歌》&《森林唱游》
心情的点点滴滴

《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给自己打打气

《照相本子》
生命中哀喜交集的时刻

《1.2.3.木头人》
与画面的游戏

《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
亲爱的朋友,这是给你的卡片

《我梦游你梦游》
绝版口袋书

《布瓜的世界》
为什么呀为什么?

《你们 我们 他们》
爱情的反讽

《又寂寞又美好》
如梦之梦

《履历表》
想像他人的生活

《遗失了一只猫》
遗失的猫与爱情

《小蝴蝶小披风》
美好的童年世界

《失乐园》
世界正在用一种神祕的方式处理每个人的悲哀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给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
我爸逼我写的东东(RoRo)
你喜欢哪个封面呢?

几米展览

几米问答室

图书序言

在我成为几米之前

  我的父亲不会画画,我的母亲不会画画,我的姊姊哥哥妹妹也都不会,从小全家只有我一个人喜欢画画。

  我生长在一个完全没有绘画艺术气息的家庭里,关于我会画画这件事,不知该从何追溯。还好我的三舅舅会画画,算是提供了一个源头。三舅舅年轻时是油漆师傅,退休后开始画图,居然从业余变成专业,后来还开了画展、卖了许多画。所以我想,我画图的本领应该是来自于母亲这一边的基因遗传。父亲不服气这个说法,曾夸口说他也很会画画,但是这辈子我从来没看过他画任何一张画。

  我的童年没有温馨的枕边故事,没有睡前小读,没有安徒生,没有格林童话,只有吃小孩手指头恐怖的虎姑婆,和吐舌头的断头鬼报仇的故事。小时候,我们常常是被大人吓得赶快睡着的。

  一九五八年冬天,我在宜兰罗东出生,母亲做完月子后就一起回到台北,但是有关台北的童年记忆,却是一片模煳。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上幼稚园之前,母亲和大伯父半骗半哄地让我坐上火车,回到罗东的老家,陪伴祖母。那段短暂的时光,变成了我童年唯一的记忆。

  老家是传统的三合院,房子四周被高高的竹林环绕,竹林之外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每天清晨,伯父就到田里上工,偌大的三合院里,只剩下祖母和我——一个老人,一个小孩。老房子里有许多让我害怕的东西。祖母在厨房后头养了几头猪,对我来说,那些猪有如庞然巨兽,非常吓人。院子里还有许多番鸭,很兇悍,会啄人,我总是躲得远远地。漫漫长日,我没有任何玩伴,经常懒洋洋地坐在门口的矮凳上思念台北的家人。夜晚,乡下人节省,点的都是光线很暗的灯,每个房间都是昏昏暗暗的,让我感到害怕。直到现在,每到黄昏接近夜晚的时刻,总让我心情低沉,或许是受到这段童年经验的影响。

  平常寂静的老家,只有在过年过节及稻谷收割时,才变得热闹起来。有一次清明节扫墓,四岁的妹妹跟着母亲回到乡下,一大群小孩一起到田边游玩,等到回家时,才发现妹妹不见了。没有人知道她是何时脱队的,大伙儿急得四处寻找,结果在水塘里,发现一只妹妹的拖鞋,爸爸妈妈哭嚎地跳进水塘里摸索⋯⋯两天后,妹妹才被邻村的人送回来。后来我看宫崎骏的《龙猫》,故事围绕着一对相依为命的小姊妹,有一幕描述妹妹走失了,大家遍寻不着,后来在水池边发现一只小孩子的拖鞋,也误以为妹妹溺水了——简直就像我童年场景的重演。

  童年时期我没看过什么故事书,更遑论绘本。说来令人懊恼且羞愧,我压根不知道「绘本」是什么玩意儿。直到三十岁出国旅游,才第一次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专门为儿童出版的书!真是,我的天啊!后来台北诚品儿童馆开幕时,我第一次进去就花了六千多元,搬回一堆美美的童书,彷彿是在努力弥补童年时欠缺童画故事的空白。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课本空白处画满我的涂鸦。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墙上还挂着我小学二年级画的水彩风景画,那是一间有红屋顶的房子,伫立在草原中,天空有白云飘过。但是,小时候,哪个孩子不会画画?哪个孩子不是小画家呢?那个年代,没有人会培养一个爱画画的孩子。画画又不能当饭吃,玩玩就好。

  小学时,我常常去圆山动物园参加写生比赛,不知为什么,每次老师都叫我画长颈鹿,一连画了好几年,我好像年年都画得一模一样。结果最好的成绩只得到佳作,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入围。老师还安慰我说:「那是因为你的画风太成熟了,评审一定以为是老师帮你画的,所以才没让你得奖。」当时我信以为真,度过许多落选的快乐日子,心中还莫名地暗暗高兴,真以为自己画技高超。

  小学时我就没有认真看过漫画,那黑白线条的漫画书,从不曾让我着迷。我必须老实承认,我有阅读漫画的障碍,我不知该先看图还是先看文,甚至阅读漫画的方向顺序,都让我迷惑。最近,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十岁的女儿,她是看漫画高手。她专业地告诉我,「必须是无意识地将图与文一体成形地看下去,如果是有意识地阅读就会只单独看到文或者只看到图,这样就会把漫画看得支离破碎,怪怪卡卡的。这样就不算是会看漫画的人。」

  国中时期,我进入了非常注重升学的大直国中,学校管教非常严格,全班同学都常常因为成绩不够好而挨打,晚上还被强迫去老师家补习。不过我的成绩并没有因此而突飞勐进。当时印象中的美术课,总是被借去考试或上英数理化,在学校里,没有人因为会画画而感到骄傲或受到老师鼓励。那段苍白的青春期,只记得天天考试,其他,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难忘的记忆。至于跟画图有关的部分,我记得国一时,参加校内画图比赛得了全校第一名。第二年,国二,得到全校第二名。第三年,国三,得到全校第三名。我想全校的同学,大概也只有我记得这一段往事。

  上了中正高中之后,生活过得很快乐,交了一票好同学,一起打桥牌、打篮球、看电影,但对于未来上大学要念什么科系,懵懵懂懂,毫无概念。

  高中时,好像从来没有认真上过什么美术课。高三下学期,班上转来一位从丙组改念乙组的同学,他告诉我,家里本来希望他念医科,但是他还是决定要考美术系,当艺术家。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喔,原来大学有美术系喔,也才知道考美术系还要加考素描、国画、书法和水彩。回家后我告诉父亲,我也想考美术系,但要加考的术科,我不知道去哪里学。父亲说,他有个同学的儿子,刚好是师大美术系毕业的,可以带我去找他,看看能不能帮上忙。父亲这位同学的儿子,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大画家——吴炫三先生。

  吴先生说他没有在教学生,但是他的老师有间画室,在教学生素描。就这样,我被带去老师家,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面前这位看起来很老的老师——李石樵先生,是艺坛大师级的人物。我就像是个完全没有功夫底子的孩子,忽然变成武林高手的徒弟。但是这并没有让我武艺增强,原因是我根基不佳,根本完全无法吸收。

  每个一、三、五的晚上,放学后,我就急急忙忙地从石牌赶到新生南路老师的画室上课。来跟老师学画的不乏美术系的高材生,而我只是个需要「补习应付考试」的高中生。

  李老师并不直接教我该怎么画,而是用了很多方式来比喻画图的步骤,还顺便讲几个笑话。可惜那时候,笑话我听懂了,但真正传授功力的部分,我如鸭子听雷。直到后来念大学,开始有些画图的概念后,才渐渐领会了老师要教给我的道理。

  我跟着李老师学了三个月的素描,结果考试成绩揭晓,没想到素描分数最低,大约是一百分中只拿到了四十分。反而从来没有学过的水彩、国画却拿了超高分,而我连考试要用的国画笔,都是临时跟人借的。只能说我运气好吧,就这样迷迷煳煳地考上了文化美术系。

  我本来就知道自己起步太晚,程度不佳,进了美术系后,更发觉自己差别人一大截,开始变得很自卑。很多同学、学长都才华洋溢,令人佩服。那些会来念美术系的同学,通常都对创作怀抱着很大的热情,聊起艺术头头是道,每个人的标竿人物都是达利、毕卡索、塞尚等这类大画家。他们常常为艺术的流派争论不休,因为艺术理念不同而翻脸,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念书的时候,对这类事情并没有很大的热情,常搞不懂这些同学是怎么了?因为在纯艺术领域的表现平平又缺乏热情,同时考虑到日后工作和前途,大二那一年,我选择了设计组,学习比较实务的美术专业。没想到,我在设计方面的功课表现优秀,唸得轻松愉快。而既然走上设计这条路,退伍后,我就进了广告公司,在这个圈子一待就是十二年。

  二十几年前,广告是个时髦的行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台湾广告公司,从完稿开始做起。早年做平面广告,主要是採用照片,然后会有专人先把设计的构想画出来,向客户简报,确认过关了,再去找模特儿拍照。常见的情况是,最初画出来的产品、人物都很漂亮,最后拍摄的结果,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当时我想,如果可以直接用插画的方
式来制作广告,该有多省事啊!

  于是,我决定再开始拿起画笔画插画。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去跟谁学,只是自己练习,成天涂涂抹抹,并试着写一些文字。而画多了,难免有与人分享的念头。我很羡慕那些出现在报章杂志的插画家,但就像现在很多年轻朋友一样,想要发表作品,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当时有个叫LISA的同事,看了我的插画簿子,知道我的梦想。有一天,她借走我的作品,冲动地跑去皇冠杂志找总编辑,向杂志社的人诉说我的热情与梦想,没想到居然为我争取到为杂志画插画的机会。

  就这样,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插画工作。

  记得一开始接的就是司马中原先生、廖辉英小姐的稿子,都是大牌作家,为他们的作品画插图,觉得非常荣幸。但是等拿到稿费,一幅只有三百元,心就凉了半截,相较于我在广告公司的收入,真是太微薄了。那个时候广告工作繁忙,画插画只是兴趣,几次推辞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表作品了。

  三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开始与皇冠出版社合作,这一次是替小野先生的书画插图。小野先生的作品卖得非常好,连带的我的插图也被看见了。有一天,接到联合报家庭妇女版主编洪雪珍小姐的邀图。就这样,我开始在报纸上画插画。报纸的传播力量大,没多久中国时报也来找我,然后自由时报、中央日报也来叩门。不久报禁解除,一时之间,众家报纸、许多版面都缺插画,案子如潮水涌至。我每天下班都得回家画图。

  自从我开始画插画后,好像是为了弥补学生时代的不够用功,我努力地吸收各种跟图像有关的知识和观念,找到任何一本杂志,都会仔细翻阅里面的插图,研究线条、用色和想法。正好诚品书店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因而取得各种艺术、设计书籍较以往容易得多,也大大地开了眼界。

  在广告公司上班时,我感到最痛苦的就是去见客户和开会,我没有办法清晰地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厌恶编出一套完美的说词推销自己的创意。对我来说,设计稿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不必再多做解释。所以,画插画是一份非常适合我的工作,编辑把稿子传真过来,我画完图将稿子寄过去,事情就搞定了,完全不需要跟任何人沟通。相对于广告公司繁琐的讨论,那真是甜蜜的工作。

  而且,我发现,多年的广告经验和训练,对我的插画工作很有帮助。我可以很有纪律地工作,准时交件。同时,做广告设计时,常得用具象的画面去表达抽象的概念,由此而来的训练让我在处理一些议题性的文章时,可以很快地抓到切入点,知道该怎么画。只有为文学性的文章画图时,做广告的经验比较帮不上忙,必须仰赖个人的感动和敏锐度。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在广告公司制作CF、画脚本的经验,对我绘本的创作帮助也很大。

  我在台湾广告待了四年,然后到上奇广告又做了四年,最后到奥美广告再工作四年。我白天上班,晚上画插图,渐渐地,上班时愈来愈徬徨,在家画画却愈来愈觉得有趣。

  从前我并不觉得插画有什么了不起,直到无意间看了Edward Gorey、Sempé、Shel Silverstein、Michael Sowa、John Burningham⋯⋯等人的作品。这些插画家的作品中蕴含的深度和趣味,令我非常震撼。突然之间,插画这件事,开始对我有了不同的意义。这些杰出的插画家、儿童绘本作家,成了我崇拜的对象。

  一开始,我因为他们的画而喜爱他们,后来,让我深受吸引的,其实是这些插画家的创作观点,以及他们强烈的人格特质。多年后,当我自己也从事创作,更深切地体会到,创作不单纯只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为重要的是作品背后的「思想」——创作者的人格特质才是创作中优于一切的元素。

  由于对广告工作愈来愈力不从心,终于在一九九四年春天,我将工作辞了,到欧洲玩了一阵子,回到台湾后就快快乐乐地过着SOHO族的生活。

  一九九五年,春节过后,有一天我从梦中惊醒,因为右大腿剧烈疼痛。我以为是不小心撞到,过了几天就会痊癒。但是,三天后,腿失去了知觉。我赶紧去看医生,初步诊断结果是坐骨神经出了问题。当时,我还有好多稿子得交,即使腿没知觉了,还是咬着牙,坐计程车去交稿。医生要我开刀治疗。同为荣总医生的姊夫,却觉得没有到开刀的必要。我换了好几个医生,看了西医,又去看中医,甚至连密医都去找了,症状还是没有消除。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已日渐败坏。有一天,朋友在路上遇到我,大吃一惊:「你的气色怎么变得这么差?」三个月后,看完病回家的路上,我在街头差点昏倒。我跟太太说,带我去大医院,我一定得住院。当晚,我住进了荣总的血液科病房。

  做完化验的第二天,医生站在我的床头告诉我骨髓里长了不好的东西。我问:「是癌症吗?」医生点点头说,是的。然后我就崩溃了。

  确认罹癌后,我立即开始接受化疗。并寻求骨髓配对。一开始化疗,呕吐、发烧、昏迷、痛楚、发冷,各种症状就轮番上阵,我曾经天天半夜发冷到一直在床上打哆嗦,连床都被我摇得嘎嘎作响。

  第一次化疗,进行了一个月,然后回家休息一个星期。随着身体变弱,化疗的时间也愈来愈长,第二次化疗,我在医院躺了两个月。这段期间,因为免疫系统失灵,平时一点小问题,都会变成大问题,如果不小心感冒,可能併发肺炎,一点小伤口也可能造成感染,随时都要小心翼翼地照料,对病人和家属都是莫大的折磨。

  这场病,带给我的恐惧实在太大了,大得我无法承受。第三次接受化疗,在医院里住了好久,我好想回家。出院前夕,我突然吐血。我担心如果医生知道,肯定不会放我走,因此硬是把这件事隐瞒起来,办了出院手续。

  出院后,没有医师护士的照料,才是疾病恐惧的开始。每天醒来,都觉得是赚到了。在太太细心且严厉的照顾下,我们寻求各种能让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慢的身体日渐康复。然后我又开始画图。

  创作帮我忘记疾病的恐惧,纾解我的哀伤。

  一九九八年,我开始出书,意外地受到鼓励与欢迎。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十年,我变成了专职的作者,出了三十本书,这些书去了很多国家,有的书改编成电影,有的书改编成舞台剧,有的书变成了动画,有的书变成了音乐,有的书变成了商品⋯⋯

  这些故事的开始及创作背后的故事,现在我想与你分享。

图书试读

《森林里的秘密》
一个神祕空间的召唤
 
我四十岁才开始创作,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当我开始创作时,其实还搞不清楚,创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创作,我一直怀有崇高的敬意,但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出书。纵使有人跟我提议,我都惶恐推辞,觉得自己根本做不来。但是,内心深处确实非常羡慕那些可以成书的作品与作家,特别是绘本与绘本作家。
 
一场大病之后,让我对很多事情的想法都改变了。一九九七年夏初,玉山社社长魏淑贞小姐向我邀稿。对于出书这件事,我第一次松口答应。当时和出版社约定,要把我累积十几年的插画作品做个集结,并在第二年出版。我担心自己会临阵脱逃,还先签了约盖了章。
 
一九九八年农历年后,我开始整理画稿。我将所有作品一一摊在桌前审视,却发现,只是将过往的作品集结,无法满足我心中渐渐燃起的创作慾望,我突然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于是,我决定开始全新创作。
 
故事的开始总是最困难的,在我茫然搜索时,有一幅小画触动了我。那是一九九六年,我帮小野先生于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所画的插画。作品刊出后,朋友都说喜欢。我反覆地看着这张图,隐约感觉画里头藏着故事。我依据这张小图重新画了一幅大图,然后开始慢慢思索:这个在林间轻盈跳跃的女孩是谁?她从哪里来?踩着枕木要去哪里?她是孤单一个人吗?还是将会遇见许多玩伴?那是一个风吹过的下午?还是一个雨飘落的傍晚?她为什么独自在森林里嬉戏?她的家人和家在哪里?她快乐吗?她悲伤吗?她寂寞吗?⋯⋯
 
因为一张图,一连串的问题一一展开。每个清晨,我安静地坐在窗边的书桌前,耐心地为她找寻线索。找到一个答案就恭敬地画一张图,有时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有时两天就过了,有时整个礼拜就过了⋯⋯
 
一张图画完后,我才考虑画第二张,事先没有完整的故事架构,也没有预设起头和结尾,就只是以图带图的方式忽前忽后,交错前进。三个月过去后,完成了一本书三十二张图。

用户评价

评分

關於這本《故事的開始(新版)》,我不得不說,它的人物塑造真是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在描寫每一個角色時,都花了很多心思去刻畫他們的性格特點,讓他們變得鮮活立體,有血有肉。即使是配角,也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和背景,讓人覺得他們並不是為了襯托主角而存在,而是真實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我特別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寫,他們會有喜怒哀樂,會有迷茫和掙扎,也會有堅持和成長。這些情感上的波動,讓我覺得這些人物非常貼近生活,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有時候,我會站在某個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和選擇。這種設身處地的感受,讓閱讀變得更加身臨其境。我相信,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會對其中的某些角色產生深厚的感情,甚至會在生活中想起他們,彷彿他們也曾是我的朋友。

评分

我最近才入手了這本《故事的開始(新版)》,還在摸索它的風格。它的敘事方式似乎蠻特別的,不是那種線性的、一開頭就讓你清楚明白故事走向的模式。有時候,我會覺得作者似乎在刻意製造一些懸念,或者說,是以一種比較跳躍的方式來推進情節。這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連結不同的片段,去拼湊出完整的圖像。這對我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樂趣。有時候,我會暫停下來,思考一下剛剛讀到的內容,作者到底想傳達什麼?人物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發展的?這種需要讀者主動參與的閱讀方式,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它不像有些書,把一切都餵給你,而是鼓勵你去思考,去解讀。我注意到書中的一些隱喻和象徵,可能需要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是相當豐富的,值得反覆推敲。總之,它的敘事手法讓我感到新鮮,也激發了我對故事更深層次的探索慾望。

评分

這本《故事的開始(新版)》讓我思考了很多關於時間和記憶的問題。作者似乎一直在探討,過去的經歷是如何塑造現在的我們,以及記憶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書中那些對往事的追溯,並不總是清晰而美好的,有時也會帶著一些模糊、甚至痛苦的片段。但正是這些不完美的記憶,才構成了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我對書中一些關於「遺忘」的描寫很感興趣,有時候,遺忘也是一種保護,一種讓自己能夠繼續前行的方式。反之,有時候,緊抓著過去不放,又會成為一種負擔。這種對時間和記憶的辯證思考,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關於人生哲學的探討。我認為,這本書能夠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的過去,去理解當下的自己,並對未來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對於這本《故事的開始(新版)》,我認為它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其獨特的氛圍營造。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將場景、人物情感和潛在的主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獨特而引人入勝的氛圍。當我閱讀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書中的那個世界,能夠感受到那裡的空氣、光線,甚至人物的情緒。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非常看重的。書中對環境的描寫,特別是那些帶有象徵意義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它們不僅僅是背景,更是故事情感的延伸,能夠加深讀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理解。我特別喜歡書中那種有點迷離、有點懷舊的氛圍,它讓人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惆悵感,同時又充滿了溫暖。這種複雜的情感交織,使得故事更加耐人尋味。

评分

這本《故事的開始(新版)》在語言風格上,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作者使用的詞彙並不是那種非常艱澀難懂的,但卻非常精煉、準確,能夠準確地傳達出想要表達的意思。而且,文字中常常帶有一種詩意,即使是在描寫一些平凡的場景,也能讓讀者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美感。我特別喜歡作者在運用比喻和意象時,那種恰到好處的感覺。它不會過於誇張,也不會顯得生硬,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字中,增強了文字的表現力。有時候,我會忍不住停下來,回味一下某一句話,感覺就像是在品嚐一杯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書中的語氣也很多變,時而輕柔,時而有力,時而幽默,時而感傷,這種豐富的語氣變化,讓閱讀的過程充滿了新鮮感,也讓作者的情感能夠更加直接地傳達給讀者。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是我非常欣賞的類型。

评分

總體來說,《故事的開始(新版)》給我的感覺,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對生命、對情感、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溫柔和同理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它讓我學會去關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感受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美好。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任何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人物,引導我去思考,去感悟。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對生活有感悟、有思考的朋友的書。它或許不會給你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但它一定會在你的心中,留下一些溫暖的印記,讓你以一種更溫柔、更寬容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评分

從我目前閱讀的進度來看,《故事的開始(新版)》在情節設置上,確實有讓我意想不到的地方。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猜到結局的故事,作者似乎很擅長佈置一些巧妙的伏筆,或者說是埋下一些看似不經意的線索,然後在後續的發展中,讓它們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這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始終保持著一種好奇心和期待感。當那些之前的小細節突然串聯起來,揭示出更深層次的含義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非常美妙。我認為,作者在情節的編排上,考慮得非常周全,每一個轉折都顯得順理成章,而不是突兀的。而且,我注意到書中也穿插了一些比較輕鬆幽默的段落,這讓緊張的情節得以緩解,也讓整體閱讀體驗更加平衡。這種情節的張弛有度,讓我不禁讚嘆作者的敘事功力。

评分

哇,這本《故事的開始(新版)》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驚喜!我一看到就覺得它充滿了懷舊的氣息,那種淡雅的色調和細膩的插畫風格,瞬間把我拉回到學生時代,那時候的書本設計都有一種樸實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美感。翻開書頁,紙質的觸感也很不錯,不是那種過於光滑的印刷紙,而是帶有一點點粗糙的質感,讀起來更舒服,也更容易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裡。我特別喜歡書名「故事的開始」這個標題,它給人一種無限的可能性,好像無論故事走向何方,最初的那一頁都充滿了純粹的希望和未知的期待。我總是很喜歡這種帶點哲學意味的書名,總能讓人思考很多。這本書的排版我也覺得很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剛剛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我注意到它在一些小細節上做得非常到位,比如每章開頭的小插畫,還有書中的一些留白處理,都讓整體閱讀體驗更加流暢和愉悅。總之,從第一眼的視覺感受,到翻動書頁的觸感,再到細緻的排版設計,我都覺得這是一本被用心製作出來的書,光是這些細節,就已經值回票價了,讓人迫不及待想深入它的內容。

评分

我必須說,《故事的開始(新版)》在探討人性方面,給了我很多觸動。書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批判或讚美,而是以一種客觀的視角,展現了人們在面對不同境遇時的選擇和掙扎。我注意到書中對人際關係的描寫,特別是親情、友情和愛情,都非常真實。這些關係有時溫暖而堅固,有時又脆弱而充滿挑戰。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人性是如此的豐富和矛盾,我們都需要學會去理解和包容。書中那些關於妥協、關於誤解、關於和解的描寫,都讓我深思。這本書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學會傾聽和理解,是建立良好關係的關鍵。

评分

這本《故事的開始(新版)》給我帶來了一種很特別的情感共鳴。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書中那種淡淡的憂傷和細膩的情感描寫,真的讓我很感動。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生活中的微小細節,然後用文字將它們放大,讓讀者能深刻體會到那份溫柔的哀愁。有幾個情節,尤其是在描寫主角面對分離或失去時的內心掙扎,讓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種無力感,那種試圖抓住卻又留不住的感覺,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吧。書中的對話也寫得特別真實,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字字句句都透露著情感的起伏,有時沉默比言語更有力量,這點作者拿捏得恰到好處。我尤其喜歡書中一些對於時間流逝的描寫,那種回憶總是帶著點朦朧的美,有時又伴隨著一絲絲的悵然,讓人不禁感嘆歲月的無情。這本書並不煽情,但它能夠輕柔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人反思自己的過往,珍惜當下。我認為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尤其適合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茶,獨自閱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