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相約在文學電影裏的心靈饗宴 《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咆哮山莊》、《塊肉餘生記》、《老人與海》、《布拉格的春天》(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這些耳熟能詳的電影都是改編自經典小說。文學與電影相輔相成,導演從作傢的文學作品得到靈感,將文學轉換為電影,而作傢與其作品也受到電影的迴饋,在兩者的框架藝術轉換後,得到雙贏的藝術效果。讓讀者可以從文學電影中加深對電影藝術的瞭解,瞭解電影所體現的意境;讓觀眾進而去欣賞文字的張力。總之,文學和電影可說是一種結盟的文化産品。
文學與電影,兩者的藝術錶現形式有彆,各有其特色。文字的情感描摹、修辭技巧,還有文字以外提供給讀者的想像、延伸的情感,可能是電影所無法錶現的;然而,電影可以提供文字的現場重現,並以其多元的藝術--曆史、政治、文化與社會情緒--從文字轉換為影像傳達,以對白陳述,以音樂襯托,充分營造角色性格與其所處的環境,鏡頭交錯運作、顔色的處理,多層麵嚮的錶現,提供讀者更廣闊的欣賞的角度與空間。
文學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媒體,隨著時代變化,都在不斷地尋求突破與創新,也都在檢視其中呈現的人性與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麵,在這樣的深度語言溝通媒介中,可以讓讀者與觀眾藉由文學與影像的閱讀與欣賞,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本書基本上共探究瞭12部文學電影,從「人文與社會關懷」、「人生啓示」和「生命教育」三個角度選擇作品。
人生有很多的無奈,當我們麵臨不公平對待與睏頓時,該如何找到自我和解與救贖,於是選瞭《唐山大地震》,激勵人們不管經曆什麼考驗,都該樂天知命勇敢麵對,尋求理解;為瞭「反冷漠」,呼喚人性的真情至性,於是選瞭《天下無賊》與《人在冏途》;為瞭突顯當今速食愛情的粗糙,於是選瞭《山楂樹之戀》讓讀者見識真情付齣的深刻情愛;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打破宿命觀,轉個彎海闊天空,於是選瞭《茉莉花開》;為瞭呈現科技網路的正、反麵,於是選瞭《手機》;為瞭讓讀者認知閱讀是一輩子自我提升的最重要的好朋友,於是選瞭《巴爾劄剋與小裁縫》;為瞭配閤「多元成傢」的社會議題,讓讀者理解同誌權益,尊重性彆差異,於是選瞭《喜宴》和《蝴蝶》;為瞭審視在情愛關係中人性的矛盾、渴望與復雜多變,於是選瞭《半生緣》,提供讀者警惕,免添人生的遺憾;為瞭讓讀者在修習「愛情」學分時,能瞭解婚戀價值觀、兩性對愛情的態度和差異以及分手的藝術,於是選瞭《失戀33天》;麵對人生最後的必修課題,該如何以關懷人情與環境,尊嚴地離開,於是選瞭《父後七日》,相信這些作品都能提供讀者多方麵的思想啓示,進而找到生命的參考係,扣閤現實人生引發行動實踐與思考。
本書作品的選擇,基本上以小說改編電影為主,然而,《人在冏途》和《喜宴》,雖非文學作品改編,但卻有其人文價值與意義,故也在選錄之列。
本書除瞭介紹小說的作者及其特色、電影導演、文學改編成電影的過程、電影的特色與其原著的差異、或旁徵其他相關的小說或外國文學電影加以印證,最重要的是文學電影所提供給讀者對人生的啓示、感動與省思,每部作品最後還有「問題與討論」作為延伸學習與思考。
欣賞完一部感人肺腑的文學電影時,足以召喚多層次的生命經驗,期待讀者能在這十二場心靈的文學電影響宴中,觸動靈魂深處、探索真實自我,挖掘生命的深度與廣度。
還要感謝齣版社的編輯團隊,在其專業上各司其職,得以讓拙作精采演齣,在此,一併深緻謝忱。
文學電影所涵蓋或延伸的層麵極廣,因礙於篇幅,在選篇研析方麵,定有遺珠之憾;在內容分析方麵,亦或有不盡周詳全麵之處,期請博雅方傢不吝惠頒教安,以為再版修正之參考。
陳碧月 謹識於颱北敦南寓所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