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侯孝賢
  • 電影
  • 颱灣電影
  • 藝術電影
  • 電影史
  • 文化研究
  • 影像
  • 記憶
  • 文學
  • 電影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古代有張羽煮海的故事(典齣元代李好古《張羽煮海》雜劇),為瞭求得被龍王囚入海底的龍女妻子,張羽在海邊想要煮乾海水。仙人見瞭同情便授以仙法,鍋水熱一度,海水熱一度,頃刻間海水沸騰起來,龍宮震動,龍王隻得推女齣海,張羽遂攜妻歸。

  今時則有侯孝賢的拍電影,像張羽煮海之癡執,一口鍋子一把火,他認為自己也可以把大海煮乾。

  從事電影工作四十年,侯孝賢的「煮海時光」,盡錄於此書。──硃天文(作傢)

  藉電影談人生,藉人生談電影

  本書也是一個資深影迷、研究者與創作者之間,充滿熱情但齣發點與視角截然不同的「藉電影談人生,藉人生談電影」對話。彷彿一趟持續在途中的漫長旅程,追逐著侯孝賢電影裏對「時光」的迷戀、他的電影美學,與曆經時代變遷下颱灣社會的共同成長;也不停思索最初衷的問題,「電影是甚麼?」──是膠片中一格一格的轉瞬即逝的光影?是藉由放映和復製,將記憶裁成直麵而來的音畫,也將影像轉化為記憶、情感裏隱微的柔軟位置?或更純粹的,是(藉由電影傳達、開展)對生命的想像、存疑與不停嘗試尋找的解答?

  全書由跟侯孝賢導演長年閤作編劇的作傢硃天文親自校訂,允為最珍貴完整的訪談記錄;另收錄賈樟柯導演〈侯導,孝賢〉序文,是與侯導其人其作結緣的一段光影記憶;以及作者白睿文教授與演員高捷、作傢硃天文與黃春明的訪談,分彆深談侯導的電影傢族、編劇與導演的多年閤作、新電影崛起契機等話題。

  特彆收錄─────賈樟柯 序〈侯導,孝賢〉
  深度訪談─────硃天文〈天文答問〉高捷〈拜訪捷哥〉黃春明〈原作心聲〉

各界推薦(依姓名筆劃序)

  王德威‧白先勇‧伊格言‧李  安‧李幼鸚鵡鵪鶉‧林文淇‧柯一正‧陳  雪‧陳玉勛‧陳芳明‧陳明章‧張大春‧張北海‧張藝謀‧舒  琪‧焦雄屏‧葛  亮‧賈樟柯‧廖炳惠‧鄭文堂‧聞天祥‧舞  鶴‧駱以軍‧戴立忍‧顔忠賢

  「隻有熟悉颱灣社會與電影的人,纔有可能與侯孝賢展開深度對話。白𥈠文這位美國學者,真正做到瞭。你若想瞭解侯孝賢的藝術與思考,白教授都幫你提問瞭。卓越、深入,精確的藝術討論,跨越國界與文化,到達一定高度,帶著我們看見颱灣的曆史與電影。」──陳芳明(作傢,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侯孝賢好像一個奇異的光/燒紙菸那樣燒過瞭我們想像中的『生活後麵的膠捲』/把一個原本我們不具備的觀看方式/從另一個原本平庸無情瑣碎的世界贖換過來啊於是我們感慨嗟嘆/我們曾以為那樣優美完足光影觸須款款擺動的『侯世界』會在未來其他可能之人的電影一直來一直來/不理會這外麵世界的流沙化善忘與不美/但讀瞭Michael Berry這本訪談錄/纔知活在曾可以進戲院看侯孝賢電影的時代是多幸福奢侈的『最好的時光』」──駱以軍(作傢)

  「侯孝賢的電影的意義,不隻處於它們本身所描繪的光影世界,此世界還化成靈感的原料而點燃很多人對電影的追求,改變許多其他導演對電影的看法,而改變瞭華語電影的麵貌。」──白睿文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虛構圖書《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描繪一部深入探索電影藝術與時代變遷的非虛構作品,且不提及侯孝賢本人或任何具體電影內容,專注於光影、記憶、城市變遷和時間哲學等主題。 --- 《煮海時光:光影的沉澱與時間的摺疊》 導言:光影的呼吸與記憶的潮汐 《煮海時光:光影的沉澱與時間的摺疊》並非一部傳統的傳記或電影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在光影的迷霧中航行的編年史詩,一次對“觀看”行為本身,以及時間如何在二維平麵上被捕捉、扭麯和重構的深度冥想。本書以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細膩筆觸,編織瞭一幅橫跨數十年的影像圖景,探討瞭光綫、陰影、景深與長鏡頭所蘊含的哲學意涵。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影像如何承載記憶的重量?在快速流逝的現代性進程中,凝固的瞬間是如何對抗遺忘的洪流的? 我們並非聚焦於銀幕上的具體敘事,而是深入到影像背後的“呼吸”之中——那緩慢推移的鏡頭,那停駐於景物間的悠長一瞥,那種對日常細節近乎固執的打撈。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電影語言的“留白”之處,探討瞭如何通過對空間和時間的精確操控,構建齣一種超越情節本身的“在場感”。 第一部:景深與迷失:城市之境的拓撲學 本書的第一部分,《景深與迷失:城市之境的拓撲學》,將鏡頭對準瞭急速擴張的都市空間。這裏,城市不再是簡單的背景,而是一個具有自身生命脈絡、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有機體。 作者從對不同年代城市建築符號的側寫入手,分析瞭建築形態的演變如何反映齣社會心理結構的變遷。我們探討瞭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個體如何在被幾何化的景觀中尋找定位。一個漫長、幾乎靜止的鏡頭,如何將觀眾帶入一種近乎迷幻的凝視狀態?這種凝視,迫使我們去察覺那些被日常匆忙所遮蔽的、關於“棲居”的本質追問。 書中細緻描繪瞭“疏離感”是如何通過構圖得以實現的。那些位於畫麵邊緣的人物,那些被巨大空間吞噬的微小剪影,構築瞭一種對現代性疏離的深刻隱喻。我們研究瞭如何利用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層次感,去模擬人類記憶的非綫性結構——記憶往往是多層次、多焦點的,而非平鋪直敘的。 此外,作者對“時間感”的捕捉進行瞭深入的哲學探討。長鏡頭(或稱作“一鏡到底”的思維模式)並非簡單的技術展示,它是一種時間哲學。它拒絕瞭傳統剪輯對時間的碎片化處理,堅持讓事件在屏幕上以其“自然”的速度展開。這種堅持,迫使觀眾放棄對即時滿足的期待,轉而進入一種近乎冥想的、與畫麵同呼吸的體驗。我們如何在一個被加速的時代,重新學習如何“等待”? 第二部:光影的物質性:物質世界與內在風景 第二部分,《光影的物質性:物質世界與內在風景》,將焦點從宏大的城市景觀收縮至構成影像的最基本元素:光與物質。 光,在本書中被視為一種“在場的證明”。它不是簡單的照明,而是對存在物體的確認與揭示。作者著重分析瞭那些低調、內斂的光綫處理,它們如何揭示齣物質的紋理——是老舊木料的年輪,是磚牆風化留下的粗礪觸感,還是雨後街道的濕潤反光。這種對光綫“物質性”的強調,使得畫麵中的每一個物件都擁有瞭非凡的重量與曆史感。 我們深入探討瞭“陰影”的作用。陰影不是缺乏光的地方,而是光綫缺席的證明,是未被言說的曆史,是潛意識的投射。在某些畫麵中,陰影的形狀與運動,比被照亮的物體本身更具敘事張力。它們構建瞭一種內在的、情緒化的空間,與外顯的物理環境形成一種微妙的對話與張力。 書中對色彩的討論也超越瞭單純的美學範疇。作者考察瞭如何通過對特定色溫和飽和度的剋製使用,來營造一種特定的“時代氛圍”。這種色彩的運用,與其說是為瞭美化,不如說是為瞭復原一種失落的情緒基調,一種與時代脈搏同步的、略帶憂鬱的色調。它關乎對“過去”的一種精準的色溫校準。 第三部:聽覺的邊界與寂靜的力量 本書的第三部分,《聽覺的邊界與寂靜的力量》,挑戰瞭傳統上對電影“聲音”的理解,將注意力投嚮瞭那些未被填滿的聲場空間,即“寂靜”。 聲音設計在這裏被視為一種空間構建工具。環境音的細微變化,例如遠處傳來的模糊的汽笛聲,或是一段極長的室內環境白噪音,如何定義瞭人物所處的空間深度與社會階層?這些聲音並非故事的伴奏,而是構成環境本身的重要“實體”。 作者特彆分析瞭“有效寂靜”的運用。在某些關鍵的場景中,聲音的突然剝離,會使得觀眾的全部感官被推嚮視覺本身。這種寂靜並非虛無,而是一種能量的積聚,它放大瞭每一個可見的動作,使得一個眼神的轉嚮、一次呼吸的起伏,都獲得瞭史詩般的重量。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這種對聽覺的節製,來抵抗現代媒介對聲音的過度飽和轟炸。 結語:時間之海的漣漪 《煮海時光》最終試圖迴答一個關於“觀看”與“存在”的宏大命題:當我們凝視著銀幕上那些被精心布置的光影時,我們究竟在觀看什麼? 本書認為,優秀的影像作品提供瞭一種“時間代理”——它允許我們以一種不同於日常生活的速度,去體驗和消化時間流逝的本質。它關乎一種對生命瞬間的尊重,一種對存在本身的溫柔緻意。通過對光、影、空間和寂靜的細緻剖析,本書繪製瞭一張關於“非綫性記憶重構”的地圖,邀請讀者共同參與這場對光影的、永恒的沉思。這是一場關於如何“看見”的課程,一次關於如何“記住”的深刻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編訪/白睿文 (Michael Berry)


  1974年於美國芝加哥齣生。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係教授兼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著作包括Speaking in Imag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 (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5),《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麥田,2007;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8),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8),《痛史: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麥田,即將齣版),Jia Zhangke’s Hometown Trilogy(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9),《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麯》(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0)等書。

  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餘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以及即將齣版的舞鶴《餘生》。2009年獲得現代語言協會(MLA)最佳翻譯奬的榮譽提名,曾擔任2010年金馬電影節、2012年紅樓夢奬評審和2013年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評審。也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個人網站:www.eastasian.ucsb.edu/home/faculty/michael-berry/
  豆瓣小站:site.douban.com/108600/
  新浪微博:www.weibo.com/bairuiwen

校訂/硃天文

  1956年生,十六歲發錶第一篇小說,曾辦《三三集刊》,並任三三書坊發行人。長期與侯孝賢閤作編寫電影劇本,三度獲得金馬奬最佳改編劇本奬及最佳原著劇本奬。文學創作不輟,為颱灣當代重要小說傢。

  曾獲聯閤報小說奬第三名、中國時報時報文學奬甄選短篇小說優等奬,1994年更以《荒人手記》獲時報文學百萬小說奬首奬。

  著有《淡江記》、《小畢的故事》、《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巫言》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童年往事
討論侯孝賢的傢庭背景,包括父親1947年從廣東梅縣來颱的原因,成長經驗,和對電影的早期記憶。

【第二章】追隨主流
主要討論侯孝賢導演的前三部導演作品--《就是溜溜的她》(1980)、《風兒踢踏踩》(1981)、《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可以算「侯孝賢的商業電影三部麯」,都具有濃厚的大眾商業色彩,比如明星拍檔,愛情喜劇類型,甚至有點健康寫實主義的影子。

【第三章】光影革命
圍繞著侯孝賢在颱灣新電影最蓬勃時(1983-1987)所攝製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1983)、《風櫃來的人》(1983)、《鼕鼕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和《尼羅河女兒》(1987)。

【第四章】曆史颱灣
關於1989年至1995攝製的「颱灣三部麯」(《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的一個對話。1987年颱灣解嚴,在這個新的空間裏終於可以麵對昔日的政治禁忌和曆史傷口。在電影裏,處理颱灣近代的「痛史」,侯孝賢是第一位;也用光影對颱灣二十世紀的前半曆史--從日據時代到光復,又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作瞭一次整理和反思。

【第五章】昔日未來
論述《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韆禧曼波》(2001),三部發生在完全不同時空的電影。藉用編劇硃天文的一篇短篇小說的名字,或許可以把這三部電影稱為「世紀末的華麗」三部麯,因為電影分彆都對黑社會的遊戲規則,高級妓院的愛情遊戲,和酒吧女郎的漂泊生活錶現一種浪漫和華麗。但這華麗的背後處處都是迷茫、墮落和對即將來臨的世紀末的不安。

【第六章】時光流逝
此時期侯的電影從國際投資和國際演員跨到一個國際領域--國外攝製的純粹的外語片,包括應日本鬆竹映畫邀請的《珈琲時光》(2003)、應法國奧塞美術館之邀的《紅氣球》(2007)。同時期還有《最好的時光》(2005)和2014年正進行後製作中的武俠片《聶隱娘》,似乎都隱含與昔日光影記憶對話的意味。

【第七章】光影反射
侯孝賢縱談各種電影內外之事,從迴顧颱灣新電影的黃金時代談到颱灣電影産業的危機,又從拍廣告的奇特經驗談到侯上街遊行的政治活動,最後迴憶自己拍片的一些最難忘的經驗和對電影本身的反思。

圖書序言

代序

侯導,孝賢

 文/賈樟柯(中國導演,作品有《小武》、《三峽好人》、《天注定》等)


  1989年9月,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瞭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奬,我是在縣城郵局門前的報攤上讀到這條消息的。那一年6月,北京發生瞭天安門學生運動。整整一個春夏我已經養成瞭每天下午騎自行車齣門,到報攤上等侯新消息的習慣。北京沒有動靜,倒是颱灣傳來瞭新聞。

  一,悲情入心

  記不清是在一冊類似《大眾電影》的雜誌上,還是在一張類似《參考消息》的報紙上,我讀到瞭《悲情城市》獲奬的消息,比中國人第一次拿到金獅奬更讓我震驚的是有關這部電影的介紹:1947年,為反抗國民黨政權的獨裁,颱灣爆發瞭大規模武裝暴動,史稱 「二二八事件」。國民黨齣動軍警鎮壓,死者將近三萬人。颱灣導演侯孝賢在影片中通過一個林姓傢庭的命運,第一次描繪瞭颱灣人民的這一反抗事件。

  《悲情城市》的介紹還沒有讀完,一片殺氣已經上瞭我的脖頸。大陸上演的政治事件剛剛過去,海峽對岸的颱灣卻已經將「二二八事件」搬上瞭銀幕。很多年後,有一次和「嘎納電影節」(坎城影展)主席雅各布聊天,他的一個觀點讓我深以為是,他說:偉大的電影往往都有偉大的預言性。1987年颱灣解嚴,1988年蔣經國逝世,1989年《悲情城市》橫空齣世。能有甚麼電影會像《悲情城市》這樣分秒不差地準確降臨到專屬於它的時代呢?這部電影的誕生絕對齣於天意,侯孝賢用「悲情」來定義他的島嶼,不知他是否知道這個詞也概括瞭大陸這邊無法言說的愁緒。僅憑這個動蕩的故事和憂傷的片名,我把侯孝賢的名字記在瞭心裏。

  黃昏時分一個人騎自行車迴傢,對《悲情城市》的想像還是揮之不去。那天,在人來車往中看遠山靜默,心沉下來時竟然有種大丈夫立在天地之間的感覺。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悲情」這個詞,這個詞陌生卻深深感染瞭我。就像十二歲那年的一天晚上,父親帶迴來一張報紙,上麵刊登瞭廖承誌寫給蔣經國的信,在中學當語文教師的父親看過後連聲說文筆真好,他大聲給我們朗讀:「經國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從小接受革命語言訓練的我們,突然發現我黨的領導人在給國民黨反動派寫信時恢復瞭舊社會語言,他們在信裏稱兄道弟,談事之前先談交情。這讓我對舊社會多瞭一些好感,政治人物感慨命運悲情時用瞭半文半白的語言,「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這樣聽起來文縐縐的過時語言,卻句句驚心地說齣瞭命運之苦。這語言熟悉嗎?熟悉。這語言陌生嗎?陌生。是不是颱灣島上的軍民到現在還用這樣的方式講話?

  1949年,「舊社會」、「舊語言」、「舊情義」都隨國民政府從大陸退守到瞭颱灣,齣生在「新社會」的我,此刻為甚麼會被「悲情」這樣一個陌生的詞打動?對,這是我們深埋心底,紅色文化從來不允許命名的情緒。就像看到侯導的名字,「孝賢」二字總讓我聯想起縣城那些衰敗院落門匾上,諸如「耕讀之傢」、「溫良恭儉」的古人題字。我隱約覺得在侯孝賢的身上,在他的電影裏一定還保留著繁體字般的魅力。

  再次聽到侯孝賢的名字已經到瞭1990年,那一年我學著寫瞭幾篇小說,竟然被前輩作傢賞識,混進瞭山西省作協的讀書改稿班。改稿班的好處是常能聽到藝術圈的八卦傳聞,當時沒有網絡更沒有微博,文化信息乃至流言蜚語都靠口口相傳。

  有一天,來自北京的編輯沒給我們上完課就匆匆離去,說要趕到離太原120公裏的太榖縣看張藝謀拍《大紅燈籠高高掛》。齣門前編輯丟下一句話:這電影是颱灣人投資的,監製侯孝賢也在。我搞不清楚監製是種甚麼工作,但聽到侯孝賢的名字心裏還是一動。原本隻在報紙上讀到的名字,現在人就在山西,離我120公裏。我想問北京來的編輯能不能嚮侯孝賢要一盤《悲情城市》的錄像帶,話到嘴邊卻沒有齣口,就連自己都覺得這個請求太幼稚。那是對電影還有迷信的時代,120公裏的距離遠得像在另外一個星球。

  1993年,我終於上瞭北京電影學院,離電影好像近瞭一些。果然有一天在一本舊學報上偶然讀到一篇介紹侯孝賢來學院講學的文章,上麵刊登瞭好幾張侯導的照片,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侯導的樣子,他的容貌竟然與我想像的非常相近:個子不高但目光如炬,身體裏彷彿藴藏瞭巨大的能量。既有野蠻生長的活力,又有學養護身的雅緻,正是那種一代宗師的麵相。文章講到侯導將自己一套完整作品的拷貝捐贈給瞭北京電影學院,這讓我一下有瞭盼頭。

  但在看他的電影之前,我還是先跟一本有關《悲情城市》的著作提前遭遇瞭。

  二,梅縣來的人

  電影學院圖書館有一個港颱圖書閱覽室,書架上擺瞭一些港颱雜誌,可能因為這裏的書都是繁體印刷,所以來的同學少,我就把這兒當成瞭自己寫劇本的地方。

  有一次我注意到角落裏有一個書櫃沒有上鎖,打開後發現滿櫃子都是颱版書籍,其中大部分是颱灣遠流齣版社齣版的電影圖書。突然一冊《悲情城市》入眼,封麵上是梁朝偉悲憤而無奈的神情,我一頁一頁地翻著,書裏的每一幅劇照都好像同時凝聚著劇情和詩意:天光將盡時,為送兒子當兵入伍,一個龐大的傢族在暮色中閤影;雨中的曠野,一個齣殯的傢庭,幾個穿黑西裝的男人懷抱遺像看兄弟入土;無名的火車站,一對夫妻帶著孩子在寂寥無人的月颱上等待著遠行。

  這是大陸電影從來沒有齣現過的筆觸:國傢,政黨,傢族,個人;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黑暗中降生的嬰兒,細雨中入土的兄弟。濃烈的仇殺,散淡的愛情。日本人走,國民黨來。颱語,國語,日語,上海話;本省人,外省人,江湖客。

  等日後終於看到電影,當這些畫麵在銀幕上運動起來以後,近三個小時的《悲情城市》讓我覺得整部電影像擺在先人畫像前的一束香火——往事如火慘烈,時光卻詩意如煙。長鏡頭下,初來的政權還在忙著建立秩序,壓抑的民眾已經走上瞭街頭。槍聲是否是我們的宿命?命運的法則高高在上,卻從來不給我們答案。

  電影中最幽默的一筆是國民政府退守颱灣後,市麵上開始流行國語,連日本人建的醫院也得組織大傢學普通話,難為這些老大夫搖頭晃腦地念著:痛,肚子痛的痛。而最悲哀的一筆莫過於「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本省人在列車上找外省人尋仇,會不會講颱語成瞭驗明正身的方法,可電影中的梁朝偉是個啞巴。這部電影復雜而多情,悠長而剋製。彷彿銀幕上的一切都是我們刻骨銘心的前世經曆,這些記憶在我們轉世投生後已經遺忘,侯導的電影卻讓我們迴到過往。

  在中國人的世界裏,隻有侯孝賢能這樣準確地拍齣我們的前世。

  這種感覺在看過他的《戲夢人生》、《好男好女》等影片後越發得到瞭印證,最嘆為觀止的是《海上花》開場長達七八分鍾的長鏡頭。一群晚清男女圍桌而坐,喝酒抽煙,猜拳行令,攝影機在人群中微微移動,好時光便在談笑中溜走。華麗至腐朽,日常到驚心動魄,這電影每一格畫麵都恰如其分,滿足著我對晚清上海租界生活的想像。整部影片全部內景拍攝,讓人寂寞到死。

  就像那些長三書寓裏凋零的女人,日子韆篇一律,內心卻四季輪迴。
如果說侯孝賢能夠通靈前世,他的另一個纔能就是腳踏今生瞭。《風櫃來的人》完成於1983年,這電影對我有「救命之恩」。上電影學院前,現實已經讓我有韆言萬語要說,可一上學還是被我們強大的電影文化迅速同化瞭。雖然還不至於滑嚮主鏇律寫作,可生編亂造的傳奇故事還是大量齣現在瞭我的劇本中,好像隻有超乎常態的生活纔有價值變為電影,而我們自己親身經曆的飽滿的現實,卻被我們一提起筆來就忘瞭。

  坐在黑暗中看《風櫃來的人》,起初我連「風櫃」到底是一隻櫃子,還是一個地名都搞不清楚。但銀幕上齣現的颱灣青年竟然長著跟我山西老傢朋友一樣的臉,看張世演的漁村青年,他們一大群人跑到海邊背對著洶湧的海浪跳著騷動的舞蹈。我一下覺得我離他們好近,侯導攝影機前的這幾個颱灣年輕人,似乎就是我縣城裏麵的那些兄弟。他們扛著行李離鄉背井去瞭高雄,一進城就被騙上爛尾樓看電影,這裏沒有電影也沒有浪漫故事,透過寬銀幕一樣的窗戶眺望高雄,等待他們的是未知的未來。

  原來在中國人的世界裏,隻有侯孝賢纔能這樣準確地拍齣我們的今生。   我萬分迷惑,搞不懂為甚麼明明一部颱灣電影,卻好像在拍山西老傢我那些朋友的故事。我夢遊般從電影院齣來,想搞清其中的原因。我跑到圖書館,開始翻看所有有關侯孝賢的書籍。

  侯孝賢在他的訪談裏多次提到瞭瀋從文,提到瞭《瀋從文自傳》。他說:讀完《瀋從文自傳》我很感動,書中客觀而不誇大的觀點讓人感覺,陽光底下再悲傷,再恐怖的事情,都能以人的胸襟和對生命的熱愛而把它包容。他說:我突然發現看待世界的角度、視野還有這麼多、這麼廣。我連忙藉瞭《瀋從文自傳》,把自己關在自習室裏,一枝菸一杯茶,在青燈下慢慢隨著瀋從文的文字去瞭民國年間的湘西,隨著他的足跡沿著湘水四處遊蕩,進入軍營看砍頭殺人,進入城市看文人爭鬥……我似乎通過侯孝賢,再經由瀋從文弄懂瞭一個道理:個體的經驗是如此珍貴。傳達尊貴的個人體驗本應該是創作的本能狀態,而我們經過革命文藝訓練,提起筆來心卻是空的。侯孝賢讓我瞭解到,對導演來說你看世界的態度就是你拍電影的方法。

  侯導的一些電影頗有自傳色彩,《童年往事》的開頭便是他的畫外音: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我父親是廣東梅縣人,在教育局當科員。侯導齣生於1947年,1948年全傢遷颱。國立藝術大學戲劇電影科畢業以後,他開始給李行當副導演並從事編劇工作。當年他獨立執導的前三部影片《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在那河邊青青草》都是颱灣賣座電影,1983年完成《風櫃來的人》之後,他自認獲得瞭對電影的「重新認識」。

  而我也是在看完《風櫃來的人》之後,開始對電影獲得瞭新的認識。1997年我迴到故鄉山西汾陽縣拍瞭處女作《小武》,我開始學著用自己的方法看世界。去影展有點像闖江湖,前路不知道會碰上甚麼樣的人和事。《小武》轉瞭一圈影展後,得到瞭法國南特電影節的邀請。南特電影節我不陌生,侯導的兩部影片《風櫃來的人》和《戀戀風塵》都在那裏得過最佳影片奬。

  三,南特,再見南特

  鼕天的南特異常濕冷,電影節的人從火車站接瞭我,就一起驅車嚮酒店而去。在車裏翻看電影節的場刊,纔知道這次侯孝賢也會來南特。恰逢影展二十週年慶典,侯導是專程來祝壽的。我提著行李進瞭酒店大堂,一眼就看到一群人眾星捧月似地圍著一個中國人。眼睛的焦點還沒有對實,我心已知那人正是侯導孝賢。我猶豫瞭一下,覺得還是應該打個招呼再走開,便等在一旁聽他侃侃而談。

  酒店裏中國人少,侯導一邊接受採訪,一邊不時看我一眼。他當時一定很奇怪,這小子站在那裏要乾甚麼?眾人散去後,我走上前去和他搭話,一時既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他,也不知道該怎麼介紹自己。那時我已經不是學生,但慌不擇言,愚笨地說道:侯老師,我是北京電影學院來的。侯孝賢顯然不熟悉北京文藝圈的稱呼習慣,瞪眼問道:我教過你?我連忙說:喜歡您的電影。彷彿麵對一個突然的闖入者,他被我搞得莫名其妙,隻能挑戰性地望著我:北京電影學院的?呦!現在學生都可以齣來看影展瞭?我連忙說:我拍瞭一部電影叫《小武》。

  侯導的眉頭又皺起來但語氣明顯平和起來,他問道:《小武》是甚麼東東?我答:小武是男主角的名字,電影是在我老傢拍的。侯導點瞭根菸,語音已經變得友善:老傢哪裏?我答:山西。侯導頓時笑逐顔開:哦,半個老鄉,我丈母娘是山西人。這次見麵於我好像一次考試,侯導見瞭生人有股衝勁,不會輕易錶現齣廉價的親和,可話要投機瞬間也能變成哥們兒。我站在大堂裏看他上樓梯的背影,發現他穿瞭一雙年輕人愛穿的匡威(Converse)球鞋。

  《小武》首映完我無事可乾,一個人漫無目地在南特街上瞎逛。路過十字路口的海鮮店,目不轉睛地望著冰上生蠔之類的海産,分辨著這都是些甚麼動物。山西是內陸省份,沒有海。正想著,突然一隻手重重地拍我的肩膀。迴頭一看是侯導,他和我好像已經成瞭熟人:小賈,剛看完你的電影。我慌瞭神,不知道該如何迴應侯導的話。

  侯導說:那男的跟那女的選的都不錯。我知道他是在用他的方法鼓勵我,我卻羞澀起來沒有迴應一句話。我和他兩個人佇立南特街頭,都不知道再往下該說些甚麼。對我來說,這一幕並不尷尬,法國人說:彼此沉默的時候,其實正有天使飛過。

  那一年來南特的還有關錦鵬導演和日本的是枝裕和。每到夜晚,我們幾個亞洲人就找一傢酒吧坐下來海闊天空地聊天。攜《下一站,天國》來參展的是枝裕和是侯導的故交,有人說他的處女作《幻之光》很有些侯導的影子。是枝之前在日本NHK工作,專程去颱灣拍過侯導的紀錄片。在南特與侯導相處的日子,於我和是枝就像古代的門生弟子有機會聽老師講經論道。每天我們都有一堆問題問嚮侯導,他仔細聽過娓娓道來。

  侯導非常重視錶演,他說:他是先有演員纔有電影,他最關心的不是去拍甚麼事,而是要去拍甚麼人。我一直認為,在的導演裏麵,侯孝賢、張藝謀跟馮小剛是最會演戲的導演,他們如果隻做演員,也會非常成功。忘不瞭侯導在《風櫃來的人》裏麵扮演的姊夫,燙瞭滿頭的鬈發,嚼著檳榔,打著麻將,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粗話,那樣子鮮活而準確。就像忘不瞭張藝謀在《老井》裏麵,背著沉重的石闆,一搖三晃地在山榖中行走的背影。侯導從來不玩理論概念,他告訴我們拍戲一定要讓演員有具體的事兒乾,演員有事做纔能自然。

  那時候我已經在籌備第二部影片《站颱》,劇本改瞭又改很不滿意。我告訴侯導我創作上的睏境。侯導說:這是很自然的狀況,我在拍完《風櫃來的人》之後,也有這樣的問題。你明白為甚麼嗎?因為你已經不是一個處女作導演,你已經有瞭電影經驗,你在創作上必須麵對你的過去。不用怕,每個導演都要過這一關。侯導沒有告訴我怎麼樣改劇本,他告訴我這是導演生涯裏麵的共同處境。聽瞭他的話,我頓時覺得無比鎮定,原來連他也經曆過這樣的睏惑。

  南特的日子讓人難忘,但也不是日日皆歡。有一天晚上我跟幾個留學生朋友狂歡至天剛濛濛亮,纔夾著寒風帶著酒氣迴瞭酒店。一進大堂就發現侯導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抽著悶菸。他的神情像是在想很遠的事,我問候一聲:侯導!他隻嗯瞭一聲答我。

  可惜我是晚輩,知道他鬱悶,但又不便多言。

  四,最好的時光

  我見侯導多是在國外的影展上,每次見到他都是我最好的時光。

  在歐洲無論哪個城市,侯導總要去找中餐吃。他帶《珈琲時光》去威尼斯的那一年,和他閤作過《南國,再見南國》和《海上花》的日本製片市山尚三請大傢吃飯,這是一傢很難訂到位的意大利餐館,侯導沒吃幾口義大利麵就把刀叉放下,嘆口氣說:這哪裏是吃麵,分明在吃塑料管。他在飲食上保持著中國習慣,就像他的電影始終有種東方氣質。

  下午去看《珈琲時光》的首映,這部電影是為瞭紀念小津安二郎特意在日本拍攝的。當我們沉浸在侯導電影中綿延時光之時,突然一隻麻雀飛進瞭電影院。這是最完美的放映,現實中的靈動生命和銀幕上的虛幻世界閤二為一,不知誰比誰更自然。

  《三峽好人》之後,《誠品好讀》的編輯安排我跟侯導在颱北對談,地點就在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店。那天我早早到瞭採訪地點,侯導卻姍姍來遲,他進門先趴在桌子上,望著我說:你來颱灣瞭?我說:我到瞭。侯導定瞭定神兒說:有個親戚從上海來,帶瞭一瓶二鍋頭,剛纔我們倆把它喝光瞭。眾人連忙問道:侯導要不要休息一下?侯導說:誰來嚮我提問?請趕快!編輯抓緊時間跟侯導訪談,我知道酒精在他身上發揮著作用。他要在醉倒之前的一秒,把今天的採訪完成。果然當他說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一下趴在桌子上立刻就睡著瞭。

  第二天中午,林強來電話說侯導請大傢今晚一起卡拉OK。晚上去瞭歌廳,在座的有作傢硃天心,及其他幾個侯導的朋友。侯導和林強一首接一首地唱著颱語歌,兩個人不時搶著話筒(麥剋風),絕對是年輕人的樣子。從他的《南國,再見南國》到《韆禧曼波》,侯孝賢拍都市裏的新新人類,對年輕人熟悉得彷彿在拍他自己的故事。看《南國,再見南國》平溪綫上的列車在重金屬搖滾樂中漸漸駛遠,再看《韆禧曼波》中的舒淇在林強的電子樂中奔嚮新的韆年,知情重意的侯導是那樣的年輕。

  或許在華人世界裏,隻有侯孝賢纔能拍齣我們的此刻,拍齣我們的現在。 那夜眾人喧譁,他把話筒讓給彆人後一個人離席,靜靜地站在窗前望著外麵。我跟過去站在他的身後。窗外細雨紛紛,雨中的颱北到處霓虹倒影,街上的行人奔走於不同的際遇。侯導也不看我,輕輕說道:下雨瞭!

  這時不知誰在唱〈港都夜雨〉,這場景讓我想起《悲情城市》的開頭,硃天文的劇本是這樣寫的: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嗓音沙啞的廣播在颱灣本島偷偷流傳開來。大哥林煥雄外麵的女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的時候,基隆市整個晚上停電,燭光中人影幢幢,女人壯烈産下一子,突然電來瞭,屋裏大放光明。嬰兒嘹亮的哭聲蓋過瞭沙啞和雜音的廣播。

  雨霧裏都是煤煙的港口,悲情城市。

  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的電影世界裏,人人都在談侯孝賢。有一次在首爾,遇到跟侯導閤作多年的攝影師李屏賓,他講瞭另外一個故事:有一天侯導拍完戲,深夜坐計程車迴傢。結果在車上和跟他年紀相仿的司機聊起瞭政治,兩個人話不投機激烈爭辯,最後居然把車停在路邊廝打瞭起來。李屏賓講到這裏,瞪著眼睛說:小賈,你想想那場麵,那可是兩個五十多歲的人在街邊打架。大傢都笑瞭,我問:然後呢?賓哥說:他倆整瞭整衣服上車,繼續往前開。

  還是有人記得侯導給張藝謀當過監製。前年在北京參加青年導演論壇,記者會上有人提起侯導往事,問他:如何看張藝謀現在的電影?侯導沉思一下,笑著說:我們是朋友,80、90年代每次來北京都要見麵聊天,後來他忙瞭,就不好意思再打攪瞭。記者會上少有的沉默,四下一片安靜。侯導突然反問記者:現在,他過得好嗎?

  很喜歡侯導的兩張照片,其中一張:三十多歲的他留著80年代的那種齊耳長發,瞪著眼仰頭看著頭頂的一盞燈,那專注的錶情彷彿把身傢性命都放在瞭電影裏。另外一張照片是法國電影評論傢米歇爾‧傅東編的法文版《侯孝賢》一書,封麵上侯孝賢站在一張條案邊兒,雙手捧著三柱清香,正在彎腰祭拜。

  祭拜中的侯孝賢,敬鬼神的侯孝賢,行古禮的侯孝賢,這正是我們的侯孝賢。

圖書試讀

《悲情城市》(1989)──節錄,摘自本書第四章〈曆史颱灣〉

白:《悲情城市》被某些電影評論視為有史以來最有力量的作品。由於它是第一部直接麵對「二二八事件」的電影,一上映便相當轟動,堪稱颱灣電影的裏程碑,同時震動瞭颱灣社會。隨著電影帶齣的曆史、社會、政治意涵,創造瞭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是什麼啓發瞭您拍齣《悲情城市》?

侯:新電影剛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拍自己的成長背景、颱灣經驗,錶現在電影上,比小說晚瞭十年。《悲情城市》所談論的二二八事件,在颱灣一直是個禁忌,所以更晚,1989年,又晚瞭十年。隨著蔣經國去世,解除戒嚴,時代變瞭,空間打開瞭,用電影討論這個主題成為可能。

即使在解嚴之前,我也聽說很多過去的故事,看瞭很多跟政治相關的小說,比如說陳映真。這引發瞭我的興趣去找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資料。這是個時機,我本來不是拍二二八,是拍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下一代人的生活,他們活在事件的陰影之下。後來正好解嚴,我感覺這時來拍是一個時機。

白:您提到說很想拍陳映真的《山路》,那麼既然解嚴瞭,後來為什麼不拍,而改去拍《悲情城市》?

侯:因為《悲情城市》前麵有一個劇本計劃,好像是《戀戀風塵》之後。那時候《悲情城市》是另一個故事,找香港「嘉禾」投資。找的演員是周潤發和楊麗花,一個香港天王,一個颱灣天後,兩人碰撞會産生什麼化學變化。

(當時設定)楊麗花演的是基隆酒傢的大姊頭,就是後來《悲情城市》裏的大哥的女兒阿雪。1949年的基隆港,火車、煤煙、下雨、逃難來的人潮。周潤發從香港來,要找一個失蹤人口。為瞭建立楊麗花這個人物,追蹤、上溯到她的父母親,因而弄齣來的傢族樹譜,就是後來《悲情城市》裏的阿公、梁朝偉他們。

後來要拍《尼羅河女兒》,就先拍瞭,拍完就解嚴啦。這時候邱復生他去歐洲,知道我的狀況,然後(加上)陳國富,我們就組一個「電影閤作社」──但「閤作社」這個名詞不能取,因為它是公共的名詞,不能當公司名字,就顛倒過來叫「閤作社電影」──反正就是陳國富主導,我啦,楊德昌、陳國富、吳念真、詹宏誌啦,差不多這幾個人。

很多人就一起弄《悲情城市》,拍上一代的,就是陳鬆勇這一代的,我先跟天文把分場做好;分場寫好瞭,然後找念真寫對白。

用戶評價

评分

看到《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熟悉的畫麵。侯孝賢,這個名字對我來說,簡直就是颱灣電影的代名詞。我從小就跟著父母看他的電影,從《悲情城市》的時代洪流,到《戀戀風塵》的青澀初戀,再到《刺客聶隱娘》的武俠世界,每一部都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他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是在記錄一個時代,記錄一群人的生活狀態,記錄颱灣這片土地的變遷。 我特彆喜歡他電影中那種“無聲勝有聲”的處理方式,常常是長時間的固定鏡頭,卻能捕捉到人物內心最細緻的情感波動。那些靜默的等待,那些不經意的迴眸,那些在鏡頭前一閃而過的風景,都蘊含著巨大的張力。這是一種需要靜下心來去感受的電影,而不是快餐式的娛樂。每次看完侯導的電影,都會有一種久久不能平靜的感覺,好像有許多話想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煮海時光》這個名字,我覺得非常貼切。侯導的電影,就像是用時間慢慢熬煮齣來的海,有深邃的藍色,有湧動的波濤,有平靜的海麵下暗流湧動的情感。他將那些過往的歲月,那些人情世故,那些生活中的細節,都一點一滴地沉澱下來,化為銀幕上動人的影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他創作的“煮海”過程,去探究那些光影背後的故事和情感。 我記得小時候,颱灣還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娛樂方式,看侯導的電影,就像是和一群老朋友聊天,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他的電影裏的人物,都很“實在”,沒有誇張的戲劇衝突,隻有最真實的生活寫照。那種親切感,那種接地氣的感覺,是很多電影都無法比擬的。我相信,《煮海時光》這本書,一定能夠帶我重溫那些美好的電影時光,讓我再次感受到侯導電影裏獨特的魅力。 對我來說,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伴隨著我長大,見證瞭時代的變遷,也塑造瞭我對颱灣的認知。這本書的書名——《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一下子就觸動瞭我內心最深處的柔軟。那是一種對過往的迴溯,一種對光影的沉思,一種對颱灣這片土地深情的錶達。 我看過他很多電影,每一部都有著獨特的韻味。從《童年往事》裏那個充滿時代印記的童年,到《悲情城市》中那段沉重的曆史,再到《韆禧曼波》裏現代都市的疏離感,侯導的鏡頭總是能夠精準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人物的內心世界。他電影中的節奏,不急不緩,讓觀眾有機會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去體會那些被歲月沉澱下來的故事。 “煮海時光”,這個詞組在我腦海中迴蕩。我總覺得,侯導的電影就像是在用時間慢慢熬煮一鍋海,將那些屬於颱灣的記憶、情感、人文,一點一點地提煉齣來,濃縮成一部部經典。這本書,我想一定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他創作背後的心路曆程,那些靈感的來源,那些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情感,以及他如何用鏡頭去“煮”齣屬於他自己的“海”。 我特彆期待在書中能夠讀到一些關於他早期創作的細節,那些尚未被大眾所熟知的點滴。也希望能瞭解到他如何看待電影這門藝術,如何看待颱灣電影的發展。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侯導個人光影記憶的迴顧,更是對颱灣電影史的一次重要梳理,是對那段共同歲月的一次深情迴望。

评分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這個書名,光聽著就有一種很強的畫麵感和情感共鳴。侯孝賢,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位導演,更是一種符號,一種關於颱灣電影、關於我們集體記憶的符號。他的電影,總能不動聲色地觸動人心最深處,那種細膩的情感錶達,那種對時間的獨特把握,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記得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侯導的電影是《戀戀風塵》,那份純真而略帶遺憾的愛情,那種山村的淳樸與年輕人的迷茫,至今都讓我難忘。他鏡頭下的颱灣,不是那種光鮮亮麗的都市縮影,而是充滿瞭煙火氣的尋常巷陌,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默默前行的小人物。他的電影,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越品越有味道。 “煮海時光”,這個比喻實在太妙瞭。我感覺侯導的電影,就是在用他獨特的視角,一點一點地“煮”齣屬於颱灣的“海”——那片承載著無數故事、情感和迴憶的大海。那些光影,那些記憶,都是經過他精心的熬煮,纔呈現齣如今我們看到的,如此醇厚動人。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更深入地瞭解這個“煮海”的過程,去探索他創作的源泉和方法。 我總是覺得,侯導的電影,有一種“定格”的力量,它能抓住一個瞬間,然後讓那個瞬間在觀眾心中永遠鮮活。他對於細節的關注,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都是極其精準的。這本書,我希望能讀到更多關於他如何捕捉這些“瞬間”,如何將它們轉化為動人的光影故事。這不僅僅是對他個人藝術成就的記錄,更是一種對我們共同經曆的時代的緻敬。

评分

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這本書時,我的目光就停留在那簡潔卻充滿詩意的書名上。侯孝賢,這個名字對我而言,不隻是一位導演,更是一種時代印記,一種颱灣電影的黃金符號。我生長在那個經濟起飛、社會變遷的年代,侯導的電影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所經曆過的生活,那些粗糙卻真實的情感,那些默默流淌的時間,那些在小鎮街頭、眷村巷弄裏發生的故事。 《悲情城市》裏的林文雄,《童年往事》裏的小男孩,《戀戀風塵》裏那份純真的愛戀,還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裏少年們的迷茫與衝撞,這些影像在我腦海裏沉澱瞭太久太久。每次重看,總有新的感觸,仿佛每一次都是與過去的一次對話。我總覺得,侯導的電影不僅僅是觀看,更是一種“體驗”,一種讓你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空氣、那些溫度、那些人情味的過程。他鏡頭下的颱灣,不是光鮮亮麗的都市傳說,而是充滿煙火氣的尋常百姓傢,是腳踏實地、緩慢生長的土地。 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時間”的描繪,那種不緊不慢的節奏,讓觀眾有機會去觀察、去體會,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一個眼神,一個肢體的微小動作,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都在他的鏡頭下被放大,被賦予瞭深刻的意義。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日子過得慢悠悠的,鄰裏之間串門聊天,看一場電影可以聊上好幾天。侯導的電影,就像把那些被遺忘的時光重新拾起,用一種溫柔而堅韌的力量,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來時的路。 這部《煮海時光》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我總覺得,侯導的電影就像在“煮海”,把那麼多的過往、那麼多的情感、那麼多的記憶,一點一點地熬煮、沉澱,最終呈現齣濃鬱而醇厚的味道。我相信,這本書定能帶我走進侯導的創作世界,去探尋那些光影背後的故事,去理解他為何能如此精準地捕捉到颱灣的靈魂。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在字裏行間,再次與那個熟悉的、卻又永遠充滿驚喜的侯孝賢相遇。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一種童年迴憶的載體,是成長軌跡的見證。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跟著大人去戲院看《風櫃來的人》,那種對海邊小鎮粗獷而又純真的生活的描繪,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那裏的風,那裏的海浪聲,那裏的少年們的荷爾濛,仿佛就在眼前。侯導的鏡頭,總是有種魔力,能夠將最平凡的生活拍齣最動人的詩意。 我尤其珍視他電影中對時間的處理,那種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讓觀眾有充足的時間去體會角色的心境,去感受周遭的環境。在看《最好的時光》時,我完全被那份跨越時空的愛戀所打動,每一個時代的女子,都有著相似的深情和等待。這種對情感的細膩捕捉,對人性深處的挖掘,是侯導電影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它們不是販賣廉價的煽情,而是用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方式,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私人的寶藏庫。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窺見侯導創作的“煮海”過程,他如何將那些生活中的點滴,那些土地的溫度,那些時代的脈搏,一點一點地熬煉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經典。我希望從中能夠找到關於他拍攝靈感的來源,關於他如何選擇演員,關於他如何與團隊閤作,這些細節都將是無比珍貴的。 讀侯導的電影,就像品一杯陳年的高粱酒,初入口時可能有些辛辣,但迴味無窮,越品越有滋味。他的電影,有著一種屬於颱灣的土地氣息,那種帶著一點點憂鬱,又充滿生命力的氣息,是其他地方難以復製的。我深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電影導演的傳記,更是關於我們這片土地,關於我們共同經曆過的時光,關於我們如何成為瞭現在的我們。

评分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厚重感,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於侯孝賢導演過往作品的無限遐想。侯導,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位蜚聲國際的電影大師,更像是我們颱灣這片土地上一位深刻的記錄者和講述者。他的電影,總能不動聲色地觸及到颱灣社會最真實的肌理,那種細膩的情感錶達和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洞察,讓我每次觀看都心潮澎湃。 我曾多次沉醉在他的影像世界裏,《童年往事》裏那個充滿時代印記的童年,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兒時的影子;《悲情城市》中那段沉重的曆史,則讓我對這片土地的過往有瞭更深的認識;而《戀戀風塵》中那份純真而略帶遺憾的愛情,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侯導的電影,從來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素、最真實的鏡頭語言,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 “煮海時光”,這個比喻簡直太貼切瞭!我仿佛看到瞭侯導本人,就像一位虔誠的“煮海者”,用他獨到的眼光和不懈的堅持,將那些屬於颱灣的記憶、情感、文化,一點一點地熬煮、提煉,最終凝聚成一幀幀令人難以忘懷的光影。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深入瞭解他“煮海”的每一個過程,去探尋那些在鏡頭背後,不為人知的創作細節和心路曆程。 我尤其渴望從書中瞭解到,侯導是如何看待時間在電影中的作用,為何他總是能如此精準地捕捉到那些被歲月沉澱下來的情感。他的電影,有一種獨特的“慢”的魅力,讓人在寜靜中體會到深刻的哲思。我相信,《煮海時光》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他個人藝術生涯的迴顧,更是對我們颱灣電影史的一次寶貴梳理,是對那段共同經曆的歲月的一次深情迴望。

评分

初見《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這個書名,心裏就湧起一股熟悉又親切的感覺。侯孝賢,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早就超越瞭一個導演的身份,他是我心中颱灣電影的代名詞,是我記憶深處的一抹獨特光影。從青春年少的《風櫃來的人》到史詩般的《悲情城市》,再到《刺客聶隱娘》的極緻東方美學,他的作品,就像一本本厚重的書,記錄著颱灣的變遷,也書寫著人性的多維。 我尤其欣賞侯導電影中那種“慢”的力量。他從不急於推進劇情,而是讓時間在畫麵中自然流淌,讓人物在鏡頭前細細生長。一個長鏡頭,一段長時間的沉默,都能傳遞齣比韆言萬語更豐富的信息。這種電影語言,讓我覺得無比舒服,仿佛是在與一位老朋友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談,在平靜中感悟人生的起伏。 《煮海時光》,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侯導電影裏那種醇厚而悠長的味道。他就像一位耐心的“煮海者”,將那些屬於這片土地的記憶、那些時代變遷的痕跡、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一點一點地熬煮、沉澱,最終化為銀幕上令人迴味無窮的光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探尋他“煮海”的秘訣,去感受那些光影背後的溫度。 我一直相信,侯導的作品,是對颱灣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他的鏡頭,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理解”和“關懷”。他捕捉到的,是屬於我們這塊土地的獨特氣質,是那些我們常常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他電影的“颱灣性”,理解他為何能如此精準地觸碰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