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2
李安說:「David Bordwell我是很熟的,他寫的書,去讀,沒錯!」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以一個非常係統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麵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钜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解構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係統(敘事與非敘事性)與風格係統(攝影、剪接、場麵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所以對學生的幫助,是讓他們在瞭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纍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或屬於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視為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捲上的完整呈現,是一個像其他藝術如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一般的完整體。
在書的內容上,作者夫婦針對新世代讀者的需求,重新編排章節,許多章還加上更多新的、更易讀的內容,包括華文讀者會感到熟悉及認同的《悲情城市》(侯孝賢導演)場麵調度,和《重慶森林》(王傢衛導演)的深度分析;此外,增加瞭「創意決定」、「深度解析」的專欄,還有「部落格連綫」以及更多新片資料以增加閱讀的新鮮感及認同感。章末更增加許多網路資源搜尋資訊供讀者進一步查閱。
最令人興奮的是,其實我們平常蒐集的原版DVD 電影裏,常會收錄幕後花絮及製作過程的紀錄片,收納當代電影技術的製作過程,正是無可比擬、超級棒的教學影片!作者細心幫忙找齣具代錶性的影片,並加以分類,與章節的主題結閤,更是不用進電影課堂,就可以在傢自己充實學習的現成影像教材。
作者簡介
大衛.鮑德威爾 (David Bordwell)
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碩士及博士學位,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電影學院的榮譽教授。著作包括The Films of Carl-Theodor Drey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Ozu and the Poetics of Cinem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Making Meaning: 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The Cinema of Eisenste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Figures Traced in Light: On Cinematic Stag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 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 Movi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Poetics of Cinema (Routledge, 2008),以及Pandora’s Digital Box: Films Files, and the Future of Movies (Irvington Way Institute Press, 2012)。曾榮獲優良大學教授奬,並獲頒哥本哈根大學榮譽學位。
剋莉絲汀.湯普遜 (Kristin Thompson)
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榮譽研究員,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碩士學位,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之電影博士學位。著作有Eisenstein’s Ivan the Terrible: A Neoformalist Analysi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Exporting Entertainment: America in World Film Market 1907-1934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85);Breaking the Glass Armor: Neoformalist Film Analysi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Wooster Proposes, Jeeves Disposes, or, Le Mot Juste (James H. Heineman, 1992);Storytelling in the New Hollywood: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Narrative Techniqu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Storytelling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Herr Lubitsch Goes To Hollywood: German and American Film after World War I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5);The Frodo Franchise: 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Modern Hollywo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rthcoming 2007)。她與大衛兩人閤作的部落格為www.davidbordwell.net/blog,也是TheOneRing.net 的主要供稿者。她在業餘時間並從事埃及古物學研究。
兩位作者閤著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McGraw-Hill, 1994;國內已由廖金鳳先生翻譯為《電影史》上下集,由颱灣麥格羅.希爾公司於2000年齣版),Minding Movies: Observations on the Art, Craft, and Business of Filmmak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並與珍娜.史塔格(Janet Staiger,紐約大學電影教授)閤著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譯者簡介
曾偉禎
美國紐約大學(NYU) 電影研究所電影碩士。目前為自由寫作,電影撰稿、影評、編劇。曾任颱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副秘書長並策劃國際影展、年代影視事業部經理;金馬奬、國際影評人奬、颱北電影節、金鍾奬及國片輔導金評審。並曾任輔大電影課程講師、誠品講堂電影講師。電影編劇作品《鴨賞》曾獲新聞局優良劇本奬,《睫毛膏》劇本獲選公視人生劇展拍攝。
編譯有《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戲假情真──伍迪.艾倫的電影人生》、《導演功課》、《女性與電影──攝影機的兩端》、《信手拈來寫影評》並增譯《認識電影》。電影文集《從心看電影》(2007)、《電影不散場》(2011) 由法鼓文化齣版。
前言
第一部分 電影藝術及電影製作
第一章 電影即藝術:創意、科技與商業
第二部分 電影形式
第二章 電影形式的重要性
第三章 敘事形式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
第四章 鏡頭:場麵調度
第五章 鏡頭:攝影
第六章 剪接:鏡頭之間的關係
第七章 電影的聲音
第八章 總結:風格與電影形式
第四部分 電影的分類
第九章 電影類型
第十章 紀錄片、實驗電影及動畫片
第五部分 電影評論分析
第十一章 電影評論:範例分析
附錄:電影分析論文寫作
第六部分 電影藝術與電影史
第十二章 電影藝術的曆史變遷:慣例與選擇,傳統與潮流
圖片資料來源
專用術語解釋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