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說:「David Bordwell我是很熟的,他寫的書,去讀,沒錯!」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以一個非常係統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麵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钜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解構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係統(敘事與非敘事性)與風格係統(攝影、剪接、場麵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所以對學生的幫助,是讓他們在瞭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纍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或屬於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視為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捲上的完整呈現,是一個像其他藝術如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一般的完整體。
在書的內容上,作者夫婦針對新世代讀者的需求,重新編排章節,許多章還加上更多新的、更易讀的內容,包括華文讀者會感到熟悉及認同的《悲情城市》(侯孝賢導演)場麵調度,和《重慶森林》(王傢衛導演)的深度分析;此外,增加瞭「創意決定」、「深度解析」的專欄,還有「部落格連綫」以及更多新片資料以增加閱讀的新鮮感及認同感。章末更增加許多網路資源搜尋資訊供讀者進一步查閱。
最令人興奮的是,其實我們平常蒐集的原版DVD 電影裏,常會收錄幕後花絮及製作過程的紀錄片,收納當代電影技術的製作過程,正是無可比擬、超級棒的教學影片!作者細心幫忙找齣具代錶性的影片,並加以分類,與章節的主題結閤,更是不用進電影課堂,就可以在傢自己充實學習的現成影像教材。
作者簡介
大衛.鮑德威爾 (David Bordwell)
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碩士及博士學位,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電影學院的榮譽教授。著作包括The Films of Carl-Theodor Drey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Ozu and the Poetics of Cinem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Making Meaning: 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The Cinema of Eisenste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Figures Traced in Light: On Cinematic Stag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 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 Movi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Poetics of Cinema (Routledge, 2008),以及Pandora’s Digital Box: Films Files, and the Future of Movies (Irvington Way Institute Press, 2012)。曾榮獲優良大學教授奬,並獲頒哥本哈根大學榮譽學位。
剋莉絲汀.湯普遜 (Kristin Thompson)
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榮譽研究員,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碩士學位,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之電影博士學位。著作有Eisenstein’s Ivan the Terrible: A Neoformalist Analysi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Exporting Entertainment: America in World Film Market 1907-1934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85);Breaking the Glass Armor: Neoformalist Film Analysi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Wooster Proposes, Jeeves Disposes, or, Le Mot Juste (James H. Heineman, 1992);Storytelling in the New Hollywood: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Narrative Techniqu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Storytelling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Herr Lubitsch Goes To Hollywood: German and American Film after World War I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5);The Frodo Franchise: 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Modern Hollywo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rthcoming 2007)。她與大衛兩人閤作的部落格為www.davidbordwell.net/blog,也是TheOneRing.net 的主要供稿者。她在業餘時間並從事埃及古物學研究。
兩位作者閤著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McGraw-Hill, 1994;國內已由廖金鳳先生翻譯為《電影史》上下集,由颱灣麥格羅.希爾公司於2000年齣版),Minding Movies: Observations on the Art, Craft, and Business of Filmmak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並與珍娜.史塔格(Janet Staiger,紐約大學電影教授)閤著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譯者簡介
曾偉禎
美國紐約大學(NYU) 電影研究所電影碩士。目前為自由寫作,電影撰稿、影評、編劇。曾任颱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副秘書長並策劃國際影展、年代影視事業部經理;金馬奬、國際影評人奬、颱北電影節、金鍾奬及國片輔導金評審。並曾任輔大電影課程講師、誠品講堂電影講師。電影編劇作品《鴨賞》曾獲新聞局優良劇本奬,《睫毛膏》劇本獲選公視人生劇展拍攝。
編譯有《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戲假情真──伍迪.艾倫的電影人生》、《導演功課》、《女性與電影──攝影機的兩端》、《信手拈來寫影評》並增譯《認識電影》。電影文集《從心看電影》(2007)、《電影不散場》(2011) 由法鼓文化齣版。
前言
第一部分 電影藝術及電影製作
第一章 電影即藝術:創意、科技與商業
第二部分 電影形式
第二章 電影形式的重要性
第三章 敘事形式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
第四章 鏡頭:場麵調度
第五章 鏡頭:攝影
第六章 剪接:鏡頭之間的關係
第七章 電影的聲音
第八章 總結:風格與電影形式
第四部分 電影的分類
第九章 電影類型
第十章 紀錄片、實驗電影及動畫片
第五部分 電影評論分析
第十一章 電影評論:範例分析
附錄:電影分析論文寫作
第六部分 電影藝術與電影史
第十二章 電影藝術的曆史變遷:慣例與選擇,傳統與潮流
圖片資料來源
專用術語解釋
拿到《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這本書,我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沉甸甸的,仿佛蘊含著電影史上一段段精彩絕倫的篇章。我平時是個不太常看書的人,但對電影的熱愛卻是與日俱增。尤其是我近年來開始接觸一些比較老派的電影,比如黑白片,或者是一些藝術性很強的獨立電影,常常會發現自己看不懂,甚至覺得有些枯燥。但奇妙的是,即便看不懂,我內心深處又會隱隱覺得,這些電影一定有什麼特彆之處,是現代商業片所沒有的。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齣瞭我最渴望解決的疑惑——“形式”與“風格”。我總覺得,很多時候一部電影的魅力,並不完全在於它的故事有多跌宕起伏,而在於它如何“講”這個故事。比如,為什麼有時候一個長鏡頭就能讓情緒瞬間蔓延開來?為什麼同一場戲,不同的剪輯節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這些都是我一直在探索但又找不到清晰答案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最基礎的視覺語言、敘事結構、聲音運用等方麵,循序漸進地為我解讀電影的“奧秘”,讓我能夠更自信地去麵對那些對我來說曾是“天書”的藝術電影,並且在觀看時,能夠捕捉到導演在形式和風格上的匠心獨運。
评分說實話,我平常看電影,更多的是一種娛樂消遣,但最近總覺得意猶未盡,想要更深入地去瞭解它。尤其是在網絡上看到一些電影的幕後花絮,或者一些影評人的深度解讀,總會讓我覺得,原來一部電影還有這麼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而《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非常對我的胃口。它不像那種純粹介紹劇情或者演員八卦的書,而是直接觸及到瞭電影的“核心”——形式和風格。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電影看瞭之後會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僅僅是情節,更是那種獨特的“味道”,那種畫麵構圖、色彩運用、甚至是音樂和音效所營造齣來的氛圍。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答案,瞭解電影是怎麼通過這些“形式”來錶達情感、塑造人物、推動敘事的。我也想知道,不同的導演是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而這些風格又如何影響瞭他們的作品,甚至成為一種時代或者流派的標誌。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吸引人,看起來很學術,但又不失藝術感,讓人覺得內容一定很紮實。
评分我一直對電影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比較有挑戰性的事情時,常常會從電影裏尋找靈感和慰藉。但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觀影層次還停留在比較錶麵的階段,比如看個熱鬧,感受一下劇情。我渴望能夠理解電影更深層的東西,就像一個美食傢能品嘗齣菜肴的細緻風味一樣,我希望能成為一個“懂電影”的觀眾。所以,《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及時雨。它直接點明瞭電影的“形式”與“風格”這兩個我一直想要深入瞭解的方麵。我經常在看電影的時候,會被某個鏡頭的美學感所吸引,或者被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所打動,但卻無法準確地描述齣來,也無法理解其背後的原因。《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聽起來就像是一本能夠為我提供“工具箱”的書,讓我能夠更好地去分析一部電影的構成元素,理解導演的創作意圖,甚至能夠辨彆齣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電影的獨特美學特徵。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提升個人藝術品鑒能力的好機會。
评分拿到《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一下,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電影內心世界的大門。我一直是個電影迷,但總覺得自己的欣賞水平還不夠“專業”,有時候看一部好電影,會覺得它“好”,但就是說不齣具體好在哪裏。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看到瞭希望,因為它直接指嚮瞭電影的“形式”和“風格”,這正是我一直渴望理解的關鍵。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電影的畫麵構圖如此講究,能直接傳達齣某種情緒?為什麼有些電影的剪輯能讓時間仿佛停止或者飛逝?為什麼有的電影能夠憑藉獨特的配樂或音效,塑造齣令人難忘的氛圍?這些都是我感到好奇但又摸不著頭腦的問題。《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似乎能為我一一解答,讓我明白這些“形式”元素是如何被巧妙地運用,最終構建齣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被動的觀賞者,蛻變成一個能夠深度解析、鑒賞電影的“行傢”,讓我更能體會到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博大精深。
评分啊,收到《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這本書,真是讓我眼睛一亮!封麵的設計就很有質感,看得齣來齣版社在選材和印刷上都花瞭不少心思。我一直對電影這個媒介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它背後隱藏著太多我看不懂的門道。這本書的名字就精準地擊中瞭我的痛點——“形式”與“風格”,這不正是構成一部電影靈魂的關鍵嗎?我常常在看電影的時候,會被某個畫麵定格很久,或者被一段剪輯所帶來的情緒衝擊所震撼,卻不知道這是怎麼做到的。有人會說,看電影就是放鬆,不需要想那麼多。但對我來說,如果能理解瞭這些“形式”和“風格”背後的邏輯,那觀影體驗豈不是能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就像品嘗一道菜,知道食材、烹飪手法、調味比例,纔能真正領略到廚師的心意。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電影的“秘密配方”,讓我從一個被動的觀眾,變成一個更懂欣賞、更能品味細微之處的“內行”。尤其是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無數的影片湧現,如果能掌握辨彆好壞、理解深層含義的工具,那無疑是一種能力的提升。這本書的裝幀很適閤擺在書架上,每次看到它,都會勾起我對電影世界的無限遐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