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2
古代有张羽煮海的故事(典出元代李好古《张羽煮海》杂剧),为了求得被龙王囚入海底的龙女妻子,张羽在海边想要煮干海水。仙人见了同情便授以仙法,锅水热一度,海水热一度,顷刻间海水沸腾起来,龙宫震动,龙王只得推女出海,张羽遂携妻归。
今时则有侯孝贤的拍电影,像张羽煮海之痴执,一口锅子一把火,他认为自己也可以把大海煮干。
从事电影工作四十年,侯孝贤的「煮海时光」,尽录于此书。──朱天文(作家)
借电影谈人生,借人生谈电影
本书也是一个资深影迷、研究者与创作者之间,充满热情但出发点与视角截然不同的「借电影谈人生,借人生谈电影」对话。彷彿一趟持续在途中的漫长旅程,追逐着侯孝贤电影里对「时光」的迷恋、他的电影美学,与历经时代变迁下台湾社会的共同成长;也不停思索最初衷的问题,「电影是甚么?」──是胶片中一格一格的转瞬即逝的光影?是借由放映和复制,将记忆裁成直面而来的音画,也将影像转化为记忆、情感里隐微的柔软位置?或更纯粹的,是(借由电影传达、开展)对生命的想像、存疑与不停尝试寻找的解答?
全书由跟侯孝贤导演长年合作编剧的作家朱天文亲自校订,允为最珍贵完整的访谈记录;另收录贾樟柯导演〈侯导,孝贤〉序文,是与侯导其人其作结缘的一段光影记忆;以及作者白睿文教授与演员高捷、作家朱天文与黄春明的访谈,分别深谈侯导的电影家族、编剧与导演的多年合作、新电影崛起契机等话题。
特别收录─────贾樟柯 序〈侯导,孝贤〉
深度访谈─────朱天文〈天文答问〉高捷〈拜访捷哥〉黄春明〈原作心声〉
各界推荐(依姓名笔划序)
王德威‧白先勇‧伊格言‧李 安‧李幼鹦鹉鹌鹑‧林文淇‧柯一正‧陈 雪‧陈玉勋‧陈芳明‧陈明章‧张大春‧张北海‧张艺谋‧舒 琪‧焦雄屏‧葛 亮‧贾樟柯‧廖炳惠‧郑文堂‧闻天祥‧舞 鹤‧骆以军‧戴立忍‧颜忠贤
「只有熟悉台湾社会与电影的人,才有可能与侯孝贤展开深度对话。白????文这位美国学者,真正做到了。你若想了解侯孝贤的艺术与思考,白教授都帮你提问了。卓越、深入,精确的艺术讨论,跨越国界与文化,到达一定高度,带着我们看见台湾的历史与电影。」──陈芳明(作家,政治大学讲座教授)
「侯孝贤好像一个奇异的光/烧纸菸那样烧过了我们想像中的『生活后面的胶卷』/把一个原本我们不具备的观看方式/从另一个原本平庸无情琐碎的世界赎换过来啊于是我们感慨嗟叹/我们曾以为那样优美完足光影触须款款摆动的『侯世界』会在未来其他可能之人的电影一直来一直来/不理会这外面世界的流沙化善忘与不美/但读了Michael Berry这本访谈录/才知活在曾可以进戏院看侯孝贤电影的时代是多幸福奢侈的『最好的时光』」──骆以军(作家)
「侯孝贤的电影的意义,不只处于它们本身所描绘的光影世界,此世界还化成灵感的原料而点燃很多人对电影的追求,改变许多其他导演对电影的看法,而改变了华语电影的面貌。」──白睿文
作者简介
编访/白睿文 (Michael Berry)
1974年于美国芝加哥出生。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现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系教授兼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华语文学、电影、流行文化和翻译学。
着作包括Speaking in Imag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麦田,2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8),《痛史: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麦田,即将出版),Jia Zhangke’s Hometown Trilogy(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9),《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等书。
中英译作包括王安忆《长恨歌》、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2003)、余华《活着》(2004)、张大春《我妹妹》与《野孩子》,以及即将出版的舞鹤《余生》。2009年获得现代语言协会(MLA)最佳翻译奖的荣誉提名,曾担任2010年金马电影节、2012年红楼梦奖评审和2013年香港「鲜浪潮」国际短片展评审。也为《新京报》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撰写专栏。
个人网站:www.eastasian.ucsb.edu/home/faculty/michael-berry/
豆瓣小站:site.douban.com/108600/
新浪微博:www.weibo.com/bairuiwen
校订/朱天文
1956年生,十六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曾办《三三集刊》,并任三三书坊发行人。长期与侯孝贤合作编写电影剧本,三度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及最佳原着剧本奖。文学创作不辍,为台湾当代重要小说家。
曾获联合报小说奖第三名、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甄选短篇小说优等奖,1994年更以《荒人手记》获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奖首奖。
着有《淡江记》、《小毕的故事》、《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巫言》等。
【第一章】童年往事
讨论侯孝贤的家庭背景,包括父亲1947年从广东梅县来台的原因,成长经验,和对电影的早期记忆。
【第二章】追随主流
主要讨论侯孝贤导演的前三部导演作品--《就是熘熘的她》(1980)、《风儿踢踏踩》(1981)、《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可以算「侯孝贤的商业电影三部曲」,都具有浓厚的大众商业色彩,比如明星拍档,爱情喜剧类型,甚至有点健康写实主义的影子。
【第三章】光影革命
围绕着侯孝贤在台湾新电影最蓬勃时(1983-1987)所摄制的电影--《儿子的大玩偶》(1983)、《风柜来的人》(1983)、《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1986)和《尼罗河女儿》(1987)。
【第四章】历史台湾
关于1989年至1995摄制的「台湾三部曲」(《悲情城市》1989、《戏梦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的一个对话。1987年台湾解严,在这个新的空间里终于可以面对昔日的政治禁忌和历史伤口。在电影里,处理台湾近代的「痛史」,侯孝贤是第一位;也用光影对台湾二十世纪的前半历史--从日据时代到光复,又从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作了一次整理和反思。
【第五章】昔日未来
论述《南国再见,南国》(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三部发生在完全不同时空的电影。借用编剧朱天文的一篇短篇小说的名字,或许可以把这三部电影称为「世纪末的华丽」三部曲,因为电影分别都对黑社会的游戏规则,高级妓院的爱情游戏,和酒吧女郎的漂泊生活表现一种浪漫和华丽。但这华丽的背后处处都是迷茫、堕落和对即将来临的世纪末的不安。
【第六章】时光流逝
此时期侯的电影从国际投资和国际演员跨到一个国际领域--国外摄制的纯粹的外语片,包括应日本松竹映画邀请的《珈琲时光》(2003)、应法国奥塞美术馆之邀的《红气球》(2007)。同时期还有《最好的时光》(2005)和2014年正进行后制作中的武侠片《聂隐娘》,似乎都隐含与昔日光影记忆对话的意味。
【第七章】光影反射
侯孝贤纵谈各种电影内外之事,从回顾台湾新电影的黄金时代谈到台湾电影产业的危机,又从拍广告的奇特经验谈到侯上街游行的政治活动,最后回忆自己拍片的一些最难忘的经验和对电影本身的反思。
《悲情城市》(1989)──节录,摘自本书第四章〈历史台湾〉
白:《悲情城市》被某些电影评论视为有史以来最有力量的作品。由于它是第一部直接面对「二二八事件」的电影,一上映便相当轰动,堪称台湾电影的里程碑,同时震动了台湾社会。随着电影带出的历史、社会、政治意涵,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启发了您拍出《悲情城市》?
侯:新电影刚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拍自己的成长背景、台湾经验,表现在电影上,比小说晚了十年。《悲情城市》所谈论的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一直是个禁忌,所以更晚,1989年,又晚了十年。随着蒋经国去世,解除戒严,时代变了,空间打开了,用电影讨论这个主题成为可能。
即使在解严之前,我也听说很多过去的故事,看了很多跟政治相关的小说,比如说陈映真。这引发了我的兴趣去找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资料。这是个时机,我本来不是拍二二八,是拍二二八事件发生之后,下一代人的生活,他们活在事件的阴影之下。后来正好解严,我感觉这时来拍是一个时机。
白:您提到说很想拍陈映真的《山路》,那么既然解严了,后来为什么不拍,而改去拍《悲情城市》?
侯:因为《悲情城市》前面有一个剧本计划,好像是《恋恋风尘》之后。那时候《悲情城市》是另一个故事,找香港「嘉禾」投资。找的演员是周润发和杨丽花,一个香港天王,一个台湾天后,两人碰撞会产生什么化学变化。
(当时设定)杨丽花演的是基隆酒家的大姊头,就是后来《悲情城市》里的大哥的女儿阿雪。1949年的基隆港,火车、煤烟、下雨、逃难来的人潮。周润发从香港来,要找一个失踪人口。为了建立杨丽花这个人物,追踪、上溯到她的父母亲,因而弄出来的家族树谱,就是后来《悲情城市》里的阿公、梁朝伟他们。
后来要拍《尼罗河女儿》,就先拍了,拍完就解严啦。这时候邱复生他去欧洲,知道我的状况,然后(加上)陈国富,我们就组一个「电影合作社」──但「合作社」这个名词不能取,因为它是公共的名词,不能当公司名字,就颠倒过来叫「合作社电影」──反正就是陈国富主导,我啦,杨德昌、陈国富、吴念真、詹宏志啦,差不多这几个人。
很多人就一起弄《悲情城市》,拍上一代的,就是陈松勇这一代的,我先跟天文把分场做好;分场写好了,然后找念真写对白。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