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川的作品〈西部来的人〉(1989)、〈宝岛大梦〉(1993)与〈破轮胎〉(1999),以「神话三部曲」为名的三部电影可称为是台湾电影的艺术原型,推出后受到电影圈、当代艺术与评论界的热切讨论,也写下台湾电影发展灿烂的一页。三部电影自推出后,受到来自海内外诸多影评与学者等的关注和讨论,2011年「神话三部曲--黄明川电影记事」数位光碟的再次发行之后,再一次我们能透过此书更深入黄明川的电影创作生命,更贴近「神话三部曲」的深刻内容。此书集结李幼鹦鹉鹌鹑(李幼新)、林文义、胡长松、孙松荣、黄建宏、黄海鸣、郑秉泓、苏惠昭、苏蔚婧、龚卓军、Erik Bordeleau(泊砚)、Tony Rayns(汤尼雷恩)等人多篇完整且未经市场操作之自发性的珍贵书写与评论。
本书特色
1. 集结国内外专业人士对黄明川电影创作的深入剖析研究。
2. 理解黄明川电影世界里的神话、梦境与幽灵。
3. 将黄明川作品与当代观众连线,这或许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阅读黄明川电影的另一个途径。
4. 黄明川导演与台湾历史的关系,本质上就表达了一种如梦的、灵魂萦绕般的模式,技巧娴熟地融合了如诗的追忆与对于历史递嬗的忧虑。这部终究不会被遗忘的「神话三部曲」,在电影完成后的二、三十年后,终被完整详尽的解读出它的前卫与边缘精神。
作者简介
李幼鹦鹉鹌鹑、林文义、胡长松、孙松荣、黄建宏、黄海鸣、郑秉泓、苏惠昭、苏蔚婧、龚卓军、Erik Bordeleau(泊砚)、Tony Rayns(汤尼雷恩)(依姓氏笔划排列)
此书作者,包含导演本人共有13位,其中除了导演之外(因书而有的一篇访谈),包含了影评人、作家、艺术史学者、艺评家等等不同身分,他们自然的、自发地为这三部电影的其中几部或全部而书写的内容,在电影重新上市后,于不同的角落里各自为这些影像留下些许或是深刻的思考,不仅呈现多位作者本身背景的异质性、更多的是挖掘含藏在黄明川电影里隐密或明显的多种观点和述事。
前言
破解尚未被理解的神话:三部曲
遥寄我们的九○年代--谈黄明川的神话三部曲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论黄明川的独立电影之遗赠
黄明川影片的幽灵美学
热带岛国的神话歪风
Tropical Islands and Maladies
「现在」的如梦似剧:黄明川作品二三事
Un drame onirique de la presence :Quelques notes autour de Huang Ming-Chuan
自我认同的重生盼望--短评黄明川〈西部来的人〉
雕像里外的自我与神话--论黄明川电影〈破轮胎〉
在梦境里挖掘,在当代考古:异样行径
他的名字是灿烂!
虚实的边缘
我读黄明川、我读「地景风云」
评价边缘的历史渗透学:复观点
去头风景.感应影像:从「神话三部曲」到〈流浪神狗人〉
进行归还的电影化
这个必然的停歇:访谈录
走过什么路,只有自己心里明白
黄明川的宝岛大梦--「神话三部曲」的幽灵体质
黄明川与他的作品
拿到《如梦似剧:黄明川的电影与神话》这本书时,我最先想到的是,黄明川导演的作品,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他的电影常常不是一眼就能看懂的,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去感受。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为这样的观众准备的。它不像一般的电影评论,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你去探索,去思考。 我对于书中对于导演早期作品的梳理,尤其印象深刻。《流浪的歌》和《鬼打墙》,我曾经在电影院看过,当时就觉得有一种莫名的震撼,但又说不出所以然。这本书里,通过深入的解读,我才明白,导演是如何将个人的情感投射,以及对台湾社会变迁的观察,融入到电影的叙事之中。特别是关于“神话”的部分,它并非是枯燥的学究式分析,而是将神话的象征意义,与导演当下的创作理念紧密结合,让我对“神话”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如梦似剧:黄明川的电影与神话》这本书,我最近才刚翻阅完毕。说实话,我不是一开始就知道黄明川导演,毕竟他的作品风格确实比较独特,也非主流。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如梦似剧",这四个字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文学气息,让我好奇他究竟是如何看待电影的,又如何将现实与虚幻、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编织在一起的。我本身就很喜欢在电影中寻找叙事的纹理,挖掘导演的潜意识和创作灵感,所以这本书刚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黄明川导演的作品,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他常常运用大量的象征符号,结合台湾在地性的民俗信仰、民间传说,甚至历史事件,来构建他独特的电影世界。书里详细地探讨了《药》、《鬼打墙》、《迷失的年代》等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我曾看过的电影,也勾起了我对那些未曾看过的作品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关于神话元素的解读,我一直对台湾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信仰很着迷,黄导演能把这些元素如此巧妙地融入电影,并且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叹。
评分第一次翻阅《如梦似剧:黄明川的电影与神话》这本书,就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我一直觉得黄明川导演的电影,有一种“台湾特有”的诗意和重量感。他似乎总能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潜藏的能量,以及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神秘感。 书中对黄导演电影中“神话”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神话只是历史留下的故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神话可以是一种活着的、不断被重新阐释的力量。黄导演将这种力量,注入到他的电影中,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比如书中对《药》这部电影的分析,我之前只看到了表面的惊悚,却未曾深入挖掘其中关于生命、死亡以及轮回的神话隐喻。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索黄明川电影的奇妙世界,让我看到那些我之前可能忽略的细节和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品”书。黄明川导演的电影,我一直觉得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如梦似剧》这本书,恰恰也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研究,也不是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更像一场与导演灵魂的对话。通过对他电影的剖析,我仿佛走进了他的创作内心,感受他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对于人生的体悟。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神话”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古代的传说,更是关于我们现代人如何构建自己的意义体系。黄导演在电影中,常常将过去的记忆、当下的困境与未来的期盼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张力,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出来。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好像在品味一杯醇厚的台湾高山茶,初尝是清冽,回甘却悠长。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于《如梦似剧:黄明川的电影与神话》这本书是带着点好奇又有点犹豫的心情去翻开的。我接触过一些台湾电影人的访谈录,但大多是比较直接的创作理念分享,而这本书的名字就显得含蓄许多。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黄明川导演电影中那种独特的“场域感”所吸引。他不仅仅是在拍摄影像,更是在构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既根植于台湾土地,又充满普世情感的宇宙。 书中对于黄导演如何从不同的神话体系、哲学思想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过程,描绘得非常细致。我特别喜欢关于《台北晚九朝五》的部分,虽然电影本身充满都市的疏离感,但导演却能从中挖掘出人与人之间潜在的连结,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神话”。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碎片里,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邃的意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之前对黄导作品的许多疑惑,让我看到了他电影背后更深层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