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洋三十余万言中,既可以领略构筑中国影视文化大厦的文化背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宏伟景观,又可以感受中国影视文化大厦中一道道绚丽夺目的微缩景点;既充满着理性的思辨,又流淌着感性的灵光;既搭设起严谨的框架,又洋溢着飞动的文思。
本书的三个部分本体篇、史论篇恰如相对独立又相互映衬的乐章,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于本土化、民族化特质的中国影视文化的探究与追索,同时各个乐章又以各自的方式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演绎与变奏。贯穿此书不变的宗旨是执着的人文关怀,辩证的逻辑思路,严谨缜密的理性精神,关注实践的求实品格。
本书特色
在洋洋三十余万言中,既可以领略构筑中国影视文化大厦的文化背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宏伟景观,又可以感受中国影视文化大厦中一道道绚丽夺目的微缩景点;既充满着理性的思辨,又流淌着感性的灵光;既搭设起严谨的框架,又洋溢着飞动的文思。
作者简介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电视传播艺术、公共文化等。
导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之鸟瞰与扫描
一、第一次「文化热」—「五.四」前后
二、第二次「文化热」—八十年代中期
三、九十年代的文化景观
本体篇
第一章 关于文化
一、文化的界定
二、文化的构成
(一)文化构成要素
(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关于文化的几个关系与特征
(一) 文化与人
(二) 文化与文明
(三) 文化与社会
(四)文化的稳定性
(五)文化的变动性
四、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关于影视文化
一、影视文化界定
(一)电影、电视与影视
(二)「影视文化」的三个系统
(三)电影、电视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四)小结
二、影视文化(广义的)的构成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观念层面
三、影视文化(狭义的)几个基本关系
(一)「社会历史」与「影视艺术本体」之关系
(二)影视艺术本体自身的几个关系
(三)影视艺术本体与受众的关系
第三章 电影文化与电影艺术
一、对电影艺术历史进程的逻辑演绎
二、电影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受众(需要)
(一)追求消遣与猎奇(被动接受)
(二)创造梦幻与圆梦
(三)批判现实与观照生活
(四)表现心灵与发现自我
三、电影艺术形态的演进
(一)照相阶段
(二)影戏阶段
(三)影像阶段
(四)镜像阶段
四、电影艺术语言的演进
(一)活动照片组合
(二)「蒙太奇」
(三)长镜头
(四)多元化
五、电影艺术创作方法与美学风格的演进
(一)「自然主义」与「滑稽」
(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优美、典雅、和谐
(三)现实主义与深沉、质朴
(四)现代主义与不和谐、不规则
六、中国电影伦理化叙事的当代价值
(一)伦理化叙事的内涵和外延
(二)伦理化叙事得以回归的原因
(三)伦理化叙事展开应处理的几种关系
第四章 电视文化与电视传播
一、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
二、电视文化特性
三、空前宏伟的文化景观
史论篇
第五章 新中国影视文化回顾与前瞻
一、新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二、「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
三、跨世纪中国影视文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四、新中国以来电影艺术发展之路与思考
(一)新中国以来电影艺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当前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三个格局
(三)对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四点思考
五、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宣传品」为主导阶段(一九五八至一九七八):
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鑑、模仿
(二)「作品」为主导阶段(一九七八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形式与观念的探索
(三)「产品」为主导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
市场化、产业化的探索
(四)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创新空间
六、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三大命题
(一)四大要素间的关系问题
(二)体制和政策问题
(三)影视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问题
七、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六章 中国电影文化的两大传统
一、「两大传统」形成与发展概述
(一)中国艺术文化的两大传统
(二)中国电影文化两大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二、「入世精神」的当代体现—谢晋与他的影片
(一)史诗手笔.时代激情.伦理视角
(二)视听语言读解
三、「诗化风格」的经典阐释—吴贻弓的《城南旧事》
(一)八十年代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扛鼎之作
(二)视听语言读解
第七章 中国电视观念的演革历程
一、背景:中国电视的两个建设阶段
二、中国电视的本体建设历程
三、八、九十年代中国电视节目自身的演革历程
四、对于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五、本土化—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战略与对策
(一)中国电视面临新媒体环境
(二)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内涵
(三)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进程中的几个意识
后记
序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为二十世纪人类科技与文化创造中最引人瞩目的存在之一。不论从怎样的意义上去看取,其对二十世纪乃至未来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都不可低估。中国影视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社会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影视文化的潮起潮落又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整体的潮起潮落相伴相随。因此,当我们开始进入中国影视文化的世界遨游巡礼的时候,有必要对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文化热」及九十年代中国文化景观进行一番鸟瞰与扫描。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有两次在性质、规模、影响上可以载入史册的「文化热」,一次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另一次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这两次「文化热」除了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本体构成、内涵、形态的改造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改造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生于本世纪初的中国电影和创生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电视,一方面以其异军突起之势,在本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曲折演革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现代文化格局的形成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因素;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历史运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化自身历史运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给中国影视文化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的烙印。因此,将中国影视文化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认识与把握,是十分必要的。而中国现代文化自身历史运动中,最为耀眼、变革力度最大的两次「文化热」便成为本书最先予以关注与表述的对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