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星:慾望、迷恋与现代神话

大明星:慾望、迷恋与现代神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gar Morin
图书标签:
  • 明星文化
  • 名人效应
  • 粉丝经济
  • 流行文化
  • 社会心理
  • 媒体研究
  • 偶像崇拜
  • 现代神话
  • 文化现象
  • 大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明星演化史,也是一部大众文化史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大明星?什么原因让他们风靡全球?
★为何人们会对明星着迷?明星如何反映人类的梦想与渴望?
★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告诉你,电影、明星、观众如何创造出现代神话

  1920年代,电影工业刚起步,人们还不习惯在黑漆漆的房间里看电影,「看电影」是一件新奇的事。为了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电影工业引入了明星制度,创造了一批电影明星,他们的威力无远弗届,翻动了整个世界,成为人人模仿的对象,带动了时尚潮流,影响了大众的言行与价值观。

  人们注意明星的一举一动,关心他们的八卦新闻多过于他们主演的电影。人们将明星当成神一样膜拜,为之献祭、为之疯狂。

  本书作者莫杭成长于大明星诞生的时代,见识了明星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也看见影迷的疯狂崇拜行为。作为一位影迷、同时也是思想家的他,开始思索:「为什么人们会崇拜明星?人们为何需要明星?」、「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成为大明星?有些人不行?」

  不同于一般知识菁英将明星崇拜当成幼稚、不理性的行为,莫杭认为明星崇拜反映的是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渴望。研究明星,就等于认识自己。了解明星类型的演化,就等于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

  本书从「电影角色」、「演员性格」、「观众想像」、「电影生产体系」切入,探究这四者如何创造出「大明星」,又是如何交织出「明星的意义」,让电影明星成为一种现代神话。

本书特色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畅销经典 莫杭的学术思想在21世纪再次被检验时,非但没有过时,许多思想观念仍旧精采绝艳。如果将莫杭在《大明星》一书中对明星现象精准的描写与今日台湾娱乐版新闻相互对照,就算明星不同却让人对这重复上演的戏码与结构看得更透彻。莫杭的作品不只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之所以耐得住时间的考验,更是因为他试图在研究中探索问题真正的根本,这也是为何他的书会不断再版。

  ★以文学的笔法描述大众文化:这是一本带有文学笔法的学术作品,也是一本具有知识深度的大众读物。无论是严肃的阅读或轻松阅读,都能从中得到乐趣。

  ★法国观点:坊间翻译的电影书多为英美作品,《大明星》是国内少见直接翻译自法文的电影书。本书一出版即成为经典,屡屡再版,英美世界也一再翻译出版。离法国初版至今,已近六十年,这本书光彩依旧,书中观点不仅没被时代淘汰,还可应用于今日,让我们看见亘古不变的人性原理。

  ★台版加工:增添图片与重要明星介绍,让读者重温影史巨星如何风靡全球。包含他们如何从没没无名的路人,变成大明星;许多明星如何成为票房灵药,又如何变成票房毒药,后来又是如何重新再起。

  本书精彩佳句

  ★明星不只是明星,电影人物也不只是电影人物。它们会影响明星,反过来,明星也影响了电影的角色。
  ★从明星结婚那一刻起,影迷等的就是离婚的这一刻。
  ★明星让人们保有梦想,并且形塑人们的梦想。
  ★观众崇拜的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人们需要的不是演员,而是一种类型、一个活生生的样本、一种存有。
  ★明星的私生活变成公共话题,他们的公众生活变成广告题材。他们在电影萤幕上的生活超乎真实,他们的真实生活有如神话一般。
  ★电影是梦想的推手,并且还赋予梦想一张有形的面孔。因此有钱人总想当当看穷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过着穷困的生活,而是想像自己变成穷人。
  ★不只是那些家世优渥的小孩喜欢假装穷困潦倒,他们的父母也沈浸在自己是乞丐的幻想,就像乞丐也幻想着自己是百万富翁。
  ★真实的人生有一半来自想像,想像的人生有一半来自真实。
  ★明星四处躲着影迷,新人到处寻找影迷的踪迹。明星展现灵魂,可是新人必须展示身体,把自己当成牺牲品。

作者简介

艾德嘉.莫杭(Edgar Morin)

  法国当代着名思想家、左翼知识份子。1921年出生于巴黎。1941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因无法认同史达林的独裁作风和暴行而开始和党唱起反调,遭到法共开除,随后进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

  莫杭自诩为学术自学者,四处听课旁征博引,除了书籍以外,他所遇过的人与生命经验都是汲取知识的来源。这样的背景让他没有学院包袱,倖免于学科专业分工过度的偏狭,慢慢发展出一套全面的「复杂思维」体系。他的作品不只具有前瞻性,还耐得住时间的考验,早年着作包括《大明星》、《方法》、《时代精神》、《复合思想导论》都不断再版。

  年届90高龄的他,依然活跃于知识圈。毕生关怀的主题除了大众文化之外,还包括欧洲文明、文明政治、人性、爱、教育、生态环保、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文明。他带给人的不只是知识的启迪,更是一种面对生命的姿态,如同本书译者所言:「他不做道德的喊话,但是却撼动人心。」

译者简介

郑淑铃

  禀着一股对学术翻译的热忱走进这行,而深刻体验学术翻译是一条需要耐心与使命感的路。更感念当初曾领我入门的师长以及翻译引介思想的前人,能够参与这份工作也与有荣焉。

  目前就读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文化研究博士班。曾就读台大社会系、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学士、巴黎第三大学文化管理硕士、巴黎高等翻译学院。专长为艺术社会学、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理论、文化政策与行政、艺术史、以及学术翻译。

书名:《星光魅影:银幕背后的权力游戏与灵魂肖像》 副标题:从默片时代的造梦工厂到数字时代的粉丝经济——一场关于公众形象、个人蜕变与社会欲望的深度考察。 --- 内容简介: 《星光魅影:银幕背后的权力游戏与灵魂肖像》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个体成败的传记集,而是一部宏大、多维度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旨在剖析“明星”(Star)这一现代概念是如何诞生、发展,并最终成为驱动全球娱乐产业、重塑公众审美与道德观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明星”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构建物,深入探究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基础、意识形态功能以及对个体生命经验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三个核心轴线展开:技术革新与媒介重塑、资本运作与工业权力,以及个体能动性与身份的表演。 第一部分:造梦工厂的诞生与机械化复制(1900s-1940s) 本部分追溯了“明星制度”在早期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制度化进程。我们首先审视了从舞台剧演员到银幕偶像的身份转变,重点分析了制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如何像流水线一样,对艺人的形象、私生活乃至生理特征进行标准化、系统化的规划与“制造”。 技术革命的推手: 详细考察了电影胶片技术、灯光艺术和剪辑手法如何共同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学,这种美学是构建“完美偶像”的基础。默片时代对肢体语言的极端依赖,如何催生了第一个全球化的面孔符号。 工业化下的身份绑定: 深入剖析了好莱坞制片厂如何通过严苛的合同、道德准则(如海斯法典)以及对私人生活的严密监控,将演员个体完全“嵌入”到其角色和品牌中。明星不再是独立个体,而是制片厂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个条目。 早期的“神圣化”过程: 探讨了早期影评人、大众媒体(如八卦杂志)如何通过神化角色的虚构命运,并将其有意无意地投射到演员本人身上,完成了“偶像崇拜”的初始阶段。我们分析了那些在“神话”破灭后,其职业生涯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案例,以凸显这种制度的残酷性。 第二部分:从大众文化偶像到反叛的文化符号(1950s-1980s) 二战后,电视的普及和战后社会思潮的变化,使得“明星”的形象开始出现裂痕与张力。这一时期,明星不再仅仅是完美无瑕的“产品”,他们开始成为社会焦虑、青年反叛和身份政治的载体。 “反英雄”的崛起与体制的松动: 重点分析了詹姆斯·迪恩、马龙·白兰度等人物如何通过展现脆弱、愤怒和道德模糊性,挑战了旧有体制的审美规范。探讨了电影语言和叙事如何开始允许银幕形象承载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 流行音乐的爆炸与“超级巨星”的诞生: 埃尔维斯、披头士乐队等人物标志着权力从传统制片厂向艺人自身和唱片工业的转移。明星开始掌握更多的创作控制权和品牌形象定义权,从被塑造者转变为文化议程的设定者。 媒体围猎与隐私的消解: 随着狗仔队文化的兴起和娱乐新闻的专业化,明星的私人生活开始成为一种公开的、可交易的商品。本书详细研究了这一时期,公众对“真实”与“虚构”界限的迷恋如何达到了新的高峰。 第三部分:数字革命、后现代的解构与粉丝经济(1990s至今) 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明星生产链条。明星的“神话”不再由好莱坞精英单向度地构建,而是通过一个由技术平台、粉丝社群和全球资本共同参与的复杂网络进行动态重塑。 虚拟化生存与身份的碎片化: 社交媒体使得明星必须进行全天候的、即时的自我曝光。分析了这种持续的“在场”如何模糊了表演与现实的边界,迫使艺人必须管理一个由无数个“微型人设”构成的复杂矩阵。我们审视了“真实性”如何成为一种新的、更难达成的表演指标。 权力下放与社群驱动的消费: 探讨了粉丝文化(Fandom)如何从单纯的崇拜者转变为主动的内容生产者、品牌推广者,甚至是对明星职业道路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集体力量。粉丝经济不再只是消费,更是参与和共创。 全球化与文化挪用: 研究了全球流媒体平台如何加速了“明星”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及这种传播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文化权力转移、身份政治的敏感性,以及对本地文化适应性的挑战。 透明度的悖论与“人设”的陷阱: 最终,本书探讨了在信息极度透明的时代,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迅速放大并转化为职业危机。明星的“人设”成了一座精密的玻璃笼子,维持其完美形象的成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结语: 《星光魅影》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明星”现象是现代社会关于权力、美学、金钱以及人类对超越性叙事渴望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对娱乐史的梳理,更是对我们自身在消费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本书带领读者穿透光鲜亮丽的银幕表象,直抵支撑起整个现代神话的复杂、矛盾且永恒运作的社会机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发现艾德嘉.莫杭和《大明星》」 /辜振丰
推荐序:「电影明星之于你、我和我们的世界」 /廖金凤

第三版序言
引言

I. 明星时代

群星的创世纪与蜕变 (1910-1960)
(明星体制如何形成?早期的明星类型为何?)

天王与女神
(明星如何诞生?哪些条件的配合,才能催生一位大明星?)

明星崇拜仪式
(为何人们会对明星着迷?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明星的八卦新闻?)

明星商品
(明星如何变成一种商品?)

明星与演员
(电影如何改变演员的表演方式?)

明星与我们
(为什么人们想模仿明星?从模仿明星当中,人们获得了什么?)

II. 时代明星

转捩点:詹姆士狄恩
(为何英雄的敌人会变成自己?迷途英雄、问题英雄如何出现?)

明星体系的黄昏与明星之死而复生
(明星体系为何殒落?重生的明星体系为何不再信奉幸福的神话?)

附录
喜剧与明星
(为什么人们会崇拜搞笑演员、小丑?喜剧明星如何佔领观众的心?)

艾娃嘉娜
(艾娃嘉娜如何颠覆完美女人的形象?如何超越创造她的好莱坞机器?)

欧洲当代思想巨擘:艾德嘉.莫杭 / 郑淑铃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发现埃德加 .莫杭和《大明星》

  一九八零年代末期,开始大量阅读日文书,某日赫然发现法国学者埃德加.莫杭(Edgar Morin )。日本人译介法国学术书籍,向来中规中矩,不像英语世界热衷炒作。当时,法政大学出版局已经推出莫杭的十几本译作,包括《人间与死》、《大明星》、《时代精神》(一、二册)、《丧失的范例》、《思考欧洲》、《祖国地球》、《苏联的本质》等。因此,莫杭的学术地位,不言而喻。

  首先,读完《大明星》之后,便重新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原来偶像是经由好莱坞的明星体制所制造出来的,而她 / 他们正如同天神,时时附身在我们身上。日日夜夜,左思右想,甚至废寝忘食,目的就是要争赌偶像,不管是看电影或登台表演。显然,偶像比亲人还要亲上加亲!

  接着阅读《思考欧洲》之后,更加佩服他的叙述功力,一本小书竟然能够将欧洲的变化说得一清二楚。欧洲在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建立自己的身分认同,但又从阿拉伯世界吸收光辉灿烂的文化,间接促成文艺复兴。一四九二年,大航海时代登场,欧洲开始脱离母体,再度跟异质文化产生互动。这就是欧洲「漩涡文化」的活力,但因为基督教的「救世主幻想」根基稳固,也衍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以及种族歧视。

  换言之,对基督教的认同到了现代化之后,便转移到国家认同,即使后来的苏联政权成立,也无法避免。正如同乔治.史坦纳( George Steiner)指出,全世界民众,不管左右派,都穿着印有国旗的衣服。历经史达林独裁、镇压东欧、共产政权的腐败,莫杭强调,欧洲人的「左耳」逐渐恢复听力!《欧洲思考》成书于一九八七年,他似乎有先见之明,因为九一年苏共倒台!

  莫杭可以算是「法兰西学术人瑞」,平时以「杂食家」自居,因为他的着作遍及许多领域,如社会学、历史学、科学、哲学、大众文化、电影、马克思主义等。二战之后,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是法国学术主流,代表人物是李维-史陀、拉岗、傅柯、德希达、德勒兹。他们一路走来,每每接受严谨的学术教育,但莫杭则依赖自修,获得学术界的肯定。有趣的是,他也撰写好几本深入浅出的畅销书,内容颇能贴近一般读者,如《大明星》、《电影》、《时代精神》、《祖国地球》。

  他长大后,德军攻入法国,毅然决然加入地下抵抗军。一九四二年,他加入法国共产党,但五一年遭到党部开除,同年受到乔治.弗里曼的引介,进入法国国立科学中心,担任实习研究员。一年后,他推出大作《人间与死》,获得思想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 的绝赞。显然,莫杭率先将死亡论述带入社会学的领域。

  他具有这种先见之明,其实跟他的生命变化息息相关。莫杭出生于一九二一年,本身是犹太人,父母亲早年从义大利托斯卡尼移居巴黎。莫兰虽然具有犹太血统,但他在文化上认同法兰西。他一生波涛不断,九岁时,母亲因车祸身亡,便产生莫名的罪恶感,为了寻找着救赎和慰借,乃遁入书本跟电影的世界。日日前往古本屋淘书,开始阅读文学作品,让他进一步了解人性。在他看来,电影是现实世界跟幻想世界的交流,因此可以扩大内心的世界。接着也经常聆听古典音乐、观赏绘画。

  长大后,他内心孤独和徬徨之际,加入共产党之后,立刻感受到类似母爱的温暖。然而,经过时间的推移,发现法共对于史达林的独裁作风和暴行,竟无条件支持和认同。于是,他开始和党唱起反调,最后于一九五一年遭到法共开除。这又是莫杭洞烛机先,因为六八学运期间,法共只准许工人就工资和薪水抗议,其它则一概禁止!

  莫杭的诸多着作往往跟生命的变化息息相关,如童年观影体验和史达林崇拜。他体悟人会崇拜政治人物,也会崇拜明星。于是,他开始研究偶像崇拜,因此《大明星》一书便诞生了。在卷首,以萧伯纳的一句名言——「原始人崇拜木刻的雕像,现代人的偶像则是有血有肉的活人」,来一一破题。

  从古代到二十世纪初期,并没有明星,顶多有所谓「艺人」。封建时代,艺人只是王公贵族寻欢作乐的附庸人物,到了资本主义初期阶段,尤其十九世纪末,伦敦的歌厅和巴黎红磨坊逐渐诞生一些受到崇拜的「艺人」,但这仅仅限于地域性,无法拓展到全世界。等到电影体制登场之后,艺人转行拍起电影,如二十世纪初期法国剧场女伶莎拉 .博恩纳特(Sara Bernhardt ) ,其威力开始浮想。

  大明星深居简出,平时保有十足的神秘感,要有接触,往往限于通信或登台。粉丝跟大明星既然保有距离,其神圣性更加强化,这就是莫杭指出,大明星如同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大明星住的是豪宅,内部有动物园、铁道,本身也不在乎婚姻,除非嫁给王子或贵族。这些大明星,包含玛莉.黛德丽、嘉宝、范伦铁诺等。而大明星的「神力」竟然可以左右粉丝的生命,如范伦铁诺,有人便自杀!

  其实,明星是可以制造的。正如同莫杭指出,「明星是资本主义的缩影,可以比美宝石、稀有物品、以及贵重物品。当初,为了取得它们,中世纪才得以脱离经济不振。明星也像这些加工产品,在资本主义进入机械制造阶段之后,变成大量生产。在取得原始物料以及商品加工所需的物质原料以后,工业技术接着必须佔有的是:人心与梦想;各大报纸、电台、电影开始透露着梦想潜藏的惊人报酬率。这项未经加工的原料就像风一样的灵活,具有可塑性,只需要赋予它一个标准化的形体。便能符合人们想像的基本原型。总有一天,经过标准化的梦想会跟原型相遇,神也将能够被制造,神话会变成商品。」

  但从一九三零年代到六零年代,电影自身不断改变,明星的形象也跟着改变。电影趋向繁复、写实,而心理跟欢乐层面也日渐受到重视。明星的形象跟默片明星有所差异。明星变得平易近人,也乐于进入婚姻生活,即使跟工厂老板或医生交往也无所谓。她 / 他们不再是九霄中遥不可及的星星,而是连结天地的中介。接着,八卦狗仔队一出现,他们的隐私一一曝光。八卦小报跟杂志有市场,意味粉丝也喜欢看这类刊物。因此粉丝既是明星的拥护者,但同时也是摧毁者!

  一九六零年初期,詹姆斯.狄恩因车祸而去世,接着是玛丽莲.梦露自杀。面对这两件大事,大众文化透过电影呈现安定幸福的神话也就解体。此后,西方人便开始认同电视,至于汽车更是重要的救赎工具。首先,汽车可以带领民众远离家内的沉闷气氛,从而奔向充满阳光的绿野。不过,在莫杭看来,经由电视和汽车所建构的世界,无疑是一种幻想式的乌托邦,依然不能消除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焦虑和不安。看来,对莫杭而言,政治和电影所创造的神话已经解体,最能够让人安身立命的似乎是好好去关怀环境,因此他推出《祖国地球》一书,来详述他的理念。

  目前,大明星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自从一九九零年代以来,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可以是「明星」,如服装设计师凡赛斯、建筑师安藤忠雄、画家村上隆、作家罗琳等。然而,莫杭《大明星》一书,虽然是在一九五零年代推出,但内容陈述的「偶像崇拜」、「明星体制」、「追星族」等观点,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受用无尽!

  回顾过去,台湾一直受到英语世界的影响,十分重视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赫迪厄 ( Pierre Bourdieu )。固然莫杭曾经跟他竞逐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而落榜,但外在的头衔只是虚名浮誉罢了。坦白说,综观莫杭的着作,其威力和深度,一点也不亚于布赫迪厄,而且身为学者,也可以写出大家叫好的畅销书!这就是多年前向群学出版公司力荐《大明星》的基本认知。也许将来莫杭的其它作品如《社会学》、《时代精神》、《思考欧洲》都是值得推出中译本。

◎辜振丰

推荐序2

电影明星之于你、我和我们的世界 

  西方人喜欢说:「对着星星许愿」(Wishing upon a star),这用来比喻电影观众对电影明星的仰慕,再贴切也不过。对着十万八千里之外的星星,倾诉内心深处的愿望,或许有些可笑,但也不一定;电影明星宛如天上的星星,不只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想向他们倾诉,这种事已经发生一个世纪之久,目前仍持续着。

  一定是那灿烂星光惹的祸,人心被迷惑了。美国好莱坞讲的故事节奏明快,王子与公主、或英雄与美女,引领我们(男孩)奔驰于旷野、穿梭在太空、打击罪犯、拯救世界;或是(女孩)憧憬华丽的宫殿、美妙的舞会,最后总能捡到那双玻璃鞋,赢得白马王子。一百年来,我们对于银幕上的明星,总抱着既迷惑又真实的幻想,迷惑之余,又觉得真实。这个现象或许一方面揭露了我们内心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社会的秩序。

  有关「明星研究」的学术专书,除了英国学者戴尔(Richard Dyer)早期的《明星》(Star, 1980)之外,电影研究的领域似乎对这个议题,没有太多进一步的成果。莫杭的《大明星》大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触及了电影文化中明星现象的各个层面:包括产业发展、媒体实践、消费社会、社会价值与个人想像等,这些复杂面向与明星的多重关系。相较于戴尔着重于讨论特定明星,莫杭的取向至少能够引起社会学、传播学、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兴趣。「明星研究」涵括的议题相当广泛,诸如:偶像崇拜的「粉丝现象」、「社会认同」或「主体建构」的社会结构与心理过程;以及罗兰巴特有关广告的说法,「明星」本身就是一个「迷思」。

  明星在电影里、电影之间或电影之外,无疑有着不同的「存在」。电影研究长期深受艺术与人文领域的影响,不仅在电影的形式或语言、我们的观影经验或认同作用上,甚至对于影音表现与文化特征,皆有巨大的贡献;但电影研究的取向,可能也限制了它的视野。

  透过「明星研究」,我们或许能够将1980年代的「许不了旋风」从「台湾新电影」的主导论述中拯救回来;解释为何在1950、1960年代大放光芒的林黛、乐蒂、葛兰、尤敏等女星当道的香港电影,稍后转而强调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陈观泰等的「阳刚气质」;探究林青霞《后窗》里的高中女生、「二秦二林」时期的玉女形象,直到她嫁入豪门、热心社会公益,期间她的「明星形塑」(star persona)的演变;以至于察觉到安洁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在《古墓奇兵》(Lara Croft: Tomb Raider, 2001)之后,好莱坞电影中「英雌」(heroine)的崛起,以及蝙蝠侠系列大片在英国名导诺兰(Christopher Nolan)接手《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 2008)之后,出现了一个「犹疑的英雄」(reluctant hero),还有那看起来不是那么帅、和你我一样为情所困,更容易令人接近的Bond, James Bond。

廖金凤
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副教授

图书试读

青少年英雄:詹姆士狄恩

詹姆士狄恩是一个范例,但是这个范例本身更是一般青少年的典型代表,特别是美国的青少年。

他的长相具有优势:金发、轮廓端正。而且,他多变的表情不可思议地反映青少年脸上的双重特性:一种介于孩童的神情与成人脸孔之间的不稳定性。他的脸比马龙白兰度还要上相,无法看出是什么年龄,因而没有了年龄。他的脸上交替出现不同的表情: 噘着嘴、表情惊讶、毫无防备的天真、一脸淘气,还有刚强、果断与严峻。他时而缩着下巴,靠紧胸膛、时而露出出人意表的笑容、来来回回地眨着睫毛。既故作姿态却又有所保留,笨拙又天真的搞笑演出。换句话说,他总是非常诚恳。我们在詹姆士狄恩的脸上看见多变的样貌:矛盾、犹豫,与青少年灵魂的悸动。我们明白了为何这张脸孔能变成一张象征性的脸孔,何以受人模仿,特别是头发与眼神这两处最容易模仿的地方。

詹姆士狄恩同时也树立了青少年身上的行头。他的穿着表达出他对社会的态度:牛仔裤、粗呢针织外套、夹克、拒绝打领带、不扣钮釦,肆意的不羁,这些都是不加修饰的特征(具有政治徽章的意涵),以及对于成人世界中社会规范的抵抗。他在衣着特征上的讲究,展现了男子气概以及艺术家的随性狂想。詹姆士狄恩并没有创新,他将一系列的衣着规则变成了一套有系统的圣规,让这个年龄层的阶级得以表达自我,这个阶级较常透过模仿英雄人物来表达自我。

詹姆士狄恩在真实与萤幕上的两个生活里,都是青少年心中的英雄:他在同一个行动中表达他的需要与反叛,显示在他其中一部电影的英文与法文标题上。《养子不教谁之过》(法文:La Fureur de vivre以及英文:Rebel Without a Cause)是他严峻要求的两个面向,是叛逆的激狂与无来由的人生之间的冲击。

正因为詹姆士狄恩是一位青少年英雄,所以他在电影《天伦梦觉》以及《养子不教谁之过》里,以美国电影里罕见的明智来表达对家庭的反抗。美国电影趋向于粉饰家长与孩子间的冲突,不是像美国哈迪家庭里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就是全然地删除家长的存在,并且把父亲的形象移转到一位无动于衷、残忍、可笑的老先生(通常是法官、老板、或是半迟钝的老家伙)。电影《天伦梦觉》安排一位无法体谅别人的父亲与一位失落的母亲,《养子不教谁之过》则是相反地安排了一位无法体谅别人的母亲与一位失落的父亲。青少年与父亲的对抗(父亲不是个暴君,就是个可怜虫),以及与母亲之间无法真正复合的无能为力,这些主题都出现在这两部电影里。电影《巨人》发生在冲突爆发的背景里:詹姆士狄恩对抗的是外在的另一个家庭,因此可以引伸看成是詹姆士狄恩那股兇狠的仇恨所要对抗的是社会规范。但是,这三部电影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情同兄妹的恋人被人横刀夺爱。换句话说,爱情性慾的问题依旧被姊妹或是母子般的爱给遮蔽住,而且尚未突破这层外壳,投向家庭以外、不同年龄层的写真女郎。这些电影中的想像爱情故事,可能重叠着詹姆士狄恩对拥有圣母般纯洁脸孔的琵耶安洁莉的爱情(这或许也是虚构的)。在这段不可能的恋情之外,开启情慾冒险的世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詹姆士狄恩不管是在生命里还是在电影里,都表达出青少年对个体性的需要,甚至拒绝服膺墨守成规的生活规范,不愿意接受展开在眼前的专业人生。詹姆士狄恩对于「完全」与「绝对」的需要,其实是人类个体的需求,因为当他从孩提时的窝与家庭网络中被赶出时,摆在他眼前的尽是新的网络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因而酿造了所有最矛盾的要求。楚浮说得很对:「詹姆士狄恩身上展现的是如此全然的青春,我之所以说他青春,并非因为他人口中的暴力、虐待、狂热、灰涩、悲观、残忍这些因素,而是其他极微简单日常的原因。像是,他对感情的腼腆、在任何时刻都让人惊奇、纯粹的道德感,无关乎宗教却更为严谨、他对青春永恆的追求,热爱挑战、陶醉、自豪,对于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后悔,拒绝却又渴望成为社会的一份子,终究接受社会,却不愿接受社会的样貌。

最根本的矛盾是,那些对于生命有着强烈渴望的人,往往与死神有更多机会交会。这甚至是男性气概启蒙的问题,透过制度化的残酷考验体现在远古社会中。在现代社会,唯一的制度化方式只有战争(并且以一种萎缩的方式体现在军队)。要是没有战争或是集体抗争(革命或是抵抗运动),就得在个人的冒险中寻求。

在官僚体系社会与资产阶级化社会里的成人,为了不要遭受太多折磨,最后宁可贫瘠地体验人生。青春的秘密就在于为了活着而甘愿冒生命之险。想要狂热地活着,就是让生存变得不可能。詹姆士狄恩亲身体验过这个矛盾,并用他的死来证实。

在一个时代里,当青少年被特意简化成自我退缩,然而社会却没有提供任何出口,让青少年有个依归的理由,或是能在当中认得自己,青少年的主题清楚了当地浮现。

詹姆士狄恩能在20世纪中叶成为人们的典范并非偶然。在大量投入战争与抵抗活动,以及在1944-46年战争结束,萌生无限希望之后,接续而来的,不只是个人主义式的退缩,还有普遍存在的虚无主义。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史达林的共产社会,这都是一种对官方所提倡的意识型态与价值观的激进质疑。这些社会里存在的意识型态谎言,自称是和谐、快乐、鼓动人心,却回过头来造成「虚无主义」或是「浪漫主义」,青少年在当中同时逃避生命的真相,并且重新找到生命的真相。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拿到這本書《大明星:慾望、迷戀與現代神話》之後,我實在是太好奇了,這標題光聽就覺得很有戲!你知道嗎,我平常就超愛看那種探討流行文化、名人效應的東西,畢竟我們身處這個時代,誰不被各種明星、偶像包圍?從最早的銀幕巨星,到現在社群媒體上的網紅,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一舉一動,總是能引起無數人的關注,甚至模仿。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是在深入挖掘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機制。 像是我們台灣,過去也有很多紅遍亞洲的巨星,他們的魅力到底從何而來?是天生的條件?還是背後團隊的精心操作?更深層次的,是不是一種集體的投射?我們把對美好、對成功的渴望,寄託在這些被放大、被神化的個體身上?我總覺得,明星的光環,其實也照映出我們自身的某些部分,不論是想要成為的樣子,或是深藏的慾望。這本書的標題「慾望、迷戀與現代神話」,感覺就是直指核心,可能會解釋為什麼我們對明星如此著迷,甚至將他們視為某種程度上的「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指引者、甚至是某種精神寄託的角色。我對書中會不會探討到,這種「神話」是如何被媒體建構,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社會價值觀,感到非常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大明星:慾望、迷戀與現代神話》,一開始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娛樂產業發展的讀者,我對「明星」這個詞彙背後所蘊含的複雜意涵,一直充滿了好奇。我們看到的明星,通常是經過層層包裝、精心打理的完美形象,但這份完美,背後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書中提到的「慾望」,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在探討,明星自身對成功的渴望,以及粉絲對明星的各種慾望投射。 而「迷戀」,則是另一種更為強烈的情感連結。這種迷戀,有時是純粹的欣賞,有時卻可能走向極端,成為一種無法自拔的追隨。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剖析這種「迷戀」的心理學基礎?在社群媒體時代,粉絲與偶像的距離被拉近,這種迷戀的形態是否也發生了變化?「現代神話」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明星在當代社會中,是否已經取代了過去傳統的神祇,成為人們的精神寄託和模仿對象?我對書中可能會探討的,明星如何被塑造成「神話」,以及這種神話對我們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抱有極大的興趣。

评分

收到《大明星:慾望、迷戀與現代神話》這本書,我內心那種對八卦與深度探討的混合好奇感瞬間被點燃。說實話,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對某個明星的「迷戀」時期吧?那種心跳加速,時刻關注對方動態的感覺,真的很像一種純粹又帶著點盲目的「愛」。 書名裡的「慾望」,我覺得不僅僅是指粉絲對明星的慾望,可能也包含了明星自身對名利、對關注的渴望。而「迷戀」嘛,就是那種近乎痴狂的狀態,讓我們願意為他們花錢、花時間,甚至不惜與人爭辯。最讓我感興趣的是「現代神話」這個詞。在過去,神話是宗教和文化的一部分,但現在,似乎很多明星已經成為了新的「神話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檢視,他們的成功故事被傳頌,他們的個人生活被無限解讀。這本書,我預感會像一把解剖刀,把明星現象的各個面向,從最原始的慾望,到最極致的迷戀,再到被建構的「神話」,一層一層地剝開,讓我們看到這個產業背後,更為真實、也更為複雜的一面。

评分

讀到《大明星:慾望、迷戀與現代神話》這個書名,我腦中立刻浮現出無數個閃閃發光的臉龐。從黑白電影時代的性感尤物,到現今社群媒體上隨手可得的流量偶像,明星的光芒,似乎從未在我們的生活中褪色。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這種現象的核心——「慾望」與「迷戀」。 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明星的「迷戀」,是一種很奇妙的情感。有時是出於對才華的欣賞,有時卻是因為他們身上承載了我們無法實現的夢想,或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情感投射。而「慾望」,更是貫穿始終的動力,不僅是粉絲對明星的慾望,也是明星對名利的渴求,以及整個娛樂產業運轉的根本。更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現代神話」這個說法,它暗示著明星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娛樂人物,他們被賦予了某種神聖的光環,成為現代社會的「神祇」。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析這種「神話」是如何被建構,又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以及我們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

评分

我承認,光看《大明星:慾望、迷戀與現代神話》這個書名,就覺得有點「大尺度」的感覺,尤其「慾望」和「迷戀」這兩個詞,直接點出了人們對明星那種既愛慕又渴望的複雜情感。我一直覺得,演藝圈就像一個巨大的舞台,而明星就是舞台上最耀眼的角色。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能牽動無數人的心弦。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在意他們的感情生活?為什麼他們的穿著打扮會成為潮流指標?為什麼他們的言論,即使有些許偏差,也總能引起巨大的迴響?這本書,我猜測應該是在解析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它可能會告訴我們,我們為何會將自己的情感、甚至生命中的某些缺失,投射到明星身上,藉由對他們的「迷戀」,來填補內心的空虛。而「現代神話」,更是點出了明星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某種近似於神話人物的角色,他們被賦予了超乎常人的光環,成為我們追逐、崇拜的對象。我對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這種「神話」是如何被媒體塑造,以及它對我們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感到非常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