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台湾电影履创票房佳绩,从一片混沌幽暗逐渐走向美好光景。《海角七号》带来的重大启示,不在于创造台湾电影票房新高,而在于成功召唤台湾电影观众,让我们重回电影院,观赏我们自己的电影。接续的《艋舺》、《赛德克.巴莱》,以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在都证明台湾电影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消费的选项之一。
要解释台湾电影为何、又如何重新获得广大观众的热烈拥抱,仍得面对过去三十年来台湾电影的起伏转折。本书的使命之一,就在于接合多元电影理论与影片,为曾经处在幽暗境界(与「镜」界)的台湾电影,提出观察笔记。
本书的另一项使命,在于重新结合电影、文学、地景,提出跨领域的观点。文中选择的四部文学改编电影代表作品,同时触及台湾社会的性别、族群、阶级与性倾向等议题,可以为新世纪台湾电影研究展现另一风貌。
本书特色
1. 以理论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台湾电影,论述与影评兼具
2. 对台湾电影整体发展的观察笔记,为近来少见的台湾电影专着
3. 以文学改编电影结合台湾地景与社会变迁,提出创新观点
作者简介
陈儒修
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理论学系,目前为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电影研究、文化研究、流行文化与传播新科技。着有《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位黑暗时代》(2004),编有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State of the Arts(2007,与Daryl Williams Davis合编),以及译作《佛洛伊德看电影》(2004,郑玉菁合译)、《电影理论解读》(2002,郭幼龙合译)等。
序 穿越幽暗「镜」界的台湾电影及其研究陈儒修
第一辑当代电影研究与在地观点
从台湾电影观看巴赞写实主义理论
数位时代重读班雅明──摄影与电影中的复制
从《三凤震武林》探索台语武侠片的类型化
半世纪走过──台湾女性身体的意义及其再现
台湾影视产品中的日本性──文化交换理论初探
第二辑台湾电影之我思
台湾电影的演变
二十年后重看《悲情城市》──声音、影像、时间、空间
见之、听之、信之?《一一》的组合与对比
空间化的叙述与看得见∕看不见的特效──《双瞳》的启示
论《海角七号》的时空套层
第三辑台湾文学电影地景
台湾文学地景
场景一:《我这样过了一生》──台湾经济地景
场景二:《鲁冰花》──春泥佈茶乡
场景三:《金水婶》──底层社会景观
场景四:《孽子》──同志王国的夜与日
新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地景
文章来源
参考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