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专业,独立电影人必看的制作指南!
★挑对作战工具:5个必备器材如何选
★组织个人班底:除了演员你还需要…
★三大拍摄密技:运镜、收音、灯光技巧
★掌握前期工作:琐碎行政事务一手包
★影片后制诀窍:剪接混音就这么简单
本书中,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教大家选择便宜的器材、找到适合的演员,并从拍片时有哪些前期与后制工作,一直到片子剪辑等所有过程,都有详细的解说。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书中以简易的图文说明加上轻松幽默的笔触,绝对让你我都能成为大导演!
8个入门绝技,当导演不是梦!
绝技1 寻找赞助、编列预算、创作剧本,将最低的成本做最大运用
绝技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对三脚架、收音装置、灯光……
绝技3 免费演员、班底哪里找?不花钱也有绝美场景,就在这里
绝技4 道具表、服装表、拍摄通告…,搞定前期作业,拍摄更顺畅
绝技5 运镜规则与技巧、收音关键、灯光打法,让你的影片更专业
绝技6 剪接、混音制作示范,再教你找到最便宜的音乐和音效
绝技7 增加影片曝光方法大公开!你的电影也有机会登上大银幕
绝技8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全球经典低成本电影,热血推荐
作者简介
蔡敬文(Kingman)
2002年毕业于美国迈阿密大学,主修电影。回港后从事影视制作工作至今,负责由前期、拍摄,至后期剪接及视觉效果工作,作品曾在亚洲电视本港台及无线明珠台播放,亦曾于美国2007年Tele Awards夺得最佳音乐录影带季军。2006年制作独立长片《世界很好我们很糟》,2011年拍摄之《不设房》是其第二部长片作品。
辛比
第三代香港人,自幼热爱电影,完成大学学业后,做过许多基层工作:洗巴士、快递员、唱片行售货员,以及在电台报导交通讯息,再进入电视台担任技术员,接着跳入电影圈任职编剧和副导演。刻意做过各行各业,目的只为了接触不同阶层的人和事,因为他相信,一部电影最能吸引人观众的是「戏」,而「戏」源自角色,要把角色写得好,得要先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009年辛比执导处女作《愚公爬山》,以港币1万5千元拍摄一部以长洲太平清醮包山为题材的独立喜剧。在没有任何宣传下,其DVD竟能卖出250多张,同时,连锁唱片行HMV将近一年都未将其减价或下架,算是独立电影在商业市场上的一个好开始。
辛比现于网台Our Radio主持猎奇节目《22世纪蓝皮书》及与Kingman主持《电影变态乐园》。
前言
序一
序二
Part 1 活在当下
成本预算
剧本创作
分场
电影剧本
商业计算
Part 2 作战工具
一切以低廉为前提
认识景深
三脚架
收音装置
肩架及高阶摄录装备
灯光
Part 3 组织拍摄班底
寻找合适的演员
「埋班」组织制作团队
选择拍摄场地事项
免费拍摄胜地推荐
Part 4 简单的前期工作
导演一校长兼撞钟
Part 5 开镜拍摄
拍出专业影片
第三位:灯光
构图
第二位:收音
第一位:镜头
现场机位拍摄情况及效果
正式拍摄开镜
Part 6 后期制作
剪接、混音制作示范
剪辑常用工具说明
找寻最便宜的音乐及音效
实体影片发布
Part 7 影片发行
影片曝光方法分析
登上大银幕
影碟
网路上发布
Part 8 经典低成本电影推荐
从看片中学习拍片
作者序
美梦成真
当我撰写这篇序言之际,正是我所拍摄的第二部独立长片《不设房》,在九龙某大戏院首映之后。看完片子回到家时,感觉自己彷彿做了一场梦:包括我本身在内,相信大多数人都料想不到,一部只花了两万港元的影片,竟然可以在主流的商业电影院大银幕上,与愿意掏钱买票的观众见面。这一切,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却真实的发生了。
还记得唸中学时,我就开始使用摄录影机拍摄短片,并经常谈及自己的导演梦。毕业时,很多同学都在纪念册上写着:「希望有天能在电影院观赏你的作品」之类的祝福语。那时,我明白这只是客套的祝福而已,什么「当导演」、「拍摄的影片在戏院里放映」……都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妄想吧。
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妄想」成为现实。虽然影片只在一间戏院中播放,但好歹都算上映过!
而「妄想」变成事实,全因上天赐予我的几份礼物:从不反对我追寻梦想和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家人、有能令自己足以煳口的少许影片拍摄技能,以及我活在一个只有手持一部相机和一部电脑,就能拍出一部「见得了人」的影片年代。想到这儿,我不禁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虽然没有太大的成就,但至少做过自己想做的事,过着喜欢的生活。
或许有人觉得生不逢时,香港电影景气低迷,就算入了行、肯吃苦耐劳,还是没有出路,导演梦永不能实现。但我却觉得,我们活在最好的时代,只要拿着一部相机、甚至手机,你就有当导演的能力。
最好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做好准备了吗?
蔡敬文
序一
低成本大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以一般民众负担得起的资金或技术,模仿大制作规模的电影效果,换言之,如果你是普通人而又好此道,这本书可千万不要错过;但假如你已经是业界人士或家财万贯,和「一般民众」扯不上关系,老实说,你极有可能翻了几页,对于书中谈论的「土法炼钢」拍摄方式,感到不屑。显然,这本书就不是为你而写的。
不论你是否认同本书内容,又是否会将书中谈到的方式付诸实行,其实本书只是要说一个道理——拍电影,不是有钱人或大公司的专利,若是你每天嚷着拍电影是你毕生的梦想,然而这辈子却人连一个镜头也不曾拍摄过、一部短片也未完成过,我敢说,这肯定和钱无关,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你个人问题。
扯远一点说,世上很多事情能否达到目标,都与客观环境无关,套句老话:「事在人为」。
希望大家看完本文后,能得到一些启发,真的拿起摄影机,实践这「事在人为」的过程,就以我来说,虽然没有因为拍摄独立电影带来名气,也没有赚到大钱,不过我却可以自豪的因为拍过两部独立长片,大声地说:死而无憾!
蔡敬文
序二
第一次进戏院看电影,是在我5岁时,当时看的片子是雷利史考特执导的《异形》。外太空深不见底的神秘、太空船内的阴霾气氛、各怀鬼胎的船员,还有那只常常见首不见尾、狡猾又喜欢在暗中突袭的异形,还有戏院中漆黑一片的环境,这所有一切带给我的震撼,绝非家中的大电视能媲美。
从此,我由一个月进一次戏院,慢慢变为两星期进一次戏院,随着年龄成长,也曾经每週翘课一、两天到戏院看电影,甚至把卧房变成私人戏院,似乎註定我这辈子就是要沉溺在这「声光幻影」的世界里。
别人作品看多了,总希望自己也能尝试制作电影的滋味,当时正值九零年代中期,市面上已经有「Hi 8」、「DV」等View Cam的兴起,但呈现的画质却缺乏电影感,所以我们仍然要用8釐米、16釐米,最贵的还会用35釐米底片去拍摄作品,当中8釐米的底片还要送到美国才能沖印,而拍摄的机器及附件都仍然笨重,动不动最少都要六、七个人帮忙拍摄(不包含演员)。
直到近年,高画质录影器材的出现,真正革命性地影响独立电影的制作,这种机器轻便、解析度高、对光的敏感度也高(不需要携带大量灯光器材),还可以直接把影像存在高容量的记忆卡(减少使用影带记录时偶尔出现的不稳定情况)当中,再配合最新的电脑剪接软体,更可把影像校到接近35釐米的质感,同时节省不少金钱与人力、物力。于是在2009年,我花了一万六千多元港币,拍摄了我的首部长片《愚公爬山》。
最近,我发现连手机的短片拍摄功都也可达到高画质的水准,更有不少Apps可以在拍摄时加上种种视觉特效,可见得拍电影已经不再是以往所谓「烧钱」的败家玩意了。而随着网络上媒体播放的管道越来越多,作品随时可以和大家分享,真正的平民化电影制作时代已经来临。
当然,若要拍摄效果达到近乎商业作品的等级,仍需要不少巧妙的技术,而这正正是我与Kingman会在此书中向大家分享的心得。相信透过我们的经验分享,您要拍摄一部「上得了台面」的小资本大电影,绝对易如反掌!
辛比
最近这几年,台湾的独立电影和短片真的越来越有看头了,看到很多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在讲故事,感觉非常振奋。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我也可以当导演》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哎呀,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那个方向吗?” 我觉得,现在的时代,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拍电影,好像都是大公司、大制作的事情,但现在,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各种好用的剪辑软件,技术门槛真的低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导演”这个角色,不应该仅仅被定义在“拍大片”上。它更是一种“视觉叙事者”的身份,一种能够把脑子里那些模糊的画面和故事,通过影像传递给别人的能力。这本书的名字,《我也可以当导演》,就很直接地戳中了我的心。它给人一种“可能性”,一种“我也可以试试看”的冲动。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从“想法”到“画面”的过程?比如,当你脑子里有一个很棒的点子,但又不知道怎么把它变成剧本,或者怎么把它拍出来的时候,这本书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指引? 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有经验,但同时又很愿意分享、很接地气的人。它应该不是那种写满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的书。我希望它里面能包含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简单的道具拍出有质感的镜头,或者如何通过音乐和剪辑来营造氛围。我也很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讲到一些“如何克服恐惧”的部分。毕竟,很多人想尝试,但总会被“我做不好”、“会被嘲笑”这样的想法打败。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那个让你敢于迈出第一步的推手呢?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入门”的途径。它可能会让你发现,原来电影创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它可能会告诉你,你可以从最简单的生活场景入手,记录下你身边的人和事,然后尝试用你的方式去呈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观察力”的培养,因为我觉得,一个好的导演,首先要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细节,然后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鼓励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要做导演”?是为了出名?还是真的想表达些什么?我猜这本书会强调后者,会鼓励我们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主题,然后用影像去把它放大。我真的很期待能读到这本书,然后从中获得一些力量,让我真的可以开始行动,哪怕只是拍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小短片。
评分哇,看到《我也可以当导演》这个书名,立刻就燃起了我当年的电影魂!记得小时候,每个暑假都在守着电视机,看那些经典老片,看完总幻想自己也能拍出那种让人惊叹的画面。那时候,感觉当导演是件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好像是给少数天才准备的。直到后来,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手机也能拍出不错的视频,才慢慢觉得,或许“导演”这个词,真的可以离我们普通人更近一点。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就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那种教你多么高深的电影理论,而是更接地气,更鼓励我们行动。想想看,多少人心中都有一个电影梦,但总是因为各种理由——没技术、没钱、没门路——而把它压抑着。《我也可以当导演》这个名字,就好像在对我说:“别怕,你也可以!”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赋权感啊!我特别期待里面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从小处着手,用现有的工具,实现自己的创意故事的经验。也许是关于如何构思剧本,如何利用身边的人事物来完成拍摄,甚至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猜想,这本书里的内容,或许会像一个循序渐进的指南,从最基础的镜头语言讲起,到如何运用光影,再到如何剪辑出吸引人的节奏。它可能不会要求你拥有昂贵的摄影机和专业的灯光设备,而是强调创意的价值和执行力。我很有兴趣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导演”这个角色的?是真的要把自己当成商业大片的掌舵者,还是更侧重于一种创作精神,一种用影像讲述故事的能力?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用家里的窗户光线拍出唯美的特写,或者用手机的延时摄影记录下城市的一天。这本书,或许能点亮我心中那些零散的创意火花。 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还在于它能不能打破一些“专业门槛”的迷思。很多人觉得拍电影是专业人士的事情,普通人根本插不上手。但如果《我也可以当导演》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即使没有科班出身,也能拍出有意思的短片,那真是太棒了。我会特别关注里面有没有关于如何“偷师学艺”的内容,比如学习大师们是如何运用简单的构图制造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或者如何用最少的资源讲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我也很好奇,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非典型”的导演经历,比如一些业余爱好者是如何因为热爱而走到一起,最终拍出令人惊喜的作品。 说实话,最近几年,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真的让很多人看到了“做内容”的可能。我也常刷到一些很有想法的短片,虽然制作不一定多么精良,但故事性、创意或者情感表达上,却能深深打动我。这让我觉得,也许“当导演”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风景。《我也可以当导演》这本书,我预感它会是一本充满鼓励和启发性的读物,它可能会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设备,而是你有多想去讲一个故事,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创作冲动,并且有勇气去尝试,去实践。
评分老实说,我一直对电影制作的过程充满了好奇,但碍于种种原因,总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领域。看到《我也可以当导演》这本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咦?真的可以吗?” 毕竟,“导演”这个词,在我心里一直带着点神秘的光环,好像只有那些经过科班训练、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胜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渐渐发现,越来越多跨界、跨领域的人才进入了影视制作的领域,这让我觉得,也许“导演”的门槛,真的不像我想象中那么高。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探索的可能性。我不是想要立刻成为一名商业大片导演,但我确实对如何用镜头语言来表达情感、讲述故事非常感兴趣。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入门建议,它可能不会教你复杂的摄影技巧,但会教你如何去“看”,如何去“思考”,如何将你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具体的影像。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创意来源”的探讨?比如,好的故事从哪里来?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视觉表现力的内容?我个人觉得,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技术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但创意本身,却是最难得的。而且,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的指导。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昂贵的设备,如何用手机、用简单的道具拍出有质感的内容,这才是我们普通人最需要的。 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还在于它是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种“敢于尝试”的心态。我常常会有一个想法,但因为担心做得不好,或者不知道怎么开始,而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如果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勇气,让我相信即使是第一次尝试,也能有所收获,那将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或许会改变我对“导演”的定义,让我明白,它更多的是一种创作的态度,一种用影像去连接世界的渴望。 这本书,感觉更像是一个“赋能者”,它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会激发你内心的潜能,让你相信,你也可以成为那个用镜头说话的人。我非常期待,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迪,然后开始我的第一次“导演”尝试。
评分最近几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短视频,也让我看到了好多素人拍出令人惊艳的作品,这让我对“导演”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导演是要有专业背景、要懂很多技术才行,但现在看来,好像创意和执行力更重要。所以,《我也可以当导演》这本书名,一看到就觉得很亲切,好像它在跟我说话一样。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那些曾经埋藏在心底关于拍电影的憧憬,也许真的可以被重新拾起。我脑子里闪过很多画面,比如小时候拿着DV玩,或者在学校拍的那些笨拙但充满激情的短片。那时候,我们缺乏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指导,一个能够告诉我们“怎么做”的 roadmap。我猜这本书,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指引。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当导演”这件事?是会从理论出发,还是会从实践入手?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觉得,对于想尝试的人来说,实操性的建议比枯燥的理论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如何构思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如何写出简单但有效的剧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 而且,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或许还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完美主义”的桎梏。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开始,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完美,不够专业。但如果这本书能够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一上来就做到尽善尽美,而是要去尝试,去犯错,去从错误中学习,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甚至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失败”的内容,因为我知道,创作的道路上,一定会有不顺遂的时候。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启发性”的内容,它可能不是一本手把手的教学手册,但它应该能够点燃我内心的创作火花,让我相信,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去捕捉生活的美好,去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心中那个尘封已久的电影梦。
评分最近这几年,感觉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多元化了,不只在科技产品上,就连创作领域,也越来越强调“人人皆可参与”。我一直以来都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是个需要专业技能、庞大团队才能完成的事业,所以一直都只是一个观众。直到我看到《我也可以当导演》这本书名,我才开始认真思考,或许,我也可以试试看。 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不会是那种艰深晦涩的理论讲解,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手把手地告诉你,从哪里开始。它可能会从最基础的“怎么用眼睛看世界”开始,教你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然后,它可能会延伸到“怎么用镜头说话”,告诉你不同焦段、不同景别会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以及简单的光线运用就能让画面焕发新生。 最让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怎么解释“导演”这个角色?是仅仅指挥拍摄,还是更深层次的,对故事的理解和呈现?我希望它能强调后者,让读者明白,导演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者,更是故事的灵魂塑造者。这本书,或许会鼓励我们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去思考自己真正想通过影像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打破很多“不可能”的心理障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行动,是因为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太多条条框框。如果这本书能够告诉我们,即使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一台手机,也可以开始一段创作之旅,那将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甚至期待,书中会分享一些成功的“素人导演”的案例,让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证明,“我也可以当导演”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 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即刻行动”的冲动。读完之后,我希望能立刻拿起我的手机,去尝试拍摄一些我看到的、我想到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会点燃我内心的创作热情,让我相信,我也可以成为那个用镜头记录生活、讲述故事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