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时间》中的每个人物,按作者自己所说,无论是张曼玉、钟楚红、林青霞、吴彦祖、尊龙或张艾嘉,无论具名与否,都是千真万确的。杨凡写杨凡,前广播处处长张敏仪说是近年最好看的文字,我们且看一看别人怎么看杨凡写杨凡。
邓小宇:杨凡一到 intermission 就到处交际,故此「杨凡时间」就是指中场休息那关键性的十几分钟。其实在中场休息时到处交际的人又岂止杨凡,一代又一代,我们见证了多少次潮涨潮退,看过多少人出了局,而杨凡始终仍执着「高姿态」出击的话事权,又岂能单靠「杨凡时间」?先前我们已多次领教过他的电影作品,现在轮到他的文字出场了。没法不承认杨凡的文字确是充满魅力。
迈克说:杨凡的八卦有顺手拈来派头,不费吹灰纵横四海,走笔行云流水,卡士一唿百诺,尤其难得的是拿捏有分寸,给自己和其他人都留三分余地。
古苍梧:台风之夜,二读美少年青春岁月,颇有杜丽娘自画丹青之慨,若不亲手描画,他年谁知香江杨曼石(杨凡),有如此绚丽人生乎!
作者简介
杨凡
原借湖南衡山,成长于中、港、台三地,游学于欧美,自幼立志追寻艺术,曾从事美术、音乐、舞蹈、摄影及电影等工作。摄影作品有《少年游》、《西藏行》及《美丽传奇》等。电影作品包括《玫瑰的故事》、《流金岁月》、《三画二郎情》《美少年之恋》、《游园惊梦》、《桃色》、 《泪王子》等。目前仍然从事创作。
自序
这是一本偶然诞生的书。
多年不曾动笔,三月香港电影节放映拙作《流金岁月》修复版,邀稿。于是为文千来字。影节编辑来邮,只能节录文字数百,惟恐不敬,请见谅。于是拿几篇不长不短的千字文,不知如何是好。适逢影片上映在即, 门票尚余八成, 于是添加数百字, 厚颜交付「苹果树下」,冀望登载,博求宣传之效。孰知奸计得逞,上座激增。
为文见报,喜悦之情不在话下。于是第二周再蛇一篇「旭和道一号」,并附上电影剧照一张。编辑传来董桥先生言,来文照刊,然照片稍俱娱乐版。奸计已破,立即恳请楼上画家马明先生赶绘插图,再博宣传。也算是影片放映前的自我推广。
影片圆满放映完毕, 与观众对话交流之时, 方知时至今日盛行「共同回忆」, 而自己已成一怀旧物品。于是胆敢将自己恋爱的一生,呈献读者,冀望耐心聆听。对不起,别误解,是与电影恋爱的一生。
电影启发了我的童年,丰富了我的一生。其实每个人的故事都同样: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有些人对不起你,有些人你对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点,结局虽说大有分别,其实想通还是一样。
于是我勇敢的写,某些感恩,泰半忏悔,并非寻求原谅或认同,只是客观地把这一生的情信拿出来与众共享,希望这段看似缠绵却无可厚非的爱情,仍然真挚。
是的,希望我们仍然真挚。
因此这书本中每个人物,无论具名与否,都是千真万确。起码在我浮沉的记忆中如此这般。有时想去追寻某些的样貌,却怎样也拼凑不来。像是古亭国小的谢蜜老师, 她并没做过任何令我毕生难忘的事,但是却终生记得她的姓与名,因为她是我第一位老师。圣保罗的熊凤婵老师,则由于她的冷艳与从无重复的旗袍,再加上认真的教学态度,只要闭上眼睑,她的相貌立即浮现。又是不久前,在马路上经过一位坐轮椅的女士,似曾相识,我转回借问:妳是陈清梅老师?她慈祥地说:是的,但是你要告诉我你的名字,我现在记不得样子。我报上本名杨曼石, 她说你现在是有名的导演。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在这繁忙现实的物质社会,居然还有春风化雨的感觉。
这些人与物,都不曾在相簿中留下写真,亦或是在岁月转移中遗失。想起自己也还曾是为他人摄真乞食之人,怎会对照片的保存如此忽视?毕竟因为自己拍摄名人明星,再加上一些天生的交际本能,才有今天《杨凡时间》的出现。不珍惜就是忘本。
于是想找寻第一张付印海报的照片,那是一九六七年卢景文在香港大会堂的「歌剧选曲」,捎了个伊媚儿给卢老师,他说事隔多年,有些难度。于是想到照片的主角江桦女士,年青音乐才俊高小弟,神通广大,不消一句钟,马上联络,原来几乎半个世纪之后,她还是在香港莘莘教学。到九龙城见到江老师,完全看不出她已年逾八十,身型高挑,步伐轻盈,谈话间,对人生的宽容与感恩尽显在美丽的嗓音间。她送了一本自己的故事《江桦唱情歌》,朴素的文字与印刷,完全海上闺秀风格大家,再附加音乐上的超然造诣,本应像马利亚卡拉斯般母仪天下,然而在这快递的社会,仍然如此淡定。感谢她借出当年的照片,忽然愧疚自己这本浮华回忆,微不足道。
的而且确,我的一生散漫不羁,零乱不堪,组织能力一如影评道诉我的电影剧本。许多稿件或照片都相继失散,曾嘲笑若谁人写我则自寻烦恼,孰知今日杨凡写杨凡,某些存在记忆的影像,则需四处张罗, 除了感谢江桦老师、胡燕妮小姐、泰迪罗宾先生提供我失传的照片,更加感谢「国际摄影」高仲奇先生,他的林黛与李丽华确实丰富了许多人的想像。特别感谢古老师与迈克先生和皇姐在初稿及定版期间不厌其烦为文校对。至于文中有些人名地名与电影片名,前后有别,诸如好莱坞、荷李活、坎城、康城、宾汉、宾虚等等,我只能说这些翻译文字,在脑海中因地而异,回忆是属于台湾时期就坎城吧,属于香港或以后的日子当然是荷李活。
一件事能从开始到完成,是靠着多许人的善意与支持。更加感谢董桥和编辑林先生, 以及读过我文章的朋友,你们才是我最大的动力与支持。套用田纳西维廉斯在《慾望街车》对白,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最后,我希望这是一本还有点感触的书。
2011年11月6日于香港干德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