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台湾之光」的文化源头
台湾新文化运动溯源—从黄春明和侯孝贤谈起
台湾经常受到忽视,然而,台湾这个岛屿复杂的殖民史,确是后殖民国家和文化认同特殊而值得研究的案例。而数十年来的民主化和消费文化,在台湾岛上形成一个真正全球化的空间,也让台湾人在全世界的文化及经济版图都佔有独特的地位。
本书以台湾最重要的两个文化运动:1960到70年代的本土文学运动,以及80到90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来追溯台湾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乡土作家黄春明,以及新电影导演侯孝贤,都擅长鲜活描绘台湾人日常生活细节。透过两人的作品及各自引领风骚的文艺运动,探索本土、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国家想像」,如何透过文化运动俨然成形。作者从「文化真实性」(cultural authenticity)的传统模式,走向更流动的「后现代混杂」(postmodern hybridity)的观点,反映台湾特有的多元文化现实,以及更广泛的全球文化趋势。
本书特色
一.作者因本书荣获2004年MLA现代语言学会独立学者奖(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Prize for Independent Scholars)。
二.诚品94年9月外文书好读推荐。
三.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王德威、廖炳惠皆曾以专文推荐。
作者简介
叶蓁 June Yip
出生于台湾的独立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研究硕士,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东亚语言学系教授华语电影,因本书荣获2004年现代语言学会独立学者奖(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Prize for Independent Scholars),现居洛杉矶。
译者简介
黄宛瑜
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译有《欢迎光临人类学》(合译)。
出版缘起
本书原本由杜克大学出版,以英文专书的形式,探讨台湾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巧妙地将历史和文化分析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关于台湾认同的完整图像,堪称当代文化理论的最佳示范。来自台湾的作者叶蓁也因本书荣获2004年MLA现代语言学会独立学者奖。经过作者及台湾学界多年努力,终于得以将本书中译,正式在台湾出版,让中文读者得以一飨台湾在文化理论领域的贡献与成果。
导言
想望变迁世界中的台湾
台湾:文化想像的国家
国家解放在本质上是个文化行动。——法农及卡布尔
民主化、本土化、朝气蓬勃的本土台湾意识隐然成形,近年来的种种变迁让台湾居民放胆——甚至于被迫——挑战自身长年抱持的定见:作为一个族群的地位;自己与中国的关系;自己在决定台湾未来时所扮演的角色等。要言之,就是在台湾作为一个国家的认同上,提出各方面的质疑。解严以降,政治民主化发展极富戏剧性,而台湾本土化亦有助于活力四射、耳目一新、不受审查制度箝制的新兴本土意识浮出台面。但必须谨记在心的是,这些改变不仅表明台湾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更尽尝数十年去殖民所累积的成果——在去殖民的过程里,岛上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无不涉入其中,尤其是台湾国的建构与阐述上。的确,如今在台湾政治圈内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台湾认同议题,实际上在台湾文学与电影界里早就有细致探讨。因此,本书为了把焦点摆在岛屿文化论战,暂且把「台湾在法理上或政治意识上究竟算不算是个国家」此一问题搁置一旁,转而检视另一多元、分歧的途径——国家修辞在台湾文化想像里如何被生产、操弄和转变——借此追溯台湾作为分离、独特的实体,其自觉意识萌芽、演变之轨迹。
本书的核心置于两个文化现象上,一是文学、另一为电影,二者分别从文本与视觉再现台湾经验;过去几十年之间,此文化现象对台湾意识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二者在历史洪流里曾短暂交会,以极具爆发性但彼此相互启发的方式,投入国家修辞建构之中。乡土文学运动是本书的起始点。台湾在1960年代末期出现本土地区性文学作品,并于七○年代百花齐放,进入全盛阶段。当年试图阐述台湾文化认同的途径很多,而影响广泛的文学运动则是其中的一环,几位台湾本土作家脱颖而出,如王祯和、陈映真,不过本书分析焦点放在众所公认的文学大家黄春明身上。
黄春明的乡土故事之所以赫赫有名,不只因为台湾当代生活在他笔下展现了丰富性与复杂度,更在于他的故事具备了电影特质。当黄春明同辈之人,还在为美学和文化民族主义展开一场极具启发性的论战之际,上述两项特质使得黄春明作品身处论战核心,并为后生晚辈带来持续的影响和共鸣,而那些参与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电影工作者也不例外。台湾新电影在1980年代兴起,此运动让台湾电影在国际版图里觅得一席之地,许多人认为,台湾新电影继承乡土文学的本土文化传统。当年投身台湾新电影运动者,许多成员确实与文学运动渊源颇深。为新电影运动揭开序幕的众多电影之中,其中一部就是改编自黄春明三则短篇故事的集锦式电影。侯孝贤导演在台湾新电影的地位,等同于黄春明在文学界的份量。他和黄春明一样,以捕捉台湾社会历史经验中的日常现实生活为职志。无论在台湾岛内,或对国际社群而言,他俨然是台湾电影新方向的象征与代表。 因之,侯孝贤丰富的电影作品亦成为本书的研究焦点。
黄春明的文学和侯孝贤的电影之所以结合,以及每当人们探讨台湾国家地位之际,两人作品总无法略而不提,关键之处就在于两人对台湾当代经验的社会历史特殊性同样着迷,并尝试阐述属于台湾的文化认同感。黄春明和侯孝贤代表某个特定世代;这群人在成长岁月里,亲眼目睹台湾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剧烈经济和社会文化变迁。短短数十年间,台湾从一个乡村农业社会,变成现代都市工业经济体。黄春明、侯孝贤以及他们同辈之人,在个人层面上享受爆发性成长所带来的丰硕果实:物质财富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作为一个逐渐抬头的经济体,台湾终能进入全球秩序之列。不过,这一代人也目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拥挤、污染、都会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差距日益加剧、传统社会关系瓦解。更因为美国、欧洲、日本商品排山倒海涌入台湾市场,助长狂热的消费主义。犹有甚者,这一代人是在紧张和冲突中成长:外省统治菁英和本省群众、外来意识型态和在地传统、国际原则和地方需求,皆是紧张冲突的来源。他们正是运用这些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殖民经验,寻求一份对台湾当代经验的理解。这一辈人深切关心台湾未来的发展,他们将批判之眼转向过去与现在,试图替文化和认同的本质性问题寻求解答:台湾是什么?它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未来又将往哪儿去?它眼前最迫切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当前身为台湾人的意义为何?未来的意义又将如何?
本书开头几个章节,主要目标有二:先从形形色色批判论述当中,建立理论框架——史料、文学与电影批评、后殖民文化研究都包括在内;其次,阐明过去几十年之间风靡一时的文化争论和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二者交会之点。本书首先追溯1960至70年代的乡土文学,和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背后的特定历史、文化脉络,借此探讨这些命题与美学策略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正是其命题和美学策略,使得当时的文化实践,得以和台湾早期的写作、电影拍摄模式有所区隔。我先概述黄春明小说和侯孝贤电影展现命题与策略的途径,并检验关于文本的批判论述,如何安排、佈局其国家修辞。我在台湾文化论述的脉络下,突显上述文本的批判性立场,期待借此提供某些方向;在这些方向上,当代文化理论提出的概念与议题,或许能说明乡土文学和台湾新电影何以能在特定历史关键时刻现身、成形。从乡土文学(文本)到台湾新电影(视觉),关于国家的文化性阐述亦随之转变,在试着追本溯源、勾勒变迁轨迹的同时,我也尝试对差距甚远的生产环境、再现策略、各传播媒介衍生出来的意识形态和经济规则,保持高度的敏感。这些差异将回过头来,决定他们与国家这个议题的关系:偶尔相同,更常相异,却总是相互启发。
后续几章着重在更细致地分析文学与电影文本本身,循着与国家论述相关的主要修辞和特定议题:历史的处理、语言的角色、现代化的问题、认同的替代概念。借由探究乡土文学和台湾新电影不断转变的「台湾国」文化建构,盼能突显隐约可察的更迭,从奠基于单一、前后一致、真实而毫无疑义的国家概念和文化认同,转移到强调多元和流动的替代模式——如此的模式或许更能反映当今这个充斥多元文化、高度跨国意识的台湾社会。在历史上,台湾曾历经多次殖民统治,岛上民众悠游世界各地,无疑是「文化混合体」(cultural hybridity)的先锋者。本书的目的,并非把台湾硬塞进任何理解全球文化的后设叙述(metanarrative)中,因为那终究还是处于变动、不稳定的状态,我反而将台湾呈现为一个据点,在这方寸之地,涵盖面向更广的文化命题——大众文化与集体认同的关系,以及地方∕全球、国家∕国际、认同∕歧异、纯粹∕混杂之间的拉扯——以独特而挑动人心的方式演出。全球化文化空间此刻正崭露头角,如何加以定义、分析,此工程仍持续进行中。台湾文学与电影的复杂性,迫使其势必重新评估对在地、国家和全球的既定假设。我将此中曲折抽丝剥茧而出,期许接下来的内容能对全球化文化空间之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文化专题
一场颠覆的嘉年华 《想望台湾:文化想像中的小说、电影和国家》
若不能抛下既定成见,大多数人都将错过本书,包括我自己。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乍看书名,我肯定掠过此书,把眼光转向标题更轻松甜美的书本上。即便作为一名译者,在展书阅读以前,我仍是满腹的狐疑;「乡土文学运动」与「台湾新电影」,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恐怕再陌生不过了,而这样一本回顾台湾上世纪两大文化运动的厚书,对于二十一世纪青年,意义何在?甚至,本书能为经历过,或与那波涛汹涌年代擦肩而过的人们,提供什么崭新的观点?
昨天去看伍德艾伦的午夜巴黎。全片环绕着一个主题:每个时代的文人骚客莫不以为,黄金年代总发生在过去。对二十一世纪好莱坞剧作家而言,所谓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二、三○年代的巴黎,即海明威口中的流动的飨宴,但是流连于二、三○年代花都的艺术家却又怀想,最美好的年代该是十九世纪末的巴黎,那个高更、窦加、罗特列克崭露头角的年代,岂知电影男主角又从三位画家口中得知,最辉煌的年代远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的,最美好灿烂的岁月总发生在过去,而眼前当下着实教人迷惘、令人大失所望。我曾经以为,黄春明、侯孝贤大抵不脱这样的愁绪。因之,《溺死一只老猫》、《青番公的故事》不住地追怀天真质朴的农村社会,而台湾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企图复原一度失落的本土「真实」历史,感怀为政治理想而葬送青春的爱国志士。换言之,两人永远在追寻工业资本进入岛屿之前的理想、纯真年代。
然而作者却颠覆了我长期以来的看法,她揭开表面上的「本土」怀乡愁绪,历历指陈「跨国」的多元混杂性。在叶蓁眼里,侯孝贤「毋宁更像是个亲力亲为的业余能工巧匠(bricoleur),他广蒐文本、影像、歌曲、野史轶闻、生活故事片段,加以重新排列组合」。在侯孝贤编织下,逝去的岁月不是一幅迷蒙、平和、稳定的风情图画,而是由各种矛盾的声音(官方权威和俗民大众)、分歧的记忆交织而成。过去如同现在,总面临无穷无尽的变动与冲突,而电影主人翁游移在多重的社会处境之间──城乡、族群、本地与跨国;时时刻刻的流动,目不暇给的多元性,丝毫不下于当今二十一世纪青年面临的震盪剧变。
此外,本书颠覆了我对学术着作的刻板印象。起初,我以为这又是一本难以亲近的学术着作,然而作者到底受过扎实的文学训练,她感性甚至略带诗意的笔触,将生硬的历史、理论耙梳,化作行云流水。全书格局宽阔、分析缜密,以台湾殖民史、全球资本经济为经,安德森、班雅明、巴赫汀论述为纬,标示出黄春明与侯孝贤的时空、理论位置。然而作者抛弃艰涩拗口的学术术语,以简洁明快的节奏,层层釐析:从视野开阔的历史图像,慢慢推进,直到焦点限缩至侯孝贤一部电影、黄春明一则趣味十足的乡土故事。全书行文之流畅,虽非学术中人,仍可不费力气的浸淫其中。
透过叶蓁的引介,我得以见识侯孝贤怀旧愁绪背后的解构思维,窥见黄春明俚俗语言当中的颠覆力道,也透过叶蓁自身论述的展现,颠覆我对学术着作的长年偏见,原来学术专书可以如此好看、如此贴近。作者像个领航员,领着我巡游一场颠覆嘉年华,阖上书本的那一刻,我对台湾、对两位文化巨擘,有着完全不同以往的认识。
文 / 《想望台湾》译者 黄宛瑜
读到“文化想像”这个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文化,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静态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特别是台湾的文化,我觉得它有着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既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又吸收了殖民时期留下的西方影响,加上原住民的多元文化,最后在这个小岛上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而“想像”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我们对台湾的想象,不仅仅是我们作为居住者的亲身经历,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艺术作品,来自于我们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它们像是棱镜,折射出不同侧面的台湾,有时候是历史的厚重,有时候是现代的活力,有时候是都市的喧嚣,有时候是乡野的宁静。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解读这些“想像”的?这些想像,是否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台湾的认知,甚至对“国家”的定义?“国家”这个词,在台湾尤其复杂,它牵涉到历史、政治、认同,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如果这本书能够连结起这些文化作品中的想象,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对于“台湾”这个国家的理解,那将是非常有深度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真的很有意思,“想望台湾”听起来就有一种浓浓的眷恋和探索的冲动。我一直觉得,台湾这个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流动的、不断被想象和建构的概念。我们在这里生活,但我们也很常透过各种媒介去“看”台湾,去“想”台湾。尤其小说和电影,这两个载体承载了太多我们对这块土地的情感、记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想想那些经典电影,是不是总能勾起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比如《悲情城市》里那股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深情,《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青春期迷茫的躁动与不安,还有《一一》里那种平凡家庭的细腻观察,这些不都是我们生活中隐约能找到的痕迹吗?而小说,那些文字描绘的场景、人物,更像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延伸,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也看到了不曾涉足的角落。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艺术作品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台湾”的理解,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集体意识和国家叙事,那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这些作品,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台湾”这个身份认同,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不是也折射出我们内在的矛盾与挣扎?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感兴趣的点在于“文化想像”这个部分。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人来说,“台湾”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文化产品被构建出来的。小说和电影,更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这片土地的窗口。从早期的历史剧,到近年的社会写实片,再到充满青春气息的电影,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台湾的面貌,塑造了我们对台湾的集体记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去解读这些作品?它们是如何在我们心中植入了关于“台湾”的某些特定印象?而这些印象,又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知?“国家”在台湾,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概念,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重量和民众的情感。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探讨,小说和电影是如何参与到“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让“台湾”这个概念,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更能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认同,那绝对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评分这书名里“小说、电影和国家”的组合,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是在触及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文化如何建构我们的身份认同,特别是国家认同。想想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关于“台湾”的故事,是通过小说和电影传递给我们的?这些故事,无论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是微小的个体情感,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对于这片土地的理解,对于“我们是谁”的认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电影里的台湾才是真正的台湾,小说里的台湾才更触动人心。而“国家”这个概念,在台湾语境下,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标签,而是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记忆、期盼和挣扎。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小说、电影、国家——串联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是不是通过这些文化载体,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定义“国家”的?那些艺术作品,是不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政治的、情感上的连接,去思考我们与这片土地的关系?
评分“想望台湾”,这个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好像是在描绘一种对台湾的憧憬和渴求。我一直觉得,台湾这个地方,它的魅力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现代的活力;既有都市的繁华,又有乡野的宁静;既有本土的特色,又有融合的开放。而小说和电影,正是展现这种魅力的绝佳载体。它们用文字和影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鲜活的台湾形象,让我们在虚构的故事中,体验真实的台湾情感。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分析这些小说和电影?它们是如何通过情节、人物、场景,来传达一种“台湾”的想象?这种想象,又与我们作为台湾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有多大的契合度?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作品,是如何在集体意识层面,影响了我们对“国家”的理解?“国家”这个概念,在台湾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关乎历史、认同、未来。如果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小说和电影在塑造我们对“台湾”这个国家的想象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那将是非常深刻的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