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商业史的角度阐释香港影视业百年兴衰,但背后诉说的也是一个城市成长的故事。多年以来,在中西文化落差之间、左右阵营夹缝之中、东南亚民族差异之处,香港和它的影视业找到了属于自已的位置、开拓生机、绝处逢生。但步入21世纪,随着以上的落差、夹缝渐渐收窄,香港和它血脉相连的影视业应该如何自处,以寻求属于自己的位置呢?历史或许已为这答案理下伏线。
增订版新增了〈走进「华语时代」?〉这一章,探讨内容包括「港片是否已死」。
作者简介
钟宝贤
广东中山人,香港出生及长大,1995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于香港演艺学院任教,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研习兴趣为社会经济史。现正研究和整理邵逸夫家族、陆运涛家族和余东旋家族在沪港和新马的发展历史。近着有《商城故事——铜锣湾百年变迁》、《香港百年光影》等。
初拿到《香港影视业百年(增订版)》,就被那厚实的装帧和沉甸甸的份量给吸引了。我一直对香港的流行文化,特别是那些陪伴我成长的电影和电视剧,有着特别的情感。从邵氏兄弟的武侠片,到新浪潮的写实主义,再到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每一个年代的香港电影都像一帧帧泛黄的旧照片,在我脑海里回荡。这本书的增订版,光是看书名就让人充满了期待,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详细介绍那些我钟爱的经典作品的幕后故事,比如《英雄本色》的经典台词是如何诞生的,或者《花样年华》的旗袍美学背后有什么样的考究。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香港电影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受到时代浪潮、社会变迁以及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影响而演变的。毕竟,香港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梳理清楚,那些曾经辉煌的港片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被隐藏在光影之外,等待我们去发掘。
评分这本书的《香港影视业百年(增订版)》的出现,对我这个对香港电影充满好奇的年轻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藏。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提及的,香港电影在近几十年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并试图寻找新的出路的探讨,感到非常兴奋。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后,如何调整其创作方向和叙事策略?又或者,在好莱坞大片强势进入全球市场的背景下,香港电影是否尝试过与好莱坞合作,或者吸取其制作经验?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香港电影产业如何进行国际化营销的案例研究,以及它在亚洲以外地区,例如欧美市场,如何建立品牌形象和拓展观众群的策略。此外,书中对于香港电影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类型片,如黑帮片、喜剧片、鬼片等,在不同时代是如何演变和创新的,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更系统性的认识,并了解这些类型片在全球电影史上的独特贡献。
评分最近读完《香港影视业百年(增订版)》,老实说,有些部分让我眼睛为之一亮,但也有一些地方,我希望能够看到更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关于香港电影在九十年代如何迈向高峰的论述,确实提到了不少重要的导演和作品,像王家卫、杜琪峰等人的风格化创作,以及那些商业与艺术兼具的警匪片和喜剧片,都展现了港片的独特魅力。但是,我个人觉得,对于当时香港电影产业如何应对来自好莱坞的强大冲击,以及其在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市场是如何取得巨大成功的机制,书中可以更详细地剖析。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香港电影的宣发策略和海外发行渠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有哪些具体的成功案例可以作为研究的范章。另外,书中对一些新晋导演的介绍,虽然提及了他们的作品,但对于他们如何继承和创新港片传统,又如何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寻找新的定位,这方面的内容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元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作品的罗列。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看着香港电视剧长大的台湾观众,我对《香港影视业百年(增订版)》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勾起那些关于TVB黄金时代的种种回忆。那些经典的剧集,像《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义不容辞》等等,不仅塑造了我的童年,也影响了我对许多价值观的认知。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个年代,TVB是如何培养出那么多实力派演员和金牌编剧的?剧本的创作流程是怎样的?演员的训练体系又有多么严格?书中是否有提及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是如何构思出来的,或者一些演员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关于TVB在辉煌时期,其独特的剧集制作模式和商业运作策略的详细介绍。毕竟,它不仅是香港的一个电视品牌,更是无数华人家庭共同的集体记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重新走进那个属于TVB的辉煌年代,去感受那些剧集背后的温度和情感。
评分坦白讲,《香港影视业百年(增订版)》这本书的某些篇章,尤其是关于香港电影在特定时期如何与台湾电影进行交流和竞争的部分,读起来让我觉得有些意犹未尽。虽然书中提到了两地电影在题材、风格上的相互影响,例如新浪潮电影的出现,以及一些合拍片的尝试,但我觉得对于这些合作与竞争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各自为对方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启示,还可以有更细致的阐述。我很好奇,在台湾电影经历低潮时期,香港电影的崛起对台湾电影人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和产业上的影响?反之,台湾电影的艺术探索和创新,又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为香港电影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书中是否有提到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并深入分析其成败原因?或者,书中对于两地电影在审查制度、发行管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两地电影的互动,是否有更详尽的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