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电视及新媒体研究

香港电影、电视及新媒体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电影
  • 香港电视剧
  • 新媒体
  • 文化研究
  • 传播学
  • 大众传媒
  • 影视研究
  • 香港文化
  • 媒介研究
  • 流行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电影、电视及新媒体研究》是一本构思与累积十多年的书。论文多是本人参与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美国、日本等地的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报曾发表过的论文。研究集分为电影篇、电视篇及新媒体篇,反映个人的研究兴趣仍处在扩展与探索的道路上,亦对应今日的电影与电视和新媒体(网络和手机媒体)共融互扣的关系。

作者简介

陈家乐博士

  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高级讲师及课程总监。曾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传播系助理教授(2005~2007),香港珠海学院新闻及传播学系助理教授及电子媒体课程主任(2007~2009)、并曾教学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及电视系、澳门大学英国语言及文学系、香港公开大学、澳门文化中心、香港艺术学院、岭南大学进修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香港专业管理学会、影音使团等。教授电影编剧、导演、电影制作、纪录片、电影理论、美学、历史、文化批判,文学等。陈氏获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影及电视系(荣誉)博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影及电视系社会科学(荣誉)学士,香港电影导演会电影制作证书,及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电影及电视编剧文凭。电影制作:《澳门往事》(监制,原创故事,2009)、《耆英先锋队》(监制、导演、编剧,2007)、《望.新家》(导演及编剧,2006)、《144枝箭》(导演及编剧,2005),及《冷气电发》(监制、导演及编剧,2005)等。电影着作:《香港电影、电视及新媒体研究》(陈家乐,天地图画有限公司,2011)。《编剧手册》(与吴振邦博士合着,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1)、《无主之城:香港电影中的九七回归与港人认同》(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同窗光影:香港电影论文集》(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2007),《不日放映:新一代澳门影视剧本集》(澳门大学,2007),影视小说《望.新家》(迎欣出版社,2006),即将出版:《浮  爱》(电影文学小说)(陈家乐,2011),《电影评论手册》及《电影语法基础:元素与实践》。

现代全球化视野下的电影史学:从早期默片到流媒体时代的演变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且深入的电影史学框架,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电影艺术、产业和文化在过去一百多年间的复杂演变。我们不将电影视为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将其置于全球政治经济、技术革新和社会思潮的交汇点上进行考察。全书内容聚焦于电影史研究中的关键转折点、未被充分探讨的区域性贡献,以及技术变革如何重塑叙事模式与观众体验。 第一部分:电影的诞生与早期全球化(1890s-1920s) 本部分深入剖析电影技术在欧洲和美洲的初期发展,并着重探讨其迅速跨越国界的扩散过程。 光影的魔术与工业的萌芽: 探讨卢米埃尔兄弟、爱迪生以及梅里爱的早期实践,分析“奇观”(Spectacle)如何成为电影最初的吸引力。我们详述早期制片模式的形成,以及好莱坞如何通过集中化的制片体系,迅速建立起对全球市场的初步控制。 区域先锋的崛起与抵抗: 详细考察在早期阶段,除美欧之外,其他地区如日本、印度以及拉丁美洲的先驱电影人所发展出的独特美学和叙事策略。这部分尤其关注非英语系电影在面对进口内容时的本土化尝试与创新。例如,对意大利史诗片(Cinecittà 的前身)的全球影响力,以及德国表现主义对欧洲艺术电影的深刻奠基作用,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默片时代的国际交流: 梳理早期国际电影节的出现,以及跨国发行的初步形态。讨论默片时期,如何在缺乏统一语言的情况下,通过视觉符号和音乐伴奏,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机制。 第二部分:有声时代的挑战与国家电影政策(1930s-1950s) 有声化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对全球电影产业格局的一次重塑。 声音的工业化与美学重构: 分析声音技术如何提升叙事复杂性,同时也对早期电影语言(如剪辑节奏)造成的中断与适应。重点研究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制片厂制度如何巩固其全球霸权,以及配音、字幕等跨国发行策略的成熟。 全球战争与电影的意识形态工具: 考察二战期间,各国政府如何利用电影进行宣传、动员和文化塑造。深入分析美国的反法西斯宣传片,与轴心国、同盟国各自的电影制作重点。本章特别关注战后欧洲电影工业的重建,及其如何通过“作者论”的初步萌芽,试图摆脱好莱坞的影响。 新兴市场的形成: 关注墨西哥电影(Golden Age of Mexican Cinema)和印度电影(宝莱坞的早期成熟)在全球南方电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分析这些工业中心如何在维护本土文化认同的同时,建立起庞大的国内市场基础,并辐射周边地区。 第三部分:战后现代主义与全球艺术电影的对话(1950s-1970s) 这一时期是电影美学探索最为活跃的阶段,全球各地的电影流派开始系统性地对既有叙事模式进行解构和反思。 新浪潮的全球回响: 不仅限于法国新浪潮,本书将“新浪潮”的概念扩展至世界范围。详细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如何影响了日本的新浪潮(如小津安二郎的后处理)和欧洲其他地区的类似运动。探讨这些运动如何系统性地挑战制片厂的叙事逻辑。 东方电影的哲学深度: 重点考察如黑泽明、印度艺术电影(如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在国际影坛上获得的巨大声誉,分析其将本土哲学、宗教或社会议题融入现代主义手法的独特性。这部分讨论了文化“他者性”如何在西方艺术电影语境中被理解和误读。 商业巨头与类型片复兴: 在艺术电影高歌猛进的同时,商业片也通过技术革新和类型片的重新包装,在全球范围内巩固了地位。分析如西部片、黑色电影等类型的跨国改编和本土化实践。 第四部分:新好莱坞、独立制片与全球资本的渗透(1970s-1990s) 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得电影制作的资本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电影学校一代”与作者权力的回归: 探讨美国电影学院培养出的导演如何重新定义好莱坞的叙事工具,同时保留强烈的个人风格。分析他们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商业回报的矛盾。 独立电影的崛起与发行困境: 研究独立电影(Indie Film)作为对主流工业的一种持续性反抗,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存空间的努力。探讨如圣丹斯等平台的建立,如何成为跨国发行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欧洲电影的区域化与整合: 考察欧洲电影联盟(如欧洲电影奖)的建立,旨在抵抗好莱坞的文化主导地位。分析如德国、英国等国家电影如何通过获得欧洲共同体的资金支持,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成本制作。 第五部分:数字革命与流媒体时代的文化碎片化(2000s-当代)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如何彻底重塑了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消费生态。 CGI与视觉奇观的普及化: 分析数字特效技术如何民主化了视觉制作的可能性,使得过去只有大制片厂才能完成的场面,现在可以被更多预算的制作方实现。讨论其对叙事重点的转移效应。 流媒体平台的全球扩张与内容本地化: 深入分析 Netflix、Amazon 等流媒体巨头如何绕过传统院线,直接将内容推向全球。研究“本地化制作”(Local Originals)策略的兴起,以及这种策略如何同时促进了区域文化输出和平台对全球用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后院线时代:观众体验的重塑: 探讨大银幕体验的危机与复兴。分析家庭观影设备的升级、点播模式的普及,以及电影节在当代如何继续扮演艺术试金石的关键角色。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电影史学在全球化视野下如何应对“流媒体优先”的未来挑战,并预示新的电影美学形态。 全书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区域的电影实践,提供了一个细致入微的全球电影发展脉络,强调技术、资本、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动态张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香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研究》的內容,真的讓我印象深刻。我之前對香港新媒體的接觸比較零散,透過這本書,我才對整個生態有了更系統的了解。作者對於香港在地新媒體平台的分析,像是他們如何製作適合網路傳播的短影片、Podcast,以及在內容上如何緊貼時事,甚至在爭議性話題上展現出獨特的觀點,都讓我感到十分佩服。這本書讓我看到,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無論是傳統的影視,還是新興的新媒體,都展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在資本和市場的快速變化中,他們依然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並且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我尤其欣賞書中探討的「認同」議題,香港電影和電視長期以來如何在影像中建構並傳達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這不僅僅是娛樂,更是文化現象。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在地性」與「全球化」之間的關係,以及香港影視文化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香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研究》這本書的標題有一點點距離感,覺得「研究」聽起來有點學術,我比較習慣輕鬆閱讀。但是,當我實際翻閱之後,發現這本書的文字非常生動有趣,一點也不枯燥。作者的筆觸很有個人風格,在闡述專業的理論和觀察時,常常會穿插一些他個人的觀影經驗和感受,讓整個閱讀過程變得格外親切。我特別喜歡他對於香港電影美學的分析,像是對於鏡頭語言、色彩運用、剪輯節奏的解析,都讓我對過去熟悉的電影有了全新的認識。他提出的觀點,有時候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當初看電影時感受到的那股「味道」,背後竟然有這麼多細節在支撐。書中也探討了香港電影與台灣、中國大陸電影之間的互動和影響,這部分對我來說非常有啟發性。我們常常覺得這些華語電影市場是緊密相連的,但透過作者的梳理,我才更清楚地看到彼此之間的差異與融合。整本書就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他對香港影視文化的熱愛與觀察。

评分

哇,拿到這本《香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研究》的書,我真是又驚又喜!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從小看港片看到大,也一路追著香港電視台的綜藝和戲劇長大的觀眾,這本書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嘛!翻開第一頁,就覺得彷彿回到了那個錄影帶和第四台黃金年代,王家衛的迷離、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周星馳的無厘頭,這些過去只存在於我腦海裡的影像,瞬間被文字重新點燃。作者對於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分析,我認為相當精準,他不僅僅是列舉出經典作品,更是深入挖掘了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產業結構,甚至是大時代的變遷是如何影響了這些電影的誕生。我特別欣賞他對於「港味」的闡述,那種獨特的在地情感、市井小民的生存哲學,以及在狹縫中尋求突破的韌性,這些都是台灣觀眾之所以對香港影視如此著迷的關鍵。書中對於香港電影產業從輝煌到轉型的探討,也讓我產生了許多共鳴。畢竟,我們也經歷了台灣電影的起伏,看著新一代的香港電影人如何在中港市場夾縫中尋求出路,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值得深思的角度。

评分

拿到《香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研究》這本書,我最先是被封面設計吸引,充滿了香港電影的復古氛圍。閱讀的過程更是驚喜連連。作者對於香港電影的歷史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從早期在台灣紮根,到黃金年代的百花齊放,再到後來面臨的挑戰與轉型,每一個階段的分析都頗有見地。書中對於不同時期導演風格的比較,像是新浪潮的開創者,到商業片的巔峰,再到後來的藝術性探索,都提供了豐富的論述。我一直覺得香港電影有種獨特的魅力,能夠在商業類型和藝術追求之間找到巧妙的平衡,這本書就詳細地解析了這一點。而且,作者對於香港電視的論述也很到位,他點出了香港電視在社會議題上的敏感度和對港式生活方式的呈現,這些都是讓台灣觀眾感到親切和共鳴的部分。總體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寫給香港影視文化的深情告白,讓我對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創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賞。

评分

這本《香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研究》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平常對香港的電視節目比較有興趣,尤其是那些陪伴我們走過青春期的經典劇集,像是《上海灘》、《大時代》、《陀槍師姐》等等,這些劇集不只在當時紅遍亞洲,更塑造了許多人的集體記憶。作者在探討香港電視的段落,我覺得非常有深度。他沒有流於表面地介紹劇情,而是深入剖析了香港電視台在製作上的特色,例如對社會議題的敏感度、對小人物情感的細膩描寫,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出令人難忘的角色和故事。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觸及到了新媒體的發展,像是香港的網路劇、串流平台上的內容,以及KOL(意見領袖)的崛起。這部分真的非常重要,因為現今的影視傳播方式已經跟過去大不相同了。作者的論述讓我了解到,香港的影視產業並未停滯不前,而是在不斷地適應和轉變,儘管面臨挑戰,但依然保有其獨特的創新精神。這本書的視野非常廣闊,涵蓋了從傳統電影電視到當代新媒體,對我這個對香港影視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寶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