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打尽台湾电影
详尽评析二十年台片起落
《过影:1992—2011台湾电影总论》是国内第一本以编年方式详论评析这二十年来台湾电影起落的着作。为什么以1992年为始?主要在对这年度台湾电影的讨论中,电影学者卢非易曾提出一个「新人类电影」观点的可能性。2008年,《海角七号》似乎为台湾电影带来全新的启发。而2011年更是有《赛德克巴莱》、《那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翻滚吧阿信》等多样化的电影上映,这当中的起落变化,应该是很好的开头与句点。
本书几乎将这二十年来全台湾的电影一网打尽,但绝非资料的整理,而是清楚地讨论他们的功过影响,甚至从而反映台湾电影的成果与困局。另外附录当年金马奖、台北电影奖(之前为中时晚报电影奖)得奖名单。务使全书的内容、参考价值更为充分。
本书特色
以编年的方式,综合评述、分析1992至2011年间的台湾电影
呈现二十年来台片的发展,读者可借此了解台湾电影在这段期间的全貌
附录1992至2011年金马奖及台北电影奖得奖名单,供读者参考、查阅
可做为国内外研究与认识台湾电影发展的参考书,也极适合做为影视相关科系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闻天祥
资深影评人,2002至2006年担任台北电影节策展人,为影展树立了城市、年轻、独立的新形象。2009年受台北金马影展执委会主席侯孝贤延揽,担任执行长,并于台湾艺术大学、铭传大学任教。着有《孵一颗电影蛋》、《影迷藏宝图》、《摄影机与绞肉机》、《告别大师》、《影痴自助餐》、《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灵场域》及《影迷的第一堂课》等书。
推荐序
一位影评人的电影家计簿──台湾电影二十年困顿的轨迹
艺术评论工作(包括电影评论)是文化渍淀过程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如果莎士比亚欠缺了班.强生,宋词没有王国维,梅兰芳失去了齐如山,希区考克少了《电影笔记》的死忠热血影评人,或许依然无损艺术上的重大价值,但人类文化对于这些重大价值的了解和珍惜,可能延搁更久,甚至带来更多优秀作品的毁损及不公平的对待。简单地说,每个国族的文化,都可能出现摧毁梵谷的悲剧。1999年完成的《七月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还有印象,另一部2000年的《两个夏天》,记得的人也恐怕不多;前者是魏德圣导演根据他1994 年得到新闻局优良剧本的《卖冰的儿子》拍摄而成,后者则是后来以黑白片《不能没有你》冲击金马奖、戴立忍的早期电影。纵然历史能够翻转,时光再次倒流,它们在那个年代或许依然无法引起多少波澜。这两部前作,如今再推出的话,却可能会引起不错的社会关注。
对于艺术的消化、沉淀,本来就是缓慢的。正因如此,评论对作品的细味和淘洗,越发变得重要,而这两部作品,早在闻天祥老师的年度回顾文章中,得到相当肯定的评介。似乎就像验证命理师是否神准一样,多年后的事实印证,才显见真章。事实上在本书中,对于蔡明亮、张作骥、陈玉勋、王小棣、赖声川、陈国富、鸿鸿等早期作品的评价,都出现了相当周延和细心体会的努力,也见证了他们日后的创作潜力发展。他曾经对新作品这样写道:
不约而同在处女作中展现他们对八○年代台湾新电影人文传统的反刍,更跨出一步表达了新人类入世却无政治道德束缚、更准确却不拘泥传统的特色。
现在看来是相当清晰而准确的见解。
闻天祥老师说,这本书一共写了二十年。即从1992年的回顾开始,一直写到去年。本书缘起于1993年初,电影资料馆出版的《电影欣赏》杂志主编林文珮邀请,后来刊登在《1993年中华民国电影年鑑》上,也开启了他每年对国片作年度检讨的评论工作。这的确是一顶相当需要持续力的工作。除了大量观影外,他
更需要衡度时代现实的局限。很多人或者还未意识到,这段时间正是台湾电影艰辛的二十年。八○年代新电影的余风流韵,恰似硕大的偶像阴影,另辟蹊径,谈何容易,就像法国新浪潮后,不易开拓另一挥洒的空间。再加上不景气时代,国际艺术电影市场紧缩,老将新锐如困浅滩,徒叹奈何。另外,这二十年间,也没有一九七○年代的产业荣景,在《海角七号》之前的艰困,有目共睹。亚洲板块中,南韩、大陆拔地而起,印度、泰国、新加坡等产业生勐有力,自成格局。这些国家电影产业的跃升,把台湾电影远远地抛离了跑道。对台湾电影创作而言,商业、艺术目标真可谓不能承受之重。对于评论者而言,在现实艰困中要求更公允的评量判断,正是左右为难。依序拜读本书,最特别的感触,竟是它背后坚定地纪录了台湾电影二十年来,跌跌撞撞的轨迹。才华乍现的新作,一再在社会众声喧哗的杂音中,渺无踪迹地遭掩盖。
闻天祥老师一向以他温厚的个性和周延见称,但在他谦和的笔调背后,却从未倾侧那判定的天平,有些时候,还见到他的无力感。在他回顾1998 年电影时,他写道﹕
看到蔡明亮和《洞》所受到的冷落抵制;侯孝贤的《海上花》被当成考古玩具粗暴地解读;王小棣的《魔法阿妈》被栽上「提倡迷信」这种莫须有的罪名;陈玉勋的《爱情来了》即使幽默动人但依旧阵亡在台湾本地;《征婚启事》、《恶女列传》上映的遥遥无期;我怀疑自己有没有焦雄屏当年那种睥睨环境现实无情、拥抱杰出电影的豪情。但是面对许多电影人对1998 年台湾电影的消极观感及低落评价,我却忍不住地想抱不平,至少在我主观的认识里,这是继1994 年之后(那一年台湾电影出现了《爱情万岁》、《独立时代》、《饮食男女》、《多桑》……),台湾电影创作丰姿最多采的一年。
评论者看着优秀作品受到冷漠对待,难以回天的感慨,真是跃然纸上。一位影评人对电影的感情,在这困顿的时刻里,特别显得珍贵。或许就像闻老师自己所说的:
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把台湾电影的功过,简单归诸到极少数的影片和影人身上。里程碑必定是有的,但我不以为然的是总会迸出一些过于轻率的结论,譬如2011年台湾电影票房明显攀升,今「是」昨「非」的论调就甚嚣尘上。不但把电影的价值判断过度简化(票房成了唯一评断的标准),更污蔑了那些在不景气时期依然坚持下去,为台湾电影绽放光亮的人。
阅读本书,有如细味一段艰困电影岁月中,深厚的电影感情独白,在众多社会杂音下的清醒和耐心细味,字里行间,让人动容。近年,闻老师一直努力于历史整理工作,透过金马奖、台北电影节及各大小型活动的规划,都对历史脉络的掌握,着力犹深。或许这本书除了是一家之言的影评集外,更是一本对台湾电影充满感情的历史梳理之作,仿佛深怕在那二十年岁月中,遗漏了对某一部作品的些微贡献,而有失公允。这本书有如一位影评人的电影家计簿、二十年间锱铢必较的帐册,自然汇合成客观的历史,我想这正是本书真正价值所在。
北艺大戏剧系教授 黄建业
前言
莫忘初衷
这本书一共写了二十年。
缘起于1993年初,电影资料馆出版的「电影欣赏」杂志主编林文珮邀我写篇评论1992年台湾电影的文章,交稿后,她对我几乎一部不漏的点名讨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当时我的想法与作法都很单纯:既然以年度为题,台湾电影产量又不是什么难以企及的数目,如果平时就在关注,尽可能的一网打尽,并不算太艰鉅的工程。后来这篇文字被《1993年中华民国电影年鑑》收录,也开启了我几乎每年都在对国片作年度检讨的评论功课。
二十年了,我还维持这么拉杂啰唆的方法在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是即使到今天,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把台湾电影的功过,简单归诸到极少数的影片和影人身上。里程碑必定是有的,但我不以为然的是总会迸出一些过于轻率的结论,譬如2011年台湾电影票房明显攀升,今「是」昨「非」的论调就甚嚣尘上。不但把电影的价值判断过度简化(票房成了唯一评断的标准),更污蔑了那些在不景气时期依然坚持下去为台湾电影绽放光亮的人,也罔顾今日的新锐如何从前辈手中琢磨出师的事实。当我们较完备地罗列每一年台湾电影从整体产量兴衰到个别作品优劣时,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电影环境的变迁,也对作品之于时代的意义,予以较清明的定位。
至于为什么从1992年开始?除了前述的写作机缘外,我也觉得这一年意义斐然。「台湾新电影」时期的健将之一王童,在这年交出了他的代表作《无言的山丘》;而曾为他编过《策马入林》、《阳春老爸》的蔡明亮,则拍了长片处女作《青少年哪咤》。前者在金马奖抡元,后者则在已经停办的中时晚报电影奖胜出。既相互竞争,也辉映出时代的擘分及延续。
但我并没有在书中特别标列出「新新电影」或「后新电影」的名词。虽然卢非易在1992 年中时晚报电影奖的电影现象观察里所撰的短文「新人类电影出现,向上一代挑战」,提出九○年代崛起的导演如蔡明亮、陈国富(甚至是当时还未有电影作品的陈玉勋、易智言)停止怀旧或关照历史苦难,转而关心青少年生活的徬徨或冷漠,见解对我启发甚多。焦雄屏在2002年出版的《台湾电影90新新浪潮》也认为九○年代的导演不再有上一代的使命感和对历史的执念,着重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慾望的挣扎,我也认同。但这批后起者的电影是否足以称之为「电影运动」(无论从形式风格的共同特征,或是拍片概念的共同认知来看)?我仍有疑虑。就像魏德圣、钮承泽、杨雅(吉吉)、林书宇等人于2008年正式崛起,又有论者把同样名词拿来形容更年轻的这批。「新电影」之后,到底谁才「更新」呢?
还诸现实,八○年代的新电影健将,不乏仍在继续创作者。过去创造的,未必不可改变,因此他们在近二十年来的创作,也难以仅用八○年代的风格去套比。至于后来崛起的,要否认新电影这代对他们毫无影响,恐怕也只是自我强调的痴话;只不过在美学的实践上,不见得有所谓必须遵循不可的家法,尤其能佔有一席之地的,恐怕也都是能走出自己风格者。可见要搅清这淌浑水,真难。但创作本是如此,别说被归在同个时期或风潮里的创作者彼此特质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创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不见得都如「作者论」的名言:「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还是可以找到转折与缝隙。
正因为同与异,延续或断裂,并没有一个言简意赅的答案。所以,请容我借由年代来推移,看创作与时间的角力;也请见谅这当中的叨叨絮絮,对我而言,他们都是这二十年中的不可或缺。
终能成书,要感谢电影资料馆(电影欣赏、电影年鑑)的年年催促砥砺;慷慨提供剧照的导演、制片、公司;以及书林出版社的耐心,他们足足陪我耗了三年把它完成;当然,还有让我依旧乐此不疲留在这个岗位上的电影与人。莫忘初衷,这是二十年后对我对自己与台湾电影的共同期许。
闻天祥
老实说,我一直对电影史的梳理有点畏惧,总觉得那些年份、片单、导演名字堆砌起来,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但《过影:1992-2011台湾电影总论》这本书,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过往”的诗意,勾起了我的好奇心。1992年到2011年,这二十年,好像就是我从中学到大学毕业,初入社会的那段青葱岁月,台湾电影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断断续续,但却格外深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时间的台湾电影,似乎有一种独特的“台湾味”,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那种对生活琐碎的精准捕捉,让人看了心头暖暖的,又有点酸酸的。我尤其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看待“商业化”和“艺术性”这两者之间的拉扯?毕竟,我们都知道,很多优秀的台湾电影,都曾经在如何让艺术不失真,同时又能被更广泛的观众接受的道路上,进行过艰难的探索。那些关于青春、关于家庭、关于离散的故事,到底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被影像化,又如何触动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弦?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一些标志性导演的深入解读,不只是他们的代表作,更想了解他们创作理念的演变,以及他们如何面对电影产业的挑战。
评分说实话,对《过影:1992-2011台湾电影总论》这本书,我的期待点有点特别。我不是那种会去钻研影史脉络、导演流派的深度影迷,我更在意的是,一部电影,它是否能让我产生共鸣,是否能勾起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回忆。1992到2011年,这对我来说,是台湾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我记得那时候,台湾电影不像现在这样,动辄被内地市场庞大的体量所影响,它似乎有一种更加独立和纯粹的追求。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评价那些被我奉为经典的电影的?例如,那些描绘小人物生活的温情片,那些探讨两岸关系的时代剧,以及那些在国际影展上崭露头角的文艺片,它们在当时的电影生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又很好奇,那些在那个时期,或许并不那么出名,但后来却被重新发现和重视的“遗珠”,在这本书里会不会有提及?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温暖的引路人,带我重新回顾那些曾经让我感动、让我思考的电影画面,并且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它们在台湾电影史上的位置。
评分一直以来,台湾电影对我来说,就像是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从录像带租借店里那些泛黄的封面,到如今串流平台上琳琅满目的选择,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声音和画面。《过影:1992-2011台湾电影总论》这本书,我一直充满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二十年间,台湾电影从新浪潮余温中转型,经历文艺片盛世,又跌跌撞撞探索商业化道路的这段漫长旅程的。尤其是90年代,侯孝贤、杨德昌大师的作品固然深刻,但我也想知道,那些后来涌现的新生代导演,他们是如何在前辈的光环下,找到自己的创作语汇,并且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下,让台湾电影继续呼吸的。2000年代初,那股“台湾新电影”复兴的浪潮,涌现了多少令人惊艳的作品,像是《一一》、《海角七号》,它们不仅在台湾本土创下票房佳绩,更是在国际上引发讨论。而2011年,这个时间节点,又恰好是台湾电影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后的华语电影市场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这些疑惑,让我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一同成长的光影故事,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创作者的艰辛付出。我期待书中能有对演员们表演的细致分析,对摄影、美术等技术层面的探讨,以及对当时台湾社会变迁与电影叙事之间微妙联系的挖掘。
评分我一直觉得,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是时代的镜子,是社会情绪的载体。《过影:1992-2011台湾电影总论》这本书,书名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感,但同时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温度。1992年到2011年,这二十年,台湾经历了经济的起伏,政治的变迁,社会氛围也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这些,无疑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当时的电影作品中。我最想从这本书里了解的,是电影创作者们,是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捕捉社会脉搏,并将之转化为影像语言的。例如,90年代末和2000年初,台湾社会经历的经济转型和文化思潮的涌动,是如何体现在电影里的?那些关于身份认同、关于两岸关系、关于在地文化的探讨,又是在怎样的语境下产生的?我还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看待“类型片”在台湾电影中的发展?从早期的文艺片,到后来一些尝试商业化的喜剧、爱情片,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演变是怎样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期台湾电影的独特性,以及它所承载的时代意义。
评分对于《过影:1992-2011台湾电影总论》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填补我记忆中的空白。1992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台湾电影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虽然我未必能叫出所有名字,但它们的光芒,我曾真切地感受过。我记得那时候,台湾电影有一种很难得的“韧性”,它不盲目追求大场面,不刻意模仿好莱坞,而是专注于讲好自己的故事,挖掘人性的深度。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评价那些在国际影坛上,为台湾电影赢得声誉的作品的?例如,那些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它们是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展现台湾电影的独特魅力的?我又好奇,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被低估了的电影,或者是一些在当时并不受关注,但后来却被认为是具有前瞻性的作品?我想从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台湾电影”这个概念的内涵,理解它在经历各种挑战和变革后,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风格,又如何在变幻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