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爱的雷奈、费里尼及其他

我深爱的雷奈、费里尼及其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
  • 费里尼
  • 雷奈
  • 艺术
  • 文化
  • 影评
  • 个人随笔
  • 法国电影
  • 意大利电影
  • 电影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
  雷奈《穆里爱》与费里尼《爱情神话》
  到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托尔斯泰文学∕奥黛丽.赫本电影的一九六○年代台湾社会背景版的《战争与和平》
  到
  我跟蔡明亮都爱小剧场∕电影∕李香兰的梦般喜悦

  二十年来的重量级评论重新编辑整理
  文字天马行空、喃喃自语又旁征博引
  从欧美到亚洲,李幼鹦鹉鹌鹑最完全、最私密的电影观点

  若你每年都到影展朝圣,必定见过一位身形瘦削,顶着一头疯乱长发,总是拿着照相机四处拍摄他眼中「美的事物」的奇人。他从前叫做李幼新,如今叫做李幼鹦鹉鹌鹑,不过前阵子他终于把留了多年的长发剪掉,不变的是,他依旧从大师经典到好莱坞强片再到学生毕业制作持续寻寻觅觅,在电光幻影中寻找他自己。

  李幼鹦鹉鹌鹑见证了台湾小剧场的起与落,参与了台湾电影不同时期一场接着一场的美好战役,凭借他惊人的记忆力与独到的切入方式,为台湾影史留下一篇又一篇的精彩纪录。他痴迷奥黛丽.赫本、深爱雷奈与费里尼,执着于电影中的「看」与「被看」、「同」与「异」,致力在不同影像文本中挖掘各式各样的「2」(二元对比)。

  《我深爱的雷奈费里尼与其它》是李幼鹦鹉鹌鹑自从1993年的《关于雷奈∕费里尼∕电影的二三事》、《男同性恋电影…》之后的首本影评集(这期间仅有自传《鹌鹑在鹦鹉头上唱歌》问世),不仅有将近二十年来他在各大报章杂志发表过的精华蒐录,还有多篇私房手稿首度曝光,总计「奥黛丽.赫本与『泛奥黛丽.赫本电影』」、「从雷奈与费里尼开始」、「用电影解释电影 关于雷奈与费里尼的影响」、「关于杨德昌」、「只有蔡明亮」、「我 私人的 台湾电影」、「还有华语电影」、「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以布莱德.彼特结束」九大单元,超过一百二十篇精彩文章、多达二十七万字,如他所言,这其实是李幼鹦鹉鹌鹑版本的追忆似水年华。

  不仅写给他自己,也写给全天下影痴……

本书特色

  1. 李幼鹦鹉鹌鹑二十年来第一本影评集
  2. 包括多篇未曝光的私房手稿
  3. 影评之外,亦可一窥李幼鹦鹉鹌鹑的影痴生涯与生活理念

作者简介

李幼鹦鹉鹌鹑

  每週在《破》周报专栏发表影评,深爱奥黛丽.赫本、雷奈和费里尼。于1985年率先编写《港台六大导演》与《电影、电影人、电影刊物》两本「台湾新电影」论述;于1989年率先为金马国际影展规划「台语片整理与回顾」专题,着有《坎城-威尼斯影展》、《男同性恋电影…》、《鹌鹑在鹦鹉头上唱歌》等书。拍摄过短片《生活像电影──关于奥黛丽.赫本的二三事》与《鹌鹑在鹦鹉头上唱歌》。并在蔡明亮、陈俊志、黄铭正、吴米森、傅天余的电影与鸿鸿的舞台剧参加演出。2011年获颁台北电影节卓越贡献奖。

编者简介

郑秉泓

  高雄人,以英文名字Ryan在「关于电影,我略知一二」个人部落格及各类电影刊物上发表影评,国艺会首届「台湾艺文评论征选专案」视听媒体艺术类首奖兼特别奖得主,着有《台湾电影爱与死》。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图书《我深爱的雷奈、费里尼及其他》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地描绘另一本可能存在的作品的特质。 --- 《镜渊之下:二十世纪欧洲艺术的暗流与浮光》 一部关于被遗忘的灵感、破碎的现实与风格革新的深度考察 作者:阿纳斯塔西娅·凡尔登 (Anastasia Vaudrin) 出版社:欧陆文萃 (Continental Quill) 装帧:精装,附赠手绘素描选集 页数:680页 内容提要 《镜渊之下》并非一部传统的艺术史编年录,而是一次深入二十世纪中叶至晚期欧洲文化肌理的考古挖掘。作者阿纳斯塔西娅·凡尔登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扎实的文献考据,将焦点投向那些被主流叙事刻意边缘化或仅仅作为大师背景板的艺术家、批评家与思潮的交叉地带。本书的核心命题在于探讨:在巨匠(如毕加索、马蒂斯、以及特定时期下的新浪潮电影人)的光芒下,那些试图挑战既定美学秩序、却最终被历史洪流吞噬的“次级”美学运动,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艺术面貌的。 凡尔登将叙事结构搭建在三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之上: 第一部:被悬置的结构——战后德语区的实验剧场与视觉诗学 这一部分聚焦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在西德和奥地利勃兴的“新野蛮主义”(Neo-Barbarism)艺术群体。这个群体拒绝战后重建的实用主义美学,转而迷恋粗粝的材料、瞬时的表演和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暴力解构。书中详细剖析了两位关键人物:建筑师尤利乌斯·克罗伊茨(Julius Kreuz)及其“可解构纪念碑”理论,以及剧作家埃尔莎·冯·哈根(Elsa von Hagen)以“噪音为文本”的先锋戏剧实践。 凡尔登通过大量未曾公开的排练笔记和私人信件,揭示了他们如何试图通过强烈的感官冲击来“清洗”集体记忆的创伤。她批判性地审视了西方艺术界对这类“激进的内省”的复杂态度——既恐惧其潜在的政治敏感性,又迷恋其原始的力量。这一章节对理解战后欧洲身份认同的断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第二部:地中海的幽灵——意大利南部超现实主义的田园挽歌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被“意大利式新现实主义”的光环所掩盖的意大利南部艺术生态。凡尔登挑战了“意大利艺术必然是宏大叙事或浪漫主义”的刻板印象,转而关注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周边一批艺术家对“民间迷信”、“民间巫术”与早期超现实主义图像学的融合。 重点分析对象是神秘画家费尔南多·利奥内(Fernando Leone)——他终生拒绝进入罗马或米兰的艺术圈,坚持在废弃的橄榄园中作画。利奥内的作品,以其对古希腊神话中被遗忘的次级神祗的重塑,以及对光影处理上对“不可见之物”的执着描绘,构成了一套独特的美学体系。凡尔登将其与同一时期法国和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运动进行细致的对比,论证了地域性如何扭曲并深化了普世的主题。她特别分析了利奥内关于“时间的腐蚀”的绘画语言,指出其如何预示了后来的概念艺术对时间维度的关注。 第三部:边缘的建筑师——巴黎的“结构失败学”与技术乌托邦的黄昏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视角投向1960年代的巴黎。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鼎盛时期,有一批建筑师和理论家,他们对功能主义的教条深感不满,转而研究“失败的结构”——那些因技术限制、预算削减或设计初衷的偏差而产生的“意外的建筑形态”。 凡尔登追溯了“结构失败学”(Structural Failure Studies)这一非正式小组的活动。他们收集了关于未建成项目、坍塌的临时结构以及功能错配的公共建筑的档案。通过分析这些“非设计”的空间,他们试图揭示现代性承诺的技术乌托邦理想是如何在物质层面上崩溃的。书中详细描述了阿尔芒·杜波依斯(Armand Dubois)提出的“建筑的心理声学”理论,即建筑的失败如何通过回音和光线散射,对居住者的潜意识产生影响。这不仅是对建筑的批判,更是对法国知识分子集体信念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与方法论 凡尔登耗费十年时间,往返于柏林、巴勒莫和巴黎的私人档案室。她不仅采访了健在的当事人的后代,还运用了最新的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那些因年代久远而失色的照片和图纸进行了色彩与纹理的重建。本书的撰写风格是高度学术化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典范——它在严谨的论证中融入了对艺术经验的沉浸式描述,保证了即便是初涉艺术史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交锋的紧张感。 《镜渊之下》挑战了我们对“伟大”的定义,迫使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光环遮蔽的、更复杂、更真实的艺术探索。它是一部关于“如果……会怎样”的艺术史,是对那些不合时宜的、却可能是更具洞察力的思想的庄严致敬。 --- (本书适合所有对战后欧洲现代主义、实验艺术、建筑哲学以及非主流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永远学不来的影评  闻天祥
自序   墨子、雷奈、费里尼、奥黛丽.赫本、杨德昌、蔡明亮、李香兰的共通性--对于「非我族类」的包容与尊重  李幼鹦鹉鹌鹑

辑一 奥黛丽.赫本与「泛奥黛丽.赫本电影」
洞悉人性与奥黛丽.赫本的美都古今独步的《罗马假期》
纯美交际花带着猫与男妓作家徜徉〈月河〉奔向爱与自由解放--《第凡内早餐》
史丹利.杜宁代替希区考克为奥黛丽.赫本打造《谜中谜》
女性电影两大重镇--《修女传》与《第凡内早餐》
《战争与和平》里的红与黑
《窈窕淑女》里的性别与阶级
《俪人行》--公路电影的先驱,雷奈╱费里尼意识流电影的应用
《甜姐儿》--光影实验、奥黛丽.赫本、沙特
《直到永远》--史蒂芬.史匹柏怀旧意,奥黛丽.赫本展新姿
《偷龙转凤》、《青鸟》、《小夜曲》
奥黛丽.赫本与罗勃.韦纳、伊丽莎白.泰勒与乔治.汉弥顿
《黄昏之恋》与《郎心如铁》
《谜中谜》与《青楼艳妓》
从同性恋到近亲情慾--《双姝怨》、《夏日痴魂》、《恩怨情天》、《沧海孤女恨》
《灵慾春宵》
两部ㄊㄨㄛ片,两种褒贬

辑二 从雷奈与费里尼开始
雷奈的《穆里爱》与费里尼的《爱情神话》--从「电影中的『2』」兼谈《去年在马伦巴》、《邀请旅程》与相关短片杰作《凌迟考》(陈界仁)、《享乐花园》(谢文明)、《柳川之女》(林泰州)、《海巡尖兵》(林书宇)、《飞鸟航道》(陈尚柏)、《墙》、《彩虹火柴盒》、Riba、Father and Daughter,以及雷奈∕费里尼的影响
从雷奈电影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八又二分之一》、《生活的甜蜜》
《生活的甜蜜》里的迷宫、雕像、墨镜、看与被看
复杂辩证、虚实无界:《我的美国舅舅》
雷奈早期的短片--《高更》、《格尔尼卡》、《雕像也遭杀害了》、《全世界的记忆》、《苯乙烯之歌》
两部大师奇片--《严禁嘴对嘴》、《我们的音乐》
形式主义大师的深情与悲悯--雷奈《喧哗的寂寞》

辑三 用电影解释电影 关于雷奈与费里尼的影响
一个字
姓与名的联想
雷奈谈雷奈╱费里尼╱柏格曼╱马丁.史柯西斯╱伍迪.艾伦
绘图师的「马伦巴」合约--雷奈的与彼得.葛林纳威的
动物园的一加二减三--《一加二的故事》
安东尼奥尼与费里尼早期的短片--《城市里的爱情》
多面向省思影像工作者与影像辩证的杰作--安东尼奥尼虚实无界的《放大》
「看」的辩证与电影中的「2」--安东尼奥尼的《过客》
有时候,音、画分离原来是一场误会……《中国已远--安东尼奥尼 与中国》
安东尼奥尼、费里尼、雷奈、安哲罗普洛斯像是晚了一、二十年的师兄弟--《永远的一天》
电影&语文--闲话法国新浪潮50年影展
电影与历史都是一面照妖镜--《电影中的同志》
用电影解释电影--《高潮满座》与《不散》
电影与剧场的「异」与「同」--《马哈∕萨德》、《费德尔》
从时间、空间、记忆、形式、风格看雷奈、杨德昌、王家卫的异∕同
「异」与「同」在生活里、电影中
《华丽年代》的摆明了承袭、接续、仿制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
从「记得」与「后设」说起--《有一天》、《一页台北》、《大狱言家》
从电影史、电影与电影互动打量--《莎冈日安忧郁》、《阿玛珂德》
从《蓝丝绒》看到了男孩子们的东食西宿,也看到了我对男女主角的双重认同;兼谈台湾版与美国版的《去年在马伦巴》
从高达电影回顾展看高达与雷奈的互动
虚实无界.真幻一体--《一切安好》、《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拒绝遗忘》
高达对蜜海叶.达克与安娜.卡丽娜的差别待遇?--《週末》
「声音」与「画面」辩证,「文学」与「音乐」的对话--《狂人比埃洛》
既爱Francais又爱Francois的《幸福》
女导演为你谈德米、马盖、雷奈、高达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沙滩上的安妮》
维斯康堤搭上田纳西.威廉斯的慾望街车--《战国妖姬》
维斯康堤与亚兰.德伦精心打造的《洛可兄弟》与《浩气盖山河》
兼冶前卫电影与纪录片--马盖的《堤》与《以色列建国梦》
从电影史打量《野草莓》、《哭泣与耳语》
从《如歌的中板》看彼得.布鲁克电影展的意义
《他们微笑的样子》--工人与学生相需相怜?相煎相残?╱政府对人民、雇主对劳工、城市对乡村、哥哥对弟弟的伪善与剥削╱男色与男性肉体爱
《伊凡的少年时代》、楼杭.马莱的受难《韩波》--电影的对照阅读与电影史的发现之旅
你的凋亡成就我的新生?两头落空无路可出的辛辣人生?--《贝蒂》
裸体的李欧.卡霍与他「水」深「火」热的电影--《卡霍狂恋爱情三部曲》
电影像诗--《穿墙人》、《美》、《遇上塔罗牌情人》、《爱情誓言》
幕前幕后省思探索--《李昂莫罕神父》、《世界属于我们》
小说般的细节与如诗的画面--《瘟疫之神》与《雾港水手》
《同窗之爱》的政治解放与性解放西分东合
从开始与结束、电影史看《迷魂记》

辑四 关于杨德昌
冶诗人与哲学家于一炉的世纪先驱--电影大师杨德昌
杨德昌的大师杰作--《光阴的故事》里的〈指望〉
世纪末大都会众生相、二十一世纪国际新视野--《麻将》
语文、政治、男同性恋、女性自觉--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惊喜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1960年代初期背景的台湾版∕杨德昌版的《战争与和平》--兼谈电影考据以及延误了二十年的电影新浪潮:台湾新电影
中山堂的故事--献给杨德昌、张菱舲、霍普曼、王嘉明、莫子仪、叶子谦

辑五 只有蔡明亮
採撷蔡明亮的芬芳,栽进雷奈∕费里尼∕奥黛丽.赫本∕李香兰的花园里
《你那边几点?》--关于时间、水、沟通、寂寞、变态、生死、轮回、SEX;《我新认识的朋友》--聆听弱势发声慈晖普照;《海角天涯》--深谙情何以堪与悲欣交集
「爱,未完成」--又见天祥,又见明亮
《天边一朵云》--包容A片也质疑A片的现代寓言
「有阴茎的男孩」不等于「男孩的阴茎」--《黑眼圈》

辑六 我 私人的 台湾电影
从杨德昌、蔡明亮到郑有杰的《私颜》、连奕琦《静悄悄的幸福》
台湾跨世纪最卓越的剧情短片《私颜》
错综复杂、多元互动的杰作--郑有杰的《一年之初》
形式非凡,内涵深邃,丰富复杂,双重自我--郑有杰的《阳阳》
郑有杰神来之笔的〈潜规则〉
歪读《大国民》,兼谈《风柜来的人》
黄明川,他的名字是灿烂!
菱池倩影七月天,轮胎破,黑暗光,想死趁现在
管窥黄明川--《地景风云》
林泰州的《潮声》--绘画、摄影、声音、虚构、真实的多重辩证
《推手》的遐想
《野麻雀》与黄铭正
金穗奖佳妙从黄铭正与莫子仪说起--《野麻雀》、《儿子》、《爆米花》
金穗拾忆--林靖杰《唛相害》、谢文明《肉蛾天》
让声音当「主角」的奇片--《最遥远的距离》
薛岳、《九歌》、「笔记剧场」与「兰陵剧坊」的对望
宋存寿《窗外》、《母亲三十岁》与王文兴《生命线》各自的传奇
跟雷奈的《穆里爱》、费里尼的《爱情神话》相互辉映的《起毛球了》
「衣」的百科全书、「穿」的辩证、「人」的众生相
郑文堂与不浪.尤干诗化了的《梦幻部落》
从金炳兴、黄华成到实验短片《动物私语》、《歇后风景》
马匡霈把「匡」(框的谐音)「霈」(雨水丰沛)影像化的动画传记传奇--《「我说啊…,」我说》
记忆、失忆、遗忘、全然不知--《待以名之的事物》、《Reflect》、《黑水》
兼顾传统与现代,挥洒真情的假纪录片--《不一样的月光》
偷看姜秀琼与关本良纪录片《乘着光影旅行》中,别人不知道或没看到的。

辑七 还有华语电影
墨子与李香兰(在影展)遍地开花
从《游龙戏凤》与《玉女私情》看姚敏、綦湘棠、服部良一
辩证细致、伏笔丰富--《墨攻》
痴爱、信任、牺牲的浪漫凄美寓言--《画皮》
异性恋男演员在男同性恋电影中可以走多远?--《永久居留》
《叶问2》兼谈与《孔子》的异、同
《重庆森林》的时间与空间的辩证
《东邪西毒》的桃花与雷奈的《去年在马伦巴》
《2046》是时间是空间是创作是记忆是爱是诗
《爱神》安东尼奥尼虚实无界、王家卫「手」的辩证

辑八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
显性女性主义与隐性男同性恋间游走的近亲情慾《皆月》
当sex成为一种工具--《A片勐男日记》
心理变态是你是我是建中训导处是台湾电影检查人员--《钢琴教师》
历史是众声喧哗的多种版本--《A级控诉》
人人该看、毕生难忘、永远受用不尽的《心灵印记》
文学艺术取材、背离、超越史实--《赎罪》
眼泪的海绘出微笑的花--《我和我的小鬼们》
超越偏见与歧视--《横山家之味》、《无家可归的中学生》
预知死亡纪事--《云雀山庄的情人》
把剧情长片当实验电影来搬演的同性男色极品?--《一半艳阳,一半蓝天》
素描工笔画的《白色缎带》
纵剖、横切、微观、宏观都好看的《女仆》
从「怨」与「冤」到「自由」与「牵挂」--《半夜鬼上床:梦杀》
男妓身体,艺术家灵魂,被一群年长女性呵护的《人间失格》
艺识形态影展的奇观--《比尔.维尔拉:灵视之眼》
变与不变,多少辩证尽在不言中--《下一站,说爱你》
「一生只有一次的」与「要就要最顶尖的」--《黑天鹅》

辑九 以布莱德.彼特结束
多组「双重」互动互喻中的女性自主与男同性恋偷渡--《危险情人》
节奏匆匆、调子冷冷、狠狠准准恸痛--《间谍游戏》
反男性沙文、反战的辩证电影杰作--《特洛伊:木马屠城》
《史密斯任务》的同与异(的趣味)
兼谈「观众的恶」与「电影的恶」--《火线交错》
颠倒看人生看世界的现代寓言:《班杰明的奇幻旅程》

编后记 一本「不完全李幼鹦鹉鹌鹑」的「完全李幼鹦鹉鹌鹑」影评集  郑秉泓

片名对照
感谢名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学不来的影评 闻天祥

  李幼鹦鹉鹌鹑,绝对是台湾电影史的一朵奇葩。

  就像他从笔画到字数都教人眼花撩乱的名字(也可以把他过去用过的笔名「青蓝紫」、「荷&菊」算进来),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炽烈地告诉所有人他的所爱与信仰。而其电影文字也总是如此坦承,且不厌其烦。

  我和很多人一样,都受过他的鼓励与提携。

  由于非科班出身,我的电影养成大部分来自戏院、影展、MTV、电影资料馆(早年叫电影图书馆)的灌溉;而许多影评前辈的文字,正是启迪我想法、进而辩证不同观念的养分。李幼鹦鹉鹌鹑「别无分号」的风格,自然对我影响深远。高中时代,读影评比看社会新闻还勤,电影书就是我的课外读物。

  有个暑假,我週末下午几乎都泡在和平东路上的「电影剧场」,看完布纽尔、维斯康提、楚浮、费里尼的电影,就在回程公车上勐K刘森尧写的〈导演与电影〉;准备大学联考时,三民主义背不下去,就拿出当时还叫李幼新的李幼鹦鹉鹌鹑(他在2006年正式改名)写的〈威尼斯∕坎城影展〉解闷,结果国父说的没记得多少,倒是好些影展纪录滚瓜烂熟。

  所以很多影评人都是默默影响我的老师,只是他们不知道罢了!后来我也开始写作。当我还只是影评圈里一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小朋友,早已大名鼎鼎的李幼新是第一个直接鼓励我的前辈,他的热情融化我的怕生,更给了我继续写作的自信;如同黄建业把我从单纯的影评写作带到教学与策展的领域,又给与我充分发挥的自由;都教我铭记在心。

  然而写了二十多年影评,李幼鹦鹉鹌鹑是我永远都学不来的。

  我曾开他玩笑:什么片都能扯到雷奈、费里尼,每部片最后都变成同性恋电影!但我真正的意思是:当我们故作客观、努力分析电影结构与作者风格时,他早已抛下桎梏,把所有电影都看成自己的。因此他总有些妙解,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你仔细阅读他的文字,会发现表面上「万变不离其宗」,事实上文中旁征博引的繁复程度,可一点都不含煳。亦即他对墨子、雷奈、费里尼的信仰,对奥黛丽赫本、杨德昌、蔡明亮、李香兰的钟爱,不只在那些令人侧目的标题,更是在每篇文字的细腻反覆与推敲再三中。而且他从不吝于鼓励那些初出茅庐、甚至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和影人;你说他滥情嘛,但他对于不满的人事物火力全开时,却是可以玉石俱焚、毫无畏惧的。

  老实说,我从青少年时代读他的〈名着名片〉、〈影坛超级巨星〉、〈港台六大导演〉到后来的〈关于雷奈∕费里尼∕电影的二三事〉、〈男同性恋电影…〉、〈鹌鹑在鹦鹉头上唱歌〉,几乎都不按章照页,而是随性所致,跳章跨节的。

  不是不敬,而是即使只是一篇短文,也常能从他信手拈来、笔锋一转的柳暗花明里,得到超乎意料的收获,而不见得非要落落长,才说得清、讲得明。他总能找出我看不到的细节或带我到想像不到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到今天,我依然是他的忠实读者,但从不妄想变成他。

  李幼鹦鹉鹌鹑出新书了。

  其实,我一度推却为他这本大作写序的任务。

  因为无论辈份、成就,我都没有资格置喙一语。

  但再想想,他都可以毫无身段地鼓励年少时候的我,即使我当年也绝非细腰男孩(嗯!这个玩笑和典故非要他的忠实读者才会懂),我好像无须不好意思冒犯了。

  因为他的启发,让我对电影永远学习保持开放,也甘之如饴地从那些比我更年轻更精彩的写作者身上改进缺漏,并警惕自己永远不可变成他失望与挞伐的对象。有幸、有缘的话,你也可以在他宛如迷宫的文字里,找到电影的桃花源。

自序

墨子、雷奈、费里尼、奥黛丽.赫本、杨德昌、蔡明亮、李香兰的共通性--对于「非我族类」的包容与尊重

  一直想写一本书。书名是:雷奈的《穆里爱》与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感谢郑秉泓帮我圆梦。他是诗人也是电影学者,许多篇文字的标题经他润饰,化腐朽为神奇,漾出诗意。突然想起1996年我那篇〈小剧场与社会禁忌〉漏看鸿鸿许多出舞台剧,央託鸿鸿增补、指正,不料他宁可让他大作从缺,反而代劳添加许多章节的小标题,诗般字句,美不胜收。

  2010年,承蒙孙松荣教授邀稿,让我有机会公开忏悔以往的误读错解,改写出更正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托尔斯泰文学∕奥黛丽.赫本电影《战争与和平》的1960年初期背景的台湾版∕杨德昌版。我让这个标题成为此书一部份,感谢为我策划、编辑的郑秉泓允许我另辟篇幅撰写别人可能不知道的蔡明亮,这正是我有幸比大多数超级影痴早很多年就认识蔡明亮而我一直想写未写的心愿。于是,蔡明亮与李香兰的名字,也进到书名中。

  不知不觉间,写了一本可能是台湾最长书名的书。挤不下国家图书馆的书名编目,只好做为封面文案。郑秉泓的体贴,在帮忙设法简化书名时,掺进了诗化。

  电影学者曾炫淳早在2011年就把我影像版的《鹌鹑在鹦鹉头上唱歌》(长达84分钟)PO到网路上,现在让我和《我深爱的雷奈、费里尼及其他》这本书受惠无穷。法国美少男让─巴提斯特.狄艾黑在雷奈电影《穆里爱》里的丰采、在费里尼电影《小丑》里扮演自己(在剧场献艺的魔术师)现身说法既玄又炫,尽在其中。曾炫淳还把我1993年19分钟的短片《生活像电影──奥黛丽.赫本的二三事》(经由我删除可能引起版权争议的动态影像,保留全部用照片说故事的原貌)PO上网路,同样让这本新书有大量珍贵照片方便参照。

  2011年10月17日应政儒导演要我演裸男A的影片,原先外景突然生变,我趁空由朋友和何明鸿载到乌来九寮溪逍遥。六、七位男女游客在乌来大瀑布旁的凉亭烹食、煮茶,气味引来虫虫飞舞。有一男竟然对虫虫穷追勐打,让我非常错愕。我实在按捺不住,前去劝说:「对不起,先生,这里的大自然原本属于原住民跟这些动物、植物,您跟我都是外来的游客。我知道您跟我都非常痛恨蒋介石这种外来政权对台湾本土的蹂躏践踏,我们就千万不要跟那个独裁暴君一样欺负这里的动物、植物。对这只虫虫来说,我们都像是可怕的外来政权,入侵了牠们的领域。何况,牠原来也不想靠近,而是您煮食的气味吸引了牠,怎么可以责怪牠呢?」我非常喜欢「外来政权」这种很有创意的词汇。有些人认为中国国民党已经逐渐本土化,而且政权也一度和平转移到台湾民主进步党的手里,大家不该再用「外来政权」这种名目挑拨离间已经(逐渐)融合的族群感情。对于这种论调,我有另类想法。且看Rupert Wyatt导演、James Franco主演的美国电影《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里,黑人与白人族群融合、彼此和睦的结果是狼狈为奸,共同欺虐其他物种(猩猩)!纪录片导演∕文学才子陈俊志2003年要拍摄我。我把他带往我的鹦鹉、我的鹌鹑、我的小白文鸟,还有动物权,我把他带往雷奈、费里尼、奥黛丽.赫本的电影,他都不感兴趣。我说如果他只拍摄我对美貌细腰男孩的意乱情迷,只拍摄「我对男色与男同性恋的遐思而从不实践」这项特色,那将是片面的我而非全面的我,那将流于浮面表相而不深刻。他回应既然我崇拜墨子的和平、博爱、平等理念,就应该贴近普罗大众,怎么电影品味却这么菁英小众呢?或许我身在雷奈、费里尼这一边,心在墨子疼惜的普罗大众那一边,看起来冲突牴触,却可能是我的双重自我。1989年我策划金马国际影展时,率先延揽「台语片回顾展」成为影展三大主题的一环。我从小在全是外省人的封闭军方眷村成长,爸爸是上海人,妈妈是江苏人,我不会讲、甚至几乎完全听不懂台语(河洛话)。赫然发现,从墨子到雷奈∕费里尼电影其实潜藏着伟大非凡的共通性,那就是对于「非我族类」的尊重与包容,奥黛丽.赫本甚至从在电影《修女传》中去非洲救苦救难实践到生活里(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为第三世界的妇女与儿童谋福利!)。这也是让我忙着女性主义、同志平权、动物权、妓权(而且主张男妓合法化)一把抓,而又三不五时为台湾原住民与外籍劳工的受迫害、遭歧视频频开骂的原因与动力。

  剧场、舞蹈,电影、摄影、美术都非比等闲的艺术家贫穷男(田国平)三番两次提供先进器材方便我看电影与录相,柯典延也帮了大忙。贫穷男与留榕培还常为我在电影上、生活上、医学常识上指点迷津。王派彰与林志远、游婷敬与女性影像学会、许淑贞与她的光点全体同事、张烈东与东晖公司、刘蔚然与陈俊蓉、陈怡君与廖宇逸与新竹影像博物馆先后提供了多样器材与设备赐助。陈俊志甚至赔上DV摄录机供我挥霍。孙志熙支持珍贵影像。王耿瑜还慷慨奉送私家相簿。高雄市电影馆长期给我薰陶。江世芳、卢郁佳、姚立群、但唐谟、Ms.林文琪、吴俊辉、蔡其达、朱伟诚、张士达、邱祖胤、何怡、黄香瑶、苏煌期、陈尧兴、刘德涌、林恆青呵护拉拔,江秉宪(与郑秉泓、贫穷男)穿针引线把闻天祥拖下水为这本书赐序,叶子谦高品质(而且无酬)剪辑大批影像,曲家瑞教授与孙松荣教授提携激发我研读电影看到更细致的层次。《破》报总编辑黄孙权多年来给我园地撒野,历任编辑也都极度包容我的愚昧(尤其近期的王婉嘉、颜宁仪、陈佩甄、萧雅倩、蔡雨辰、林倩如、洪仪庭、周依璇的启发与互动),都让我万分感谢。Dr. 云中君则提供了法文书名。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共同完成了这本书。

  我最爱的电影海报是雷奈的《天意》(一只手握着像花又像笔的枝干。笔尖在书写,妙笔生花,所以顶端开出灿烂的花?花形似人脑,明喻作家用脑构思、创作文学)与费里尼的《罗马》(三个奶头的女人,集写意与奇想于一炉)。我最爱的电影广告文案是朱尔斯.达辛《热情之梦》海报上的字句:

  I heard the cry of an anguished woman and my heart cried too.
  (有人哭泣,我心悲鸣)

  这几张电影海报,都是影像版《鹌鹑在鹦鹉头上唱歌》的episode(s),曾炫淳早已把全貌PO上网路。

  这本新书的完整版法文书名是:Muriel (Alain RESNAIS)/Satyricon (Federico FELLINI) encore et toujours, ou Audrey HEPBURN, Edward YANG, TSAI Mingliang, LI Xianglan (Shirley/Sari YAMAGUCHI), Mo Tze (Mo Ti/Mo Di) et les Autres。意思是:又是雷奈的《穆里爱》与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总是雷奈的《穆里爱》与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或者,奥黛丽.赫本、杨德昌、蔡明亮、李香兰(山口淑子)、墨子及其他。

  我写的每一本书您都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阅读。这本书也一样、连这篇「序」都这般。谢谢郑秉泓。

李幼鹦鹉鹌鹑
2012年8月14日

图书试读

窈窕淑女里的性别与阶级

电影《窈窕淑女》(MyFairLady)的片头设计是各种花的写照。显然是要唿应到女主角艾莱莎(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卖花女身分。演职员名单过后,正式的第一场戏是上流社会的淑女们纷纷走下阶梯,锦衣华服但见红、紫、粉红……轮番映现,恰似片头设计淡入淡出的各色花卉。这种细节上的美妙隽永,导演乔治.库克(GeorgeCukor)与设计大师CecilBeaton,或者加上摄影指导HarryStradling,作了天衣无缝的搭配。

你不妨从《窈窕淑女》的第一场戏就留意性别与阶级这两个议题。卖花女艾莱莎遇上佛瑞迪(杰瑞米.布莱特JeremyBrett饰演,他在《战争与和平》里扮演娜塔夏的哥哥),居然俊男不识美女,好事多磨。莫非绅士礼服披挂的佛瑞迪与非淑女装扮的艾莱莎由于穿着所代表的不同阶级,而阻碍了互相辨识对方美貌的能力?艾莱莎向佛瑞迪的母亲抱怨佛瑞迪撞倒、踩坏她的紫罗兰花,对方在雨中忙着上流社会的人际应酬,根本懒得理她。有趣的是,电影后段语音学教授希金斯(雷克斯.哈里逊饰演)的母亲却跟艾莱莎同样站在女性立场对抗男性沙文的希金斯。似乎,女性间的枪口一致对外还得同一阶级(类似身分或知识教养)才行,因为后来的艾莱莎已经学会上流社会的淑女身段了。

阶级在爱情上的作用也很值得玩味。《窈窕淑女》显然洞悉同一阶级的人们才会互相吸引,而不大注意「圈外人」。反倒是希金斯教授给卖花女的口音怪异粗鄙吸引!不过,他是给口音而不是给爱情吸引到圈外!这儿,语文、口音既划分了阶级,又作为阶级间的对话与诱因,《窈窕淑女》有着深沈的省思。希金斯教授与皮克林上校(WilfridHyde-White饰演)都研究语音,有着共同兴趣而互相吸引;希金斯与卖花女艾莱莎阶层互异、语言(口音)不同,却要听艾莱莎的声音。艾莱莎说录音机里有她的声音,希金斯外衣的颜色其实更像录音机的颜色,他又何尝不似一台机器!不过录音机与录音带又宛如希金斯的冷酷外观与艾莱莎温情声音的结合。男的说把女的提拔调教到跟王子平起平坐,女的回答说佛瑞迪真情真爱就是她的王子,这组对话的辩证趣味在于希金斯的终极目标是小人物高攀,艾莱莎的颠覆态度则是不屑高攀反而把权贵普罗化。男的讽刺女的无法谋生,女的说可以去教语音学,气得男方大怒,恨她偷学他的一套。《窈窕淑女》深入浅出探讨了男性对权力与知识的独霸,不容许别人(女性)模仿或竞争!

雷奈的穆里爱与费里尼的爱情神话

——从「电影中的『2』」兼谈去年在马伦巴、邀请旅程与相关短片杰作凌迟考(陈界仁)、享乐花园(谢文明)、柳川之女(林泰州)、海巡尖兵(林书宇)、飞鸟航道(陈尚柏)、墻、彩虹火柴盒、Riba、FatherandDaughter,以及雷奈/费里尼的影响

1993年我那本书《关于雷奈/费里尼/电影的二三事》像个用功的、非学院派的学生,努力吸收各家各派的见解,用力记住,多面向联想、延伸。一切都是许多法文、英文书刊(与行家)教我的,偶然我上台讲述,每次都会紧张得头脑一片空白,完全忘了。1999年以后,我自创寻找、探索「电影中的『2』」解读电影,虽然非常不学院派,毕竟是自己「发明」的一套方法,无论在台上怎么紧张都不会慌乱、都不会遗忘,甚至不知不觉克服了在台上的紧张。

「电影中的『2』」是试着从电影中找出一组又一组的「2」,譬如:男与女;同性恋与异性恋;政治与sex;性别与阶级;本土与国际;「看」与「被看」;「拍摄」与「被拍摄」;真人与画像(或照片、雕像);本尊与镜中虚像;爱与恨;爱与死;真实与想像;现在与过去;写实与超现实;明与暗;梦与现实;女性主义与父权(或男性沙文);动物权与儿童权;古典与浪漫;现代与传统;记忆与遗忘;城与乡;主与仆;杀戮与救赎;禁慾与纵慾;长时间镜头与短时间镜头蒙太奇组合;文学与电影。「2」并非一种侷限,能找出「3」样(或更多)更好,譬如:政治与宗教与sex;过去(记忆)与现在与想像(或未来)。

直到2005年我在新竹影像博物馆讲课,伴随学员们一同观赏雷奈1963年的《穆里爱》与费里尼1969年的《爱情神话》,正巧「看」到这个那个场景,我突然瞬间开窍,方才真正读懂了这两部电影。以往都是给各家各派的宏论卓见调教、操控,人家纵然高明聪慧,我虽受薰陶但理解得不深刻,因为那都是人家的看法。只有自己找出、自己体认的,才一辈子都不会遗忘。或许就像蔡明亮电视剧里的男童,写不出〈海边的一日〉这样的作文,因为《海滩的一天》是杨德昌的故事与创见,却非这男童的生命经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絕對是我近期書架上最亮眼的一顆星!身為一個從小就沉迷於老電影的影癡,雷奈和費里尼這兩位名字對我來說,簡直就是藝術的代名詞。雷奈的電影,總有一種讓人置身夢境的魔力,那種時間的錯置、記憶的重疊,總是在我觀影後縈繞不散,讓我對「現在」與「過去」的關係產生無限的聯想。而費里尼,他的電影則像是盛大又熱鬧的嘉年華,充滿了生命力的奔放與情感的真實。我特別喜歡他電影裡那種帶著些許荒誕卻又異常貼近人心的描寫,總能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一直覺得,能夠深入理解和剖析這些電影大師作品的作者,本身一定也具備相當深厚的電影涵養和獨特的藝術品味。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這本書裡,會如何巧妙地將雷奈的疏離美學與費里尼的熱情奔放連結起來?又會如何透過「及其他」這個詞,拓展出更多我未曾想像過的電影天地?我期待看到作者用流暢又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電影魔力的世界,或許我也能從中學到新的看電影的視角,或是重新發現一些被遺忘的經典。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無限的想像和期待,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评分

老實說,一看到《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這個書名,我就立刻被吸引了。這不是那種市面上常見的電影導覽或評論集,而是帶著一種個人情感的、充滿個人印記的標籤。雷奈和費里尼,這兩個名字對我來說,代表著電影藝術的兩種極致。雷奈的電影,總有一種讓人欲言又止的深沉,那種對時間、記憶、歷史的探索,總能引發我內心深處的共鳴。我特別著迷於他那些充滿哲思的長鏡頭,以及他處理敘事時那種非線性的、詩意的結構。而費里尼,他的電影則充滿了對人性的洞察,那種對生命百態的戲謔、嘲諷與熱愛,總是能讓我又哭又笑。我記得《八部半》8½ 裡那種藝術家在創作瓶頸中的迷惘與掙扎,深深觸動了我。因此,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作者能以一種極其個人化、不落俗套的方式,去解讀和連結這兩位大師的電影。我也好奇,那個「及其他」究竟會包含哪些讓我驚喜的元素?會不會觸及到一些我同樣鍾愛的導演,例如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的孤寂感,或是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的簡約主義?這本書不只是書,更像是一張通往作者內心電影世界的邀請函,我迫不及待想收下。

评分

收到《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這本書,我整個人的文青魂都燃燒起來了!雷奈的電影,那種冷靜、疏離、又充滿哲學思辨的風格,總能讓我進入一種沉思的狀態。像是《廣島我愛你》Hiroshima mon amour,那種時空交錯的敘事,以及對戰爭創傷的深刻描繪,至今仍讓我難忘。而費里尼,他的電影則是充滿了生命力的爆發,那種義大利式的熱情、奔放、有時又帶著點小小的荒誕,讓人看了心情就大好。我尤其喜歡他電影裡那種對小人物的溫情描寫,彷彿在看著我們自己的人生。所以,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立馬聯想到,這絕對是一本充滿個人情感的書。作者一定對這兩位導演的作品有著極其深入的理解,並且能將他們獨特的藝術語言,用一種溫柔而有力量的方式傳達出來。我最期待的就是,他會如何在「及其他」的部分,帶給我新的驚喜。會不會是台灣本土的電影大師,像是楊德昌 Edward Yang 或是侯孝賢 Hou Hsiao-hsien?又或者是其他我還沒接觸到的歐洲藝術片導演?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於對經典電影的解析,更在於作者獨特的視角和個人化的情感注入,這絕對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饗宴。

评分

讀到《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這個書名,我幾乎可以想像到,這是一本充滿故事、充滿情感的電影書。雷奈和費里尼,這兩個名字,在電影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電影風格迥異,卻同樣都達到了藝術的巔峰。雷奈的電影,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詩意,那種時間的流動、記憶的片段,總能觸動我內心最細膩的情感。我常常會反覆觀看他的作品,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體悟。而費里尼,他的電影則像是義大利的縮影,充滿了生命力、情感的張力,以及對人性的深刻觀察。那種熱鬧、卻又帶著一絲憂傷的氛圍,總能讓我深深著迷。我期待在這本書中,作者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這兩位導演的電影世界連結起來,或許能發現他們之間隱藏的共同點,又或許能看到他們各自獨特的魅力。而「及其他」這個詞,更是讓我充滿了好奇。我猜測,裡面可能會出現一些我同樣喜愛的導演,又或者會是一些我從未聽聞,但聽起來極具魅力的電影。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與偉大電影的深度對話。

评分

天啊,收到這本書《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的時候,我整個心都被勾住了!光是書名就充滿了詩意和懷舊感,讓人忍不住想像裡面藏著怎樣的電影絮語,又會是怎樣的法國新浪潮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浪漫碰撞。我還沒翻開,腦海裡就已經浮現出雷奈那種冷靜又疏離的鏡頭,還有費里尼那種熱鬧又充滿人生百態的畫面。我尤其好奇,「及其他」裡面會是哪些我意想不到的導演或電影會被提及?難道會有庫柏力克的 Kubrick 的電影嗎?還是侯麥 Éric Rohmer 的某些細膩觀察?抑或是戈達爾 Jean-Luc Godard 那種打破傳統的實驗精神?我對這些導演的作品都非常著迷,尤其是他們在藝術電影領域留下的寶貴資產。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總讓我沉思,每一幀畫面都像一幅畫,充滿了時間的流逝感和記憶的模糊性。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 更是經典中的經典,那種紙醉金迷的羅馬生活,看得人既嚮往又感到一絲虛無。我非常期待作者能以他獨特的視角,將這些電影大師的作品,以及作者心中「其他」的珍貴電影,串聯成一個屬於他自己的電影地圖,讓我得以窺見,或許也能找到新的觀影啟發。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最期待的閱讀之一,光是想像閱讀過程,就已經充滿了期待與興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