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中国电影,读解文革影片

揭祕中国电影,读解文革影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勾勒五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大陆电影的真实历史,并对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如《白毛女》《金光大道》《春苗》等进行了解读。

  《春苗》是「阴谋电影」的重镇,稳据「反党影片」的首席。据说它是「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扔向老干部的银幕炸弹。

  《白毛女》为革命历史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表现领域,一个不朽的话题──绝对对立的阶级分野,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本书分影史和影评两个部分。影史勾勒了五十年代至本世纪这五十年间中国电影的历史轨迹。试图回答为什么「人民电影」变成了「三突出」、「高大全」?为什么新时期的电影从鼎盛走向衰落?什么是中国电影的出路等官方学者不曾想到,或想到而避而不答的问题。影评主要是对这一时期大陆影片的读解。从第一部故事片《桥》到「红色经典」的代表作《白毛女》,从「高大全」的典范《金光大道》到「阴谋电影」的首席《春苗》,从唯一一部歌颂工宣队的作品《芒果之歌》到爱国主义的大片《红河谷》,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锋利的笔触,互文的方法,剖析了这些影片的内部隐藏的思想文化密码。此外,作者还联系江青的思想性格,对她喜爱的三部好莱坞电影做了生动的描述和精辟的分析。

本书特色

  勾勒五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大陆电影的真实历史,并对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如《白毛女》《金光大道》《春苗》等进行了解读。

作者简介

启之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记忆》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教授。着:《中西风马牛》、《内蒙文革实录》、《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译:《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合译)、《天皇之客:香港沦陷与加拿大战俘》;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三册)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影史

新中国的文艺实验--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的电影
风雨苍黄《武训传》
《电影艺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一九五六年创刊到一九六六年停刊
影史启示录--歌颂与暴露溯源
电影大批判:发动与运作
电影界的造反
电影人的劳动改造--干校、下乡、「战高温」
银幕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浅谈知青电影中的理想主义
中国电影的沦落
中国电影的出路

影评

《荡寇志》:美国侠盗杰西‧詹姆斯--江青喜爱的影星
《瑞典女王》:好莱坞的异数--江青崇拜的影星葛丽泰‧嘉宝
《红舞鞋》的诱惑:江青最常看的电影
《金光大道》读解之一:土地改革与「狼奶」教育
《金光大道》读解之二:发家致富与「穷过渡」
《艳阳天》读解:「黑五类」、「变天帐」与「狗崽子」
浩然的贡献:「高大全」
毛主席派来工宣队:《芒果之歌》读解
有限现实主义:《春苗》读解
马尾巴的功能:《决裂》读解
工人阶级佔领银幕--第一部故事片《桥》
重读红色经典《白毛女》
反人性、反文化的乌托邦--《太平天国》读解(外两篇)
《红河谷》:历史的追问
时代与命运:塔尔科夫斯基和他的电影
俄罗斯PK好莱坞
美国往事--读《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史实录》有感

图书序言

新中国的文艺实验

——1949---1966的电影


中国是个有良好修史传统的国度,历史典籍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弘扬这一传统,将其贯彻到学术史的修撰中,是当代中国学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新时期以来,「重写历史」成为学界的共识,思想史、近代史、文学史、戏剧史等学术史,在重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电影史,尤其是当代电影史的重写则相对滞后。本文意在改变这一状况,探索重写的可能。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史家不可能脱离其所在时代提供给他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历史。这既是重写历史的前提,也是它的局限。二○○五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在这一百年的历史中,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的历史是最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环。因此,重写中国电影史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审视这十七年的历史。「前帐不清,后帐不接。」这是财务会计们的规矩,如果对这十七年的「前帐」不做彻底的清理,那么,「后帐」只能继续煳涂下去。而要清理「前帐」,就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创立新的概念。

本文试图以电影的内外关系——管理体制、与政治的关系为基本的理论架构,用以梳理这十七年电影史的基本走向——「两次半」高潮和三次低谷;试图以体制的「一体化」和思想的「一元化」为基础概念,用以解释这十七年的电影史所呈现出的,不同于解放前和新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中共的话语中,左翼文艺兴起之前的电影是「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电影」,左翼文艺兴起时期的电影是「革命的进步的电影」,建国后十七年的电影是「人民电影」,此后是「文革电影」和「新时期电影」。这些称谓既透露出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也揭示出「人民电影」的尴尬处境——「人民」的消失,电影史的「断裂」,为本文的题目做了旁证:人民电影是中共建国后进行的一种文艺实验。它试图在一元化思想的操控下,在一体化体制的框架内,以题材规划为指导,以审查监督为武器,用排斥票房,远离娱乐的方式,在胶片上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视听艺术。

一、一元化:思想统治

这里所说的思想一元化,就是将所有人的思想,所有领域的工作置于某种思想的统治之下。对于新中国来说,这种思想就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毛泽东思想。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种思想一元化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雷霆之力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文艺从来都是中共进行革命斗争的武器,以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为理论基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文艺思想一元化的纲领。在文艺诸门类中,电影最有影响力,因此,一元化对电影的操控也远在其他领域之上,这种操控在文革中达到顶点,「电影是文艺界的重灾区」的说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一元化的威力。

一元化对电影的操控表现在两个层面,就人的层面而言,一元化从根本上改造了从业人员的思想;就艺术层面而言,一元化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电影。改造思想主要通过政治运动,改变电影则主要是通过文艺思想的灌输。前者以党性、阶级性、革命立场、斗争哲学和集体主义为武器,打击、压制,以至消灭与一元化思想相异或对立的人性、个性、主体、多样性和多元价值观;后者以《讲话》为武器,意在规范宣教口径,统一文艺思想,确立创作模式。两者一正(正面灌输)一反(镇压异端),或双管齐下,或交替进行,都是为了维护思想一元。

一九四九年七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双管齐下的杰作——它为人民电影实验奠基的同时,也向进步电影人敲响了思想改造的警钟。根据中共中央的旨意,这次大会的唯一主题就是确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权威,用以统一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会从两方面歪曲、篡改了历史——一方面,贬低国统区进步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淡化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文艺界的贡献;另一方面,夸大抬高《讲话》在五四以来进步文艺中的作用,把无产阶级文艺的生成和发展归功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培育。

茅盾所做的关于国统区文艺的报告,就是「依据毛泽东和文艺理论,清算国民党统治区进步文艺界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错误理论』」的开山之作。报告中说,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因为客观环境,无法与群众结合,不能进行思想改造,因而在创作上「不免显得空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观的原因则是,「国统区的进步作家们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和人民大众之间是有着距离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使他们在艺术上倾心于欧美资产阶级文艺的传统。小资产阶级的观点也妨碍了他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历史的现实。」所谓「倾心于欧美资产阶级文艺传统」,就人生观而言,就是认同对个性,对独立性,对自我,对个人趣味,对价值多元的肯定和张扬。就艺术观而言,则是认同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而这些都是与毛的文艺思想格格不入,都属于应该剷除之列。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夜,为之苦斗多年的人们就沦为了改造对象。它标志着「用一种思想规范一切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时代已经开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