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展示了跨文化的藩篱,开创出独特的电影美学观与全球化视野,示范了文化「跨界」于东西方的可能性。
李安电影掌握文化的话语权,寻找东方式的文化语境,体现的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意境之说,这是李安最具特色的自我与文化「再对话」的过程。就在「文化」与「对话」的跃进之中,流露出对中华文化感性的向往,但却又时时刻刻保持探究传统文化的转型、同化与融合的流变,提出了自己对「不圆满中的圆满」的意涵思辨,充满着对民族文化现象的挑动与反思,而如此的逻辑思考,开创了一种新的局面与视野,造就了李安电影独树一帜的东方文化视点与商业市场的成功。
作者简介
叶基固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所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研究所硕士、中国文化大学戏剧学系影剧组学士、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电影科。现任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专任助理教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电影代表作品:《深深太平洋》获行政院新闻局国片辅导金,入围夏威夷国际影展、长春电影节竞赛单元,并受邀洛杉矶国际影展、海参威国际影展;《违规停车》获第十四届新闻局金穗奖最佳剧情片。着有:《隐晦之后的显影-找寻张作骥的情感与人生》、《边缘记忆的存在与延续-台湾纪录片寻找身份认同的新视野》、《主流电影的非主流叙事策略:「商业」与「艺术」对话的李安电影》、《2007年中国广播影视文存》之《中韩流行文化之比较》篇、《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之《构筑返璞归真的电影道路-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人文电影原貌》篇等。
推荐序 对一个电影小子的印象
自序
第一章 跨文化融合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叙事创作精神的互文性分析:从「家庭轻喜剧小品」到「悲剧动作大片」
第二节载体转换的叙事差异:从「原着小说」到「电影」
第三节叙事题材的心理探触:「恐惧」与「不安全感」的挑动
第四节主流电影的非主流叙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质疑
第二章 中国人文精神的形体展现
第一节文人导演的人物形象:「龙」与「虎」的人文精神
第二节男与女、男与男的关系建构:「显影」与「隐晦」的阴阳两性
第三节族群、文化、语言的分界:「尴尬」与「边缘」人物的设置
第四节自身投射的心理欲望:透视「角色与演员」、「演戏与导戏」的转化
第三章 饮食男女的众生之相:食、色、性也,戒?!
第一节食,不知味?「食」的隐喻、「家」的聚散
第二节色,戒不了!「色」的感性、「戒」的理性
第三节情慾无罪,情真有理:色戒之戒,非好色之戒
第四节主题的错位:去同志化、去汉奸化的迷思
第四章 镜语表达:文本-文化-跨文化
第一节寻找文化的天空:中国式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树立一面跨界的镜子:西方好莱坞的东方视点
第三节理性的解构,感性的重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五章 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的意境说
第一节文化现象的挑动与反思:「不圆满中的圆满」的思辨
第二节「文化」与「对话」的跃进
第三节传统文化的转型、同化与交融
第四节寻找中国式的意境美学特征
第六章 商业美学的独特建构与市场策略
第一节超越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钻石体系理论的商业美学
第二节艺术性、商业性、文化性的「三性融合」:李安电影的品牌生产因素
第三节文化奇观创造商业价值:李安电影的磁吸效应
第四节商业美学与观众心理需求:波特的竞争作用力与基本策略下的李安电影
第七章 「艺术」与「商业」并置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节悠游在好莱坞类型的跨文化电影:东方导演的典范
第二节生命历程的魔术数字
第三节商品市场化的准确性:创造世界性的视听文本
第四节文化产品艺术性的何去何从
结语 宽容与救赎:李安、电影、人生
后记 我思,故我在!
参考文献
序
雅俗:对一个电影小子的印象
细究起来,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有缘分的。
那一年,学校研究生院让我带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台湾考生。看报名材料,填写之处均用繁体字,名字是:叶基固。在繁体字里,「叶」与「业」的字型有某些相似,我马上有所联想:事业——根基——牢固。接着看内文,文笔畅达,用语常透出些许传统古文意味,字也写的漂亮,一笔一划显示出一定的行草书法功底,唤起我久违了的一种阅读快感。在我教过的国内学生里,无论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就没见过这样的行文这样的字。文如其人,我敢肯定,这是一个非常认真、非常用功、非常守规矩的年轻人。他的自我介绍亦很特别,是一个装订别致的小型画册,小十六开本,主要由照片(黑白、彩色)与简单的解说文字构成,排版考究,很有艺术性。封面便是剪裁过的本人彩照,加上几个歪扭的艺术体字:电影小子叶基固。内页则是简历与创作简介,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细节处理,都恰到好处、绝妙精致。有一部取得台湾政府辅导金所支持的电影《深深爱平洋》,由他导演,其介绍给我留下不错的印象。
这个电影小子有如此业绩,应当跟他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硕士的经历相关。当然,也跟他从业于台湾「东森电视台」大有关系。
考前,他曾来京同我见面。学校赞同考博学生同导师接触、交流,以便考察彼此的选择是否合适。那天,我见到的他,个子较高,瘦瘦的,笑容可掬,坐下聊天,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样子,彬彬有礼,很有教养。待熟识一些了,便显出活泼、开朗来,很快,隔阂消除,谈吐间时而有幽默的言语迸出,引得我大笑起来。到了谈笑风生这时候,就会在无意间溢出一个本真的我来。我暗自想:这小子,儒「雅」下还跳动着一个调皮的「俗」字呢。
正如我期望的那样,他顺利地通过笔试、面试,成为我带的第一个台湾籍博士生。
后来,跟我四年。头一回见面的印象始终没变,正经和调皮同在,儒雅与平俗共生。即便是求学路上困难重重,依旧坦然对待。小叶就是这么一个人。
那时候,一年里,他总要从台北飞到北京往返五、六次之多。他说直航的机票花费较贵,故从香港转机,很麻烦。他眼看将至不惑之年,从业于「东森电视台」,还是一个小头头、工作骨干。有妻有女,温馨一家人,外加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是挺好吗?何必来回辛苦奔波、劳民伤财拿什么博士学位呢?他的回答是:工作几年,觉得进步不大,为日后着想,需要继续充电,便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选我做导师,是囿于一位「北京电影学院」校友的建议。
如此,我们由「相识」而至「相知」,甚至成为彼此离开后「相念」的忘年交。
对于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来说,写好博士毕业论文是至关重要的,这是集之前个人学术大成的一次总结,直接影响到本人是否能拿到博士学位。学生重视,导师也重视。
叶基固来自于台湾,自然如能联系到台湾电影为文最好,亦是其优势所在。最初,他初拟的题目之一是:琼瑶电影研究。琼瑶的影视作品在台湾、大陆的影响都很大,但相对而言,电视剧比电影似更胜一筹,至少大陆观众的印象是如此。而且,琼瑶热已成过去时,研究文章众多,老题难出新意,有可能费力不讨好。我同他商量,可否考虑改为李安?李安有两部电影先后获奥斯卡大奖,当时正拍的《色.戒》亦产生轰动效应,是公认的华人国际大导演,其创作之路非常值得研究。我一提示,马上就得到他的认同。于是就决定研究李安,其核心出发点便是:李安何以能将富有中华文化特性的故事以电影手段呈现于世,获得超国界的东、西方观众的认同。这是多少华人电影导演的梦想啊!华语电影走向世界,李安为之开拓了一条成功之路,奥妙何在?
研究的价值是有了,但是要写好它并非易事。李安是位有影响力的知名大导演,研究他及其电影作品的着作、文章,大大小小长长短短亦很多。博士论文必须要有个人的创新思维点,要独到,不能重覆别人,而且要有说服力。你应当找到一个理论内核,是属于你自己的发现;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口,以便剖开这个内核。我深知,这是一个边查资料、边费思索颇为艰难的过程。考验作者的智力、体力和耐力,还有那个难得一显闪光的悟性。
小叶飞来北京,要上课、要完成各门课程作业和考核、要写文章发表、要参加博士生相关活动、要见老师接受指导,等等;回到台北,要到电视台里完成电视制作任务,要跑书店、图书馆收集资料,要回家照顾老婆、孩子(他一再对我表白,妻子是多么支持他读博而全身心担起家务重担,所以自己能最终拿到博士学位,实在有爱妻的一半功劳。我相信,他的话是真心的。)等等。
他简直就是一个陀螺,被各种事情抽打的团团转。我真难以相像,他一天24小时是如何分配的。
在我觉得,他该是很疲惫;然而,每次见到他,都是一脸笑容、精神抖擞。同时,会有一小桶阿里山高山茶与两盒台湾产的凤梨酥随着笑容递过来。嘱他下次别送了,他说只是一点学生心意,礼轻情意重嘛。
实在说,我很担心,他的毕业论文能否如期完成。他做起事情来十分认真,且要求高标准,从来不马虎、对付。如此一来,就真的更加重他的负担了。
这么多的事情分心,他能有多少时间专心写论文?十万多字码起来,也要费不少功夫呢。
我给即将毕业的三个博士生定了一个提交论文初稿的最后期限。没成想,最先传到我邮箱里的论文就是叶基固的。洋洋洒洒24万多字,相当于通常完成两篇博士论文的字数。
应当说,全文资料收集的十分丰富,提炼出的几大论点也颇具新意,各章节起承转合,立论上下勾连,论据前后相扣,逻辑方面都照应的很是到位。遣词用语,也都下了一番功夫。尤为可贵的是,在《商业美学的独特建构与市场策略》一章中,作者专门论述了钻石体系理论及其运用到电影运营中的美学价值。透过阐释「艺术性、商业行、文化性的三性融合」,真正抓住了李安电影最根本的特性:将中华文化之根,恰当地植入中、西方大文化的交融之中。所以,李安能将自身的华语电影推向世界影坛定是必然的。
其实,本文在剖析李安的成功之路中拓展出一个更重大的命题:华语电影如何走向世界。这是它的真正学术价值之所在。
李安做的是一项高超的电影工程。叶基固做的是对这项电影工程条理分明的解析。以自我思维做为基点结出的成果,都会闪射出独特的光芒。
我可以想见,这个电影小子为此付出了多么多的心血。
叶基固这个电影小子还是有远见的。他拿到博士学位回台湾后,不久就转入「世新大学」当了技术职的助理教授,论文还在多个研讨会做过公开发表。在这竞争剧烈的年代,有如此成绩,都很不容易。如今,该论文经过再一次的打磨、丰富,即将出版。这是一件大好事。我向他祝贺。
作者嘱我写序,我实在写的是一些回忆。想想那些过往的美好时光,心里甚感欣慰。
金秋到了,秋高气爽。叶小子还年轻,期望他在今后的一个个金秋里不断付出心智,收获更多的硕果。
期待佳音。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教授 宋家玲
2012年9月19日夜于校内寓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