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湾电影:台语电影文化的演变与创新

新台湾电影:台语电影文化的演变与创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电影
  • 台语电影
  • 电影文化
  • 文化研究
  • 新台湾电影
  • 语言与电影
  • 本土文化
  • 电影史
  • 台湾文化
  • 电影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台湾电影是从二十世纪6、70年代的健康写实电影和台语片的传统中创新的电影,并为延伸留住台湾本土化,此外更要趋向国际化、全球化,可以说新台湾电影是既本土化、台湾化,又国际化的多元文化的新电影。总之新台湾电影是从电影传统中创新,创新中又不脱离传统。 

  从此时此地电影大制作的盛况,回顾近百年来台湾电影制作走过的艰辛克难道路更该有一个新的里程碑或标竿,显示台湾电影进入新阶段,实现了近百年前人的梦想,《新台湾电影》就是这个标竿,显示新世纪新时代电影制作的康庄大道。

作者简介

黄仁

  本名黄定成,福建连城人,1925年出生。1946年来台后,1948年起主编〈台北晚报〉影剧版兼写「影评」,从此编写电影迄今60年,1951年转至〈联合报〉任职长达43年。出版过〈欧美名导演集〉、〈台湾电影百年史话〉、〈国片史话〉等20多种电影丛书。曾担任金马奖、金钟奖、国家文艺奖、电影辅导金评审。曾获颁中国文协文艺奖章、新闻局特别贡献奖、金马奖特别贡献奖。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名誉艺术博士。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新台湾电影:台语电影文化的演变与创新”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本身的具体细节,而是从相关领域切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背景介绍。 --- 书名:新台湾电影:台语电影文化的演变与创新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详述某一特定时期的电影现象,而是深入探讨台湾电影文化在特定语境下的发展脉络与艺术重塑。我们将目光投向电影艺术作为社会文化载体的深刻意义,聚焦于台湾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剧烈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反作用于影像叙事的演进。 台湾电影史是一幅复杂的多声部图景,它不仅仅是关于光影与技术的记录,更是关于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与文化主体性的持续追问。当我们谈论台湾电影,我们必然要面对其作为“华语电影圈边缘”与“本土文化前沿”的双重身份。这种张力,为台湾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永恒的动力与独特的审美取向。 本书的探讨将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地理学角度出发。台湾,作为一个岛屿,其文化光谱是多元且不断交融的。从早期的殖民时期遗留的影响,到战后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文化重塑,再到民主化进程中的社会思潮涌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催生了特定的电影语言和主题偏好。 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电影如何成为承载“在地经验”的媒介。这种经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复杂的社会阶层、地域差异以及语言环境共同构建的。电影的“在地性”往往体现在其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捕捉、对集体记忆的挖掘,以及对特定社会议题的隐晦或直接的表达上。 在电影风格的演变上,台湾电影经历了一个从集体叙事向个体书写过渡的过程。早期的电影作品,往往带有较强的时代使命感,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国家叙事或通俗的娱乐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松动和思想的解放,电影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迷惘、挣扎与寻找出路。这种转向,深刻影响了电影的节奏、视觉风格和人物塑造的复杂性。 此外,我们必须正视电影工业本身的变迁。从制片体系的兴衰更迭,到技术革新的影响,再到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合作的涌现,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始终在塑造着电影的艺术边界。电影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变化的观众品味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理解台湾电影创作生态的关键。 本书将致力于梳理这些深层联系,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史的陈述,更是一部关于台湾文化心理的深度剖析。通过对特定艺术表达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新生。电影作为一种面向公众的艺术形式,其选择的题材、使用的语言、构建的意象,无不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未被完全言说的隐秘情感。 我们试图揭示,在台湾电影的叙事空间中,有哪些元素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哪些是特定时代烙印的产物。这种审视,需要我们跳出纯粹的电影美学分析,进入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交叉领域,理解光影背后的文化底色与创作动力。电影的创新,往往源于对传统母题的颠覆,以及对新的叙事工具的敏锐捕捉。这种创新,构成了台湾电影持续的活力所在。 最终,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台湾电影文化如何形成其独特品格的框架,强调其在亚洲乃至世界电影图景中的不可替代性。它呈现的,是一个不断在继承与反思中前行的文化实体,其生命力源于对自身复杂历史与身份的深刻体认。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剧照(新台湾电影代表作)

辑一 试论新台湾电影
一、为何要强调「新台湾电影」(代序)∕南艺大名誉博士 黄仁
二、「后海角时代」年轻导演创作的新台湾电影∕资深影评人 梁良
三、新台湾电影的市场潜力与契机∕南艺大教授 黄玉珊
四、由“闽南语热”观“新台湾电影”
-以《海角七号》和《鸡排英雄》为例∕厦大教授 李洋
五、新台湾电影史的悍卫者井迎瑞∕黄仁

辑二 闽南文化是大部份新台湾电影的根
一、第一届闽南文化影展及论坛序言∕南艺大音像学院院长 井迎瑞
二、闽南语电影的文化内涵与台湾电影的文化多样性∕北大教授 李道新
三、新型闽南电影文化及其产业链的构想∕厦大台湾研究院研究员 陈飞宝
四、台语片的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新生)∕黄仁

辑三 新台湾电影导演群像
九把刀∕王育麟∕王童∕何蔚庭∕吴乙峰∕吴念真∕李安∕李祐宁∕周美玲∕林正盛∕林育贤∕侯孝贤∕张作骥∕陈骏霖∕钮承泽∕冯凯∕黄玉珊∕杨力州∕杨雅喆∕杨德昌∕万仁∕叶天伦∕蔡岳勋∕蔡明亮∕郑文堂∕郑有杰∕戴立忍∕钟孟宏∕魏德圣

辑四 新台湾电影代表作
青山碧血(又名《雾社事件》)(1957)∕血战(口焦)吧哖(1958)∕王哥柳哥游台湾(1959)∕龙山寺之恋(1962)∕两相好(1962)∕高雄发的尾班车(1963)∕儿子的大玩偶(1983)∕油麻菜籽(1983)∕看海的日子(1983)∕搭错车(1983)∕海滩的一天(1983)∕嫁妆一牛车(1984)∕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青梅竹马(1985)∕童年往事(1985)∕超级市民(1985)∕恋恋风尘(1986)∕父子关系(1986)∕桂花巷(1987)∕稻草人(1987)∕恐怖份子(1987)∕旧情绵绵(1988)∕悲情城市(1989)∕牡丹鸟(1990)∕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无言的山丘(1992)∕戏梦人生(1993)∕多桑(1994)∕爱情万岁(1994)∕饮食男女(1994)∕超级大国民(1995)∕春花梦露(1996)∕太平天国(1996)∕忠仔(1996)∕今天不回家(1996)∕一只鸟仔哮啾啾(1997)∕黑暗之光(1998)∕天马茶房(1999)∕超级公民(1999)∕真情狂爱(1999)∕沙河悲歌(2000)∕梦幻部落(2002)∕艳光四射歌舞团(2004)∕生命(2004)∕无米乐(2005)∕南方纪事之浮世光影(2005)∕翻滚吧!男孩(2005)∕插天山之歌(2006)∕海角七号(2008)∕夜夜(2008)∕冏男孩(2008)∕停车(2008)∕不能没有你(2009)∕眼泪(2009)∕霓虹心(2009)∕一席之地(2009)∕听说(2009)∕阳阳(2009)∕艋舺(2010)∕有一天(2010)∕近在咫尺(2010)∕当爱来的时候(2010)∕父后七日(2010)∕台北星期天(2010)∕一页台北(2010)∕第四张画(2010)∕鸡排英雄(2011)∕宝岛漫波(2011)∕阿爸(2011)∕牵阮的手(201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翻滚吧!阿信(2011)∕命运化妆师(2011)∕青春啦啦队(2011)(纪录片)∕面引子(2011)∕赛德克.巴莱(2011)∕龙飞凤舞(2012)∕阵头(2012)∕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2012)∕女朋友.男朋友(2012)

感谢各出品公司提供剧照及资料
《新台湾电影》参考文献及网站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一、为何要强调「新台湾电影」(代序)黄仁

(一)新台湾电影的内涵
电影人物的对白,是否运用其母语,是电影艺术构成的最重要部份,可是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前期的台湾传统电影的人物对白,受政府推行国语政策和市场的限制,当时本省人听不懂国语,新来外省人听不懂台语,却不能採用母语发音,以致政府大力推行自创品牌的健康写实电影也出现老台湾的本省人和新来的外省人都说着同样的国语(普通话)。受到健康不写实的批评,为了多数本省同胞能看懂电影,这时台语片诞生,形成国语片和台语片截然二分的两大类。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台湾新电影」,首创国语片运用台湾母语,打破国、台语片的界限,不但取代大部份传统的国语片,也取代了没落的传统台语片,而且由于九年国教的成功,这时新一代的台湾民众,不但能听懂国语,也大多能说流利的国语,因此新电影继承了国语和台语片的合一的新市场。

第一部说台语的新电影,是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它在南部上映台语版,在北部上映国语版。万仁导演的《油麻菜籽》同时用了这两种语言,女儿跟母亲讲话时说台语,和父亲则说国语。

台湾新电影在同一部影片中,不但同时运用了本省人的母语─台语,也运用了外省人的母语─国语。第一部运用台湾客家人母语客语(客家话)的电影,则是侯孝贤导演的自传电影《童年往事》,后来客语电影也逐渐增多。

侯孝贤可说是在台湾电影史上开拓母语电影最先进的大师。
之后万仁导演的「超级市民三部曲」:《超级市民》、《超级大国民》都是国语、台语并用,《超级公民》除了国语、台语,还有部份原住民语言;王童导演的「台湾三部曲」:《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都是国语、台语并用的代表作。到了1995年,吴乙峰拍摄的921大地震纪录片《生命》,打破传统规范,在电影院上映,且创下千万元卖座的纪录,是新台湾电影重要作品,从此纪录片也能上院线,也能大卖座,成为新台湾电影主要的片种之一。

21世纪,新台湾电影又出现了一批年轻的杰出新导演,使新台湾电影的创作蓬勃到达新的高峰,方兴未艾,这些年轻的新导演群,包括:导演《停车》、《第四张昼》的钟孟宏,《不能没有你》的戴立忍,《阳阳》、《一年之初》的郑有杰,《冏男孩》、《女朋友男朋友》的杨雅喆,《翻滚吧,男孩》的林育贤,《一页台北》的陈骏霖,《鸡排英雄》的叶天伦,《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九把刀,来自马来西亚的何蔚庭导演的《台北星期天》更让片中的外劳说英语,混血儿导演刘汉威的《霓虹心》则让来台湾旅游的瑞典母子说瑞典话和英语,并自然地跟说国语、台语和英语的台湾演员对戏,已完全打破语言的局限,让角色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只要是片中人物的真实需要,任何语言都可运用在同一部影片中,这是「新台湾电影」最大的特色。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不说这些具有新台湾精神的电影是「新台语片」,而拓大其内涵和包容范围,称之为「新台湾电影」。

(二)新台湾电影的发展
新台湾电影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健康写实电影和台语片的传统中创新的电影,并为延伸留住台湾本土化,又让台湾人说台语,外省人说国语,原住民说原住民各族的语言,此外更要趋向国际化、全球化,必要时亦说英语或其他外语,可以说新台湾电影是既本土化、台湾化又国际化的多元文化的新电影。总之新台湾电影是从电影传统中创新,创新中又不脱离传统。

「新台湾电影」也可以较接近是新台语片,范围更广更多元而已,因新台湾电影中,多数影片都有说台语,甚至有些新台湾电影中台语佔的份量甚多,因此也有人称为新台语片,我们不必排斥这种说法,而应予重新肯定和包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90年代兴起的「新新电影」,这些都是「新台湾电影」。

台湾传统的台语片有25年的历史,之后还出现有大部份台语对白的本土化新电影,自《悲情城市》以来,有大部份台语对白的本土化电影没有中断过,又有双声带的台语片,台北上映国语拷贝,中南部上映用台语拷贝;可是有一些人士包括参加过拍台语片的人士都说台语片只有12年的生命,我曾当面纠正,对方仍强辩「后来台语片每年只拍几部」,但即使每年只生产一部台语片,也不能说是台语片已全部死亡,或不再存在。电视上的台语连续剧,更从未断过,可见台语的魅力在台湾社会无可取代。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艺术学院院长井迎瑞担任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任内曾发动抢救已没落的台语片,予以修复保存有两百部台语片成为台湾文化最珍贵的遗产,为了台湾文化的延伸,井院长永远有苦干打拼精神,现在改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艺术学院院长仍不改当年维护台湾文化抢救台语片的初衷,发起举办《东亚闽南文化节》,获得文复会的全力支持,并邀请有关单位联合赞助,经过半年多的苦心奔走筹划,终于在2012年4月28日起在台南举办,配合郑成功文化节,作多元性的活动,总名称为「世界闽南文化节」,其中再分影展和闽南文化论坛两部份。

值此新台湾电影正在起飞的当下,我们企图发展出不一样的视野与观念,以华人电影市场而言,其中约有六千万人是属于闽南语系,包含了台湾、闽南与东南亚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群)、乃至于东亚地区,因此,本次活动也邀请东南亚地区以闽南文化拍摄的影像作品展出,例如目前仍在台中万代福影城独家上映两年多的新加坡闽南语电影《钱不够用2》,可以进一步看到闽南文化电影市场的潜力,让台湾年轻一代的导演或是独立制片看到,闽南文化是一个跨国界、跨时代的工具,也是一个文创的市场,更是某种票房的保证。井迎瑞院长不是本省人,但他比许多台湾学者更爱台湾,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更有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新台湾电影」的书,实在是个意外的惊喜!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影史梳理,没想到读起来却相当有共鸣。书里对于台语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之处,有非常细腻的描绘,不只是从技术层面,更是从文化和情感的维度去解析。作者对“台语”在电影中的角色,有着独到的见解,不只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承载着台湾人共同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记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乡土文学”与台语电影的连结,那种质朴、接地气的情感表达,真的是在其他地方很难寻觅到的。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台语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境,像是市场萎缩、人才流失,但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有许多电影人坚持着,用他们的创意和热情,为台语电影注入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可能忽略的、但又切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在地文化”,也让我对“创新”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原来创新不一定是颠覆性的,也可以是深耕在地、不断打磨、让传统焕发新生的过程。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去重温了一些老电影,感觉像是和过去的自己对话一样,充满了感动。

评分

近期翻阅了这本探讨「新台湾电影」的书,内容着实引人入胜。作者以非常宏观的视角,将台语电影的发展脉络置于台湾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审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演变”一词的精妙诠释,它不只意味着时间上的线性发展,更包含了在内外部压力下的螺旋式上升与自我调整。书里对于不同时期电影风格的分析,比如从早期的写实主义到后来的类型化探索,都有非常清晰的脉络梳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台语电影”局限于特定的年代或特定的影像风格,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断变化的文化现象,强调了其内在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书中对一些非主流但却富有实验精神的台语电影作品的介绍,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看到台语电影在追求艺术性和突破性上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台语电影的“创新”从来不是凭空而生,而是根植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汲取养分、进行融合与重塑。读完后,我对台语电影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完整、立体、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

评分

这本关于「新台湾电影」的书,真的让我对台语电影的认知有了全新的提升。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台语电影从早期摸索到逐渐成熟,再到面临挑战与寻求突破的完整历程。书中所呈现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尤其是在“创新”这一维度上,作者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台语电影所承载的时代精神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台湾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书中对一些被低估的作品和影人的挖掘,也让我看到了台语电影文化背后隐藏的丰富性与层次感。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辉煌时期的缅怀,而是着重于探讨台语电影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与生存空间。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内容、叙事、美学等全方位的突破,是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它让我看到了台语电影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我提供了理解台湾文化认同演变的一个重要视角。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新台湾电影」的书,内容厚实,从台语电影的兴起,到它的黄金年代,再到后来面临的挑战与转型,都有相当深入的探讨。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梳理这几十年来台语电影如何与台湾的社会变迁、时代脉络相互呼应,其中的文化意涵真的值得细细品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不只谈论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和影人,还挖掘了不少被遗忘的角落,展现了台语电影文化的多元与生命力。像是早期如何克服资源限制,用有限的条件拍出富有乡土气息的作品,以及后来如何吸收外来影响,在叙事手法和视觉风格上进行创新,都描述得相当具体。这本书让我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对台语电影的“再创造”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它不只是一份影史记录,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集体记忆与情感如何透过光影流转而沉淀下来的故事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台语电影所反映的社会议题的分析,比如戒严时期的审查制度对创作的影响,或是解严后社会解构与重新建构的能量如何在电影中得到释放。这些章节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台语电影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深深扎根于台湾的土壤,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评分

这本书对「新台湾电影」的探讨,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且深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文化演变”时所采取的批判性视角,不只是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台语电影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既被塑造,也反过来塑造着台湾的文化认同。书中对“台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语言与影像之间微妙而强大的联系。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讲述那些在台语电影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影人与作品,但更难得的是,他没有止步于对经典的颂扬,而是着重于探讨这些作品如何“创新”,如何突破当时的局限,为后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借鉴。特别是书中关于“在地性”与“国际化”之间张力的论述,让我思考良多。台语电影如何在保留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广泛的观众,这种探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曾经为台语电影付出心血的先辈们交流,也让我对台湾电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