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从古典到数位时代(新版)》是电影理论工作者齐隆壬长期研究的成果,详细耙梳并剖析符号学的发展源流与变革,以及着名学者的理论,如索绪尔、李维史陀、罗兰巴特、皮尔斯等。接着带出电影理论的关键人物──克利斯蒂安.梅兹,阐释他如何把符号学,以及相关领域如语言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运用至电影分析,奠定电影符号学在电影理论界的重要地位。也因电影符号学涵盖的范围甚广,而让电影分析有了更多可能性。除了回顾西方符号学与电影符号学的理论与沿革,作者也把讨论拉回台湾与中国大陆,介绍电影符号学在两岸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在理论层面之外,作者也引用许多影片分析的范例,清楚说明电影符号学是如何应用于电影研究之中。而近来电影科技日新月异,已进入数位电影时代,因此第九章即在讨论电影由胶卷转为数位影像的变革,除了提及古典电影如《波坦金战舰》、《月球之旅》等必会出现的经典例子,更举《阿凡达》、《全面启动》、《雨果的冒险》为例,把电影符号学理论连结至最新的影片发展上。
电影符号学虽看似古典,在现今的数位环境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受到电影理论学者大量援用,依然能够提供理论架构和基本论点。而本书由符号学的发展开始,一直到电影符号学与数位电影的连结,提供了全面且独到深入的见解,堪称是近期电影理论的重量级着作,研究电影者不可不看!
本书特色
1. 电影理论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 详尽剖析符号学理论发展与演变
3. 介绍西方电影符号进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发展脉络
4. 详列着名学者,如皮尔斯、索绪尔、罗兰?巴特、李维史陀、艾柯及梅兹等的理论
5. 专章讨论电影符号学于数位电影的应用
作者简介
齐隆壬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现代文学电影所硕士。曾任电影场记、助导、广告制片和导演,自法返台后担任过金马国际影展策划与《长镜头》杂志总编辑,目前任教于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副教授。
着有《电影沉思集》(圆神,1987)、《电影符号学》(书林,1992)。数位电影时代重回理论与实践,担任《匿名游戏》(2008,澳洲雪梨科幻影展最佳短片)与《马嘎巴海》(2010,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监制;《回家》(2008,台湾美术双年展)与《下落村的来电》(2011,台北电影奖最佳短片)制片;并执导数位短片(微电影)《Living Shadow》(2009,入选2010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录像艺术暨新媒体文化展)及《电影-回录》(Cine-Reminiscence,2010,获第三届纽约巴别橡线上影展〔Babelgum Online〕非叙述单元评审团亚军)。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欧陆和北美电影符号学的昨日、今日和以后
第二节 中国大陆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发展变革
第三节 台湾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发展进程
第二章 现代符号学理论创立者
第一节 索绪尔
第二节 皮尔斯
第三章 现代符号学与电影理论
第一节 罗曼.雅柯布逊
第二节 路易.叶尔姆斯列夫
第三节 埃米尔.班维尼斯特
第四节 罗兰.巴特
第四章 电影符号学理论
第一节 梅兹︰第一符号学与第二符号学
第二节 帕索里尼:现实的符号学
第三节 皮尔斯电影符号学:沃伦、艾柯
第五章 文本符号学
第一节 文本分析
第二节 影片分析
第六章 电影叙述符号学
第一节 普洛普和李维-史陀式的影片叙述分析
第二节 格雷马斯:符号学矩阵和影片叙述分析
第三节 热奈特:叙述话语和影片叙述分析
第七章 影片认知符号学
第一节 陈述过程:卡塞提和卡塞提-梅兹类型
第二节 符号-语用学
第三节 转换生成语法学
第八章 皮尔斯电影符号学复兴
第一节 德勒兹:影像与符号分类
第二节 德勒兹:转化-符号学
第九章 数位电影:电影符号学范畴论
第一节 第一性:镜框-镜头
第二节 第二性:动态影像
第三节 第三性:解释项
第十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序言
电影符号学理论的创建者克利斯蒂安.梅兹在1964年的〈电影:语言系统或语言?〉一文最后陈言:「一定要做电影符号学」,从此电影符号已不再是他个人的美愿或空想,而是成为真实的事实。依我之见,电影符号学至少带给电影本身两个重要贡献,一是它把巴赞及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导引入现代电影理论和批评领域,或者说现代电影理论是因为电影符号兴起才得建构也不为过。二是因为电影符号学带来严肃的人文科学方式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因此得以把电影教育带入高等学府,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门。光是上述两点,就可以看出电影符号学对人类知识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建树。今天我们能拥有普遍的影音媒体教育,说实在还得感谢电影理论,特别是电影符号学扮演的开创性角色。
1992年我整理和编辑前所撰写有关电影符号学的文章,以《电影符号学》为名由台北书林出版。文章今日看来十分青涩,涵盖的历史和议题较为分散,而系统也并不那么完整,这可能是由于钻研电影符号学理论的初阶所致。重写电影符号学的长期想法得感谢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和书林的邀约,才得执行和实现。因而本书撰写的目的,首先即打算对上个世纪60 年代电影符号学的历史沿革,即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也就是从古典到数位时代的发展,作一符合学术现况的讨论,以补此一历史空白。
因此本书第一章主要阐述的主题,即在回顾西方电影符号学理论发展与变化,同时回顾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如何进入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以及海崃两岸在何种背景下发展自身特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李幼蒸先生是引介电影符号学至大陆的首位学者,并通过与美国着名电影学者的讲座交流,电影符号学理论在大陆生根发芽。台湾则是透过卓伯棠、齐隆壬的引介,把电影符号学研究带入电影研究领域。本书也是一种对大陆、台湾两地电影符号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和讨论,希望通过此种整理和讨论,能更显明相互间的特点,以及发展变革。
电影符号学是一般符号学的支派,此一概念由梅兹的老师罗兰.巴特推展到极致,而其《神话学》(1957)不只是符号学的着作,还是文化研究着作。巴特把索绪尔的符号学推展到语言领域和非语言领域,而电影符号学则属于后者。在谈到一般符号学时,就不得不谈论此一学门的两位伟大建立者:索绪尔和皮尔斯;此即本书第二章主题。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学(semiologie)代表着欧陆传统学派,梅兹的电影符号学即延此脉络而来,其语言理论和符号模型皆对结构主义-符号学产生根本性影响。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符号学(他用semeiotic 或semiotic)则是逻辑的代称,并由现象学范畴论发展而来。他的范畴论和符号论影响到第一代的电影符号学发展(沃伦和艾柯),但受限于时代氛围和语境,因为当时是以索绪尔的符号学为主导,且电影理论研究里对皮尔斯的研讨尚未完全展开,因此可说皮氏符号学效应不大。要到198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两本电影书出现,皮尔斯的符号学才重新在电影理论里产生效用,且一直延续到21世纪,而皮尔斯的符号学与电影理论的关系至今仍是重要的探究课目。或许我们可以说,如果索绪尔是20世纪电影符号学的领航者,那么21世纪电影符号学的领航者即是皮尔斯。因此本书撰写的另一目的,即在衬托此一学术研究变迁的背景,企望从索绪尔的符号学渡化到皮尔斯符号学。
在台湾,我的老师辈张汉良、古添洪在他们的符号学探究工作里,早已以皮尔斯符号论为主要论题,我却至此才要借着德勒兹的电影研究开始慢慢转化,或许如人所言晚来总比不来得好,而学习永无尽头。当然电影符号学在历史发展里,并不是一蹴即成,而是靠着结构主义先贤如雅柯布逊、叶尔姆斯列夫和巴特等人的努力而来,因此第三章即以这些结构主义先辈为讨论内容,主要在阐明渠等理论与电影理论的关联性,以及再对电影符号学的深层启发。
第四章即以电影符号学理论为主要内容,分别讨论梅兹的第一符号学和第二符号学,希望通过解释、行动能带来他不同时期的核心架构和意涵。在写梅兹这章时,个人感受最为复杂,大师容貌在脑海里仍不时浮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负笈巴黎学习电影,巴黎三大即以电影符号学为学术发展重镇,聚集有米榭.马利、杰克.欧蒙、米榭.高蓝、塞吉.丹内、法兰索瓦.若斯特、马克.伟内、亚伦.贝哥拉等人,当然最后还有梅兹每星期一次的着名讲座。在他的讲座上永远挤满世界各地来的学者和学生,他上课条理分明,不仅散发着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深刻性,还散发着某种知识探究的温暖,就算在远处都可以感受的到,这也是长期激励我在学术或教学上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返台之前,德勒兹的电影书出版,讲座上有人对德勒兹批评梅兹的电影符号学感到不满,但是至今我仍记得梅兹的温和与宽容,他反而赞扬德勒兹的用心钻研,以及德勒兹看过和纪录下来的电影数目和内容,可能远远超过在座的我们很多人。就凭这一学术尊重和论事态度,讲座上对德勒兹的争论,至此寂静。而德勒兹的皮尔斯式电影符号学研究,亦为本书讨论的主要对象,目的在阐明
他建构的影像和符号分类,以及日后影响。
梅兹在第一符号学针对「电影语言」概念的讨论之时,影片文本分析直接受到罗兰.巴特和茱莉亚.克莉斯特娃的文本理论影响,开展自身领域,随后统一以较符合学术发展状态的影片分析称之,这将在本书第五章讨论。此一时期亦为阿图塞马克思主义电影批评的热潮,在法国电影符号学研究里,此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批评走向,严格说来并不属于符号学研究领域。而精神分析学反而受到较多关注,梅兹的第二符号学即是从结构语言到精神分析的转向,观众成为主体,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并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成为电影理论主脉。本书意图解释此一转向,及其内容特征。
另外本书第六章讨论的,还包括受结构主义影响的叙述符号学,只是可开发议题不多,立论影响日渐式微。成为本书第七章关切的还有较少人注意的认知影片符号学,其中有关于陈述过程中,卡塞提-梅兹类型的讨论。此外符号-语用学及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是一支法国在地少数学派,由于语言关系,很晚才有人介绍。此学派作为众多符号学的一支分脉,虽然内容至为抽象和不易理解,但在历史发展进程里仍值得一窥其立论和方法。
面对21世纪数位电影,非物质的数位化取代了物质的影片,我们该如何思考电影身份和走向?作为复数电影理论其一的电影符号学是否有可能继续存在?是否有能力面对新议题的生产?本书最后亦在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适当回应,而我也将在书中论明电影符号学在数位时代下的可行性及相关议题。我认为皮尔斯范畴论和符号学即是一种可以与电影符号学相併的探究,希望借此探讨电影符号学的未来发展,目的在能引发更多讨论和研究。
写作期间感谢家人,特别是母亲、妻子、小孩的长期支持和宽容,还有世新大学已故成露茜院长(1939-2010),以及人文社会学院罗晓南院长、张汉良、周树华、李佩华、刘永晧、陈明珠等教授,长期亦师亦友的关怀。另外博士生李明宇、黄匀祺、徐承群,世新广电硕士班陈东辉、许力夫、郑齐文、吴宛倩、梁德辉、朱育达及吴思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昊、梁岩等人在课堂和课余的互动,特别感谢在写作期间李明宇、陈东辉、许力夫、张潆之帮忙汇集图文资料、协助校对版面,以及黄伟柏、骆韵永、李毓婷、吴佳盈、陈瑞玲、练健辉、许佩儿的协助。还得感谢龚鹏程、李幼蒸和胡克教授、书林苏恆隆先生、刘纯瑀小姐、上海东方出版中心马衍明、潘灵剑先生、国家电影资料馆张靓蓓馆长、《电影欣赏》编辑王志钦、蔡菁菁、《电影艺术》总编吴冠平,以及龙鑫、张耀中夫妇,让本书得以成形并完成。
齐隆壬 2012 于台北翠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