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二十世纪迅速地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媒体,其艺术性对文学作家有莫大的启发,电影的集体创作模式和经济效益考虑,又为不少参与电影创作的作家带来挑战与冲击。本论文集分别探讨了文学作家鲁迅、张爱玲、易文、也斯等对电影喜好、文学创作、影评撰写、剧本编写及电影改编原着等多个范畴的论述,同时又讨论华人导演如易文、李晨风、徐克、许鞍华、关锦鹏、李安等如何以影像回应文学作品。论集一方面以文学与电影的理论讨论个别的案例,一方面带出香港五○年代以还文学与电影的种种关系,牵起一个世纪的互动与对话。本论文集以比较的方法、具体的例子,融合历史文化整理、艺术美学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跨时代、跨文化、跨媒体的关系。
作者简介
黄淑娴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任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总编辑,2000–2002年获奖学金于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任博士后研究员。着有《女性书写:电影与文学》及《香港女性书写:文学、电影与生活》;合编有《香港文学书目(1950–1996)及《香港影片大全(1913–1941)》等;合编有《香港文学电影片目(1913–2000)》、《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香港文学与电影》及主编「香港一九五 ○年代文学与文化」丛书(共六册)等。创作作品有《中环人》短篇小说集。
我一直认为,香港之所以能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而这种基因,很多时候与文学的滋养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武侠小说改编,到后来的都市题材,香港的作家们用他们的笔描绘了这个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而电影则将这些文字具象化,传递给了全世界。这本书的名字《香港影像书写:作家、电影与改编》,正是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好奇的那个核心问题:文学与电影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相互赋能关系?我会期待在这本书里,看到对那些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了解改编的策略、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探讨,电影的影像语言,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的,是否有一些作家,他们的创作受到了电影叙事手法的启发。这种双向的互动,往往是文化繁荣最生动的体现。
评分坦白说,我平时阅读的重心更多地放在文学作品上,但香港电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些港片里的情节、对白、甚至是演员的表演,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对故事和情感的理解。所以,当我看到《香港影像书写:作家、电影与改编》这本书时,就觉得这好像是一座连接我熟悉的世界的桥梁。我很好奇,书里会不会提到一些我童年时就耳熟能详的电影,比如那些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或者王家卫的都市迷情?更重要的是,它会从“作家”的角度去解读这些电影,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会看到一些电影改编自小说,或者电影的剧本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那些画面背后的文字,是如何孕育出来的,又如何通过影像得到了升华。如果书中能探讨到一些文学家参与电影剧本创作的例子,或者电影改编对原著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那我会非常兴奋。这本书承诺了一个关于文字与影像交织的奇妙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深蓝色调,配上一些像是老电影胶片一样的纹理,还有手写的繁体字标题,感觉就充满了怀旧和艺术气息。我一直对香港的文化,尤其是它在华语电影史上的地位很感兴趣,所以看到这个书名《香港影像书写:作家、电影与改编》,立刻就心动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让人联想到那些曾经风靡亚洲的港片,从武侠片到警匪片,再到文艺片,它们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承载了时代记忆和文化符号。而且,书名里提到了“作家”和“改编”,这让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电影,还是会从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去探讨文学的价值?我猜想,它可能会深入挖掘一些经典港片背后,是否有着扎实的文学基础,或者说,是哪些作家、哪些作品被改编成了脍炙人口的电影。这种跨界的探讨,总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人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那些熟悉的影像。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还没打开,就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幅香港电影的黄金画面。
评分作为一名对亚洲电影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香港电影是绕不开的关键一环。而《香港影像书写:作家、电影与改编》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点出了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面向——文学与电影的共生关系。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梳理香港电影的发展脉络,更是在探索文字如何转化为影像,影像又如何反哺文学的深层机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位作家如何参与电影的改编,或者某部文学作品如何被电影导演赋予了新的生命。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香港的文学传统和电影美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深层的精神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得以传承和创新的。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香港电影的丰富内涵,也让我对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港片,有了更深层次的期待。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被它的厚度震慑住了。看起来内容相当扎实,而且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从目录上看,章节的划分很细致,似乎涵盖了香港电影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作家与电影之间的关联。这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深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当时的社会变迁、时代思潮紧密相连,而作家群体的存在,无疑是这种文化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到,那些在文学界声名卓著的作家,是如何将他们的文字转化为影像的?又或者,是通过电影的改编,让一些文学作品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罗列作品,而是能够挖掘出背后的创作理念、文化语境,甚至是对香港社会心态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香港电影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纯粹影评的视角,更带有文化研究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