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涂鸦的孩子,如何在本土教育体制中受挫、失去自信,却在异国求学时,因为被一位老师赏识、鼓励,发现自己的天赋与热情,扭转了人生,终于在国际动画界发光发热的故事。
作者13岁赴美,一直是个学业成绩不如人的亚洲移民小孩,但他在房间里拚命把内心的渴望,一笔一画勾勒出来,心中想着凯斯老师用很肯定的语气对他说:「大伟,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到!」「你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才华!「你必须有很大的勇气来活出你自己。」「你是最特别的!」
凯斯是那道光芒,照亮了刘大伟的人生,让他第一次看清楚自己有着独一无二老天爷给他的礼物。
本书以动画的制作流程为主轴,以五章架构介绍一部动画的诞生过程,穿插描写刘大伟的人生演变。以动画来说,从概念故事成形调整,到角色及场景设定、分镜、绘制、到配音配乐、完成后制全部作业,产出一件全球热门动画作品的过程;就像刘大伟自己的人生,从几乎被放弃、失去信心,历经被慧眼欣赏、琢磨,终于找出自己的路,成为国际级动画师,如钻石般璀灿耀眼。
双主轴的故事线,总结于作者此刻人生的最深刻体悟:别把钻石当成玻璃珠!
「我在台湾学校每回考试都是倒数第二名,只因为喜欢画画,坚持着这个梦想,努力加努力加努力,还有一点运气,才有今天的自己。
每个小孩都有老天爷给予的不同礼物,我们只需要很仔细的把礼物找出来,好好的发挥利用,每个小孩都可以是一颗钻石。
如果我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生命,可以让一个原本苍白岁月的小孩找到那颗独一无二的钻石,我就很高兴了。」
本书特色
1.作者刘大伟是曾在美国迪士尼总部参与动画团队的唯一台湾人(及少数东方人),其如何进入迪士尼并参与动画制作的故事,对读者是稀有且十分引人好奇的经历。本书首度揭开一个国际经典文创产品的一手制作秘辛。
2.作者小时候的天赋未被重视、不被鼓励,差点失去人生目标,正反映了台湾许多父母与社会的价值观,这些来自最亲密的家人、父母的「关爱」,无形中却造成孩子的困境,扼杀了不计其数的孩子,值得现代华人父母与师长的借镜与思考。
3.透过艺术家充满创意的脑袋和角度来看事情,使本书故事异常幽默有趣,多处令人捧书大笑,甚至笑出泪来,绝无冷场。
作者简介
刘大伟
曾为迪士尼动画团队少数华人动画家,现任美国肯渡制片(Kendu Films,www.kendufilms.com/)总裁。
经历:
1990至1993:受聘于迪士尼动画制片厂,参与《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狮子王》 (The Lion King)、《阿拉丁》(Aladdin)、《救难小英雄》(The Rescuers Down Under)、《花木兰》(Mulan)、《坐过山车的罗杰》(Roller Coaster Rabbit)、《乞丐王子》(Prince and the Pauper) 等影片的制作与设计。
1994至1995:担任迪士尼《风中奇缘》(Pocahontas)、环球制片《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大白鲨》(Jaws)、《魔鬼克星》(Ghostbusters)插画家。
1995至1997:跳槽华纳兄弟公司参与《怪物奇兵》 (Space Jam)、《魔剑奇兵》 (Quest for Camelot)制作和设计的艺术指导。
1997至1998:迪士尼动画视觉效果艺术指导,参与《亚特兰提斯》(Atlantis)动画制作与设计。
1998至2000:在乔治卢卡斯导演旗下所创立的工业光魔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担任艺术指导,参与星际大战1(Star Wars Episode I)、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动画片的制作、布景设计、风格设计、3D模型设计和数位电影的光线效果设置。
2000至2004为绘制插画:《Business Week》(美国商业週刊)、《Time》(时代)、《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Universal Picture(环球制片厂)、迪士尼制片厂、美式足球超级盃(The Super Bowl)广告。
2004至今:创业。任台湾故宫博物院、香港挪亚方舟多媒体博览馆(Noah’s Ark Theme Park)动画创作指导。创作:《梦中的巨叶》(The Giant Leaf)、《火鱼》(Fire Fish)、《乔丹的访客》(Jordan’s Guest)、《国王的盛宴》(The Royal Feast) 《魔丽树》(Enchanted Tree)等作品。
拿到《别把钻石当玻璃珠:刘大伟的动画狮子心》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刘大伟老师居然写书了!”他是我心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动画创作者,他的作品陪伴了我们很多人成长,充满了台湾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幽默感。这个书名,特别是“别把钻石当玻璃珠”,让我觉得他可能在书里想要传达一种关于“价值认同”的观念。也许是关于他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关于那些曾经被低估,但后来却绽放出耀眼光芒的角色或者创意。又或者是,他想借由这个书名,来鼓励读者们,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要有辨别价值的眼光,不要被 superficial 的东西所迷惑,而是要看到事物背后真正的光芒。而“动画狮子心”,听起来就很热血,很勇敢,充满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指南,教我们如何在迷茫的时候,保持一颗勇敢、真诚的“狮子心”,去发现并守护属于我们自己的“钻石”,不论是在创作、生活还是人际关系中。
评分说实话,《别把钻石当玻璃珠:刘大伟的动画狮子心》这个书名,真的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以为刘大伟老师的作品都是那种纯粹的、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趣世界,但“钻石”和“玻璃珠”的对比,又好像透露出一种关于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的哲学思考。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不单单是关于动画创作本身,而是通过动画的视角,来探讨更广泛的人生议题。比如,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常常会因为不了解而错失很多美好的事物?或者,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外在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内在的珍贵价值?“狮子心”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强大,很有力量,但又带点孩子气的直接和纯粹。我猜这本书里,刘大伟老师可能会用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例子,来解释他对于“价值”的理解,以及如何保持一颗“狮子心”去追求和守护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我很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初心,不被外界的杂音所干扰,把那些“钻石”般的创意变成真正闪耀的作品的。
评分《别把钻石当玻璃珠:刘大伟的动画狮子心》这个书名,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钻石”和“玻璃珠”的对比,让我立刻联想到很多关于“价值”、“发现”和“机会”的讨论。刘大伟老师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很有温度,也很深刻,虽然常常披着幽默的外衣,但总能触及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我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探讨“把钻石当玻璃珠”这个主题?会不会是通过他创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来分享如何识别和珍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事、物?或者,是关于如何培养一种“慧眼”,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是能够看到事物真正的内在价值?“狮子心”这个词,则给我一种勇敢、坚定、甚至有点倔强的感觉,仿佛是在说,拥有了辨识“钻石”的能力,还需要一颗足够强大的“狮子心”去守护它,去坚持它。我很想知道,在刘大伟老师的动画世界里,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狮子心”角色,他们如何经历磨难,如何坚持自我,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钻石”,或者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钻石”?这本书会不会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学会更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可能”?
评分这本《别把钻石当玻璃珠:刘大伟的动画狮子心》光听书名就觉得有点意思,"钻石"和"玻璃珠",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明珠暗投”或者“沧海遗珠”吗?在刘大伟老师的动画世界里,不知道他会用什么样的狮子心来诠释这种反差。我对刘大伟老师一直都很有兴趣,他创作的动画角色总是那么生动有趣,而且常常带着一种独特的智慧和温暖。不知道这本书会聚焦在他动画创作的哪个层面,是关于那些被低估的“钻石”角色,还是关于他自己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坚持?作为一个从小看着台湾动画长大的观众,我特别期待看到像刘大伟老师这样的创作者,能通过文字来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有时候,一个角色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背后往往藏着创作者无数的用心和对细节的打磨。这本书会不会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秘辛,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动画角色的“灵魂”?我猜想,里面一定会有不少关于如何发掘事物价值、如何不被表象迷惑的深刻道理,而且以动画的视角来呈现,一定会更加生动易懂,充满童趣,但又不失成年人可以细细品味的深度。
评分哇,光看到“动画狮子心”这个词,脑海里就立刻浮现出各种勇敢、热血、又有点傻气但绝对真诚的角色形象。刘大伟老师的动画作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种非常本土化的幽默感,还有他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这次的书名“别把钻石当玻璃珠”,听起来就像是在强调某种内在的价值,一种需要用心去发现、去守护的东西。我很好奇,这“钻石”到底指的是什么?是那些在动画世界里被忽视但闪闪发光的小角色?还是指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但可能自己没意识到的独特才能?如果是后者,那这本书大概会是一本激励人心的成长指南吧。我一直觉得,刘大伟老师的创作里面,总有一种很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且总是带着一种乐观的力量。我特别想知道,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他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把钻石当玻璃珠”的挫折,比如某个他投入了巨大心血的角色,却没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本书会不会是他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我很期待能从里面学到一些看人看事的智慧,用更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钻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