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

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
  • 阅读
  • 文化研究
  • 大众文化
  • 媒介理论
  • 观众研究
  • 传播学
  • 文艺批评
  • 视觉文化
  • 符号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放眼现在的电影,几乎是好莱坞的天下,许多观众亦经常受到这类好莱坞式动作片或煽情片的吸引。同时又有人把沉闷的影片认为是艺术,套用理论分析,却无法感受片中令人感动的细节。这两种观影群众可说是两种极端,但在其间存在「第三种观众」,不为好莱坞大场面与滥情所迷,更能分辨出什么是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片。

  「第三种观众」能在观影的瞬间融入影片情境与角色意识,在表面平静的画面里看到影片的纵深与层次,亦感受到影像中自然、稠密、隐约的细节与美,进而对人生省思。这种观众细腻敏锐,尽管阅读许多理论,但是不套用理论框架,而是用身心感觉动人的场景,以感动做为思想的基石。

  最重要的是,「第三种观众」一定是对人生有感觉的人,也对文本有感觉,反之亦然,能体会文本,即是因为他能体会人生。因此,「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才动人。

本书特色

  1.提出「第三种观众」的存在,跳脱好莱坞片与所谓「艺术片」的两极分野
  2.以「第三种观众」的观点评析两岸三地华语电影,不以理论为先,见解独到
  3.论述及影评兼具文学创作,赏读影片的同时亦可欣赏文字之美

作者简介

简政珍

  美国奥斯汀大学英美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亚洲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讲座教授。着作包括诗集:《因缘此生》(2010)、《放逐与口水的年代》(2008)、《当闹钟与梦约会》(2006)、《失乐园》(2003)、《简政珍短诗选》(2002)等;专书有《读者反应阅读法》(2010)、《解构阅读法》(2010)、《当代诗与后现代的双重视野》(2006)、《电影阅读美学》增订三版(2006)、《台湾现代诗美学》(2004)、《音乐的美学风景》(2004)等;亦着有散文集《我们有如烛火》(2010)。编有《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2009,与大陆吴思敬、傅天虹合编)、《新世代诗人精选集》(1998)等。曾获中国文艺学会新诗创作奖、创世纪诗刊35周年诗奖、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

好的,以下是一份以《银幕的微光:从古典到流媒体时代的影像叙事变迁》为题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电影叙事结构、观众体验与媒介演进,并且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一书的内容。 --- 银幕的微光:从古典到流媒体时代的影像叙事变迁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虚构的、符合专业学术气质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虚构的、具有人文社科背景的出版社名称] --- 内容概述: 《银幕的微光:从古典到流媒体时代的影像叙事变迁》是一部深度剖析电影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技术媒介背景下,如何重塑其叙事核心、调整其与接收者之间关系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类型片分析或导演风格梳理,旨在探讨光影构筑的意义世界如何随时间、技术革新(如彩色、宽银幕、数字摄影、网络分发)而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当“观看行为”本身被不断重新定义时,电影的叙事语法——包括时间、空间、人物动机的呈现方式——经历了哪些不可逆转的转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影像叙事的演变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一个由技术驱动、受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的复杂博弈过程。从好莱坞经典时代的“三幕式”精确结构,到欧洲艺术电影对线性逻辑的解构,再到当代数字平台时代对“碎片化”与“互动性”的追求,每一阶段都标志着电影语言对人类认知和感知模式的独特回应。 第一部分:古典秩序的建立与瓦解(1920s – 1960s) 本部分追溯了电影作为一种成熟艺术形式的早期形态,重点分析了古典好莱坞体系(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CHC)如何通过清晰的因果链条、明确的人物目标和追求“可见性”的视觉美学,构建了一种稳定、易于理解的叙事秩序。我们将详细考察“透明性”原则如何成为主流,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战争、经济萧条时期,叙事主题如何承载和反思时代焦虑。 随后,我们将转向对这种秩序的反叛与重构。重点探讨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及新兴的作者论思潮。这些运动如何通过跳切(Jump Cuts)、即兴表演、对传统场面调度的颠覆,质疑了线性时间的绝对权威,并将叙事焦点从“发生了什么”转移到“如何发生”以及“人物的内在经验”。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后来的叙事实验奠定了基础,揭示了“不完整性”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叙事工具。 第二部分:复杂性、解构与后经典时代(1970s – 1990s)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大众文化对高深主题的接纳度提高,电影叙事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内省的阶段。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结构的影响。我们考察了非线性叙事(Non-Linear Narratives)的成熟运用,如多重时间线、不可靠的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s)的深化,以及对“大团圆结局”的刻意规避。 特别关注这一时期电影如何利用蒙太奇和视听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迷宫。例如,通过对梦境、幻觉和记忆片段的交织处理,电影开始探究潜意识的运作机制,使得观众必须主动参与到叙事的“填补”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一时期的叙事挑战了传统观众的耐心,要求更高的认知投入。我们还将审视商业大片中叙事复杂性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三部分:数字革命与“在场感”的重构(2000s 至今)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投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分析数字技术、互联网接入以及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对叙事范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1. 碎片化与信息过载下的叙事应对: 随着观众注意力范围的缩短和多屏观看习惯的养成,电影叙事如何适应这种环境?我们将分析长篇电视剧(Prestige TV)的叙事策略,如更长的单集篇幅、更庞大的人物群像以及对“开放式结局”的常态化使用,这些都挑战了传统电影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叙事闭合的要求。 2. 沉浸式体验与新的“在场感”: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萌芽,以及电影制作对数字特效的依赖,正在重新定义观众对“真实”和“临场感”的感知。本书将探讨这些技术如何不仅服务于奇观的创造,更深层次地影响了空间感、人物动作的物理逻辑以及叙事的透明度。我们分析了当代电影如何通过模拟观众的认知习惯,来创造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观看体验。 3. 互动性、选择权与叙事边界的模糊: 尽管传统院线电影依然保持其艺术完整性,但网络平台提供的互动式内容正在测试叙事边界。本部分将审视“选择性叙事”(Choose-Your-Own-Adventure-Style)在高端内容中的试验,并探讨这种对观众主体性的赋予,对传统“作者意图”构成的潜在挑战。 结语:未来叙事的去中心化 本书最后总结道,我们正处于一个叙事范式剧烈变动的时代。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削弱着“银幕”的物理界限,使得故事的讲述方式趋向于更加个性化、非线性甚至暂时性。未来的影像叙事将不再由单一的中心(如影院或电影制片厂)主导,而是分散于各种接入点,其形态和结构将持续地与接收者的媒介使用习惯进行动态的、无休止的协商。 《银幕的微光》不仅是为电影理论研究者准备的深度读物,也是为所有对媒介如何塑形人类感知与文化构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的一份详尽的路线图。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理解光影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美学取舍。 --- 关键词: 叙事结构、媒介考古学、后经典电影、流媒体叙事、数字美学、观众体验、视觉文化、时间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 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  简政珍

第一辑 第三种观众与电影阅读
以「第三种观众」观照两种华人导演的影像叙述
「第三种观众」感动的立足点
当代华人影像叙述中「似有似无」的技巧
以李安的电影论全球化与「传统叙述」的当代性
涂写与涂消--当代华语影像叙述家庭关系的书写
门槛上的视野--当代大陆社会批评的影像叙述

第二辑 第三种观众与动人的电影
电影欣赏--动人的华语影片导读
《恋恋三季》--人间的景深
《柳树之歌》中映象与观众的立足点
《巴尔札克与小裁缝》声音与影像的非同步
俯视镜头下的《那山那人那狗》
《色,戒》的缝隙
《一一》--「见与不见」的视角
在飘忽闪烁的光影中活着--《活着》导读
新旧缝隙里苦涩的笑声--《洗澡》导读
《盲井》的空隙与似有似无的技巧
《草房子》的旁白与俯视镜头
《囍宴》精心推敲又浑然天成的影像叙述
《落叶归根》--感动的美学
品尝《阳光灿烂的日子》
观众的「感同身受」--感受《十七岁的单车》
《孔雀》的叙述与意象
《寻枪》意在言外的叙述
《我这样过了一生》里的时间与修辞
社会情境的「千言万语」--《千言万语》导读
即兴与非必要的美学--《重庆森林》导读
影像摸索成形的艺术--《颐和园》导读
既左又右,非左非右的《左右》
《卡拉是条狗》中虚线的隐喻
手机的主体性--《手机》导读
社会批评的美学--《红西服》导读
第一人称影像叙述的权威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导读

附录

图书序言

代序

「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简政珍

  也许,艺术成就的高低,经常与「刻意」成反比。越刻意写作的诗,越是游戏和玩弄标签的代言人。「刻意」也经常是想像力匮缺的遮掩,反讽的是,喜欢贴标签的评论家因为找到标签,却将这些诗作哄抬成超凡的创意与想像力。

  放眼当今的电影,「刻意」的影像叙述经常坠入两种模式。许多好莱坞的影片以票房收入为标的,惊悚的大场面、激情的场景、滥情的结局是票房的保证。一般观众生活单调平凡,影片变成日常服用的安慰剂,现实不得意,因而渴望麻雀变凤凰,小人物的日子苍白无趣,因而有时幻想自己是终极警探,有时幻想是蓝波为天下流第一滴血。揽镜自照,五官长相乏善可陈,因此梦想与白马王子做第六个梦。电影不论悲剧或是喜剧,都类似迷幻药,远离当下有血有肉的人生。所谓感动,是因为影像煽动观众的情绪,所谓「好看」,是因为大场面铺成的辉煌与虚假。

  另一种模式是,以刻意呆滞的影像散发学术理论的昏光。电影制作者为了和好莱坞的滥情影片有所区隔,刻意让电影干涩沈闷,以别于大众口味。由于善用当代全球化与地域化的矛盾,经常在国际影展里,因为呆滞乏味显现第三世界的「不同」而得奖。部分得奖的原因是影像配合当代理论的标签,让喜欢套用理论的批评家趋之若鹜。电影制作因而类似是编导与批评家的共谋;拍摄这样的电影是获得评论赞扬因而得奖的契机,拍摄这样的电影也让那些只会套用理论而无法观赏动人细节的批评家有了撰写论文的题材。

  于是,我们有一部《海上花》,在油灯下,妓女A对一个男子抱怨妓女B,接着妓女B也是在油灯下对同一个男子抱怨妓女A,接着又是类似的场景里(永远的油灯与圆桌),妓女间的唇舌,妓女和嫖客的抱怨,夹杂吃饭喝酒、琐碎的言语,反反覆覆一个多小时。我们还有一部影片叫做《爱情万岁》,女主角对着完全不动的半特写镜头放声大哭五、六分钟。我们甚至还有一部《河流》,一个几乎全黑,只有中间一个小光点似乎在动,但观众完全看不出在做什么的画面,这样的画面,镜头竟然可以持续不动十三分钟。电影乏味如此,的确与众「不同」。但这些影片都是批评家一再在《中外文学》、《电影欣赏》、《电影欣赏学刊》,以及各个学报给予掌声的例子。

  其实,假如把电影纯粹当作一种娱乐,大众在娱乐中得到情绪的抒解,滥情电影无可厚非。假如编导偶尔把影像当作一种形式的实验与戏耍,即使自欺欺人,也未尝不可。但是当大众文化把滥情营造的票房当作电影成败的指标,当批评家对沈闷影片的赞赏而造成价值观的倒错,进而将我们的电影工业带入死胡同,我们禁不住要问:为什么要让滥情淹没我们内心纤细的感情?为什么要让发霉的影像腌制我们的品味?在我们周遭的人生中,有多少动人的场景,他们竟然视而不见。除了大场面、大哭嚎、大动作,人所有的感情似乎已经麻痺。假如没有套用国族论述、殖民论述、文化论述、同性恋论述、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批评家就没东西可写?假如不迎合批评家的理论框架,假如画面不够呆滞,影片就无法显现「不同」,因而也就没有「创意」,因而更不可能得奖?

  但,我们在不少类似伊朗的《柳树之歌》(Willow and Wind)的电影里看到动人的影像。一个小男孩打破教室的玻璃,他必须在第二天上课前补好玻璃,否则就不准来上课。他的父亲几乎不管,他必须向新来的同学借钱。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场景,远方,新同学去跟爸爸借钱时,镜头摆在近景的小男孩边,镜头的观照也是小男孩的观照。有时镜头摄景兼容并蓄,观众看到远方新同学爸爸「概略的」反应时,同时也看到主角小男孩脸上「细微的」表情。山坡上,他的头发在唿啸的风中飞扬,他看到远方的父子无声的交谈,这时有感觉的观众会不自觉地和小男孩的意识结为一体,观众会投入情境,因而看到旁边风力发电机叶片徐徐的转动,有意无意间暗示命运之轮的运转,隐含小男孩的焦虑与不安。远方的大人回头看着主角,风声似乎唿应小男孩在风浪中起伏的心情。一瞬间,有感觉的观众甚至悲从中来,他感受到小孩的无助、普天之下无数苍生的无助,人情的温暖、最后远方同学的微笑传递的温暖。

  如此动人的影像,我们不可能在滥情影片里缘木求鱼,我们更不可能在那些酸腐洋溢、呆滞无趣的影片里追逐幻影,正如我们不可能在四处飘散的烟花中寻求真正的花朵。动人的电影,撩拨的是我们人性共通的琴弦。感动的出发点,在于影像瞬间邀约观众遗忘自我,而融入电影的情境,并与角色的意识结为一体。观众在感动之余,会进而对人生进一步的省思。感动是思想的基石,知性不是脱离人生苍白的学理。

  许多套用理论的批评家无法分辨情感与情绪。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滥情影片泾渭分明,他们经常将枯燥无味的电影诠释成艺术。他们无法感受到介于两者之间,有不少让人心动且引人深思的影像,正在真诚细致地谱写人生。人生的感动,不是滥情的眼泪,但有感觉的人会为某一个眼神、某一个背影、某一个坚持的手势动容。假如文明有所成长,并不是「刻意」宣称艺术的得以提升艺术,真正的艺术可能似重又轻、似无又有。但是我们的学界一再为那些虚假造作、刻意表现「艺术」的影片背书,以这样的背书同时为自己的论文、升等、国科会计画背书。

  真正能体会那些幽微细致的电影的是「第三观众」。「第三种观众」不会给滥情影片的眼泪与大场面淹没,他更能看穿一些所谓的「艺术」是因为创意捉襟见肘,所以故弄玄虚。他领悟到最好的技巧是似有似无的技巧。他能在一个表象平静的画面里看到层层的纵深。他感受到动人的影像饱含自然、稠密、隐约的细节。他体认到影像不是言说,因而「刻意」要说什么的、明显要表现什么的,大都源自于想像力的欠缺。

  「第三种观众」不一定是博士,但他可能比许多博士细腻敏锐。他不反对理论,甚至阅读了很多理论,但是他和电影的第一个照面,绝不是理论的牵引。理论可以深化个人的思维,但阅读与诠释不是套入理论的框架。以前,我说过套用理论诠释一首诗,几乎就是谋杀一首诗。反讽的是,批评家无法谋杀许多感动「第三种观众」的影片,因为他们很难找到可以套用的理论,只是他们视野茫茫,不承认它们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第三种观众」一定是很有感觉的人。一个对人生有感觉的人,才会对文本有感觉;反过来说,一个对文本有感觉的人,因为他对人生有感觉。因为体会到「报纸登载的事,可能就是你的事,只是用了别人的名字」,人生才动人,影像才动人,「第三种观众」的阅读才动人。

  本书第一辑包含六篇论文,第一篇〈以「第三种观众」观照两种华人导演的影像叙述〉,与第二篇〈「第三种观众」感动的立足点〉,主要的重点是提出「第三种观众」的理念,并以这个理念审视当今华人电影南辕北辙的两种样貌,探讨动人影像的立论基础,以及观众受到感动中「知」与「情」的互动关系。第三篇〈当代华人影像叙述中「似有似无」的技巧〉,说明「第三种观众」对于「刻意」技巧的保留,最好的技巧应该似有似无。第四篇〈以李安的电影论全球化与「传统叙述」的当代性〉,以李安当作「第三种观众」阅读的具体案例,说明李安如何在全球化与地域化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本文进一步探讨李安表象传统、实际蕴含丰富的当代性,当代性并非玩弄形式的代名词。第五篇〈涂写与涂消--当代华语影像叙述家庭关系的书写〉,说明「第三种观众」透过家庭关系的探讨,与现有的理论对话,本文且借由涂写与涂消的意象与意涵,阐明影像叙述的书写特性。第六篇〈门槛上的视野--当代大陆社会批评的影像叙述〉一方面说明影像的双重视野,一方面探讨大陆影像社会批评一把刀的两面开口。表象的指陈,可能迂回回到自身。整体来说,第五篇与第六篇的书写,在于证实「第三种观众」如何运用理论而不是套用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篇〈以「第三种观众」观照两种华人导演的影像叙述〉,原来以〈「第三种观众」与华语「传统写实」的影像叙述〉发表于大陆《电影艺术》,由于该期刊字数的限制,发表的文章比本文少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第六篇〈门槛上的视野--当代大陆社会批评的影像叙述〉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也是因为字数限制的关系,删减了将近五分之一。除外,发表于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的〈涂写与涂消--当代华语影像叙述家庭关系的书写〉与〈当代华人影像叙述中「似有似无」的技巧〉,为了与本书其他各篇的体例一致,中英文摘要皆删除,各节小标题前面的一、二、三、四等也删除。

  本书第二辑「第三种观众与动人的影片」里面的各篇文章,先后发表于《人间福报副刊》与《明道文艺》。由于报刊与杂志提供的篇幅不同,各篇的长短不一定与相对应的重要性成正比。《恋恋三季》、《柳树之歌》、《巴尔札克与小裁缝》、《那人那山那狗》与《色,戒》四部影片因为发表于《人间福报副刊》,赏读比较短。另外,与其他发表于《明道文艺》的各篇相比,《一一》的阅读也比较短,它是我心目中最想写的一篇,但因为是专栏的第一篇,必须挪出四分之一的篇幅给专栏的开场白。除外,在本书第二辑里,同一部影片的同个片段有时在不同文章里出现,为了避免文字的重复,本书结集时,部份发表后的影片导读必须稍做更动,《巴尔札克与小裁缝》是最明显的例子。再者,为了标题的统一,部分《明道文艺》发表的文章,结集时题目已略有变更。

  最后,感谢所有发表我论文、导读的学报、杂志、副刊。感谢国科会通过我多年来对华语影像叙述的研究。感谢书林出版社。感谢所有那些让我们看到细致动人的人间、启迪心灵让我们看到纤细自我的电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平常其实不太接触电影评论类的书籍,总觉得那些东西太学院派,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但那天在书店,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你知道吗,有时候一个特别的书名,就能勾起你无限的好奇心。我当时就想,到底什么是“第三种观众”?我们平时看电影,不就是看进去,或者在旁边看吗?这本书的包装也很精致,拿在手里就觉得很有质感。我回家翻开之后,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解电影理论,而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一些我熟悉的电影片段,来引出它的观点。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又很细腻,读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那个情境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观众如何与电影产生连接”的讨论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在看电影的时候,都是一个独特的“接收器”,接收到的信息,以及如何解读,都跟我们自身的经历、情感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在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方式去参与,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它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自己去探索。这种开放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很有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普通观众”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个电影迷,但总觉得好像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这些“观众”是被忽略的。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导演想给我们的东西,好像我们自身的存在和感受,并没有那么重要。直到我看到了《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这本书。它的书名,就直接点出了我的心声——我们能不能不仅仅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是能够成为一种更积极、更有影响力的“观众”?我喜欢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并没有把电影看得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来解读电影。它不会强迫你接受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鼓励你去发现自己独特的观影体验。书里提到的一些例子,都非常贴合我们日常看电影的情境,让我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那些零散的、甚至有时候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观影感受,都可能是“第三种观众”存在的证据。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也很合理,每一段的论述都层层递进,不会让你觉得信息量过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一种新的“看电影的语言”,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能理解电影想要传达的情感。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电影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里“第三种观众”这个概念给勾住的,感觉有点酷,有点叛逆,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看电影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看电影无非就是跟着剧情走,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或者在脑子里回味一些精彩的画面。但这本书,它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平时不是那种会去研究电影史或者导演风格的人,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很贴近我们普通观影体验的方式,来探讨“观众”这个角色。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到电影中的“空白”留白,以及观众如何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它,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并不是电影的旁观者,我们才是电影的共创者!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虽然主题很深刻,但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作者的文笔也很流畅,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你不自觉地跟着他的思路走。更重要的是,它真的改变了我看电影的方式。现在每次看电影,我都会更留意自己内心的感受,留意那些画面之外的东西,尝试去理解电影背后隐藏的意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给了我一种主动参与电影的“能力”,让我感觉看电影不再只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评分

怎么说呢,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社群里看到有人推荐的,当时就觉得这个书名“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太有意思了,有点神秘,又有点挑战。我平时算是个电影爱好者吧,但总觉得看电影的时候,好像少了点什么,总是在故事和演员身上打转,很少去想,我自己在看电影的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本书,就很巧妙地切入了这一点。我最近刚好在想,为什么有些电影看完之后,我脑子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时不时地回味,而有些电影,就算当时觉得很精彩,过后就忘得一干二净。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作为“观众”的“模式”不同?这本书的结构,我觉得安排得非常用心。它不是一上来就抛出大道理,而是循序渐进,从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切入点开始,慢慢引导你去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提到的几个案例,那些电影我都看过,但通过书里的分析,我好像发现了新的视角,以前忽略的细节,现在突然变得很有意义。而且,它也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理论解读,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感悟,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资深影迷在聊天,听他分享看电影的心得。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看电影”的惊喜感,感觉自己的电影观正在被打开,变得更丰富、更立体。

评分

天啊,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闲逛的时候瞥见的,那个字体、那个构图,就好像在跟我招手一样。你知道的,现在市面上的书,有时候看起来都差不多,但《第三种观众的电影阅读》这个名字,就很不一样。它不像那种直接告诉你“如何看懂电影”的工具书,也不是那种 the-movie-is-this-and-that 的书评集。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去探索看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我当下就把它收进了购物车,完全是凭着一股直觉。我平时其实对电影理论什么的不是特别研究,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第三种观众”这个说法,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想,除了我们平常知道的“参与者”和“旁观者”,还有什么样的“观众”呢?是不是意味着电影带给我们的体验,可以有更深层次、更意想不到的解读方式?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了几页,虽然还没完全读进去,但光是序言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让我感觉到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它没有用很学术的语言,反而是一种很亲切、很启发的方式,在跟我对话。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会改变我以后看电影的方式,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画面和故事,而是可以主动地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中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期待后续的阅读体验,真的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个“第三种观众”究竟是什么模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