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电影,但电影爱我吗?
不管电影爱我不,我爱电影。
于是我勇敢的写,把这一生的情信拿出来与众共享,
希望这段看似缠绵却无可厚非的爱情,仍然真挚。
对不起,别误会,是与电影恋爱的一生……
唐寅《西洲话旧》诗句:「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正是导演杨凡的最佳写照。
中学时即为香港《中国学生周报》作者,美国游学期间做过好莱坞特约演员,返港代理发行过法国电影,尔后又成为香港炙手可热的摄影师,然后踏上电影导演之路。一路走来,独特的阅历和修炼,使他懂得在笑傲中践诺、在关键里赴约,蓦然回首,最喜爱的还是电影。
在这本一生追寻电影梦,而又从电影中发掘人生新滋味的书中,细细品味,定能让你有所感触,看见人生另一道风景。
杨凡说──
电影启发了我的童年,丰富了我的一生。其实每个人的故事都同样: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有些人对不起你,有些人你对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点,结局虽说大有分别,其实想通还是一样。
于是我勇敢的写,某些感恩,泰半忏悔,并非寻求原谅或认同,只是客观地把这一生的情信拿出来与众共享,希望这段看似缠绵却无可厚非的爱情,仍然真挚。
是的,希望我们仍然真挚。
因此这书本中每个人物,无论具名与否,都是千真万确。
作者简介
杨凡
原籍湖南衡山,成长于中、港、台三地,游学于欧美,自幼立志追寻艺术,曾从事美术、音乐、舞蹈、摄影及电影等工作,目前仍然从事创作。
摄影作品:
《少年游》、《西藏行》、《美丽传奇》等。
电影作品:
《少女日记》(1984)
《玫瑰的故事》(1985)
《海上花》(1986)
《意乱情迷》(1987)
《流金岁月》(1988)
《祝福》(1990)
《新同居时代》(1993)
《妖街皇后》(1995)
《美少年之恋》(1998)
《游园惊梦》(2001)
《凤冠情事》(2003)
《桃色》(2004)
《泪王子》(2009)
绘者简介
马明
插图.马明
一九五九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设计学院,曾从事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电影美术指导、摄影师等工作。目前为自由艺术创作者,其陶瓷作品广受收藏家喜爱,其绘画作品亦开始出现于坊间。
推荐序∕冬心缘∕董桥
推荐序∕Baby Baby One More Time∕张敏仪
推荐序∕醉舞狂歌数十年∕林青霞
自序∕我们仍然真挚
Part1杨凡时间Intermission
01岁月流金
02旭和道一号
03火葬明星小丈夫
04东海戏院大学
05一九六四
06玫瑰元琳
07乱世佳人
08杨凡时间
09坎城玫瑰夫人
10何日君再来
11中国人大戏院
12夏威夷人
13比李小龙更早的EWP
14EWP II:蝴蝶与狗
15今夜星光灿烂
16她们的美丽与忧愁
17玫瑰玫瑰我爱我
18美哉!少年
19我的干妈
20再会,亚美利坚
别记∕时尚的日子
Part2花乐月眠Intoxication
01愈夜愈美丽
02巴黎浪族
03香港之家
04花乐月眠
05二太太的月琴
06梅木夫人
07胭脂扣
08太阳下的风景
09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10泪王子
11伤心泪话尽当年
12上海一九四○
13白光
14太阳、星星、月亮、太阳
15流水七八九
16张
后记∕拍卖伊丽莎白泰勒
跋∕古苍梧
图片索引
推荐序
冬心缘
我和杨凡有一段冬心缘。冬心是金农(金寿门),号冬心,干隆年间大画家、大书家、扬州八怪的一怪。杨凡七○年代末向一位四川友人买了金冬心一册花果册,共十开,画枇杷,画西瓜,画竹笋,画菖蒲,画水仙,画古松,佈置幽奇,点染闲冷,真是画评上说的「非复尘世间所」。杨凡让了两开给老先生罗桂祥,自己留了八开。
二○一○年苏富比给杨凡编印的《镜花缘》图录收了这件花果册,我逐开细赏,第七开古松题句最长,一看眼熟:「白苎袍,青丝履,清旦山行松里许。松风为我一扫地,忽作水声吹到耳。耳中生豪但愿如松长,此身落落如松强。试问有钱百万河东客,可买松阴六月凉?」我翻箱一找,找出旧藏一件清代紫檀束腰小笔筒,刻的正是杨凡花果册第七开的古松和长题,连册子里最尾一开署款也刻了:「干隆辛巳秋日七十五叟金农画于广陵客舍」。我高兴了好几天,慢慢也就淡忘,几次碰到杨凡都不记得说。金农笔筒好多年前收进来,沈苇窗先生当年看过说一定是照冬心册页临刻,刻工那么精美,非干嘉高手办不到。沈先生真厉害,一猜猜着了。玩字画可以修炼文采。杨凡文章辨识人事,平易生姿,洞见底蕴,难怪识者赞叹。
底蕴二字如今少人用了,辞书上多说内容详细即是底蕴,不说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也叫底蕴。《新唐书》写魏征,说他「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黄宗羲说观荆川与鹿门论文书,「底蕴已和盘托出」。我少小时候到煮梦庐学做旧诗,老师亦梅先生写<元日怀人诗>,有两句是「最是江州旧司马,十年心事诉琵琶」,坐在籐椅上抽菸的雪翁读了说:「得此二句便好,全诗尽见底蕴!」书斋外面风过处几片枯叶飘落荷塘。我问先生什么叫底蕴?先生笑说:「荷塘水面无端多了几片枯叶,荷塘便也托出些底蕴了!」我好像懂了,其实不懂。五十多年过去,读杨凡文章,我几次想起煮梦庐那天情景,渐渐懂了底蕴。《杨凡时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二十篇文章搭成一道悲欢离合的游廊,偷闲再游一遍,雕栏无事,语燕呢喃,冷不防又飘来几片落叶,窸窣声里多了一层轻愁,晚风依旧习习,故事依旧好看。忘了早年在哪里认识杨凡。也许是戴天晚宴席上,也许是玫瑰夫人下午茶座,清清贵贵的玉堂公子,谈字画,谈舞蹈,谈摄影,谈电影,谈摩耶精舍里的郭小庄。然后看他拍的一些电影,流金岁月里玫瑰开了又谢,桃花谢了又开。然后在拍卖行展览厅看到他珍藏的字画,真是老民国庭院才子的品味,颓废而华美的镜花因缘。难怪斋名叫谪僊馆,八十四叟张大千给他写的匾额称他曼石仁兄:多么五四的名号!杨凡喜欢邵洵美,也喜欢邵夫人盛佩玉写的自传。盛佩玉是盛宣怀的孙女,晚清夕照胡同口款款走进民国华灯摇曳处:「因为看了邵洵美和盛佩玉的事蹟,才知道什么是得失与聚散,才知道应怎样妥当地处理这得失与聚散。」杨凡说。拜会赤地劫后的沈从文,他跟随黄永玉称唿沈先生叫沈叔叔:杨凡显然舍不得书里的边城,也舍不得戏里的翠翠,文章于是写得那么远,也写得那么近。远是远心,旷达深远,唐代杨炯说的玉振金声,笔有余力,远心天授,高兴生知。
近是近思,习知易见者思之,《论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了鑑定文征明署款「文璧」的山水长卷真伪,他到台北中央图书馆翻遍古籍找到这卷真迹的着录,还请江兆申一语定案,一九八五年长卷在纽约苏富比高价卖出,杨凡拍了《玫瑰的故事》。这出山水传奇我听江先生谈天谈过:「杨凡其实眼界不低,真用功!」他说。江先生跟我讲古画,也讲过远心,讲过近思。那天我陪他到古玩街找高古铜印,到了大雅斋二楼,他一个下午买了几十枚珍品,走下斜街,我怕他累了,让他坐在小公园长椅上歇歇脚。夏阳似酒,蝉鸣似梦,我问他石涛他讲石涛,我问他八大他讲八大,晚上一围人吃饭,他悄声说,回台北誊写一册印拓寄给我,裱成册页玩玩。江先生走了好多年了,那册《灵沤馆印拓》平安无恙:「六月一日与董桥兄同在骨董肆中得此,通身绿锈,背有雷文……」。我比杨凡老得多,杨凡比我小不少,我们有缘跟江兆申那一代前辈交往,胸襟从此沾了老岁月一丝清芬,那是福分。杨凡花前月下袖拂笔舞,轻易描绘得出六朝烟水、陶庵灯影,沾染的恰恰是三两鸿儒诗余砚边三巡过后的酒香墨香。更难得的是他在国外游学多年,巴黎、英伦广交雅人逸士,美国各州享尽春花秋月:「但是在那些时尚的后面,我没敢告诉别人的是我自己的徬徨与空虚,自己的无助与无奈,到底,要上一堂怎样的课程?」没有徬徨,没有空虚,没有无助,没有无奈,杨凡其实也成就不了杨凡。我素来知道他不爱应酬。我也不爱应酬。书画展览厅里好几回远远看到他,我都没有过去打扰他。邀他写稿,我也劳烦林道群居间联系。稿子来了,读了,喜欢,我总是只跟道群夸两句。杨凡从前那部精装摄影集我至今偏爱,他送了我一部,我又买过两部分送给北京、台北的文友。
我跟几位谈得来的英国朋友、美国朋友都这样,没事绝不烦来烦去。几十年前我住干德道,杨凡也住那一带,上山下山偶然碰得到。那时候老半山很幽静,我住的三十五号要上几级台阶穿过天井一片花木才是正门,像欧洲小城小宅院。下面一条街是罗便臣道,六○年代我也住过,邻居是林太乙和黎明,林语堂常从台北飞过来盘桓一段日子,说是喜欢半山这一弯老香港。杨凡写的旭和道一号也漂亮,韩素音五○年代听说也住过那边。干德道现在的谪僊馆,我上个月去吃过一顿丰美的晚餐,楼上楼下佈置得很伦敦、很巴黎,杨凡卧室外那幅傅抱石是绝品,一幅够了,比十幅凡品金贵。审美眼光没得学,天生的。林海音从前来香港总要找人带她去放映室补看大陆许多电影,林先生太爱看电影了,她说才华难遇,品味难求,好片子看的是导演的才华和品味,跟写一本好书一样难。杨凡拍电影追求完美。看他写这本新书也看出他还在追求完美,一笔一划勾勒得干净、整齐、考究。这些环节我比他还要偏执,看了《杨凡时间》的装帧,我终于服了。写书卖文忌浮躁、忌浮泛、忌浮漂,下笔还来不及推敲稳妥,不要抛出去丢人,难怪斯文阑珊处,杨凡水袖一拂秋波一荡,三分冷傲点得亮几程字海。前两天台湾一位学长来我家谈天,看到《杨凡时间》:「书衣那么考究,这本书内容好吗?」他问我。我说丰子恺画过一幅春游图,画妈妈姐姐妹妹郊游回来手上都拿着一枝花,题句「折取一枝城里去,教人知道是春深」:「这本书正是那样一枝报春花!」丰子恺画的是桃花,似乎不如我家张大千一枝墨梅清雅,戊子年一九四八除夕在香港画给夫人徐雯波。杨凡跟张家熟,看了难免勾起念想:岁月还是老的好。
《花乐月眠》(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里写徐雯波那篇小品,我读完再读,心中难免浮起一丝人琴之感。张大千不在了,徐雯波也老了,繁华过后,金粉飘零,旧院寥落,难得杨凡忙中不忘飞去台北看看她、陪陪她,桃李春风暖着一杯酒,江湖夜雨守护十年灯,恍惚中老太太兴许才会指望明朝巷口的卖花声。做人如做文,琴台唿酒,阑干拍遍,杨凡静静给予的总是海棠开后燕子再来的欣悦。写完《杨凡时间》再写的《花乐月眠》,笔底牵念的毕竟还是江水的呜咽、浮云的无语。那是生命的恋执,也是艺术的难舍,只有杨凡的阅历和修炼才懂得在笑傲中践诺,在关键里赴约。看人几十年,看书几十年,我看了太多没有根的人,也看了太多没有根的书,愈发省悟根的珍稀,难怪张大千早年一句题画诗说「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有根才有奇。杨凡一手文章胜在一个「奇」字:经历之奇,处事之奇,铺排之奇,取舍之奇,感思之奇,吐属之奇。大千居士视他为奇男子不奇怪,大千居士腕底不少美妇人都归了他也不奇怪。
董桥
推荐序
Baby Baby One More Time
有句话说: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绝不。美丽并不肤浅,美丽不止于皮相。可是文字能够美丽,就不简单了。
张爱玲爱看小报,为的就是今天的副刊吧。后来她在美国大綑大綑收的书报大概就是这些。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律师,只买星期日的《苹果》,只看「苹果树下」,只为董桥。董先生那一炉线香把「苹果树下」一群薰得沉醉,半睡半醒,忽然来了个分花拂柳的杨凡,有如惊梦!那段期间,说是奔走相告并不为过。人人问有没有看杨凡?
这对长期写的朋友好像不公平。可是副刊才俊多年来已成为自己人,大概不介意贪新不厌旧。
电视剧《她从海上来》有一个镜头我喜欢。演胡兰成的赵文瑄躺在椅上第一次看张爱玲,如在今生今世中形容,看着看着就坐起来了。杨凡笔下那些俊男美女,令星期天的油墨也透着花香。
成书之后从头再看,才真正知道,如他所说,是一本有感触的书。一生跑遍世界与电影苦恋。少年时与兄长大吵,没饭吃也要拍电影!在好莱坞做临记,那时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我的电视师傅音乐大师林乐培,今天八十五岁,常常提起当年在好莱坞做临记是多么宝贵的经验。杨凡可真是浸过来的。后来单身匹马走坎城,巧遇孙宝玲和法国电影众生,令人看得津津有味。杨凡偶成此书,是因为惊觉自己已成怀旧文物。的确,要从小看遍中外电影、戏曲,从第一影室走来,对圈中人事熟悉的过来人,才有充分共鸣。
杨凡的笔友日子多令人向往。他第一个取得签名照片的是美国明星约翰盖文。超级美男子。他来港那一年,我到告士打道旧丽的大厦找人带我去取签名。还拍了照片。他很高,我站在他面前像个小孩子。杨凡,找到的话给你看。
唉,如果找到的话。
那时我上中学,为什么和你一样喜欢《Back Street》(芳华虚度)那样冷门的电影?到现在还记得苏珊海华(Susan Hayward)在片末那张脸。
还有,我也见过孙宝玲,去过她那幽魅的余氏古堡,看过一些半懂不懂令人悬念的《迷》的片段。
多少年来,和杨凡擦身而过,谁也不是谁的那一片云,影淡风轻。多少年来,在各自的轨迹上绕着地球转,忽然在一个交会点上发现他已变成一杯醇酒。以前在远处看他的飞扬不羁,现在看见他眼中笔下的慈悲。世路已惯,以前的中场蝴蝶,现在不喜欢多人的聚会。我倒是现在才知道他当年的进取,不是不值得欣赏的。争取到那么多珍贵的时刻,才有今天的宝藏。他明显地非常勤奋,对长者用心。随侍张大千、黄永玉、胡金铨不是人人做得到,想想多难得!我连问何佐芝先生威廉荷顿的轶事都不敢呢!
有个传说,杨凡卖一幅名画拍一部戏。Wow!张婉婷羡慕地话自己只是餐搵餐食(意即月光族)。可是钟楚红早就说导演用的是辛苦钱,肯为他拍特别宣传照。
不管怎样,杨凡和电影的爱情比较华丽。他形态像贵公子,不是贾宝玉,是《源氏物语》的光之君,会舞。
你知道水仙花本来就是美男子。
有没有见过他偶然用手指托腮?还有把那豹皮衬里的黑大衣一扬,转身?
可是你要好好看完这本书。在「别记」那页桃红色调子里,他承认那个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内心徬徨、无奈。才二十多岁自信十足的外表,克服一切走到今天,有几许凄清?
杨凡最近在路上遇到一个摄影师,叫他不要再拍电影,给自己留一些尊严。这大概如利刃穿心。他倒是写下来,还牢记住了,理性地沉寂。
其实那人错了。他大概听说杨凡的题材偏锋、票房惨淡才这样以为。其实有多少人能忠于毕生所爱?只计付出,不计收获,永不言悔?拍那些什么什么大业才有尊严吗?毛尖引用过的中西联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I would rather be a gay,这才是杨凡,他自己的唯美鸳鸯蝴蝶派教主。
杨凡不谈政治,但他隐隐然有些失传已久的庄敬自强因子。不明的话,请看<泪王子>,他为什么会拍?像林夕写<六月飞霜>,硬是不肯改为二月或十月,禁就禁吧。文化人,许多时从小处见真心。
杨凡自序说一路上忘记感谢许多人。真的,那是挥挥衣袖不带云彩的岁月,他是个向前闯的美少年,没有人怪他。陆离不是到今天还偏心你吗?看见你用笔挥出彩霞满天,奼紫嫣红,开心还来不及呢!
只有杨凡能写杨凡。古苍梧正好说了,如杜丽娘自画丹青。有幸不用埋在梅花树下,白白等几年。
柳生们还在等回生呢。多谢邓小宇,杨凡时间只是中场时间。珍芳达七十三岁写的才叫Prime Time!
又要引毛尖的精句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
Baby baby one more time!
张敏仪
推荐序
醉舞狂歌数十年
我是个夜猫子,经常是天亮了才熄灯,熄灯前有时候会接到一通电话,我接起电话也不问对方是谁:「HABADAY早安!」对方一定是个轻柔的男音:「HABADAY 晚安!」然后双方哈哈大笑。HABADAY 是我和他的暗语,这个暗语代表多重意思,好玩、好笑、生气、快乐、可说的、不可说的,都随着说话语气的转变用这个做暗号。暗语的由来是,在爱林未满一岁时,杨凡教她唱生日快乐歌,她因咬字不清,把Happy Birthday 唱成HABADAY ,从此我和杨凡就拿这个做暗语。因为我晚睡晚起,杨凡早睡早起,我睡觉的时间正是他起床的时间,平常找不到适当的时间聊天。有一天天刚亮,他打电话给我,讲了一个鹰与狼的故事,他最爱在电话里跟我讲电影情节:「一位武士和美女相恋,被巫师下毒咒,把武士变成狼,美女变成鹰。武士晚上是人,白天变成狼;美女白天是人,晚上变成鹰,他们两人只有在月亮隐去太阳升起时才能同时变成人,但是只有很短的相聚时间,那部电影是《Ladyhawke 》。」我说:「那你是武士啰。」以后他就经常在月亮隐去太阳升起的时候和我聊天。
认识杨凡是在一九七七年我来香港拍《红楼梦》的时候,《明报周刊》找我拍封面,由杨凡摄影。拍摄当天我穿着一条深蓝紧身牛仔裤,上身不松不紧的白底红色横条POLO 衫。他不声不响从房里拿出一件白底蓝直条大衬衫叫我换上。那是他的衬衫,我拿在手上有点迟疑。那大衬衫罩在我瘦瘦的身上竟然挺洒脱。于是我瞇着眼迎着风扇,一头长发随风飞扬,杨凡顺着音乐节拍轻盈的按着快门。他总是有本事让被拍者感到轻松自然。
二○一一年我写作出书的时候,杨凡还未正式下海,短短的一年里他竟然出了两本书。在他写作之初,有一天和我喝下午茶,他眼睛闪着光,不停的在我身上打转,问这问那,两人离开等电梯的时候,他说,我要写妳。到家没多久,他打电话来兴奋的说已经写了一部分,我要他念给我听,念到一半我说:「杨凡,我哪有那么晚起床。」「啊呀!晚睡晚起是艺术家与美人的特权,何况妳既是艺术家,又是美女中的美女,加多几小时绝不为过啦!」这个杨凡,为了达到目的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你给我提早两个钟头。」「这样子我就不写了。」「不写拉倒。」挂了电话我用简讯传去四个字「猴巴摆媚」?(广东话「好巴闭吗?」意思是「好了不起吗?」)
第二天我和女儿去欧洲渡假,到了巴黎接到他的电话,说《苹果日报》副刊「苹果树下」星期日会刊登他写我的那篇文章。「你怎么没先让我看过,龙应台说的,文章里有涉及到他人的话,应该先让那人过目,征求他同意才好。」「来不及了啦!」我拨个电话给董桥,「董桥,你帮我看看杨凡那篇文章,告诉我这个朋友还值不值得交。」「很好呀,没问题,他很有才情。」
我和杨凡就像童心未泯的孩子,两个人有时吵吵闹闹,很快又和好如初。杨凡是个有心人,知道我开始看书了,就送我一个放书本的木架子,让我看书的时候不用手持厚重的书。知道我想写作了,就送我厚厚的稿纸,他说:「我知道妳还有很多话想说,妳就透过这小方块把它写出来吧!」
欧洲回来,看了他写我的那篇<今夜星光灿烂>,反而被他最后一段打动,那段写的是他自己:「回顾我的一生,不学无术,凭着自己的小聪明,闯荡江湖。适逢幸运,薄得名利,花甲之年,本应罢手,以享天年。然而因缘际遇,把握机会,将自己的经历做个回忆。..因为性格刚烈自私,是处不多,如此长篇道来,只希望读者看到走过的路和交往的友人情谊,得到某些启示。」还真有曹雪芹feel。其实,杨凡才真正的有话要说。他一身传奇,透过《杨凡电影时间》里一篇篇动人有趣的故事,除了描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名人轶事,也把自己璀璨的一生勾勒得有声有色。
杨凡对画很有鑑赏力,手上的每一张画都价值连城,十五年前他送了几幅画给法国博物馆,只记得有一幅是张大千的六呎青绿泼彩<湘夫人>,还有一幅是明朝画家唐寅的<抱琴归去图>,其他的我就不记得了,但肯定张张都是精品。法国政府颁发骑士奖章给他,我刚好也在巴黎,就一起去出席盛会。他穿着一套深色丝绒西装,胸口配上红宝石胸针,内衬粉紫衬衫,领口打着丝绒领结,活脱脱一个小王子。在法国总统宣读杨凡对法国文化上的贡献时,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心想,这个总统一定没想到,眼前这位小王子,几十年前因为在香榭丽舍大道上跳中国民族舞蹈被法国警察抓去关了一夜的事。
最近杨凡卖了几幅画,变成大富翁,他打电话跟我说:「有一件事妳听了一定很高兴。」我以为他要告诉我他的画卖了多少钱。「我不拍戏了。」我听了真的很高兴:「恭喜你啊杨凡。从此不用为你操心了。」
他倒真的说到做到,收拾行囊到处旅游,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这会儿他正在巴黎给《壹周刊》写文章。我在电话里说了许多赞美的话,说他能够真正的做到「潇洒」两个字,不简单,简直可以媲美庄子了。他被我夸得正不知说什么好的时候, 我说:「不过,你有一个缺点。」他屏住唿吸。「记仇!」我连珠炮式的发表言论:「你真够狠的,就因为我怪你未经我同意,把我、你和法国总统颁发骑士奖章拍的照片,刊登在苏富比的拍卖书上,你的《花乐月眠》里,就一张我的照片都不放。」说完我们两个哈哈哈哈……,笑个不停。他说:「青霞,妳一定要把这一段写下来。」
林青霞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自序
我们仍然真挚
这是一本偶然诞生的书。
多年不曾动笔, 二○一一年三月香港电影节放映拙作《流金岁月》修复版,邀稿。于是为文千来字。影节编辑来邮,只能节录文字数百,惟恐不敬,请见谅。于是拿着篇不长不短的千字文,不知如何是好。适逢影片上映在即,门票尚余八成,于是添加数百字,厚颜交付「苹果树下」,冀望登载,博求宣传之效。孰知奸计得逞,上座「激增」。
为文见报,喜悦之情不在话下。于是第二周再蛇一篇<旭和道一号>,并附上电影剧照一张。编辑传来董桥先生言,来文照刊,然照片稍具娱乐版。奸计已破,立即恳请楼上画家马明先生赶绘插图,再博宣传。也算是影片放映前的自我推广。
影片圆满放映完毕,与观众对话交流之时,方知时至今日盛行「共同回忆」,而自己已成一怀旧物品。于是胆敢将自己恋爱的一生,呈献读者,冀望耐心聆听。对不起,别误解,是与电影恋爱的一生。
电影启发了我的童年,丰富了我的一生。其实每个人的故事都同样: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有些人对不起你,有些人你对不起,有的多些,有些少点,结局虽说大有分别,其实想通还是一样。
于是我勇敢的写,某些感恩,泰半忏悔,并非寻求原谅或认同,只是客观地把这一生的情信拿出来与众共享,希望这段看似缠绵却无可厚非的爱情,仍然真挚。
是的,希望我们仍然真挚。
因此这书本中每个人物,无论具名与否,都是千真万确。起码在我浮沉的记忆中如此这般。有时想去追寻某些的样貌,却怎样也拼凑不来。像是古亭国小的谢蜜老师,她并没做过任何令我毕生难忘的事,但是却终生记得她的姓与名,因为她是我第一位老师。圣保罗的熊凤婵老师,则由于她的冷艳与从无重复的旗袍,再加上认真的教学态度,只要闭上眼睑,她的相貌立即浮现。又是不久前,在马路上经过一位坐轮椅的女士,似曾相识,我转回借问:「妳是陈清梅老师?」她慈祥地说:「是的,但是你要告诉我你的名字,我现在记不得样子。」我报上本名杨曼石,她说,「你现在是有名的导演。」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在这繁忙现实的物质社会,居然还有春风化雨的感觉。
这些人与物,都不曾在相簿中留下写真,抑或是在岁月转移中遗失。想起自己也还曾是为他人摄真乞食之人,怎会对照片的保存如此忽视?毕竟因为自己拍摄名人明星,再加上一些天生的交际本能,才有今天《杨凡电影时间》的出现。不珍惜就是忘本。
于是想找寻第一张付印海报的照片,那是一九六七年卢景文在香港大会堂的「歌剧选曲」,捎了个伊媚儿给卢老师,他说事隔多年,有些难度。于是想到照片的主角江桦女士,年轻音乐才俊高小弟,神通广大,不消一句钟,马上联络,原来几乎半个世纪之后,她还是在香港莘莘教学。到九龙城见到江老师,完全看不出她已年逾八十,身型高挑,步伐轻盈,谈话间,对人生的宽容与感恩尽显在美丽的嗓音间。她送了一本自己的故事《江桦唱情歌》,朴素的文字与印刷,完全上海闺秀风格大家,再附加音乐上的超然造诣,本应像玛丽亚卡拉丝(Maria Callas)般母仪天下,然而在这快递的社会,仍然如此淡定。感谢她借出当年的照片,忽然愧疚自己这本浮华回忆,微不足道。
的而且确,我的一生散漫不羁,零乱不堪,组织能力一如影评道诉我的电影剧本。许多稿件或照片都相继失散,曾嘲笑若谁人写我则自寻烦恼,孰知今日杨凡写杨凡,某些存在记忆的影像,则需四处张罗,除了感谢江桦老师、胡燕妮小姐、泰迪罗宾先生提供我失传的照片,更加感谢「国际摄影」高仲奇先生,他的林黛与李丽华确实丰富了许多人的想像,至于欧美的Eric Boman 、Willie Christi ,以及长住英国的Chiu ,不只提供照片,更亲诉自己一生尚未为人所知的恋情。特别感谢古老师与迈克先生和皇姐(黄鸿端女士)在初稿及定版期间不厌其烦为文校对。
一件事能从开始到完成,是靠着许多人的善意与支持。更加感谢董桥先生、张大姐、林美人的序。感谢「苹果树下」。感谢出版社的诸位同仁,以及读过我文章的朋友,你们才是我最大的动力与支持。套用田纳西维廉斯在《慾望街车》对白,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最后,我希望这是一本还有点感触的书。
杨凡
二○一三年四月六日重整于香港干德道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杨凡电影时间》,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电影盛宴,而杨凡导演就是那位最棒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他精彩的电影世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上来就给你灌输一大堆电影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情感的笔触,把你慢慢引入。他就像在跟你分享他的一些私房故事,那些关于电影的、关于生活的、关于人生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笔下的那些电影,不再是单纯的“作品”,而是承载了他当时的心情、思考,甚至是某种生活态度。他会细致地描述拍摄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充满了导演的巧思和坚持。他讲述的那些关于演员的趣事,关于创作的挑战,都让我觉得电影的背后,是如此复杂而又迷人的过程。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杨凡导演身上那种对“美”的执着追求。他不仅仅是在追求镜头语言的美,更是在追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会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人物的情感,去刻画场景的氛围,这些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温度、有情怀的人。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尤为生动,充满了独立、坚韧,又带着一丝柔情,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多样魅力。 而且,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原来是这样”的顿悟。他会分享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对人性的一些洞察,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与某部电影相关,但却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电影的内核。他用电影这个载体,去探讨更广泛的人生议题,去引发读者的思考。 总而言之,《杨凡电影时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电影的好奇心,更让我看到了一个电影人的情怀和坚持。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也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非常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电影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力量。它就像是一部电影,有笑有泪,有思考,有回味,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我一直相信,好的故事,总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触动人心。而《杨凡电影时间》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打动我的故事集。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种“我必须了解电影”的压力,而是以一种非常舒服、自然的姿态,把我带入了杨凡导演的创作世界。他的文字,就像电影画面一样,有着很强的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他笔下的人物的情感,体验着他所描绘的场景。 我特别喜欢他谈论到电影中的一些经典片段,他会从导演的角度,去解析这些片段的构思,去揭示这些画面背后的故事。这些内容,让我对那些熟悉的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仿佛能够看到,在镜头背后,导演是如何一遍遍地打磨,如何去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这种幕后的故事,总是充满了魔力,让我对电影本身,也多了一份敬意。 除了对电影的解读,这本书更让我感受到的是杨凡导演对生活的热爱。他不仅仅是把电影当成工作,更是把电影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他对周遭世界的观察,他对人情世故的体悟,都融入到了他的创作之中。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有的是他曾经合作过的演员,有的是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人,每一个人物,他都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他对“传承”的看重。他会提到很多前辈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和对行业的热爱,让我感到非常钦佩。他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埋头苦干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愿意分享、愿意传承的匠人。 总的来说,《杨凡电影时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电影导演的内心世界,也让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它是一本让我开阔眼界、丰富内涵的书,也是一本让我感受到温暖、充满力量的书。我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它就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一位艺术家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老实说,我对电影的了解一直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很少去深究导演的思路或者创作背后的故事。但是,《杨凡电影时间》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也不是流水账式的自传,而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杨凡导演,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跟你聊起他那些年拍过的电影,以及电影背后的人生百态。 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拍摄过程中的趣事和挑战。他会提到一些小细节,比如某个场景的灵感是怎么来的,某个演员是如何被他“说服”来出演某个角色的,或者是在某个困难时期,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原来伟大的电影作品背后,也有着如此接地气、充满人情味的一面。他笔下的那些演员,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普通人。 更让我觉得难得的是,杨凡导演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过多地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更多地分享了他对电影、对艺术、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他会谈论到他对美学的理解,他对人性善恶的看法,以及他对社会变迁的感受。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与某一部电影挂钩,却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创作的初衷和他的电影风格。他就像是一个哲学家,用电影作为载体,来探讨更深层的人生意义。 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些章节时,停下来回味。他描述的某些情景,会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的经历,那些相似的情感,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共鸣。而且,他写得很细腻,对人物的心理描绘,对情感的捕捉,都非常到位。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他描写的不仅仅是电影中的人物,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缩影。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本老相册里翻阅,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回忆,一段情感。而杨凡导演,就是那个为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人。他用一种非常温暖、真诚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电影人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强烈推荐给大家,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对生活充满好奇的读者,总是喜欢在书中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故事。最近读到一本叫做《杨凡电影时间》的书,说是书,其实更像是杨凡导演的人生片段、创作心路历程的集合。虽然我不是电影科班出身,对电影制作的细节也不是特别了解,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带我走进了杨凡导演的电影世界。 从一开始,我就被他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所吸引。他描绘的场景,无论是香港的老街巷还是异域的风情,都仿佛历历在目。更让我着迷的是,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将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喜悦,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变成了那个坐在镜头后面,一丝不苟地打磨每一个镜头的导演;又或者,我是那个在荧幕前,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或哭或笑的观众。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以及那些影响了他创作的各种人事物。他谈论到他眼中的美,他对演员的调教,他对故事的理解,还有他对整个电影工业的看法。我特别喜欢他谈论电影中的女性角色,那些或坚强、或柔弱、或独立、或依恋的女性形象,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他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多面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与欣赏。 读《杨凡电影时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坚持梦想的书。杨凡导演身上那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敏感,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杨凡电影时间》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拥抱那些曾经的遗憾,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总之,《杨凡电影时间》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内心,也给了我很多关于生活和创作的启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电影、热爱生活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力量。它不只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它更是“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的书,用他独特的视角,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百态,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生命的温度。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是个对艺术类书籍有点敬而远之的读者,总觉得会过于专业,离我的生活太远。然而,《杨凡电影时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电影评论集,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用电影看世界”的散文。杨凡导演的文字,没有那些晦涩的术语,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我的心田。 我最欣赏的是,他能够把看似遥远的电影世界,拉得很近,很亲切。他会分享一些拍摄中的幕后花絮,那些我从未想过的细节,让我觉得电影制作原来是这么一门充满智慧和艺术的学问。他还会谈论到他对角色的塑造,他对剧情的编排,以及他对镜头语言的运用,这些内容,他都用一种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是他对“美”的解读。他不仅仅是在谈论电影中的视觉美,更是在谈论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人文的关怀,他对人生情感的细腻捕捉,都体现在他的字里行间。我感觉,他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导演,更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他用他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他的心去感受美,再用他的笔触去描绘美。 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能引发我很多思考。他谈论到他对人生的一些感悟,他对社会现象的一些观察,这些内容,常常让我停下来,反复咀嚼。他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思考一些我平时忽略的问题。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他引导我去看、去想、去感受。 总而言之,《杨凡电影时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电影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无限可能。它让我明白,原来艺术并不遥远,美也无处不在。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热情,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如果你也想从书中获得一些触动,一些启发,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