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解说当代主要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的内涵与方法。全书分为「理论篇」与「批评篇」,共18章。「理论篇」首先述及写实主义与形式主义两大传统流派,随后探讨「作者论」、「符号学」、「结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叙事学」等理论。「批评篇」分别就影像作品(油画、照相)、纪录片、广告片、银幕英雄、女性形象、科技演进、技术表现、叙事元素、美学运动、类型与风格等电影议题进行分析与解构。读者可以依循批评篇的论述方法,对其他当代之重要作品提出有观点的批评与解析。
本书最后附有「电影片名索引」(filmography)。读者可以针对本书所提及之电影片再以相关电影网站为工具进行衍生阅读。本书写作之学术规格严谨,然而行文措辞之风格却平易近人、饶富文彩。截至2012年2月,作者刘立行教授已在大学专职从事电影学术研究20年;其所撰写的《当代电影理论与批评》之知识论(epistemology)价值,应为此类书籍之翘楚。
作者简介
刘立行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文传播系所教授
学历
美国犹他大学艺术硕士(MFA, Department of Film Studies, University of Utah)
美国杨百翰大学哲学博士(Ph. D., College of Fine Art and Communication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经历(与影视相关之社会服务)
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
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委员
金马奖执委会执行委员
中华民国影剧协会常务理事
行政院国发基金派驻光点电影公司监察人
台湾有线视讯宽频网路发展协进会秘书长
新北市政府有线电视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节目自律委员会委员
民间全民电视公司节目自律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视公司伦理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推广协会秘书长
台湾影视产业发展协进会理事长
影视专书
《国家电影制度》(2009)、《电影文化与产业》(2012)、《当代电影理论与批评》(2013)
自序
第1章 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
第2章 作者论
第3章 电影符号学
第4章 结构主义与神话学
第5章 女性主义
第6章 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第7章 精神分析
第8章 叙事理论
第9章 影像接收之视觉心理初探
第10章 电影科技演进之历史解说
第11章 电影技术美学评析
第12章 电影叙事元素之结构与解构
第13章 电影美学运动及其赏析
第14章 类型电影批评
第15章 电影美学风格评述
第16章 女性银幕形象总览
第17章 剖析电影中的荒谬、虚无之存在主义哲学
第18章 广告影像的符号与消费分析
参考书目
电影片名索引
第一章 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
第一节 背景
电影形式主义(formalism)与写实主义(realism)理论的两种思潮,主要产生于对电影原本性质问题的不同看法。前者认为,电影以其本身造型艺术的操作能力(plastic manipulation)(包括剪接在内的各种艺术手段),应制造出有别于日常生活的视觉艺术加工品(artifact)。后者则争论,电影应着重它本来就具备的纪录能力,将外在事物和日常生活尽可能翔实地呈现在银幕上。
自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许多形式主义理论家都论述到,是艺术家决定一部电影的制作完成,而不是做为电影素材的现实世界来完成一部电影。因此,艺术家应该用选择焦距、摄影构图、灯光剪接等方式来成就电影的视觉艺术效果。唯有如此来操作电影的材料,电影才能成为艺术。很显然,这种思潮把电影做为一种艺术所强调的各项技术,提升到了一个美学的层次。这对于想运用电影媒介来说故事的人,有着莫大的启迪作用。
1951年,法国《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ema)刊物的建立,开启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论述。此刊物的主要推动者安德列‧巴赞(Andre Bazin, 1918— 1958)对电影做为一种媒介的本性则有另一番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强调,电影工作者应该运用一些写实的手法来捕捉镜头前的整个真实世界。也就是说,电影画面要完整呈现真实世界般的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temporal-spatial continuum)。因此,巴赞标榜「深焦摄影」(deep-focus)以及「场面调度」(mise-en-scene)等写实主义的电影摄制方式。
巴赞及其追随者相信,电影的能力在于它能捕捉外在现实,而电影摄影机将外在现实记录起来,就会使观众感受到比平常肉眼所及的更多意义。这项对于电影能力或本性的理解与维护,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初期。
写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念一直有广泛的影响。然而更早期流行的是电影的形式主义。苏联电影工作者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 1893—1953)和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1898—1948)二人有关蒙太奇(montage)的论述可以做为阐明电影形式主义的代表。
第二节 普多夫金论蒙太奇
「蒙太奇」一辞原为法语,有建构、编辑的意思。一般来说,电影的蒙太奇就是指电影剪接的艺术。1920年代末,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对电影剪接的艺术做了许多理论性的阐述。蒙太奇这个概念也因此掺杂了许多特定意义。
普多夫金在其1928年被翻译成英文的《电影技术》(Film Technique)一书中,将电影剪接的操作手段分为下列三种(见Pudovkin, 2008)。
這本《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實在是太精彩了!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獨立電影圈的影迷,我常常覺得,我們雖然有許多優秀的創作者,但對於理論的討論,卻似乎總是有點停滯不前。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像及時雨,為我們注入了一股新的學術活水。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當代電影理論時,那種既有宏觀視野,又不失微觀洞察力的寫作風格。書中探討的許多議題,像是媒體生態的變遷、數位科技對影像的影響、全球化下的文化認同等等,都是我們這個時代電影藝術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我們台灣電影產業正在經歷的。作者能夠將這些複雜的議題,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出來,並且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這點非常難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後電影」概念的闡釋,以及與當代數位影像製作的連結,讓我獲益匪淺。我過去觀看許多實驗性強的影片,總覺得有些難以捉摸,但透過書中的分析,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影像背後的思維,是如此的前衛且具有前瞻性。這也讓我對未來電影的發展,有了更清晰的想像,並且開始思考,台灣的獨立電影,該如何在這個新的影像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聲音。 此外,這本書的論述邏輯非常嚴謹,而且引用的文獻資料相當豐富。雖然是理論書,但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滿了思想的辯論和觀點的碰撞。我尤其喜歡書中探討觀眾參與、粉絲文化等議題時,所提出的見解,這與我平日在參與一些電影放映會、影展時的觀察,有著高度的契合。它讓我明白,電影不再只是單向的傳達,而是與觀眾之間,進行著一場持續不斷的對話。 總之,這本《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絕對是我近幾年來閱讀過的,最具啟發性、最能引發思考的電影學術著作。它不僅提升了我對電影理論的理解,更讓我對台灣電影的未來,充滿了更深刻的期待和信心。這本書,絕對是每個關心電影發展的台灣讀者,都應該擁有的寶貴資源。
评分這本《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的出現,對我這種一直在電影學術圈外徘徊,又渴望能跟上時代思潮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道及時雨。過去翻閱一些電影理論的入門書,常常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像是被塞了一堆專有名詞,卻抓不到核心。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用了非常扎實且有條理的方式,將複雜的電影理論脈絡梳理得清晰明朗,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緊扣著「當代」這個關鍵字,介紹了許多近年來學界關注的議題和觀點。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電影批評、後殖民電影理論等重要論述時,所採用的方法。他並沒有將這些理論視為遙不可及的學術象牙塔,而是透過實際的電影文本分析,讓讀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這些理論的生命力。像是書中對某些特定國家(例如韓國、日本)近期電影的案例分析,就讓我印象深刻,他能夠將理論的視角,精準地投射在那些我熟悉的作品上,進而揭示出作品更深層的意涵。這讓我理解到,電影理論並非只是學術遊戲,而是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世界、理解社會的有力工具。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也相當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學術討論中的開放性。我個人覺得,作者在組織段落和銜接論點的時候,展現了很高的技巧,讓閱讀過程不會感到突兀或跳躍。而且,書中對於不同理論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啟發或辯駁,也有相當細膩的描寫。這使得我在閱讀時,能夠更全面地掌握當代電影理論的發展樣貌,而不是零散地認識幾個理論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視角,讓我們反思台灣電影的發展。書中雖然沒有直接點名台灣電影,但裡面探討的許多理論,都可以應用在我們自身的創作和評論上。我常常在讀完某個章節後,就會忍不住聯想到近期幾部台灣電影,思考它們在這些理論框架下,呈現出了什麼樣的特質,又可能面臨哪些挑戰。這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學術上的啟發,更是一種對本土文化的審視和思考。 總體而言,《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是一本兼具深度和廣度的著作。它不只適合電影學系的學生,也絕對是所有對電影抱有深度好奇心的觀眾的必讀之選。它讓我明白,電影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社會科學,是一面映照現實的鏡子。這本書,無疑為我在電影的探索之路上,點亮了一盞明燈。
评分這本《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真的太令人驚喜了!身為一個常跑電影院、並且喜歡在看完電影後,跟朋友討論劇情和細節的台灣影迷,我一直渴望能有更系統性的知識,來支持我的觀影感受。這本書,正是為我這樣的讀者而準備的。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所展現的細膩與溫柔。他並沒有把電影理論寫得像是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了人文關懷與對電影的熱愛。書中在探討「再現」與「性別」等議題時,並沒有流於空泛的理論建構,而是透過具體的電影片段、甚至是演員的表演細節來進行分析,這讓我覺得,這些理論離我們的生活非常近,也與我們所關注的社會現象息息相關。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詮釋學」與「讀者反應理論」的討論,這部分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總認為,電影一旦上映,導演的意圖就已經完成了,而觀眾的解讀只是一個附加的過程。但書中卻強調,觀眾才是電影意義的最終建構者,每一個觀眾的獨特經驗,都能為電影注入新的生命。這讓我對自己的觀影行為,有了更深的肯定,也讓我更樂於與他人分享我的觀影心得,因為我知道,每一個不同的視角,都可能激盪出更豐富的理解。 此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相當吸引人。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藝的氣息。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反而像是在跟一位對電影充滿熱情的智者對話。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提出不同觀點時,所使用的譬喻和聯想,讓原本可能複雜的理論,瞬間變得圖像化、情境化,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這本書,真的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有「原來如此」的讚嘆。 總的來說,《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是一本充滿啟發性的電影讀物。它不僅拓展了我對電影的學術視野,更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作為一個觀眾的角色。這本書,絕對是所有想要更深入理解電影、並在這個基礎上與世界進行更多對話的台灣讀者,不可錯過的最佳選擇。
评分天啊,這本《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簡直是打開了我觀影的新世界!我向來對電影充滿熱情,但總覺得自己的理解停留在比較表層的「好不好看」的階段。這本書的出現,就像為我量身打造的一把鑰匙,讓我得以一窺電影背後更為深邃的學術殿堂。 我非常喜歡作者在分析不同電影理論時,所採用的那種「由近及遠」的導引方式。他不是一上來就丟給你一堆艱澀的名詞,而是從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電影現象出發,慢慢引導你進入理論的脈絡。例如,書中在探討「符號學」時,就以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廣告、標誌等例子作為鋪墊,然後再將這些概念延伸到電影文本的分析。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我在學習過程中,幾乎感受不到任何壓力,反而充滿了探索的樂趣。 而且,這本書的案例選擇也相當多元,並且涵蓋了不同國家和不同類型的電影。從經典的藝術電影,到商業大片,甚至是一些非主流的紀錄片,書中都有涉及。這讓我知道,電影理論並非只適用於某一種特定類型的電影,而是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分析,它點出了許多我過去觀影時,雖然有感覺到,但卻無法言說的「破碎感」、「拼貼感」,原來都是理論所能解釋的。 這本書的編排也極具巧思。每一個理論的介紹,都有清晰的子標題,方便我隨時查找。而且,書中還穿插了一些「思考題」,引導讀者在閱讀完理論後,能夠主動去思考、去連結。這大大增強了閱讀的主動性,讓我不只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能夠 actively 地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我常常會在寫下一些心得筆記,或是與朋友討論時,不自覺地就會引用書中的概念,這感覺真的棒極了。 我認為,《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是一本非常適合台灣讀者閱讀的入門級理論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電影,更能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批判分析的能力。現在,我再觀看任何一部電影,都能從中看到更多層次的意義,這種觀影體驗的提升,真的是無價的。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推薦給所有同樣熱愛電影的朋友了!
评分哇,拿到這本《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真的有種挖到寶的感覺!身為一個對電影不只是看爽片、還想深入了解背後邏輯的台灣影迷,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福音。我平常看電影,常常會被某些鏡頭調度、敘事手法或是情節安排吸引,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無法更精準地說出「為什麼」。這本書的出現,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一步步拆解這些影像的魔力。 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不同理論時,並沒有只是枯燥地羅列名詞或學派,而是透過大量貼近生活、甚至是我很熟悉的台灣電影案例來闡釋。例如,在講到精神分析理論時,書中竟然連結到某部國片裡角色的潛意識衝突,還有探討父權壓抑時,也巧妙地融入了某個經典台灣家庭倫理片的場景,這讓原本可能有點遙不可及的學術概念,瞬間變得生動且富有共鳴。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就會自動浮現那些畫面,然後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種「學以致用」的感覺,真的太棒了。 而且,這本書的編排也很貼心。每一章的架構都很清晰,有理論的介紹、歷史脈絡的梳理,更有實際的案例分析。就算是電影理論的初學者,也能循序漸進地讀懂。書中也提供了很多延伸閱讀的建議,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再往更深的領域去探索。我特別喜歡它在書末附上的「關鍵詞索引」,以後想複習或是查找特定概念時,都能快速找到對應的頁數,超級實用! 最讓我驚豔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台灣味」。不會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過於歐化或是艱澀難懂。作者在翻譯和遣詞用字上,都讓人感覺很親切,讀起來很順暢。像是有些關於美學的討論,也融入了我們台灣在地對藝術的理解和觀感,這讓我在閱讀時,有一種被理解、被照顧的溫暖感受。這本書真的不只是一本理論書,更像是我們台灣影迷社群共同孕育出來的智慧結晶。 總之,《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二版)》是我近期看過最值得推薦的電影書籍。它不僅拓展了我對電影的認識,更提升了我觀影的層次。現在,我再看電影時,腦海中不再只是單純地跟著劇情走,而是開始會去思考導演的意圖、攝影機的角度、剪輯的節奏,甚至是觀眾的反應。這本書真的讓我對電影產生了全新的視角,也讓我更有信心去分享和討論我對電影的看法。非常感謝作者為我們帶來這麼棒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