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in the future now…
是不是所有沉积在过往时间中的不起眼的小事件
都是指向虚无未来的某种符号?
台北,南阳街,「南方小羊牧场」,所有来这里补习的人,期许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爱情好飘渺,青春好寂寞,还没有变什么样的人之前,似乎什么都不是。「南方小羊牧场」更大的范围来说,它是台北生活的隐喻,从此出发开始进行时间及空间的旅行。
侯季然拍的,都是自己「写」出来的电影,主题多以城市记忆与爱情相关,他的出生地台北,一直是创作灵感的出发及抵达。
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沿途的备忘录总是太少,故名:《太少的备忘录》, 本书为侯季然第一本文字创作集,集结自由副刊「藏书票」及台湾电影笔记网站「我口袋里的电影」专栏作品等四十余篇,并收录《南方小羊牧场》、《有一天》、《我的747》电影故事。
作者简介
侯季然
电影导演、作家。出生于台北市,世新印刷摄影科,政大广电研究所毕业。热爱睡觉、YouTube和路边摊,曾被算命师预言一辈子离不开台北盆地。电影作品有《我的747》、《有一天》、《小夜曲》、《南方小羊牧场》……等。《太少的备忘录》为其第一本书。
推荐序 卢非易
推荐序 孙梓评
这个城市
37路通往童年
抽屉里的兔子
东区旧事
一个小孩的圣经
那天下午的草坪
林青霞与美好的七○年代
寂寞的场所
我的747
走失书本的城市
给恋人的简讯:我真的很爱你
南方小羊牧场
购物车男孩:电影故事
蜕变
蝉
诗人先走一步
微凉早晨的回忆
生活在远方
车阵里的幻觉-《蓝色大门》
黄昏天色近宝蓝的时候
很久很久以后
传奇
Seiko-tube
冬之猫
水上回光
住宅区的恐怖:看山下敦弘
电梯怪谈
城市人的乡村
小城故事
第四格
钻石瞳孔
罗曼史
家明与玫瑰
所有的,所有的,镜子里的爱丽丝—看《爱丽丝的镜子》
推理小说之必要
继续堕落
台湾黑电影
小.电.影.主.义
故事的故事的故事的……
那个城市
You are in the future now ~ 东京笔记本 ~
谨贺新年
OPEN 12:00 – 28:00
恍惚的甜蜜
窗上的雾气
巴黎的椅子
彩虹
毕尔包
有一天 有一天......
牧羊人之梦
诗诗诗
巴黎屋檐下
从大题目中逃脱的《珈琲时光》
京都沉睡日夜
大坂幽灵人间
美好的年代,孤独的人----岩井俊二谈他的年轻时代
如果在台风夜,一个旅人
沙漠里的小男孩—关于《痞子逛沙漠》
我口袋里的银匙
悄悄告诉「祂」:阿莫多瓦的女神进化论
单人飞行
后记
序
此曾在:阅读侯季然《太少的备忘录》
一路跟踪《太少的备忘录》里出现的文本:中国童话、《红楼梦》、《蝉》、《听风的歌》、《古都》、张爱玲传记、《荒人手记》、《看海的日子》、《一生中的一週时光》、《白河夜船》、《忧郁的热带》……几乎与我昔日的书架押韵,那么,应该可以合理揣度,罗兰.巴特探讨摄影的《明室》,也曾寄居他的房间?
罗兰.巴特说,「我绝不能否认相片中有个东西曾在那儿,且已包含两个相结的立场:真实与过去。」
真实与过去。所谓备忘,大抵是誊抄真实发生之事,那事情并且已经过去了。倘若摄影借由一帧照片,说明了「此曾在」,照片且随即成为「诠释的停顿」——那么,透过书写挪使镜头转向「盲域」,或诠释出照片∕事件所给予的「刺点」,应该就是懂拍漂亮照片、能导演动人电影的侯季然,还愿意埋首以文字创作的理由吧。
收录在书里的篇章,有童年旧事如〈37路通往童年〉或〈一个小孩的圣经〉;启蒙片刻如〈抽屉里的兔子〉或〈微凉早晨的回忆〉;青春素描如〈寂寞的场所〉或〈蜕变〉;追忆逝者如〈东区旧事〉或〈传奇〉、城市思索(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阅读笔记(读许多书,当然,也读电影)……
也许因某一类体质相近,常边读着,内心的馅就被他的文字踏凹。彷彿我也曾搭上那辆公车,偷窥青春期的他在无以名状的失落里蚀溶;或曾在京都投宿同一家旅店,听懂了邻房的陌生人,何以枕边有落叶堆叠:「在有你陪伴的睡眠里,但愿我们不会承受不了彼此的寂寞。」
最使我惊艳者,比方〈东区旧事〉借地景拼凑父亲工作轨迹,充满音乐性,甚至漾出微量黑色幽默,追忆的却是「曾在此」的亡父。如今不在,但「此曾在」,消失的摊位与店面,街道绽放的表情,被好记性的侯季然凝视,在饱含魅力的文字中重现。那些看似淡然的说话,没有声嘶力竭的吶喊,或夸张的舞台动作,就像另一篇写密友早逝的〈传奇〉,只是好诚实写出遭遇突然的死,种种内心运动,而最末,竟那样节制地收束。
诚实,一是尽可能还原画面,如同日文汉字指涉摄影时所用的「写真」;另外则是警醒安排文字,不让过度满溢的抒情或陈腔控制书写者自己。魅力之所从来,还包括掘凿自我的深度,像所有秀异写作者所愿意慷慨的坦白,在侧写野百合世代的〈继续堕落〉,我也读到类似质地:有人在广场上静坐抗议,有人在小包厢里对着萤幕上的偶像手淫。避免被大论述的暴力网捕获,侯季然用他独有的视角,举重若轻跳远,使真实显影,揭穿那些无礼与软弱……这似乎也唿应罗兰.巴特用语:「即是此」。
同样使我目光流连不去的,还有与爱情相关的几篇,比方〈水上回光〉,以三段式结构倒述一段祕恋,准确而美丽的字眼,读着时会忍不住屏住唿吸,读完后会想要占为己有:如何能这样透明又野蛮地说破感情里两造相互豢养时,体内所蓄积而至淹满而至无路可出的孤独?如何能消耗聪明耽溺世故亦别无选择,接受话语的徒劳,爱的徒劳,而甘愿获赠形而上的拘禁?
此书时间轴横跨七○、八○、九○年代,甚至跨越新世纪十年,不免也好奇,侯季然如何从倥偬生活中淘洗出这些,成为「太少的」备忘录?书写虽使照片所不能至的盲域现形,我终究贪心地想像:在他紧凑无暇的拍片行程中,还有多少故事,来不及备忘?也因此,筛留在书中的,更显贵重了。
《明室》中文版封面由安德烈.柯特兹拍摄的巴黎少年,将一只刚出生的刍犬贴近脸颊,面对镜头彷彿警戒着什么的神情,罗兰.巴特如此註脚:「他那忧伤,心疼,害怕的眼睛注视着镜头:多么教人心碎而怜惜的凝思!事实上,他什么也没注视,只将他的爱心与惧怕守持心中:注视,即是如此。」
知道这世界的锐利,因此懂得惧怕;不放弃珍重的价值,所以仍愿将爱注入——被侯季然注视的「此曾在」,总让我想起那少年的脸。
孙梓评
《太少的备忘录》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地读完的。它的魅力在于一种“留白”的艺术,作者似乎总是留下一部分情节,让读者自行去想象和填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成长”的描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蜕变,而是无数个微小的瞬间累积而成,每一个“备忘录”都承载着一段成长的印记。书中有些段落,读起来会让你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曾经的青涩和懵懂;而有些段落,又会让你感到一丝心酸,因为你看到了那些不愿提及的伤痛和遗憾。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去“教育”读者,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呈现了一种生活切片,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奈。它是一本让你在阅读时,感受到共鸣,在阅读后,有所思考的书。
评分刚翻开《太少的备忘录》,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本类似日记体的小说,记录生活点滴。没想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线索,让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跳跃,但这种跳跃一点都不突兀,反而像是在拼凑一幅残缺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带着特定的情感和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记忆”的探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经历而变形、模糊,甚至被选择性地遗忘。书中有些情节,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试图捕捉主角在回忆时的那种恍惚感,那种明明亲身经历过,却又感觉像是别人的故事般的疏离。这种“备忘录”的呈现方式,既是一种叙事技巧,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可能只是我们大脑加工后的产物。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感非常强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过往,也让我对“记录”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名《太少的备忘录》就勾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总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些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主角不小心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读完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还要深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时,那种纠结、迷茫,甚至一丝丝的悔意,都写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选择”的篇章,它不仅仅是关于大是大非的抉择,更多的是生活中小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如何一步步堆叠,最终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书中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对照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记得所有的事情,但其实,真正重要的、触动灵魂的,可能就藏在那“太少”的备忘录里,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过往的影子,也看到了那些未曾言说的遗憾。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停下来,好好审视自己人生的书。
评分阅读《太少的备忘录》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迷宫探险。你以为已经找到了出口,结果又回到了原点,但每一次的“回到原点”,都让你对这个迷宫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不是按照正常的线性发展,而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仿佛是主角脑海中闪过的各种片段,没有明确的逻辑顺序,却又彼此关联。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际关系”的描摹,那种微妙的互动,那些未说出口的话,那些小心翼翼的试探,都被描绘得非常真实。书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缺点,有遗憾,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更加鲜活,更加 relatable。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很多事情的记忆,其实都是经过“筛选”和“重塑”的,而那些被遗漏的部分,往往才最能揭示真相。它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太少的备忘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阁楼里,意外翻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里面的字迹有些模糊,有些内容甚至被水渍晕染开来,但透过这些零碎的文字,却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情感扑面而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失去”的描写,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悲剧,而是那种日渐稀薄、悄无声息的疏远,那种曾经触手可及却又渐渐远去的温暖。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种无力感、那种惋惜,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它让你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之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部分,在那些“太少”的备忘录里,寻找着失落的碎片。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就放下,然后继续前进的书,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一些东西,让你不自觉地去回味,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