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侯孝賢──推薦人──影評│聞天祥
※黑澤明唯一自傳(收錄珍貴成長與工作照片)※
史蒂芬.史匹柏眼中「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唯一讓法蘭西斯.柯波拉願意屈居助理的電影大師
CNN評選│二十世紀亞洲最有貢獻人物│藝文類│
雖然沒有自信能讓讀者看得高興,
但我仍以過往常告訴晚輩的「不要怕丟臉」這句話說服自己。──Akira Kurosawa 黑澤 明
日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深山裏,有一種特彆的蝦蟆,不僅外錶奇醜無比,而且還多長瞭幾條腿。人們抓到牠後,將其放在鏡子前或玻璃箱內,蝦蟆一看到自己醜陋不堪的外錶不禁嚇齣一身油。這種油,也是民間用來治療燒傷燙傷的珍貴藥材。
受到法國導演尚.雷諾瓦寫自傳的鼓舞,從來無意寫自傳的黑澤明,在即將屆滿六十八歲之際,說服自己以「不要怕丟臉」的態度,迴顧拍齣《羅生門》這部經典作品之前的自己。為瞭找迴過去的記憶,黑澤明和許多朋友促膝長談,從與良師益友乃至憎惡之人的迴憶中,黑澤明尋找黑澤明之所以能有後來成就的故事,並自喻是隻站在鏡子前的蝦蟆,因發現過往的種種不堪,嚇齣一身油。
這部直麵人生的深刻告白,笑淚交織,是一代電影大師在自己人生中的精采演齣!
【「底片」與「正片」──談小哥哥】
如果?
直到現在,我還時常在想。
如果哥哥沒有自殺、像我一樣進入電影界的話?
哥哥擁有充分的電影知識和理解電影的纔華,在電影界也有很多知己,而且還很年輕,隻要有那份意誌,應該可以在電影領域揚名立萬。
可是,沒有人能讓哥哥改變其意誌。
有一天,母親問我。
「丙午(小哥哥的名字)沒事吧?」
「什麼事?」
「怎麼說呢......丙午不是一直說他要三十歲以前死嗎?」
沒錯。
哥哥常說這話。
我要三十歲以前死掉,人過瞭三十歲,就隻會變得醜惡。
像口頭禪一樣。
哥哥醉心俄國文學,尤其推崇阿爾誌跋綏夫(Mikhail Artsybashev)的《最後一綫》是世界文學最高傑作,隨時放在手邊。所以我認為他預告自殺的言語,不過是受到文學迷惑後的誇張感慨而已。
因此,我對母親的擔心一笑置之,輕薄地迴答:
「越是說要死的人,越死不瞭。」
但是就在我說完這話的幾個月後,哥哥死瞭。
就像他平常說的一樣,在越過三十歲前的二十七歲那年自殺瞭。
後來,我進入電影界,擔任《作文教室》的總助導時,主演的德川夢聲盯著我看,然後對我說瞭這句話。
「你和令兄一模一樣。隻是,令兄是底片,你是正片。」
因為我覺得自己受哥哥的影響很大總是追著他的腳步前進,有那樣的哥哥纔有今天的我,所以對德川夢聲說的話,也是這樣子解讀。但後來聽他解釋,他的意思是哥哥和我長得一模一樣,但是哥哥臉上有陰鬱的影子,性格也是如此,我的錶情和性格則是開朗明亮。
植草圭之助也說我的性格有如嚮日葵般,帶有嚮陽性,我大概真的有這一麵。
但我認為,是因為有哥哥這個「底片」,纔會有我這個「正片」。
【仰瞻師道──談最佳良師山爺】
山爺從不對助導發脾氣。
有一次拍外景,忘瞭叫搭檔演齣的另一個演員。
我趕忙找總助導榖口韆吉商量,韆哥毫不緊張,直接去嚮山爺報告。
「山爺,今天某某不來唷!」
山爺驚愕地看著韆哥:
「怎麼迴事?」
「忘瞭叫他,所以不來瞭。」
韆哥說得好像是山爺忘瞭叫人似的,口氣強硬。
這一點是PCL齣名的榖口韆吉誰也模仿不來的獨特之處。
山爺對韆哥這過分的態度沒有生氣:
「好吧,知道瞭。」
當天的戲就隻能靠那一個人。
那個人迴頭嚮後麵喊著:
「喂,你在乾什麼?快點過來!」
整場戲就這麼帶過。
電影完成後,山爺帶我和韆哥去澀榖喝酒,經過放映那部片子的電影院,山爺停下腳步,對我們說:
「去看一下吧!」
三人並肩而坐看電影。
看到那個搭檔之一迴頭嚮後麵喊著「喂,你在乾什麼?快點過來!」的地方,山爺對韆哥和我說:
「另一個人在乾什麼?在大便嗎?」
韆哥和我站起來,在陰暗的電影院裏,直挺挺地嚮山爺鞠躬緻歉。
「真的對不起。」
周圍的觀眾吃驚地看著兩個大男人突然起立鞠躬。
山爺就是這樣的人。
我們當副導時拍齣來的東西,他即使不滿意,也絕不剪掉。
而是在電影上映時帶我們去看,用「那個地方這樣拍可能比較好」的方式教我們。
那是為瞭培養助理導演、即使犧牲自己作品也可以的做法。
雖然這樣盡心培養我們,但山爺在某個雜誌談到我時隻說:
「我隻教會黑澤君喝酒。」
我不知道該如何感謝這樣的山爺。
【無用就是無用──談電影剪輯】
剪掉!剪吧!剪!
剪接室裏的山爺,簡直像殺人狂。
有時候覺得,既然要剪,當初就彆拍嘛。因為是我也辛苦參與的底片,被剪掉,我也很難過。
可是,無論是導演辛苦,助導辛苦,還是攝影師或燈光師辛苦,這些都不是觀眾需要知道的事。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給他們看沒有纍贅的充實作品。
拍攝的時候,當然是覺得有需要纔拍,但拍完一看,又覺得沒有需要,這種情況很多。
不需要的東西就是多餘。
人總是以和辛苦成正比來做價值判斷。
這在電影剪輯是最大的禁忌。
有人說電影是時間的藝術,無用的時間就是無用。
關於剪輯,這是我從山爺那裏學到的最大教訓。
【遺憾的事──談憎惡之人】
當時,內務省把導演的首部作品當作導演考試的考題,所以《姿三四郎》一殺青立刻提交內務省赴考。考官當然是檢閱官,在幾位現任電影導演陪席下,進行導演考試。
預定陪席的電影導演是山爺、小津安二郎、田阪具隆。但山爺有事不剋齣席,特彆和我打招呼,說有小津先生在,沒問題。鼓勵嚮來和檢閱官勢同水火的我。
我參加導演考試那天,憂鬱地走過內務省走廊,看到兩個童工扭在一起玩柔道。其中一個喊著「山嵐」、模仿三四郎的拿手技摔倒對手,他們一定看過《姿三四郎》的試映。
盡管如此,這些人還是讓我等瞭三個小時。
期間那個模仿三四郎的童工抱歉地端瞭一杯茶給我。
終於開始考試時,更是過分。
檢閱官排排坐在長桌後麵,末席是田阪和小津,最旁邊坐著工友,每個人都有咖啡可以喝,連工友都喝著咖啡。
我坐在長桌前的一張椅子上。
簡直像被告。
當然沒有咖啡喝。
我好像犯瞭名叫《姿三四郎》的大罪。
檢閱官開始論告。
論點照例,一切都是「英美的」。
尤其認定神社石階上的愛情戲(檢閱官這樣說,但那根本不是愛情戲,隻是男女主角相遇而已)是「英美的」,嘮叨不停。
我若仔細聽瞭會發火,隻好看著窗外,盡量什麼都不聽。
即使如此,還是受不瞭檢閱官那冥頑不靈又帶刺的言語。
我無法控製自己臉色大變。
可惡!隨便你啦!
去吃這張椅子吧!
我這麼想著、正要起身時,小津先生站起來說:
「滿分一百分來看,《姿三四郎》是一百二十分,黑澤君,恭喜你!」
小津先生說完,無視不服氣的檢閱官,走到我身邊,小聲告訴我銀座小料理店的名字,「去喝一杯慶祝吧!」
之後,我在那裏等待,小津先生和山爺一同進來。
小津先生像安慰我似的拚命誇贊《姿三四郎》。
但是我仍無法平息心中的怒氣,想著如果我把那張像被告席的椅子往檢閱官砸去,不知道會有多痛快。
直到現在,我雖然感謝小津先生,但也遺憾沒有那麼做。
【黑澤明大事記】
1910年│生於東京。
1936年│考進PCL電影製片廠(東寶映畫前身)擔任助理導演。
1951年│以《羅生門》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奬,隔年再拿下奧斯卡榮譽奬。
1954年│以《七武士》獲得威尼斯影展銀獅奬,奠定國際影壇地位。
1975年│以《德蘇烏紮拉》二度獲得奧斯卡。
1978年│齣版類自傳《蝦蟆的油》。
1990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奬。
1998年│病逝東京,享壽八十八歲。
1999年│經CNN評選為二十世紀亞洲最有貢獻人物(藝文類)
作者簡介
黑澤明(Akira Kurosawa)
1910年生於東京。1936年考進PCL電影製片廠(東寶映畫前身),擔任助理導演。
1951年以《羅生門》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奬,隔年再拿下奧斯卡榮譽奬。
1954年拍齣日本評論傢心目中日本影史上最高傑作《七武士》,亦獲威尼斯影展銀獅奬的肯定,奠定國際影壇地位。
1975年以《德蘇烏紮拉》二度拿下奧斯卡。1990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奬。
1998年病逝東京。
1999年獲CNN選為二十世紀亞洲最有貢獻人物(藝文類)。
在恩師山本嘉次郎的訓練下,黑澤明養成擔任自己作品編劇、監製和剪接的習慣,堪稱全麵的電影製作人,其中對編劇尤為看重,曾在受訪時錶示任何有誌於導演工作的後進,都應該從寫劇本做起。從1943年首部執導作品《姿三四郎》到1993年的最後一部作品《一代鮮師》,黑澤明一生共自編自導三十部作品,留下許多不朽經典,如《羅生門》、《生之慾》、《七武士》、《蜘蛛巢城》、《大鏢客》、《德蘇烏紮拉》、《影武者》、《亂》、《夢》等,影響無遠弗屆,是使日本電影走嚮國際化的重要導演。
譯者簡介
陳寶蓮
悠遊日本文學翻譯領域多年,譯有《失樂園》、《深夜特急》、《佐賀的超級阿嬤》、《一絃琴》、《蝸牛食堂》、《王國》、《甜美的來生》等書。
譯者部落格 晴天譯樂園:bijinluck.pixnet.net/blog
寫在前麵
第一章 老友歡聚
第二章 長長的紅磚牆
第三章 迷途
第四章 長話
第五章 預備──開始!
第六章 直到《羅生門》
年譜
長話(一)
一九七四年八月,我接到山爺臥病在床的病危通知。
那時我正準備前往蘇聯拍攝《德蘇烏劄拉》。
這一去,最少需要一年數月。在這中間,即使山爺有什麼狀況,我也無法迴國。
我抱著沉重的心情去探望山爺。
山本傢在成城北邊的小丘上,大門到玄關是一條緩坡水泥路。坡道中央是山本太太精心設置的帶狀花壇,鮮花盛開,但心情沉重的我覺得花色過於艷麗。
病榻上的山爺,麵容瘦削,挺直的鼻樑看起來更高。
我慰問後,山爺低聲客氣說:
「這麼忙還來看我,謝瞭。」
接著問:
「去蘇聯的助導怎麼樣?」
「很好,我的吩咐都一一記下,做得不錯。」
我說,山爺微微一笑:
「隻會記錄的助導不行哪!」
我雖也這麼認為,但現在談這事會讓山爺掛心,不行,所以扯個小謊:
「不要緊,他隻是人太好說話,但事情做得很好。」
「那就好。」
山爺聊起壽喜燒。
那是一傢老味道的壽喜燒店,他推薦我務必要去嘗嘗,還告訴我地址。然後,又聊起以前曾一起去吃過的一傢牛肉火鍋店和那滋味。
我看著其實已無食慾仍津津樂道那些事的山爺,著實感受到他的體貼。
他是想開開心心送我去蘇聯。
我在莫斯科接到山爺的訃聞。
要寫山爺,卻從病榻上的山爺寫起,似乎奇怪,但我想說的是,即使在病危時候,山爺最掛念的還是助理導演。
沒有人像山爺那樣看重助理導演。
在拍片準備階段,最先著手處理的是成立劇組,山爺總是最先決定由誰誰誰來當助導。
凡事都抱持柔軟態度、個性淡泊爽快的山爺,對助理導演的人選卻堅持得驚人。
每次有新麵孔候補時,對其品行、資質等都調查得清清楚楚。
一旦採用後,不問助導的資曆,都會聽取他的意見。
這種自由直率的關係,是山本劇組的特徵。
我在山本劇組的助導時代,參與的作品有榎健(榎本健一,日本喜劇王)的《民謠金太》、《韆萬富翁》、《意外的人生》、《良人的貞操》、《藤十郎之戀》、《作文教室》、《馬》等。在這期間,我也從第三助導升上總助導,也做過副導、剪輯、配音等。
這段期間大約四年,但感覺像一口氣衝到陡峻的坡頂一樣。
山本劇組的工作,每一天都快樂充實。
我們可以大剌剌地提齣意見,被採納的時候也多,工作特彆帶勁。
《蝦蟆的油:黑澤明尋找黑澤明》這本書,一拿到手就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藝術氣息。黑澤明,這位享譽世界的電影大師,他的作品總能以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觸動著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心弦。從《泥河》的粗糲質感,到《亂》的史詩恢弘,再到《八月狂想麯》的靜謐深沉,他的電影仿佛是一部部跨越時空的哲學寓言。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些震撼人心的畫麵背後,隱藏著怎樣一位導演的思考與掙紮?這本書以“尋找黑澤明”為綫索,讓我覺得非常吸引人。我猜測,書中不會僅僅羅列他的電影作品,而更傾嚮於去探索他創作的動機,他如何將東方的哲學思想與西方敘事技巧相結閤,以及他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關於他電影的構圖、色彩、以及對演員錶演的指導等方麵的深入剖析,這些都是他電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而言,這本書不隻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與黑澤明跨越時空的對話,去感受他那份對藝術的純粹與執著,去理解他為何能成為那個時代的巨匠。
评分拿到《蝦蟆的油:黑澤明尋找黑澤明》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名字取得真是太有意思瞭!“蝦蟆的油”,聽起來帶著點神秘,又有點接地氣,就像是黑澤明本人,他的作品裏有宏大的史詩,也有平凡的生活細節,充滿瞭矛盾又和諧的張力。我一直覺得,黑澤明是一個非常“本土”的日本導演,他的電影裏充滿瞭武士道精神、禪宗意境,但同時又有著非常普世的人性關懷,無論是《教父》式的傢族史詩,還是《西部片》式的草莽英雄,他總能抓住最動人的情感內核。這本書,據說是在“尋找黑澤明”,這讓我很好奇,到底是在尋找他電影創作的源泉,還是他作為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我猜測,書中一定會有大量關於他早期創作的艱辛,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以及他如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用電影去記錄和反思。畢竟,黑澤明的電影風格也是一直在變化的,從早期的浪漫主義,到中期的現實主義,再到後期的哲思,他一直在尋找新的錶達方式,這也是他偉大之處。這本書,也許能為我們揭示這位電影巨匠內心深處那股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讓我們更理解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是如何誕生的。
评分《蝦蟆的油:黑澤明尋找黑澤明》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腦海裏勾勒齣無數畫麵。我一直對黑澤明的電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覺得他的鏡頭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人性的善與惡,也照齣瞭時代的變遷。從《亂》的悲壯,到《影武者》的宿命,再到《生之欲》的平凡中的偉大,他的電影總能給我帶來強烈的震撼,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一直很好奇,是什麼樣的經曆,什麼樣的思考,纔能塑造齣這樣一位如此深刻,又如此多産的電影大師?這本書,據說是以一種“尋找”的方式來呈現,我猜想,它一定不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分析,而更像是一場跟隨黑澤明本人一起踏上的心靈旅程。也許書中會穿插很多他的人生故事,他的喜怒哀樂,他的睏惑與堅持。我特彆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他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又是如何將中國古典哲學、日本傳統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他的電影語言中。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這位電影巨匠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為何能成為“電影之神”。
评分《蝦蟆的油:黑澤明尋找黑澤明》這本厚實的書,一拿到手裏就沉甸甸的,封麵設計得很簡潔,卻又充滿力量感,那種復古的質感,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黑澤明那些經典的黑白電影。我一直對黑澤明的作品情有獨鍾,從《羅生門》的迷人敘事,《七武士》的蕩氣迴腸,到《夢》的超現實想象,他的電影在我心中占據瞭無可取代的位置。總覺得黑澤明不僅僅是一位導演,更像是一位哲學傢,一位用鏡頭探索人性幽深之處的藝術傢。所以,當得知有這樣一本深入探討他創作心路曆程的書,而且是以他自己的視角,或者說是試圖進入他內心深處的方式來呈現,我真的非常期待。書中那種“尋找”的概念,就像是導演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與自我對話,不斷挑戰極限,不斷突破的寫照。我猜想,這本書裏應該能找到很多關於他電影美學、敘事技巧、乃至他人生哲學方麵的獨特見解,也許還能窺探到他那些“黑色幽默”背後的深沉思考。對於一個長期浸淫在黑澤明電影世界裏的影迷來說,這絕對是一場期待已久的“朝聖”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大師內心深處那股不滅的創作火焰。
评分當我看到《蝦蟆的油:黑澤明尋找黑澤明》這個書名時,一股久違的激動湧上心頭。黑澤明,對我來說,早已不隻是一個電影導演的名字,他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對藝術不懈追求的典範。他的電影,就像是一場場盛大的舞颱劇,充滿著戲劇性的衝突,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常常思考,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能夠在漫長的電影生涯中,不斷地挑戰自我,創造齣那麼多影響深遠的傑作?這本書,以“尋找黑澤明”為主題,讓我覺得非常貼切。它不像是一本簡單的傳記,而是試圖去挖掘那位偉大的藝術傢靈魂深處的東西。我猜測,書中會有很多關於他創作理念的探討,他對電影語言的獨到見解,甚至是他對於“何為電影”的終極追問。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提到他與其他電影人的互動,他如何從西方電影中汲取養分,又如何用日本的方式進行創新?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以來深受黑澤明電影影響的觀眾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可能為我解答心中長久的疑惑,讓我對這位大師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