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遍地开花的台湾书店精神 「我们别老是想着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而是要去感受那些『不一定』带来的惊喜!」这是电视剧《巷弄里的那家书店》中,李威饰演的向书磊所说的一段对白。这段话彷彿描绘着梦田文创与四十三家独立书店初相遇的巧合与惊喜。
这个美丽的开端,源于创作《巷弄里的那家书店》剧本时期,梦田同仁为了蒐集题材,带领着编剧们拜访了许多独立书店。
「女客人急切地奔来,指名要找一本书。书店没有现货,店长很努力协助调货,但必须要等两天。
「女客人气愤!对着所有店里的人火大发飙,并且哭着离去,留下面面相觑的书店人。
「几週后,面容憔悴的女客人前来书店,郑重向大家道歉。
「原来她和最好的死党,一直爱慕着彼此,却因为世俗眼光,迟迟不敢向对方告白。直到死党罹癌、说不出话了,才要她去找一本书,书里全写着想告诉她的话。
「调书要两天,但死党等不了两天??已经离世。」
这不是戏剧,却在书店里真实上演!故事很简单,却相当动人。
在这些採访来的书店记事中,我才发现,透过书本、透过读书的人、透过书店,可以阅读到书店主人的生活态度、书店客人的生命故事,书本上的一页页文字更立体地跳跃出来,变成与人交会的精彩篇章。
于是,梦田摊开了我们的书店地图,决定把独立书店的故事制作成纪录片作品《书店里的影像诗》,透过影像、文字的不同形式,记录人与人、人与书、书与空间之间的纯粹情感。这个作品原不在梦田的预定计画当中,却惊喜地让我们感受到:在冰冷科技的电子化时代,原来还有一种「源自于人」的阅读感动。
一开始,与书店合作的路并不好走,我们因为遭遇到连番拒绝或质疑,而感到挫败。
或许是大众媒体与独立书店截然不同的性质使然,让店主人容易对这个作品感到疑惑,不确定彼此的价值观是否一致?
然而,在同仁们锲而不舍的尝试、沟通之下,最终全台各地四十余家特色书店都愿意相信梦田,让我们运用不同媒材、在无国界的平台上,传达遍地开花的台湾书店精神。
侯季然导演曾告诉过我,他觉得「书店在现代就像钉子户,独自捍卫着心中坚信的价值」。而梦田也希望成为书店价值的守护者,尽自己棉薄之力,创作一本能综观台湾书店的出版品,让书店文化蕴涵的生命力,打动全球爱书人的心。
这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梦田的总顾问杨照先生、执导纪录片的导演侯季然先生、以及远流出版公司出版四部总编辑曾文娟女士。因为他们的投入,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文学与影像价值。当然,还有辛苦跑遍全台採访撰文的作者郭怡青,每每採访后,她总会与我们分享书店里的小趣闻或感人故事,这些元素不但成为同仁之间的鼓舞能量,更成为我们创作下一部作品的灵感与精髓。最重要的是,我亲爱的梦田伙伴,借此序我想跟你们说:谢谢你们对这部作品一直以来的付出,一路上我们虽然面对了许多质疑,但感谢你们始终和我一起相信,并坚持实现这个美好的初衷。
许许多多的工作伙伴恕我无法一一列举,包括:影视、纪录片、出版、设计、数位内容、独立书店、音乐、插画家等各领域菁英的共创,因为有你们的陪伴,让梦田走在这条艰辛的路上并不孤单。希望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也可以与我们一起欣赏这片在地图上闪耀的阅读星空。
梦田文创执行长 苏丽媚
推荐序
开书店确实是浪漫的事 因为拍摄《书店里的影像诗》,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每天都在逛书店。
好多人以为,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像是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可以想看书的时候就看书,想写字的时候就写字,不必勉强自己符合别人画下的框框,多么自由,多么浪漫。
但开书店远不只是这样的。
在资本与科技夹击的洪流下,我所见到的书店老板们,除了要做每日开店必须的从算帐到打扫的各种事务,还要兼顾办活动、煮咖啡、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投入社会运动、照顾邻近的小动物、种田等等各式各样看似「非书店业务」的工作。而在选书、进书、摆书、点书??这些看似「书店基本业务」的工作上,现代的小书店老板们也因为大书店和网路书店的竞争而愈来愈辛苦。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因为忙碌,看书的时间反而比开书店之前更少了。
如此辛苦,这些小书店老板却甘之如饴。他们所为何来?不过就是为了生存,为了捍卫自己想要(却与大多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只如此,在我拍摄过的书店中,又有许多老板是以开书店做为积极走入人群,并且试图改变社会主流的一种运动方式。他们以区区个人之力,改变渐渐被各式连锁店填满的街道;改变网路世代方便快速,却趋于片面化、肤浅化的阅读风气;改变大量复制、用过即弃的消费习惯;改变保守封闭、懒于反省的社会气氛。
不想任由时代潮流席卷而去,不只是逆向潮流,努力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的钉子户。甚至是更热情地、诚挚地、持续地在人群行进的反方向手舞足蹈,螳臂挡车,能拉一个是一个。小书店老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知道还能做多久,我想就做到做不下去为止吧!」
这些书店的故事总让我想到唐吉轲德的故事,而那正是一个用很多的勇敢与纯真成就出来的,对,浪漫的故事。
《书店里的影像诗》导演 侯季然
採访后记
从书店拼凑台湾印象 「读文科的人不知道唐山,妳以前一定很混!」初次见面,直率风趣的陈隆昊半开玩笑地对着迷路的我眨眨眼说。
的确,唐山书店有自豪的理由。三十多年来,唐山书店专营冷门学术书籍和非主流出版,不仅满足了莘莘学子求知的欲望,更见证了台湾从戒严走向民主、从书籍贫乏到资讯触手可及的时代变迁,其指标性毋庸置疑。
而我,也有「很混」的理由。从小喝洋墨水长大的我,没有同世代的联考记忆,也没有买过翻印书,对于台湾印象少了几块青涩岁月的拼图。唐山书店的故事让我回顾了一九八○年代的台湾,并且找到我在求学阶段不曾拥
有过的记忆拼图。
在撰写台湾特色书店之初,最直接的联想就是书与人之间的故事,实际走访后才发现,这些互动远远超过将书亲手交给读者这么简单。犹如旧书舖子的老板张学仁所说:「书店当然是一家店,一种谋生的方式,但却不只是商业行为,因为书本身就是知识的传递。」因此,书店的主人往往揹负着一种使命感,不同的书店有不同的故事与历史,交织着每位书店主人的生命之歌。环岛一周,我逐渐发现,这是一程穿越时空的人文之旅,在不同的店里、从不同的人口中,我找到不同的知识拼图,慢慢拼凑出瑰丽的台湾百年缩影。
从最基本的层面,特色书店是一块阅读多样性的拼图。走进二手书店,也许你会巧遇坊间难得一见的绝版书;来到新书店,你可能找到被大书店淹没在茫茫书海中的好书或独立出版的作品。犹如小小书店的标语「因为对书的爱情,我们存在」,相对于大通路,巷弄里的特色书店提供了畅销书之外的阅读可能性。
再将视野拉高,从牯岭街、光华商场、重庆南路、温罗汀商圈到各地方的巷弄书店,从传统兼卖文具的小书局,到现在各种经营模式的特色书店,每家书店都是一块时空的拼图,默默谱出这半世纪来台湾书店的演变。
战后的台湾虽然书籍贫乏、求知欲却很蓬勃,在那个年代,许多人开书店往往是为了一口饭。时至今日,台湾的出版愈来愈多元化,竞争也愈变愈激烈,开书店变成一种理想,有些人反璞归真,到乡野去开店,有些人为保存老屋,在日治时代的木房里开店,地方特色与近代历史反映在阅读的空间里。
同时,许多书店主人亦是本土文化的推手。府城旧册店的诗人老板潘景新本身是平埔族,他致力推广台语文学,希望台语不会和平埔族语一样踏上流失的命运。在槟榔树围绕的屏东玛家乡,排湾族的林明德更是精神可嘉地开了第一家原住民书店。
随着书店经营的多元化,有些人开主题书店,有些人以社区艺文空间定位,甚至有些人只是以书做为复合式空间的展示品。许多时候,这些充满理念的书店更是关怀社运或公益活动的平台,从地方性到全国性,有些人为反核竖旗,有些人推广环保,有些人为外籍劳工发声,而鱼丽人文主题书店的老板娘苏纹雯更是直接参与弱势族群的个案关怀。
曾因未婚生子而遭受异样眼光的苏纹雯指出:「其实弱势族群一直平行存在于这个社会,只是你不了解,所以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句话像当头棒喝般敲在我头上。任职《经典》杂志撰述的那几年,我走访过海外的贫民窟、难民营、灾区、战区,看尽人间疾苦,在每一个当下都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可是返台后他们的身影又在繁忙的都会节奏里渐渐模煳。然而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弱势族群的确一直平行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的这块岛屿上,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意识到。书店的主人以行动告诉读者,我们可以凝聚力量,一同为社会做一点事。
这个社会处处需要关心与温暖,需要援手的不只是人,还有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你会发现,在许多特色书店里帮忙招唿客人的可爱小店长──猫或狗,都曾是遭人遗弃、流落街头的毛孩子。在时光二手书店里,有两只猫和一只狗坐镇在柜台,其实老板娘吴秀宁家中还有七只狗,全是她去资源回收厂收书时救援回来的毛孩子。吴秀宁以一句「送养比卖书还要困难」,轻写淡描地说明了她一个人收养那么多只动物的原因,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值得大家省思的议题。当下我有一股想抱一只猫或狗回家的冲动,但是我始终没有说出口,因为我知道经常在外的我没有能力收养动物。在弃养风气氾滥的台湾,能在书店里找到歇脚之地的猫狗算是幸运儿,牠们无辜的眼神里烙印着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同时也交织着温情与关怀。
走进一家实体书店,如果你透过店里的一景一物用心去聆听店主的心声,你会发现故事不仅发生在书本里,每位店主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理念,人与人或动物的交流点亮了每一个空间,背后交织着亲情、爱情或友情,浓浓的人情味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许多时候,书店的主人,尤其是旧书店的经营者,往往还是哲学家,在收书的过程中思索生死哲理。草祭二手书店的蔡汉忠说:「收书的过程其实经常很感伤,因为许多时候是原主人已经不在了,或者无法自主了,那些书才会被出让。」书会随着岁月斑驳,每一本二手书都必须经过一番清洁后才能上架等待第二春,然而旧书店的主人总是不厌其烦地整理,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书都是前任主人的宝贝。
无论你是爱书人、收书人还是藏书人,我们都是书本暂时的主人,从四十三家阅读空间的故事里,我看到生命的循环、历史的变迁、知识的传递、社会的关怀、弱势的声音等多重面貌,原来人与书之间的互动可以擦出这么多感动的火花。
在瞬息万变的资讯时代里,我们无法预期未来的改变,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遇到了令人唏嘘的无常──阿福的书店老板萧文福过世了。我无缘见到社区居民口中热心助人的福爸,心中的遗憾难以言喻,但是福妈仍然坚强地接受採访,继续传播福爸的理念。
月有阴晴圆缺,任何生命都有循环,永?座的保安店也在採访后没多久收摊,我想起南天书局总经理魏德文的话:「人的一生很短暂,在这一生你做了什么?有些书出了也没人买,但是一百年后依然重要!」
恍然之间我明白,虽然这次的书店纪行难免有遗憾和遗珠,未来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重要的是,在某一个时空里,存在着某一位爱书的人,曾经在台湾人文地图的一隅画上一个地标。
郭怡青
插画后记
发现有故事的人与书店 有时对于某些事,总会有种非做不可的执着,而在我刚接到这本书的插画合作邀约信时,看到主题是记录台湾四十三家独立书店,当下就是这种感觉。也因为替这本书画插画,才知道原来台湾有这么多值得挖宝又充满故事的独立书店。很开心能借着怡青的採访,用另一种角度见到这些书店背后更深层的样貌。
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慢慢发现用插画记录文化与历史,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除了必须知道这些书店的个别特色,还需要阅读许多资料。经过深层的了解,才明了这四十三家书店真的都是不同的个体,就像四十三个有生命的人,各自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个性和样貌。我从怡青的文字里,读到每位书店老板完成梦想的辛苦过程;又在侯季然导演的纪录片中,看到耕耘之后收获的成果,以及许多店主如何维持一家书店的点滴。这些文字感受与视觉冲击,逐渐在我的脑海里发酵。四十三家书店的特色都很丰富,将它们个别浓缩至一张画面中呈现,对我来说是很新的挑战。
透过吸收故事再创作的我,也像在阅读这些书店的精神,随之幻化生出丰富感想。所以你可以看到这四十三幅插画作品,除了描述书店的特征,也放入了我的心得与思考。尤其书店空间所呈现的氛围,不一定需要华丽的建筑、高级的装潢,它有时也可以很简单,因为店里的藏书就是最美的装饰,当你走进其中,就有一种被书紧紧包围的感觉。这是我在创作时,最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感受。
很高兴这次能够参与《书店本事》的创作,共同记录这四十三家各具特色的台湾书店,希望借由我的插画,能够让你们在阅读时增加更多趣味,以及对于书店的想像。我很喜欢这次的创作,希望你会跟我一起爱上这些书店;在阅读之余,不妨起身拜访这些充满故事的老板吧!
欣蒂小姐 Miss Cy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