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

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美亲
图书标签:
  • 台语诗
  • 吕美亲
  • 台湾文学
  • 诗集
  • 方言诗
  • 本土文学
  • 雨天
  • 情感
  • 回忆
  • 女性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集里对台湾历史的辩证,对普世信条的追求和当代观点的倡议,比如历史记忆、土地正义、战争、性别平权等等,已无消赘述。但重新读了《落雨彼日》之后,却逐渐开始信服一部作品能够经久不坏,精湛的技艺和美感的追求仍是不可或缺的。 -吴易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医学人文助理教授) 透过美亲优美的母语吟唱,她领着我去召唤去追寻那些已经逝去或正逐渐逝去的认同与感动,一种彷彿回归到最初、最初的那种纯真。 -申惠丰(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助理教授) 走在台语文研究与创作的路上,吕美亲对母语的追索与实践,终于化为诗人的第一本诗集。《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选录吕美亲2001年至2013年间的台语诗作五十余首,由家族记事牵系个人成长,从乡土关怀映照家国想像,不但体现吕美亲的生命轨迹,更是同时身为研究者与诗人的她,在跨越重新学习母语的困境后,以台语诗重新吟唱、传承土地故事的发声练习。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设计的、与《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内容完全无关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星辰轨迹:宇宙大爆炸后的万亿年》 作者: 艾伦·范德比尔特 译者: 张静宜 出版社: 寰宇科学出版社 书籍类型: 硬科普/天体物理学/宇宙学 字数: 约 15 万字 定价: 98.00 元 内容简介 一、《星辰轨迹》:我们所处宇宙的宏大史诗 自古以来,人类仰望星空,试图理解那无垠黑暗中的光点究竟意味着什么。《星辰轨迹:宇宙大爆炸后的万亿年》并非一部晦涩难懂的教科书,而是一部以宏大叙事和精妙细节描绘的宇宙编年史。本书的作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艾伦·范德比尔特教授,以其跨越半个世纪的学术积累和卓越的科普能力,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史诗级旅行——从宇宙诞生之初的第一个瞬间,直到遥远的未来,恒星熄灭、黑洞蒸发的那一刻。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以最清晰、最引人入胜的笔触,解构我们所知的宇宙是如何从一个无限致密、炽热的点,膨胀、冷却,最终孕育出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以及无数星系、星云和生命的复杂过程。 二、结构与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逻辑严谨,层层递进,确保即使是初次接触宇宙学概念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 第一部分:奇点的回响 (The Echo of the Singularity) 本部分聚焦于宇宙诞生的“第一秒”。范德比尔特教授详细梳理了当前主流的“大爆炸模型”(Big Bang Theory)的证据链,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及其意义。他没有停留在理论陈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暴胀理论”(Inflation Theory)如何解决了视界问题和平坦性问题。 重点内容: 解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基本粒子形成的过程,以及早期宇宙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作者巧妙地使用“时间冻结的快照”来描述普朗克时期、暴胀时期和夸克纪元的状态,将抽象的物理定律转化为可感知的景象。 第二部分:黑暗时代的雕塑 (Sculpting the Dark Ages) 宇宙在大爆炸后约三十八万年,温度降至足以让电子和原子核结合形成中性原子(复合时期)。这一时期,宇宙陷入了“黑暗时代”,因为还没有恒星发光。本部分探讨了引力如何在均匀的物质海洋中开始发挥作用,播下星系形成的种子。 重点内容: 重点介绍了冷暗物质(Cold Dark Matter, CDM)在宇宙结构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书中详细阐述了暗物质“晕”如何充当引力支架,吸引普通物质坍缩,形成了宇宙网(Cosmic Web)的雏形。对于暗物质的性质,作者提出了当前主流的几种候选粒子(如WIMPs、轴子)的最新实验进展和理论争议。 第三部分:黎明与巨兽 (The Dawn and the Titans) 这是本书中最具画面感的篇章。作者描绘了第一代恒星——“第三星族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诞生。这些恒星仅由氢和氦构成,体积巨大,燃烧猛烈,寿命极短,却肩负了宇宙中所有重元素(碳、氧、铁等)的“冶炼”使命。 重点内容: 详细解析了恒星演化的生命周期,从原恒星到超新星爆发(Supernova)。作者特别强调了伽马射线暴(GRBs)和核心坍缩超新星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读者将跟随作者的指引,目睹早期星系(如GN-z11)如何从混沌中脱颖而出,成为宇宙中的第一批“灯塔”。 第四部分:星系的交响与生命之歌 (Galactic Symphony and the Song of Life) 随着宇宙的演化,星系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相互碰撞、合并,形成了螺旋星系、椭圆星系等各种宏伟结构。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超大质量黑洞(SMBHs)在星系中心的作用,以及星系如何通过恒星形成率、黑洞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控。 重点内容: 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我们所在的银河系,追溯了太阳系的形成历程。更引人入胜的是,书中专门辟出一章探讨“宜居带”(Habitable Zone)的概念,并审视了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发现史,从开普勒望远镜到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观测成果,并理性探讨了费米悖论的各种解释。 第五部分:万亿年的终局 (The Ultimate Fate of Trillions of Years)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角拉至无比遥远的未来。如果宇宙的加速膨胀(由暗能量驱动)持续下去,宇宙的结局将是冰冷、黑暗且空旷的“大冻结”(Heat Death)。 重点内容: 解释暗能量的性质及其对宇宙膨胀的影响。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述了恒星燃料耗尽后的“简并时代”,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成为宇宙的主宰。最终,通过霍金辐射理论,即使是黑洞也将缓慢蒸发,宇宙走向一个热力学平衡的终点。这部分探讨了“信息悖论”等前沿哲学与物理的交汇点。 三、为何阅读《星辰轨迹》? 《星辰轨迹》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的平衡性。它既包含了前沿的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理论,如弦理论的初步探讨和量子引力学的挑战,又通过大量精美的、由NASA和ESA提供的最新天文图像(配有详细图注)进行视觉补充。范德比尔特教授的文字功力非凡,他将枯燥的数学公式转化为可理解的故事线,让读者在领略宇宙的宏大尺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智慧探索未知的勇气与魅力。 这本书适合: 所有对宇宙、时间、空间和我们自身起源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是一次对“我们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这一终极问题的深刻反思。阅读完毕,您将带着一种全新的敬畏之心,重新审视夜晚的那片星空。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美亲


  1979年生,嘉义县人。嘉义技术学院植物保护科、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硕士,目前是日本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博士候选人。捌着过耕莘网路诗创作银笔奖、阿却赏台语文诗组创作奖及台语文学研究奖、海翁台语文学奖新诗评审奖及正奖、吴浊流文学奖新诗正奖、台南文学奖台语小说及台语诗首奖等。参与制作赖和文学音乐专辑《河》,共编《台语文运动访谈暨史料汇编》。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雨中更清晰的记忆—《落雨彼日》序


  在南洋的午后阅读,日光中时有风雨,空气中不时飘来带有盐味的潮气和不知从哪来的汗味。我咿咿呀呀地学怎么点每日必备的黑咖啡:kopi-O-kosong,掺杂了英文、福建话和马来话的新加坡式表达,不是Singlish,也没有人说这是新加坡语。这只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表达系统,要称为「语言」嘛?似乎还缺少了什么。此时脸书里传来来自东京的讯息:美亲的诗集终于要出版了。

  六年前,美亲把诗集题为《青春ê遗书》,她说:「彼工真紧tō会来。」我在当时写下的序里调侃了她,说这纸遗书写得太早了。搁了六年,美亲把这些诗再度集结,放进几首新作,然后题为《落雨彼日》。浏览过新的诗稿,熟悉的语言立刻跃然耳际。没错,美亲的诗集不光要用读的,而且一定要念出来。念出来,才有那些「气口」,才能真正传达作者的本意。

  诗集并没有太多的新作,也许当初我写序的时候的判断是对的,《青春ê遗书》早已完整铭刻了美亲青春前期的人生註脚。她对于童年的记忆、家园的描绘、母语的亲炙,在多年前早已经固着。但更重要的是「干单欲爱一线风吹/送我远远,远远飞」的美亲,结束了她的爱情「练习」,在「起落ê心涌, 无阁迁徏」的夫婿身边,潜心做起了语言社会学的研究。

  从新竹的清华到东京的一桥,美亲已经蜕变为独当一面的研究者。记得她亲手赠予以台语汉字罗马字混写而成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日治时期以台语写作的小说。为了这本硕论,美亲进出医院数次。不出意料,成果质量之丰富精辟,根本就可媲美一部博论。后来美亲移居日本,开始学习日文,并成为一桥大学的博士班学生,开拓了台湾的文学和历史学界未曾熟悉的左翼文学和世界语运动研究。为了这个研究,她甚至学起了世界语(Esperanto)。

  这几年来,我离开文学更远了。很少读诗、评论诗,更遑论写诗。去年冬天我去东京开会借宿美亲和威志的宿舍地板。小俩口「攒」了火锅好料款待。那晚聊了各自的研究和书写计画,我听见美亲对更多人事时地物的好奇。只是我看她这几年,身体更虚弱了。而让人惊叹的是,在这几年之中,虽然得和慢性病搏斗,但「淡薄仔痠疼,无要紧。」她在研究上的行动力十足,文学之路也不断开展,尝试各种文类,而且不断得奖。

  之前,我总是计较诗人写诗背后的动机,和做为文学行动者的社会责任。诗集里对台湾历史的辩证,对普世信条的追求和当代观点的倡议,比如历史记忆、土地正义、战争、性别平权等等,已无消赘述。但重新读了《落雨彼日》之后,却逐渐开始信服一部作品能够经久不坏,精湛的技艺和美感的追求仍是不可或缺的。

  美亲对于诗的美感要求,在我看来,一部分源于研究语言过程中的体悟。虽然我和美亲的学术路线看似不同,她潜心于语言社会学,我做的是医学史,但她研究的「世界语」和我所关注的「疾病分类系统」却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像。一言以蔽之,都是某个历史脉络之中,为了某种沟通或政治目的所形成的共识语言。然而语言在跨文化对译、挪用的过程中,往往遗漏的是只有从某个地方情境里才能够精准命名、理解、赋予意义的。

  而这种精准,只有透过我们最熟悉的语言才能获致。这几年来,美亲对于诗句「音性」的追求和坚持,让我忍不住用她的诗写了好几首歌。几首发表在《河─赖和音乐专辑》,其他各自发表在不同的场合。我把〈落雨彼日〉这首用二二八口述历史材料写成的诗入乐两次,我大胆地想要用电吉他和鼓组给这首诗加上一点现代感,但美亲喜欢的还是原来用钢琴和絃乐诠释的小品。做为诗的读者,美亲坚持用母语纪录的记忆或是写实的地景,仍然有被淘洗为不同观点和历史感的空间。

  《落雨彼日》的终于面世,是诗人不断经过人生试炼,而诗作经过漫长消化、反刍的结晶。我不知道美亲将来会在哪里落脚。研究世界语运动的她笔下除了台湾,还会开展到何地?人在东洋的她,所继续创作的语言将会如何随生活流转?当我跟美亲提起南洋混语的耐人寻味,可以想像脸书讯息的另一端,她如何睁大双眼,随时准备习得另一种语言来消解她的好奇心。

  雨仍然不断「郁落」。我喜欢在这种语境里才能感受到的雨滴速度,雨丝的密度,还有雨水和人皮肤接触时的清凉感。可以持续期待的是,在成为世界人而仍坚持母语创作的美亲,笔下人物的目睭仁会如何更分明,溪水会如何更澄澈,石堆会如何更沉淀,岛屿的位置会如何更准确,记忆的轮廓会如何更加清晰。

吴易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医学人文助理教授)

推荐序二

未亡,为着见证—《落雨彼日》序


  我记得那时我们约在嘉义的一间小茶馆,美亲要我为她的诗集写一篇序,那是2007 年的夏天,我一直记得那个画面,美亲将她的诗稿交给我,份量颇厚,揣在手里沉甸甸的,我笑着说,这就是妳青春的重量。怎知好事多磨,六年过去了,诗集才得以出版,而现在的我们早已不再青春,但我羡慕美亲,她还有这些诗作,见证着那些岁月的故事,无论是纪念还是悼念,她始终是个有记忆的人。

  美亲的文化意识启蒙甚早,在那个青春色泽仍旧鲜艳的年岁,同龄友人们仍在豪奢的恣意挥霍青春的生命时刻中,美亲目光所注视的,心中所思索的,就已是关于这块土地的文化议题。她是我见过最有实践力的人,只要她认为有助于唤醒台湾文化意识的任何行动,尽管资源再少,再辛苦,她一定会克服万难,想方设法的成功达阵。她有一缕早熟的灵魂,形塑了她独特的气质,她的双眼发散着诗人独有的忧郁与坚毅,那是我所羡慕且不能及的生命品质。

  这一点,读者们可以从《落雨彼日》这本诗集中清楚的体认到。这本诗集,收录了美亲这十几年来的台语诗作,记录了她在这段青春岁月中所体会的、感受的、关怀的以及思考的诸多议题。细心的读者们必定可以从这本诗集中看到美亲诗作中所展现的深度与广度,从个人的成长记事到家族的记事,从乡土的关怀到家国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亲试图透过这些粗细、深浅不一的历史线索,寻得自我生命与台湾这块土地之间最佳的沟通与互动位置。

  台语,是美亲的母语,她最挚爱的语言,不需转译即可表现土地的胎音,透过一个一个音节,将那砰然且跃动的土地情感,毫不扭曲的、直接的倾吐而出。这个语言承载着太多的意义与情感,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咀嚼着台湾人的思考,凝视着种种悲欢与离合,有些故事只有它才能说出真情,它的声音就是我们的记忆,无论悲伤还是美好,唯有这样的音调才可以被精准表达。

  不久前,我北上参加一个文化年会,会议邀集了许多文化精英以短讲的形式传递自己的理念与经验,其中的一个主题,邀请了几位在传统工艺领域中堪称巨匠级的老师傅进行短讲,但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这些老师傅们一生悬命的专注精神,反倒是这些老师傅们受限于主办单位希望他们以「国语」讲演,而让他们精彩的生命显得冰冷,更甚者显得「笨拙」。

  老师傅们在那十分钟的演讲中「失语了」,让他们所欲表达的一切,佚失了大部分的意义,在那挤满千人的会场中,我坐立不安,好几次我都有一股冲动想起身对台上的讲者说:「阿嬷,讲台语,我们都听得懂喔!」在那剎那间,我想起了美亲的诗,以及她想告诉我们的关于母语的那些事。

  我记得六年前的那个下午,美亲怕这些由汉罗符号组成的诗作会阻碍了我的阅读,主动提出要为我朗读这些诗作,我拒绝了,因为不是每位读者都能有此荣幸由诗人朗读诗作给你听,我心中的想法是,若我在阅读上有困难,那么相信大部分的读者面对这本诗集都将会有相同的困境,我对美亲说,我希望自己读,如果真的有困难,最少我能够知道那个「困难」是什么。

  其实,我觉得美亲多虑了,阅读这本诗集一点都不难,我想,或许美亲的顾虑并不是「会不会读」,而更多的是「愿不愿意读」。母语文学的创作,这几年来在文学界开始受到了一些关注,尽管不多,但也不容忽视,而在这些关注中,有着不少质疑的声音,从文字表现的方式到文学性、美学性甚而文学史的定位与价值,不论这些母语文学的关怀者如何声嘶力竭的唿吁与论述,就是平抚不了那些彷彿心律不整的怀疑论调。

  读着美亲的诗集,我回想着是否过去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而当时的我甚至不曾好好的读过一篇母语文学的文本,我回想当时那种排拒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是一种偏见?一种因循怠惰?还是一种无由来的骄傲?总之,不论原因为何,这都证明了我没有尽到一个读者的责任。

  对我来说,文学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同时也是一种集体生产,作家有作家该负的责任,读者自然也有读者该有的责任,或许从一个理想的层面来说,身为一个读者也许对每一部自己所选择的文学作品,都有着某种隐性的道德义务,那是身为一位读者最基本的实践:不带偏见的去认识与阅读,对于自己所熟悉的该如此,对于自己所不熟悉的更要如此,是差异的并存而非排除让文学世界显得丰富,或许我可以更直接的说,身为一位读者,我们必须要有跨越边界的勇气,尝试去选择与认识那些可能被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品味所忽略的那些其他。

  美亲的这本诗集,或许可以让那些忧心母语文学创作前景的人们稍稍的宽心,这本诗集或许没有前卫的文学技法(或许以母语创作本身就很前卫),没有华丽的语言风格,但是我从中阅读到的是一种质朴而道地的情绪感受,透过美亲优美的母语吟唱,她领着我去召唤去追寻那些已经逝去或正逐渐逝去的认同与感动,一种彷彿回归到最初、最初的那种纯真。

申惠丰(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助理教授)

自序

纪念彼寡落雨ê日子


  以关东人的距离而言,一小时的车程不算远。但2013年9月8号那天,倾盆大雨竟从天而降,我从国立站搭中央线电车,转乘两次地铁又撑伞走了一小段路,终才进到东京港区那间live house,彼时,全身早已湿透。不久,眼角微微上扬却非凤眼那种的阿美族勇士Suming 出场了,他深遂眼眸散发出羞涩纯真却如火的热情,简单向台下观众打招唿后,就开始专注地用他的母语唱歌。

  窗外的雨,还是不停地直直落。但屋内的歌声如自山里来,嘹亮且似有回响。然后,Suming 向日本歌迷们告白,说他在许多地方唱歌,最大的梦想是回家乡都兰开演唱会⋯⋯。身旁的Uichi 转头过来边骂我三八边帮我擦眼泪。其实,也是因前一晚网路MV里的Suming 那些话还回盪在耳边:「⋯⋯出一张母语专辑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若可以借着音乐穿透语言的隔阖来告诉你,我是用多少勇气来决定这件事的。我出生在阿美族,我的歌像浪一样,听不懂浪没关系,海浪每一次打上岸都会有感觉的。我是一个部落的武士,我用创作,当作我唯一的武器,捍卫家乡原有的面貌,让每个人都认识这块土地的美好。⋯⋯」

  「我是用多少勇气来决定这件事的!」我的心如此纠结。用母语创作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别说十年前的氛围不比今日,连今日都需要许多勇气。这件事的确没什么了不起,但需要多少勇气才能做下决定,或许只有真正去实践且贯彻过的人,才能了解吧。而如果,我也能捍卫家乡原有的面貌,那么,我想至少我也拿得出来那件,我曾费尽千辛万苦才挽回的,「唯一的武器」。

  提起勇气的初衷,永远都忘不了。不过说真的,离开岛国赴日求学之后,学术环境的头脑冷却机制,早让我把那些到底是费尽多少「千辛万苦」的心情,那无数个曾泪如雨下的夜晚,都渐渐淡忘了。回头探看,其实这本诗集原名《青春ê遗书》,以收录其中一首诗名为题,当作我关怀面向与阶段终结的呈现。只是,在我还28 岁的2007 年秋天,诗集初编完成后,因某些我自己至今也无解的缘故而未能顺利出版。我的面皮至薄,无所可谓,后来也因准备赴日而搁置此事;来日后,学习上的忙碌,更让我几乎要与诗告别。记得当年,依主题整理了八卷,除了「卷八」那未发表的20几首,其他50 首都是发表过或谱成歌「唱」过的。现在,虽仅加上来日这五年多写的5、6 首,但我仍决定把那未发表的卷八删除,成为如读者们今天所见的七卷样貌。

  即便如此,我想,那个生长在同时代的年轻人们已几乎不太讲台语、自己也曾厌恶自己母语的人;那个曾也快要忘记母语、后来重新学习母语、努力学习以母语书写的(还算)「年轻」的女生,她面临的困境、改变与突破,她这十多年来「某种状态」的生命轨迹,应该还是能以断断续续的节奏,展现在读者面前吧。是说,偷偷讲一下(笑),其实大学以来,我写的华语诗远超过台语诗的量,首次得到诗奖还是从台中坐车到台北领的,银笔奖,〈流民的遗书〉。但我也曾一度认为,诗似乎已不足以承载一个不断思索殖民地人民该如何前进的生命,其厚度与沉重,特别是用一个「畸型」的语言所写的诗。然后,况且,我早有放弃用华语写诗的打算。2001 年发表第一首台语诗〈阿妈ê新衫〉后,也许,是真的有点爱上用台语写诗的感觉吧。虽然很后来的2013年,根本是为了奖金才写就〈蠹鱼〉,但我想告诉你,我对母语问题的追索从未间断,即便我学了日语、世界语甚至更多语言,最终都是想要找寻一个可以不被想像被演绎、且能够最靠近那个真实的自己⋯⋯。唉,而我想舌灿莲花地大论特论,但突然觉得再讲都是多余。高速变调的媒体平台所致的知识片段化之下,如何「有机」,于今恐怕已非时尚。那么,我们,我~,直接邀请你来读我的诗好了。

  卷一:「抾骨」(Khioh-kut),家族记事。阿公阿妈留下来的记忆深刻在我的意识底层,成为我前进的支撑。卷二:「青春ê遗书」(Tshing-tshun ê uî-su),成长记事。我年少的尝试,我的青春思考,我的启蒙,还有我的叛逆与忧郁。卷三:「土地」(Thóo-tē / Thóo-tī)。不同发音就有不同意义,前者指自然土地,后者指土地公。家园记事,捕捉一些早已凋零的故事或正在枯萎的智慧。卷四:「蠹鱼」(Tòo-gû),家国记事。理想的走找之前与走找之后的喟叹,以及我矜持的国族想像。卷五:「失语症」(Sit-gí-tsìng),恋恋母语。我的发音练习,还有我曾近于失声的吶喊。卷六:「明信片」(Bîng-sìn-phìnn),爱情练习。纪念我已不再有的含蓄、炽热,以及痴狂。卷七:「落雨彼日」(Lo'h-hōo hit-ji't),诗写二二八。我但愿,存活下来的,都能成为见证,都能继续传承。

  多谢林央敏先生推荐火金姑出版基金的助成,多谢前卫出版社社长林文钦先生的成全,多谢有为青年清鸿大力的帮忙,您们让这本难产了六年的台语诗集,终于得已见到天日。也谢谢2007 年已帮我写好序,那时还在英国牛津念书而现在已在新加坡教书的易叡,以及当年还是成大博士生而今已在静宜春风化雨的惠丰,愿意重新为他们当初给我的感动再绘上一层鼓励,他们的序文弥补那已逝「青春」的空洞,也为这迟来的晴天,点缀了美丽的花色。感谢!还有,谢谢阿焜理解我当不成尪姨,只好终日带着恍如隔世的心情牵引亡魂,感谢他细心的诗评!!也谢谢我大学时代就熟识的艺术家「网友」东桥,谢谢他提供画作作为诗集封面,给这些近乎窒息的诗文们得到唿吸

  这条路很长,愿意走的人不多,但我不孤单,谢谢一路以来相伴的亲友。而想想,写了十多年的台语诗,似乎每次书写,无论是窗外或心里,都难得晴天。「落雨彼日」,是卷七标题,也是收录其中的一首替二二八罹难者寄未亡人的诗,易叡曾将它谱曲歌唱,让许多朋友在每年二二八时,隔空共鸣。倒是,记得那晚,走出那间live house时,大雨已停,地面竟也干了。同行的日本朋友还在嚷嚷,「刚刚那阵大雨到底是怎样!彷彿什么都没发生!」想想,我们真的很快就会遗忘一些什么吧!那,就以此为题,来纪念那些窗外户内都下着雨的日子好了。

  想回都兰开演唱会的Suming,他的愿望已经实现。而我也好希望这本小集子,至少,家乡的人们,可以看见。

吕美亲
2013.10.04,于东京都国立市

图书试读

◎抾骨—写予阿公

你讲
你去真远ê所在旅行
Suah是无捾啥物行李
干单[kan-na]留一口柴箱
掩嵌[am-khàm]所有ê 秘密
真久拢无消息
昨暗眠梦,亲像听见
住址,伫彼粒山里
大汉我才知
你无坐车,亦无坐船
无飞,旅行mā无远

拣一个好天ê日
扑[phah]开柴箱,看你ê秘密
无siânn我ê𨑨迌[tshit-thô]物
无你定定骗阮ê稀微
賰一寡四散
袂阁开花ê柴枝
才相信你已经
往「生」ê路途,行去。

◎虹[khing]—写予我ê「同志」好友

咱ê色kap别人无仝款
咱只好恬恬
宓[bih]伫色盘下跤
毋敢乌白乱画/话
日时过去,暗时
会来,暗时
敢才是咱向[ǹg]望ê存在?
敢因为
咱ê色kap别人无仝款?
咱teh等待一日
雨过好天ê下晡
只有「咱」ê色kap作伙
天ê彼丬,会出现
怹,画袂出来ê七彩。

◎〈称花:写予秦得参〉

(一)(妻):「参啊!賰ê钱俭起来,kā阿嫂彼枝金花赎转来,毋是khah 要紧?」

三顿闯[tsông] 无门,按怎通有賰
过劳阁带病,景致迷茫一四界
浮轻ê性命,沉重ê社会
贌几坵田,才会种出称花?

(二)(妻):「参啊!官符过煞,明年定着真紧会出运,kā心肝放khah 开咧。」
日夜拢算计,欲做人无欲做畜牲[tsing-sinn]
改途兼换路,无贪只有向望公平
热红ê心血,青草ê补皮
坐几日监,才会开出称花?

(三)(妻):「参啊!只賰银纸备办,拗作莲花代替称花,送你去极乐世界。你着缓缓仔行~」

新时代ê制法,伫人间听好创啥
明了ê度盘,继续运转奴隶拖磨
甜蜜ê会社,艰涩ê人家
借问大人,称花几圆才会通籴?

◎〈落雨彼日〉

落雨彼日,天气恟恟反冷。田头圳水无巡,田尾稻花袂媠;菸才剥离,稻期接续,日子免阁疏开。

日头to犹未落山,那会看无田岸,找无依倚?我无张无持跋入路沟,伫落雨彼日。雨水沃澹路灯,点焯[to̍h] ê 菸骨犹未焯尽,怎样这个黄昏,比一般时过了较紧。

敢是眠梦?若是,按怎袂有清醒。我看着锄头变作铳尾刀、圳水溪水转浊;菸叶稻花染着红、鸡子鸟仔亦袂赴走闪。

用户评价

评分

《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如沐春风般的阅读体验。吕美亲的诗,用最纯粹的台语,勾勒出台湾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和最真挚的情感。她笔下的“落雨彼日”,不仅仅是一个天气,更是承载了无数记忆的容器,是故乡的呼唤,是亲人的思念,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我仿佛看到了诗中描绘的场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升起;雨后初霁,泥土散发出清新的气息;亲人围坐,灯火温馨。她的诗歌,有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美好。她对台语的运用,更是令人称道。那种地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反而让人倍感亲切,如同家门口的溪水,永远流淌在心间。她用最朴素的词语,组合出最动人的画面,最深刻的情感。这是一种回归,一种对根的追寻,一种对文化的致敬。整本诗集,读来如同一杯温热的米酒,虽然不烈,却能暖人心扉,带来一种踏实和宁静。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评分

《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带来的冲击,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如同春雨无声地滋润大地。这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被惊艳的华丽辞藻,也不是追求标新立异的激进表达,而是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最终汇聚成一片深邃的湖泊。吕美亲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她用最朴素的台语,勾勒出生命中最真切的图景。我能感受到诗句中蕴含的那份对土地的眷恋,对家人的深情,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淡淡感怀。她笔下的“落雨彼日”,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雨天,更是承载了无数记忆的容器,那些在雨中发生的故事,那些雨水冲刷过的往事,都在诗歌中重新鲜活起来。她的语言,充满了台湾本土的韵味,那种自然的、生活化的表达,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却格外动人。读她的诗,就像在与一位长辈促膝长谈,她讲述着她的故事,她的感受,而你则静静地倾听,并从中找到共鸣。诗中描绘的日常场景,那些农忙的辛劳,那些市集的热闹,那些家庭的温情,都散发着一种温暖的光芒,让我觉得安心和踏实。她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强求深奥的哲理,只是将内心的感受,用最诚恳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体会到,最深刻的情感,往往就隐藏在最普通的生活细节之中。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评分

当我沉浸在《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的世界里时,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角落。吕美亲的台语诗,像一首首低吟浅唱的歌谣,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她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情感片段。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关于亲人的爱,关于岁月的沉淀,都被她巧妙地融入诗句之中。我能感受到她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坚韧,他们的乐观与豁达。诗中关于“落雨彼日”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一个天气现象的记录,更是一种情绪的投射,一种对往事的回溯,一种对生活哲思的沉淀。她将雨天的意象,与内心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空间。她的台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那种原生态的表达,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有着最动人的感染力。读她的诗,就像在品尝一杯甘醇的台湾高山茶,初入口微苦,细品之下却回甘无穷,让人回味再三。她捕捉到了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生命瞬间,并用诗歌的方式,让它们得以永恒。这本诗集,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深刻体验。它让我重新认识到,最美的语言,往往就来自最真挚的生活。

评分

深入阅读《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吕美亲的诗,如同她名字中的“美亲”,充满了亲切与美好。她用最自然的台语,描绘出那些深深根植于台湾土地的情感。那些关于家人的温暖,关于故乡的记忆,关于生活的点滴感悟,都在她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仿佛能看到诗中的景象:雨后的阳光洒在屋檐上,孩子们在泥地上玩耍,母亲在厨房里忙碌。她笔下的“落雨彼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雨天,更是承载了无数情感的意象,是故乡的召唤,是岁月的低语。她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却有直击灵魂的力量。她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真挚的故事。那些关于耕耘的汗水,关于收获的喜悦,关于生活的淡淡忧愁,都被她以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的台语,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富有生命力,仿佛是土地母亲的呼吸,带着原生的力量。读她的诗,就像在与一位知己对话,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土地赋予的情感。

评分

《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本土文化深处的大门。吕美亲的诗,不是那种需要费力去理解的抽象表达,而是如同一股清流,自然而然地流淌进心田。她用最质朴、最真切的台语,描绘出那些被时光温柔抚摸过的生活画面。我能感受到她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乐观,他们的爱与奉献。她对“落雨彼日”的描绘,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日子的记录,更是将那种湿润、宁静、略带忧伤的情绪,渗透到整首诗歌之中。那些关于童年的嬉戏,关于亲人的依偎,关于土地的耕耘,都化为诗句中充满生命力的笔触。她的台语,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听到来自土地深处的呼唤。读她的诗,就像在品尝一杯台湾本地的乌龙茶,初品微涩,再品甘甜,回味无穷。她没有刻意去追求深刻的哲理,却在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生命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更加热爱用台语表达的情感。

评分

初翻开《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一股淡淡的怀旧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被雨水浸润的台湾小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吕美亲的诗句,如同她笔下的雨滴,时而轻柔地洒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时而又急促地敲打,激荡起层层涟漪。她用最质朴、最真挚的台语,描绘了那些被时光遗忘的日常,那些寻常却又充满力量的情感。读她的诗,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感受一种生活,一种情感的流淌。我仿佛看到了早晨阳台上晾晒的衣裳,听到了巷口杂货店里老人的闲谈,闻到了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她的诗歌,有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将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一一捕捉,并赋予它们永恒的生命。那些关于童年的回忆,关于故乡的山川,关于亲人的牵挂,都化作了诗句中温暖的笔触。我被诗中的场景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曾在那样的场景中经历过,感受过。她对台语的运用,更是让我惊叹。那种地道的、充满韵味的语言,仿佛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海的咸味。她能将最寻常的词语,组合出最动人的画面,最深刻的情感。这是一种回归,一种对根的追寻,一种对文化的致敬。整本诗集,读来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智慧。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评分

《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给予我的,是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一种源自土地深处的呼唤。吕美亲的诗,仿佛是用台湾的泥土和雨水浸润而成,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雨水的清新。她用最朴实、最自然的台语,描绘出那些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生活场景。我仿佛看到了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听到了田埂上哼唱的歌谣,感受到了亲人之间无言的爱。她笔下的“落雨彼日”,不仅仅是一个天气,更是承载了无数情感和记忆的意象,是故乡的召唤,是过往的低语。她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能直击人心。她捕捉到了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并赋予它们深刻的意义。那些关于耕作的汗水,关于收获的喜悦,关于离别的愁绪,都被她以最真挚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的台语,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富有生命力,仿佛是土地母亲的呼吸,带着原生的力量。读她的诗,就像在品尝一杯自酿的米酒,虽然不浓烈,却醇厚温热,能够温暖整个身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土地赋予的情感。

评分

《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如同一场细雨,悄悄地渗入心田,带来一种淡淡的湿润和舒缓。吕美亲的诗歌,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壮丽,却有着如潺潺流水般的柔情。她用最纯粹的台语,勾勒出台湾土地上最真实的风景和情感。那些关于童年游戏的欢笑,关于亲人默默付出的爱,关于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都在她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仿佛能看到诗中描绘的景象: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升起;雨后初霁,泥土散发出清新的气息;亲人围坐,灯火温馨。她的诗歌,有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美好。她对台语的运用,更是令人称道。那种地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反而让人倍感亲切,如同家门口的溪水,永远流淌在心间。她用最朴素的词语,组合出最动人的画面,最深刻的情感。这是一种回归,一种对根的追寻,一种对文化的致敬。整本诗集,读来如同一杯温热的米酒,虽然不烈,却能暖人心扉,带来一种踏实和宁静。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评分

捧读《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吕美亲的诗,用最真挚的台语,讲述着那些关于台湾土地,关于寻常人家的故事。她笔下的“落雨彼日”,不仅仅是天气,更是承载了无数情感的载体,是故乡的呼唤,是亲人的思念,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我仿佛看到了她笔下的阿公阿嬷,看到了儿时的小伙伴,看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她的文字,带着一种朴实无华的美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她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最真切的情感。那些关于耕耘的辛劳,关于丰收的喜悦,关于生活的淡淡忧愁,都被她细腻地捕捉,并化为动人的诗篇。她的台语,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富有生命力,仿佛能听到故乡的风声,闻到泥土的芬芳。读她的诗,就像在听一位长辈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发生在过去,却又从未远去的故事。她的诗歌,有着一种强大的治愈力,能够抚慰我们内心的创伤,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力量。这本诗集,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欣赏,更是一次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一次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评分

初次接触《落雨彼日:吕美亲台语诗集》,我便被其独特的韵味所吸引。吕美亲的诗,如同台湾的夏日午后,一场不期而至的阵雨,洗涤了尘埃,带来了清新。她用最地道的台语,勾勒出那些生命中最温暖、最真实的情感。她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将那些日常的场景,那些平凡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诗中的人物,在雨中匆忙的脚步,在屋檐下躲雨的孩童,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她笔下的“落雨彼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子,更是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容器,是故乡的呼唤,是岁月的低语。她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那些关于亲人的牵挂,关于故乡的思念,关于生命的感悟,都化为诗句中温暖的笔触。她的台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那种自然的、原生态的表达,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读她的诗,就像在与一位久违的朋友重逢,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感受。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土地赋予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